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期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研究方面论文如何写 跟悲剧概念在中国的早期接受(1904-1949)综述有关论文如何写

分类:期末论文 原创主题: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31

悲剧概念在中国的早期接受(1904-1949)综述,该文是研究论文如何写和悲剧概念和研究和接受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悲剧(tragedy)作为戏剧的一种,有关它的创作实践与研究理论不可胜数.在中国学界,“悲剧”概念的早期接受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研究的对象.

笔者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基于学界常用门户网站“中国知网”(CNKI),检索所有涉及“悲剧”这一概念,以及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提出、确立、发展等情况的研究文献,通过整理去重,共集有相关文献二百七十余篇,这些研究多是着力于对20世纪上半期(即1949年之前)中国出现的有关悲剧概念及悲剧理论的发展和研究.具体文献情况见下图.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梳理与分析,笔者发现,关于悲剧概念的早期接受问题,已有研究,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悲剧”概念在中国的首次使用(包括最早在中国的译法、最早在中国使用悲剧概念的使用者等);二是“悲剧”(tragedy)一词的传入过程;三是王国维的悲剧理论研究; 四是鲁迅、郭沫若、朱光潜、曹禺等的悲剧思想研究.

一、“悲剧”概念在中国的首次使用

悲剧(tragedy)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个概念,它不是中国本土概念,而是舶来语,关于它的早期传入过程,学界目前有以下观点:悲剧(tragedy)最早译为“悲戏”;最早在中国使用悲剧概念的有王国维、蒋观云;关于无涯生(欧榘甲)是否为最早的悲剧概念使用者,学界基本持怀疑态度.

(一)最早汉译:悲戏

“tragedy”在中国最早被译为什么?目前学界仅见张哲俊、谢柏梁二人探讨过此问题.张哲俊发现,19世纪西方人编纂的三本英汉词典中,“tragedy”被译为“悲戏”[1];1822年,R.马里逊编的《英汉词典》:“tragedy,serious drama,苦情的戏 悲戏”[2];1847年W.H.麦德华斯特编纂的《英汉词典》:“tragedy,悲,悲戏,哭戏”[3];1866年W.罗伯斯奇德牧师在香港编纂的《英华字典》:“tragedy,悲戏,悲事”[4].

张哲俊指出,这三本词典中的“悲戏”词条,并没有引起中国戏剧界和理论界的注意,因此没有成为戏曲创作与批评的术语,但“却是tragedy一词与中文的最初接触和尝试”[5].根据张哲俊的观点,tragedy的最早汉译为“悲戏”,出现于19世纪上中叶.

谢柏梁则提出,早在18世纪末,已有了“悲剧”的译法.他的证据是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写于1793年的《乾隆英使觐见记》,认为“马嘎尔尼是世界上最早把中国苦戏命名为‘悲剧’(tragedy)的观察家”[6].可惜的是,谢氏此论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马嘎尔尼发表于1793年的文章是英文,到1916年,刘半农才将此文译为中文,其时,tragedy的“悲剧”译法早已成为常识.谢柏梁却将刘半农1916年的译本当成了1793年的文章,得出了1793年就有“悲剧”译法的错误结论.而这件事,早在谢柏梁著作出版(2014)之前,张哲俊(2002年)已讲得很清楚了.张哲俊指出,马嘎尔尼的文章是刘半农在1916年翻译的,刘半农所翻译的“悲剧”“不能说明马嘎尔尼文章里所出现的英语‘tragedy’当时与中文直接遭遇过,更别说被中国人使用了”[7].

综上,tragedy 最早的汉译应为“悲戏”,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

(二)谁在中国首次使用悲剧概念?

