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海洋科学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烟台的海洋文化论文 日本海洋文化论文 烟台海洋文化论文 关于海洋文化的论文 海洋文化论文 论文海洋文化与其和海洋经济的关系

海洋文化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还珠历史和海洋文化的同构书写读伍稻洋长篇小说《还珠谣》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海洋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3

还珠历史和海洋文化的同构书写读伍稻洋长篇小说《还珠谣》,本文是海洋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同构和还珠谣和《还珠谣》方面论文怎么写.

“还珠”历史与海洋文化的同构书写

——读伍稻洋长篇小说《还珠谣》

张凯成

引子

伍稻洋是有使命感和担当意识的作家,到目前为止,所出版的长篇小说,无不体现出其对现实对民生的深切关注.《市委书记的两规日子》写县级市市委书记杜赞之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简称“两规”)向组织讲清楚问题时回忆自己在任上的所作所为,*时下政治生态;《绝对不说受不了》写资本家许承业的家族命运,反思国有企业改革的是非功过;《明月共潮生》再现北海房地产潮涨潮落期间的各式人物,融入作者对家乡北海自然、人文景观淋漓尽致的书写.著名文学评论家、学者贺绍俊说:“我还是从伍稻洋的小说(《明月共潮生》)中感受到了北海的气息,这是因为,伍稻洋在他的小说中毫不掩饰他对家乡北海的感情,他的故事也基本上从北海的现实生活中直接取材.”贺先生同时看到了伍稻洋在写作《明月共潮生》时所具有的“历史主义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 贺绍俊:《显型的故事性和隐型的思想性——读伍稻洋的小说》,《南方文坛》,2009年第2期.]《码疯》围绕女邵冬侦破疯子真理死亡案展开故事,写下岗工人沉迷地下,揭示“码疯”何以疯,表现出作家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如果说,《码疯》是揭露丑陋文化给人带来的危害,《还珠谣》(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则是讴歌先进文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凸显作者的历史文化意识.在《还珠谣》《后记》中,作者坦言“昨天还珠已逝,明天还珠可期”,这就是“历史主义眼光”和“发展眼光”.

下面,笔者将通过解读小说的主要人物孟尝,分析小说的主要物象“珍珠”、珠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海洋”,诠释“还珠”历史与海洋文化的同构书写.

一、孟尝:还珠文化的历史坐标

孟尝是东汉顺帝至桓帝时期的合浦郡太守.《后汉书·循吏列传》:“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二)》([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71~1672页.]

伍稻洋在小说《还珠谣》的后记中写道:“作为历史名人,孟尝的影响是深远的,虽然他的生平事迹在《后汉书》里只有几百个字……”[ 伍稻洋:《还珠谣·后记》,载《还珠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0页.].《还珠谣》采用流畅而简约的笔法,把一千多年前的合浦太守孟尝演绎得活灵活现,其作为历史小说的文体特性也由此得以实现.

首先,《还珠谣》表现了孟尝心系百姓爱民亲民的品质.孟尝刚到任时,合浦郡官民关系极度紧张.这种官民的紧张关系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孟尝进入合浦境内,就遇到逃难的母女.她们一听到官府就害怕.孟尝将所带之饼与她们分食,并安慰她们,表示此后官府不再随便抓人了.当天晚上,“监摸官”高有才为孟尝一家设宴接风,遭遇“盗贼”(野人)闹宴.因为高有才趁前太守离任新太任未到任的空隙逼珠民下海摸珠螺,珠民反抗致使监摸队抓人.“先时宰守并多贪秽”,尤其前太守昌三嘉与朝廷下派监摸夜明珠的宦官高有才为着自身的私欲盘剥百姓,不断逼迫珠民下海珠螺.此前,珠民何超南和儿子何强下海摸珠螺刚上岸,竹篓里的珠螺就被郡府监管队的人抢走了.何强气不过,要让野人来对付监管队,何超南胆小怕事,吓唬孩子说野人吃人.何强说:“野人不吃穷人,倒是官吏吃穷人”.珠民郑待平冒险与“盗贼”(野人)联系,共同与郡府抗争,昌三嘉总算走了,但高有才凭着自己曾经是皇后身边的人,明里暗里跟孟尝较劲.高有才责备孟尝过于相信珠民.孟尝说:“不相信珠民,我这个太守还能干什么?”他不怕得罪权贵,始终把珠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说到了,也做到了.

