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店惠宝典的期刊号 南词叙录的论文 型录设计文献综述 宝洁公司公司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支付宝的会计论文 什么叫杂志书

宝昌杂录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董玉书和《宝昌杂录》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宝昌杂录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2

董玉书和《宝昌杂录》,本文是宝昌杂录有关论文例文和《宝昌杂录》和董玉书和宝昌杂录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 吕光明

[摘 要]董玉书是前清遗老,从现存其诗词、书法、回忆录可知其人是一位典型文士.其著《宝昌杂录》辑录了东北、新疆、宁夏、张家口等地的珍贵史料和奇闻逸事;《芜城怀旧录》则记载了晚清文人及后代在扬州的文化事迹,保留了许多文献资料.

[关键词]董玉书;《宝昌杂录》;读书笔记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7)05-0102-05

doi:10.3969/j. issn. 1672-8610.2017.05.0013

《宝昌杂录》是一部很有史料价值的关系到察哈尔历史的读书笔记,作者董玉书的个人资料却很缺少.他是浙江省江都县人,在晚清有“拔贡”身份.在获得“拔贡”之前,他的行迹几乎是空白.封建时代的“拔贡”过程不像当今的高考,那是每隔几年朝廷就派出学官,在省一级的府学各选拔两名,在州学与县学各选拔一名,然后像送给朝廷的贡品一样,将选出的生员贡入太学,一个“拔贡”就这样产生了.董玉书作为“拔贡”,虽然没有像中举、中进士那样荣耀,但在封建社会能够进入太学读书深造,然后经过朝考,充任小京官或知县、教谕,也是极为荣幸的.

  董玉书1869年生,1952年辞世.他的人生轨迹分为两个段落:在他43岁(也就是清朝被推翻的1911年)之前,担任过安徽省天长县与霍丘县县令,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大段落.第二个段落大约40年,他基本生活在民国.先是在居庸关至张家口一带“佐军治民”近10年,然后流寓京师.晚年则寄寓扬州,以遗老、诗人、书法家身份,过着吟诗作赋、写字画画的闲适生涯.而他与太仆寺旗之间的关系,则发生在1921年,那时他53岁.他在太仆寺旗的前身——左翼牧厂,担任监督太仆寺两翼清丈行局负责人,具体官职目前还没查清楚.“两翼清丈行局”已是历史名词,今人已不知它为何物,可在晚清至民国初期,却是国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推行“垦政”,允许从坝下移民到坝上的广大区域,大量“开垦蒙地”,从而专门设立的对草原牧场、已垦土地进行测量造册的类似衙门的机构.《宝昌杂录》第一则,就提到“前局长林子清”.查证后得知,林子清是在1916年由凉城县知事调任太仆寺两翼清丈行局当局长的.从董玉书的行文意思上推测,既然称林子清是“前局长”,董自己是不是继任局长,虽然没有确证,但从他自述“今岁捧檄远出重关”看,肯定是被派往坝上“佐军治民”的负责官员.《宝昌杂录》的定稿是在1921年(农历辛酉年).这十年间,董玉书还在集宁一带任过职,写了以乌兰察布为背景的《蒙园纪闻》一卷.国家图书馆*的,正是《宝昌杂录》与《蒙园纪闻》的合订本.

江都过去一直是县,现在叫江都市,归扬州市管辖.《扬州市志·人物志》有董玉书的小传:“董玉书(1869-1952),字逸沧,晚号拙修老人,江都(今扬州)人.清末江都拔贡,为冶春后社社员,以诗名.历任天长、霍丘县县令.曾在居庸关至张家口一带‘佐军治民’近十年,晚年流寓北平.著有 《寒松庵诗集》、《芜城怀旧录》三卷、《蒙园纪闻》一卷、《宝昌杂录》一卷,并行于世.”

以上记录太笼统,不足以概括董玉书的生平.从现已发现的董玉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史料,大致可以看出他几十年的人生步履:

光绪初年,臧谷发起“冶春后社”,是扬州地方名流继“冶春诗社”之后成立的文学团体.有文章推算,董玉书加入“冶春后社”的时间约为20年.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后,“冶春后社”的活动才停止.

