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生物信息学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移动信息期刊 信息需求开题报告 测绘和空间地理信息期刊 保险信息2000字小论文 会计信息系统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自考论文提纲 信息技术德育论文

关于信息需求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相关论文如何写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信息需求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2

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实证,该文是关于信息需求开题报告范文与实证研究和维吾尔族和影响因素相关论文如何写.

摘 要 文章借鉴国内外社会融合信息需求研究成果,提出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包含文化、社会经济、心理三个维度.以喀什地区为样本,通过深度访谈和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实证研究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各子维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维吾尔族文化融合信息存在双向性选择;拥有后致性社会网络的维吾尔族民众更能有效获得社会经济融合信息;宗教信仰对维吾尔族民众心理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巨大;利用ICT获取信息对融合信息需求各维度都有影响.文章提出满足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的对策:尊重维吾尔族民众文化信息双向性选择;围绕维吾尔族民众迫切的生存发展问题提供社会经济融合信息;有效宣传民族政策信息,提升国家认同感;运用ICT技术促进社会融合信息服务.

关键词 维吾尔族 社会融合 信息需求 文化融合 社会经济融合 心理融合 影响因素

引用本文格式 井水. 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7(12):61-71.

Empirical Study of Uygurs’Information Needs for Social Inclusion

JING Shui

Abstract Based on local and overseas research finding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ethnic Uygurs for the purpose of social inclusion. By drawing samples from Kashi,in-depth interviews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ethod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major categories of needs,in cultural, socio-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and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ulfillment of these needs. The dual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Uygur population should be noted. Nonetheless,the social network which is intertwined with the Han Chinese can facilitate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for socio-economic inclusion. Religious belief has a huge impact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Uygurs.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has an influence on all aspect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several strategies for meeting the Uygurs’information needs for social inclusion. The first is to respect their choice for seeking information. The next is to fulfill their need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ethnic policy, raise the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apply ICT to improve information services.

Keywords Uygur population;social inclusion;information needs;cultural integration;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1 研究缘起

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作为新疆地区的世居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但自古就与汉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交流.1949年以来,维汉融合推进新疆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维族民众在社会分层方面和汉族差距不断缩小,很多维族民众向内地流动.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西部大开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战略,维族民众的社会经济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不过,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2010年维族在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方面的改善并不明显,新增了较多未就业人口[1],维汉民众产生文化隔膜、二元社会、经济矛盾等问题,影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究其原因,分裂主义思潮引发维汉文化隔离[2]、长期的民语教育使维族民众汉语水平有限[3]、追随国家建设进入新疆的汉族劳动力与维族民众形成生存竞争[4],这些社会融合问题导致族群关系不佳,部分维族民众认为自己未能充分享受到国家的社会经济福利.信息效用是开启人类活动的前提,维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以下简称“融合信息”)的短缺以及融合信息供给缺乏是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实证研究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探索融合信息供给机制,可增进维汉族际交流,改善维族民众生存生活状况,促进新疆繁荣安定.

喀什地区总人口422.82万人,其中维族人口386.98万,占91.52%,是新疆维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选取喀什进行实证研究,既能发现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也能测量维族民众需要利用哪些融合信息参与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可为本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数据样本.

2 研究回顾

社会融合比较经典的定义是有效处理某个社会个体或特定集体的社会联系和互动范围、认同感的方法集合[5].社会融合起初的研究对象是弱势群体如何融入西方主流社会[6].20世纪初欧美大量接纳不同种族的移民,Park、Greeley等将移民社会融合划分为文化、经济、心理等多个维度,影响巨大[7-8],至今移民融合研究均以此为基本框架进行完善补充.随着移民融合研究的深入,信息对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Caidi认为移民的社会融合实质是信息问题[9].