1.王国维最早在中国使用悲剧概念.目前学界大多认为,王国维1904年6月至8月发表于《教育杂志》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人第一次运用悲剧概念和悲剧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8],“通过日本的‘桥梁’将西方悲剧理论首次引入中国文学研究中,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起点”[9],王国维的悲剧理论基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是“一次引入西方概念和理论的成功典范”[10],“在古典悲剧的研究中,王国维的成就是巨大的,是真正的开拓者”[11] ,是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最早启蒙者,也是用悲剧观念进行文学批评的第一人.”[12]

2.蒋观云最早在中国使用悲剧概念.蒋观云在1904年3月发表在《新民丛报》第17号上的一篇文章《中国之演剧界》,其中用了“悲剧”一词.蒋观云此文与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在同一年.龚刚、熊元义、赵德昌等学者将蒋观云视为悲剧概念的引入者.他们认为虽然王国维与蒋观云的文章发表于同一年,但是蒋观云的《中国之演剧界》首刊于 1904 年初,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一文发表于1904年6月至8月,在发表时间上,“蒋文早于王国维的文章”[13],“蒋观云主张中国‘无悲剧’说,中国人第一次使用悲剧这个概念,这是清末民初中国戏曲界追赶世界戏剧潮流的重要标志之一.”[14]因此,蒋观云应为中国使用“悲剧”概念第一人.

3.无涯生(欧榘甲)是否为最早在中国使用悲剧概念者.1903年,无涯生(欧榘甲)在美国旧金山的华文报纸《文兴日报》上发表了《观戏记》,其中用了“悲剧”一词,“今年有汪笑侬者,撮《党人碑》,以暗射近年党祸,为当今剧班革命之大巨子.意者其法国日本维新之悲剧,将见于亚洲大陆欤?”[15]张哲俊指出,无涯生的《观戏记》是作者在旧金山观看广东戏之后的记录,此文虽早于1904年的王国维、蒋观云之作,但并不能看作是最早使用,原因是发表地点不同:“虽然无涯生运用悲剧一词时间最早,但是因为此文的发表不是在中国,‘悲剧’概念也是在外国使用的,虽谈及悲剧,却不能算作在中国第一次使用悲剧这个概念.”[16]苗露亦持此观点:“文章发表于美国,故不能算.”[17]

综上,关于悲剧概念最早在中国的使用者,多数学者认为是王国维,少数学者认为是蒋观云.对无涯生(欧榘甲)的问题,张哲俊提供的理由(国外发表)十分充足,因此,可排除他的最早使用者身份.

二、“悲剧”(tragedy)一词由日本传入中国

悲剧(tragedy)是外来词,此概念由西方国家传入还是由日本传入?学界寻绎已久,目前多认为是由日本传入中国.其依据总结如下:

(一)tragedy译为“悲剧”初见于日本

张哲俊比对了日本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词典及文章中“tragedy”的词条译法,梳理出了“tragedy”译为“悲剧”的历程,得出结论:“日本早于中国把‘tragedy’一词译为‘悲剧’,使后来去过日本的中国学者得以沿用,又将这一术语带回中国,并在中国安家落户.”[18]

张哲俊、龚刚等学者还认为,中国与韩国都是从日本引入悲剧概念并建立了悲剧观念,因为在当时,日本的译语更具权威性.[19]

综上,对于悲剧概念的传入,学界的主要观点可以朱恒夫的这段简洁论述为代表:“悲剧作为tragedy等西方语言的译语,初见于日本,复由日本传入中国,并且成了固定的译语.”[20]

(二)最早使用者与日本关系密切

张哲俊、李群等学者认为,较早使用悲剧概念的无涯生(欧榘甲)、王国维、蒋观云都曾去过日本,受到当时日本文化的影响,而且王国维与无涯生彼此也认识[21],王国维受日本的影响更大,不仅受到其老师田冈佐代治的影响,更深受日本学者藤田的影响,藤田在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哲学方面颇有造诣,王国维学习并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的西方哲学思想,他的悲剧说是在日本的“*”作用下提出和建构的,“王国维通过日本的‘桥梁’将西方悲剧理论首次引入中国文学研究中,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起点.”[22]

三、王国维的悲剧理论研究

王国维的悲剧理论在其文艺成就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的悲剧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向来为学界研究的热点.2000年之前,学界主要围绕王国维悲剧渊源进行探讨,2000年以后,研究多集中于王国维悲剧理论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等的探讨.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围绕王国维悲剧观的形成、第三种悲剧、王国维悲剧思想的评价等方面展开.

