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开题报告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政治教育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年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论文

关于政治教育类论文范文素材 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与其提升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政治教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0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与其提升,本文是关于政治教育类论文范文检索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成和提升类论文范文素材.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基于一定客观获得而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其生成的根源是现实的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具体包括萌生、形成以及升华三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发展节点和关键环节,其生成表现主要体现在客观层面、主观层面、以及实践层面三个逻辑层次上.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关键则在于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提升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4.01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4-0073-05

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问题,即“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获得感问题同样重要,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基于一定客观获得而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在此过程中,教育对象因实实在在的获得,而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是连续的、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根源、生成阶段以及生成表现等几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关键.

一、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根源问题,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何以产生、存在以及发展的问题,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中的始点问题.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根源.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根源与动力的追溯,必须要把握人的本质,回归到现实的人的本性,即人的需要.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1]人的需要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动机和依据.正是在不断寻求需要满足和实现的过程中,人构成了自身的生命活动和各种社会活动,从而实现自然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的有机统一,成为现实的人.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最为本质和普遍的来源,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考察,即从人的需要和相关利益出发,把对人的需要满足作为获得感生成的前提基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实效性低、获得感低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关照人的现实需要.当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相背离时,教育对象也就不会产生接受、内化、以及认同等积极主观情绪,获得感也就无从产生.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关照教育对象需要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人的需要是极其复杂的,又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等三个基本层次所构成的需要层次体系,其中生存和享受需要是维持人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条件,而发展需要则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人生存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因此,只有真切的关注现实的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才可以有效的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进而促使获得感的产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寻求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但两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寻求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契合.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促使社会需要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诉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个体树立合理的利益诉求观念,将个人的内在需要满足与社会需要的满足有机结合起来.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关照现实的人的需要,才能提高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同感,进而从根源上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阶段的推进和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

第4期陈娟等: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及其提升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

二、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产生是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生成过程,其中包括萌生、形成和升华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都其特殊的发展节点和关键环节.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各个环节之间并不是割裂的、静止的,而是相互关联、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教育对象在稳定、升华己有获得感的基础上,又会不断树立新的未来预期,促进新的获得感的生成.

1.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萌生阶段:从心理预期到有效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萌生阶段是整个生成过程的起始和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有两个关键的发展节点,一是心理预期的树立,二是有效参与的发生,其中主体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萌生的标志.一是心理预期的树立.心理预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或者认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能产生的价值和效用抱有的期待,其中既包括教育对象的个人内在需要,也包括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产生效果的期待.教育对象的心理预期是获得感生成机制触发的关键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产生提供行为动机和发展动力,教育对象都是在自身内在需要的驱动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心理预期也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未来是否会产生获得感的内在衡量标准之一.二是有效参与的发生.教育对象在有一定的主观动机之后,需要具体的参与行为作为获得感生成的实践依据,而主体的有效参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其他生成阶段有序推进的关键节点.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教育对象客观层面的获得以及主观层面的体验是其自身获得感产生的重要依据.主体的有效参与对获得感生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教育主体的参与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程的始终,也正是基于此,教育对象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获得感.