当前我国在维族民众信息需求研究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是维族农村居民[10];关注的焦点是维族民众的民族属性[11];多数研究认为维族民众信息需求满意度不高是因为汉语水平低、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消费能力弱,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以保护民族传统、提供民族特色信息资源[12]为指导思想为其提供服务保障.尊重维族民众的民族属性,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固然重要,但当前维族民众遇到的一些因种族障碍产生的融合信息难题不是民族性能完全解释的.西方社会的外来移民同样面临突破种族障碍、融入主流社会的问题.■got指出信息是移民社会融合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13].学界按照移民文化[14]、社会经济[15]、心理[16]等维度研究移民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通过对移民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Sturges提出公共图书馆是推动移民社会融合的巨大力量[17].国外针对移民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国内尚乏少数民族融合信息需求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利用喀什地区的实证调研数据,找寻影响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的关键因素.

3 维吾尔族社会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1 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的界定

课题组前期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农村青年融合信息需求的研究成果[18]为本次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根据维族民众独特的文化民俗特性,依然需要对其融合信息需求进行界定:(1)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具体化的社会融合,即以融入城市生活为目的社会活动.维族部分流动人口可能适用于此定义,但整体而言,其社会流动性不明显,也没有明确的组织融合目标,其社会融合更趋于传统意义的社会融合,即某一群体融入泛化社会的过程[19].(2)对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进行客观中立的描述,避免“同化”或“多元化”的理论之争,以对等视角展现其融合信息需求.(3)体现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的“动态”属性,即主流社会和维族民众之间的融合是不断变化的,维族民众根据自身融合需要不断调整信息需求,同时汉族民众也会在融合过程中接纳和吸收维族的信息和知识.综上,本研究定义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是其在融入以汉族为主的主流社会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需求.

3.2 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的维度辨识与因变量设置

无论是国外学者针对移民在跨越社会阶层的界限与重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需求研究,还是我国学者针对农民工融入城市所需的信息需求研究,大都选取文化、社会经济、心理等维度作为测量指标.因此,本研究亦从文化、社会经济、心理三个维度研究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

3.2.1 维吾尔族民众文化融合信息需求因变量设置

维族文化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维语脱胎于古察合台文,利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由于维族文化与汉文化差异很大,维族民众要实现融合,需要学习汉语和了解汉文化.文化融合双向性模型[20]为解决维族民众文化融合信息因变量设置提供了方法.依据此模型设置文化融合因变量为:维族民众在获取文化融和信息资源过程中依然能保持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传统.

3.2.2 维吾尔族民众社会经济融合信息需求因变量设置

受制于语言障碍、文化水平较低、生育率高、青壮年劳力多、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维族民众收入有限,社会、经济向上流动性欠佳,维族民众基本在本地就业或未就业.社会经济融合没有方向性之争,如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以增加维族民众经济收入,发挥维族社会、经济方面的特长,推动其跨区流动,促进维汉共享国家建设新疆的成果显得尤为重要.据此,设置社会经济融合因变量为:该因素影响维族民众在提升个人社会、经济向上流动性,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的信息需求.

3.2.3 维吾尔族民众心理融合信息需求因变量设置

近年发生一些民族恐暴事件,部分维族民众思想隔离现象明显,排斥中华文化,造成族际冲突.值得注意的是,维族民众的近代思想启蒙来自土耳其突厥理论学者,宗教极端思想在南疆农村有较大的影响力,我国一系列民族扶持政策尚未消除分裂思想对维族民众的影响.如何通过信息传播让维族民众充分解读民族政策、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模糊族群界限是提升其心理融合的途径.据此,设置心理融合因变量为:该因素影响维族民众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实现维汉团结的信息需求.

3.3 影响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的自变量设置

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21]揭示了维族农村青年融合信息需求受多因素动态交织影响.因此,本研究有必要区分哪些自变量影响维族民众整体融合信息需求,哪些自变量影响融合信息需求下属的3个二级维度.

3.3.1 影响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各维度的自变量设置

根据现有研究结论,以维族民众独特的民族属性为依据,结合喀什地区文化、社会、经济生活现状,本研究认为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受人口统计学指标[22]、居住地域[23]影响;同时将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获取场所纳入影响因素范畴,测量维族民众融合信息影响因素.

