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科学和财富期刊 今日财富杂志 新财富杂志 财富杂志订阅 财富杂志 今日财富期刊 财富杂志 财富杂志怎么订 财富管理杂志 财富杂志世界500强 网络财富期刊 财富杂志电子版

财富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跟财富分配问题新论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财富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7

财富分配问题新论,本文是财富方面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与新论和财富和分配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朱松梅,雷晓康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安710127)

摘 要:分配问题始终是主流经济学的关注焦点.总体来看,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研究视角大都以货币性收入(消费性收入)为基础,注重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市场性生产要素的报酬获取,这符合经济学关于投入获得回报的基本规律.但是在国民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制度、政策、教育、安全等公共性要素也参与其中,理应进入分配过程.因此,在财富分配问题的研究中,应该首先分析财富的创造过程再讨论分配问题,这符合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基于此,在财富分配问题上,应将市场性与公共性生产要素都纳入财富的创造过程,并进一步将财富分配划分为市场分配与公共分配,以个体收益、共同收益、公共收益作为财富类别,进行全面的考量分析.

关键词:财富创造;财富分配;市场性生产要素;公共性生产要素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2-0046-04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重大项目“西部农村社会保障: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研究”(13D630011);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基于第三产业的陕西省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YZZ13025)资助.

作者简介:朱松梅(1984-),女,黑龙江双城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研究;雷晓康(1971-),男,陕西合阳人,经济学博士后,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访问学者,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针对实物财富或者货币财富进行的分配过程是自然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根据的思想,劳动、资本、技术、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得到各自贡献的部分,是初次分配过程中经济效率与实现公平的体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主流的分配思想并未考虑公共要素对于财富创造的作用,相应的,也就没有将公共要素的分配计入其中.

一、当前分配问题的研究思路及现状述评

(一)当前分配理论的研究思路

主流经济学对于分配问题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视角.总体而言,收入分配指的是对收入进行的分配,即收入是分配这一活动的标的物.当前关于分配问题的研究主要遵循以下思路,即在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创造出收入以后,就进入了对收入进行分配的过程,以总收入为基础,将分配分为三个层次,即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其中,初次分配以市场为主导,主要注重发挥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即效率问题;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解决公平性的问题.这一思路蕴含的基本前提是,三次分配的标的物即总收入,都是由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要素创造的.

(二)研究现状述评

当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是,对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分配格局问题、多层次的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分配均等化等方面的关注较多,再分配领域的研究则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为主,这与社会转型的特殊背景有很大相关性.众多研究资料各自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整体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扩大公平与效率的分歧.现有研究资料显示,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研究者对于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取舍都在矛盾中进行,也难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既符合福利最大化又满足效率最大化的平衡点.初次分配对于效率的客观要求是财富增加的重要动力,而再分配对于公平的价值取向是财富增加的重要条件.“做大蛋糕”与“切蛋糕”孰轻孰重始终是一个待解的难题.第二,缩小分配的标的物范围.当前的分类方式中,初次分配的标的物主要是物质性财富,可以直接用货币进行衡量.再分配的标的物实质上也是物质性财富,只不过是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税收等手段实现.除此之外,还存在多项非物质性财富,对于财富的再创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无法进行货币化衡量,这些并未包含在其中.第三,拉大了不同分配层次的界限.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之间是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界限并不清晰.

基于此,本文认为,全面分析分配问题,合理把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首先需要重新思考总收入的创造过程,除了公认的生产要素以外,还存在哪些有助于增加总收入的要素?如果这些要素参与了收入的生产过程,那么是否又参与了分配过程? 首先需要确定的一点是,影响收入创造的要素,必定影响收入的分配.

二、重构分配逻辑

传统对分配问题的研究主要以消费型(货币型)收入为主,而这类收入又是由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创造的.如果将收入的范围扩大,将公共要素纳入收入的生产函数中,则显然会产生不同的分配逻辑.

(一)关于分配的标的物

1收入.收入是一个流量概念,一般指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即传统经济学中分配的标的物.对于国家来说,采用的是国民收入的概念,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对于个体来讲,收入指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得来的收入.该指标是预测个人的消费能力、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动向及评估经济情况好坏的一个有效指标.在此基础上,传统经济学一般认为收入分配指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在一个社会内部的不同集团之间、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割或占有,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或社会经济体制条件下,根据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分配原则和收入分配机制实行的经济运行过程,是社会经济活动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2收益.收益是一个比收入范围更广的流量概念,是广义的收入.亚当·斯密将“收益”界定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即收益是财富的增加;欧文·费雪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对收益进行了分类,即精神受益、实际收益、货币收益.当前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实际收益,即物质财富的增加;林德赫尔将收益解释为资本在不同时期的增值,视收益为利息;希克斯则认为收益是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在该时期消费的最大金额.从汉语语义学上来讲,“益”指好处或利益,与“害”相对.“收益”即得到的好处.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收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尤其在公共经济活动层面.

