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论文题目 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 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 大学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大学心理论文 大学教师不写论文讲课受好评 西北工业大学教师发表论文奖励 大学教师不发论文 大学教师师德论文 大学教师发表论文 大学教师发表论文5

大学教师相关论文范本 与教之道和师之责内外兼修:大学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根本表征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大学教师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9

教之道和师之责内外兼修:大学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根本表征,该文是大学教师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内外兼修和自我实现和根本表征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钱 军 平

(长江师范学院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8100)

摘 要:教育教学质量的根在文化,魂在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于教师而言,意味着教之道与师之责内外兼修;于整个教学而言,意味着以大爱铸就师魂,在尊重差异、反思批判和交流互动的基础上,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自我实现,这也是再生性质量观所倡导的教学双方同步共赢理念的体现.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质量;自我实现;教师角色;教之道;师之责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6)01-0019-07

收稿日期:2015-10-16

作者简介:钱军平,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中心城市普通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与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基于生源差异及成功学的视角”(12YJC880079),项目负责人:钱军平;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重庆市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研究——基于地处非中心城市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的视角”(111009),项目负责人:李林.

从20世纪中叶,终身教育的理念被提出以来,教育被认为不只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输出,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双向学习过程.在新的时空背景下,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使得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目标有了同步、共生的走向.目前,就教师专业成长过程而言,有论者从职称与年龄的角度,“将大学教师专业成长分成四个时期: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与退职期”[1];就教师专业成长实现路径而言,有论者借鉴美国的做法指出:“研究生教育作为入职前的专业培养,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学会教学;组织社会化阶段作为入职后的专业成长,其中主要培养教师专业观念、提供多样化发展途径,通过学术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2];就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研究关系而言,有论者认为二者之间具有生成与互促意义,即教学研究“能够有效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突破学术内涵‘窄化’问题……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3].

教师专业成长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达成的功能等方面都具有导向及生发作用,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有论者罗列了在当前教师工作语境下优秀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所遭遇的诸如“利益受损”“教、学两难”等制度困境和路径尴尬[4].同时,也指出优秀教师的十一个显著特征是:永不自满,高期待、严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知识渊博且了解学生,有幽默感,有洞察力,有灵活性,办法多样,教学精益求精,不循规蹈矩,沟通能力超强[5].四川大学周鼎老师的网络自白书直观、深刻地揭示了当下高校内部存在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与困惑,以及由此给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实现带来的障碍.鉴于此,无论是大学组织还是大学教师个体,双方均有必要从发展的视角,寻找二者的协同生长点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教师专业成长内涵:教之道与师之责内外兼修

关于教育、教师的话题,相关评论从未间断:要么集中于教育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要么强调教育关涉个人及家庭的盛衰荣辱;要么颂扬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方面功不可没的作用;要么批判教育日渐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帮凶,对教育、学校、教师的问题不断诟病.教师专业成长内涵通常被界定为专业智慧与人格魅力两个层面[6].笔者以为,对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认知,不妨从教育的功能、目的、实现途径和评价四个方面入手,围绕教之道与师之责两个维度予以解析.

事实上,教育就其功能而言,首推重“教”,这也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要素.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核心功能在于对自然个体及群体进行规范与引导,使其不断社会化,当然不排除以惩罚的方式予以刺激和强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事实上与一切情境均具有教育性的论断异曲同工,置身于社会及生活中的个体总是通过人的群体性活动而结成正式或非正式的团体或组织,接受群体的制约、分享群体的权益,并在社会集体认同的框架内完成人作为智力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

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首推成“人”,这也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使命.首先,教育指向使人有尊严地活着.人要有尊严地活着就要有思想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这两个前提又隐含着一个基本的要素,即生命的存在.没有生命,行动无从谈起,思想也无所依托.其次,教育指向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人的完满生活,至少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停留于对物欲世界的满足,以衣食无忧、锦衣玉食为标志;二是以享有维持生命存在所必须的物质及追求思想、行动自由的精神满足为标志.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前一阶段的完满停留于纯粹的物欲世界里,算不上完满;后一阶段则属于教育学意义上的真正完满.在完满的世界里,人的存在、人的教育以及人的归宿都指向三个维度,即探索发现以求真、扶弱济贫以向善、珍爱生命以唯美,在求真、向善、唯美的追求中实现人的完满生活.教师在实现成“人”的使命过程中,扮演着修己达人的角色.

