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采用方法 写论文方法 论文分析方法有哪些 国家级期刊的查询方法 论文调查方法 论文方法有哪些 工程论文写作方法 毕业设计的工作方法分类 期刊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 关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开题报告 论文方法和手段 论文查找资料的方法

关于研究方法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城视文化理论方法评曾军的《城视时代》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研究方法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9

城视文化理论方法评曾军的《城视时代》,本文是研究方法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曾军和《城视时代》和理论研究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李缙英

一、“城”“视”何以结合

《城视时代———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是曾军的最新力作,这部拥有新颖名称的著作,也同样拥有新奇、独到的观点、视角和方法,并逐渐建构出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方法.

《城视时代》从影响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两大关键因素———视觉文化和城市文化入手, 剖析中国当代文化在形成、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从当代中国的现状来看,视觉技术和城市化是影响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视觉技术内在地影响了文学艺术的构成,视觉媒介及其观看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记忆方式;而城市化、都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征,城市性构成了文化研究对象的空间属性.因此,在以文化视角重新观看中国文化社会问题获得重大突破的时代,城市文化和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新型理论武器.

《城视时代》的独特性在于, 开拓性地将城市文化与视觉文化并置在一起,命名为“城视文化”[1],并逐渐将其发展为一套文化理论研究方法.那么,曾军为何要把城市文化和视觉文化结合起来呢?作者在文中指出,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是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是因为城市作为一种景观,其视觉经验是城市人确认自身与城市关系的重要参照,而城市景观的文本化,又是视觉文化关注和解析的符码.这是城市文化与视觉文化并置的基础;二是新型的视觉媒介技术产生于城市,并形成观看机制, 进而弥散至世界各地,而城市不断创造的景观,产生出权力渗透的空间,使城市中的视觉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此将城市文化与都市文化结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具有可能性和必然性.除此之外,从主体上来看,是因为曾军对中国当代文化状况非常关注,他具有探索新型文化理论方法参与文化建设和指导的强烈精神诉求.

二、“城市文化”理论方法的建构

在当代中国,视觉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学的生产传播方式,诱发了新型的文化艺术形式,视觉研究成为新宠.目前学术界对“视觉”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将“视觉”名词化(将其视为人们拥有的视觉感知能力和为满足这一感官需要而生产出的视觉对象), 另一种是将“视觉” 动词化(将其视为观看的行为).而曾军认为,传统学术界将视觉文化的本质性规定概括为“视觉性”不如“视觉化” 更为恰切, 因为“视觉化”拥有更加整合性的视角,能够兼顾我们对“视觉”的名词性和动词性的理解,并能将属于“视觉性”的内涵涵纳其中.在曾军的“视觉化”概念中,最直接的意义是“将不可见的变为可见”;其次是在视觉化过程中,影像化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第三是“视觉化”显现出后现代图像的虚拟性, 即由于“拟像”的泛滥而形成的视觉危机、表征危机;第四是视觉文化逻辑会形成“视觉性的弥散”.[2]值得一提的是,曾军在剖析文化理论问题时,善于借鉴既有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同时又注意到了各自的本质区别与独特性,从独特和不同之处发掘理论的创新点.从“视觉”到“视觉性”再到“视觉化” 的理论分析变化这一例,可以管中窥豹.

在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城市、都市,相应地也产生了“城市文化”和“都市文化”.曾军在剖析了中国的社会现状之后,认为在20 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现代化,与其称之为城市化不如称之为城镇化;在90年代之后都市化的因素才慢慢扩大.除了对城乡发展状态更准确地概括之外,曾军还指出,在城市文化中“农民性”因素一直处于次要位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他认为,只有将都市文化研究中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科学主义范式结合,才能对中国都市文化产生更合理的作用和影响.

在对城市文化和视觉文化理论的深刻把握和创新理解的基础上,曾军提出“城视”文化理论研究方法,使文化研究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全球化处境,以及具体的文学创作、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3]原本两个文化维度的理论分析方法和视角融合为一种更为普适性的理论分析方法和视角,使都市、视觉,文学、艺术,甚至政治都纳入文化研究的视域.两种文化的结合,不仅仅意味着兼容并蓄,更重要的是两种分析方法的结合所产生的开阔的理论视野、新的研究领域和迥异的思维方式.

三、“作为城市研究的视觉文化研究”

和“作为视觉研究的城市文化研究”视觉文化和城市文化不是各自为政的研究类别, 它们互为表里, 互相结合.曾军通过城市文化的视觉分析,形成了“作为城市研究的视觉文化研究”,通过分析视觉文化中的城市(空间)维度,形成了“作为视觉研究的城市文化研究”.

