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文学理论论文 理论月刊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 军事理论论文2000 毕业论文理论基础 论文理论基础 军事理论基础论文 论文理论基础怎么写重复率下降 什么叫做论文理论基础 计算机毕业论文理论基础鱼分析

理论基础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全域旅游之理论基础的外部性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理论基础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30

全域旅游之理论基础的外部性,本文是理论基础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外部性和全域旅游和理论基础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摘 要】国家推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但有学者认为在此领域尚缺少成熟的理论.本文认为全域旅游是有理论基础的,该理论存在于旅游现象之外,属于一种外部理论,即是由外部规定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应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意志、循环经济、整体论、本土理论、时空转换等角度,认识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从旅游内部,寻找与外部规定相应的理论成分,如通过对“全”、“域”的理解,思考与乡村旅游、扶贫旅游的关系,寻找新全领域,认同全域旅游在当前阶段的引领作用,以及思考如何建设旅游空白区,如何利用旅游背景区,要研究后景区时代旅游发展的文化转向问题.

【关键词】全域旅游;国家意志;外部理论;社会发展阶段

doi:10.3969/j.issn.2096-4757.2018.02.011

一、引言

全域旅游如火如荼,其也属于来自供给侧改革的一次努力.尽管知名学者杨振之教授早就在探讨这个概念[1],南开大学石培华教授也认为,应从国家战略角度认识全域旅游,将全域旅游作为一个统筹概念,那是一种通过社会实践的总结性思维而形成的命题与理论[2],但学术界却有一种不予认同的观点,认为全域旅游的理论不成熟,属于时令的任务型研究,因而研究全域旅游的学术意义不大,甚至把关于全域旅游理论探讨归为缺少根据.如同各种争论与商榷,笔者很理解这一点,但不赞成否定方所持有的逻辑.理论不成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似乎不无道理,但确是站不住脚的.笔者认为全域旅游是有理论基础的,或许只是没有被看到,没有被挖掘出来,如果说没有被看到就是没有,怎么会有探索性与假说性研究.笔者坚持全域旅游理论基础之有,认为要尊重现象的客观性,否定与立新要同时存在,需谨慎地持有唯否定的学术观点.

寻找与探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那体现了一种求知欲.现象有了,但其中却无理论,这是个悖论,悖论就在现象之中,但那个理论是不是可以存在于现象之外呢,理论是可以由外部输入的,这是本文要给予关注的.或者说,在这个视角下看不到,换个视角或许就可以发现,在现象之下若有机理,一般是不可直视获得的的.

全域旅游不仅是个旅游概念,也是个社会、经济与文化概念,在逻辑上可以渗透于各行各业,因而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大系统工程,其不可能由一个核心而再无其他的观点来完成,亦不可能由一个单独的纯旅游理论来支撑,其会有由很多在文字上看似不同的理论内容所组成,但这些理论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以这些内容来指导与调控全域旅游具体各面的发展与建设.这一点在机理上很类似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国家会遵循由很多条款所组成的制度体系而运转,但可以将这些统括于一个理论名称之下,就如我国进入到了新时代思想理论阶段一样,在新时代思想之下是存在着很多理论内容的.

二、切入点:基于国家战略

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概念与社会实践,其发生在当代中国国内,如今几乎被所有的地方所倡导,因而那是一个有国家性质的时代产物.一个国家的运作,哪怕是在其一个侧面,也一定是存在理论基础的,也有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不容置疑的.而这个理论对于任何一位学者而言,可能都无法以一个十分具体的具体理论能够描绘得十分清楚,因为那个范畴很大,内容复杂,已超越了某个学者个人的视野.社会是有秩序的,顶层设计意味着国家战略的形成,代表的已不是一个人的智慧,而是体现了一种集体的领导力,还体现了对各种数据资源的占有能力,即国家对形势与数据的掌握要远超过一位具体的学者.因而提出全域旅游,是基于多个理论、思考的综合,也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一个考虑,以及源自当代集体领导智慧的顶层设计.尽管不是所有地方在现时都适合于全域旅游,但在全域旅游概念中体现了国家意志,旅游现象中的国家意志是值得研究的,旅游与政治以及与国际政治关系等,一定是旅游研究的范畴之一.

