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悉达多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悉达多》(一)类论文范本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悉达多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1

《悉达多》(一),该文是关于悉达多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悉达多》和悉达多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文 李兰

一本薄薄的书,一些淡淡的文字,它很离奇地把乔达摩·悉达多分成了乔达摩和悉达多.前者是给人以指引的世尊,后者是寻求精神满足、灵魂安宁和最终归宿的婆罗门之子.这本书没有刀光剑影、腥风血雨,没有缠绵悱恻、山盟海誓,没有哀恸的生离死别,没有噬骨的爱恨情仇.但就是这么一本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书,却似乎又把什么都涵盖进去了.你可以说它是一本小说,你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哲学;你可以说它记录了一个冒险家跌宕生姿的探险历程,你也可以说它不过是写了一个少年离家出走之后的故事.它讲述了儿子对父亲的违抗、学生对师尊的质疑、浪子对爱人的离弃、父亲对儿子的割舍.它有着德国人的思辨,印度人的冥想,以及中国人的诗意.

如果你要问我到底从这本书里读到了什么,我想说我读到了这些:

发现了自我的人往往是孤独的

你认为一个人觉醒的标志是什么?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好像“天眼突开”,不再是一个人家说啥信啥的笨小孩了?

青年悉达多觉醒的标志,就是发现了自我,他发现自己之所以离家出走“想要学的就是自我的意义和本质”.当悉达多想要刨根究底,深入思考自己与他人的根本差异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自己能够成为“区别于其他所有人的一个人”的时候,他发现其实他最不了解的也就是“自己”.不论他从属于社会的哪一个阶层,皈依哪一种宗教,研习哪一部经书,采取哪一种方式修行,其实都是在无意间将“自我”依附在某一个群体上,试图循着某一个群体去体认“阿特曼”(印度哲学术语,神我).而真正的“阿特曼”又怎么可能从他人身上求证?即使是乔达摩,即使是已经证得圆满的佛陀,难道跟着他修行、听他讲道,就能得到真正的安宁和解脱吗?

不!悉达多意识到,跟随乔达摩,只是“会使僧侣集团便成为我的自我”,这样做并不能让自己得到至高无上的圆满.佛陀的教诲并不能完整而清晰地说明佛陀他自己“通过自身的探索,遵循自己的途径”,找到摆脱死亡之道的纯个人化的体验.因为这种体验是无以言表的,也是不可复制的.故而要得到佛陀的这种层级的智慧,光依循佛陀是不行的,这样只能使自己成为佛陀的影子,而不能让自己成为像佛陀一样的圣者.要成为一名圣者,就得“脱离一切学说和一切老师”,把“我”还给“我”.

“找寻自我”,这看起来很炫酷,很高深,很令人神往,但是找寻到了自我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个人一旦找寻到了自我,就代表着他把自己与其他一切人都区别开来了,就代表着他不会再跟随任何人、任何学说去找寻问题的答案,就代表着他推开了依靠的对象,就代表着他必须要独自面对和承受自己的判断、选择、取舍、言行所带来的一切结果.当你意识到这一切之后,你就会同时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以及一种巨大的孤独——

“悉达多呆呆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在一个短暂的刹那间,他感觉自己的心似乎停止了整整有一次深呼吸那么长的时间.他感觉这颗心在自己胸膛深处像一只小兽,一只小鸟,或者一只小兔子似的凝固了,因为他发现自己是完全孤独的.多年来他无家无室,漫游四方,却从未有这种感受.而眼下他却有这种感觉了.长期以来,甚至在最遥远年代的潜修时刻中,他都是父亲的儿子,是婆罗门人,地位高贵,是一个僧侣.而如今呢,他只是悉达多,一个觉醒的人,此外便什么也不是.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转瞬间觉得浑身发冷,打了一个寒战.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孤孤单单.世上并无任何一个高贵的人不属于高贵者集团,没有一个手工匠不属于手工匠集团,每个人总是从集团中寻求庇护,参与他们的生活,说他们的语言.没有一个婆罗门人不把自己视为婆罗门人,和自己同种姓的人生活在一起,没有一个僧人不从自己的沙门阶层中寻求庇护,甚至那些与世隔绝的、生活在森林里的隐居者也并非完全孤单,他们也总是互相归属,每一个人都属于自己的阶层,这个阶层便是他的故乡.戈文达现在当了和尚,那上千个和尚便是他的兄弟,和他穿同样的衣服,有同样的信仰,讲同样的语言.可是他,悉达多,如今属于什么呢?他将参加何种人的生活呢?他将讲什么人的语言呢?”

