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记忆论文题目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文 关于人生和记忆的论文 学前心理学记忆知识的论文 红色在少儿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参考文献 记忆心理学论文

关于红色记忆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中国乡村红色记忆(一)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红色记忆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2

中国乡村红色记忆(一),该文是有关红色记忆论文范文文献与红色记忆和乡村和中国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莒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古老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于齐鲁文化而又对齐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成语“毋忘在莒”,源自于莒县,意为不忘前事,莫要忘本.

烈士的子孙们

在战争年代,莒县可谓是村村有英烈,户户有英雄.

张家泥沟子村在莒县城西,离小城五公里有余.村里的壮汉李永贞是1937年4月间离开家乡的,他出生于1915年,走的时候才二十二岁.那时节,房前屋后的槐花都开了,整个小村弥漫着一股股清香.

这天中午,李永贞的父亲李洪恩正在田间忙碌,他不时停下来向村口张望几眼.往常的这个时候儿子该来给他送饭了.可直到太阳要落山了,李洪恩也没见到儿子的踪影.他急急回到村里,一家人从傍晚等到天亮,也没等到李永贞回来.几天后,村里那个在东山乞讨的少年张喜和来到李家,他告诉李洪恩:“李永贞当兵去了.”李洪恩怔了怔,少年用手指比画了一下,道:“当的是八路军.”李洪恩的妻子李刘氏患有哮喘,听到这个消息后,嘴巴张得大大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她抻了一下脖子,整个人咳成了一团.

李洪恩听了张喜和的话,反倒平静下来:“由他去吧.也算是出去找条生路!”说这话时,李永贞已经是山东滨海军分区6团的一名战士了.直到今天,李家的后人都不知道李永贞当年参军的念头从何而起,有的说是在家生计无望,出去寻活路了.李永贞二十一岁成婚,娶妻罗氏,可李罗氏产下一子后没过几个月,就抱病而亡.那时,李永贞抱着幼子到邻居家串门,嘴上常挂着这样一句话:“家里过不下去了,大不了俺当兵去!”他说这话时,一只手揽着孩子,一只手比画成打的样子.说到兴头上,他还单手把儿子举过头顶.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永贞早就是的人了.村里有一郭姓人家,有良田数顷,郭家见李洪恩为人厚道,就把几亩地交由他耕种.郭家儿子郭有邻,1937年就参加了,时年十六岁.1938年8月,莒县县委成立,郭有邻任县委书记,在此之前,郭有邻曾担任过“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政委.郭有邻回村里时,李永贞常伴其左右.李洪恩联想起儿子平日里种种神秘的举动,便由此断定儿子此去定与郭有邻有关.

李永贞身高五尺有余,孔武有力,因作战勇猛,很快就当上了特务排排长.李永贞所在的队伍,大都在莒县东山一带活动.东山离张家泥沟子村并不远,也就数十里之遥,李永贞在山区六年,因战事频繁,从未回过家中,都是靠地下交通员张喜和往来传递口信.

1940年10月,李永贞思念儿子心切,张喜和见状道:“俺到村里给你背来!”没过几日,张喜和果然背着李永贞三岁的儿子来了.李永贞惊喜万分,接过儿子就紧紧地抱在怀里,连声道:“想死俺了,可想死俺了!”张喜和晚年对李家后人讲,那李永贞是个堂堂铁汉子,可见了自己的儿子,也是满眼的泪呀!可惜他这条汉子,就那样活活地淌血淌死了,要是换做现在这医疗条件,他保证死不了,也许还当大官了.

1942年底,家人托人又给他在邻村说了一个媳妇,姑娘姓于,定于来年春天行礼完婚.第二年春,李永贞让张喜和捎来口信,说队伍上忙,让于氏到东山完婚.于氏自小没出过远门,想想队伍上有那么多男人,她羞于在大庭广众下露面,就没有答应,李永贞只得说那就再等等.这时的李永贞,已经是开国少将王建青麾下的一名排长了.

这一个“等”字,让于氏躲过了当寡妇的厄运.

就在结婚前几天的一个上午,张喜和急急走进了李洪恩家的小院.李洪恩见张喜和面含悲戚,不禁心中一沉,他打起精神问道:“今天咋这么早就来了?”这时张喜和的泪水已经涌出了眼眶,他抹了把泪道:“俺大哥死了!今早上的事.”

李洪恩扶着墙角,摇晃了几下身子,最后还是瘫坐在了地上.李刘氏喊了声“俺的儿呀”就昏厥了过去……

后来听张喜和讲,天刚蒙蒙亮,李永贞率几名战士追赶几个逃窜的日军,结果被一颗手雷炸到了.张喜和晚年常对李家后人念叨:“他的胯骨炸裂了,血就像泉水一样往外涌,这人呀都是靠血水养着,血流干了,人自然就没命了.他才二十八岁呀,说没就没了.”张喜和每说到这里,总是长叹一声后道:“可怜人呐!”

李永贞的遗体要被抬回张家泥沟子.因为是敌占区,白天有危险,只能晚上行动.从东山到张家泥沟子村,要经过数个村子,每个村的党组织都挑了数个壮汉抬棺材,一个村接一个村,棺材到了张家泥沟子时,天已经大亮了.李家人见了李永贞的遗体,哭声一片.李刘氏哭倒在地:“俺那个儿啊!当年你走的时候可是一个活生生的大活人呀,怎么说没就没了哇,你以后让你那个没爹没娘的儿怎么过呀!”丧子之痛让李洪恩泣不成声,许久他才道:“让孩子见他爹最后一面吧!”李永贞六岁的儿子被年轻的姑姑抱到了棺材前,孩子看了父亲一眼,“哇”的一声就哭了.

一个小小的村庄,当年有数位年轻人参加了革命,有两位马革裹尸.也是这一年的春天,与李永贞同年生同为滨海军分区6团排长的张存余,牺牲在了临县沂南青驼寺.

在李永贞血洒战场后不久,政府送来了一百斤红高粱,算作抚恤.那袋红高粱,李家人视为永贞再生,被珍藏在一个老式椴木柜子里.饥寒的日子里,全家宁以野菜度日,也没舍得动一粒粮食.李洪恩怕高粱受潮,常拿出来晾晒,不敢有稍许马虎.这年遇上灾荒,再无其他食物充饥,李洪恩见全家人饥肠辘辘,体力难支,孙子也饿得哇哇大哭,就从柜子里抱出了那袋高粱.李洪恩望着窗外,长叹一声:“咱们饿死了就饿死了,可不能没了他那根独苗呀!”一袋红高粱救了一家老小.

李永贞的儿子名为李世远,一路磕磕绊绊长大成人,迎娶了庄疃村的姑娘周桂英.李世远和周桂英育有四子一女,日子过得艰辛而凄惶.在孩子的眼里,李世远就是一座沉默的山,他的沉默来自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李世远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姑姑人到中年也病重而去.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都人丁兴旺,谁有困难,皆是一呼百应,谁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皆有亲人在一旁安慰.农村就是一个家族社会,左邻右舍,枝枝蔓蔓,都是血脉相连.李世远一树独枝,孤掌难鸣,在村里免不了受些挤兑,可他要强好胜,骨子里涌动着父辈的血性.有一次,在村西的土围子上,村里一壮汉向李世远挑衅,你来我往,最后两人扭在了一起,李世远一声吼,抱起对手就摔倒在地上,那壮汉惊叫着,像碾子一样滚下了土围子.李世远拍了拍胸脯:“俺要是兄弟爷们多,你还敢这么扎煞?!”

李世远家的日子过得很窘迫,时常无粮断炊,几个孩子一年四季穿的都是破衣烂衫,妻子周桂英见状就不时念叨:“老的要不是死在了战场上,咱们现今还能单门独户?说什么日子也比现今强,你去找找政府,伸伸手拉咱们一把吧.”李世远沉默不语,有时烦了双眼一瞪,大声吼道:“说什么俺也不能拿着老的功绩去换咱们的舒坦!”

