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西南金融杂志社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论文模板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西南交大毕业论文ppt模板

关于西南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跟西南联大名师风采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西南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1

西南联大名师风采,该文是关于西南相关论文怎么写和西南联大和名师风采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意是说:大学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的学府.1938年,我从南昌二中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大学里,有幸聆听到陈寅恪、叶公超、钱锺书、吴宓、朱自清、闻一多等大师的精彩课程.

我于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教大一英文的,上学期是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先生,下学期是钱锺书先生.叶先生在欧美留学时,得到英国桂冠诗人艾略特(钱先生译为爱利恶德)、美国桂冠诗人弗洛斯特赏识,自恃很高.二十几岁回国,他就是清华、北大的教授,在清华教过钱锺书的大一英文.对才华超过他的钱先生,他当时就挖苦说:“你不该来清华,应该去牛津.”他对学生很严,上课不太讲解,但讲词汇的用法,却很精彩.他讲赛珍珠《荒凉的春天》时,物理系学生杨振宁问他:“有的过去分词前用b.,为什么不表示被动?”这个问题说明杨振宁能注意异常现象,已经是打破“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的先声,但叶先生却不屑回答,反问杨振宁:“Gone are the days为什么用are?”杨以后有问题都不直接问他,而要我转达了.叶先生考试也很严,分数给得又紧:一小时考50个词汇,5个句子,回答5个问题,还要写篇英文短文.结果杨振宁考第一,才得80分;我考第二,只得79分;而别的组却有十分的.叶先生后来在南京做外交部长,我出国前去看他,他劈面一句话就是:“你要出洋镀金去了.”叫我下不了台,只得答道:“老师已经镀成金身,学生只好去沙里淘金了.”有人说叶先生太懒,看来不无道理,因为胡适要他和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合译《莎土比亚全集》,结果他一本也没有翻译,让梁实秋一个人译完了.

钱锺书先生教我的时候才28岁,刚从牛津回国.他在清华时上课不听讲,而考试总是第一的故事,在联大流传很广,使我误以为天才是不用功就可以出成果的.钱先生1939年4月3日讲的一课是《一对啄木鸟》,他用戏剧化、拟人化的方法,把这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化科学为艺术,使散文有诗意,已经显示了后来写《围城》的才华.他讲到大学教育的目的是“知人善任”,使我更了解西方的;但他认为的原则不能应用于文学批评,也就是说,不能根据读者的多少来衡量文学作品的高低.他还讲过一课《自由与纪律》,大意是说:人只有做好事的自由,如果做了坏事,就要受到纪律制裁.这使我对自由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6月12日考试的时候,他只要求我们一小时写一篇英文作文,题目却不容易:《世界的历史是模式的竞赛》.和叶先生比起来,他更重质,叶更重量;他更重深度,叶更重速度.

1939年秋,我上外文系二年级,听了吴宓先生的《欧洲文学史》.吴先生是古典主义的外表,却包含着浪漫主义的内心.他上课非常认真,一丝不苟,连学生的座位都按学号排好.记得坐前排的有外文系总分最高的才女张苏生、演过曹禺《原野》女主角的张定华、后来译《红与黑》的赵瑞蕻,赵的未婚妻杨静庐(杨苡)也译过《呼啸山庄》,按学号应该坐后排,吴先生却照顾她坐在赵旁边,这也可以看出他的浪漫主义精神.中排坐我旁边的是联大校花高训诠(世界闻名的建筑大师林同炎的未婚妻),还有英语说得最好、代表中国童子军见过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罗宗明.当时在美国《诗刊》上发表过英文诗的李廷揆,《九叶集》诗人杜运燮(他们两人是小李杜)等却坐在后排,真是“才子佳人”,济济一堂,井井有条.吴先生上课时说:欧洲文学,古代的要算希腊最好,近代的要算法国最丰富;他最喜欢读卢梭的《忏悔录》,认为卢梭牵着两个少女的马涉水过河那一段,是最幸福的生活,是最美丽的描写.这引起了我对法国文学的兴趣,后来去了巴黎大学,回国后又把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普鲁斯特、罗曼·罗兰等法国作家的名著译成中文.吴先生还教过浪漫主义诗人和中英诗比较两门课.他依照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哈罗德公子游记》写了一篇中文长诗;他赞赏雪莱的名言:爱情好像灯光,同时照两个人,光辉并不会减弱;他说济慈一行诗里有声有色,有香有味,感染力强.他并要我们多背英诗,这使我后来具备了诗词英译的才能,并在北京大学开中英诗比较课;不过,吴先生是用汉语讲唐诗宋词,我是把诗词译成英文了.

