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论文 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传播论文 文化传播论文选题 湖湘文化传播论文 印刷和文化传播论文

文化传播相关论文范文集 跟武术影视文化价值回归和文化传播责任担当有关论文范文集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传播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31

武术影视文化价值回归和文化传播责任担当,该文是文化传播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与价值回归和武术和担当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苏奕敏1,王岗2

SU Yi-min1,WANG Gang2

摘 要:武术影视是推广武术文化的有效媒介,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是影视行业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隅.当前我国武术影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然而文化价值判断缺位的状况却空前严峻.文章以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背景,以对新时期武术影视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播社会责任的再思考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剖析当前武术影视偏离武术文化的具体现象入手,溯本还原武术影视的初始文化印象.研究表明:武术的技击、意象、德行和江湖是武术影视创作的文化之源;处理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以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坚守武术影视的文化底线是武术影视行业未来发展的健康路径,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途.

关键词:武术;武术影视;文化价值;理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G8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057-07

Abstract:Wushu movies, as part of the mos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vies,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medium to promote Wushu culture, but also a powerful carrier for spread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urrent Wushu movies has been developing in a rapid speed, but the absence of cultural values judgment is unprecedentedly grim. Tak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peech in the literary work conference as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regards the rethinking of Wushu movies’ cultural value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new era as a starting point, uses literature data,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from the current deviation phenomenon of Wushu movies and Wushu culture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initial cultural impress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attack skills, imagery, moral, and Wushu circles are the cultural source of Wushu movies creation; it is the healthy and right path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ushu movies and the carrying forward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adhere to the cultural bottom line of Wushu movies in the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Key words: Wushu;Wushu movies;cultural values;rational regression

收稿日期:2015-12-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武术的国家地位及社会责任研究”(14BTY076).

作者简介:苏奕敏(1991-),男,福建永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通讯作者:王岗(1965-),男,山西临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作者单位: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1. College of Postgraduate.,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China;2. College of Wushu.,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China

引言

“2014年我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市场一片繁荣,*发展的势头也空前迅猛.作为*行业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隅——武术电影,一直是国内外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作品类型,也成为*大军向世界影坛进军的急先锋和中坚力量.通过武术影视作品传递出武侠人物的忠、孝、勇、义、信、仁、礼、智、节等优秀民族传统品格以及通过艺术夸张后的武术技击所展现出的超凡格斗技艺,不仅熏陶和鼓舞了观众,也为武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影视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判断缺位现象却异常普遍,中国电影的票房越来越高,却越来越没有文化,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文化价值判断的缺失也导致我国武术影视制作的整体艺术水准下滑,武术影视行业中功利媚俗的不正心态大行其道.

对于武术影视的发展之路,国内许多学者作出了积极的探讨.贾磊磊认为,中国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有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影片[2];张力认为,中国武术影视的源远流长是建立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之上的[3];孙刚认为,武术影视创作必须辩证地处理武打影视影像、武术艺术与现实武术的关系[4];戴国斌认为,如何应对西方以书写东方而控制东方的东方学,发掘武侠的文化内涵,丰富武侠的文化形象,提高武侠生产的文化创造力,是当下中国武打片文化自觉的重大课题[5]等.不少研究都将传统文化内涵视为武术影视创作不可或缺的源泉,但是主要是集中在宏观层面上的理论概括,止步于对武术影视文化价值的系统说明,缺少对现实武术影视市场状况的深入剖析和结合当前形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总书记就新时期的文艺工作作了重要讲话,掀起一场对当今文艺工作的反思和讨论.如何审视当代武术影视,重新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标准,刹住唯票房论、唯市场论的歪风邪气,理清异生的毒瘤,是武术人和影视制作人所要思考的共同焦点,也成为摆在中国武术影视行业面前亟待解决和必须端正的严肃命题.