就其实现途径而言,应当是“教”与“育”并举、“教”与“学”共生,这也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教,即示范;育,即引导;学,即模仿.由教、育与学所构成的教育、教学、学习、教师、学生五大要素,意味着以师之示范和传授使学生习得既定知识、获得某种技能、养成某种习惯、具备某种素质,从而成为主流社会所期望的个体.

就其评价而言,首重“再生”,即置身其间的利益相关者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这也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视角.事实上,对教育的评价,不应单纯地停留于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还应当包括对教师教业的评价,以及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共同成长.教育的最终结果自然地表现为教与学双方及一切利益相关者之间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的再生、发展与成长,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心智的成熟、阅历的丰富、能力的增长,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并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示范效应.

显然,这样的教育,既承载着社会教化的功能,又担当着文化传承的功能,还肩负着人类自身再生产以及在自觉、理性范畴内的进化使命.可以说,现代大学教育质量的根在文化,魂在教师.对于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创新等诸多功能的大学而言,教师的角色之一——文化的生产者与传播者[7]——使得文化具有天然的内在张力,进而对现代大学的综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甚至可以认为,有名望的教师与一所大学的声名远扬具有互证双赢、彼此成全的意义.

教育教学质量最基本的保障在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我们认为,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基于对知识的传递、真理的探索所进行的一种在思想、情感、体验上的相互交流和分享感悟的活动.虽然这一活动通常发生在课堂上且以静态的教材为载体,但就教育的本义及教育效果而言,教师在“追求真理、潜心向学、创新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均具有“活教材”的意义[8-9].要贯彻一切情境都具有教育性的观点,在尊重差异、反思批判和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相长,这也是以“既定质量、弹性质量、超越质量”为特征的再生性质量观所倡导的教学双方同步双赢理念的体现[10].

正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角度上看,教师专业成长包含着教与学双方互赢、彼此成全及共同生长的意蕴,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对教育目的的达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道德自律与价值他律的忠实执行者

谈到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及自我实现,必然涉及社会对教师的预期及教师自身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由此也引出“教师当以何为荣”的基本命题.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当以乐见学生的成长为荣.这是因为学生的成长凝聚着教师对教育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为师的成就感、幸福感既来自于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又体现为经其指导、培养的学生所取得的成就.

长期以来,对于教师的各种溢美之词,普遍将教师置于道德、知识的制高点,并成为文化、智慧的代名词,甚至被推上道德与智慧化身的神坛,跻身天地君亲师之列.同时,对于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的道德失范、学术不端、行为不检等劣迹行为,也招致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批评与诟病.事实上,从社会进化与规约层面来看,教师当仁不让地扮演着道德的维护者、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引领者等多种正能量的角色.全民和社会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身份认同,要从三个层面来考量.

第一,教师首先是人.作为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群体或个体,教师并非天然的存在物,而是后天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教师是从人这一群体中分化出来的,集合了人类知识、文化、道德、习俗等普遍规约,承担着对下一代及其他群体进行道德教化、知识传承、技能培养、素质提升的职责.既然教师是从人群中分化出来的,就有普遍意义上人的心性(无论是善还是恶)特质.

