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文学理论论文 理论月刊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 军事理论论文2000 毕业论文理论基础 论文理论基础 军事理论基础论文 论文理论基础怎么写重复率下降 什么叫做论文理论基础 计算机毕业论文理论基础鱼分析

理论基础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建构视角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理论基础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8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建构视角,本文是理论基础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生态文明和现实路径和理论基础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产力观以及稳定平衡的生态整体观等一系列丰富、深刻、独创的生态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原理性思考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西方传统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价值观

[作者简介]翁洁,百色干部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广西 百色533013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8)04- 0081 -05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探索是贯穿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早期人类受生产力不发达与科技落后等因素制约,对自然充满崇拜和敬畏,往往只能借助超自然力量对自然现象进行理解.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有灵性、有人格,可以被了解、被认知,反映在哲学思想上,古代有机论、近代机械唯物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等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过诸多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西方传统自然观基础上,建构形成了一系列丰富、深刻、独创的生态思想,不仅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导航,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丁重要价值遵循.

一、西方传统自然观的演进与批判

西方传统自然观经历了由古希腊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到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逐渐演化过程.在这过程中虽然偶尔呈现暂时性的倒退,但总体而言,每后一个阶段的自然观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自然观的批判和创新.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发展及历史局限性为马克思恩格斯最终形成深刻、独创的生态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古希腊自然观的形成与局限

古希腊时期,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天文学、数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的丰硕成果为基础,古希腊人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以泰勒斯、阿那克西美尼和赫拉克利特等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在对世界本原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也对“自然”作了深入思考.这些古代有机论的代表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即水是世界的本原,正因为水的存在,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万物的基础,无论是自然还是人都因为气而存在,气让人类有了呼吸与生存,有了大自然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繁茂盛绿.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不断转化的活火,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借助火的力量来完成,火按照它自身的“道”燃烧、熄灭,生成万物.这些思想火花反映出,这一时期人类已经开始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以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自然,以自然本身来解释自然,从而突破了神化自然的图腾文化,并且坚持在运动、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这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因此成为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思想渊源.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种以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自然还是显得太过于简单、朴素,甚至还带有某些神秘主义色彩.为此,马克思认为,当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时,“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实践的关系是狭隘的”[1].这实际上揭示了古代有机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

(二)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发展与局限

从15世纪开始,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一种与古希腊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这就是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主要以笛卡尔和牛顿为代表.笛卡尔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他以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的身份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看来,物质和精神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互相平行.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才存在精神.人是一种二元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人应该从自然中独立出来,凭借实践哲学的人类终将成为完胜自然的赢家,让自然有效地为人类自身服务.由此可见,笛卡尔基本否定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和谐关系.牛顿哲学思想与其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分不开,他力图用力学观点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他认为一切自然现象均因为“力”而机械地必然发生和进行,而且这种“力”存在于物体之外.不管是笛卡尔的机械论思想,还是牛顿的力学思想,都简单地把自然界看作一架机械运转的机器,而这架机器等待着人通过观察和科学实验或去认识或去解剖和组合.马克思对此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化认为,近代机械论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一种客观存在,使人们不再崇拜、神化自然,而把它看作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对象,这是一种进步,但其局限性在于形而上学的机械思维,他们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简单地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和思考,这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2].事实上,自然中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机械论自然观形而上学地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将人从自然中排除出去,其实质是人类想要超越自然的权威,将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为了人的自身利益而简单地把自然看作可利用的工具.

(三)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创新与批判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西欧经历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从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到尔后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取代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反映在哲学自然观上即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旧唯物主义自然观两种自然观,前者以黑格尔为代表,后者以费尔巴哈为代表.黑格尔建立起了西方哲学史上最为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以《自然哲学》为核心,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阐述.化认为自然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其中一个阶段必然是从另一个阶段产生的,是得出它的另一阶段的最切近的真理”[3].黑格尔认为,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孤立地存在,是自然界赋予人生存的可能与空间,人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黑格尔事实上提出了一种与机械论自然观不同的新型自然观,这是一种充满辩证的自然观,充分肯定实践在自然与人中的作用,巧妙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然而,作为典型的唯心主义者的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统摄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最初原因和内在本质,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绝对精神异化或外化的结果,劳动也只是观念层面上的抽象的精神活动,这样一来,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精神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走向神秘化、抽象化.马克思批判这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4]-种自然观.与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把自然观引向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他认为黑格尔的自然观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真实关系,主张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才是物质派生的.他强调自然是第一性的,人是自然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费尔巴哈对自然的理解也就仅此而已.他认为,自然是一种自在自然,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没有变化的感性自然,人仅仅作为自然界的产物而存在,与动物没有丝毫的区别,人的本质就是人的动物属性.恩格斯认为,18世纪的英国哲学是客体性同主体性、唯物主义同唯灵论、自然同精神、实体同抽象的简单对立,使得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虽然打破了自然崇拜,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简单对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西方传统自然观的批判,同时又从中汲取理论涵养,最终形成了丰富、深刻和独创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建构与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体系中,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过专题性的集中分析和阐释,也没有以此为主体来贯穿其思想体系和价值追求,但通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学笔记》《自然辩证法》和《资本论》等著作,对生态问题都有过深入的哲学思考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阐释.对此,尤里·普列特尼科夫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现代生态学及整个世界体系知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不是孤立或对立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所在,从哲学上科学奠定了正确的自然观.