1武术影视缘起原本的目标与价值追求

“作为中国侠文化的一个现代支流,中国武侠电影在孕育之初就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当武侠文化遇到电影,便开始了它们联结传统和现代、民族和世界的漫漫征程”[6].讨论中国武术影视,自然回避武侠文化.武侠文化是一种反抗文化,寄托着民众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压迫的抗争,也是鼓舞他们在困苦中生存下去的一股精神力量.在旧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下,人民各方面的需求以及个性的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迫切需要一种超凡的外力来摆脱精神枷锁、宣泄反抗情绪、寄托对美好世界的期望.通过茶楼评书、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等媒介去认知心中憧憬和渴望已久的江湖武林,无疑是民众培养和塑造自身英雄情结以增强同黑暗世界抗争之精神力量的最廉价易得却最直接的方式.1920年上映的《车中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武侠气息的影视作品,剧情虽由美国侦探片改编,却首次以华人的理解方式将英雄侠义与武打艺术结合于荧幕之中.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阴影之下,影片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武勇合一的英雄人物形象无疑成了民众心中无比渴望的最鲜活的国人形象.此后相继诞生了《关东大侠》《火烧红莲寺》《女侠李飞飞》《盗国宝》以及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岳飞》《豹子头林冲》等武侠影片,一时掀起阵阵武侠热潮.早期的武侠影视作品,剧情简单平直、制作粗劣,却无不歌颂了正义与抗争精神、唤醒民众对旧社会的反抗和对新世界的希望.从那时起,武侠影视文化成为流行于华人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武术影视作品以体现侠义精神、追求人性和正义为主旨,用高超的武术技艺和传统武德诠释了民众心中的理想世界;它以性格各异的侠人义士为主角,以出神入化的武术技击手段为艺术特点,描绘出一处惩恶扬善、正气凛然的江湖与武林.

“武”即武术、武艺、武技,是武侠的基本特征和外在表现形式.“侠”,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可见侠是从士阶层中分离出的和儒士并行的一类特殊群体,刺秦之荆轲、挟桓公之曹沫、金殿自刎之要离等,皆是那个时期侠士精神的代言.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侠的定义作了清晰的说明:“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写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在其武侠作品中的侠,大都是保国安民心系民族存亡的大英雄形象.“他们一方面具有一般的侠义精神,如扶危助困、打抱不平;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生命与言行和国家民族大义结合起来.他们既有江湖侠客的放荡不羁,又有传统忠君爱国观念的光辉”[7].可见并非所有习武持剑、行走江湖之人都能称之为侠,除了具备非凡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智慧,他们还应是忠义仁德的典范.在传统土壤中萌发的武侠文化,自然要汲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养分,侠士们虚静无为、隐忍慎独的超然品格也正是三种传统宗教文化的映射.侠通过武得以反抗,伸张正义;武亦通过侠而使刚烈的灵魂得以升华,所以只有武与侠的完美结合才能对强权暴行构成威胁,即所谓“侠以武乱禁”.武与侠,是武术影视恒久不变的核心内涵.

2当代武术影视文化价值缺位的具体表现

2.1“暴力美学”对武术艺术的曲解

“现代武术打斗场景的制造已经成为电影界的热点,暴力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消费性质’的视觉文化产品的原料,进而使观众在无形中认可了影像暴力的合理性”[8].谈及武术影视,短兵相接、赤身相搏的武打场景自然是影片中最令观众血脉贲张的部分,而打斗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暴力的宣泄过程.对暴力宣泄的合理调控,则是武术影视创作者必须思考的深层次问题.当下,大多数的武术影视都少不了暴力的组件,打斗、哀嚎、流血和死亡已然变成一种不需要任何理由的随机事件.其中的许多以“暴力美学”自我标榜的武打暴力并非真正诠释了暴力之美,反倒成为满足观众廉价的一次性快感的没有思想、情感和血性的一种漫不经心的暴力泛滥.“客观地讲,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其发生与发展无不以暴力为根本的内在驱动力量”[9].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伴随生命诞生的两种人类原始本能,生本能诸如食欲、性欲、好奇等维持个体和种族生存和繁衍的本能;死本能则是一种攻击、破坏、毁灭的本能,暴力属于死本能的范畴.“死本能是一种将生命体拉回到最终的无机物质态的冲动,但它又非直接表现为一种求死的,而是派生出种种破坏力和攻击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暴力攻击是人的本能”[10].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欲和破坏欲,使得暴力成为了人类潜意识里认同甚至渴望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暴力美学”是运用后现代手法将暴力过程仪式化的一种演绎方式,它将刀剑、爆炸、、厮杀和鲜血等冰冷的暴力元素通过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写意手法描绘成一幅幅华丽而浪漫的场景,绵柔残暴,血而不腥,很好地抚慰观众内心深处对暴力之美的渴望.

