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唐诗和屏风的论文 唐诗宋词论文范文 写一篇唐诗的论文 论文怎么写唐诗的辉煌 唐诗毕业论文提纲 唐诗宋词论文题目

唐诗方面论文范例 跟唐诗在李氏朝鲜时期的接受类论文范例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唐诗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6

唐诗在李氏朝鲜时期的接受,本文是唐诗方面论文范例与李氏朝鲜和李氏朝鲜时期和唐诗类论文范文.

摘 要:汉诗是朝鲜文学的一种形式和组成部分,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在朝鲜文化中,唐诗不仅是可用来吟咏欣赏的异国文学作品,更是诗歌创作的楷模.通过考察唐诗在李氏朝鲜时期接受的文化背景,结合李朝具体诗人与诗作介绍了李朝前期与中后期的朝鲜人接受唐诗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唐诗;李氏朝鲜;接受

作者简介:刘明真,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

[ 中图分类号] :I2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35-066-03

唐诗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的同时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唐诗在传播到朝鲜半岛后,不仅影响了其文学的发展,对其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在整个朝鲜半岛,唐诗的影响,涵盖了一开始的三国时代,中间经统一后的新罗时期及高丽时期,一直到李氏朝鲜时代(1392—1910)[1].从汉字文化圈衍生与演变而来的朝鲜半岛汉诗不仅与唐诗具有相同的语言形式甚至体裁格律,而且也与唐诗有相类似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在异域接受的一个典型.

一、唐诗在李氏朝鲜时期接受的文化背景

中国和朝鲜地处东北亚,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个国家历来就有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朝鲜半岛和中国由于政治和地理环境的缘故,外交历史非常悠久,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两国之间交流频繁.中朝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自先秦起到李朝时期,中国和朝鲜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哲学等多方面就进行了充分交流,这就为诗歌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特别是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和朝鲜两国诗歌交流的一个重要文化条件就是汉文字的使用.汉字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在公元后三世纪开始流行起来.从汉字传入开始,朝鲜语便是用汉字来书写的,用汉字创作的汉文学也一直处于主体文学的地位.朝鲜古典文学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汉文创作的诗歌,是为朝鲜汉诗.另一种是用朝鲜语创作的诗歌,是为国语诗歌,如乡歌、高丽歌谣、时调、歌辞等.本研究对象主要是第一种汉诗,即李朝时期汉诗对唐诗接受情况.汉诗是朝鲜文学的一种形式和组成部分,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汉诗与唐诗一样,是朝鲜历史上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在朝鲜文学特别是其古代文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约在公元前一世纪,朝鲜文学出现成文作品,现存最古老的成文作品,就是用汉文撰写的四言诗《迎神歌》、《箜篌引》和《黄鸟歌》.之后朝鲜半岛与中国交流密切,特别是统一朝鲜半岛后的新罗王朝( 公元660-936 年),一直与唐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两国使节往来极为频繁,对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唐诗作为中国文化一支极富魅力的奇葩,深深折服了朝鲜人.朝鲜人对汉诗的学习也于我国唐代最为热烈,学习成果也最为辉煌,涌现出一大批出色的用汉文进行创作的诗人、文人,而且朝鲜诗歌创作受唐诗的影响颇深.从各种方面都可以看到唐是对朝鲜影响之深.即使在现在,这种影响仍然存在.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对于中国古典文化都十分推崇.到了李朝时期,其汉诗的艺术造诣达到了纯熟的程度,从中明显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印迹与中国风习.汉诗之所以在李朝取得辉煌成就,甚至可以说一度占据李朝文坛的统治地位,一是因为李朝有其特殊的国情.李朝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清时期,其政治、经济、军事等离不开宗主国——中国的庇护,其文化也处于中国文化的笼盖之下.二是由于两国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也有赖于李朝统治者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提倡以及他们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也有赖于朝鲜历代众多诗人的热心学习与积极创作.