3财富.财富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本文所分析的分配的标的物.在许多国家,财富包括对基础服务的享受,如医疗卫生,以及对农作物和家畜的拥有权.财富的定义有很多:色诺芬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诸如马、羊、土地等有实际用处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指出真正的财富由使用价值构成;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由货币或金银构成;亚当·斯密将财富既理解为价值即社会财富,又理解为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李嘉图则认为在财富中还含有不是由人力取得的一些物品;马克思将财富理解为社会财富,并将社会财富归结为劳动产品;《辞海》对财富的定义是“具有价值的东西”;《现代经济词典》对财富的定义是“任何有市场价值并且可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都可被看作是财富.它包括实物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以及可以产生收入的个人技能.当这些东西可以在市场上换取商品或货币时,它们被认为是财富.财富可以分成两种主要类型:有形财富,指资本或非人力财富;无形财富,即人力资本”.

综合各个不同的概念,可以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收入是收益的一个类别;不同类型的收益总和即是财富.

(二)财富分配前提:财富创造

以财富为分配的标的物,是重构分配逻辑的前提.以此为基础,首先分析财富的创造过程,即财富是由哪些因素生产出来的(流程1),再分析财富的分配过程(流程2).

1财富:生产、分配与再生产.第一,财富的创造过程.在流程1中,市场性生产要素和公共性生产要素共同参与了财富的创造.一般来说,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是生产财富的主要要素,同时,安全、机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合作等也对财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前者可以概括为能够通过市场交易的市场性生产要素,后者可以概括为公共性生产要素.第二,财富的分配过程.一般来说,凡是影响财富来源的因素,都会影响财富分配.在流程2中,基于公共性生产要素和市场性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过程划分为市场分配和公共分配就成为合理的逻辑.个体通过市场分配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收益,个体通过公共分配的方式索取相应的权益.第三,财富的再创造过程.在流程3中,不管何种形式的财富分配,其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新的分配结果来促进财富的进一步生产,即财富的再创造过程.而市场分配与公共分配的结果影响着财富的再创造.

2公共性生产要素与市场性生产要素.财富是生产要素创造的结果,财富总量的增加是公共性生产要素和市场性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性生产要素丰富而公共性生产要素稀缺,财富总量难以达到最大化;市场性要素稀缺而公共性生产要素丰富,同样不是最优的组合.只有二者以合适的比例组合的时候,才能形成公平的、富有效率的社会.

首先,市场性生产要素.市场性生产要素是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生产要素.主流的经济学理论认为,财富是由一系列能够直接生产产品(有形)或服务(无形)的要素在经过合理的组合后创造的,这些要素包括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知识、管理等,可将其统称为资源.资源的所有者在拥有明确产权的前提下,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以获取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体系得以形成.在此基础上,市场分配的目标是保证个体获得参与市场活动的报酬,以投入获得产出为基本原则,以竞争为基础,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照对财富的贡献度各自获得相应的份额,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利益的分配.

其次,公共性生产要素.除市场性生产要素以外,还存在另一类要素,同样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却被忽略或者说未被纳入生产要素理论中(对于分配的重要性已经有很多论述.但是还没有从生产或者财富创造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这一类要素由公共分配产生,不能通过在市场上进行有价交换以获取私人收益,但是对于个体来说,是有着明确的归属权,与产权意义有所差异的是,此归属权是建立在个体基于公民身份获取的法律权利基础上的.“公共”意味着非排他,即集体成员在相应的范围内共享收益.从国家层面来讲,即是社会公众普遍享有的收益.具体来说,公共性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公共资源,是维系经济秩序和社会制度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公共政策、社会制度等,是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场性生产要素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不同,公共性生产要素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个体进行分配,进而构成个体用以创造收入的财富.从分配结果来看,在市场挣得的收入是一种报酬,但不是唯一的报酬.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而言,能否获得创造财富的机会同样是重要的,公共性生产要素则提供了这一机会,这也正是公共分配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财富分配:个体收益、共同收益、公共收益

财富的生产过程是各类生产要素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过程,其集中的指向是财富的创造;而财富的分配过程则是财富由集中走向分散的过程,分散的指向是不同类型的收益,以促进形成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并最终被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到财富的再创造过程中.在分配(分散)过程中,经由市场性生产要素和公共性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财富,按照各自的贡献转化为具体的收益,即要素所有者的全部收益是公共分配和收入分配的共同作用.因此,分配的核心正是收益的具体分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收益既是任何层次分配的起点,也是分配的终点.