第二,教师是教师.人类社会之初时期,教师的身份及行业特征并不明显,而是隐现于生产生活经验的传递过程中.早先的教育没有固定的场所(在生产的原生态场景中完成父代对子代的生存技能的传递与训练),没有特定的内容(仅限于生产生活的劳作及出于庆祝丰收或分享劳动产品时刻的原始狂欢场景),也没有特定的评价标准(仅限于出于维持生命存续而对劳动果实或产品的占有).早先的教师是混杂于劳动群体中的一个个体,不具有特定身份.随着人类群体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随之增强,社会劳动产品开始出现剩余,对子代进行教育的专职人员渐渐从群体中分化出来,开始从事专门的工作.应该说,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身份或专门的行业出现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与此同时,从群体劳作中被解放出来的专职教师,承担了对子代进行引导、教化、规范、培养的职责.一方面,子代生存技能的提高及生活品质的改善被设定为专门教职人员所理应承担的使命;另一方面,父代后续的生活质量也成为专门教职人员所肩负的以社会*、道德规范对子代进行教化、启蒙的使命.在这样的双重使命中,*纲常等道德元素逐渐被植入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规约中并被全体社会成员所认同.教师也由此被塑造成集理性、道德与智慧于一身的“圣人”,成为拥有天地君亲师之尊的特定群体.“师父”称谓便可窥见一斑.由此,对教师及其群体的要求、期望与约束也随之提高,正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高身正,师德永昭.

第三,教师是人中的教师.前已述及,教师作为从人类群体中分离出来的特定个体或群体,被寄予对全社会成员进行规范、引导的使命.但是,随着人类从群体生活向追崇个体心性的解放、从人身依附向追求个性自由的转变,那些原罪说、因果说、轮回说已然不再成为个体无条件地听从教师这一特定群体说教的保护伞和护身符.取而代之的是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要素主义等,使得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角色逐渐由此前的知识、智慧、道德的绝对权威者向与学生群体构成教育、教学双主体的共同学习者转变.那些水桶理论、园丁之说,在传统的教育领域里尚有市场,但是在信息时代,教育所发生的主体、内容、方式、手段、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同学关系,即互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师与学生对信息的占有机会是均等的,所不同的是,两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知识储备、经验、体验、阅历以及对信息的加工方式不同,从而导致教与学双方对同一信息的处理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新时期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师与生的单一对应关系,而是师与生、生与师、师与师、生与生之间的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多维关系中,教师的传统身份权威在师生互动、交流和分享的活动中被逐渐消解.人人为师、互为教师,在这样的交互中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观点的即时互动,并在分享与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没有教师与学生对于学习方式的基本认同,没有师生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加工,没有师生双方对加工结果的分享、对话与交流,没有师生双方对融信息和教育情境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产生的关联,以及对关联所发生的意义的追寻,就没有当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发生,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就当前而言,作为教师,最大的良知与理性当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与分享中实现自我(孔子论语式的对话体系及苏格拉底式的精神助产术或不失为教师行为的经典范式),在对学生的引导、激发与促进中成全彼此.当然,这一目标的达成,真切地寄希望于教师拥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

三、教师的自我实现:在感化与守望中达成

教师的第一要义是用自己的人格感化学生,用自己的学识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知识无穷尽,而人生经验、体验和感悟却可以代际传递.每一位教师都是一部活教材,其已有的学习、工作、人生经验和阅历都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警示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做“祥林嫂”,不厌其烦地向一级级、一届届学生重复(非简单重复)和分享这些经验和感悟,从而影响学生于无形、陶冶学生于无声,这种人格影响是为教育的一大境界.

教师要坚持做人类灵魂和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教师当在勤于思考、敢于批判、坚持说真话、维护公平与正义、坚守良知和道德底线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当然,学生领悟和接受这些说教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教师,一方面寄希望于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坚守正义、理性和道德之光,接力做好人类灵魂和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教育学生,使之正确处理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尤其要鼓励学生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时刻警醒学生,如果一味地将思考的权利拱手相让,那么最终只能做鼓掌的机器人和口号的传声筒.因此,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讲究随和、在个性上追求独立、在思想上追求自由的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主动思考的权利,在日常的学习与讨论时要敢于、善于直抒己见,甚至可以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与他人多次交锋,正所谓“知识无长官,真理无上级”.通过争论和交流,思想得到碰撞会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师生均会受益匪浅.