1943年中文系的汪曾祺在他的《选集》中说:“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他自己就写了沈从文先生和金岳霖先生,同学中他写了王浩、朱德熙等人.清华代有才人出,各领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雪泥鸿爪,后人就难免要雾中看花了.

清华国学研究院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梁、王都在20世纪20年代去世,赵元任自1938年起,长期在美国任语言学会会长,所以我只见过陈寅恪一人.

他来清华是梁启超推荐的,据说校长问梁:“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校长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忿然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因为他能解决外国著名学者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校长一听,才决定聘陈寅恪来清华任导师.他在清华住赵元任家,因为他“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成家”.赵同他开玩笑说:“你不能让我太太老管两个家啊?”他才成了家.

1939年10月27日,我在昆中北院一号教室旁听过陈寅恪先生讲《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我在日记中写道:“陈先生讲课时两眼经常微闭,一只手放在椅背上,另一只手放在膝头,不时发出笑声.”陈先生谈到做学问之道时说:研究生提问不可太幼稚,如“狮子额下铃谁解得?”解铃当然还是系铃人了.(笑声)问题也不可以太大,如两个和尚望着“孤帆远影”,一个说帆在动,另一个说是心在动,心如不动,如何知道帆动?(笑声)心动帆动之争问题就太大了.问题要提得精,要注意承上启下的关键,如研究隋唐史注意杨贵妃的问题.后来读到陈先生的《闻道》诗:“玉颜自古关兴废,金钿何曾足重轻?”我对他小中见大的看法,才加深了一点体会.

西南联大翻译最出名的是潘家洵教授.他在讲大一英文时用的是翻译法,最受学生欢迎,不但教室内座无虚席,门口、窗口都挤满了旁听生,下课铃响了还依依不舍;但他在外文系没开翻译课,而是讲语音学.翻译和大四英文合开,开课的先后有叶公超、吴宓、袁家骅三位先生.吴先生讲大四英文时要大家先背一篇名著,如哈兹利特的《论哈姆雷特》,再模仿写一篇评论.有人认为这个方法太笨,我却觉得“熟读唐诗三百首”,自然水到渠成.吴先生讲翻译,举外文系研究生的译文为例,说最大的问题是只译了词(表层结构)而没有译意(深层结构),并且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外科医生医治箭伤,只把箭杆切断,却把箭头留给内科医生去取,外文翻译决不能学这个外科医生(这个笑话不一定是吴先生讲的).这点给我印象很深,50年来一直没有忘记.1941年,美国志愿空军来华对日作战,需要大批英文翻译,外文系三四年级男学生全部应征,参加翻译工作一年,到1942年秋才回联大.那时开大四英文和翻译的是袁先生,他要我们写中西文化比较的论文,我写了一篇《儒教与基督教》,一篇《庄子与浪漫主义》,现在看来虽然肤浅,却为我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在袁先生的翻译班上,我译了德莱顿诗剧《一切为了爱情》(又名《江山殉情》),写的是罗马大将安东尼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直到1956年,才由袁夫人钱国英推荐,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回忆起来,不能不感激五十年前教我的吴先生和袁先生夫妇.

外文系必修课还有第二外国语,同班同学大多数选法文,我因为读过鲁迅译的果戈理,巴金译的屠格涅夫,郭沫若译的托尔斯泰,都是俄国作家,就选了刘泽荣先生开的俄文.看见化学系的名教授曾昭抡等进步人士也来旁听,我心中自以为得计.上课后才知道俄文的名词、形容词有三性、六格,动词有二体、三时,比英文复杂多了,不免生了畏难情绪.外文系还有一个选俄文的东北同学,他已经学过几年俄文,并且会说俄语,我们相差很远.不料考试结果,他得98分,我却得了100分,这一下就增加了我的自信心.哪知好景不长,刘先生到苏联担任文化参赞去了,后继无人,我又只好改选法文.