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使用老维语和80年代中后期重新启用新维语为时间节点,将维族民众划分为15~18岁、19~35岁、36~60岁、61岁以上4个年龄段.维族男女在各二级融合维度是否存在分化需要进行测量,婚姻历来是个人社会融合重要的测量指标,婚姻状况是否影响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考虑到当前几乎不存在维汉通婚状况,设置已婚和未婚或离婚2个对比参照组来测量婚姻因素.将居住在喀什城区和县城的维族民众和农村居民进行比对,验证物理距离的缩短是否有助于维汉交流,提升维族民众融合信息满足度.维族民众使用ICT设备获取融合信息是否对其融合的各个环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维族民众融合信息获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效也需要测量.

3.3.2 影响维吾尔族民众文化融合信息需求的相关自变量设置

影响文化融合的变量包括受教育程度、汉语水平.熟练掌握当地社会的语言,标志着文化融合的开始[24],测量维族民众汉语水平,能有效感知其是否产生文化融合信息需求.研究族群的受教育结构是考察其文化融合的重要判定指标[25].2015年新疆中小学已基本普及双语教育.选取受教育程度作为测量指标,判断维族民众是否随着文化水平提高,更加关注文化融合信息需求;抑或维族民众存在严重的文化双向性选择,长期的双语教育并不能改变其文化选择?

3.3.3 影响维吾尔族民众社会经济融合信息需求的相关自变量设置

影响社会经济融合的变量包括就业情况、人均纯收入、社会流动方向、异质性社会网络.就业意味着维族民众有更多机会接触主流社会的社会经济信息,同时和汉族有更多的相处机会,形成融合需要的“接触性假说”.高收入为维族民众提供了融入的经济支持.以喀什2012年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划分点,探索收入对维族民众社会经济融合信息需求的影响.喀什地区维族民众社会流动性不强,通过对其社会流动方向的测量,验证维族民众融合信息的泛化需求.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先致性社会网络对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的影响已获得检验,本课题组更关注近年在新疆推行的汉族村官驻村服务活动,研究该活动是否能在维族民众高度聚居的农村地区建立维汉后致性社会网络,利用后致性社会网络增进社会经济融合信息的传播.

3.3.4 影响维吾尔族民众心理融合信息需求的相关自变量设置

影响心理融合的变量包括宗教信仰、身份认同.喀什地区现有清真寺超过10000座,每50户维族家庭拥有1位教职人员[26].欧美针对穆斯林裔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发现:很多移民因错误的宗教引导形成心理隔阂,以族际认同代替国家身份认同,引发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27].鉴于伊斯兰教对维族民众的影响力,利用宗教信仰和身份认同这2个相互依存又有所区别的心理因素探索维族民众的心理融合信息需求.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影响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各维度的自变量分为:人口因素、居住因素、信息因素.文化、经济、社会、心理方面亦存在独有的影响因素.各自变量及其定义见表1.

本文涉及的自变量既有二分变量,还有多分类变量,且自变量数量较多.为避免自变量之间发生多重共线性问题[28],本研究选取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文化、社会经济、心理的信息需求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先对人口因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再对各子维度独有影响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对居住和信息因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4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实证调研

4.1 调查方案

为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课题组制定了调查方案:

(1)问卷本土化设计与预调研.为使不同文化层次的维族民众能准确理解和回答问卷,将专业性强的问题以通俗的方式拆分成多个问题,然后译成维语.例如,“是否会使用ICT设备或者社交APP获取信息”改为“你平时看电视、听广播、玩电脑吗?你会用手机上网或者听年轻人说手机能上网?电视、广播、电脑里面是不是有很多汉语信息?用或者微信是不是很方便接收信息,这些程序里面有很多汉语信息?”译成维吾尔语如下:

选取喀什大学的学生、喀什城区居民、喀什农村居民各2人进行测试.以上述6人都能理解和准确回答为标准,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2)调查区域、样本的选取.选取喀什城区、疏勒县城、疏勒县下属乡镇(农村地区)作为调研区域.采取等距抽样法,在喀什城区选取100名样本,在疏勒县城选取100名样本,在托克扎克镇、乌帕尔镇、塔什米里克乡各选取100名样本,以保证调查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兼顾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样本均衡.