“武术技击与美的结合,凸现了人性本能与文明理性融汇的心理归因.[11]”至于技击是否为武术的本质属性我们尚且不论,但武术确实发源于原始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强外力的抵抗,武术技击本身就是一种施暴和抑暴的方式,武术技击中的踢、打、摔、拿、劈、刺等皆是暴力最简单直接的肢体演绎.然而,我们不能忽略武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最大限度规范和消除暴力的修炼和教化的过程.“电影对暴力的表现方式——是强化了暴力的恐怖和惊悚、还是消解了暴力的和残酷,便成为我们判断一部影片艺术品位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影片精神境界的重要标准.[12]”正如我们对武侠的理解,身体的武术和精神的武术是不能被割裂开的,电影中呈现给观众的武术不能简单地用暴力的形式随意填充,更需要对武术文化价值的正确判断和合理阐释.“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是残酷的比赛和的电影,暴力本身培育了暴力”[1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对暴力的控制力是相对较弱的,吸收过多的暴力素材会刺激他们的攻击心理,强化他们的暴力模仿行为,这与武术教化人、塑造人的功能是背道而驰的.武术影视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是展现良好民族形象的窗口,“那些仅仅停留在以高深莫测、玄而又玄的打打杀杀场面来描述江湖恩怨情仇的层面,严重脱离实际、缺乏武术文化内涵的武侠影视作品,反而充当了破坏国家形象的角色”[14].只有酷炫打斗、鲜血哀嚎、为打而打的武术影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将成为毁坏中国形象的脓疮恶疤和滋养暴力野蛮生长的可怕.

2.2“武侠琼瑶剧”的转基因现象

武术影视和所有的影视作品一样,终究是一种文化消费品,也难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异生媚俗心态.将流行文化蛮横嫁接到武术影视之中,似乎也逐渐成为武术影视制作的潮流.近年来因抄袭和大尺度改编金庸武侠而饱受诟病的编剧于正无疑是最耀眼吸睛的代表人物.于正通过对角色、服装、剧情、音乐和画面的深度美化,很好地迎合了观众对美的饥渴需求.可想俊美绝世的侠侣们狗血复杂的爱恨缠绵,华美炫丽的服饰虚掩下炽热妖娆的,与*道德碰撞擦出的绚烂火花不停地撩动观众的荷尔蒙,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在美的梦境中自我迷失……但虚无渺茫的美只能暂时蒙蔽观众的眼睛,却无法真正激起他们心中的共鸣.如今“于正剧”在各大卫视热播,创造了不少收视率奇迹,但却依然叫座不叫好,非但没有赢得观众的普遍认可,反而卷起了业内外对他的改编作品的讥讽和声讨.不可否认,于正改编的武侠剧在一定意义上是成功的,但这种成功也仅是饱含争议的暂时性的成功.痴迷于画面和镜头的唯美,曲解电影的核心主题,忽略故事情节的合理架构,拍出的武侠即便卖座,也难免是一种“出轨”的武侠,终究难成经典;低俗泛滥,过度放大扭曲的价值观,更是对观众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那么,什么才是武术影视的基因?通过武术活动来展开剧情是武术影视的主要手法,笔者认为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武技、武意和武德才是武术影视的真正基因.“武术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历史上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道德、教育等许多方面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的色彩.[15]”武术,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全息缩影.正因为生长土壤的不同,中国武术影视和美国西部片、欧洲骑士片及日本武士片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武技即武术的技击.电影中的武打场景是武术技击的展现,不同水平、风格的技击技法,错综复杂的拳法流派,无不体现武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武意即武术的意境.武术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武术技击是一种写意的技击,刀光剑影、拳来腿往之间,都是一卷行云流水的山水画.武德即武术的道义德行,是武术的核心内涵,是真正唤起观众心中的正义感、与电影产生共鸣的精神符号.正是技、意、德三个基因共同塑造了武术影视的血肉灵魂,赋予其强大生命力.如今“武侠琼瑶剧”“缠绵式武打”必然是一种倒行逆施的转基因现象,是对观众的误导和对武术的误读.