基于财富的丰富内涵,以及两种类型生产要素可能产生的财富类型,可以将国民财富分为个体财富、共同财富和公共财富,对财富总量进行的分配进而形成收益,即个体收益、共同收益、公共收益(这一分类的基础是个体的三重身份,即独立人、组织人、社会人,即个体以独立人身份获得个体劳动收益、以组织人身份获得组织收益、以社会人身份获取公共收益),每个类别的收益都是市场分配与公共分配的共同作用,也是由市场性生产要素和公共性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一)个体直接收益

国家或者社会的财富在经过一系列的分配过程之后,一部分转化为个体的直接收益.个体直接收益是指作为独立人的个体所获取的劳动收益,是一种独占性收入,以个体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度为衡量依据所获得的收益,是个体凭借自身具备的生产要素与生产能力所实现的货币净流入,是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的收入.如扣除各种税费的工资(纯收入).

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为个体以贡献度为基础获得劳动收益提供了基础.个体贡献度的衡量依据主要是其拥有的市场性生产要素.个体的劳动技能、时间投入、知识水平等都是财富产生的基础,基于投入获得相应的报酬是基本的经济准则.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之间所拥有的市场性生产要素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贡献度,进而成为差异化的个体收益的产生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和应该优先解决的是,如何保障个体获得应得的直接收益而避免出现应得未得的问题.这既关乎经济效率的实现,也影响财富的再创造.市场分配的有效程度对于个体直接收益的获得有着关键的影响.

(二)共同收益

个体作为组织人获取的共同收益,即个体凭借自身具备的组织成员身份而获得的收益,是一种分享性收益,是与其他成员共同分享的收益.共同收益是以个体对组织财富的参与度为衡量依据所获得的收益.组织人共同收益的获得,是其分享组织发展成果的表现.如各类组织的年终奖设置.

个体以参与度作为获取共同收益的依据,是建立在合作收益的基础上的.组织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合作方式,对组织财富的创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个体以组织人而不是独立人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核心在于预期通过组织作为载体,与组织内成员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以实现组织创造的总财富大于单独个体创造的财富之和的目标.假设存在互补个体A与B,个体A能够独自创造Ta的财富,B能够独自创造Tb的财富,而A和B以组合的形式开展经济业务能够创造Tc的财富,Tc>Ta+Tb.其中Tc-(Ta+Tb)即为应该重新分配给A和B的共同收益.对于共同收益的分配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即如何保障组织人获得合理而不是过高或过低的共同收益,换言之,组织人以各自承担的合作成本作为分享共同收益的基础,此合作成本即为参与度.

(三)公共收益

第三层次是个体和组织作为社会人获取的公共收益,是一种共享性收益.公共收益是以个体和组织(生产要素所有者)对社会财富的关注度为衡量依据所获得的收益.如退休人员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其以定期提高的养老金为内容,并不对制度内的个体进行区分.

对公共收益的分析首先要明确社会人获取公共收益的基础.社会人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公共需求是对公共收益进行分配的根源,每个个体都通过对社会事务的关注来表达自身的公共需求,并进一步以持续关注的方式对具体的分配情况进行监督.首先,无论是独立人还是组织人,都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产权的保护、法律的制约下开展财富的生产.此为基础一;其次,从独立人的社会属性来看,要想避免贫困者日益贫困、富裕者愈加富裕的马太效应,应该保证每个独立人拥有创造财富的机会,在机会与能力的共同作用下,独立人之间的差异化所得是公平的,也是有效率的.其中以公民身份获取自公共教育的知识、获取自公共卫生的健康、获取自公共法规的机会与权利、获取自公共政策的信息等,都为独立人提供了创造财富的机会.此为基础二;最后,从组织人的社会属性来看,公平的交易秩序、自然的市场体系、一致的制度规则等是每个组织人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能否通过公共收益的分配实现以上各类公共需求的有效满足,是判断当前以及预期财富总量的依据.此为基础三.

四、现实解释:以养老保障体系为例

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世界银行提出的五支柱模式为基础,目前主要包括三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而关于世界银行主张建立的“零支柱”和“第四支柱”,尽管我国并没有予以明确,但是实际上还是有相应的体系实现这两个功能的,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差别在于,世界银行主张国家责任的均等体现,每个国家公民均可享有,而低保存在诸多限制条件.关于第四支柱,基本上与我国长期存在的家庭养老是一致的.

