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mpa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诗歌刊物投稿 诗歌投稿杂志 投稿诗歌 诗歌月刊 诗歌投稿 诗歌杂志 诗歌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古体诗歌投稿 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诗歌杂志投稿邮箱大全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摘要 论诗歌象征论文范文

关于诗歌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追寻诗歌的趣味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分类:mpa论文 原创主题:诗歌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9

追寻诗歌的趣味,该文是诗歌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诗歌和追寻和趣味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以诗歌的“趣味”为中心,从诗歌的语言、艺术性、文化内涵以及文人特质四个方面浅析了目下诗歌教学可以关注、思考和突破的地方,以期引导学生深入诗歌学习、感受诗歌魅力.

关键词:文言之趣味;文学之美妙:文化之优秀;文人之魅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是这样要求的:“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古典诗歌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学习的,但学生普遍是越学越怕、越学越窄.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诗歌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欣赏能力.

有很多牙牙学语的孩子就能嗲声嗲气地念出《咏鹅》《春晓》《登鹳雀楼》,那天真呆萌的模样与诗歌情味交相为映.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步人课堂的孩子却对诗歌生起了畏惧之心,而高考试卷上的诗歌阅读更是让这些曾经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孩子眼黑.是什么夺去了孩子们学习诗歌的乐趣?我们还可以找寻到那些天籁之音的“趣味”吗?

一、沧海觅珠.文言之趣味

2015年全国卷(新课标1)诗词鉴赏选取的是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最后一联是这样写的:“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诗中“敢道”是什么意思呢?联系整句应是“尽力王事怎么敢认为路途遥远呢?只能在梦里回到家乡看看”.“敢道”原来是“不敢道”、“不能说”的意思.如果把此句改为“勤王不可‘道’路远”,除了诗体差异、过于直露之外,也难以体现“敢道”一词中所能传递的诗人那种因爱国之情哪怕是蒙受再多委屈也无怨无悔的意思.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过:“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时下,信息量如此丰富,学生通过有关工具完全能够弄明白一篇诗歌的大意,如果我们再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诗歌的大意,堂堂如此、篇篇这样,学生难免腻烦.试着换一种方式,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尝试走进诗歌的文字,去品味诗人选用文字的用意,也许就能在不经意间打开学生领悟诗歌真意的大门.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有些诗作甚至有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观点,对表现中心、营造意境、突出形象起到关键作用的字眼,俗称“诗眼”.《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周汝昌老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之《锦瑟》中指出:“年华”是本诗的主眼.首联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颔联“庄周迷蝶”美好的情境之中隐约着虚缈的梦境;至于“杜宇啼春”,更是哀音怨曲.一个“托”字,将“伤春之心”,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尽显眼前.颈联两句表现的阴阳冷暖、美玉灵珠,虽境界殊异,而怅恨则一.尾联以“此情”与开端的“华年”相应.本待追忆,然昔已惘然,仅有两句,几层曲折.故而,“锦瑟”一诗不乏生离死别之恨.其余,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直”、“圆”、“绿”,更是锤炼字词的典范.

“语言是有声的思想”,实际上,每一个文字都是诗人的自言自语,借助这个文字,我们便能穿越时空,与诗人来个心灵的对话.但是,怎样才能找到这些充满“趣味”的文言呢?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一句诗、一首诗中的某个疑惑点或者兴奋点,应当就是我们教学的关注点,这些他们觉得难或喜欢的地方,背后一定有某些奇妙的“趣味”隐藏其中.

二、技高一筹.文学之美妙

“酒人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道的.可是,诗人到底如何去“吐”呢?引导学生关注每一首诗中诗人“吐”的方式方法,也是我们寻找诗歌“趣味”的又一法门.

柳宗元的《江雪》,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刻画“独钓”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达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一般而言,陪衬的远景,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但是诗人却是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好、描写得一清二楚.这样,我们见到:所有的山、所有的路全被大雪覆盖,没有飞鸟、没有行人,视线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好干净.静立的山景、路径与心中的飞鸟远遁、行人绝迹共同呈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展现了一幅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寒江图景.结果,诗人愈是将这幅背景写得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就愈是有力地表现了渔翁“孤”、 “独”的处境与形象.这就是文学的美,用某种独特的方式铺垫渲染、表情达意.所以我们学习这首诗,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一定是不能放过的.

李白的《静夜思》传诵千古、中外皆知.全诗只有二十字,用语浅白,似如儿歌.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二句在直白之中却饱含神韵.姑且不论“床”的具体所指,单看这“明月之光”与“地上之霜”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本诗作于开元十四年九月,作者时在扬州.九月的秋夜,可能已经有过霜花的点染;但在那夜,却只有皎洁的月光倾洒地面.诗人目睹这静谧的月光,自然而然联想到那遍地的寒霜.一个“疑”字透露了诗人的睡梦初醒,迷离恍惚;而一.霜”字,不仅有季节的寒冷、月光的皎洁,更是烘托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篇《咏雪》,谢家兄妹二人有“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之辩.何句更妙?清人沈德潜言:“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可见,比喻之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人妙.谢道韫的这句诗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不仅工于设譬,也有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比喻”是古典文学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可是用喻的高格却能够将喻体和本体巧妙结合,体物达情浑然天成,如同这“寒霜”之于“月光”,“柳絮”之于“雪花”.