当年李永贞就葬在村东头,每年清明时节,都有附近村庄的学生列队前去凭吊.20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掀起了平坟运动,烈士的坟冢也没能幸免.村里动员平坟后,李世远到坟前烧了厚厚一摞纸钱.冬日的寒风凛冽刺骨,迎着冷风,李世远在坟前枯坐了整整一个上午.他抽着用废纸卷成的旱烟,一支连着一支.末了,他拿起了铁锨,一锨下去,泪水盈满了他的眼眶,一滴滴地落在冰冷的坟茔上.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李世远把两个儿子陆续送到了军营,有邻居后来对他的儿子讲:“你当兵走的那天,老人在老坟地那里坐了很久.”那时,坟茔已经不在了,成了水稻田.某年的一个夏日,稻田水尽后,地里塌陷了一个小洞,露出棺木一角,李永贞的坟茔这才被找到.李世远喜极而泣,跪在泥地里重重地磕了几个头,磕得满脸泥水.李永贞的坟茔重新立了起来,只是再也没有学生来扫墓凭吊.

李永贞长眠在此数十年,没有立碑,更没有墓志铭,他的坟冢就像田间那些普通的坟头一样,几乎无人知道它是一座烈士之墓,里面长眠着一个血染疆场的年轻生命.

2011年5月,民政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14年10月前把散葬烈士墓迁移到烈士陵园.时隔不久,李永贞和那些散葬于民间的无名烈士,终于在革命烈士陵园有了一席之地,他们有了墓碑,墓碑上有他们的英名.对烈士们来说,这算不算是一份迟到的荣誉?

李世远却没有等到这一天,李世远晚年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疾病.吞咽日渐困难,最后骨瘦如柴,不能言语,儿女每次把饭菜端到他面前时,他都示意他们出去,态度异常坚决.要强的李世远不想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吃饭时的痛苦模样.在子女们面前,他从来不谈及自己的父亲,孩子们有时问起,李世远都三言两语搪塞过去,他在孩子面前从没流过一滴泪水,可每有本族辈分高的人来看他,谈起他的父亲,他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尽管他晚年子孙满堂,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渴望一种很早就失去了的父爱.

2008年5月12日,也就是汶川大地震那一天,李世远闭上了眼睛,后来他被安葬到了父亲的身边,和他的父亲“团聚”了.多少年了,多少个夜夜,他郁积在心中的话太多了,在父亲面前他可以尽情地说了,他也能尽情地流泪了.后来李世远的父亲搬去了烈士陵园.

贴着俺头皮飞

在中国,花木兰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在莒县长岭镇荆家村,我们也见到了一位“花木兰”.

这位“花木兰”姓王,叫王秀娥,出生于寨里河乡下麻峪子村,九十一岁高龄了.王秀娥老人外柔内刚,骨子里透着一股刚烈,她爱打,敢杀敌.

我们来到王秀娥老人家时,她家的门上了锁.一打听,才知道她感冒了,大儿媳妇带她到村诊所看病去了.但后来听说家里来了客人,还是作家,她就跟大儿媳妇说,咱吊针不打了,赶紧回家.看儿媳有点犹豫,老人一下子拔掉了针头.

见到王秀娥老人时,她还在不停地流着鼻涕.我们刚一张口向她问好,大娘就说,俺只听得懂土话,听不懂普通话,你们说土话吧.她的大儿媳妇只得在一旁当起翻译.我们说,今天风大,在屋里说吧.大娘手一摆,满不在乎地说,俺不怕冷,就在外面吧.我们问,大娘,您是1924年出生的吧?大娘说,不知道,俺忘了.我们问,您哪年干识字班队长的?大娘说,那俺记不得了,十五六岁开始干的.我们问,那您哪年加入的?大娘说,俺记不得了,十九岁时,是庄里的支部书记叫俺入党的,他叫王英池,早死了.我们问,入党时王英池书记怎么跟您说的?大娘说,怎么跟俺说的,忘了,俺就知道光干好事,俺能不入吗?我们问,您入党填表时,入党志愿怎么写的?大娘说,忘了,早忘了,人家给填的,俺不识字.我们问,谁给填的?大娘说,王英池.您的父母是不是党员?大娘说,俺父母都是党员.什么时候入党的?大娘说,俺不知道了.您什么时候上招贤的?大娘说,俺不知道了,只知道入了党俺就上了招贤,是组织叫俺去的……

一番对话后,我们发现,年岁已高的王秀娥老人表面上看记忆力已经衰退,但她忘记的只是时间,而对于具体的故事,许多细节,特别是打鬼子的细节,都记得非常精准.

王秀娥老人用毛巾擦了擦鼻涕说,入党后俺就听从组织安排,到了招贤,区公所在那里,主要负责各救会工作,其实啥都干,来了鬼子就打鬼子,来了汉奸特务就打汉奸特务.当时俺很厉害,和都能使唤,俺身上别着,还带着.我们问,当时怎么练习打的?大娘说,没练习,打用不着练习,看准,弄上火就打.扔最容易,把弦一拉,往外一扔,轰的一声就炸开了.

八路军前方打仗牺牲大,得有青年参军补充啊,俺们就动员青年参军.在动员会上,俺对他们说,鬼子这样祸害咱中国人,咱不打能行吗?如果不团结起来抵抗,会有更多的人被祸害呀.咱们只有上前方把鬼子打倒了,咱就胜利了,胜利了咱家就安宁了,咱就能回家享福了,说不上媳妇的也能结婚了.很多青年都争着报名,积极得很!但个别青年不愿意,说前方打仗不仅会流血死人,还吃不饱.俺就说,不把鬼子打跑,哪能吃饱肚子,有粮食了吃得饱了,还叫你去打什么鬼子!后来这些青年都去当兵了,一个也没逃回来,有的立了战功,有的后来还当上了干部.人就是这样,开始怕,慢慢就勇敢起来了.后来上级说俺完成任务很快很好,俺说,前线打得那么激烈,这事犹豫不得,不快哪行.

在招贤工作时,俺住在梁春生家,她是识字班大队长,三十多岁,工作做得相当好.一天,她对俺说,妹妹啊,你地下工作做得好,性格直爽,人不孬,对俺也不赖,你走吧!俺说,咋的啦?她说,你快走吧,要不你性命危险了.俺说,大姐,咋回事啊?俺不能走啊,你得跟俺说啊!这时她就说,俺知道了一个秘密,梁小伍在北旁当汉奸头,他偷偷抄录了一份员的名单,来了通知要祸害你,你再不走性命就危险了.俺知道后,一口气跑到了莒县,到了县委,俺把县委的人都喊去了招贤,找到了梁小伍家.梁小伍不在家,他媳妇在家,白胖胖的一个人.开始什么都不说,嘴很硬,俺们苦口婆心,反复说明利害关系,她招架不住了.她说,名单藏在梁头上了,你们拿去吧.俺们拿着名单一看,俺的姓名果然在上头,都写好了几时几刻杀俺.

随后,俺与县委的人又把梁小伍等汉奸全部抓了,押往陵阳.途中,后面有鬼子在追,声越来越近.一个汉奸知道他们的援兵越来越近了,就说自己肚子疼走不动了.俺对那个汉奸说,要想活命,就老实点,快点走,不走就毙了你.他还是不走.俺就让民兵把他弄下来.最后,俺把他弄沟里去,一把他毙了.其他汉奸看到俺们毙了这个汉奸,就都老老实实赶路了,没被鬼子给追上.俺们押着汉奸走了整整一天,脚都磨出了血,脱下鞋子一看,里面全被染红了.

在招贤,俺打十九岁一直干到二十五岁,直到全国解放.当时组织上叫俺南下,俺也想去,但俺那脚又肿又疼,没有车,连头驴都没有,俺咋去,没法子,俺只得回家了.回到家,俺年龄也不小了,得找个婆家了.俺大大和长岭镇荆家村的荆子是好朋友.荆子也是荆家村的党员干部.他跟俺大大说,把闺女嫁到俺村来吧,这村里有个不错的小伙子.正月说的,紧接着定了日子,面都没见过,五月小麦抽穗的时候就嫁过来了.