据《扬州艺坛点将录》统计,“冶春后社”社员有一百二十余人.成员中有离职官吏臧谷,内阁中书陈含光,丁酉科拔贡周树年,孔子后裔孔庆镕,进士严贯公,律师胡显伯,中医陈廷祥,寓公王度生.其中,诗书画名家最多:王振世、董玉书、吴恩棠、宣古愚、陈懋森、叶维善、张曙生、陈延铧、吉亮工,等等.董玉书在晚清与民国是扬州的著名书法家,楷书、隶书、行书、草书俱佳,至今书画拍卖市场上,屡有他的遗作出现.

  1896年,董玉书在南京,与作候补知府的谭嗣同合题扇面.

  1905年,与巴泽惠等九人,在安庆菱湖泛舟联句.

  1907年前后,担任安徽省天长县令.

  1910年前后,担任安徽省霍丘县令.

  1910年从霍丘去职,到安庆主管库.不久离开安徽,到居庸关至张家口一带“佐军治民”.居住塞外近十年,曾任兴和县(今张北县)县长,并短暂治理宝昌与商都(职务不明).

  1913年,吴笠仙画菊花图,董玉书作书法与落款.

  1917年,在商都县任职,撰写《郭公新建商都公署碑记》.

吕光明 / 董玉书与《宝昌杂录》

吕光明 / 董玉书与《宝昌杂录》

1918年10月,撰写《商都县碑》,并踏访元上都遗址.其间曾到集宁县购地筑屋,建议当局“垦政与筑路并行,从集宁开至滂江,再达库伦”,惜未果.

  在集宁期间,他借八旗军校射地,辟为“蒙园”.

  1921年春,请桐城画家方洺绘制《蒙园雅集图》手卷.《蒙园纪闻》也作于此时.

  1919年,为《察哈尔政务辑要》题跋.

  1920年,在《宝昌杂录》中自言“庚申予在兴和时”,庚申即1920年,可见他在集宁与兴和待的时间不短.

  1921年除夕,完成《宝昌杂录》并作《自序》.

  1923年,寄居北京,请安徽怀宁人萧愻(字谦中,号龙樵)绘《重游菱湖图》.

  1925年,南下,重游安庆菱湖.

  1926年,居住在扬州旧城北小街,与画家梁公约对门而居.

  1927年,再次游览安徽芜湖,自题碑签.

  1928年,过六十岁生日,为了避客,赴杭州游览西湖.

  1931年秋,与吴秉澂等五人泛舟济南大明湖.

  1932年,董玉书请杜祖培为他画《明湖秋泛图》册页.

  1938年至1946年,避居上海8年,租住在成都北路.

  1946年正月完成《芜城怀旧录》.在《自序》中说:“自戊寅迄己酉,避居海上八年,凡记忆所及,笔之于书,偶有闻见不详,或借书参证,或函友征询,陆续搜集,手编成帙,略仿《画舫录》城郊之例,区为三卷,补录一卷.是录重在人物事迹,以便展览,抒怀旧之念,地方风景,则从略焉.”郑逸梅评其“参证征询,不厌求详”.

图1董玉书与谭嗣同合题的扇面

  1947年,江都杜召棠为《芜城怀旧录》作序:“(董玉书)乃于卅六年五月,不远千里,北上旧京,登门造访.观其修髯道貌,丰神奕奕,且敬且慕.蒙以原稿见付,书分三卷,附补录一卷.中叙道、咸、同、光及民国初年扬州人士,其有道德文章,及一技一艺之足以堪传者,无不备载.字斟句酌,不仅供士人赏玩,且足为乡土历史上之参考.”

  1948年春,启功以通家子弟拜见董玉书.本年由建国书店石印《芜城怀旧录》.

  1949年前,据称去了台湾,待考证.

  1952年逝世,待考证.

从现存董玉书的诗词、书法、回忆录看,董玉书是一位典型的文士.他离开“佐军治民”的职掌以后,客居扬州旧城北小街,真正回归了文坛艺苑,过起惬意的文人生涯.他诗名大,书法技艺也精.仅从近年各大拍卖市场“扬州拔贡董玉书的书画”作品看,他与当时名流有着广泛交往.而最为重要的,是他参加了“冶春后社”.历朝历代,诗坛即文坛.董玉书在扬州诗坛上有不低的声誉,传世之作有《寒松庵诗集》、《拙修草堂剩稿》.