2.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形成阶段:从客观获得到主体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形成阶段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初步认同等积极情绪的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两个发展节点是教育对象的客观获得和主体认同,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形成的主要标志.一是客观获得.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是建立在教育对象实际参与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收获到的物质利益或者精神利益基础之上的,如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所收获的*书、社会奖励等等.教育对象客观获取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获得感的生成程度.因此,一方面教育对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思想道德知识,达到基本的认知目的;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手段,提高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水平,提升教育对象的客观获得.二是主体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实现并不一定伴随着获得感的生成,获得感的形成是以教育对象积极认同心理的产生为标志的.其中包括情感认同,即教育对象在主观感受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产生的接受和认可的态度;还包括价值认同,即教育对象了解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价值标准、价值规范,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改变自身原有的、且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价值观念.[2]主体认同的形成,表明教育对象的“客观获得”与其自身的内在需要是契合的,并且符合或者超越了社会与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心理预期,以致教育对象产生了欣喜感、满足感、认同感以及成就感等一系列积极心理感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常常停留在主体参与阶段,部分教育者只是简单的将道德知识和理论知识“教”给教育对象,而并不关注教育对象有没有“听”进去,另外也有一些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内化和接受存在一定的抵触和懈怠情绪,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教育对象“获得”和认同产生的不可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3.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升化阶段:从实践转化到自我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形成并不是单向度和静止固化的,而是呈现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态势,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观层面的“获得感”上,而是要进行实践层面的转化.在实践转化的过程中,教育对象又能产生新的获得,为未来新一阶段的“获得感”的生成做准备,最终促进教育对象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其全面发展.首先是关于实践转化.在实践转化过程中,教育对象一方面会在原有的获得感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会把自身主观层面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以巩固“旧的获得感”,促进更高层次获得感的生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积极促进教育对象获得感实践层面的转化,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是关于自我实现.从历史唯物主义自我实现观来看,所谓自我实现也就是人要满足自己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创造社会价值以及自我价值,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实践过程.[3]对于个人来说,自我实现是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在满足物质性以及精神性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实现个人的潜能,这种基于内在体验式的自我价值实现而生成的获得感是持久且充满张力的.事实上,人的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其具体任务和终极目标始终都是围绕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如马斯洛在阐释教育的目的时提出,教育的功能或者教育的目的是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4]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逐步升华的过程,而人的自我实现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价值旨归.

三、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表现

在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阶段之后,还应该思考一关键性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表现,也就是如何判断教育对象已经具有了“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基于实实在在的“获得”而产生的,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表现的分析也应以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具体可以从客观层面、主观层面、以及实践层面三个逻辑层次展开.需注意的是,三个层次之间的获得感并不是割裂的、简单的依次展开,而是交替重叠、相互推进的.

1.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层面的获得感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层面的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先产生的、也是最为直接的获得感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层面的获得感生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需要的满足.知识需要的满足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教育对象对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期望,自此教育对象在对自我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评价中产生了正向的感知和积极的情绪.优质的理论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产生的根基,而教育对象对客观知识的获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教育对象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的第一步.二是能力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其中包括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等.教育对象在满足能力需要之后,可以积极迎接生活和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挑战,并且可以发挥能力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在此过程中,个体会产生一定的价值感、满足感以及成就感.三是社会关系需要的满足.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教育对象作为个体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个体始终需要社会他人的认可、关爱和评价,需要良好的社会关系作为其个体价值存在的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帮助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当教育对象的社会关系需要得到满足时,其幸福感和归属感也就随之产生.总之,只有当教育对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主体便以内部体验的感情(爱、恨、亲、疏)、外露的表情(喜、怒、哀、乐)和兴奋状态的情绪(兴奋、颓丧、激动、平静)等来表达对价值的评价.”[5]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切实地满足了教育对象的客观需要的情况下,获得感才会产生并表现出来.

2.思想政治教育主观层面的获得感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主观层面的获得感是指教育对象在思维和意识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理想信念的认可和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思想的矛盾运动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认识,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达到吸引人、感化人、以及说服人的效果,进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首先是教育对象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思想向导和价值性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变革中的精神支柱和价值支撑,而人们精神追求的迷惘以及对主流价值观的质疑,既会影响个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样也会影响当前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教育对象形成了一定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塑造人们理想信念.其次是教育对象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影响人们进一步行为的决定性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人们形成开放的、辩证的、多视角的思维方式.