2.3过度特效营造适得其反的“神秘感”

近来网络上出现一个新词——“duang!”,意为加特效.该词的流行源于对影星成龙代言虚假洗发水的调侃,也可以视为对影视作品中特效泛滥现象的批判.人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发生作用的“特殊物质”,是物质与意识的联结点、*点和关节点[16].特效的诞生,是人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中发挥特殊作用的精彩结果,无疑对影视制作行业是一次伟大的突破,也是一场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革命.“电影特效通过高科技手段,达到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能实现导演新奇的艺术构想”[17].通过特效再现超越物理科学定律的意识,是电影人对艺术的一种可视化过程.中国的武术影视,一直都有使用特效技术的传统.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武术影视史上最具规格化的系列电影,1928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火烧红莲寺》中就出现了“一飞冲天”“隐形遁迹”“隔空伤人”“剑光斗法”“掌心发雷”等各种“土法特效”奇观.“草创阶段的武侠电影,主导动作特征是‘怪力乱神’,动作形态的源头是对剑仙小说的粗糙图解”[18].对武侠原著粗劣改编生产出来的与主流意识大相径庭的文化产物注定是要走向穷途末路的,鉴于《火烧红莲寺》引发的武侠神怪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不相符,当时国民政府下属的电影检查委员会一纸禁令扼住了这股武侠神怪歪风.如今的武术影视中也不乏此类特效过度的影片,扶摇直上万里的轻功、横扫千军的刀风剑气、核爆般威力的内力迸发甚至时空穿越都是武术影视中屡见不鲜的桥段.

“对我而言,功夫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简单质朴;功夫仅仅就是以最小的动作和力量来直接表达自我情感;每个动作都有它自身的特性,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正确的方法,功夫之道也不例外;越接近功夫之道的真谛,表达就越精炼”[19].诚如一代武术宗师、武术表演艺术家、武术哲学家李小龙对功夫的理解,武术是一种质朴无华的技艺,更是一门去伪存真的艺术.“早期的武打电影是现实武打电影,其武打动作的设计是基于武术的攻防技击真实技法,武打演员也大多是具有一定武术功底的演员.[20]”中国武术影视的开拓者们,如关德兴、刘家良、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都具有高水平的武术功底,因此他们在武术影视中的打斗都是一种近乎真实的身体演练.如今武术影视的演员多为表演学院培养的专业演员,由于没有习武经历,他们很难真实演绎武打场景,武打替身和特技特效的辅助作用就变得不可或缺.那么,武术影视是否需要特效?笔者认为用适度的特技特效增强武打意识元素的可视化程度,以增进观众对武术艺术的理解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手段,但过度的特技特效不仅无法真实演绎武术艺术,反倒会给武术蒙上一种不必要的“神秘感”.利用特技特效对武术中诸如“功法”“气场”“劲力”“轻功”等元素进行一定的可视化说明,能够吸引观众对武术神秘性的兴趣;但忽视对武术艺术文化内涵的还原,滥用践踏科学超越逻辑常识的特效渲染,会造成观众对影视武术和现实武术理解的强烈落差,对现实武术的误解和鄙夷也伴随着这种适得其反的神秘感汹汹而来.

3对武术影视文化价值回归与文化传播责任的思考

3.1技击反映本真,意境追求美的回归

武术影视的原点在于武术,武术的原点在于技击.中华武术门派林立,拳种技法繁杂,武术技击手段的丰富多变为武术影视动作的形态提供了无限的原型,也成就了风格迥异的武打场景.自武术影视诞生以来,众多流派的各式武术拳种被从民间搬到了荧幕上.如《少林寺》里的螳螂拳、地躺拳、《八卦莲花掌》中的八卦掌、《太极张三丰》中的太极拳、《醉拳》中的醉拳、《出笼马骝》中的通臂拳、《疯猴》中的猴拳、《少林三十六房》中的洪拳、《叶问》中的咏春拳等等.尚未谈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武术器械,错综复杂的拳法已足以体现传统武术技击手法的多样性,给武打影视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影视武术中的武打不同于现实中的街头斗殴、擂台散打,亦有别于竞技武术中的套路演练,是对武术技击的美化过程,是复杂情感的流露过程,是一种艺术化了的打斗形式.雕刻大师罗丹曾说过:“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21]”传统武术拳种汲取着一方水土的养分,是中华各民族智慧的沉淀,是民族性格的凝聚.武术技法中的“阴阳”“虚实”“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思想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和朴素的哲学思辨,这正是中国武术影视能够登上世界荧幕的文化介质;中国电影观众对传统武术技击的理解和共鸣,也是现代格斗技艺和域外搏击之术远不能及的.