所以真正的“发现自我”,就意味着你在打碎那些束缚你的“自我”的藩篱的同时,你也失去了它的保护和它的支撑,你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孤独,你还得自己来承担一切.

同学,这种孤独感,你是不是也曾经体验过呢?在青年悉达多的身上,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轮回是一条你永远跳不出的河

这样的画面,不知道你是否会感觉熟悉:青年的悉达多为了让父亲允许他离开家园去当苦行僧,在父亲的房间里站了一天一夜;老年的悉达多为了找回自己的儿子在自己旧居的门口彷徨徘徊.青年悉达多矢志离家的固执和多年之后悉达多的儿子矢志逃离父亲的固执如出一辙.

人生中,我们拼命地向前奔跑,跑了很久才发现,似乎我们又回到了原点——

“悉达多匆匆上了渡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离船,赶快进城去寻找自己的儿子.河水温和地流着,轻轻地潺潺流着,当时正是旱季,但是他觉得河水的声音响得有点特别:她在笑!清清楚楚地在笑.河水在笑,在清脆而明朗地尽情嘲笑着这个年老的船夫.悉达多停住不动了,朝河水弯下身躯,以便听得更清楚些,他看见了在静静流逝的水面上倒映出来的自己的脸,这张倒映在水面上的脸使他回忆起了某些东西,某些业已忘却的东西,于是他便沉思起来,并且找到了它:这张脸和过去自己一度熟识、热爱,又害怕过的另一张脸完全一样,那就是他父亲——婆罗门人的脸.他还回忆起许多许多年前:他,一个年轻人,如何强逼父亲答允他出门苦修,自己如何同父亲告别,如何远走高飞,并且从此没有再回过家乡.难道他父亲没有忍受过他儿子目前忍受的同样的痛苦吗?难道他父亲不是没有再见自己的儿子一面就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开人世了吗?难道他就不应该预期有这同样的命运?这种循环重复,这种环绕着人类关系转圈子的循环,是否是某种喜剧,某种奇怪而愚蠢的事情?河水在微笑.是的,事实正是如此,世界上的人,只要还没有熬到头,没有得到解脱,那么一切都会重复,重复忍受这同样的痛苦.”

这种轮回的痛苦在《兰亭集序》中也隐约提到过:“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事实上,人生就是在“对一些人熟识、热爱、割舍”和“被一些人熟识、热爱、割舍”中辗转度过.龙应台先生的《目送》也就是因为细腻地传达出了在这种辗转中人的无奈、痛苦、悲凉,而分外打动人心.

这种痛苦让悉达多悲哀,让悉达多焦灼,让他坐立难安,“任凭疼痛摧残自己的身心,干出种种爱的蠢事”.最终,使得他放下这一切,走出了痛苦的轮回的,并非是什么玄妙的神谕,而是一条普通的河流.

悉达多的朋友瓦苏代瓦让他侧耳倾听河水的低语—一

悉达多努力地更加用心倾听.他父亲的形象,他自己的形象,他儿子的形象,交错流到了一起,连卡玛拉的形象也出现了,但又都破碎消失了,接着是戈文达的形象,还有其他人的形象,统统交错在一起,又统统随着河水而流逝.大家都把河流看成自己的目标,渴望着、祈求着、苦恼着,而河水吟唱的声音里也充满了渴望,充满了火焚似的痛苦,充满了无法餍足的渴求.河水正奋力朝自己的目标奔驰.悉达多朝匆匆流逝的河水瞥了一眼,他目前所见的河流不属于他或其他任何人,而是属于它自己.所有这些浪花和流水急匆匆地、痛苦地流向自己的目标,流向无数的目标,流向瀑布,流向湖泊,流向急流,流向海洋,它们到达了所有的目标,随即又有新的目标接踵而来.于是水变成蒸汽上升到天空,变成雨水又从天空倾泻而下,成为泉水,成为小溪,成为河流,又努力寻求新的目标,又急匆匆流向新的目标.但是河水的声音已经改变.它仍然探索地、充满痛苦地鸣响着,但是已经有另一种声音掺入其中,那是既欢乐又痛苦、既美好又丑陋的声音,那声音既喜笑颜开又低沉悲哀,是上百种声音,上千种声音的混合.悉达多倾听着.他已完全沉浸于倾听之中,已成为一个全神贯注的倾听者,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向河水不已,他觉得自己此刻已把倾听的本领学到了.河水中这千万种声音,他过去也常常听见,今天听来显得格外新奇.他已不能再区别这无数种声音,区别不出哭泣声中的欢笑声,成人身上的孩子味儿,它们全都紧密联结在一起,渴求者的责骂声,智慧者的嬉笑声,愤怒者的尖叫,濒死者的悲叹,一切都浑然一体,一切都在互相交织,互相联系着,千百次地互相交错结合在一起.客观世界已把一切都统统集合在一起,一切声音、一切目标、一切、一切苦恼、一切娱乐、一切善良和恶毒统统集合在一起.河流上发生的事情集中了一切,这就是生活的音乐.当悉达多全神贯注地谛听河水所唱出的千百种声部的歌曲时;当他既不带烦恼,也不带欢笑地倾听时;当他的灵魂并不同任何一种声音相关联,却让自我融入其中时——他所听见的是一切,是整体,是统一,因为这首由千万种声音组成的伟大歌曲已凝聚成一个独一无二、无比出众的字,它叫“崦”,它就是完美无缺.