四、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现途径:在对话、交流与即时分享中实现共同成长

洪堡在谈及大学教育时如是说,大学教育作为一种充满着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复杂思维活动,只有在不断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才能结合在一起.可见,在“连续性”“拉锯”式的交流与对话中,对于置身教育情境中的教学双方而言,、明辨、慎思是获取真知的不二法门.人云亦云,等于自己什么都没说;一味从众,则会越来越失去自我.当然,、明辨、慎思,几乎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阅读和思考.很难想象,人类如果没有了思考,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单调.而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是我们思考的引擎,或引起我们的共鸣,或引发我们的深思,这一切其实就是我们与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引领我们独立思考并不断成熟的过程.

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当的途径、适当的场合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当把自己所说的变成自己在做的,那么自己就会越来越“伟大”.当然,“说”和“做”之间可能还有很大距离,但是将自己深思的东西“说”出来,其实已经是在“做”上迈出了一大步.这里的“说”不只是指我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向听众讲述,还包括自己跟自己的对话.因此,对话(包括独白)、交流应当成为师生的生存方式之一.只有建立在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批判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有效的,否则,我们就越来越对事物失去自己的判断,也就越来越没有了行动的主见和果断.只有通过适当的途径和贴切的语言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表达出来,寻求思想的共鸣者,才不会在喧嚣嘈杂的世界中湮没自我,自己才会越来越成为自己.

当然,这种对话与交流还要讲究情境性与即时性.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既需要师生有自动甄别、遴选有价值信息的自觉,更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地对学生的视域予以引导.在被海量信息所裹挟的事件、话题面前,教师通过微信、微博以及其他社交网络(Twitter)的方式,实现与学生围绕某一话题的在线即时讨论、交流与分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学生对这一话题或事件的认识程度,及时予以引导、纠正,并借此实现师生之间无时空障碍的即时沟通,从而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达到兼收并蓄、共同成长的目的.

五、大学教师的自我实现:在大爱与“活教材”中彼此成全

几百年来,大学之所以存在并持续繁荣的原因大抵在于其在知识传递、真理探索和社会引领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大学,自其诞生以来,大致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作为追求真理、研习高深学问的场所;二是作为追求如何将知识资本转化为的*.前者为师生的对话提供场所,后者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市场化提供法理依据.正如理查德·克拉切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一语惊人指出的那样:“不管以什么名义、由谁来实施或者发生在机构的哪个部分,总之大学正在进入市场.”[11]当下,大学被卷入市场的洪流中,俨然成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模拟机构(尽管其实质性地参与了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对物欲的过分关注,正使大学变得野心勃勃.高等教育市场化运行的标志便是对生源的无限争夺和一系列以广告的形式开展的招生宣传.大学动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广告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及策略均被高效地植入到广告宣传当中.那些学术界曾普遍认为的“市场竞争中的野心是邪恶”的观点,在当下的大学竞争中“却成了一种美德”[12].

毋庸讳言,世界大学正面临着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却疏于对校园文化的梳理、传承和反思的弊端,导致大学越来越失去了灵魂,从而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表现得无所适从.功利主义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大学也在迎合世俗的需要,以趋近献媚的姿态来赢得人们的好感与赞美.引领社会向文明、理性的彼岸泅渡的大学,本应充当功利与世俗需要的过滤器和防止社会世俗化日渐向大学渗透的分离器,却日益沦为知识的贩卖机构及专利的*商,并以纳税人所资助的科研经费和设备大干专利申请、销售产品的营生.在此过程中,大学对生源、经费等利益的高度关注和追求胜过了其他一切,忽略了大学作为研习高深学问、培养理性人的场所存在的意义.大卫·科伯(Did L.Kirp)在其著作Sharkspeare,einsten and the bottomline中将大学这一文化形态在当下的生存境遇归因于“精神大师所代表的超越姿态”与“算计注:此处的“算计”,即为成本及利润.所代表的世俗观念”之间的博弈[13].在这场博弈中,前者的领地日渐萎缩,后者的地盘却日渐扩大.大学由精神、信仰、思想和灵魂聚合而成的超越姿态,越来越被世俗的观念冲击得分崩离析,而塑造灵魂和思想所必需的自由、独立的批判精神也无从谈起,大学不可避免地向世俗的经济或市场机构演化.由此观之,大学存在着继承文化传统的需要与迎合世俗的需要的尖锐矛盾.文化、积淀、传承、道德、信念沦落为市场化、标准化、物欲化的世俗遮羞布,这样的大学,如何实现回归?如何实现其“大”呢?