如今在我国政治生态中,全国上下全面贯彻“四个全面”等大政方针[3],政治、经济与社会及旅游从来不可分,其中的内在逻辑远超过简单的一个学术的理论模型.与此同时,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实践,国家还提出了坚持“两个一百年”目标,百年其实也是一种时间上的“全”,那个过程如同积分,以及“五位一体”、“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有很多的概念、原则与措施,这些理论内容被概括为新时代思想.这是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所坚持的理论,一个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所依据的复杂理论,也是一个大理论,也可表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新理论,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语境下认识全域旅游,倘若是从小视角的学术术语上讲,可以说其是诸多旅游理论与非旅游理论的有机合成,学者对全域旅游开展研究,需要在立场上有所提升.一时看不到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在哪里,与那个理论很大有关,“只缘身在此山中”.“四个全面”有“全”字,全域旅游也有“全”字,那个“全”代表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当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转到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候,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走到“全”的语境中,工作需要不留死角,需要整顿伴随着发展而带来的差距过大问题,要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也要惩治腐败,还有解决生态恶化问题,需要整治与再出发相结合.随着这些年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成绩是显著的,但也暴露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此时就需要通过“全”,以“全”涵“治”,当然也要坚持发展,前后兼顾,那么全域旅游的意义就十分深远了,全域旅游既可以缓解问题,甚至通过全域旅游治理问题,以治理促发展[4].

旅游是移动的社会现象,但若将目光沿着国界移动,国内旅游的那种移动,其实也是国际上的不动,无论移动与否,只要是在空间上还在一国之内,那种旅游必须受制于国家意志.当然,分析也不仅限于国内,即便是思考国际旅游,无论是出国旅游,还是接待来自外国的旅游者,通过全域旅游也是在全面弘扬民族自豪感,展示全面的民族真实与进步,而不是要像以往的曾经,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掩盖物质上的贫乏.现在国家富裕了,已有精力、财力和设想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那么就可以通过全域旅游来改变那些相对落后的地段,一举多得,既发展了旅游,又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也即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全域都可以展示,都可获得发展旅游的红利,通过旅游也可以表达我国表里如一,无需隐藏,这也可以检验真正的成果水平.

全域旅游的理论很大,内容丰富,或由于立场与视野问题,容易意识不到这个理论的存在.还可以这样认为,理论不仅可以内生,也可以有外部理论,就如存在着外部内容一样,内容在现代不一定就在内部,内容也可以存在于外部.全域旅游的理论也可以是来自于旅游系统之外,不一定就来自于旅游现象的内部.就如太阳控制着地球上的能量的主要来源一样,因而千万不能说地球上的演化是没有能源来源的.

三、全域旅游的外部理论

(一)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旅游业所担当的使命就不同.就如在建国早期,我国的旅游发展还不能称之为一个业,其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着服务于国家政治需要的作用,如许多著名风景区在当时主要用来接待友好国家的领导人、国际友人,山清水秀之地用来接纳领导干部与劳动模范前来休养.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也由政治的辅助作用变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业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而如今,亦有学者在关注旅游开发可能导致的相对贫困问题,当然那是一种相对不公,涉及旅游的空间正义[5],也或是因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潜在贫困化问题,学者在思考着因发展旅游的农民失地问题,他们的土地被征用了,离土离乡,即便是不离乡,但不再依赖于小农经济,受雇于各种资本,此时也存在着心理是否踏实的问题,毕竟旅游业有波动性,受雇者的工作稳定性也不全取决于自己.

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旅游业能否不依赖于社会发展阶段而独立存在,笔者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虽说旅游发展可以适度超前,但旅游业与社会的关系,一定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么受制于当地社会,要么受到客源地旅游需求的影响,要么受制于整个大社会的环境左右.因为旅游是异地的,暂时的,旅游者必须有个相对稳定的常住地,必须有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强大,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旅游才有可能进入到全域旅游时代.在给定一个域的前提下,是在求全,争取“无死角”,而在域不确定的情况下,则需要探索新的域的范畴,要有发现新大陆意识.