俺不是党员吗,庄里的干部就让俺当妇女主任,一当就是三十五年,没停下.养了五个闺女两个儿.那时候没吃的没用的,还得四处拾柴火烧,没有被子,都是盖蚊帐,蚊帐上还有虱子.孩子再多,再困难,工作还得干呀.什么都得干,庄里头的事,庄外头的事,上级安排的事,下旁需要做的事,都得干.但管计划生育还是得罪人了.一次俺出去开会了,一个村民去偷俺家的树,这个人对俺管计划生育怀恨在心.他偷树时叫俺老汉碰着了,俺老汉阻止,他反而打了俺老汉一顿,打得俺老汉大便都拉裤子上去了.俺回家一看,伤得不轻,就拉上他去了县医院,县医院说,他们这里治不了了,赶紧上沂水吧.俺又上了沂水,刚到沂水俺老汉就死了.临走时他拉着俺的手说:孩他娘,你当年是个神,又是个英雄,这辈子你能跟着俺过日子,俺满心知足了,往后你别太累了,也别太直了.说完就走了,眼睛睁得老大的.俺过去一直把他当块木头待,没成想俺老汉能说出这番话来,俺的心像化了一样,泪水止不住地流呀.

这事惊动了局,后来就把那个村民给处理了,给俺家赔了二百块钱.老汉都死了,咱还能说什么,都是干计划生育得罪人了,这样的事,俺一般不爱说.

丈夫无辜而亡,这是王秀娥老人一生的痛,说到这一段,她说话的像潮水一般退去了,她不再言语,双眼显得很茫然.

王秀娥老人的大儿媳妇李瑞珍打破了沉默,说,虽然俺婆婆那时干计划生育得罪了不少人,但人家更多的是感谢.她这人性格直爽,还有点暴脾气,但心好,能着想,还心甘情愿地帮助村里的困难户,村民闹纠纷她也跑去调解.村里有一个村民家特别困难,他老婆生第三个儿子时难产,从太阳刚出一直到天擦黑都没生出来.俺婆婆听说后就跑到了他家里,这娘们已经奄奄一息了.俺婆婆一看,这还了得,人都这样了,连个接生婆都没有.她一问,人家找了一天都没找到接生婆.俺婆婆一听转身就跑,挨家挨户敲门打听接生婆去谁家接生了,终于打听到接生婆在虢家村李家.俺婆婆赶到李家时,人家孩子也刚落地.俺婆婆二话没说,拉起接生婆就跑.因为走得急,接生婆把脚给扭伤了,俺婆婆找来一辆推车,求车主给推着,把接生婆快速送到了荆家村.最终,母子平安,此时已经是深夜两点多了.

采访结束后,王秀娥老人问我们,打听这么多到底要干啥?我们说,要为老党员写本书,记录你们打鬼子干事业的故事.她说,俺眼不好,耳不好,腿也不好了,不中用了,快死了,费这个劲干啥呀?!现在组织对俺相当不错了,过年的时候,日照来的人给俺送了一床棉被,还有一千块钱.原先吃个地瓜皮子煎饼都没有,现在日子很好了,生活不孬了,什么吃的都有.就是胃口不行,吃不进去了,吃馍馍,一顿也就吃一小块.

说到这,王秀娥老人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一种自我满足的笑.

白云一样的圣洁

在莒县烈士陵园,我们找到了薛仕勇烈士的墓碑.就是他,让一个乡间女人等候守望了整整一生.

这个女人名叫闵瑞香,莒县夏庄镇北上村人.

夏庄镇在莒县以南,是莒县建国前老党员最多的乡镇.一个小小的地方,曾有四百多名员.1941年初,十六岁的闵瑞香就加入了党组织,成了村里的妇救会会长.两个哥哥闵现明、闵现亮入党则更早,兄弟二人抬着担架支过前,跟着妹夫薛仕勇的部队穿越在炮火硝烟中.闵家一门三个建国前老党员.

在莒县“建国前老党员本色纪念馆”里,有一帧闵瑞香和哥哥的大幅合影照,照片里的闵瑞香和哥哥并立在乡间的绿荫下,身后是陈旧的老屋.这是老人留在世上的唯一的一张大幅照片.

年轻时的闵瑞香,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俊妹子,那时候,村里的媳妇常和她说笑:要是在前些年,你得到宫里去当娘娘.闵瑞香咯咯一笑:俺可没有这个命!

闵瑞香格外喜欢这张照片,在此之前,她只照过一次相.1949年11月,当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上升起后不久,薛仕勇连同闵瑞香的两个哥哥回到家乡,这是薛仕勇参军打仗后第一次和闵瑞香团聚.那一夜,整个北上庄格外的宁静,好像不忍心打扰这对久未相见的夫妻一样.

第二天,薛仕勇离开家乡,随着部队到了东北.

1951年的初夏,队伍上来人了,从车上抬下一个一米左右长的盒子,一行人刚走进村子不久,就传来了一阵哭声.

村里人很快就知道,薛仕勇牺牲了,队伍上的人来送遗体了.

闵瑞香的大哥刚打开盒子,一下子就哭出了声:这么小的盒子,咋能装下妹夫的尸体?看样子尸体不完整了.

闵瑞香擦了一把泪水,见长盒子里有白布裹着,哭道:说啥俺也要看看他的模样.闵现亮解开几层也没看到什么,大哥挥挥手:别解了,里面说不定就是条胳膊腿的.闵瑞香不信,用手摸摸,再捏捏,觉得里面没什么,闵瑞香哭得更响了.

这一年,闵瑞香二十六岁,薛仕勇年仅二十四岁.

也就是这一年秋天,闵瑞香生下了她和薛仕勇唯一的一个孩子.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闵瑞香特地给女儿起名为薛会英.女儿的名字和丈夫的名字最后一字组合是:英勇.一个名字蕴含了闵瑞香对丈夫无尽的思念.

闵瑞香是村干部,一心扑在村务上,上边每年给烈士的补贴,她几乎拿出一大半用在了村里,谁家急用钱,她都毫不含糊.在外她风风火火,回到家中她多是伴着一盏油灯枯坐到深夜,眼泪流了一夜又一夜.贫寒家庭诸事多.会英小时候体弱多病,常深更半夜抽风,闵瑞香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煎熬难挨的日子.

闵瑞香孤儿寡母,家中还有一个羸弱的婆婆,家庭重担都压在她的肩上,两个哥哥虽偶尔会伸出援手,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闵瑞香裹过脚,为了像男人一样立地,她放开了裹脚,这在当年被视为大逆不道,闵瑞香唯恐被人发现受耻笑,只得小心翼翼.脚比以前大了,她不敢换大码的鞋,每天奔波下来,又红又肿,疼痛难忍.

闵瑞香当村干部在村里得罪过一些人.一天,闵瑞香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旁边的小巷里有女人说笑,村里的长舌妇挑着嗓门嚷道:“这女人毒着呢!薛仕勇当年刚结婚被窝还没焐热,她就把男人送到了战场上,要是换了俺可不舍得,亲都亲不够呢!”闵瑞香听了,几步就冲了过去:“你又在这里嚼舌头?!”那女人见了,扭头就跑,其他几个女人七嘴八舌地叫道:“瑞香,上去打她,上去打她!”闵瑞香站在那里很久没动,泪水夺眶而出.

回到家中,闵瑞香气还没顺过来,会英又哭着跑了回来,一进门就冲着闵瑞香喊叫:“有个小孩骂俺是野种,说俺没爹!”

母女二人抱头痛哭.

闵瑞香的婆婆一声长叹,这些年,老人终日以泪洗面,哭得眼睛都快看不见了,身体也每况愈下,一日三餐都是瑞香喂饭.薛母扶着床头颤巍巍地从板凳上站起来,双腿抖动着一下子跪在地上:“会英她娘啊,俺给你跪下了!你再不答应俺,俺就死在你面前!”