我国明清时期,李朝每年都定期派遣使臣到中国京城朝贡.朝贡是两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手段,也是李朝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手段.李朝派往北京的朝贡使团在大量搜购中国书籍的同时,也主动的与中国文人学者结交,中朝两国使节和文人志士们互相唱和诗文、切磋学问.李朝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国的汉文、汉诗,特别是唐诗宋词,并且造就了一批本土的诗歌大家,如曾在唐朝留学、做官,又用唐诗写作的朝鲜汉文文学的奠基人之新罗诗人崔致远、“海左七贤”以及朝鲜著名诗人李奎报、李齐贤等,他们对朝鲜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当时朝鲜的民族文学佳作也被介绍到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温庭钧等就在自己的创作中吸收了朝鲜的《箜篌引》.

二、唐诗在李氏朝鲜前期的接受情况

如前所述,朝鲜新罗时期对唐诗的学习最为热烈.高丽前期,其诗坛也主要是崇尚唐诗.但高丽中期以后,宋诗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朝鲜半岛的诗风则向宗宋转变.以风格论,李朝诗坛初期学宋崇尚苏黄,中期仿唐推崇李杜,后期受清人影响兼宗唐宋.到了李氏朝鲜初期,其汉诗除了歌行(接近于盛唐歌行)以外,其创作整体上体现出以宋调为主、兼俱其它诗风的多元化特征.也就是基本以中国的宋诗为其写作规范,侧重于说理载道.这一诗风背后既有深层次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也与诗学观念的改变、李朝汉诗内部的自身发展规律相关.

李氏朝鲜初期,歌行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蔚为大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李氏朝鲜初期的歌行以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等盛唐诗人为主要学习对象,因此他们的诗中多呈现出与盛唐歌行类似的风格;此外,他们还向其他唐朝诗人、中国先秦古诗、《诗经》等古老经典的作品以及本国前代诗人学习.这里主要谈谈李朝歌行对唐诗的接受.歌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歌行是最适合于抒情的诗体,朝鲜朝初期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动荡时期,人们必须找到一种畅快抒发的艺术形式,而歌行正适应了这种需要.李朝初期的诗坛大家郑道传、元天锡、卞春亭、权近、李詹、柳方善等都是歌行体的代表性人物.这一时期仅他们6 人存留的歌行作品就有121 首,可谓蔚为大观.他们在歌行创作方面亦均达到较高造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们先以郑道传为例.郑道传是高丽末期至李氏朝鲜初期重要的政治家、学者、诗人.郑道传擅长歌行,如《访金居士野居》:“秋云漠漠四山空,落叶无声满地红,立马溪桥问归路,不知身在画图中.” 全诗意在表明“人性中皆有悟”,只要能善持自性,就会发现围绕在身边的快乐.以秋云山空,落叶无声,来表现自然外物之空寂,流露出一种心向佛性,参悟得道的喜悦.诗境淡远,有尘外高致.再看郑道传的另一首《题公州锦州楼》:“君不见贾傅投书湘水流,翰林醉赋黄鹤楼.生前坎坷不足忧,逸意凛凛横千秋.又不见病夫三年滞炎州,归来又到锦江头.但见江水悠,那知岁月亦不留.去悠悠,哪知岁月亦不留.此身己与秋云浮,功名富贵复何求.感今思古一长吁,歌声激烈风飕飕.忽有飞来双白鸥.”这首诗咏怀古人,感悟生命,明睿畅达,也可歌可诵.

而柳方善的《重九日宴集,戏作短歌,录呈李使君》一诗则悲叹了人生短促而志向未展:“君不见岁月忽忽如流泉,一去何曾为我延.又不见人生本非金石坚,一老少壮应无缘.但须酩酊长醉眠.贤者亦不留千年.”这首诗显然是模仿了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作,但意蕴不如李白的诗作深远宕逸,在情感抒发上平铺直下,不如李作奔涌跌宕.