(一)王国维悲剧观的形成

目前学界的主要观点是: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理论及哲学思想的影响,引入西方的概念及思想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悲观主义美学思想.

研究认为,王国维早期赴日留学所接触到的叔本华悲剧理论、哲学思想,以及尼采的悲剧说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深受西方悲剧观的影响下,王国维引入叔本华悲剧理论,第一次运用悲剧概念和悲剧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23],既认识到中国文学的不足[24],又使西方理论切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心理[25],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观,提出了古典悲剧研究的重要命题,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基本上建立了悲剧的观念,初步形成自己的悲剧观[26].

(二)第三种悲剧的重要性

研究认为,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包括“三种悲剧”说,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采用了叔本华的理论,基于“三种悲剧”认为“《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27]学界认为,王国维的“第三种悲剧”是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沿用及延伸,,突破了西方美学的樊篱,显示出我们传统文学的民族特色.“王国维在引用并沿用叔本华的第三种悲剧的观点时,不仅做到了语言上的‘化’,而且也做到了思想内涵上的‘化’,可以说内外皆‘化’,令外来思想如同己出.”[28]

(三)对王国维悲剧思想的评价

1.1949年前:既肯定长处,亦看到不足.在这个时间段中,学界对王国维悲剧思想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对《<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所蕴含的悲剧思想及与其悲剧思想相关的文艺批评上.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李长之是最早系统地对王国维悲剧思想进行评价的学者.1934年,李长之发表文章,初步概括了《<红楼梦>评论》蕴含的悲剧思想的四个长处和四点不足.[29]郭沫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王国维悲剧思想视野开阔,其研究方法较多样化,但是没有更深的关注社会现实.[30]

2.1950-1978年:偏于否定批判,具有时代特殊性.这个时间段,学界对于王国维悲剧思想研究的论文仅有五篇左右,学界对其悲剧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否定和批判上.佛雏认为,《<红楼梦>评论》的“第三种悲剧说”与中国道家的“颓废主义”之间的结合,具有很大的消极性.[31]郑朝宗认为,认为《红评》一文充满了“毒素”,胡适认为《<红楼梦>评论》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郑朝宗极力批判了胡适的这一观点,但是郑朝宗亦承认“五十年前在当时的学术界敢于提倡西方资产价级的观点方法,这就是一种革新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的.”[32]

3.1978年至今: 以积极肯定为主,评价更深入透彻.1978年之前,学界的主流是批判王国维悲剧思想中的消极因素;1978年以后,学界对王国维悲剧思想的研究转向主体研究与文本研究,研究成果大批涌现,有四部专著出版[33],论文有八十余篇.总的来说,1978年到2000年,学界主要围绕王国维悲剧思想及理论的渊源以及对《<红楼梦>评论》所蕴含的悲剧思想的探讨;2000年以后学界对其的悲剧理论思想研究的主流不再是批判与否定,开始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对王国维悲剧思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

舒芜、吴功正、佛雏、萧艾、段茂南等学者认为,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红楼梦》作为人生悲剧来讨论的学者,论述了其悲剧理论,对研究红学做出了贡献[34],但是“《<红楼梦>评论》暴露了严重的缺陷,出现悲观消极情绪,这是由于据以立论的叔氏理论缺陷所致.”[35]有学者认为,王国维并不能正确解释这个悲剧,认为“厌世思想”己经充斥了王国维的思维,对其悲剧思想持否定、批判态度,认为其悲剧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唯心主义范畴[36].