第二,《还珠谣》表现了孟尝“求民病利”的治理能力.前太守昌三嘉与高有才狼狈为奸强逼珠民滥摸珠螺,导致珠螺绝迹.孟尝经过调查研究,果断“禁摸”,让珠螺休养生息,同时引导百姓种植庄稼.“孟尝常往地里跑.稻苗抽穗、结了稻子,高粱、*等收成在望.有一段时间,孟尝和(郡丞)郭德品连午餐都在地里吃,他们要培训一批人才,准备明年在其他几个县普遍种植粮食.”[ 伍稻洋:《还珠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8页.]很快,庄稼试种成功,“盗贼”被遣散,珍珠去而复还,孟尝因此被合浦百姓称为神明、甚至“夜明珠”.当百姓得知孟尝粥里被下毒却安然无恙时,“纷纷去码头祭神,感谢神保佑孟太守化险为夷”.孟尝辞官回家后,民间流传出歌谣:“白龙骨蚌古来多,官府逼摸没停过.贝母逃去交趾境,树叶野菜怎抵饿?孟尝伯周好奔波,治秽种稻禁采螺.去珠复还真神明,郡守美名世代播.”[ 伍稻洋:《还珠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2页.]有学者指出:“合浦因孟尝而有‘还珠故郡’之誉.郡境内因此有许多纪念孟尝的历史遗迹和典故;如:还珠亭、还珠岭、孟尝祠、孟尝衣冠冢、孟尝流芳坊、孟太守庙、海角亭等.”[ 林广成编:《廉州之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页.]学者耿法禹称孟尝为“人类生态保护首创第一人”,并认为“还珠合浦”是“人类生态文明第一例”.[ 耿法禹:《珍珠之路》,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94页.]

第三,《还珠谣》表现了孟尝清廉的品格.孟尝赴任合浦太守前并没有像其他官吏那样给把持朝政的大将军梁冀送礼;到任后,他把属下送的金银等贵重物品“登记入库”,用来换粮接济饥民.前太守昌三嘉反复诬告孟尝,致使“廷尉府派人到上虞抄孟尝父母的家,但没抄出一样值钱的东西”.孟尝离任时,其行李所增加的仅仅是被子衣服“补丁”的重量.作品用对比的手法,将孟尝与大将军梁冀、前太守昌三嘉、监摸官高有才等相互对照,有力地凸显出孟尝清廉的品格.梁冀因为自己的妹妹是皇后而把持朝政,外官赴任离开洛阳不到他府上送礼辞行,他就怀恨在心,甚至派人跟踪;昌三嘉不断强迫珠民下海摸螺,以资自己享受、跑官;高有才为了兑现给姘妇邗阿妹做“珍珠席子”的承诺,绞尽脑汁与孟尝对着干.

伍稻洋的《还珠谣》对“廉洁亲民”的文化品格形象的弘扬,对于还珠文化的挖掘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珍珠:还珠文化的重要物象

《还珠谣》整合了诸多民间故事,“珍珠”(夜明珠)是作品的主要物象,是还珠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还珠谣》中,昌三嘉是“先时宰守”的代表,其与宦官高有才各怀鬼胎,没完没了地强逼珠民下海摸珠螺;孟尝到任后的“禁摸”与高有才的“强摸”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他们的相互“斗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珍珠”(夜明珠)在《还珠谣》中有如机车的引擎,作为小说的主线贯穿始终.