(3)调查方法与策略.首先,由课题组维族成员培训10位喀什大学的维族学生,让他们充分了解调查目的及内容.然后,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调查方法与策略:在喀什城区和疏勒县城由维汉成员共同带领学生在公众聚集场所采取街头随机拦访的方式进行调研;在农村地区提前预约村干部,由村干部陪同课题组(一般由5名维族成员(其中女性2名)、2名汉族成员组成)进行现场深度访谈.为尊重维族信仰,在农村地区调查女成员样本时,课题组选择在自治区政府规定的每周全村学习民族政策时段进行调研,由课题组维族女性进行当面访谈录音调研,尽量争取获得更多有效的女性样本.

4.2 实地数据采集与样本描述性统计

实地调研时间为2016年7月11日至8月14日.虽然课题组进行了预调研,制订了充分的预案,但实地调研过程中仍遇到大量困难.喀什城区和疏勒县城的调研比较顺利,共得到有效答案167份.在农村地区,一些年龄偏大、没有上过学的维族民众,即使课题组成员尽最大努力也未获得有效答案;很多维族女性不愿接受访谈.课题组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经过多次访谈、沟通,最终获得农村地区有效答案206份,总计获得有效问卷373份,样本描述性统计见表2.

5 维吾尔族民众社会融合信息需求及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5.1 文化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喀什地区维族民众文化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见表3.

所有进行Logistic回归的变量中,影响维族民众文化融合信息需求的变量有年龄、居住地域、信息获取方式、运用汉语水平.

(1)年龄变量显著性一般(P值0.047).在年龄变量中,发现一个奇特现象:中老年群体对文化融合信息比较关注,青壮年群体(15~18岁、19~35岁)对文化融合信息并不关注.深层访谈揭示出部分原因:61岁以上群体经历过解放前、新中国两个历史时期,从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真切感受到新中国对自身生活际遇的改变,对汉文化采取兼容吸收的态度.青壮年群体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分裂势力利用青壮年信息接受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强化维族青壮年的民族意识,以保存民族文化为借口排斥维汉文化交流融合,在青年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居住在喀什城区和疏勒县城的维族民众接触汉族的机会较多,各类媒介平台上的汉文化信息较多,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了解和吸收汉文化.农村地区相对闭塞,更接受本族文化信息,对汉文化了解有限.

(3)从信息获取方式看,能熟练使用ICT设备获取信息的维族民众更关注文化融合信息.调查发现,维族民众更喜欢使用搭载Android系统的山寨智能手机,对可支持维、哈、汉多语言显示的“民族”手机不感兴趣,这和张燚等针对维族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结果类似[29].尤其是维族青年利用APP应用可方便获取流媒体信息资源,利用外挂程序或拉丁字母就可代替维语进行输入.虽然他们不承认对汉文化信息感兴趣,但在使用ICT设备中,很多汉族文化信息已经获得传播.比如,维尔族青年也崇拜明星,很多人喜欢维族青年演员古力娜扎,通过观看她主演的影视作品以及从娱乐八卦中获知她有一个汉族男友,不知不觉中汉文化嵌入他们的生活.

(4)汉语水平对文化融合信息需求影响非常显著.通晓汉语的维族民众能准确理解汉文化的内涵,阅读汉语媒介信息,实现个人的文化融合.实证数据结果进一步印证了维族民众文化融合信息需求存在文化双向性选择问题.一部分维族民众渴望获得文化融合信息,另一部分民众处于文化封闭状态,还有一部分民众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产生文化融合信息需求.

和课题组前期结论相似[30],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3个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上述人口统计学指标和文化因素不是影响维族文化融合信息的关键因素.信息获取场所变量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信息资源未能更好地适应维族民众文化融合需求,以民族文化传承为服务宗旨的信息内容或许仅仅满足部分维族民众的文化信息需求,需要扩展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维族民众利用免费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

5.2 社会经济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喀什地区维族民众社会经济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见表4.