叶嘉莹、刘再华、龚刚、章池、熊元义等学者分析了《<红楼梦>评论》一书的优缺点,认为优点在于首先引进西方理论来评论《红楼梦》,缺点在于王国维照搬叔氏理论却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37],认为王国维是从第三种悲剧观证明现实人生的悲剧性,其悲剧观念与悲剧创作思想应该说达到了时代精神的高度[38],但也拉开了长达百年的中国有无悲剧之争的序幕[39],虽然后来大幅修正了他的悲剧观,明确否定了“中国无悲剧“的论断,但仍没有摆脱西方悲剧理论.[40]

四、其他悲剧思想研究

在1904-1949年间,除王国维外,还有很多学者对悲剧概念作出了自己的界定,他们是蔡元培、胡适、徐志摩、冰心、鲁迅、熊佛西、章泯、宗白华、朱光潜、钱钟书、曹禺、蔡仪、郭沫若、唐君毅等.学界对这些悲剧概念的研究大都是个案研讨.研究最多的是鲁迅、朱光潜、钱钟书、曹禺.由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著作在当时均是英文著作,二人汉译本的出版在80年代以后,不在1949年之前,故二人的悲剧思想研究不在笔者的研究范围之内.

(一)鲁迅悲剧思想研究

1925年鲁迅给悲剧下了一个著名定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41]研究多集中在鲁迅的悲剧概念及其思想的社会指向性.

研究认为,鲁迅对悲剧的定义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的内涵和本质,高度概括悲剧艺术的形态特征,显示了他强烈的悲剧意识以及对悲剧艺术的独特理解与把握[42],鲁迅彻底否定了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现象,在文学创作中对中国悲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揭示了悲剧作为戏剧艺术、戏剧文体所强调的矛盾关系,以及悲剧强烈的社会指向性[43];黑格尔悲剧论认为,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精神力量互相斗争的结果,但有意无意地抹煞掉悲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44],鲁迅并不排除这种悲剧形式,同时也表现了鲁迅有见前人之所未见的地方,即他强调了灵魂毁灭是这个人世间最大的悲剧,这也是他对悲剧的独特贡献[45],避免了黑格尔关于悲剧论断的不足和缺陷[46];鲁迅用他的悲剧创作艺术地再现了这个“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深刻过程,不仅是对恩格斯关于悲剧理论的实践,也进一步丰富和加深了对恩格斯悲剧理论的理解.[47]

(二)曹禺悲剧思想研究

研究认为,曹禺对于悲剧的诠释在其作品中分为三个时期,即1937年之前、1937年到1949年、1949年之后.在1937年之前,曹禺的悲剧作品一般表现为极具形式意味的内向化戏剧,主要表现他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关怀.1937年到1949年,曹禺的悲剧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否定了前期所看重的表现“个人的不幸”的悲剧类型,转而认为“抛去萎琐个人利害关系”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48];认为曹禺对悲剧和中国现状的认识非常深刻,其悲剧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的先河,创造出了中国真正的现代悲剧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自曹禺出山后,中国话剧才开始具备自己鲜明的悲剧蕴涵、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国际意义”[49];认为曹禺的悲剧意识推动了其悲剧艺术的现实生成,奠定了其悲剧艺术独特性和深刻性的基础,其悲剧思想既融合了西方悲剧中悲剧精神的理念,又浸透了民族文化的道德情感,其悲剧美学思想是20世纪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学术遗产.[50]

综合目前学界的研究情况,单独讨论某种悲剧理论的个案研究比较丰富,全面梳理总结悲剧概念早期接受的传播演进情况的研究很少,目前所见仅张哲俊的《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2002)、熊元义的《中国悲剧引论》(2007)、谢柏梁的《中国悲剧美学史》(2014),而对1949年前悲剧概念中国化的理论层面的探究、更是极少见到.

参考文献:

[1]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2]R.Morrison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London,1822,440.转引自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3] W.H.Medhurst,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 Mission Press ,1847,1310. 转引自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4] W.Lobscheid,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Daily Press,第1811页. 转引自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5][7]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

[6]谢柏梁.中国悲剧美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31.

[8]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12.

[9]李群.近代中国“悲剧”观的引入、形成与日本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11,(5):199.

[10]毛庆.西方悲剧理论搬入的反思和我国“ 悲”、“ 愤”理论体系的继承[J].江汉论坛,2006,(12):113.

[11]张文澍.元曲悲剧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2.

[12]聂振斌.中国近代悲剧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13]龚刚.谁先提出了中国无悲剧说—蒋观云<中国之演剧界>发表年份小考[J].华文文学,2015,(4):41-42;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270.