“珍珠”是汉代合浦郡海边人的生活来源.作品通过对“珍珠”源头的追溯,再现了汉代合浦人的生活状态,刨出了还珠文化之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外地商人开始光顾这个海边村落,带着稻米、高粱等粮食来换取鱼虾螺蟹.商贩看见孩子们身上戴的‘螺骨头’链,提出用粮食换,一串‘螺骨头’链就给一升稻米……商贩还承诺,螺捞上来没下锅就先剖出‘骨头’,会多给他们粮食.”[ 伍稻洋:《还珠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页.]“螺骨头”是合浦珠民换取粮食的筹码,这种交换活动构成了他们传统的生存方式,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特征.当贪婪的官吏不顾百姓死活,对“珍珠”极度占有时,“珍珠”对于珠民来说便变福为祸了.作品多次写到珠民被逼下海摸螺的情景.“摸螺”本身存在着“溺亡”的危险,但官吏们全然不顾.昌三嘉与高有才之所以不断地强逼珠民摸螺,与邗尼芳、邗阿妹非要做“珍珠席子”有关.邗尼芳用“珍珠席子”、“珍珠枕头”治疗睡觉时心慌、气闷,她已经成为“珍珠的附属品”.而对于邗阿妹来说,拥有“珍珠席子”意味着获得肤白与美貌,因为她想起“邗尼芳睡珍珠席子前,一身黄糖色.自睡了珍珠席子后,不知不觉就白嫩起来.”[ 伍稻洋:《还珠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8页.]

“夜明珠”是珍珠的极品,是神,是合浦百姓的精神寄托.《还珠谣》这样写道:

“白龙的后人都会听到长辈们说,玉皇大帝的七公主私自下凡,与摸螺为生的男青年海生一见钟情,相恋生子.玉帝知道后,派天兵绑回七公主.七公主离别情郎幼子,悲伤哭泣,泪珠洒落海上,变成了珠螺.珠螺因为美丽而招致异物入侵,十分痛苦,不断产生分泌物包裹之,于是形成了珍珠.有一个珠螺长到簸箕那么大,成了螺王.没有月亮的晚上,螺王便张开螺壳,露出鸡蛋大的珍珠,发出亮光,让海生摸螺,同时赶走伤人的鲨鱼.这颗大珍珠,白龙人称为夜明珠.曾有人摸到螺王,取出夜明珠卖给珠贩.珠贩买了就要拿去卖好价钱,可是才离开合浦地界,夜明珠就不见了.珠贩再次购得夜明珠,忍痛剖开腿肉将珠藏进去,用针线缝上.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夜明珠带走.但过了梅岭,夜明珠还是破肉而出,重新回到白龙海里.白龙人从此把夜明珠当作神,有人生病,或者遇到麻烦事,便点燃三支香向夜明珠祈求,病就能好,麻烦事就没有了.”[ 伍稻洋:《还珠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4页.]

学者覃德清指出:“环北部湾近陆海域所产珍珠,习称 ‘南珠’,自古名扬海内外.珍珠作为财富、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被誉为‘珠宝皇后’,历来为贡品,为王公贵族和富商巨贾所珍藏.”[ 覃德清:《天人和谐 文明共生——桂南—环北部湾区域文化考察与广西文化建设方略的审美人类学探究》,载潘琦编《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还珠谣》将“夜明珠”作为“财富、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使其与皇室贵族的特权紧密连接起来.尽管“夜明珠”在小说中并未以本真的面目出现,但它作为还珠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精神层面给予了合浦百姓以深刻的文化自信.“夜明珠”只有在合浦境内才能存在的基本事实,昭示还珠文化的独特性.小说写到,当昌三嘉将赵侍平“摸到”的“夜明珠”带到洛阳献给皇后时,闪亮的“夜明珠”变成了“褐色的石头”.昌三嘉由此招致祸端,并不得不做出夜明珠“飞回合浦”的解释.尽管大殿里的人将他的解释当作“奇谈”与“鬼话”,但这正与“割股藏珠”的历史典故相互吻合.