“你听见了吗?”瓦苏代瓦的目光再度提出询问.

瓦苏代瓦的笑容光辉灿烂,照亮了他那衰老脸庞上的每一道皱纹,正像“唵”字响彻于河水的一切声音之上.他带着光辉灿烂的笑容凝视着自己的朋友,此时悉达多脸上也展现了同样光辉灿烂的笑容.他的伤口开出了花朵,他的痛苦放出了光芒,他的自我已经融入和谐统一之中.

在这个时刻,悉达多停止了和命运搏斗,也停止了烦恼.他的脸上盛开着知识的欢乐之花,他再也不同任何作对,他已认识完美无缺,他赞同河流上发生的一切情况,他赞同那充满了哀伤和欢乐的生活的滚滚河水,他委身于水流,他属于和谐统一.

轮回是一条永远也跳不出去的河,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喜怒哀乐、盛衰荣辱都会被这条河容纳,在天地万物的大轮回中翻滚沉浮生生不息.则是催动这条河奔涌的动力.在生命的大河中因而产生的声音“既欢乐又痛苦、既美好又丑陋,既喜笑颜开又低沉悲哀”,它是生命的自然本相,是不可剥离的,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欲念,人才产生了痛苦,但也因为欲念,生命才能不断蓬勃——只有看清了这个真相,而后才能看懂人世的悲辛;只有看懂了人世的悲辛,而后才能看透苦难的意义;只有看透了苦难的意义,而后才能把所有伤痛都看开.

事实上,河流的智慧,就是叫人把所有的无常都看成如常.

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一定境界,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博的角度来俯瞰现实人生和芸芸众生的时候,一己一时的伤痛便不再足以影响你的情感,撼动你的意志.相反,人生中的苦难还会帮助你*人生的真相.轮回并不是痛苦的根源,它不过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轮回中欲念的焦灼才是痛苦的根源.可借由与的搏斗、作对来逃离轮回,这种意图无异于拔着头发想跳离地球的妄念,都会使得自己更加泥足深陷——因为搏斗和作对来得越激烈,就代表你被束缚得越紧.只有停止和命运的搏斗,停止和作对,欣赏、赞同并悦纳生命的本然面貌,把一切都看成自然平常,这时候,你才能变得更加智慧、更加强大.这时候,伤口也才能开出花朵,痛苦也才能放出光芒.

所以说,我们需要跳出的,不是轮回,而是自己.

这本书虽然薄,但我却还感觉远没有聊尽兴.要不,这本书你先找来看看,咱们下次再接着聊,怎样?

回顾述说:此文是大学硕士与悉达多本科悉达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悉达多》和悉达多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和喧嚣平静相处》(14) 关于爱及爱人谈论爱是危险的,就像谈论金钱 对于意义广泛人人都有感受的事物,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避而不谈 但是,人们怎能管住自己的嘴呢思想尚未触及的地方,人们的嘴已经表达出来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表达的速.

2、 《管子》(心术)篇中的主客体关系 陈 晨内容摘要管子心术篇在“虚静”理论的阐述上,将“虚静”理论提升到认识论的层面,并探讨了认识主体和客体在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中的关系 认为只有主体和客体.

3、 《羿射九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分析】这是统编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神话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伟大,感受古人丰富神奇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和探寻远古知识的兴趣 教学中,要紧扣语用,以读代讲,.

4、 古体诗《乐道修持》(外一首) 岳林修斯作者简介岳林修斯,原名高方圆,皖籍合肥人,最是诗词曲大家的仰慕者,自由创作者,诗人;擅长古体诗,尤其七古,从事十年的创作,特别专注于诗词曲的研究,成诗已达千余篇 乐道修持—&mda.

5、 陶渊明的隐逸情怀解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摘 要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因为时事、命运的荒谬而出现了一大批隐逸的文人,但是在这些人中,却有一人与他人不同,那就是陶渊明,本文就以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隐逸情怀,分析为什么说陶渊明.

6、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孔宙碑》(明拓本) 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