[14](韩)赵德昌.试论20世纪初中韩旧戏改良理论之异同[J].文化艺术研究,2012,(2):148-149.

[15]欧榘甲.观戏记[J].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M].中华书局,1960,66-67.转引自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

[16]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

[17]苗露.京剧<党人碑>悲剧性之辨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9-141.

[18]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

[19]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龚刚.钱钟书与文艺的西潮[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13.

[20]朱恒夫.中国戏曲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8-109.

[21]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3.

[22]李群.近代中国“悲剧”观的引入、形成与日本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11,(5):197-199.

[23]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13.

[24]杜伊敏.王国维的悲剧理论[J].美与时代,2009,(3):20-22.

[25]王文哲.王国维的悲剧观[J].科教文汇,2011,(25):78-79;郑若玲.浅谈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演变[J].戏剧之家,2015,(7):33.

[26]戴婷.从王国维的悲剧观看中西文化融合[D].扬州大学,2009,5-9.

[27]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A].王国维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11.转引自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

[28]龚刚.钱钟书与文艺的西潮[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21-122.

[29]李长之.王国维文艺批评著作批判[J].文学季刊,1933,241-243.转引自程国斌.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世纪考察(上)[J].学术交流,2005,(2):157.

[30]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J].文艺复兴,1946,(2)3:10.

[31]佛雏.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再批判[J].江海学刊,1963,(6):1-9.

[32]郑朝宗.从王国维到俞平伯[J].厦门大学学报,1955,(1):15-25.

[33]四部专著为:陈元晖.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卢善庆.王国维文艺美学观[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4]舒芜.悲观主义解释不了悲剧—重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J].文艺理论研究,1980,(1):14-27.

[35]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7.

[36]萧艾.关于王国维的功过[J].读书,1981,(8):129-135.

[37]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2-175.

[38]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流变[D].苏州大学,2005.刘再华.王国维与中国近代悲剧观的确立[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2,(2):375-378.

[39]龚刚.钱钟书与文艺的西潮[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24-126.

[40]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274-276.

[4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J].语丝,1925(15).转引自《鲁迅著作全编.坟》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4.

[42]刘家思.鲁迅的悲剧概念释义[J].戏剧文学,2005,(11),89-91.

[43]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281-286.

[44]刘家思.鲁迅的悲剧概念释义[J].戏剧文学,2005,(11):89-91.

[45]夏明钊.鲁迅悲剧观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80-81.

[46]鲁迅.艺术论·序言[A].鲁迅全集1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9.

[47]夏明钊.鲁迅悲剧观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81-83.

[48]李扬.论曹禺悲剧观念的转向—兼谈曹禺创作的分期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2004,(1):70-73.

[49]谢柏梁.中国悲剧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53.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流变[D].苏州大学,2005,49-57.

[50]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钟小军.论曹禺剧作中的悲剧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4):51-52.

该文汇总,此文为一篇关于研究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悲剧概念和研究和接受相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高校路径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高校发展的研究成果,旨在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难题,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发展路径,为我国高……教育改革与创.

2、 西方符号学美学的中国新时期接受 黄春玲(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关键词符号学美学;新时期;接受研究;恩斯特·卡西尔;苏珊·朗格摘 要由于历史的特殊性,符号学美学在20世纪80.

3、 史义考略中国古代史学中史义概念的流传与表现 摘 要“史义”是中国古代史学用以表达历史思想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初次提出春秋有“义”;汉代史学援借春秋之义,但又各具“旨.

4、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摘 要中国本土“民族”概念具有一个相当漫长的演进过程 古代“族”的概念以及“族类”观念是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基础 近代“.

5、 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 摘 要本文论述的是20 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重要特征和意义,使它有本土化倾向的是文学的接受,使它有唯美性追求的是在法国文学的影响下 关键词法国文学;中国文学;时代性;功利性;本土化;唯美性.

6、 洪堡大学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接受 摘 要 教育是通往幸福(美好生活)的阶梯 从宏观上论,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获得认知和体验幸福的能力、改变困境人群的困难境况大有裨益 从具体要素分析思想道德教育是人追求幸福的根本要素;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