所有进行Logistic回归的变量中,影响维族民众社会经济融合信息需求的变量有性别、居住地域、信息获取方式、就业情况、后致性社会网络.

(1)男性维族民众社会经济融合信息需求大于女性.这和古丽妮尕尔·居来提等的调查结论不同[31].维族女性生育率较高,典型的维族农村家庭基本由老年女性带领中青年女性照顾整个家族的生活起居,男性多外出打工,一些年轻女性即使在外打工,一到适婚年龄多数会回乡结婚、操持家务.因此,女性的社会经济向上流动性没有男性迫切,她们的向上流动性往往随着家族的迁移而变化.

(2)居住在喀什城区和疏勒县城的维族民众更能深切感受到近年来喀什社会经济的进步,如喀什老城区改造、喀什对外口岸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已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新疆开发力度的加大,很多汉族企业来到新疆投资建设,维族民众面临如何更多地了解汉族企业,获取招聘信息,寻找更好就业机会的机遇;另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融合信息的缺乏,生活的巨变让其感到无所适从.比如,喀什老城区改造项目中,国家花费巨资改善维族民众的居住条件,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多民众误读政策,造成拆迁困难以及一些维族历史民居遭到破坏.

(3)ICT技术已渗透到维族民众日常生活.调查发现,很多维族青年利用手机获取就业、交易等信息,以微信、为代表的APP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交APP中存在大量汉语软、硬信息的强行植入,维族青年在使用过程中接受了大量汉语社会经济信息.当前C2C电商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很多维族中年人通过社交APP开辟微商模式,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利用简单的汉语信息吸引汉族消费者,提升个人的经济收入.调查发现,就连老年群体也会间接利用ICT获取社会经济信息.比如,某位70余岁的维族老人是文盲,且不会汉语,但知晓维族老年人的补贴政策,这一信息是其孙子利用手机获取后告知他的.

(4)非农就业的维族民众和汉族有很多工作、交流机会,更关注社会经济融合信息.喀什本地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可容纳就业人口有限,更多维族民众需要在来喀什投资的汉族企业就业.从事第三产业的维族民众也需要社会经济融合信息,以更好地服务各族民众;而政府公务员等更需要社会经济融合信息以开展工作.

(5)拥有后致性社会网络的维族民众更能了解国家社会经济方针政策.后致性网络拉近了维汉两族的社会距离,两族民众通过直接、紧密互动,汉族朋友帮助维族民众获取社会经融合信息,实现个人的向上流动.

年龄、婚姻状况、人均年纯收入、社会流动方向、信息获取场所5个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证明社会经济融合信息需求的单向性.无论哪个年龄段、收入高低以及流动到何处都不会影响维族民众社会经济融合信息需求,所有群体都存在社会经济融合信息需求.维族民众更多依靠人际网络和ICT设备获取信息,很少有人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获取社会经济融合信息.

5.3 心理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喀什地区维族民众心理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见表5.

所有进行Logistic回归的变量中,影响维族民众心理融合信息需求的变量有年龄、居住地域、信息获取方式、宗教信仰、身份认同.

(1)数据分析揭示,维族民众心理融合信息需求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P值0.049).和文化融合信息需求统计分析结果类似,61岁以上群体对心理融合信息需求较多,青壮年群体(15~18岁、19~35岁)对心理融合信息不关注,部分维族青年认为获取心理融合信息是对带有民族感情的传统的背叛,这从当前一些维族青年参与恐暴活动可窥端倪.如何提升维族青年心理认同,灌输正确的融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2)居住在喀什城区和疏勒县城的维族民众和汉族的交流机会较多,彼此接触增进了了解.维族民众理解和接受汉族的价值取向,汉族也在吸收和理解维族的价值取向,形成共同的心理融合信息需求.

(3)随着各类政府门户信息支持移动设备应用、政府公众服务号的出现,维族民众利用ICT可方便地获得政府民族政策信息,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利于政府民族政策的传播,因此使用ICT技术是获取心理融合信息的重要手段.