闵瑞香见了,一把推开会英:“娘,你这是咋了?你快起来,你这是要折你儿媳妇的寿呀!”闵瑞香说着就去拉婆婆起来,薛母不听,用力跪在那里,瑞香扑通一声跪在了婆婆面前.薛母哭道:“闺女,你已经对得起仕勇,对得起这个家,对得起俺这个老婆子了,前些年俺就劝你改嫁,你就是不听.闺女呀!你还年轻,俺薛家不能把你毁了呀!你要是不答应,俺往后就不吃不喝,饿死算了.”闵瑞香扑进婆婆怀里,哭得肠断肝裂.

很快就有媒人上门提亲了.村里王三婆说道:“前村有个四十出头的男人,老婆走了,祖辈是木匠,十里八村数得着的富,粮食存了几大缸,天天走街串巷给人家做家具,吃香的喝辣的,人家不图别的,就看上了你家瑞香.”

薛母连声道好,闵瑞香见过这男人,有心同意,就提了一个条件,男方要倒插门,如不同意就带婆婆到男方家.王三婆很快就来回复说男方也有心同意,要上门看看.没出几日,那男人来了,看了几眼薛母,皱了几下眉头,走了.这以后,再没下文.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闵瑞香莫名其妙地收到了北京寄来的一包礼品.她和女儿会英左思右想也没想出北京有哪一门亲戚.这时会英突然道:“过去你不是怀疑过俺爹的事吗?他是不是没死?”

闵瑞香一时无语.

会英说:“顺着寄东西的地址就能找着.”母女俩仔细一看,竟没有发现寄件地址.

会英这时已经在小城供销社上班,每每有小姐妹的父亲来看她们,会英心里都会升起一股对父爱的强烈渴望,她觉得父亲没有牺牲,父亲没有牺牲的话,那当年肯定就是当了陈世美.会英给民政部写信,给军委写信,字字是情,句句含泪.

这一天,她被一个神秘的人从单位叫走了.在小城的一家宾馆,她见到了几个陌生人,为首的问了会英一些家庭情况,临走,还给了会英一些钱.

会英觉得自己像在做梦一样,她狠狠掐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她认定了父亲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她回家告诉了母亲,闵瑞香浑浊的双眼一下子就亮了,就像当年她送郎参军时一样.

时隔不久,会英被一辆车接到了济南,在济南一家部队宾馆的房间里,她见到了一位老者.会英心直口快道:你从哪里来的?叫什么名字……问着问着,会英就把这位老者当成了父亲,怨恨、委屈、伤心一股脑地从心底涌了出来:“俺爹要是活着,也像你这样大年纪,俺就觉得他没有牺牲,他还活着,他在外逍遥了.可你知道俺娘俺姥姥俺奶奶是怎么过来的吗?俺奶奶想儿哭瞎了眼睛,她瘫痪在床,是俺娘一把尿一把屎地伺候她给她送终的.俺娘这一生算是苦透了,她天天到村口去等,去望,年纪轻轻就白了头发呀!谁想俺爹喜新厌旧,忘恩负义!”

那老者开始落泪,继而发出了哭声,等平静了一会儿,那老者说:“孩子,我相信你爸爸绝不是那种人,绝不是!你要相信他!”

就像一盏添了油的灯又明亮起来一样,闵瑞香的心底又燃起了希望,她在等待,就像当年在等待他从战场上归来一样.晚年的闵瑞香日子过得清苦,破旧的房子也摇摇欲坠,女婿看不过去,就道:“俺推你到乡里去,怎么也得让组织给你修修这个破房子.”

闵瑞香把拐杖往地上猛地一戳,大声道:“你敢!俺一个快闭眼的人了,还去给组织添麻烦干啥?!”

后来乡里要出钱给修房子,又被闵瑞香拦了回去.

2008年的冬天,闵瑞香一病不起,她望着窗外的白雪反复念叨着:“那一年,俺就是在这样的日子把他送走的.”弥留之际她又不时地大喊:“鬼子要到了,你们快带乡亲们转移,俺带民兵掩护,快跑,快跑哇!”

这一日,闵瑞香忽地睁开眼睛对会英道:“闺女,俺走了后,在俺坟旁留个空地,将来把你爹和俺埋在一起!”老人走后,眼睛没有闭上,两滴浑浊的泪水挂在眼角上.

母亲去世后,会英在母亲的枕头下发现了一双鞋垫,这是闵瑞香晚年一针一线缝的,上面绣着莲花和一对鸳鸯,还有八个红色的字:永结同心,革命到底!会英叫了声娘,把鞋垫紧紧贴在心口上.

据说,薛仕勇参军没几年就调到了特务连任连长,后又经过特训班培训后去了敌工部,与他一同入伍的战友对他后来的历史了解几乎为零.历史有时是无法推测的.

眼睛看不见了还有心

胡玉亭是莒县夏庄镇胡家孟堰村人,中等个头.幼年时,由于家庭贫困,加之又是家中老大,不仅不能上学,还要放牛、拾粪,整天饿得晕晕乎乎的.1947年,庄里动员青年参军支前,历经苦难的胡玉亭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来到华东野战军鲁中纵队第47师当兵.他当兵时间不长,从1947年10月入伍到1949年初退伍回家,才十四个月.但他参加的战斗多,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二十八次,几乎天天在打仗.就在这十四个月中,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还火线入了党,当上了班长、副排长.

他是在淮海战役中负伤的.那是1948年冬的一天,当时已是副排长的胡玉亭接到上级命令,叫他带领战士趁黑夜去前沿阵地侦察敌情.去的时候,一切顺利;回来的时候,一颗炮弹落在了他们前面.危险时刻,胡玉亭大喊“卧倒”,并顺势把身前的战友摁倒在自己怀里.“砰!”炮弹响了,胡玉亭当场被炸晕,躺在地上.经过医院抢救,命保住了,但一个炮弹皮把他的左眼刺穿了,左眼当即失明,胸部也残留了一块弹片.胡玉亭的二儿子胡京珂告诉我们说:“俺父亲后来说,当时部队上的领导想把他的眼睛治好,但没有医疗条件,最后只好派俺父亲的两个战友把他护送到家.送到家后,俺父亲的右眼看上去像好的一样,可因为受左眼神经的牵连,慢慢地,右眼也失明了.”

胡京珂说:“那时俺父亲的右眼还能看一点路,他干活非常出力,并且总是带头干.再一个,俺父亲那个头脑好使,性格又特别好.俺庄里的一些老人曾对俺说,你父亲可不容易了,刚回家时,啥也没有,关键是身体也不行,可他从来不抱怨,从来不说自己有啥困难,更不向组织伸手.”

刚回家那几年,胡玉亭还担任过胡家孟堰村党支部书记.但几年后,他主动不干书记了.胡玉亭向组织提出说:“俺眼睛不行了,就像个瞎子一样,啥也看不见了,干书记出去开会多,不方便.就比方说晚上夏庄党委开个会吧,没人领着俺去,俺还去不了,让人领着俺去,又得耽误一个劳力,多浪费呀.俺干个副书记就行,干副书记一样干工作,有什么事,该怎么干还怎么干,俺不会打折扣.”组织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干副书记,且一干就是三十八年.

胡京珂说:“当时俺们村的书记叫胡玉瑞,也有一只眼瞎了,而俺父亲双目失明,所以当时夏庄有个笑话,说‘胡家孟堰是两个书记一个眼’.”很难想象,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如何在庄里带领群众开展工作.但胡玉亭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心,一切都能做好.

眼睛失明了,可以用心学习.每次支部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时,胡玉亭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只要遇着没听懂或是没听清的地方,他总要打断一下,说,麻烦把刚才那句再念一下.很多人听文件,是左耳进右耳出,但他在听完后要不断地回味反思.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便是听收音机.胡玉亭说:“俺眼瞎了,可耳朵根子还活.”那时候,收音机算是比较贵重的物品了,胡玉亭肯定没钱买.他的一个堂兄在温州市机电公司当党委书记,堂兄自己掏腰包让厂里的技术员做了一台收音机,送给堂弟.虽然外形笨拙,但结实,质量好.只要收音机一开,不光胡玉亭听,庄里的一些人也去听.