对照传统的大学及纽曼(以研习高深学问本身为目的)、洪堡时代(以师生不停探求知识为宗旨)的大学,我们不免充满了对大学回归理性的期待.大学依然应该是这样一个所在:有厚重的文化而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有独立的思想而不只是对政府意愿的解读;有有品味的学者而不只是学术垃圾的制造者;有有远见的管理者而不只是追求政绩的官僚.大学应该是教与学双方基于知识的传递、真理的探索而进行的一种思想、情感、体验和感悟的双向交流、相互分享的互动场所.在这样的场所里,要发挥大学的职能,有赖于兼具、大爱与事业心及责任心的大师.因此,大学教师的自我实现的路径在于经专业发展成长为大师,再由大师成全大学、成全学生.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学教师以其“活教材”的价值和意义实现教育影响的代际传递.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基于知识的传递、真理的探索所进行的一种思想、情感、体验和感悟的双向交流、相互分享的互动活动.通常,这一活动发生在课堂上且以静态的教材为载体,但就教育的本义及教育效果而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一部活教材,在尊重差异、反思批判和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相长,以自己的和对教育事业的钟爱,去成全学生、成全自己.教师要坚持以尊重学生差异为前提,以对话为手段,以与学生分享经验、体验和阅历为途径,坚持良知与正义的操守,从而实现对学生感染和教化的作用.

第二,大学教师的自我实现在于用大爱铸就师魂,使学生在适合自己水平的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大爱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作为教师,应当以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为荣.没有信徒的教师是不成功的,没有给学生足够影响和印象的教师是失败的.理想的状态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应当是全体师生最直接的教师,每一位教师应当是全体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同样,在学生的身上,应当能看到一所学校、一位校长和诸多教师的影子和烙印.没有了这种印记,对于教师、校长、学校,甚至对于教育而言,都是不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失败的、不幸的.一所优秀的学校,其校长应不遗余力地使学生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打上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不仅是学生体能方面的变化,更应是学识的丰厚、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拓展.从这个层面讲,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批好教师就是一所好大学.由一位又一位兼具“活教材”与榜样效应的教师所组成的学校,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教化、示范、引领功能,教育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引擎功能.

第三,大学教师的自我实现还在于其作为兼具文明与理性的文化大师,要有以文化民为己任的济世情怀,用“文化涵养大学之魂”[14].如果大学不以文化再造来支撑其信念、来规范其办学行为,如比尔·雷丁斯(Bill Readings)所言“不再参与曾经是启蒙运动遗产的塑造人类的历史工程,即塑造文化的历史工程”[15],那么大学在世俗、功利甚至颓废的生存状态中将无法实现自我救赎和自我超越.可以说,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是大学乃至人类自身得以持续发展的土壤.大学文化,对于社会而言,在于引领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对大学自身而言,在于促成大学的自我衍化和升华.因此,大学要集聚一批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拥有寓教化与启迪同步的智慧、能开风气之先、恪守社会正义与良知的大师,来引领、点化和感染大学这一文化机构中的同侪及后学之辈.