(4)宗教信仰强烈的维族民众对心理融合信息需求不强烈.很多分裂组织正是利用维族民众虔诚的宗教信仰灌输分裂思想,因此要正确利用好维族民众的宗教信仰,在宗教场所通过阿訇在民众群体宗教活动中有效传播心理融合信息.这既可维护维族民众的信仰自由又可有效传播心理融合信息.

(5)身份认同对心理融合信息需求的影响非常显著.跨越身份认同的维族民众将自己视为中华民族一员,更关注心理融合信息,期待汉族能以平等的视角与其交往,关心如何有效利用民族政策消除民族歧视,提升个人的身份认同感.

性别、婚姻状况2个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证明性别、婚姻不足以分化维族民众的心理融合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场所同样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提供支持维族民众参与政治的信息,并通过服务宣传民族政策,提升维族民众对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维吾尔族文化融合信息服务的对策

本文以喀什地区作为一个截面,对其总体融合信息需求以及文化、社会经济、心理三个维度的信息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实证数据显示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受多因素动态交织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针对性服务不足.如何将公共文化投入形成实在的社会效益,利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帮助维族民众以较小的信息成本获取融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提出四点建议.

6.1 尊重维吾尔族民众文化信息双向性选择,以文化融合为导向提供文化融合信息服务

维族民众的文化融合信息需求呈明显的双向性趋势.文化融合模型发现一些与当前信息服务策略和大众认知相左的情况,说明信息服务机构应尊重其双向性选择,提供适宜的文化融合信息资源.相关服务应包含以下方面:

(1)在重视维族传统文化信息传承的同时,重视汉文化信息在维族民众中的传播,真正体现多元文化信息服务“和而不同,和合生一”的服务精髓.大量即将消亡的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信息等需要保护、整理、挖掘,但当前维族民众面临更为重要的文化问题是对汉文化的陌生和误解.为此,需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让维族民众了解汉文化,助其产生文化融合信息需求.

(2)解决中老年维族民众文化融合信息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中老年民众文化融合信息需求更强烈,但文化水平有限、消费能力低、缺乏获取文化融合信息需求的手段和方法.为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凭借其公益性、普惠性的服务特性,发挥服务专长,为维族中老年民众提供通俗易懂的文化融合信息.比如,借鉴国外经验,将汉族歌舞进行维吾尔语翻译,以情景剧的方式进行演绎,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其提供服务.

(3)文化融合信息需求作为主观可控的因素,只有尊重服务对象的内心选择,他们才会选择和利用信息服务.针对青年维族民众对本族以及突厥、阿拉伯文化的向往,发挥近年双语教育的成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搜集上述信息以及提供双语甚至多语言信息资源上,既帮助维族青年通过合法渠道获取伊斯兰文化信息,又能让他们了解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都是历经千年、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宝库;还可将当前汉文化流行元素进行维吾尔语翻译,比如添加当前流行的影视剧维吾尔语版,充实新疆文化信息共享资源下辖的千里马视频数据库资源,让更多的维族青年产生文化融合信息需求.

6.2 围绕维吾尔族民众迫切的生存发展问题,提供社会经济融合信息服务

维族民众社会经济融合效果不佳,缺乏相应的信息服务是重要原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维族民众迫切的生存发展问题,提供精准的融合信息服务,实现文化扶贫是改善其社会经济融合的重要举措.

(1)宏观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然不能直接解决维族民众社会经济融合问题,但是可以利用导引服务,引导维族民众进行社会经济融合.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体服务准则是以导引服务为主线,整合服务资源,比如“天山网”、“昆仑网”、新疆文化信息共享资源、维吾尔文特色信息资源等,围绕新疆重大的社会经济活动,引导维族群众参与其中,进而为维族民众跨区社会流动提供信息支持,推进其融入主流社会的社会经济生活.

(2)中观层面.省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整合维族民众在汉族企业就业、服务等所需的信息资源.比如,我们在访谈中得知一位维族青年想了解如何区分羊毛等级以及羊毛出口的信息,但汉语水平有限,也没有合适的维语信息资源.如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将一些实用的汉语信息资源进行维吾尔语翻译和传播,更多的维族民众将会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获取融合信息.