首先,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关于人类的起源,恩格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从最初动物的形成到逐步分化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从低等动物到脊椎动物的发展,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在脊椎动物基础之上,“最后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获得自我意识,这就是人”.恩格斯的这种观点,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异曲同工之效,即自然界对人类具有先在性,是先有自然后有人,人类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类存在物,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种.

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马克思强调,人和动物一样,事实上都靠无机界生活,靠自然产品才能生存繁衍.“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说明,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资料,甚至精神给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种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关系,将自然生态价值视为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既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论生态意蕴的直接体现.

【二)互为对象性关系的生态主体观

首先,人以自然界为对象,形成人化自然.马克思从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个方面来理解自然概念,前者在时间属性上不仅贯穿而且超越人类历史发展,而后者则与人类的认识、实践密切相连,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马克思认为,如果没有自然的外部世界为基础,工人将什么也不能创造.因此,“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生产中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8].这表明人以自然为对象,通过劳动为*,从自然中生产出自己需要的、赖以生存的物质产品.

其次,自然界以人为对象,形成自然化的人.人类通过自然来实现自身目的的同时,也促进人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不自觉地成为了自然界的对立物.对于人的自然力的劳动运动,马克思认为,“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9].恩格斯从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人手,考察人类历史发展后也得出了“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0]这一科学结论.这表明,自然界以人为对象,通过劳动这一实践途径影响和促进人类进化,形成自然他的人.

最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主体能动性地位.人与动物对自然的适应有着本质区别,人具有主体能动性,可以通过制造工具、以创造性的劳动方式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发展变化:而动物则对自然的适应仅仅依靠自身特点或者完全出于本能.因此,尽管人与动物都可以进行生产,但马克思认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这表明人类具有高度智慧和较强的自我意识,人的行为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不仅为自己生产,也通过交换活动为他人生产.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化自然观从自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角度,更加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

(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产力观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自然生产力思想.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既包括土壤的自然肥力、水域的丰富渔产等为人类生存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也包括奔腾的瀑布以及煤炭、金属、河流、森林等为人类提供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在马克思眼中,自然生产力就是自然条件,人类在自然生产力中应该起到的人之为人的特殊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幽,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恩格斯深刻总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居民因为毁灭森林而导致生态灾难的人类文明发展教训,对人类竭泽而渔的掠夺自然现象发出了严重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q由此可见,人不可能脱离于自然之外而存在,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终究会使自身受害,保护自然其实就是保护生产力,也就是延续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类强于一切生物在于能够且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去认识和改造自然,实质就是正确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四)稳定平衡的“新陈代谢”生态整体观

“新陈代谢”概念并不是马克思创造的.这一概念最早被使用于生理学领域,意喻身体呼吸器官与其他器官之间的物质交换.马克思完全从新的视角使用了这一概念,他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变换物质的过程称之为“新陈代谢”.马克思认为,如果人类要获得生存,就需要持续不断地通过交互作用从自然获得生活资料,但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大土地私有制、城乡分离及贸易膨胀等方面原因,导致新陈代谢断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的工农业生产为例作了全面诠释,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城市化人口集聚发展趋势,“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自然条件”[13].事实上,马克思认为,各种生活资料经过长途跋涉从乡村运输到城市,意味着土壤中的基本营养氮、磷、钾也同时被运走,这些肥力永远停留在了城市,结果乡村肥力得不到回收,土壤再生的自然条件因此遭到破坏,而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无限扩张性的制度本质与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固定的自然生态规律的相互矛盾.对于生态和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解决,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被用做植物的肥料.”[14]但如果要彻底消除新陈代谢断裂,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依据生态规律而不是经济规律建立一种更加可持续发展关系.这样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关系,在马克思眼里只有在符合人性的社会主义制度才可以做得到.因此,生态危机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根本社会制度、社会支化等方面的综合问题.只有共产主义这种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

三、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批判西方传统自然观和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烙印和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实质和实践途径等诸多方面,不仅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基本理论基础,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路径启示.

