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mpa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庄子哲学论文 庄子大美论文 庄子参考文献 庄子逍遥游论文 庄子文献综述 庄子和惠子的英语论文

关于庄子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和虚无:孔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之比较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分类:mpa论文 原创主题:庄子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5

和虚无:孔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之比较,本文是庄子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跟庄子和孔子和美学思想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生存;审美;仁爱;诗歌;虚无

  摘 要: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分别代表着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重要派别和不同的思想策略与方法路径.孔子的儒家美学和庄子的道家美学,两者之间既有显著的理论分野也有潜在的逻辑关联.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均从生存论意义上思考美学问题,将生存之意义与仁爱、诗歌、虚无等要素进行价值论之关联,两者从不同的价值立场与审美视野对这些问题予以提问与回答.在生存论意义上,孔子的生存意志是现实性的和*性的,庄子侧重于对现实存在的存疑和否定,给予反讽和嘲笑,对生活世界予以批判和解构.庄子的生存目的是渴望摆脱现实世界,走向纯粹的审美自由和虚构的乌托邦世界.孔子认为诗歌既是实践生活也是纯粹的精神生活的必要性基础,孔子倡导个体依赖于群体而生存,诗可以促进不同的精神形式获得公共空间的广泛认同.庄子不认为生命存在一定依赖于直接性的对诗歌的接受和写作活动,他更关切主体在生命活动中如何诗意地存在.孔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均包含深刻的生命的悲剧意识,孔子是在积极的入世之后体会到人生的悲剧性,而庄子认为,只要生命存在,就必然性地充满着痛苦、绝望和无法克服的虚无感.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2018)-101-06

  DOI:10.13399/j.cnki.zgwxyj.2018.03.014

  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分别代表着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重要派别和不同的思想策略与方法路径.孔子的儒家美学和庄子的道家美学,两者之间既有显著的理论分野也有潜在的逻辑关联.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均从生存论意义上思考美学问题,将生存之意义与仁爱、诗歌、虚无等要素进行价值论之关联,两者从不同的价值立场与审美视野对这些问题予以提问与回答.关切人在生活世界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化生存,尤其关切人的生存尊严、自由、幸福,倡导存在者对德性、良知、*等心灵诉求,追求更高境界的美感和诗意的栖居,这是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的思想共性.

  一、生存与仁爱

  孔子美学是华夏古典主义的生命美学和存在论美学,它贯穿一条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的红线.孔子的思想是生命哲学和智慧哲学,也是爱的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孔子在《论语》中提及“仁”共有109次,基本内涵就是对于人的爱和尊重,并且表明这种对于他者的爱和尊重应该来源于内心的无意识诉求,而不是刻意地显露.《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的仁爱哲学内在地转化为仁爱美学,呈现为一种生命境界和美学境界.诚如学者所论:“孔子的学说较多地吸收了西周的文化,主要是周公所建立的礼制,但有根本性的发展,这种发展集中体现在他的‘仁学’上.‘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也是他美学的基础.”{1}

  在生存论意义上,孔子最为关注的是人的富于尊严、自由、幸福的生活.而保证这一生存的社会历史等外在客观条件,不是个体生命所能决定的,甚至也不以某些社会群体的生存意志为转移,它由宏观的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经济力量、国家政治、权力运作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复合因素所决定,是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交互作用的逻辑结果.然而,在这些外部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在的精神因素,它取决于主体意志的努力精进.概括地说,它就是个体生命中必须倡导和守护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具体地说,它就是孔子向往和主张的“仁”的精神.“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孔子美学的核心范畴.孔子认为,“仁”是保证生命存在获得尊严、自由和幸福的根本性条件,也是一种主体的道德修养,更是一种生命存在的美学境界.所以,“仁”对主体而言,既是本体与存在,也是工具与方法.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学》中着重探讨了“善”和“德性”的概念,他指出:

  我们说人的活动是灵魂的一种合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与实践,且一个好人的活动就是良好地、高尚[高贵]地完善这种活动;如果一种活动在以合乎它特有的德性的方式完成时就是完成得良好的;那么,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不过,还要加上“在一生中”.{2}

  亚里士多德的“善”和“德性”的概念,和孔子的“仁”范畴或“仁学”概念,无论在逻辑形态上还是价值形态上,都高度接近和类似.中国先秦和古希腊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两个轴心时代,它们分别奠定着精神文化的思维方式、*原则、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孔子、亚里士多德这两位东西方先贤,分别以“仁”和“善”“德性”的范畴、概念,探索和确定了主体的价值形态及其意义,树立了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原则与美学原则.他们分别是东西方人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和孔子相比,庄子在生存论意义上,侧重于对现实存在的存疑和否定,给予反讽和嘲笑.对生活世界的批判和解构,构成庄子存在论美学的一个鲜明思想特性.