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获得感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的获得感一定程度上为实践层面的获得感生成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实践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化过程的产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较高层次的表现.其一是指教育对象个体发展成就的取得.教育对象个体发展成就方面并不单纯是指教育对象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而是指教育对象在一定的知识需要、能力需要以及社会关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将其内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理想信念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或者是用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胜任感等等.其二是指社会发展成就的取得.教育对象因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生成的正向感受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表现形式之一.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地,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会为个体成就的取得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和社会空间,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人、培养人和发展人,促进人的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个体良好的社会行为会促使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产生,二者最终实现和谐互补、协调统一,只有这样社会状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才会是历久弥新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关键在于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即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创新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过程中的关键性元素,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每一生成阶段的推进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参与.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萌生阶段,教育对象积极心理预期的形成最为直接的参考依据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具有价值的直观评价,而当教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育主体之间的传递、引导则是以教育内容为主体和核心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形成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对象客观获得的主要组成内容,也是直接作用于教育对象,并且使其可以直接感受和评价的部分,因此,教育内容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对象认同、接受情绪的产生.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升华阶段,无论是主观层面获得感的实践转化,还是教育对象自我价值的进一步实现,仰或是新一阶段获得感的生成发展,都是需要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支撑和依托的,否则一切都只是“空想”.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无论是对于获得感生成的哪一个阶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是关键性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既关系到获得感生成的根本可能性,又关系到获得感持续提升和发展的水平.

2.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关键在于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关键在于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那么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应蕴含着什么样的内在属性?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方面,提升教育对象获得感生成的“质”和“量”的水平?根本在于讲“真道理”、“硬道理”,即要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一方面真理性根本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根据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可知,[6]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真懂真信”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下苦功夫去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心中有信仰.防止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上,出现对马克思主义“错读”、“误读”的现象.二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和选择要坚持人民性,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以解决人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宗旨和原则.三是“怎么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但并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时代导向和实践导向.另一方面内容的价值性,即是指要从实效性维度选择和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既要“明确国家意志”,同时又要“还原社会要求”、“嵌入对象需要”[7].教育对象如果要产生获得感,首先要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用”的正向评价,“有用”即是指价值,包括个体需要价值、社会发展价值、国家意志价值.其中个体需要价值就是对教育对象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的满足,这是教育对获得感提升最为直接的来源;社会发展价值也就是满足社会存在发展对于社会成员所提出的要求和规范;国家意志价值是指对国家意志、价值体系传播的满足.以理服人的核心在于接受和认同,[8]而只有真实有效的教育内容才会被人接受和认同,才会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否则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没有生成土壤的.

其次是创新性与稳定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创新;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话语方式的创新;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紧紧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脉搏,不断根据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完善和修正自身的内容体系,及时更新和转变其内容呈现的话语方式和传播方式.“05方案”规定了“新的课程体系的中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紧跟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时刻关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产生的变化和面临的问题.真正做到贴近现实生活、满足现实需要、以及解决现实难题,使教育对象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另一方面是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同时,保持其稳定性.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升核心观点的凝炼性和经典性,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等核心理论和观点,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因话语内容时效性不足而进行频繁修正的现象,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说服力和权威性.二是保持教材大纲的稳定化.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大纲的稳定性,重新考量当前几年一次甚至是一年一次变动频率的合理性,有助于减轻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认识混乱的程度.三是保持教育内容结构的稳定性.也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哪些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等核心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不是过于频繁、随意地变动内容体系.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与稳定建设的有机统一,切实提升教育内容本身的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持续生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515.

[2]魏永强,郑大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结构及其生成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16-18,21.

[3]吴倬,孟宪东.试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基本观点—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主体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4):17-21.

[4][美]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69.

[5]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46.

[6].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7]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39-41.

[8]袁文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艺术及其把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58-62.

[责任编辑:张俊华]

此文总结,此文为大学硕士与政治教育本科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成和提升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德育功能的概念,提出教师应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用现代教学技术武装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调整德育内容,在德育环境下,.

2、 网络时代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主流媒体之一,渗透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的点点滴滴中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学作为学生三观树立的初期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思.

3、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应略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当今时代已经是一个被移动互联网贯穿的时代,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上,都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如今,移动互联网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4、 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关系到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也影响着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 此次研究主要是针对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希望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

5、 全程体验视野下以新闻媒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新月异和激荡变化的思想文化碰撞和新媒体创新语境,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日益强调其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的针对性,具体到高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中,.

6、 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的作用评《小葵模式:用新媒体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较多新的变化,以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为例,无论是传播层级、传播方式还是信息的存在形态都发生改变,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被拓宽、信息内容得到拓展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信息快速流通的环境当中,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