  抗日战争打响后,董玉书已经70岁,他于1938年至1946年避居上海8年,租住在成都北路.那一时期,他在写《芜城怀旧录》三卷和《补录》一卷.1946年春《芜城怀旧录》全部完稿,1948年由建国书店石印出版.这些作品,今天都成了研究清末民初扬州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的难能可贵的资料.

  有一段时间,董玉书流寓北平,成了启功的曾祖父溥良的弟子,与齐白石、陈师曾等大家亦有交游.1948年春,书画家启功以通家子弟拜见董玉书,请教曾祖父的旧事.那时董玉书“已衰耄,谨就追忆所得,濡笔记之,以告后人”.之后董玉书还写下《先师记》,留下了有关溥良的珍贵史料.

回头再说《宝昌杂录》.这是一部读书笔记,也可视为史料笔记.内容以宝昌为引线,直接论述、涉及宝昌境内的史料只有七八则,而涉及察哈尔地域文化的记载也不过二十几则.最多的,是对清代人物与事件的探佚、辑录、思考.我细数过,书中直接记录宝昌、左翼牧厂的文字,一是他曾到过今天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的玛拉盖庙;二是记录左翼牧厂产蘑菇,以白蘑为贵;三是提及两翼牧厂,即太仆寺左翼牧厂与太仆寺右翼牧厂;四是提到喀喇尼墩井,那是清代左翼牧厂的衙门所在.而书内记载颇多的,是上都(滦京)、沽源、张北,那都是宝昌的近邻,三个地方的物产、风俗、物候都趋一致性,也就间接反映了太仆寺旗的历史风貌.

  董玉书是前清遗老,对清朝的历史、人物、掌故充满了兴趣.所以,他虽以《宝昌杂录》为书名,却把视野放开,辑录了中国东北、新疆、宁夏、张家口等地的珍贵史料与珍闻逸事.虽然整部书的正文不足两万字,分为一百八十则短文,可内容丰富、翔实,尤其在清初至乾隆朝大兴文字狱的几次事件上,董玉书对流放到黑龙江宁古塔与新疆塔城的文化巨子们,充满了同情与怜悯.他一路写下来,既涉及吴兆蹇、方拱干、吴桭臣、方登峄、李锴、讷尔朴、姚兴滇等被流放的文化人,也涉及元代至清代活跃在文坛诗苑的杨允孚、周伯琦、高士奇、王士祯、袁枚等文人,而对清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如张鹏翮、阮葵生、方观承、陈黄中、余寀、孙嘉淦、阿桂、纪昀、明珠、杨宾、海兰察、卫既齐、傅鼐、鄂尔泰、观明、吉林英和、范昭逵、姚伯昂、魏源、陈梓、卢抱孙,都很敬重地有所记载.有些史料虽然不属于董玉书的创作,而是对清代名望人物的文献辑录,但也不可或缺,是研究董玉书这样的晚清文人的宝贵资料.

进入晚年的董玉书写了《芜城怀旧录》,是一部记载晚清文人及其后代在扬州的各种文化事迹的真实记录,保留了不少地方文献.

  1.留下了冶春后社名录.那是同光之际扬州文人诗酒雅集的110人名单.到了20世纪40年代,诗社人物“大半物化,存者十之四五,晨星零落,风雅侵衰”.这一现象虽然发生在扬州,却预示中国传统文化已进入急遽衰飒的历史拐点.我第一次发现冶春诗社在雅集中,是如何“打诗钟”的:“每值花晨月夕,醵金为文酒之会,相与尖叉斗韵,刻烛成诗以为乐.例先拈题十四字,各撰七联,谓之‘七唱’.酒阑余兴,又或另拈两题,分咏一联;或公拟数字,嵌入两句,统云‘诗钟’.汇成后请人誊写,当场公同互选,次第甲乙,则以当选最多数为冠军.间亦专请作家评定之,一时传为韵事.”文人雅士的“打诗钟”方法,如今民间还在延续着吗?恐怕已成绝响.