中国古典诗歌重含蓄,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以上,诗歌的教学中,如果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关注诗歌内容的层面,同时也去思考这些简练文字背后的文学手法,定能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殿堂,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心灵碰撞,文化之优秀

古典诗歌和我们优秀的文化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多在诗歌中被反复使用的意象最早都可追溯到《诗经》里的某些篇章中去.就以“杨柳”这一意象来说吧,《诗经·小雅·采薇》中就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将昔日别时情景用飘拂的杨柳这一景语展现给读者,引人无限遥思,又与今日归家时的漫天飞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柳依依,风姿绰约,条条有情.柳又与“留”谐音,汉代以来,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据《三辅黄图》说:“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南朝乐府民歌也唱道:“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不论是马下的,还是马上的,都在折柳,将离别之苦深寓其中.以后,历朝历代都不乏诉说杨柳这一意象的诗歌.隋无名氏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李白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宋代就更多了.单看柳永的《雨铃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也就将“伤离别”写尽了.元赵孟颊写道:“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明清又有:“可怜一路青青色”、“吹尽落梅还折柳”、“折柳贻人人断肠”……由是可见,人们寄寓在特定物象中的情意一直是被我们的文人继承和发展的.

除了意象之外,诗歌中也包含有很多的文化常识,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思考的.如前述岑参的“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很多考生不明白“勤王”为何意,有的甚至闹出了“勤奋的王“的笑话.实际上,“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也指尽力于王事.这一现象被我们的历史与文学记录下来,具有了一种深深的文化烙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诗经》《楚辞》以降,薪火相传,代代不息.知晓一些文化常识,诸如政事、宗法、礼俗、刑法,是不是又为我们的诗歌教学提供了多元的切入角度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呢?

四、风神各异.文人之魅力

古来诗家,皆有风格.不必说想落天外、雄奇飘逸的李太白,也不必说委运任化、乐观旷达的苏东坡,单就陆游而言,我们眼中读到的可能都像是梁启超先生所写的那样:“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可是,去过绍兴沈园的人一定在那堵破墙壁上发现过这样一首不一样的诗篇:

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官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史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其实这是陆游写给前妻唐婉的一首词,词中一改铁马冰河、沙场征伐,而是儿女情长了.谁会想到像陆游那样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军中大丈夫也有过爱的悲情.而实际上,他的这种痴情直至即将离世的八十四岁高龄也不曾改过:“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如此这样的一番搜寻比照,是不是对陆游又有了一个更新、更全的认识?事实上,很多诗人都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扁平”形象,他们都应该是丰满的、立体的人物,存活于经典的诗文之中,静待有缘人.拉丁文有句名言: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由诗作去感受文字背后活生生的那个人,又由这个人的魅力去品味他笔下诗作的趣味,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知人论世”吧!

当学生害怕诗歌的时候,我们是不可以逃避的,积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诗歌的“趣味”,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样,探究诗人的炼字炼句,就能在推敲之中感悟文言的美妙滋味;赏鉴诗作的文学手法,就能在品读之中理解诗句的神韵精华;把握诗中的文化常识,就能在潜咏之中领悟诗作的厚重底蕴;搜寻诗家的多彩人生,就能在比对之中读懂文人的非凡魅力.最后,借用泰戈尔的一句话:“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当我们真正走入诗歌时,才会找寻到诗歌教学的妙不可言.

(作者单位:安徽省广德县实验中学)

【责编潘务正】

该文总结:此文为关于诗歌和追寻和趣味方面的诗歌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蒲宁的自然诗歌浅探从自然诗看诗人蒲宁的内心追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一.蒲宁生平及诗歌作品综述  伊凡·亚力克塞维奇·蒲宁,俄国著名作家,一生笔耕不辍,尤.

2、 简述中国诗歌文体 脉络 摘要本文简单梳理了中国诗歌文体的发展脉络,以及五四运动后百年新诗的发展与探索,论述了新体诗对中西诗学兼容并蓄的发展方向,并强调了诗人思想高度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格律诗 五四新诗 传统诗学 西学东.

3、 诗歌APP 现状和改进策略 互联网改变了诗歌生产与传播的生态格局,催生了一大批网络,带火了如“诗词中国”“为你读诗”……众多诗歌APP,以“诗词中国”APP.

4、 移动媒体时代诗歌朗诵艺术传播的新路径以《为你读诗》为例 诗歌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经常和朗诵相伴相生,而朗诵具有仪式感和表演性的特征使诗歌朗诵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精英艺术而无法亲近大众 移动新媒体的出现无疑给诗歌朗诵艺术提供了大众化传播的新路径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

5、 刘豫之诗歌选 我总是喜欢闭上眼睛想你我停下心跳,我总是喜欢闭上眼睛想你 想你是漫长的,想你是一场孤独的远行,想你是从心底的血液中,直线流经灵魂的爱里 可我的爱登上了顶峰,高处寒冷而孤寂 现在,我的爱打算下山,它踩着.

6、 追寻中国古代法文化的渊 周清泉先生认为 “要寻求文字所记载的意识的本来面目,就须得考古,才能发掘出古人意识及其精神文明的真面貌,从而探索出此文化的根源及其进化的历史 ”1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找独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