第四,大学教师的自我实现更有赖于将每一位大学人引导成为有思想的人.大学,是真理、文化、文明的传播场所,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家园.大学,作为知识分子云集的场所,应该成为人类进步的引擎和智囊机构.实现这样的功能,离不开身处其间的每一位个体的努力,即要勤于思考、敢于批判、乐于分享、勇于实践.当然,拥有这样的团体前提即在于每一个人首先是有思想的人,因此,做一名有思想的大学人成为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的应有之责是引导大学人做到:坚持独立思考,坚守人类道德与灵魂的底线,坚持说真话,坚持在反思和批判中前行.大学的使命在于:勇于引领社会进步的潮流,敢于开风气之先河,敢于向世俗发起批判,善于在物欲横流中保持清醒与警觉,善于在道德自律与价值他律中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一名有思想的大学人,往往有着厚重的思想与文化积淀,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与终极关怀.他们会对世俗之恶习痛心疾首,也会对革除社会弊病充满勇气和智慧;他们既能正视现实,又能将目光投向未来.一所云集大批知识分子和思想者的大学,能更好地扮演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和社会腐化的过滤器的角色.每一位大学人都应从立人之真善美、求知之思辨考、践行之功效益等角度来思考大学及其自身的发展.

大学是靠文化和轶事传承的.甚至可以说,轶事是大学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置身其中的师生,尤其是兼具学识、思想和人格多重魅力的大师,更是“大学生命的真正承担者”.大学需要大师,大学的未来需要在大学的历史中留下经典的故事和传说.此外,大学成其大,还要求大师务必坚持批判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讲,大学因批判而存在.如果大学失去了批判的功能、忘却了批判的使命,那么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如赫钦斯所言,大学是“独立的思想中心”,“除非大学认真地把独立思想中心作为自己的使命,否则就没有希望”[16].

参考文献:

[1]付八军.论大学教师成长的阶段性特征[J].教育与考试,2011(1):47-54.

[2]王春艳.美国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62-164.

[3]薜忠英.教学学术与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共轭与生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4-128.

[4]钱军平.制度夹缝中高校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规划与突围[J].现代教育管理,2013(10):84.

[5]哈斯克维茨.优秀教师最显著的11个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13.

[6]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7]史保东.文化大发展与高校教师角色的双重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2(5):76-70.

[8]李志峰,高春华,廖志琼.现代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目标与建构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2(4):62-65.

[9]钱军平.每一位教师都应是一部活教材[N].中国教育报,2011-06-13(6).

[10]钱军平,安心.试论高等教育的再生性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6(5):57-59.

[11]KRACHENBERG A. Bring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to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72(43):370.

[12]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13]刘东.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大学之忧丛书·总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

[14]彭寿清.文化,涵养大学魂魄[N].光明日报,2011-05-04(16).

[15]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陈毅平,何卫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16]赫钦斯.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M].陆有铨,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8.

言而总之,本文是关于大学教师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内外兼修和自我实现和根本表征相关大学教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论秘书内外兼修的文化品格 秘书的文化品格体现在秘书个体的内外兼修方面 儒家经典作为秘书文化精神的重要来源, 对秘书文化品格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外” 体现在“约之以礼” 的外在规.

2、 内外兼修,才能成就魏璎珞一样开挂的人生 文 白河近日延禧攻略强势,女主魏璎珞全程高能,一路打怪升级,见招拆招,最终成为襄助乾隆盛世的令贵妃,走上人生巅峰 像魏璎珞这样颜值和实力都让人望尘莫及的“开挂人生”,早已羡煞.

3、 内外兼修要求下高校政府采购人员管理业务水平提高方法 0 引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亦是中国高……教育领域,继“211工程”以及“985工程”之.

4、 内外兼修,证券APP的进阶之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平价化发展,券商经纪业务之间的竞争正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移动端渠道的获客能力提升,移动端的建设也颇受券商重视 如今,超过80的券商都推出了自己的APP平台,线上用户的竞争更像是一个.

5、 内外兼修,奕泽开启SUV新征程 作为今年一汽丰田引进的全新车型,集高颜值、高质感、高性能于一体的奕泽IZOA近来热度一直不减,这款针对年轻用户设计的SUV,除了拥有潮酷前卫的外观外,其在内饰设计、科技配置、动力操控及安全防护……方面.

6、 内外兼修方为君子新材料作文外在和内在导写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言“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