联大开法文的有吴达元、闻家驷、林文铮、陈定民四位教授.吴先生多用英文讲,闻先生多用法文讲,林、陈二位多用中文讲.我选了吴先生的课,班上“才子佳人”很多:“才子”如今天国际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后来得了宋美龄翻译奖的巫宁坤;“佳人”如全校总分最高的林同珠,身材最高、亭亭玉立,演英文剧得到满场掌声的梅祖彬(梅贻琦常委的大女公子),巴金的未婚妻、女作家陈蕴珍(后名萧珊),后来出版了、周恩来诗词英译本的林同端.我比他们高了一班,成绩不能落后,于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果然首战告捷,考了99分.扣了一分,那是课文中还没讲到的不规则动词,不能算我的错;但是那个动词王浩却写对了,可见他的自学能力之强.这也说明综合大学的优势,文理学院学生同班上课,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回想联大五年,见到的人物真不少.我听过冯至先生的德文,但因为德文的子音太多,比法文的母音还多,所以没学下去.我旁听过吴有训先生的物理,见过他用不倒翁说明重力的问题.我约陈省身、许宝碌二位先生打过桥牌,因为错把“三无将”改打“四红心”,失去了战胜两位数学大师的机会.我做生物实验时照书画图,受到助教吴征镒的批评,助教后来成了中国植物研究所所长.甚至体育老师也是清华名人黄中孚( 1933级),他说过一句名言:I cannot educate youunless you educate yourself{你不教育自己,我就无法教育你),并要我们每天做体操,保证百病不生.我坚持了五十多年,果然得益匪浅.

联大不但校内名师云集,校外文化名人来演讲的也不算少.1939年1月2日,茅盾就在朱自清的陪同下,讲过“一个问题的面面观”,结论是看问题的角度越多,就越接近真理.老舍曾来做过两次谈写作的报告.巴金则同文学青年举行了座谈会,沈从文和萧乾也喜欢座谈.曹禺1939年7月28日来谈写戏剧的经验,他说剧中人物不能太典型化,太好太坏都不容易引起共鸣;他并且在8月26日,和联大师生同台演出他和宋之的合编的抗日戏剧《黑字二十八》.就是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培育了一代风华正茂的联大青年.

北大名师林语堂到美国去了,他写的《生活的艺术》选人了联大的英文读本;他本人也回联大做过一次讲演.记得他说过:我们听见罗素恭维中国的文化,人人面有喜色;但要知道:倘使罗素生在中国,他会是攻击东方文化最大胆、最彻底的人.罗素认为中国文化有三点优于西方文化:一是象形文字高于拼音文字,二是儒家人本主义优于宗教的神学,三是“学而优则仕”高于贵族世袭制,所以中国文化维持了几千年.但儒家*压制个性发展,象形文字限制国际交往,不容易汇人世界文化的主流,对人类文明的客观价值有限,所以应该把中国文化提升到世界文明的高度,才能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成分.

朱自清是联大中国文学系主任.1931年我在小学六年级时读过朱自清的《背影》,但我喜欢的不是这篇描写父子真情、朴实无华的课文,而是更能打动幼小心灵的那一篇:“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消逝了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了.”

1938年来联大后,居然在大一国文课堂上,亲耳听到朱先生讲《古诗十九首》,这真是乐何如之!记得他讲《行行重行行》一首时说:“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是说物尚有情,何况于人?是哀念游子漂泊天涯,也是希望他不忘故乡.用比喻替代抒叙,诗人要的是暗示的力量;这里似乎是断了,实际是连着.又说“衣带日已缓”与“思君令人老”是一样的用意,是就结果显示原因,也是暗示的手法;“带缓”是结果,“人瘦”是原因.这样回环往复,是歌谣的生命;有些歌谣没有韵,专靠这种反复来表现那强度的情感.最后“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两句,解释者多半误以为说的是诗中主人自己,其实是思妇含恨的话:“反正我是被抛弃,不必再提吧;你只保重自己好了!”朱先生说得非常精彩.后来我把这首诗译成英文,把“依北风”解释为“不忘北国风光”,就是根据朱先生的讲解.

其实,这一年度的大一国文真是空前绝后地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我这一组上课的时间是每星期二、四、六上午11时到12时,地点在昆华农校三楼大教室.清华、北大、南开的名教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魏建功讲《狂人日记》等等.真是老师各展所长,学生大饱耳福.