(二)本土理论与循环经济

仔细思考一些所谓的旅游基础理论,其内容几乎全都来自于国外学者,而中国学者自己创造的旅游理论就不多见,这从高水平的旅游论文中就可以看出,知名学者几乎都是在运用科恩、厄里、麦肯奈尔等知名学者的观点,在做长篇巨作的文献综述与评论,本土学者似乎难以产生自己的理论,即使是有学者在做这样的事情,也似乎很难成为知名学者.外国所创造的理论更适合于外国,被拿到中国来,尽管在学术圈中很有影响,但在旅游实践中显然会发生水土不服现象.这一点就如西方被运用到中东与西亚地区,却也导致了当地社会的不稳定性,甚至战火连绵.我国迄今为止,之所以取得了经济上的长足发展,社会稳定,就是因为我们一方面对外开放,而另一方面也在坚持着中国特色,所以中国的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思想,其实就是在阐述扎根于中国现实的本土理论.就如我国在黄金周和小长假期间,为鼓励居民旅游,国家经常采取让利于民的政策,七座以下的车辆可以免除高速交通费.在平日的非假期里,人们需要稳定的秩序以开展生产与生活活动,那时不应该取消高速公路收费,同时道路收费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高速公路在建设与运营维护上也是有成本的.但到了假期,此时需要的是社会活力,也是在回收消费支出,让经济循环起来[6].

(三)尺度转换:地理学思想

一般而言,社会学与地理学是研究“森林”的,空间尺度较大,而心理学与人类学可能更关注“树木”,喜欢研究个体的人[7].从研究角度而言,既要关心森林,也要研究树木,通过视野的这种收与放,反复多次,就不难发现全域旅游这一概念,从而将认识引到整体性与关联性的地理学思想中.在旅游研究领域,所有的各种理论应该可以成为一个体系,对“全域”的关注,更集中体现于旅游地理学学者队伍中.目前在中国国内,仅H 指数大于7的学者就有129 位[8],在那之下的学者可能难以统计,人数完全可能过万,因而学者队伍完全可以“分兵协作”,各司其职,张凌云教授曾给出了这样的数据与观点:旅游研究的作者数可高达13608 人,作者单位2565 家,全国开设旅游系 ( 专业) 的普通高等院校已达1115 所,这其中地理学者在研究引领上起到了明显的主导作用[9].

旅游研究的时空尺度可大可小,小了是就旅游而旅游的凝视,而大了就是跳出旅游看旅游,即便是在一篇研究论文中,学者也可以通过尺度变换,兼顾“鸟瞰与洞悉”,以大环境定位,接受来自场外“强磁场的磁化”,而在小环境内可寻找核心,企图独立,形成学科意识.扩大视野必有忽略,也能发现忽略,形成掌控意识,而缩小视野,可发现细微,关注公平与权力.当然在更微观和更宏观的情况下,是需要借助“仪器”的,这个仪器可能就是范式,而尺度转换就是范式中的一种.

(四)整体理论与国家意志论

在发展初期,当发展进入到停滞阶段,以及在经历了较长一段的稳定时间后,此时或要“鼓励先试先行”,但在另一个阶段,当持续增长到一定阶段,此时就要“反急进”、“治极端”、“管投机”,就要“软着陆”、“去产能”、“减库存”.集团内成员间的距离过大,将丧失整体的凝聚力,产生不稳定因素.一个国家,更别说一个大国,当然可比作是一支队伍,可看做是一种团队协作,不是在搞“个人英雄主义”.在此时,领跑要等一下,后面要跟上,等后面跟上了再出发,既然是“永远在路上”,就不可比作“有终点”,别把目标当目的,不能混淆goal与target、purpose 的区别,学术研究与语言学也不无关系.

国家是个整体,自然要追求整体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是国体与政体所决定的.国家有意志,有思想,国家一路走来,可被拟人化,那个意志从未消失,但可以随时代而发生变化.无论是整体论,还是国家意志论,都是有理论基础的.国家意志可以有个总体描述,就如总书记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牵挂”,而国家意志也是落实在各个领域的,体育有体育的国家意志[10],旅游也有旅游的国家意志,生态文明与旅游就十分相关,那也是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11].

四、全域旅游理论性内涵

(一)在全与在域

如上所述,全域旅游是与整个社会共核的,此核在旅游系统之外,外核如阳光普照(highlight)于旅游系统,其规定了全域旅游在目前阶段尚无自己的内核,但在旅游系统的内部,也会产生相应的理论应对,旅游系统内也会产生可堪比“应力”的理论内容的.

有学者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根本在于全[12],要有全要素、全落实、全推进、全管理、全体系、全结构、全过程、全思维等意识;而又有专家认为,全域旅游在于域,其认为全域旅游的核心不在“全”而在“域”,全域旅游应吻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式,意味着别与区域社会经济相脱节[13].其实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都是在强调一个核心,但张辉教授的意见与本文观点较为接近.其实可以先全后域,全或许比较表面化,而域相对比较深刻.