在《还珠谣》中,就是贪得无厌的昌三嘉和高有才,对神秘的珠神(夜明珠)也不能不心存敬畏.昌三嘉得知亵渎“神位”的监摸队员“七孔流血而死”时极度恐惧,马上下令放掉涉嫌撕“告示”的珠民.孟尝在无法阻止高有才强逼珠民下海的情况下,暗示珠民自救,在祭珠神上多花时间.珠民何超南担心瞒不过高有才等人,其妻子莫怀秀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就是皇上,山穷水尽时都要装神弄鬼,别说我们老百姓.事实上,高有才最终也不得不以“祭珠神”的行动表达出他对“珠神”的虔信:“白龙人都不相信高有才会祭珠神,但去码头看见烧猪等祭品已经摆上了,香也点燃了.高有才还请来了礼师.珠民们一到齐,就开始祭拜.高有才表现出十分的虔诚,带着监摸队所有人跟珠民一起跪下叩头.”[ 伍稻洋:《还珠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8页.].祭拜“珠神”是珠民下海摸螺之前必须经历的仪式,这种仪式更多指向的是索绪尔的“非语言的符号”,如“文字、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节仪式、军用信号、习惯等等”[ 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4页.],其本身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值得强调的是,伍稻洋还以“珠神”来隐喻孟尝,他通过对“珠神”的描写凸显出孟尝之于合浦百姓的重要作用,使孟尝与“珠神”具备了同构的特性,他们一道成为了还珠文化符号.因此,“珍珠”(夜明珠)由形而下的生存需求转向了形而上的精神支撑,以其巨大的精神力量将合浦悠久的历史文化凝筑起来.

“珍珠”(夜明珠)在小说《还珠谣》中不断出现,它不仅是作者所着力建构的物质实体,而且还成为了合浦百姓的精神象征,在串联起小说主要事件的基础上构筑了其富于张力的结构空间.同时,伍稻洋还借助“珍珠”这一重要价值载体,将还珠历史文化鲜明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更为明晰地认知“合浦珠还”的历史,从而扩展其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

三、海洋:还珠文化的母体象征

在《还珠谣》中,“海洋”是还珠文化的母体象征.“骨头螺”发现之前,白龙人就依靠近海的鱼虾生存,发现骨头螺龙其是在骨头螺得以正名珍珠螺之后,珠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合浦海出发与国外贸易,是汉武帝的杰作.孟尝支持珠民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是对开放经济的延续.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如学者曲金良所言:“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转引自徐志良:《探索中国走向海洋的文化精神》,载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阳江市人民政府编《岭峤春秋——海洋文化论集(四)》,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第68页.]在《还珠谣》中,人物活动无不与“海洋”息息相关,无论是事件发生的背景,还是人物内心的精神性.小说中多次出现以海洋为背景的描写:

(1)“那天下午,天空跟往常一样晴朗,大海跟往常一样湛蓝,只是西南风刮得比平时稍大些,波浪比平时稍高些.老水早已退下去,子水还没涨上来,几只红脚鸟在沙滩上走来走去,显得十分悠闲.”

(2)“明朗的天空突然飘起云彩,越来越多,越来越浓,越来越低,仿佛伸手就可以摸得到.天边响起螺号声,接着鸽子的哨声也响了起来.”

(3)“风轻得连头发也吹不动,无垠的大海静得像个湖,镜子一样闪着银光.海鸥在海面上飞去飞来,寻觅着可以下嘴的小鱼,叫声仿佛也比平时小了许多.”[ 伍稻洋:《还珠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60~61、156~157页.]