  其一,庄子认为人的生存第一意义和价值就是“保身”和“养生”,只有保持生命存在的本体,才能保证存在的其它可能性.当然,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是“神人”的境界: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3}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4}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5}

  其二,庄子表示对“仁义”的悬疑.在庄子看来,“仁义”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是“圣人”虚构出来欺骗民众的政治广告.所以,庄子对“仁义”进行反讽和嘲笑,给予批判和否定.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6}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7}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8}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9}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10}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11}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夫!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遁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12}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13}

  显然,在庄子文本中对于“仁义”的存疑和否定比较普遍,有些采取虚拟的寓言故事展开讽刺,以幽默的方式进行解构,有些地方则运用逻辑论证的方式,呈现出深刻的辩证理性和历史理性之反思.

  因此,在生存论意义上,孔子和庄子表现出不同的美学分野.孔子的生存意志是现实性的和*性的,而庄子的生存目的是渴望摆脱现实世界,走向纯粹的审美自由和虚构的乌托邦的世界.因为庄子对于历史和现实、政治和道德、权力和意识形态都是绝望的,唯有对大自然保持着热爱.他认为“仁义”只存在于自然之中,它存在于社会和人心之外.所以,庄子对“仁义”采取怀疑论和虚无主义的态度.

  二、生存与诗歌

  孔子和庄子,这两位先秦先哲都是古典主义的诗性主体的完美象征品,周身洋溢着诗人的气质,他们的哲学和美学都充盈着空灵潇洒的诗性.其次,他们都对诗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赞赏和热忱.和《论语》相比,《庄子》涉及诗歌地方为数不多.细致地考量和辨析,发现庄子甚至还对诗歌存在着某种偏见.庄子对诗歌的态度,和柏拉图对待诗歌的态度有相似之处,存在着矛盾的心理.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14}

  《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15}

  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则以《金板》《六韬》,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16}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17}

  庄子对诗性精神充满无比的向往和沉醉.因为他们都是古典主义的诗性主体,洋溢着卓越潇洒的诗意情怀.显然,孔子对诗歌的态度表现出深度的热爱和沉醉,他将诗歌看作是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精神对象,甚至是一种最高的心灵享受和最高的美感,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最重要结构之一.他还认为,诗歌和政治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联.所以,在存在论意义上,孔子认为诗歌既是实践生活也是纯粹的精神生活的必要性基础.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8}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0}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21}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2}

  “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23}孔子晚年的“删诗正乐”活动,是一个“美学事件”.一方面因为孔子周游列国推行政治主张最终是一个精神的悲剧,便转向诗歌和音乐寻找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孔子一直将诗歌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诗歌是生命存在的最高意义和价值,诗歌和音乐是最唯美和最快乐人生的存在方式.

  首先,孔子认为诵读《诗经》必须和现实政治和实践活动实行密切关联,学习、领悟诗歌必须沟通于人生的实践活动,诗歌必须和生命体验、实践意志达到密切联系.其次,孔子积极鼓励弟子学习和热爱诗歌,认为诗歌主要禀赋“兴、观、群、怨”这四种社会功能.“兴”,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24}所谓的“感发志意”,从生存论意义上阐释,诗歌的接受活动可以使主体滋生感性冲动,获得美感和快乐,激发主体的想象力和强力意志,从而诞生生命的和精神创造势能.“兴”,是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感,也是主体在阅读活动中进一步和现象界产生联系,借助于对诗歌的理解活动从而深入地体悟客观世界.所以,“兴”蕴藏着心灵在空间意义上的生存性延展.与此相关,借助对诗歌的阐释活动,主体可以超越时间,获得和古人的心灵对话,“兴”从而被赋予了存在者超越历史境遇的时间自由.“兴”意味着对诗歌的理解活动,给予主体在存在论意义上的超越时间的权力.“观”,这一概念的内涵比较广泛和丰富.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25}朱熹注为:“考见得失.”{26}孔子的意思比较明确.“观”,是指对于诗歌的理解活动,一方面可以观察文本表现和揭示的生活世界的现象,从中感悟和理解其隐匿的意义,也可以获得鉴赏的美感和快乐.另一方面,从文本之中体察、领会主体隐秘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获得*道德的提升.再一方面,可以理性地反思文本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政治、经济、军事等利弊得失.“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27}王夫之云:“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28}诗歌是不同社会阶层、文化身份、历史语境、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的接受者进行理解活动的对象,它以语言符号和感性意象呈现给接受者深刻而丰富的审美体验.不同主体在对诗歌的接受和理解的过程中,一方面产生生命个体的审美差异,另一方面产生情思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审美心理的趋同性和思想价值的归属感则必然导致公共空间的交往活动中的群体认同,从而激发社会集体的精神意识的互相确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精进.“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29}从词源学考证,许慎《说文》释为:“恚也.从心.”{30}这是一种愤恨和怨恨的情感状态.朱熹对此作出独到的阐释,认为轻度的和有节制的责备和愤恨的情绪是“怨而不怒”{31}的心理特性.孔子认为,诗歌可以表达有所节制的批评和责备,这些批评和责备应该建立在适度情感和理性思考的前提之下,从而能够匡正时弊和救治人心.再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生命存在的三个重要精神要素,三者之中诗为之首,诗可以给予心灵以感奋,激发想象力和净化情感.“礼”,一方面规范着主体存在的*原则,另一方面规定着社会秩序和实践意志的具体行为尺度.“乐”,音乐成就着内在心灵的人格提升和审美境界的最终完善.诗、礼、乐这三要素构成存在论意义的真善美合一的精神对象,它们有助于生命价值的审美实现.第四,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命题,是从语言本体论的意义上强调诗歌是主体存在的重要前提,是人之精神生存的本体和工具的统一.最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表明孔子对《诗经》的总体性精神的阐释,也是对所有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诉求和艺术标准.追求思想的纯粹和情感的净化是对诗歌鉴赏活动的审美尺度.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Katharsis”的概念,认为悲剧“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32}.孔子对诗歌的“思无邪”要求和亚里士多德的“陶冶”的美学概念存在着类似的思想价值.