这种全既可以是顶层设计的产物,全面设计,反复讨论而几易其稿,广泛地征求意见,公布后还要不断地修订,同时也可以是经层层酝酿、层层感知的一种意识上的贡献,经叠加而成为来自社会的呼声,代表着民意.这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的两种努力,相向而行,最终形成了一种市场力量.而关于域的认识,更多的是基于理解了,不同的人以及在不同阶段,对域的理解也不同,在域这个字的背后,更多提示的是范畴,一个封闭,而全字所提示的是域内的不可或缺,如同“一个都不能少”,“count meone please”.

(二)与乡村旅游

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在空间上重叠很多,城市一般不缺少旅游者,当然一些缺少旅游资源的小城市除外.因而全域旅游虽然是指全域,但重点在乡村,而在广大的乡村中,尤其是指那些旅游发展不太好的地方,以及让乡村旅游能有个好的空间分布.而若从旅游实践的时间上看,是先有乡村旅游、海岛旅游、县域旅游与沟域旅游等,而后才有了全域旅游,因而全域旅游必然是乡村旅游的升级,是对乡村旅游的整治,以及从中获得再发展的机会,应该不是什么都不变的继续加速,而是要整合资源,实施文化转向,因而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全域旅游的着力点,全域旅游是对乡村旅游的继承与改善,补漏查缺,全面提升,而不是用以往所采取的扬长避短做法.全域旅游是要把以往传统观念的短,变成一个新观点、新形势下的潜力促进点,一个通过补短或变短为长而得到的新增长极.

(三)与旅游扶贫

提出了精准扶贫任务,旅游扶贫也要讲究精准.旅游发展得好,必然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全域旅游必然要与旅游扶贫结合起来.在早年,中国号召人民起来革命,反对剥削,努力推翻旧政府,铲除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其目的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现在城市居民的日子好了,许多乡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全国仍有贫穷人口,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党和国家发出了“不忘初心”的警示.

精准扶贫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旅游扶贫就是路径之一,而且可能还是个最佳途径,发展旅游没有带来工业污染,也符合乡村当前的社会与经济技术条件.通过旅游扶贫、减贫,可以让不发达的乡村居民有个获得感.通过全域旅游关于全的旅游巡视,还可以发现哪些地方依然贫穷,也可以思考在这其中哪些地方更适合于进行旅游扶贫.

(四)新全领域

虽说全域旅游最容易被理解为一个空间范畴,是指目的地社会的各个地段,如果有条件的话,都应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满足旅游者的任何直接与潜在的需求,这也为各地发展旅游提供了机会,但如果从非常规角度理解全域,那也可以是指新全新域.如智慧旅游、大数据对旅游的作用,这些领域可谓是一种新域,若在这方面有欠缺,那也是一种不全,也是把新领域没有当做领域.

因而可以从多样性角度理解全域之全,任何一种能被想到的欠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考虑,如果其不在,那就是不全,比如夜间要有夜间旅游产品,没有就是不全.再有,治理也是一种求全,即在旅游发展的先期阶段,人们总是发展那些资源好、不缺资本、好区位的景区,而对“三不好”的地段发展旅游感到为难,一直处于搁置、闲置状态,而现在条件成熟了,或者是交通条件改善了,或者是有了开发资本,或者是进入了休闲度假时代,此时开展对过去认为很难的地段进行旅游开发,对过去而言是治理,把过去的遗憾变成当今的发展机遇.

五、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概念的统领意义

关于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虽然在目前最主要地还是存在于外部系统,但在旅游系统内部,也需要一个概念做统领,时代不同,概念不同,当旅游是一种建设,当其被作为国家层面的一种使命,当前更应该坚持这一观点.从“为人民服务”,到“改革开放”,再到“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我们当代所进行的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在理论上被概括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思想,无不规定了发展全域旅游的理论思路.社会在按照规律发展,旅游就不能作为世外桃源而不受社会发展规律之约束.