三、唐诗在李氏朝鲜中后期的接受情况

16 世纪中叶后,在李氏朝鲜思庵朴淳[2]“诗学盛唐”的倡导下,汉诗转为摹唐,出现了白光勋、崔庆昌、李达“三大宗唐诗人”.“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极力推崇中国的唐诗,有意识地进行宗唐创作并扭转了李氏朝鲜二百多年宗宋主流诗风力图扭转自高丽以来的学宋诗风,在创作上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在三大宗唐诗人的带动下,当时的很多诗人都开始学习创作唐诗,李氏朝鲜诗坛由学宋为主真正走上转学唐诗的道路,文人士子学习唐诗已经成为当时文坛上普遍的现象,宗唐已经成为汉诗诗学的主流.体现这一诗风转变的,不妨以当时朝鲜朝的一部教授童蒙作诗的教材《百联抄》为例分析.《百联抄》是从唐宋诗歌中选取一百联名句,以供儿童揣摩效仿.其中的诗句,从可考的诗句来看,唐诗中有白居易、杜荀鹤、朱长文、赵暇、刘沧、杜甫、杜牧、许浑等人之作,宋诗中仅有苏轼、王安石、胡宿三人.这也许正表明了诗坛风气由宋诗向唐诗的转变.

“三唐诗人”.“三唐诗人”通过倡导学习唐诗,注重诗歌意境的创造,真正做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他们很多作品都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白光勋(1537 ~ 1582) 字彰卿,号玉峰,尝任宣陵参奉.白光勋留存的诗歌在三唐诗人中是最多的.

其诗《弘庆寺》笔墨简古,语象苍凉:“秋草前朝寺,残碑学士文.千年有流水,落日见孤云.”《客窗春后》:“雨余深巷净沙尘,门掩斜阳绿满邻.蝴蝶不知春已去,双飞犹趁卖花人.”这一首诗将蝴蝶拟人化,用双飞的蝴蝶追随卖花人的巧妙构思来写出诗人的惜春之情.又如《海临寺,次石川先生》:“幽人夜不寐,月出鸟惊栖.多少秋山叶,还愁旧路迷”,前两句写了诗人夜宿在海临寺的情景,主要是描写景色,后两句则从虚处着笔,诗人忍不住思索,被秋风吹落的黄叶该有多厚一层啊,会不会掩盖了来时的山中小径,找不到归路正是末两句的虚笔使全诗意境空灵,情韵顿生.整首诗的构思都极似孟浩然的《春晓》.崔庆昌(1538 ~ 1582)字嘉运,号孤竹,文科及第,曾为小吏.崔庆昌的诗选词精当,对仗工巧自然,而且构思细致.如《出塞》:“少年身比李轻车,远赴沙场万里余.由来征战死无地,说与家人莫寄书”,这首诗前三句顺流直下,写了少年征战沙场的豪情壮志,到最后一句则用逆转出奇制胜,更加深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剧意味.又如《过杨照庙有感》:“日没云中火照山,单于已近鹿头关.将军独领千人去,夜渡辽河战未还”.这首诗成功之处在于其精巧构思,特别是最后一句造成悬念,给读者留下阅读审美空白.李达(1561 ~ 1608) 字益之,号荪谷,为歌妓所生,出身卑贱,一生怀才不遇,但赢得了工诗的盛名.如《夜坐有怀》:“流落关西久,今春且未还.有愁来客枕,无梦到乡山.时事干戈里,生涯道路间.殷勤一窗月,夜夜照衰颜.” 这首诗注重融情于景,赋情于物,也较好地注意炼意炼句和整体构思,写得比较成功,特别是“有愁来客枕,无梦到乡山”,可与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媲美.其诗《佛日庵赠因云释》有尘外高致,太古况味:“寺在白云中,白云僧不扫.客来门始开,万壑松花老.”

在三唐诗人之外,还有大量的士大夫文人成为其追随者,作诗专尚唐音,代表性人物有宋纯、林亿龄、郑澈、许筠、车天格、李睟光、申钦、权释、黄真伊(女)、李玉峰(女)、许兰雪轩(女)等.这里举二例.许筠(1569-1620),字端甫,号蛟山,又号白月居士,朝鲜中期著名的诗人、小说家、评论家.两次受命出使明朝.许筠才学超群,才智过人,其作品丰富,不胜枚举.李晬光(1563-1628),字润卿,号芝峰,谥号齐简公,朝鲜实学思想界的先驱.李晬光一生三次出使明朝,其汉诗文创作历来受人好评.李晬光诗学盛唐,诗风格调高妙,闲淡温雅.且看《朝天录》中的一首《塞下曲》:“边塞秋来早闭关,朔天云净雪中山.单于猎罢归穷漠,汉将横戈意气还.东北烟尘静帝关,汉家功业勒燕山.胡姬粉面能骑射,日暮双双走马还.” 这首诗就是诗人途径塞外时有感而发所作.诗人面对秋末时塞外美景,不禁感叹曾经风云一时的单于最终还是被汉朝的铁骑所驱逐,可见汉朝统治者的强大功业.