虽然眼睛失明了,他依然能调解家庭矛盾纠纷.靠什么?心!胡京珂说:“从俺家到支部,大约离着两百米,俺父亲都是自己来回,来去自如.每次支部开会,到得最早的,总是俺父亲.只要听哪里吵闹打架,或是哪家闹矛盾了,他很快就能找到事发地点,进行调解.”有人问他怎么能有这本事?他道,只要你心里想着老百姓,你就能做到,村里的小路哪里有个拐角,哪里有块石头,到谁家有几步远,过几个胡同,俺都摸得门清,为这俺挨了不少摔打呢!

胡玉亭双目失明了,但心是灵的,手是巧的.胡京珂说:“俺父亲干活很出力,而且手很巧,搓绳子、打滚子、编褶子、打床笆子这些活,他都干得既快又好,谁看了都会惊讶.这还算不了什么,他还用心刨岭,整山治水.这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

20世纪70年代,农村还十分贫穷,村民几乎都填不饱肚子.当时胡玉亭一心想着如何发展庄里的经济,让群众都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好日子.怎么办?庄里地处丘陵,除了地就是岭.胡玉亭决定整山治水,改造自然,发展农村经济.胡家孟堰村有个岭,叫走马岭,历来是个不毛之地.胡玉亭觉得,这个荒了数百年的岭,放那里挺可惜的.再说,没有植被,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胡玉亭他们决定从治理走马岭开始,先平整土地,再刨鱼鳞坑儿,然后栽上金银花.为什么叫鱼鳞坑儿呢?因为满岭上刨的都是坑,就像鱼身上长的鳞一样.这里为什么是不毛之地?因为满山都是石头,树木无法扎根.要让树木在这里成长,不仅费力,还要讲究科学.用镐头刨开石头,刨成一个坑儿后,再把石头放到坑里两三年,让它风化成半土半石的状态,然后栽上树或者其他经济作物,就能生长了.

那段时间,胡玉亭每天在村里人的搀扶下,来到走马岭,双手抡镐,摸着刨岭、刨石头.双眼失明,能刨动石头?用什么刨?用心刨!

胡京珂回忆说:“俺记得治理走马岭时,热火朝天,俺父亲都不捎饭,一天只吃两顿.他拿着洋镐,邻居领着他说,你在这个地方吧,他就在这个地方刨坑儿.当时是秋末冬初,天还不很冷,干热了,他就把袄脱了,光着脊梁干.”

大干苦干三年后,胡玉亭他们不仅把走马岭治理出来了,就连二道岭也整治出来了,总共两百亩梯田.岭整治出来后,栽上了金银花,但又面临一个灌溉问题.胡玉亭他们一商量,决定修两座中型水库.胡京珂说:“为了修水库,俺们村老少齐上阵,有的抬土,有的推土,有的打夯.俺父亲打夯,他抬着夯,跟着人家,边走边打.”

通过整山治水,全村60%的土地,旱能灌、涝能排,全村每年增收粮食3万余斤,解决了村民吃不饱饭的大问题.更让人欣喜的是,走马岭和二道岭绿了,长满了美丽的金银花.

胡家孟堰村从一个落后村、贫困村,成为了莒县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典型,这其中凝聚了胡玉亭的心血和情感.胡京珂还告诉我们:“俺们兄弟姊妹六个,有五个党员,俺们受到老父亲最大的益处,就是言传身教、忠厚传家.他一直教育俺们,不管你们在哪里干,千万千万别走歪路,要忠诚,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要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到现在,俺们兄弟姊妹回想起来,没有一个受过俺父亲一次骂一次打.俺父亲从不去胡说八道,你做错了,他批评你,从头到尾把前因后果给你讲明白,你错在哪个地方了,以后应该怎么做,俺父亲这么一说,就觉得比打你两下子记得还深刻.”

是啊,眼睛看不见了,怕什么呢?心看得更远呀!

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

他小矮个儿,还瘦瘦的,但却是个能打仗、擅打仗的老兵.

这个老兵叫许世彬,莒县城阳街道大许庄村人.我们来到大许庄村时,许世彬已经过世三年了,可大家一提起这个老兵,就眉飞色舞,敬佩不已.

许世彬弟兄四个,还有一个妹妹,他是老三.为了活命,兄弟几个只得去卖壮丁.先是老三被卖了壮丁,老三走了,家里还是没吃的,老四又不得不卖了壮丁.老四没有逃脱军人战死沙场的命运,但老三许世彬,却创造了战争奇迹.他从抗日战争打到抗美援朝,打了十六年仗,大大小小的战役参加了三百多次,除了耳朵被震聋,居然没挨过一一弹.许衍收也觉得不可思议,不仅是奇迹,更有点神奇.许衍收是许世彬最小的孩子,许衍收还有三个姐姐,他是父亲唯一的儿子,今年四十九岁,他出生时,父亲已经从部队回来十年了.打小,许衍收就爱听父亲讲打仗的故事.

许世彬先是在国民党的部队当兵,1945年投诚到了八路军队伍.那天,许世彬弄了一支、几个和一二百发,悄悄地离开国民党部队,往八路军部队山东军区独立旅跑.跑出来的时候,他还穿着国民党军的衣服.“要是被国民党军逮着就毁了!”想到这,许世彬有点着急了.正着急时,他看到一个老百姓在那儿锄地.许世彬对那个老百姓说,大爷,俺跟你把衣裳换了吧!那个老百姓说,俺不要,俺不敢要,你那样的衣裳,俺要是穿着,就毁了.许世彬说,大爷,对不起了,你不换不行,你非得穿上,要不然俺就跑不了了.许世彬逼着那个老百姓把衣裳换了,然后抱着,背着跑了.到1949年的时候,山东军区独立旅编入了陈毅的部队,即27军81师22团.

1949年5月中旬的一天,解放上海的战役打响了.敌人的一个碉堡久攻不下,战斗一时陷入僵局.许衍收说,当时国民党军占领着那条大街,他们不允许老百姓灭灯,更不允许供电公司停电.因为有灯照着,能看清楚情况.许衍收回忆,虽然俺父亲他们离碉堡只有五十多米,但只要你炸不开这个碉堡,就白搭.派去爆破的人都是有去无回,五十多米的街道上,牺牲的人满地都是.这时,俺父亲站了出来,对连长说,连长,你别再派人了,俺去.俺父亲小矮个儿,排在队伍的最后边.连长说,你快别提前上去送死了,轮着你还早.俺父亲说,不,俺去.连长说,许世彬,你有什么好办法?说说看.俺父亲说,连长,你想想看,前边抱包去炸碉堡的,都是抱着五六十斤重的往上冲,很沉,加上街上的灯都很亮,敌人看得清清楚楚,人家使机,你能撑住呀?你下个命令,要咱们全连的人把所有的裹腿布全解下来,再接起来,结成一根长绳子,拴在俺腰上,等到俺跑到碉堡附近,敌人打不着的时候,再把用绳子拉过来.连长一听,一拍脑袋说,好办法.绳子接好后,俺父亲把一头的绳子往腰上一拴,另一头由战友拉好,俺父亲猛地往前一跑,跑出十多米,然后趴下.开始敌人还不知道咋回事,没反应过来,等到敌人拿机扫射的时候,他已经趴到死尸堆里了,没扫着.过了好一会儿,等到碉堡里的敌人没啥动静了,俺父亲又往前跑,又跑了几十米,敌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趴到了碉堡下面的死角处.战友已经把拴好了,他就在那儿一把把地拽,三下两下就拽过去了.俺父亲把包拽过去后,他点燃后没有马上就跑,而是等到包快响的时候,他才跑了出去,接着包也响了.你提前跑的话,人家还照样打你.他就是算着那个时间了.正是用这个办法,俺父亲成功炸掉了敌人的那个碉堡,不仅荣立了二等功,还火线加入,部队破例放了他七天假,允许他在上海转转.