(一)坚持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基本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生态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形成了哲学自然观上全新的系统的生态思想.新时代中国人始终坚持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新发展.

坚持这种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自觉树立生态思维模式,提高社会大众生态文明素养,真正从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要坚持强化生态责任意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文明情怀,影响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从人与人的考量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思考和把握,事实上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深层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问题,这也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一致性和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观.这也启示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回归到社会实践中去,甚至要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中去深入理解生态价值观,而这也正是总书记所特别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一针见血触及根本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从不简单地就生态而论生态,更多的是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和制度变革中去寻找根本答案.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与生态规律实质相互矛盾,如呆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根本途径在于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须用先进的即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实质就是强调社会制度变革在解决生态问题中的根本性作用.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正如马克思恩格斯预计的一样,从来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统一的遵循,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不是解决生态问题一劳永逸的办法,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还会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性缺陷,社会主义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有着先天制度优势,但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充分发挥其内在优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模式与中国发展的成功实践正在改变着世界格局并引发人们对人类社会制度模式的深刻反思.我国现行制度运行的高效率、稳定性等显著特征得到了全球公认,体现在生态治理领域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一方面我们要充满高度自信,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前进.另一方面,还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要按照总书记要求,从着力推进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增进全民生态福祉、发挥协商作用以及引导民众参与等诸多制度领域,将党的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内在优势充分发挥,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生态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分离的体制弊端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重要因素,只有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彻底消除生态的新陈代谢断裂,这既是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生态规律的体现.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分离的发展模式也曾在我国长期存在,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以至演变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与融合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目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其中,强调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为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生态平衡提供了新的路径.

在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实现生态平衡,酋先,要加强乡村建设规划,把更多的生态理念和做法融入其中,充分体现并发挥生态的综合功能.相关部门要把好规划入口关,进一步细化标准和要求,加强对各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审批业务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好农业科研、城乡设计等相关领域专家在规划中的作用,确保乡村振兴的生态支撑,在青山绿水中彰显乡土、乡情、乡愁.其次,要依托城市以生态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要城乡联动,以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突出生态产业作用,激发生态乡村活力.要着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行“公司+农户”“老板+农户”等形式,形成生态产品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确立规模化集约化环保化无污染的养殖理念,坚持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综合利用、循环发展,实现从清洁养殖向生产产品生态、生产过程生态、生产环境生态的生态养殖提升: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田园风光、山水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区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最后,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完善推进城乡生态平衡建设的工作机制.要从考核机制、督查机制、资金筹措和使用机刹、法制保障和主体参与机制等方面着力,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生态平衡提供制度保障.

(四)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思考生态问题,不仅高度重视理论思维和理论分析,同时也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实践价值.虽然科技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的发展也是生态问题的产生根源之一,但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从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出发,强调科技及其应用在生态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生产的生态思想,认为“在自然肥力相同的各块土地上,同样的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均.关于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明确阐述了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化学的手段开展生态治理的重要价值.这种以科技及其应用为手段的生态治理方式,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期间,就特别强调要注重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环境保护,要通过提高技术和改进工艺、依靠科技进步等手段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其中相当大的篇幅都强调了科技及其应用的技术创新方式方法,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和认同.当前,尤其需要改革完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等基础条件,切实加大生态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简而言之,本文论述了关于生态文明和现实路径和理论基础方面的理论基础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理论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紧迫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要充分尊重乡村本位和农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

2、 地方政府治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地方政府治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梁春光(龙江省直属机关党校,哈尔滨 150001)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

3、 特性提炼: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特色论略 摘要深入探析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须对其理论特色进行科学的把握,这是进一步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鲜明的继承路径、突出的创新方式和深刻的民本情愫……理论特色.

4、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摘 要雾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之所以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有三方面.

5、 生态文明建设结硕果黄山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2018 年7 月25 日, 在印度尼西亚巨港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30 届国际协调理事会议上,中国黄山以34 票全票通过,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6、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017年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后3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2018年实施大部制改革,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体制基础 近日在京召开的2018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