李朝中后期,汉诗诗风宗唐有两个表现,首先,诗评家们将唐诗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最佳标准,凡是诗风接近唐诗或具有类似“诗主性情”因素的诗歌,都被评价为上乘之作.其次,对于唐代诗人尤其是杜甫的喜爱之情不胜言表,探究其生平经历、学习和模仿杜诗、为杜诗作注,都成为文人热衷之事.唐诗之所以成为李朝后期诗歌的主要宗尚对象,这与原有的辞章派和道学派的指导思想自身的束缚以及中国明代中叶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运动相关.由三唐诗人所确立的宗唐风尚一直持续到整个朝鲜朝结束为止,朝鲜朝后半期文人的文学观念虽然明显发生了改变,但在其具体创作中,学唐诗和学李杜蔚然成风.

注释:

[1]李氏朝鲜,即朝鲜朝(朝鲜语:,1392—1910年),也称李氏王朝,简称李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封建王朝.君主的本貫是全州李氏,1392年,李成桂建国,正式国号朝鲜国.首都初设于开京(今开城),后迁至汉城.李朝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李氏朝鲜历经27代,共519年,其大部分时间内先后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的重要的朝贡国.1896年,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8月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侵吞朝鲜,李朝灭亡.

[2]思庵朴淳(1523- 1589)可谓宗唐先驱.思庵朴淳又称朴淳,字和叔,号思庵.其诗风为清新淡远.朴淳诗歌题材以题赠送别、感怀写景等为.朴淳将盛唐王孟的淡远清新及中唐元白的平易浅切融于一已,诗风清新淡远,其抒怀写景之作尤佳.

参考文献:

[1]毛翰.贝锦谁将委豺虎,干戈无奈到参商——朝鲜历代汉诗概观(3)[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杨会敏.丽末鲜初诗人的泛抒情歌行之论析— — 以卞春亭、成三问、柳方善的歌行为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3]杨会敏.论朝鲜朝宗唐诗人群汉诗创作及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01).

[4]岳秋菊等. “三唐诗人”诗歌艺术特色论析[J].理论学刊,2009(10).

[5]张伯伟.朝鲜古代汉诗总说[J].文学评论,1996(02).

上文总结,本文是关于李氏朝鲜和李氏朝鲜时期和唐诗方面的唐诗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唐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西方符号学美学的中国新时期接受 黄春玲(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关键词符号学美学;新时期;接受研究;恩斯特·卡西尔;苏珊·朗格摘 要由于历史的特殊性,符号学美学在20世纪80.

2、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魏晋和明清时期人物心理对比 【摘 要】本文对李泽厚美的历程中魏晋名士和明清士大夫的心理进行梳理,对比分析了魏晋时期和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外在表现和内心深处的统一和落差,进而探讨了中国文人士大夫面对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精神氛围,如何去排.

3、 定西岭李氏土官史话 大理府赵州定西岭李氏土官,彝族,从其始祖李清宇自洪武十七年(1384年)时授土巡检起,世代相沿,直到清光绪末年,最后一任土巡检李永龄去世后,由于“未经地方官代为详请承袭”,无疾.

4、 奶牛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摘要李氏杆菌病也叫旋转病,是由于感染李氏杆菌而发生的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但容易发生死亡,且任何畜禽、野生动物、人类以及各个年龄都能够发病,其中幼龄和妊娠母畜的易感性较高,且呈较.

5、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建设工作摘要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其他地方特色的结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文章着重从地方文献的概念、重要意义、存在问题,.

6、 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时期华侨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刘威,李浪(重庆图书馆,重庆400037)关键词重庆图书馆;抗战时期;华侨文献;文献计量;文献分析摘要为了如实、客观地反映抗战时期学者对华侨问题研究的水平和状况,文章依托重庆图书馆馆藏的相关华侨文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