1951年,许世彬又跟随部队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许衍收说,这年5月,在朝鲜新兴里战役中,俺父亲所在的部队叫敌人打散了.他带领的那个班也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他就领着这个班往回撤,当时班里还有一个朝鲜的翻译官,跟着他们一块儿往回撤.正走在路上,听到不远处有人用朝鲜语在喊“救命”“增援”.喊话的是朝鲜的一个女炮兵连,因为当时朝鲜男人基本很少了,这是由女大学生组成的一个连,她们没有战斗经验,被美军的几辆装甲车包围了.朝鲜女炮兵连打得相当狼狈,随时都有可能被消灭,她们看到附近有志愿军,才喊增援的.俺父亲说,那咱得增援.战友一听就生气了.他们说,咱的部队已经打散了,本身咱就是逃兵,你碰着打仗的,又去增援,那不是找死吗?谁增援咱?再说,咱身上武器就剩这么点,你怎么打?俺父亲说,你们不打可以,但你们要把身上所有剩下的武器给俺放下,放下后,你们往前走,在安全的地方等着俺.最后,战友们卸下武器,交给了俺父亲,走了.俺父亲肩上扛着一门无后坐力炮,炮腿没有了,光剩下筒子,支也支不起来了,每放上一发炮弹,都要夹在胳肢窝里开炮.他就提着那些炮弹,拿着炮筒子,往朝鲜女炮兵连那里靠.到了一定的射程范围内,他就放上一发炮弹,就开火了,俺父亲有这本事,不用什么镜子瞄,就能打中,敌人损耗了一辆战车.第二发炮弹,又打中了.接着第三发,第四发,第五发,第六发,都打中了.俺父亲是他们团里有名的神炮手,几乎是百发百中.敌人发现这边火力很猛,就调过火力对付他.但当他们把火力调过来时,俺父亲不知道跑哪儿去了.那些女炮兵趁机撤了.这个时候,俺父亲班的那些人想想不对,怎么能把班长扔到那里不管了呢,都是战友呀!他们又调头跑了回来,跑着跑着,就看到了俺父亲.战友们说,你还活着呀?寻思着你回不来了.就在这个时候,朝鲜的那些女炮兵也过来了,说,救命恩人,你们属于哪个部队的?当时俺父亲说,问那个干什么,俺也没觉得有什么,咱各走各的,俺们还要找部队呢.人家说,那不行.俺父亲这个班里不是还跟着一个朝鲜的翻译官吗,他就站出来如实说,是某某某部队的.

俺父亲他们找上部队以后,待了一个月,人家朝鲜的一个文工团就来俺父亲部队慰问了,还给俺父亲带了一枚朝鲜的勋章,说是要亲眼见到这个中国英雄.当时俺父亲在前线,部队里打电话通知他,说你得回去,人家朝鲜人民军来了一个慰问团,要求见你.你说俺父亲怎么说?他说,俺不去,咱当兵不就是来打仗的吗,还用得着慰问?俺天天在外面打仗,光慰问都慰问不过来呀!但部队里打电话的那个人说,不是那么回事,你救了人家那么多人,人家说必须亲自感谢你.俺父亲说,你让他们慰问就行了,俺不回.那人说,人家还得给你钱和勋章呢.俺父亲说,钱不要,勋章可以收下,你们帮俺收一下吧.那人又说,不行啊,人家说必须亲自找到你,亲自给你颁奖.俺父亲说,好吧,那俺就回.俺父亲回来后,光把勋章接下了,钱没要.他说,部队管吃管穿,不需要用钱,要钱干什么用,不要钱.勋章是金日成勋章,还有一个副本,副本上盖着金日成与康良玉的手戳,康良玉是当时朝鲜国防部的部长.后来,一些领导拿起金日成勋章一看,就知道这个来之不易,旁的纪念章,只要参加了战争的都有—个,唯独这个勋章不是人人都有的.就是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拿到这个勋章的极少.

许世彬炮打得准,不仅在全团有名,在全师也是响当当的,只要有重大任务,师长都会直接点他的名.许衍收说,有一次,俺父亲部队前边有一个碉堡,阻止了志愿军前行的道路,死了很多人,炮兵用钢炮去打,都打不掉.那个山叫"阎王鼻子",就像一个鼻梁似的,两旁都是无底深渊,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山顶,美国鬼子就在山顶上建了很坚固的碉堡,里面安了很多架机,不停地往外扫射,咱志愿军攻了很长时间,死了很多人,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那条小路上都是尸体,要往上走,得往两边扒拉着尸体才能上去.

俺父亲本身是炮兵,攻碉堡这样的任务,属于步兵干的.但他看不下去了,主动要求上.炮连不允许他上,说冲锋这一块不该咱.俺父亲急得直砸拳头,拳头砸在石头上,鲜血直流.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损失的人太多了,不能再拖了,而且上级也有了指示,再拿不下的话,就要受军法处分了.于是,师部派人上炮兵营来,问谁叫许世彬.连长指着俺父亲说,他就是许世彬.师部的人说,就是他,师长点的名.俺父亲就去了.一到那里,师部的人就问他,要多少人配合他.俺父亲看了看后,说,人去多了也得搁(牺牲)上,没法走,俺一人就可以了.于是,他背着一门无后坐力炮,向前冲.那个炮是中间开炮,后头喷火,杀伤力很强,专门打坦克的.战友用炮火掩护了一段距离后,他就从尸体空隙里往前爬.一个人的目标小,再加上有火力掩护,所以敌人的注意力也没那么集中.爬着爬着,就爬得很近了,但他再也不敢往前爬了,再往前爬,可能就被发现了.再说,远了还怕打不准呢,打不准,那他也回不来了.俺父亲连着发了三发炮弹,都是从机眼里打进去的,那碉堡当场就炸翻个了.咱们的部队也吹起了冲锋号,发起了攻击.这次俺父亲又立了一个二等功.

又有一次,俺父亲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要炸掉一座桥.还是俺父亲上去的,最后桥炸毁了,可俺父亲也被爆炸的气浪掀了出去,等他醒来时,已经躺在战地医院的病床上了.他问护士,俺怎么躺在这里了?俺的战友呢?桥炸掉没有?美国鬼子消灭没有?护士说,你顺利完成了任务.俺父亲光看着护士张嘴,就是听不到她说啥,这下俺父亲知道自己耳朵被震聋了,治了不到两天,他就闹着要回前线.医生说,不行,你不仅耳朵震聋了,还震成了脑震荡,不可能再上战场了.这次,俺父亲被鉴定为二等一级残疾.在医院休养期间,由于前方战斗很紧张,兵员不足,部队领导动员伤好的人员再回前线打仗,不能参战的都要回国,也不用待在医院里了.俺父亲第一个报名回前线,领导一找医生了解,医生说,他不可能回去参战了,只能回家,他脑震荡,是脑子的问题,什么时候犯也不知道,那个不能除根,再说他耳朵也不好使了.俺父亲不干,生气地说,俺感觉很好,谁说俺不能打仗了,再说,俺回去干什么,俺家里还不知道有没有人呢,俺出来当兵就是打仗的,俺不打仗,旁的活又不会干,俺必须回部队.部队领导也没办法,最后说,你硬要回去打仗,你就回吧.于是,俺父亲又回到了前线.

俺父亲虽然耳朵不好使了,但他还是眼明手快,非常敏捷.有一次,俺父亲所在的师,有一个团被美国鬼子包围了,基本上都牺牲了,师长想去救这个团,却想不出办法来,也没有人敢接这个任务.这时,俺父亲来到了指挥部,他对师长说,俺去,俺有办法.师长说,你有什么办法?俺父亲说,你就给俺组织七八十个人,多了俺不要,但必须挑军事素质好的,能爬山的.师长说,团以下的尽着你挑,不管是团长营长连长排长,还是战士.俺父亲说这些时俺还不太能理解,不可能人家的尽你去挑.但俺父亲说,都到那个时候了,不看官大官小了,只分军事素质的高低,军事素质不好,你官再大,去了也是送死.俺父亲组织了七十多个人,由他统一指挥.他们从后山崖上拽着绳子攀了上去.美国鬼子觉得身后是峭壁悬崖,志愿军上不来,除非他们长了翅膀.但他们就是上来了,七十多个人,一上去就朝美军开了火,天降神兵,那美军一下子炸了锅,咱们的人趁机就突围了.