针对现状,以本文提出的财富新论为基础,有助于找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路径.在构成图中(见图3),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产生的收益可以按照个体收益、共同收益、公共收益的类别进行划分:

(一)存在问题

第一,零支柱.我国零支柱的养老体系尚未建立,国民并未以公民身份获得基本养老金,也就是说个体并未以社会人的身份自国家获得这一公共收益.而实际上,作为国民养老金的主要来源——国家税收,正是由全体国民共同创造的,理应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二,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收益具有个体收益、共同收益、公共收益的三重属性,这一属性集中体现在个人、用人单位、国家的三方缴费责任,同时具有独立人、组织人、社会人身份的个体可以在这一体系中获得收益.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具有以上三重身份的个体并不能均等化地享有三类收益,并集中体现在农业转移人口群体.

第三,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具有明显的个体收益、共同收益属性.处于市场竞争中、以组织优势(资金、技术、人才等)实现财富总量的创造,基于此前提,个体以组织人身份(用人单位的缴费责任)和独立人身份(个体的缴费责任)获得企业年金产生的养老收益是合理的.以此衡量企业年金体系,可以直观的总结存在的问题,即大部分建立企业年金的组织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

第四,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具有明显的个体收益属性.在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保单)中,个体以缴纳保费的形式、以保险公司为载体,实现老年风险的化解.然而,当前商业养老保险并未发挥应有的支柱作用.

第五,第四支柱.个体以血缘、亲缘关系在家庭中获得基本的养老收益,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养老保障模式,尤其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这一特征更为明显.但是,在当前家庭结构逐渐改变、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家庭养老实际发挥的功能受到很大限制.

(二)解决思路

第一,构建零支柱,建立国民养老金.以公民身份建立惠及全民的国民养老金,以实现个体最低的养老保障.国民养老金的建立,可以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为基础,改革当前的缴费方式,即实现“缴费型”向“非缴费型”的转变.

第二,完善第一支柱.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将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有助于大数法则基础上的制度本身的可持续性,也是国家推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体现.

第三,改革第二支柱.对垄断企业加强监管,对非垄断企业提供支持,是改革企业年金的基本路径.

第四,鼓励第三支柱的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功能发挥,可以通过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现,以此解决个体缴费困境.

第五,对第四支柱予以支持.家庭养老困境的缓解,在于解决当前家庭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经济支持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以第三方组织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的日常服务.

结语

无论按照哪种方式进行财富分配,其逻辑基础在于保障每一项参与财富创造的要素都能够获得应有的报酬.以此为基础,需要调整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财富的生产要素,将各项公共要素纳入其中,赋予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有的权重,这既是有关经济总体效率的基本问题,也是有关社会总体公平的基本内容.在我国城镇化持续推进、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各项改革处于关键阶段的总体背景下,以新的视野研究分配问题,无疑是一项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M].杨晓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92.

[2]席恒,雷晓康.合作收益与公共管理: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9,(1).

[3]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英]安东尼·B·阿特金森,弗兰科伊斯·布吉尼翁. 收入分配经济学手册(1)[M]. 蔡继明,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美]约翰·贝茨·.财富的分配[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

[6][英]詹姆斯·E·米德.效率、平等和财产所有权[M].沈国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孙巍】

上文汇总:上文是一篇关于财富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新论和财富和分配相关财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财富阶层们的生物高科技生活 文黄佟佟去年新年的时候,听我一个住豪宅的朋友说,邻居一家人都跑到韩国去打干细胞 干细胞传说能修复老化促进生长,但也真是昂贵,一针需要十多万 但是确实也是效果非凡, 芳邻的父亲回来就娶了个二老伴, 芳邻.

2、 Goodgrant基金会资助分配 Goodgrant基金会资助分配康玲珍1 占祥慧1 李会欣2(1 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 2 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600)摘 要 Goodgr.

3、 新零售模式下智能快递柜共享收益分配 摘 要面向消费升级和技术变革的新零售模式探索成为零售业发展趋势,智能快递柜共享联盟形成有助于新零售模式的良性发展,如何提供科学合理的智能快递柜共享收益分配方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结合新零售模式.

4、 给心灵添一笔财富 “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这是我们校长经常在校会上讲的一句话 我们虽然也赞同,却总是一耳进一耳出,从未把它放进心里 那天早上,作为当天值日生的我打扫完卫生,走到教室后方坐.

5、 胡椒一度是财富的象征 胡椒,被很多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果实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历史事件或多或少都与胡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公元5世纪哥特人灭西罗马帝国,起初就是向罗马索要黄金和胡椒不成而攻占了罗马城,此.

6、 不同时期葡萄各器官碳氮分配差异 摘 要以7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运用13C和15N标记技术,标记果实膨大期、转色期和成熟期新梢上部叶片,研究碳氮营养吸收分配规律 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不断成熟,葡萄新梢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