(3)微观层面.各类农村、社区基层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立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当地维族民众在社会经济融合中遇到的具体信息需求.比如,某位农村居民想在喀什经济开发区的汉族企业就业,需要该企业的相关信息;某位喀什老城区居民想了解自家危房改造补偿的相关信息.此外,在南疆维族民众高度聚居的农村区域,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何有效结合驻村汉族干部,构建异质性社会网络,通过该网络指导农村民众利用公共文化信息,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需要关注的方向.

6.3 有效宣传民族政策,提升维吾尔族民众认同感的心理融合信息服务

实证数据显示,我国的确存在把“主体(汉族)社会”与“维吾尔族”区隔开的“二元结构”,使维族族群意识强于国家认同[32].为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通过信息服务增强维族民众的国家认同.

(1)重视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为代表的基层服务机构建设.新疆远程教育培训点基本覆盖全疆行政村,通过该机构维族党员、村干部正确解读民族政策,明确国家赋予维族的权利,以及维族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应履行的义务,防止出现民族政策认知偏差.再以上述人群作为意见领袖,在人际网络中宣传民族政策,带领更多民众获取心理融合信息,提升其心理融合.

(2)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和宗教场所联合为维族民众提供心理融合信息.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应高度重视与宗教场所、宗教人士的合作,利用宗教在维族民众中的影响力,在宗教场所提供心理融合信息资源,将其作为维族民众社会信息中心,以宗教人士的权威性传播心理融合等信息,让维族民众在保持信仰的同时,吸收和接纳国家认同信息.

(3)重视对汉族群众的心理融合信息宣传.心理融合并非维族单方面的因素,也需要汉族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注意向汉族民众宣传维族文化、习俗、价值取向等信息,让其了解维族民众的族群形态,从心理上接纳维族民众,构建各民族和谐统一的社会结构.

6.4 重视ICT技术运用,以维吾尔族民众信息获取习惯为依据,提供社会融合信息服务

维族民众未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获取融合信息,原因并非语言困难、收入和教育水平劣势、地域劣势等,关键是维族民众越来越多利用ICT设备获取信息的习惯未得到充分重视.因此,应重视ICT技术的运用,构建维族民众融合信息保障体系.

(1)公共文化信息资源ICT适配问题.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应将融合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挑选适合在ICT设备上显示的信息进行相关内码转换,保证维族民众利用ICT设备就可清晰阅读融合信息.

(2)针对ICT设备的APP应用开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可与服务厂商合作,开发阅读APP的维吾尔语版本,通过APP应用将融合信息资源呈现到维族民众的ICT终端.同时利用社交APP建立公众服务号,为维族民众免费推送融合信息,吸引维族民众利用公共文化信息服务.

(3)对现有服务空间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进行再造.通过高速、稳定的物联网专用VPN线路,使用移动ICT设备代替传统PC、电视等老式ICT设备,将基层文化服务机构转化为移动阅读空间,吸引维族民众尤其是青年使用该设施获取融合信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7 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本研究依赖维族民众聚居地区的调查,未考虑维族跨区流动人口的融合信息需求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分层、资本要素等控制变量对维族融合信息需求的递进与区隔影响;今后将运用更多的分析工具与方法,扩大实证研究区域,深入研究各种动态交织、干预的变量对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的影响.如何满足维族民众融合信息需求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未来研究应着眼于如何有效整合有限的维族信息资源与服务,理顺众多信息服务机构的关系,构筑完善的维族融合信息需求保障体系,从供给侧解决维族民众融合信息短缺的问题,推进其尽快实现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 马戎.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15.

[2] 马大正. 论百余年来新疆反分裂的几个问题[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9-16.

[3] 王天丽. 文化民生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以新疆地区公共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4):88-90.

[4] 马戎. 新疆对口支援项目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J]. 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15.

[5] 悦中山,杜海峰,李树茁,等. 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 公共管理学报,2009,6(2):114-121.