或许有人会问,许世彬战功显赫,组织上怎么没提他当干部呢?其实不是组织上没提他,是他不干.许衍收说,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说你父亲那么会打仗,怎么没混个一官半职的呢?俺父亲在部队期间,组织上多次要提他当干部,他都不干.他说,俺除了会打仗,其他什么都不会.俺父亲没上过学,小时候家里穷成那样了,哪有钱读书呀,一个字也不认得,后来认得一部分字,那也是在部队里学的.不打仗的时候,连队要组织上课,就叫他上去讲打仗的故事.连队干部还说,要提干,你光会打仗还不行,还得有口才,还得会上课.俺父亲一听要讲课就头疼,他对连队干部说,俺没上过学,俺不会拉(说),俺不当干部.有一次在朝鲜战场上,部队领导非要提他当干部,他不干,腰里绑上,跑到山上去了,说你们要俺当干部,俺就把自己炸死.后来,连长骑马去追上他,把他弄回来.连长说,你为什么这个样?你打仗都没死,非要把自己炸死,亏不亏啊.俺父亲说,你们非逼俺当干部,俺当不了干部,俺不当干部,俺只要能打仗就行了.连长说,好吧,你打你的仗,不叫你当干部了.俺父亲真是把看得很淡,俺曾经说他,你在战场上*过排长、连长、营长,怎么就当不了干部?他说,关键时刻那可不一样,正打着,指挥员牺牲了,俺就得马上补缺,那没的说的,可平时俺就不行了.

1955年,许世彬复员,部队准备把他分配到青岛市纺织厂.在当时,这是个令人羡慕的单位,可他却主动放弃了.他说,俺当了十六年兵,天天是吹号出操,吹号开饭,吹号睡觉,去厂子里,还是吹号上班,吹号下班,俺受不了了,俺要回家,回家种地.现在国家穷,俺回家后,绝对不向国家伸手要钱.部队领导说,你打了这么多仗,立了这么多功,不安排个工作就亏了.俺父亲说,亏什么呀,俺没搭上命,就喜得不得了了.于是他回到了阔别十七年的故乡.

许衍收说,俺父亲是十八岁出去的,回来时三十五岁了.开始俺奶奶都不认识他了,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儿啊?俺父亲抹了把眼泪道,娘啊,俺是您的儿呀.俺奶奶一下子就愣住了,俺的儿?俺瞅瞅是不是俺的儿,你可别哄俺.俺奶奶近前细细端详,可不是吗,就是俺的儿.俺奶奶抱着俺父亲一下子就哭了.

俺父亲这么大了,还光棍一条,家里急,他也急,开始俺父亲寻思着,自己年龄大了,怕是找不着媳妇了.让俺父亲没想到的是,他回到家,还有一个二十八岁的黄花大闺女在等着他呢,那就是俺母亲.俺母亲比俺父亲高,长得也不赖,刚见面的时候,俺父亲对她说,俺耳朵震聋了,如今这两个耳朵就是个摆设,用处不大了.俺娘说,你是为了革命聋的,俺不嫌弃.

俺父亲在朝鲜战场上震聋了耳朵,是二等一级残疾,按当时国家政策,每年可补助一百六十块钱.可俺父亲就是不去领,他说,咱国家穷,俺当兵不是为了享受,俺不占国家便宜.复员回来的头十年,俺父亲硬是没上民政部门落实,更没支(领)钱.

回到家乡,许世彬就投入农村建设之中.两年后,他当上了大许庄村支部书记.在许世彬的带领下,1957年村里搞初级社转高级社,1958年正式转高级社,接着搞大兵团作战,吃食堂.也就是这个时候,许世彬开始带领群众修水库,先是修的峤山水库,后来又参与仕阳水库建设.在仕阳水库拦河坝底清淤时,正好是腊月里,刮着东北风,飘着雪花,谁也不敢下.许世彬当时就穿着一条棉裤,没有穿秋裤,也没袜子穿,他把裤腿一挽,把鞋一扔,说,这点冷比俺在朝鲜战场时差远了.说完,他就“扑通”跳下去了.看着他跳下去了,其他的民工也都跟着下去,就像下饺子一样.

1966年,一场斗争风暴袭来,许世彬的命运也发生了逆转.他不仅被造反派夺了权,还被打成反革命,以前的荣誉和待遇全部取消,就连他那个二等一级残疾也被取消了.许世彬不好争功夺利,你们不叫俺当书记,俺不当就是了,俺当俺的群众.当时大队里买了一台柴油磨面机,大队领导叫他领着开机子,他就领着开机子,一点怨言也没有.不只夺权这么简单,还要挨斗,低头弓腰.他从不辩解,叫他检讨他就检讨.虽然他整天被批斗,但在大队里该怎样还是怎样.被批斗完后,他还加班给大队磨面.这种性格,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许衍收说,那时候造反派天天要批斗俺父亲.被批斗后,还要他上台表演节目.我们问,被批斗了,他还有心思上台演吗?许衍收说,有!因为是演打仗的,一提打仗的事,俺父亲就来劲了,他上台就说,俺今天给大家献个节目,演个摸岗,摸岗就是在朝鲜战场上摸美国鬼子的岗.他演的这个节目很长,把在部队上摸爬滚打演绝了.那时候也没有水泥地面,就在那土台子上演,演的时间还很长.俺们村里那个二层楼,他拴上绳放下来,自己捋着那个绳,头朝下,顺着绳就下来了.你们说他军事素质有多好,离开部队都十多年了,还一点都不含糊.

许衍收说,后来全部摘帽嘛,反革命不是反革命了,俺父亲摘了帽以后,就准备找回原来的荣誉,但被收去的都没有了,被人家给毁了.到民政部门一打听,人家说,不能随便办,得有依据,没有依据,谁知道你说的是真还是假呀.当时俺父亲手里也不是完全没有证据,部队里发的一些荣誉奖章,有的他还保存着,看得比他的命还重要.有一个部队发的证书,上面写着“许世彬同志在朝鲜战场因被炮震聋耳朵被评为二等一级残疾,每年一百六十万元(现在的一百六十元).”这些都是很好的证据,但这个事就是落实不了.最后问来问去,人家说,需要部队的证明,还得原部队的.