其中一方面, “作为城市研究的视觉文化研究”, 曾军用代表性的文学、文化案例,剖析视觉文化对地域性城市中文学观看方式的影响,探索新媒体文学之于新的地位和意义,分析新的大众文化方式,辨析政治学视域下的视觉文化和观看的政治学内质.曾军认为《长恨歌》是“城市文化加视觉文化”的绝佳文学案例,作者王安忆将上海作为观看的对象,并且是自觉的自我反观式的观看———上海作家以独特的“上海人”心理、“海派”文化和“鸽子视角” (一种“非典型性漫游” 的观看方式)来关照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在;曾军通过分析“新”来解析“新媒体文学”的概念内涵[4]、价值意义以及隐藏的问题,并认为视觉化艺术形式改变了当代文学生态的权力关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大众影评是新近崛起的视觉文化现象, “过度而狂热的看客”的主体构成,使其评论大多采用观赏式的“观后感”文体,并且大多追求普世价值的认同和坚守,但自身不可避免的藏污纳垢和众声喧哗特点,又使其难以成为一种体现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的批评;经典艺术的复制品,由于无法保有原作的“灵韵”而置身于尴尬的处境,但在正确的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可以成为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源;除此之外,视觉文化的观看行为本身还蕴含着复杂的政治学内涵, 曾军分析了看与被看(主体的“屈从性”)中存在的观看的意识形态性,其中既有权力的支配关系,又有文化的认同关系.主体的“屈从性”会产生“情境主义的观看”和“自由观看”[5]这两种相反的情境.这些都是城市文化的视觉分析.无论是关注地域性的城市代表,视觉化艺术形式的产生,还是套就视觉观看对象的处境,观看行为本身的政治内涵, “城市(文化)”作为视觉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都参与到其运作机制和内部构成中.

另一方面,视觉文化中的城市(空间)维度,也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研究的创新之处.在这一部分,曾军通过具体的区域性文化比较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析了都市化过程中全球性与地域性冲突产生的文化矛盾,并进一步分析都市化可能引发的、尚未显现的新型生产方式、美学空间和文化传承问题.在《城视时代》关注的不是无所不包的城市文化,而是视觉化文化艺术中的“城市”:“海派”和“韩流”都经过了由文化他者指认到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并自觉进行文化主体形象塑造的过程,而这两种以视觉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区域性城市/国家文化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海派”受意识形态影响逐渐被泛化,消解到均质化的主旋律中, “韩流” 却假借意识形态和市场化运作大获成功,但二者却都存在着身份认同被质疑的问题; 《繁花》是阐释视觉化文学艺术形式、城市文学叙述和地方性文学生产运作的绝佳例子.从地域性小众网络平台(上海“弄堂网”) 的出身, 到获得纯文学期刊、严肃文学界认可的转换,从作者的网络文学和资深传媒编辑身份的切换过程,使《繁花》介于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双重边缘,虽然最终完成了华丽转身,但其实原本两相对立的状态,或者说它的“海派”地域性城市文化特征和新媒体的生产传播方式,更具有文化研究的价值;与城市文化大多关注高楼大厦等“高度美学”相反,曾军从城市的地下文明空间———地铁中,探索“深度美学”的内涵.地铁空间将城市的集聚性、流行性和陌生感高度浓缩化和夸张化了,曾军认为地铁空间完全可以假借影像等视觉审美因素,改变封闭、狭窄、陌生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富含“深度美学”的城市地下文化空间;城市文化不仅有发展问题,还有传承问题,其中论者注意到了原本处于遮蔽状态的主体因素———市民,他认为对于城市性文化的过分关注、排斥非城市性文化,是文化传承问题中普遍存在的狭隘之处,因此应当处理市民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通过概括总结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城市研究的视觉文化研究”和“作为视觉研究的城市文化研究”,就是曾军的“城视文化”理论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城市文化中分析视觉化因素、现象, 在视觉文化中关照城市(空间)维度,这是“城视时代” 的文化独特性, 也是曾军文化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城市文化”的审美现代性

在《城视时代》中,曾军将方方小说中存在的一种类似于“口是心非”的叙述特点概括为“潜对话”.“潜对话”是指在小说的叙事中,人物与人物、人物的内心与外在表现、人物与作者等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同或截然相反的价值观点和态度,但这种话语、观念的错位和对立,却被一种隐而不露的表现方式呈现.在方方的小说中,不仅有“独白/对话”“私人言语/公共言语”“温和言语/激烈言语” “作者/人物” 之间的潜对话;另一方面在结构上还有“政治生活/日常生活” 之间的潜对话.这些潜对话不仅有形式的意义,而且是对人物与时代精神状态之间的错位状态的关注,潜对话能够使公开对话的不可能情境呈现出来,并进行内在的消解颠覆.方方用知识分子的隐忍、自省、颠覆的特点来表现人们的精神和时代精神,更具有代表性; 在熊召正的《张居正》中,曾军也将人物的设置和关系看作张居正改革的“元话语”对话关系.并且他认为,政治改革与文化道德无法分割的特点,是中国改革历史上永远无法抹掉的非理性色彩;刘震云的创作从《我叫刘跃进》开始,其民间诙谐文化开始呈现为更为鲜明的河南式幽默,其最大的独特性在于“拧巴”, 因此曾军从“叙述的拧巴” 到“话的拧巴” 分析了“拧巴式幽默” 的文化特征, 他认为,这种具有个性色彩和反讽意味的群体性幽默,来源于人与生活、世界的别扭和错位,而河南作家能将其演化成一种迥异的小说叙事方式、结构方式和叙述话语,乃至文学观,其中包含着人们在悖反、荒谬和本真理想之间的错位中挣扎、反抗的文化心理体验.最后,曾军从支配性、主导性文化和审美风格上来理解中国当代文化、社会的状况,他提出“美学的凝滞”来指认新世纪以来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总体性匮乏,又提出“凝滞性美学”概念来概括当代美学主流的风格所存在的缺陷.