(1)段中的“海洋”是骨头螺即将被发现的背景,对珍珠的出现作铺垫.(2)段是通过对海边官民冲突之时天空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云彩”的飘来与“螺号声”的响起为“马队”的出现做暗示.(3)段表现“摸螺仪式”的庄严与肃穆,百姓对海洋的敬畏.合浦人祭拜“珠神”的同时也祭拜“海神”.“海洋”在百姓心中是神秘的,他们“把命运寄托于可以想象而无法看得见的神秘主宰”.“白龙人下海摸螺前,就到榕树下的神位祭拜,开始只请珠神,后来就请海神,还有不知名的神……(他们)面向大海跪拜,口里喃着:珠神海神(各路神灵),保佑我民.水暖螺多,风平浪静.”[ 伍稻洋:《还珠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6页.]此处的“海神”有其存在原型,据学者耿法禹考证,合浦珠民将“龙三姐”作为“海神”,因为“珠民们认为,龙三姐与本地有恩德情缘,又是龙女,一定会保佑珠民平安丰收的.于是便奉龙三姐为本地的‘海神’,在下海处设坛敬拜.”[ 耿法禹:《珍珠之路》,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31页.]总体来看,“珠神”“海神”均来自“海洋”,它们在合浦百姓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海洋文化有其巨大的承载力,在学者司徒尚纪的认识中,海洋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冒险性、崇商性、多元性、包容性等文化特质”[ 司徒尚纪:《中国南海海洋文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小说《还珠谣》正立足于海洋文化特质的展示,尤其表现出其“开放性”“冒险性”“崇商性”的特征.小说第三章写到合浦珠民与“外地商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尽管此时的“外地”主要指的是合浦周边的地区,但其“开放”的文化特质已渐具雏形.对“开放性”的书写主要集中在小说的第十六、十七章,如作为“已程不国人”的皮特参加白龙的摸螺仪式;赵侍平等人跟随皮特去往国外做生意等,这些情节均有力地呈现出还珠文化的开放特性.同时,小说的第十九章写到赵待平等人遭遇“海盗”,他们与“海盗”相互周旋并最终获胜的场景,海洋文化的“冒险”特质也由此得以传达.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在交代皮特身世时说到:“多年前,汉武帝派人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郡沿海岸西行,到达黄支国、已程不国,随船带去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通过天竺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伍稻洋:《还珠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6页.]“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徐闻、合浦港,凸显合浦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彰显合浦开放、崇商的文化特性.学者邓家倍曾从交通、地理、物证、港口、自然、货源等层面分析了合浦港的六大优势,并明确提出“合浦是中国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的观点[ 邓家倍:《合浦是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广州地方志》,2002年第5期.].据此而言,小说《还珠谣》在挖掘合浦海洋文化特性的同时,深刻地再现了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价值与文化地位.“海洋”是合浦人赖以生活自然资源,也是合浦人内隐于心的精神图腾.他们始终秉持着海洋文化的优秀特质,在不断的交流活动中培育博大的人文情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还珠谣》通过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营构来*历史之于社会现实的价值意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出奇特的文化张力,体现了作者的探索精神.伍稻洋以其深刻的文化自觉集中诠释了“还珠”历史,表现出合浦深厚的文化积淀.《还珠谣》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弘扬海洋文化,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凯成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文汇总:这是一篇关于同构和还珠谣和《还珠谣》方面的海洋文化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海洋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人间有味是清欢叶广岑家族小说中饮食文化所渗透的历史人文 摘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中的一枝独秀,京味小说因其浓厚的历史地域背景,以独有的创作手段和语言技巧受到了大批读者的喜爱 叶广岑创作的家族小说是京味小说作品中比较特别的一派 叶广岑笔下的文字,流淌着家族背景留.

2、 上海临港海洋文化创意基地建设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在全球蜂拥而起,文化创意产业提法符合我国目前国情 未来我国要从海洋大国发展为海洋强国,海洋文化是文化与经济中的重点,也是上海发展的重点 本文根据临港实际的海.

3、 以海洋文化促海洋经济广东参和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的路径探究 自古以来,海洋就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2001年,联合国正式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 在新世纪中,地球人类将会开创深入探索海洋、深度开发海洋的新纪元 在全面开放的信息.

4、 《曹全碑》历史成因与艺术特征 摘要隶书成熟于汉代,其主要受到“汉承秦制”的历史影响,也受到楚文化的形式美和浪漫主义影响,但汉代本质的审美追求是“尚用” 隶书的艺术特征包括点画结构的形.

5、 传统文化复兴的虚热从《经学的瓦解》谈起 □ 肖红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寻根或自我认同的“传统文化热” “国学热”喧腾为一种族群镜像 这种镜像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逻辑展开—&md.

6、 论北方传说时代多元文化的融合兼评逯宏《中国五帝时代》 摘要中华早期文明之火仿佛是满天星斗,遍布全国各地 而据古史传说来看,上古文化重心明显偏北 逯宏的中国五帝时代突破学科藩篱,将中国北方地区的古史传说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凌家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