  和孔子有所差异的是,首先,庄子不认为生命存在一定依赖于直接性的对于诗歌的接受和写作活动,他更关切在生命活动中如何诗意地存在.海德格尔借用荷尔德林一句广为人知的话语:“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33}其意义和庄子的美学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从文体考察,庄子认为生命的存在不单纯地依凭于诗歌的文体形式.借助于哲学的玄思或者诗歌之外其它文本形式,同样可以达到存在的诗意化.显然,庄子的文本既是哲学,也是散文,同样充盈着诗性和美感,可以提供接受者精神的诗性生存.再次,庄子和孔子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孔子倡导个体依赖于群体而生存,诗可以促进不同的精神形式获得公共空间的广泛认同,达到普遍性的社会交往并且获得“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的实现.在庄子的意识里,如果说有“对话”冲动及其可能性的话,他宁愿选择和大自然之中的生灵,诸如鲲鹏、蜩与学鸠、蝴蝶、髑髅、罔两、景、游鱼、乌龟等对象交谈,再者和真人、至人、圣人、神人、老子、孔子、啮缺、王倪、肩吾、狂接舆等人物对话.最后,庄子的诗意生存借助于神话和寓言营造的艺术意象,依赖于想象力和审美幻觉达到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与超越,寻找到虚构性的美感、快乐和幸福.显然,在生存论意义,孔子美学行走在坚实的生活世界,庄子美学则飞翔于虚无缥缈的王国.

  三、生存与虚无

  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MigueldeUnamunoyJugo,1864—1936)认为:“凡是属于生命的事物都是反理性的,而不只是非理性的;同样,凡是理性的事物都是反生命的.这就是生命之悲剧意识的基础.”{34}他认为所有哲学与所有宗教的情感起点,就是在于这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

  在生存论意义上,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都充满着生命的悲剧意识.尽管孔子在人生哲学上持有积极入世的态度,但是,实际的结果却不免具有悲剧性.所以孔子不免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改良的主张,结果失望而归.“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35}《论语》的思想主题在总体上包含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然而,我们透过字里行间可以依稀辨识到孔子深刻的生命的悲剧意识.和孔子有差异的是,庄子从存在论意义上,在总体上将生命看作是虚无的存在方式.庄子认为只要是生命存在,就必然性地充满着痛苦、绝望和无法克服的虚无感.所以,庄子的悲剧意识和孔子相比,更多禀赋着虚无主义的色彩.这一点他和叔本华有着精神上的类似.

  叔本华在《生存空虚说》中认为:“我们可以说‘生存的意志’的最后终结是‘虚无’,而表现在纯粹‘现象’之中,同时,此虚无又是停止在‘生存意志’的内部.”{36}叔本华的生命哲学悲观消极,否定生存的幸福内涵,只将生存视为空虚的形式.他认为:

  第一,在生存的全形式中,“时”与“处”本身是无限的,而个人所拥有的极其有限;第二,现实唯一的生存法式,只是所谓‘刹那的现在’的现象;第三,一切事物都是相关联、相依凭的,个体不能单独存在;第四,世上没有“常驻”的东西,一切都是不停的流转、变化;第五,人类的是得陇而望蜀,永远无法餍足;第六,人类的努力经常遭遇障碍,人生为了克服它,必须与之战斗,予以翦除.在“时”与“时”之中,或由于“时”而发生的万物的转变,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在此形式之下,恒久不灭的“生存的意志”,所表示的是,一切的努力都归于空零.“时”以它的力量,使所有的东西在我们的手中,化为乌有,万物为此而丧失了真价值.{37}