“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22].在特有的艺术审美理解下,武术追求通过一招一式的身体姿态变化来营造出特殊的“意境”,在技击形态中浇铸意味深长的艺术情感.武术技击的演练过程,也是习武之人在心中山水之间翩然起舞的过程,或似惊涛拍岸,或似涓涓细流;或似一马平川,或似九曲连绵;或似鹰击长空,或似龙蟠深渊……“这些熔铸着武术拳家们主观情感的、审美形象化的武术技术技法就构成了武术的种种意象,它们成为了能够被观赏者认知、体验、感悟并产生无限遐想的一种典型物象”[23].武术永远没有放弃“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武术影视要表现的是习武之人的生命活动,而人是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人,故而它是对武术意境中的人的一种真实还原.武术影视中的武打场景更是对武术意境的一种精彩解读.《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玉娇龙的竹海斗剑,还原了武术虚无飘渺的意境;《太极张三丰》中张君宝和董天宝的军营搏杀,还原了武术以柔克刚的意境;《英雄》中无名和长空在棋馆琴声里的黑白对决,还原了武术虚实相生的意境……“在传统文化的艺术化倾向的影响,中国武术从未忽略对自身技术形态‘艺术性’的追求,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武术技术所内含的情感、思想、精神才得以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意味隽永”[24].正是对武术“意境”的痴心品味、精雕细琢、不懈打磨,成就了一部部“没有舞蹈的舞蹈片”,成就了经典武术影视最感性的美感.

3.2以江湖还原武术存在形式,倡德行高扬社会责任

如果说武术影视留在观众眼帘中的是武打,那么映入观众心灵中的则是武术所蕴含的德行与江湖.脱离了理性思考,武术影视便无异于一场设计好的综合格斗,一次竞技体育赛事转播.一部经典的武术影视作品,“打”是表象,“不打”是本质.“打是武术产生时环境与世人赋予的功能,不打是武术在其发展中渗入优秀独特文化沉淀后的提炼;真正能够达到武学至高至上境界的大师,所信奉的是对武术艺术化无限完美的理想追求和体悟”[25].以柔克刚,以巧胜拙,彰显武力的同时又解构暴力,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才是武术技击的真谛.“德”,是武术影视角色的性格评判标准,也是“打与不打”命题之所以存在的前提.“行”,则是“德”的漫长而具体的修炼和实践过程.“武打片大抵总是要通过复仇故事来表现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之类的社会道德主题,而这种主题指向与大众道德价值观是互相适应的”[26].武术影视是一个用身体动作讲故事的过程,而故事的主题是对德行的判断,这种判断则是基于主流价值观的标准之上的.“武术在近代的发展走向了以打为标准的误区,已经背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背离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背离了武术原有的真实”[27].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支流,又注入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思想,有很强的民族性.和西方民族外向好胜的性格不同,中华民族的性格是内向求和的,“内敛”“柔韧”“尚和”的文化特质反映到武术影视作品中就是“隐忍克制”“以柔克刚”“虚静无为”的武侠风格.因此电影里的大侠,皆是仁义的化身,一定是到了万不得已才后发制人,惩恶扬善,替天行道.“在当代武侠电影中,人们已不再把拳脚、把刀剑作为最高的美学准则,也不再把眼泪、把痛苦作为弱者的标记;武侠电影对无休止的杀戮与争斗的反省,使总涌动着血泪的江湖上也激起了一层层人性的波浪……”[28]