陈梦家先生讲《论语·言志篇》,讲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祈,风乎舞雩,咏而归.”他挥动双臂,长袍宽袖,有飘飘欲仙之概,使我们知道了孔子还有热爱自由生活的一面.有一中文系同学开玩笑地问我:“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有几个结了婚?”我不知道,他就自己回答说:“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三十个贤人结了婚;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四十二个没结婚;三十加四十二,正好七十二个贤人,《论语》都说过了.”“五六”二字一般指“五或六”,有时也可指“五乘六”,从科学观点看,这太含糊;从艺术观点看,这却成了谐趣.

刘文典是一位才高学广、恃才自傲的狷介狂人.《清华暑期周刊》1935年7月登了一篇《教授印象记》,说他“是一位憔悴可怕的人物.看啊!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脸孔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入;长头高举兮,如望空之孤鹤;肌肤瘦黄兮,似僻谷之老衲……状貌如此,声音呢?天啊!不听时犹可,一听时真叫我连打几个冷嚓.既尖锐又无力,初如饥鼠兮,终类寒猿……他讲《圆圆曲》,如数家珍……”他讲曹丕《典论,论文》,一边讲一边抽烟,一支接着一支,旁征博引,一小时讲了一句.文中讲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讲得头头是道.其实他轻视作家,公开在课堂上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沈从文只拿4块钱.”有一次跑空袭警报,他看到沈从文也在跑,便转身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吗跑啊?”他不但轻视文人,当他做安徽大学校长的时候,甚至顶撞说:“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结果关了他好几天,鲁迅《二心集》中都有记载.

罗庸讲杜诗.如果说梁任公讲杜诗侧重宏观的综合,那么罗先生却侧重微观的分析.如《登高》前半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罗先生说这首诗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因为通篇对仗,而首联又是当句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一、三句相接,都是写所闻;二、四句相接,都是写所见;在意义上也是互相紧密联系:因“风急”而闻落叶萧萧,因“渚清”而见长江滚滚;全诗融情于景,非常感人.学生听得神往.有一个历史系的同学,用“无边落木萧萧下”要我猜一个字谜;我猜不出,他就解释说:“南北朝宋齐梁陈四代,齐和梁的帝王都姓萧,所以‘萧萧下’就是‘陈’字;‘陈’字‘无边’成了‘东’字,‘东字繁体(束)‘落木’,除掉‘木,字,就只剩下一个‘日’字了.”由此可见当年联大学生的闲情逸趣.

浦江清讲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讲到她前半生的幸福和后半生的坎坷:“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他就联系《西厢记·送别》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就是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文化,五十年后,我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译成了英、法文,回忆起来,不能不感激朱、闻、罗、浦诸位先生;但现在却是英魂“远影碧空尽”,只见长江天际流了.圃

(选自《绮年琐忆》/许渊冲著/海天出版社/ 2017年9月版)

该文汇总,上述文章是适合西南联大和名师风采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西南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西南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名师风采 姜素萍 老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平度市职教中心服装专业教师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殚精竭虑姜素萍老师从教多年,始终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 她曾去过境内外名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了服装.

2、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记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老师的风骨 常有人问我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什么在这种条件下,老师们能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教书、搞科研、著书立说,学生们则不仅认真读书,还能积极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日、压制、贪污腐败的行径我的答案是.

3、 在旧报刊中寻找西南联大 今年是西南联大正式创办八十周年 这所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由迁至西南后方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为一体的中国名校,在艰苦卓绝的共赴“国难”历程中,创造了与全民族全面抗战同步,整整八.

4、 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 文张 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国立西南联大校园 潘际銮收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在1944年,那年他16周岁 这位老人如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 作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

5、 西南联大也有职员交恶 文/杨津涛郑天挺(18991981)是著名的明清史学者,建树颇多 他早年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任教,“七七事变”后一度留守北平,主持北大校务,后护持学生南下,成为.

6、 西南民族村落信息贫困:一个小世界生活情境的分析框架 摘要信息贫困正成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尤其需要对信息化过程中面临贫困的西南民族村落群体所处的生活情境进行剖析 小世界生活情境既是信息贫困在全球化格局下的微观研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