  庄子的悲剧意识和叔本华的生命哲学存在着有趣的相通之处,他同样将空虚和死亡作为生命存在的两大主题,作为生命形式无法摆脱的投影而进入哲学、美学的运思.《至乐》篇借助和髑髅的对话,得出“生苦死乐”的结论:“‘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38}人生以求知作为价值与意义,然而知识是无限的,生命却是有限的,以有限追求无限岂不是充满危险和愚蠢的劳作吗?《逍遥游》探讨了时间和空间对于生命的无情限定,尽管在想象活动中虚构了“鲲鹏”对于它们的超越,然而这种超越最终是虚无和空幻的寓言品,无法获得理性认识的满足与快乐.所以,庄子的生命意识是虚无主义性质的.然而,和叔本华相比,庄子尽管对社会政治、战乱现实、主流意识形态等失望和绝望,然而,他个体的生命意识并非完全地绝望和寂灭.庄子周身充满着诗意情怀和审美理想,他借助于对大自然的热爱顽强地肯定着自我的生命张力,复活着生命内部与生俱来的诗性精神.庄子一方面借助于“道”的哲学范畴克服虚无和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从生生不息的自然万象获得生命和审美灵感.

  孔子的生命意识显然比庄子积极和富于入世精神,他怀抱着拯救乱世和匡扶人心的政治理想、*原则周游列国,向诸多君王、诸侯描述自己的治国策略,传播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准则以及丰富的人生智慧,然而结果和预设目标相去甚远.所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39}的感慨从一个侧面折射着孔子的精神悲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40}更为真切地反映出孔子的感伤和惆怅的心理世界.然而,这仅仅是孔子的生命存在中的短暂的虚无和悲伤情绪,而不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证实.孔子表白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41}表明他将理想的目光投射于古代,然而,这不并能作出孔子是复古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的逻辑推断.其实,孔子是借助于古典主义的政治符号和*外壳,重建新的历史语境的政治理念和*精神,从而实现从现实直至未来的理想社会和完美的人格结构.因此,孔子的思想充满改良和革命的现实性张力.孔子的悲凉情怀是在这种充满理想主义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艺术等多种主张破灭之后而产生的.因此,和庄子不同,孔子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尽管有着虚无的情绪和悲剧意识,但是,这是政治主张和*原则被拒绝后的人生的虚无感.然而,孔子通过“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作春秋”等精神文化活动,完满地实现了存在的价值和证明生命的意义,确立诗意和唯美的人生,成为华夏文化的精神偶像和价值基础.

  注释:

  ①陈望衡:《中国美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页.

  ③{3}{4}{5}{6}{7}{8}{9}{10}{11}{12}{13}{14}{15}{16}{17}(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6页,第107-108页,第4页,第14页,第47页,第54页,第58页,第60页,第64页,第85页,第88页,第47页,第177页,第155页,第195页.

  {18}{19}{20}{2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285页,第374页,第160页,第363页.

  {22}{25}{27}{29}《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1页,第2525页,第2525页,第2525页.

  {23}{24}{26}(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页,第178页,第178页,第178页.

  {28}(清)王夫之:《四书训义》(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915页.

  {30}(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21页.

  {3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9页.

  {33}(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188页.

  {34}(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35}(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90页.

  {36}{37}{38}{39}{40}{41}(德)叔本华:《叔本华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06页,第98页,第18页,第90页,137页,第134页.

  (责任编辑:杨合林)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适合庄子和孔子和美学思想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庄子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庄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美术教学:在美学思想牵引下自由呼吸 戴海美“审美”与“立美”是美术课程重要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发展儿童美术精神、提升儿童美术品质的重要维度 走进“美学视界”,能让我.

2、 用美学思想辩证地看待写实主义以中国第二代导演电影创作风格为例 邹祖铭(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摘 要】本文运用影视美学的思想,阐述了中国第二代导演的电影创作风格,通过鲜明的例子论证了写实主义的正反两面 同时,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

3、 生活艺术教育:陶行知艺术教育思想的文本挖掘 艺术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构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育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他的乡村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很少关注他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立场和成就 这既与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问题意识有关,也与他本人的艺.

4、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在庄子与其弟子共同创作的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当中,通过对“道”这一概念的阐述,深入探究了道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在对庄子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中,通过对其.

5、 论文艺创作中人物刻画的美学思想 内容摘要人的外貌和心灵之间的美丑,在每一具体人物身上常常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 那么,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在描写这些人物的生活丑时,就必须坚持艺术审美化的美学原则,在进步的审美理想指导下,通过艺术的典型.

6、 庄子《逍遥游》篇的体道之路庄子的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贴近和超越 摘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历来被认为是该篇之旨要,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之高深的最精要之处 也被认为是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最大分歧,但从实质上看这两种思想从未远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