影片《笑傲江湖》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江湖,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江湖”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自古以来就存在自然属性的江湖,但仅仅是武侠出现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江湖.“人就是江湖”,因而要理解江湖,就要先弄清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出如是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9]”所谓“江湖”,是武侠视域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精神世界.武术影视中所呈现的江湖,是与正统的世俗社会平行却又交错对立的环境,既有世俗的功名利禄,又遵循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法则.“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江湖是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投影,是理想化了的生态圈,所谓侠客,不过是在一个与世俗平行的世界里仗剑走天涯,靠武力武德解决危机和困境的江湖人.江湖人似乎忘却了世俗世界的纲常伦纪,“江湖义气”也似乎成了他们最后的虔诚信仰,用以约束自身,用以审视他人,也用以解决江湖里所有的恩怨浮沉.武术影视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它窥视了人的内心,将这些或阴暗潮湿或正义光明的复杂情感投射到令人神往的“江湖”之中.而这种艺术魅力的经久不衰,源于它的崇侠尚义和对光明世界真、善、美的歌颂,这也正是武术影视作为一种正能量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职责所在.

3.3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促文化传播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30]”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充满现实感的讲话一针见血地切入当前文艺工作的顽疾,重新端正了文艺创作的审美观、价值观,必将成为指引未来中国文艺创作的风向标.在当今这个电影行业繁荣发展的时代,也难免存在“鱼目混珠”的残酷现实,这是所有监管者和电影从业者都必须正视的疮疤.陷入市场本位的图腾之中,把电影当作娱乐大众换取利润的工具而忽视立场鲜明的文化价值判断,如是心态,必然引得大量浮躁、浅薄、低俗、艺术水准底下的电影作品倾巢而出,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断压缩优秀作品的生存空间、搅浑弄污电影市场环境.当今武术影视创作中的瞎编滥造、跟风抄袭、胡改原著和千篇一律正在腐蚀销溶人们基本的文化价值观,混淆和误导他们对艺术的判断;同时必须警惕的是,披着中国功夫外衣的西洋熊猫大军正迅速踢开中国电影市场,在票房上对国产武术影视作品进行残酷打压,这些都不免令人忧心忡忡和愤慨不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命脉,是涵养人民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也是我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坚实根基.武术影视是中华文化的一幕艺术缩影,它的生命之中必须流淌着传统的血脉,这是其得以存活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这种艺术修养和泛和谐的‘天人合一’价值观正是武术的不朽文明,它体现了数字时代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一种时代的人文精神.[31]”武术影视创作必须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前提下,吞吐吸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创作类型的电影艺术成分,去糟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武术影视中的崇侠尚义精神和利于人类发展的价值取向,应汇入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之中,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凝聚成中华民族强大的骨气和底气.必须重视的是,武术影视创作应该坚持“俗之有度”,“俗”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度”的失控会导致理想和信仰的紊乱,丧失对善恶美丑的基本判断力,这无疑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自我轻贱和自我毁灭.在这个“负分差评”“烂片横行”的年代,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武术影视创作存在的功利心态、媚俗心态.“拆除市场的图腾,解放思想,走精品创作路线,让我们的影视剧创作更有积淀、更有积累,真正显现出它的审美性创新性的视野;在创作认识、追求和价值上,努力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32]

4结语

武术是中国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而电影是弘扬中华武术精神的直接而有效的媒介.当前武术影视创作要坚守传播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保持清醒的头脑,摆脱票房至上和媚俗心态的束缚;必须深入植根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和影视文化的广阔土壤之中,避免影视武术变成商业秀场、特技杂耍,也绝不能让西方价值观引领中国武术影视的趋势继续蔓延.

民族的、文化的积淀以及对武术的深入理解是武术影视永恒不变的核心主题,技击技艺、意境意象、武德江湖是武术影视永远说不完的故事.我们不能肤浅地把武术影视当成消遣大众的娱乐工具,它更应该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意识升华.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深刻谈话无疑是消除乱象的一剂良方,广大武术影视从业者必须牢记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坚持继承与革新,抵制低俗和趋利,用心创作出真正能够跨越文化屏障、打动观众内心的优秀作品,真正做到文艺工作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帆. 离真正的电影强国不止“一步之遥”[N]. 中国文化报,2015-01-12.

[2]贾磊磊. 中国武侠电影:源流论[J]. 电影艺术,1993(3):25-30.