如此可知,全域旅游的发展是有外在牵引力的,外部理论起到决定性、压倒性作用,而在旅游现象的内部,也存在相应的理论支撑.除上述讨论的内容之外,在旅游学术内部,还包括空白区、后景区时代与背景区等支持全域旅游的理论性观点.空白区是指旅游尚未得到发展的地区,在全域旅游时代,要重点关注那些空白地区.而关于后景区时代,是指全域旅游在时间节点上的后发优势,在景区之外有发展旅游的潜力,人们开始关注非景区的旅游发展问题,就如无景点旅游受到关注一样,新的旅游资源也正处于形成之中,社会及人与人的交流,以及地域精神等在将来,可能就是一类最重要的新旅游资源.而背景区意味着发展全域旅游,并非一定要让各处都成为可直接用身体体验的旅游区,也可以把风景作为背景,设置视觉体验区,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对纵深景观的需求,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旅游资源,避免因旅游开发带来景观破坏的蔓延问题.

六、结论

通过讨论,本文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即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是在旅游现象之中,还是存在旅游现象之外呢,是否存在着一个外部或外在理论.换言之,旅游理论是存在于参考文献之中,存在于来自海外的旅游研究文献中呢,还是也存在于本土的旅游实践中.基于讨论,本文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全域旅游是存在理论基础的,但这个理论还处于探讨之中,可以社会发展阶段论等作为其理论基础,可认为这个理论存在于旅游现象之外;第二,应从国家意志层面认识全域旅游的意义与作用,还从包括本土理论、循环经济、整体论、地理学思想的尺度变换等角度进行研究.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全域旅游是指在综合各种需求而催生出来的一个时代任务,其不可能基于一个单纯的理论;第三,就便是在旅游现象内部,也可以找到与外部规定相应的理论,其既是旅游现象的自有原理,也是受外部规定的一种被“磁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振之.全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探索[N]. 中国旅游报,2016年8月30日,第003版.

[2]石培华. 全域旅游的实践突破与理论创新[N]. 中国旅游报,2017年9月12日,第003版.

[3]黄小军,朱勇.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内在逻辑[J]. 学术探索,2015,(3):38-45.

[4]练艺,傅琼. (完善)民本思想及其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网络首发)[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8.

[5]刘俊. 旅游空间正义,谁的正义?[J]. 旅游学刊,2017,32(3):8-9.

[6]吴旭. 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3,(22):44-46.

[7]周尚意. 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尺度转换:呼应保继刚教授的“树木与森林”[J]. 旅游学刊,2012,27(10):3-4.

[8]杨勇,徐鑫. 我国旅游研究者学术影响力及学科发展研究[J]. 旅游学刊,2017,32(9):103-115.

[9]张凌云,兰超英,齐飞,吴平. 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与分类评价[J]. 旅游学刊,2013,28(10):114-125.

[10]杨伟群,何劲鹏,马慧. 体育教育的国家意志论[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5):5-9.

[11]朱红文. 国家意志与生态文明建设[J]. 湖南社会科学,2013,(1):1-5.

[12]魏小安. 促进全域旅游发展[N]. 中国旅游报,2015年12月7日,第C02版.

[13张辉,岳燕祥. 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 . 旅游学刊,2016,31(9):15-17.

本文评论:这是一篇关于外部性和全域旅游和理论基础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理论基础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理论基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基于旅游公共营销视角分析全域旅游 发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主导,全民共同参与,推进产业融合,实施公共营销,更好地满足政府管理需求、企业利益需求、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和旅游者消费需求 在如何实现产业融合,全民共同参与、旅游者从旅游景点游到整.

2、 青海如何面对全域旅游风潮 旅游业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

3、 平安宁波,安全出游宁波市全域旅游综合保险服务项目启动 气温节节攀升,会场掌声阵阵 7月20日,在宁波市品质旅游满意度发布暨全域旅游综合保险服务项目启动仪式上,李关定副市长宣布我市全域旅游综合保险服务项目正式实施 全域旅游综合保险服务项目是我市在全国首创推.

4、 巫山县完善政府职能促进全域旅游 杨伶娟(巫山县委党校,重庆 404700)摘 要巫山是全国首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但其政府职能履行过程中的缺位、越位、协调不畅……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全域旅游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本文探索性地从全域旅游.

5、 全域旅游视野下桑耶特色小城镇 摘要十八大以来,我国着重强调要进行城镇化建设,多次提到城镇化改革,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城镇化建设,2016年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为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西藏小城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

6、 全域旅游引领石嘴山市经济转型专访石嘴山市旅游委副主任云泽人 本刊记者 宏杉Q本刊记者A云泽人石嘴山市曾是宁夏的工业核心重镇,也是宁夏的煤炭基地,工业总产值曾一度占宁夏总量的近40,被誉为“宁夏工业的摇篮”“塞上煤城&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