  我粗略数过,董玉书写进《芜城怀旧录》中的进士、举人、拔贡就有60余人.这些人个个不同凡响,在文学艺术上都熠熠闪光,借着《芜城怀旧录》,他们永远留在了文化史上.要不然,多数人会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2.保留了文化名人歌咏扬州的精妙作品.仅就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包括冶春后社人物在内,文化人歌咏扬州的作品极多.粗分一下,就有格律诗、楹联、游记、序跋、碑记等等,文体不一而足.我发现,清代的文化名人尤其大书画家,如:曹寅、伊秉绶、赵翼、阮元、朱彝尊、吉亮工、罗聘、史念祖、陈心来等一大批人,所谓“先达名贤、耆儒硕德、过客寓公”,不少作品保留在《芜城怀旧录》中.反过来看,正是这些精妙作品,又为这部地方文献生色不少.

 3.记录了文化名人寄寓扬州的各种趣闻.《芜城怀旧录》卷二收了一个极为有趣的故事.是说龚自珍每来扬州,都会住进魏源家的秋实轩.有一天客人来拜访,龚自珍急中没有靴子穿,就向魏源借了一双.可靴子太大,穿起来脚下空荡荡的.在人们的印象中,龚自珍是个一本正经、忧国忧民、声色俱厉的汉子,但真实的一幕发生了.龚与客人谈到动情处,手舞足蹈不说,竟然跃上书案“舞蹈行乐”而忘乎所以.快要送客了,龚才发现一只靴子不见了,弯腰怎么找也找不到.直到客人真要离开了,龚在慌急中撤掉卧具,才发现那只靴子竟然躺在帐子顶上!后来有人打趣,就把秋实轩称为“羽陵山民(龚自珍的号)靴飞处”.这段文坛逸事,恐怕仅存在《芜城怀旧录》中.

  4.对扬州历史文化古迹多有记载.重要的如史公祠、平山堂、石塔寺(古木兰院)、西方寺、城隍庙等等.董玉书手下所写,那才是原汁原味的文化古迹,绝不是已被商业化熏染后的今日面目.书中还对曹寅校刻《全唐诗》使用铅活字有记载,同时也记载了扬州刻书使用木聚珍版排字的历史.

该文结论: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宝昌杂录》和董玉书和宝昌杂录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宝昌杂录本科毕业论文宝昌杂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论意识形态因素对林纾翻译策略的制约以林译《黑奴吁天录》为个案 论意识形态因素对林纾翻译策略的制约——以林译黑奴吁天录为个案○邓 笛(盐城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摘要 林纾在译作的序或跋中多次表达译作应忠实于原作的翻.

2、 《南洋商报》刊载《知堂回想录》钩沉 夏晓虹知堂回想录乃是周作人晚年应时居香港的曹聚仁邀约而作,1962年11月底完稿后,发表与出版屡遭挫折 直到1970年5月,全书方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整体推出 而曹聚仁约稿之际答应连载的香港新晚报,.

3、 《五杂组》综述 张雅 广西师范学院摘 要作为明代重要的笔记小说之一,五杂组具有重要的语言文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于五杂组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学内容与思想、历史价值……方面,关于五杂组的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

4、 钱钟书用《围城》还人情 1941年,钱钟书留学归国后受困于上海沦陷区, 由于学术文稿一直没人买,加之要养育女儿,钱钟书只得改写小说 然而,钱钟书写小说也像写学术文稿一样,十分严谨,每天仅写500字 这样的写作速度自然不能马.

5、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别样精彩李玉贵老师《分心虫》教学赏析 摘要习作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整体性观照和系统性梳理,导致训练目标模糊和训练内容随意 李玉贵老师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遵循习作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 他引领学生在&ldqu.

6、 东西方建筑的巡游和评汉宝德《东西建筑十讲》 □ 刘珊珊 黄 晓东西建筑十讲,汉宝德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欧亚大陆作为地球上最大的一片陆地,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两大文明,二者恰好处于大陆两端,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