[3]张力. 刀光剑影江湖梦——从美学角度看当代武侠剧中唯美主义武打设计[J]. 中国电视,2002(10):27-30.

[4]孙刚. 武打影视影像与武术艺术的哲学反思[J]. 电影文学,2010(8):16-17.

[5]戴国斌. 不同历史时期武术影视明星发展特征研究——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37-40,53.

[6]郭玉成,张震宇. 武侠电影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154-158.

[7]刘颖,肖天久. 金庸与古龙小说计量风格学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5-147,179.

[8]陈春娣,乔凤杰. 作为艺术的武术[J]. 体育科学,2007(6):77-81.

[9]路云亭.暴力的艺术[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214.

[10]李启军. “暴力美学”之辩证观[J]. 哲学动态,2012(11):98-103.

[11]孙刚. 从“暴力美学”视域审视武术技击美的心理归因及和谐思想[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317-321.

[12]贾磊磊. 消解暴力——中国武侠电影的叙事策略[J]. 当代电影,2003(5):50-56.

[13]汪方华.奥利弗·斯通.主流电影之外的主流导演[J].当代电影,2008(4) .

[14]王小娟,杨建营. 国家形象视角下武术影视作品的定位及发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8):91-95.

[15]王岗,郭海洲. 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75-78.

[16]葛守昆. “人”作为“特殊物质”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化研究[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4-97.

[17]李晋林. 初论电影导演的特效思维[J]. 当代电影,2014(4):185-188.

[18]张力.功夫片的秘密[M].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2:20.

[19]约翰·里特,刘军平.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29.

[20]瞿慧芳. 论武打片中现实和虚拟武打的美学价值[J]. 电影文学,2009(14):61-62.

[21]罗丹(A.Rodin)口述,葛塞尔(P.Gsell)记.罗丹艺术论[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25

[22]司红玉,韩爱芳. 从美学角度剖析武侠电影中的武术[J]. 电影文学,2008(24):30-31.

[23]吴松,王岗,张君贤. 武术意象: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对中国武术艺术理论的初探[J]. 体育科学,2012(5):87-91.

[24]吴松,王岗. 对中国武术技术形态的“艺术性”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5):21-26.

[25]王岗,吴松. 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 体育文化导刊,2007(2):21-23.

[26]陈晓云. 武打片散论[J]. 当代电影,1994(4):84-89.

[27]王国志,王廷信. 论两种典型的身体文化——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35-39.

[28]贾磊磊. 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6.

[30]南帆. 文艺拒绝低俗与铜臭[N]. 人民日报,2015-04-10.

[31]马剑,邱丕相. 对武术实存的评析与反思——兼议武术的发展[J]. 体育科学,2007(5):92-96.

[32]丁亚平. “一味赚钱”不可取[N]. 中国文化报,2015-04-17.

归纳上述,此文是适合价值回归和武术和担当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化传播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传播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健康中国视阈下中华武术传统文化和时代价值 钟建敏 丁 桥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处,吉林 长春 130022摘 要 从中华武术的健体强身、 精神培养、 道德规范、 社会适应四种时代价值功能出发,与世界卫生组织 (WHO) 所提出的四维健康观的健康.

2、 大众文化的传播责任 摘要随着现代化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进步,大众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在不断的加速和改革成新,并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随之而纰漏的各种问题纷争也是屡见不鲜 例如影视文艺作品的抄袭,新闻传播报.

3、 北京腔、大院文化和华语影视 【京腔普通话的流行】早年侯宝林说过一则经典相声北京话,他在里面借“租三轮车”的段子,打趣民国时期电影里咬文嚼字、装腔作势的“国语” 在侯宝林的年代,全国.

4、 一带一路少数民族纪录片文化传播以《我从新疆来》系列为例 摘要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已成为传播不同国家与种族间文化发展最生动和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 在“一带一路”宏观倡导推动下,少数民族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显现 在塑造形象和传播文化时,.

5、 陕西影视文化产业多维模式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和西部文化产业大省,陕西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西部影视全面发展,深化其影视文化产业多维模式创新改革,对于塑造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

6、 网络时代乡村文化传播的重建和策略 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促进了乡村网络社区文化再生产 但也导致乡村文化传播内容的单一化、农民文化主体性缺失,以及对传统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