曾军善于从文化、文学案例的某一细微之处或处于遮蔽状态的因素着眼,思索当代文化问题,并且善于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提升,不仅能追溯至美学现代性上,更能将其置诸于社会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中, 进行社会学、政治哲学层面的理论分析,最终又能落实到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现实土壤中.这种论述方式既可以使略显高深、艰涩的理论辨析和独特、陌生的视角,通过灵动、翔实而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和论据,填补恢宏结构架构中的缝隙,使论述真实可感并且富有信服力;另一方面,论者试图建构多元合一的理论体系,使原本看起来独立的单篇文学、文化现象剖析和某一典型性的观点辨析,呈现为一系列关于城市文化、视觉文化的集束型研究成果,而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文化研究,尤其是城市文化、视觉文化研究来说,提供了非常具有借鉴性的价值和意义.

并且,曾军将在文化中新近凸显出来的视觉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中显现的城市化“文化化”结合,发掘二者内在的联系,创造出一种“城视文化”理论分析方法.这种文化视域的独特性与普适性、自足性与普泛性,使文化研究拥有更广泛的视域,更宽广的理论基础.这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突围发展的一支脉络,也是文艺批评的创新之路.

注释

[1] “城视时代” 可以解释为“城视文化”的“时代”,那么“城市文化” 就是将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视觉文化进行整合而形成的新型文化理论.相应地,从方法论上来看, 这种新型的文化研究方法就可以称之为“城视文化” 理论分析方法.

[2] 参见《城视时代》第一章第三节《“视觉”到“视觉化”:重新理解视觉文化》.

[3]在《城视时代》一书中的具体表现是,曾军用“城视文化” 理论分析方法, 将视觉文化对文学叙述方式、新媒体文学、新型的艺术形式等产生的影响, 以及视觉观看本身内蕴的政治学原理等,跟城市文化的城市景观、市民价值观念、区域性文化、地域性文学叙述特点、文化传承问题, 以及一些非城市性文化问题等都联系起来.

[4]所谓“新媒体文学”,是指基于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而产生的新型文学品种和活动.

[5]“情境主义的观看” 是对一种受客观现实影响的不自由的观看方式、观看行为的研究,而“自由观看” 是一种抵抗观看的情境限制的政治.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郎静)

此文结束语,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曾军和《城视时代》和理论研究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研究方法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头戴语言荆冠的游弋者评欧阳昱诗集《永居异乡》 摘要综观欧阳昱的写作历程,他贯穿了朦胧诗、“第三代”诗人、口语化、后现代……中国新诗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他又横向融汇了多元文化的国际化写作元素,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磅礴阔大的气象.

2、 对历史敬畏的书写评曾纪鑫《历史的砝码》 “人杰地灵”本是奢华的词汇,如今已被用得很是泛滥,无处不被“人杰地灵”加冕之 闽南开发得较晚,但却是名副其实的人杰地灵 是“地灵&rdquo.

3、 从小说到现实的本真性还原评欧阳昱长篇小说《独夜舟》 摘 要 独夜舟是澳大利亚双语作家欧阳昱的第三部汉语长篇小说,反映出他对小说先锋性、语言性和思想性的追求,是其汉语小说诗学的元小说 传统小说以虚构观念来异化本真性,在对传统小说的反叛之中,独夜舟的非故.

4、 两个净土世界中的信念坚守评宗利华《香树街》 摘 要宗利华作为山东作家群体的一员,与这个群体有着有“信仰”的共性,这个信仰是对人性的呼唤,也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崇敬 宗利华在他的香树街里就构筑了象征着美好的“净土.

5、 论北方传说时代多元文化的融合兼评逯宏《中国五帝时代》 摘要中华早期文明之火仿佛是满天星斗,遍布全国各地 而据古史传说来看,上古文化重心明显偏北 逯宏的中国五帝时代突破学科藩篱,将中国北方地区的古史传说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凌家滩文化.

6、 后殖民理论和华语语系文学评吴娱玉《西方理论中的中国》 “西方理论”,从广义上而言,指的是近40年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进入中国的西方思想观念;从狭义上来说,则指西方20世纪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 虽然进入中国的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