于是,许世彬就开始找自己的老部队27军.许衍收说,俺父亲去找老部队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荣誉,他把打仗和战争荣誉当成了自己的命根子.大概是1985年冬天,俺那时也就十几岁,见俺父亲走路都困难了,就陪他去找老部队,俺们先到了北京.说来也巧了,在北京碰到了一个老革命.按理说,俺们破衣烂衫的没人会注意咱,可俺父亲胸前挂了三排的军功章啊.那老革命端详了几眼,就和俺们搭了话,一来二去,发现原来他和俺父亲是一个部队的,他说,咱们军在石家庄,你到那里去吧.俺老父亲激动得直抹眼泪.俺们是半夜到的石家庄,俺们不知道怎么走,就在候车室待着.人家看俺们不是候车的,不允许俺们待,把俺们往外撵.俺们背着包,还背着在家烙的干火烧,就和要饭的似的.正转悠着,一个一看俺父亲带着那么些营生,就问,老同志,怎么回事,半夜三更的不找地方住下,怎么在这里?俺就把情况向他说了说,那个说,你们马上上候车室暖和暖和,外面怪冷的.到了天明,七点以前,俺们就上了大街去找.咱不知道东西南北,上哪儿找呀,就向人家打听.有人说,27军就在石家庄烈士陵园斜对面,你们先找烈士陵园吧,找到烈士陵园就找到27军了.俺们在街上转悠,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问老百姓吧,很多人不知道,他们说的话俺们听不大懂,俺就问一个交通.那个交通比画着,叫咱向左拐或向右拐,说了以后,咱还是找不着方向,也不知道东西南北.那个交通也挺好的,看俺们啥也不知道,干脆就领了俺们一段路.快到烈士陵园的时候,他指着前方说,顺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就到烈士陵园了.一到烈士陵园,就看到对面一个大门,相当宏伟.一看,挂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司令部政治部”.找着了,找着了,俺大声跟俺父亲说.看着牌子,俺父亲没有吱声,可那眼泪“吧嗒吧嗒”直往下滴.俺就说,可找着家了,咱应该高兴啊.俺老父亲紧紧攥着俺的手,像孩子一样用力地点了点头.到了大门口,咱不懂,以为往里进就是.当时俺父亲腿肿了,拄着拐,俺就架着他走,可站岗的不让进,问道,干什么的?俺没见过这架势,不知道怎么说,说了半天山东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这时,俺想到了父亲带来的功劳簿,这是他唯一的部队发的原始.俺就把这个递上去,并用山东普通话说,俺要进去.站岗的说,你们进去找谁?俺说,找谁咱叫不出名来,反正是找领导.俺又想,不行,得拣大的说,俺顿了一下,接着说,找军长.站岗的说,你找军长,你认得他吗?俺说,俺是不认得,但俺父亲认得,他是军长的老战友.看站岗的在翻俺给他的小本本,俺说,俺给你找.咱太熟了嘛,就翻到那页,上头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政治部”,盖着大戳子.站岗的看了后,就对俺说,你们上传达室来.传达室有电话,也有一排椅子,还生着炉子,很暖和.那个站岗的说,你们在这儿坐一坐,我给你们联系.那站岗的说着,电话立即就打到了政治部,说有个山东莒县的老兵,是首长的战友,但具体又说不出首长的名字.电话那边说,叫他们进来吧!

接着就把俺们送了进去.进到院里一看,那个院子大呀,一望眼望不到头.那站岗的说,军事重地,不能乱看.俺一听,赶忙收回眼光.到了政治部以后,那间屋里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处长,叫什么名字咱也没问.里面有两张沙发,他们两人一人坐了一张,俺们去了以后,他们就站了起来,把沙发让给俺爷俩.他们坐到椅子上后,问俺们有什么事.俺就说,你们有什么听不明白的,可以问俺,问俺父亲没用,他有脑震荡,耳朵聋.老部队真是好,不管什么事,咱只要一说,不等说完,人家都能听明白.他们也问得很详细,每件事都问.最后,那个处长问俺,你年纪轻轻的,怎么这么明白?俺说,俺从小到大,天天就在俺父亲身边,天天听,就记着了.当时俺们还捎了一个材料,是俺父亲写的,上面从排长到团长,写了一大串领导的名字,都是俺父亲当兵时的领导,那个处长看了材料有些吃惊,说名单里有几位领导都成了军里和军区的首长了.他接着说,你这个情况太特殊了,在战场上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地方上还那么对待你怎么能行,我们听了也心寒,这个事,我们完全负责,会原原本本地向领导汇报,给你写证明,争取尽快办好.说完,那个处长把俺父亲所有的材料和都拿上,上楼向领导汇报了.将近一个小时后,那个处长下来了,对俺们说,我们这里给你们开了两封信,这个小信封装着的,你们捎回去,交给县民政局;这个大信封装着的,就不用你们捎了,我们部队直接交给临沂军分区,由他们负责处理,不该你们问的事,也不需要过问.那个处长真好,还对俺们说,老兵回部队了,一定要在这里转两天.俺说,俺们还是回家等处理结果吧.那个处长说,也好,那就在招待所吃顿饭吧.在饭堂里,当兵的听说来了老革命,立马就围上来了.他们问长问短,问俺父亲打了哪些仗,打仗的情况如何.最后出来一个领导,对当兵的说,你们这样对老革命太不尊敬了,先叫他吃饭.那些当兵的就远远地看着,议论着,赞叹着.吃过饭,部队还用吉普车把俺们送到火车站.那是俺第一次坐小车,可能也是俺一生唯一一次坐军车了,神气得很啊!说来也怪,俺老父亲好像一下子年轻了,脑瓜子也灵光了,也会说笑了,他拍着俺肩膀说,你小子算是跟俺沾光了!

荣誉落实了,俺父亲可喜坏了.他也变得更大方了,经常买烟和酒,和村里那些老汉分着吃.俺父亲那人特别好收买,那些年整他的那些老汉,看到俺父亲政策落实了,都过来赔礼道歉.俺父亲看他们的生活不行,还给他们送钱,每次都是三块五块的.俺父亲落实政策后,得到的钱并不多,当时一年也就三五百块钱.他都分了,一分都没剩下.

200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小偷光顾了许世彬家.老许醒来时面前已是一片狼藉,这时他急了,第一反应不是去看自己的钱还在不在,而是心急火燎地去看他那一堆宝贝奖章,当发现二十多枚荣誉奖章全被小偷洗劫一空后,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像个老娘们一样痛哭起来.他自言自语道:没想到一个小偷竟然端了一个侦察兵的老窝,奶奶的,这要是搁在当年,老子还能让你摸了岗?!老许用青春和鲜血换来的荣誉奖章没了,他的心也像被掏空了一样.对他来说,那是个伤痛的秋天.

那个秋天的伤痛,一直伴着他到2012年4月去世.临走时,他还跟儿子念叨,你小子好好打听着,给俺找回来.儿子安慰他:您还惦记这些营生干啥呀,又不值钱.老许气得直翻白眼:奶奶的熊!金子银子跟它也没法比,那是老子一辈子的念想!记住,等老子死了,你也一代一代给俺传下去,要不俺回来找你算账!儿子道:爹,你快别说了,俺都■得慌!

(本刊节选)

〔本刊责任编辑 姚 梅〕

〔原载人民文学出版社

《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

上文总结,该文是一篇适合红色记忆和乡村和中国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红色记忆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红色记忆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好项目温州(楠溪江)旅游创客大赛全程跟踪报道一参赛团队逾百桂冠花落《民间》 1月12日,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五楼国际厅人声鼎沸,掌声不断,中国好项目温州(楠溪江)旅游创客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此举行 国内各路创投大咖、知名导师、评委与年轻的创客们齐聚一堂,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创新.

2、 乡村的故事(组诗) 乡村的故事(组诗)田斌田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诗刊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解放军文艺十月清明……刊物发诗千余首 有诗入选中学生朗诵诗100首中国年度优秀诗歌……多种选本 著有诗集6部 获人民日报&l.

3、 青海湖,有关城的记忆(组诗) 罗鹿鸣丹噶尔,一座远方的城我曾经投奔过西部之城海西到西宁与我十指连心远方的城有多远多远的距离叫远方丹噶尔,是远方的城与我有一轮夕阳的交情恰恰……于一本史书的距离穿梭商贾昔曰繁华风流云散辉煌的排灯在遗产.

4、 中国的佛教建筑(下) 现在我们设想越过了沙漠到了敦煌,从那里开始,我们很快地把中国两千年来的一些主要的佛教史迹游览一下 敦煌千佛崖的石窟寺,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佛教文物,现存的大约五百个石窟是从公元366年开始到公元十三世纪将.

5、 乡村记忆(组诗) 西口的梅花飘着白这些山是熟人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山脚下还有更熟悉的一个村庄,几座老屋,屋后几棵酸枣树炊烟在暮色里迟疑 像冬天的雾那些晶莹的事物总藏在离开的眼角我走的时候,梅花正开风一吹,她就哗哗地落.

6、 青涩记忆(组诗) 贺卡飞到我手心时那越冬,热辣文字把脸羞得通红心跳随之超过了每分钟七十次一本常用语日语书当那本书递到手里时两道目光融化了太阳你说书里有个秘密像安徒生童话一样的故事那故事你知,我也知小河脚印留在绵软的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