[6] Booth A,Johnson D R. Social Integration and Divorce[J]. Social Forces,1991,70(1):207-224.

[7][19]Park R E.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33(6):881- 893.

[8] P C.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The Role of Race,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by Milton Gordon[J].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1964,4(1):134.

[9] Caidi N,Allard D,Quirke L. Information practices of immigrants[J].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0,44(44):491-531.

[10] 许文倩,龚新蜀,王超.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水平非均衡性研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2(2):36-40.

[11] 任真,刘晶晶. 新疆维吾尔族乡村受众的信息需求研究[J]. 今传媒,2013(4):108-109.

[12] 卡斯木江·卡米尔丁. 新疆喀什特区图书馆维吾尔文史资源库建设构想[J]. 新世纪图书馆,2015(5):29-31.

[13] ■got Berger. Recent trends in library services for ethnic minorities:the Danish experience[J]. Library Management,2013,23:79-87.

[14] Mary Anne Kennan,Annemaree Lloyd,Asim Qayyum,et al. Settling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Social Inclusion[J]. 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2011,42(3):191-210.

[15] Strauss S K,Shoham S. Immigrants´ information needs: Their role in the absorption process[J]. Information Research,2008,13(4):41-50.

[16] Kawasaki Y. The Public Library:An Agency for Social Inclusion or Exclusion[J]. Records of the Australian Museum,2005, 23(1):1-24.

[17] Sturges P. Understanding cultures,and IFLA´s Freedom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FAIFE)core activity[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3,61(2):296-305.

[18][21][30]井水. 新疆少数民族农村青年社会融合信息需求实证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10):49-57.

[20] Berry J W. Immigration,Acculturation,and Adaptation[J]. Applied Psychology,1996,46(1):5-34.

[22] 张宝通. 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和国家发展定位分析——基于丝绸之路万里行实地考察视角[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5(1):78-82.

[23] Goldstein I,White C.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Color Stratification Among Hispanics in Philadelphia: Comment on Massey and Mull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2):391-396.

[24] Milton M Gordon.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25] Landecker W S. Types of Integration and Their Measure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51,56(4):332-340.

[26] 马大正.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 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27] Mueller C. Integrating Turkish communities: a German dilemma[J]. Population Research & Policy Review, 2006,25(5-6):419-441.

[28] 高辉. 多重共线性的诊断方法[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3,18(1):73-76.

[29] 张燚,杨帆. 维吾尔族手机短信文本构成现状研究——以乌鲁木齐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101-105.

[31] 古丽妮尕尔·居来提, 董晔. 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0):118-124.

[32] 马戎. 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3-103.

作者简介 井水,硕士,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人员.

收稿日期 2017-02-08

(责任编辑:邝玥 ; 英文编辑: 杨继贤)

小结: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实证研究和维吾尔族和影响因素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信息需求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信息需求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并整理20002016年的数据,以人民币汇率变动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GDP增加量、中美利差、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因素对汇率影响的显著程度,得.

2、 肠外瘘患者心理需求影响因素的调查 【摘要】目的探讨肠外瘘患者心理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的118例肠外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问卷进行心理护理需求程度的评估,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社会支持.

3、 哈尔滨新区金融服务体系影响因素实证 摘要分析哈尔滨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哈尔滨新区金融服务体系的概念模型 结果表明,金融服务配套平台、政策制度对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有重大.

4、 移动支付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TAM理论和交换理论 摘要移动支付方式目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网上支付方式,基于一系列隐私问题的披露和消费者消费自我可控性的困惑,移动支付的持续性使用成为探讨焦点 本文结合年轻消费者自身特点,基于TAM理论和交换理论对影响年轻.

5、 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影响因素实证 摘要 最低工资标准影响因素是探究如何制定适度最低工资的关键 基于19932016 年间相关统计数据, 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探究, 并就主要影响指标与最低工资的关系进行实.

6、 民办高校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实证以广西5所民办高校为例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学校提供的发展服务不能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评价系统不完善……问题,提出分析各阶段教师发展的特点,制定发展措施;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促进教师自组织发展;建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