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艺术当代杂志 艺术科技杂志 艺术导论论文 领导艺术论文 艺术教育杂志 艺术期刊 数码艺术设计杂志 公共艺术作品论文 园林艺术论文文献 公共艺术设计论文 论文艺术 平面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艺术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小说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下的《芳华》有关论文范本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艺术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2

小说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下的《芳华》,本文是艺术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艺术形式和《芳华》和小说相关论文怎么写.

小说与电影

——两种艺术形式下的《芳华》

文/ 邓汝文

摘要:小说与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前者是文字的艺术,后者则是视觉、听觉的艺 术.但是电影离不开文学这一源泉,好的小说多被改编为电影.电影面向的是社会大众这一群体, 在艺术处理上需要符合大众审美;小说相对而言,针对的群体要小,以文字直击内心,直面现实, 并不需要以大众审美为标准.对此,以《芳华》为例来分析说明.

关键词:小说;电影;《芳华》;艺术形式;审美

小说与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一种通过文字描述、刻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字的美妙与灵动,在字 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文学的艺术.而电影则是通过图像的展示,声音、音乐的渲染,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宏大 的场面、振奋的音乐往往能让人情绪随之波动,这是影视的艺术.小说和电影,两者的载体不同,审美方式不同,对象不同, 带来的审美感受亦是不同.不同的呈现方式,对感官的冲击力度自然不同.严格说来,二者并没有什么相似性.然而,成功 的电影离不开好的剧本,于是成功的小说便成为其选择的对象——特别是文学性质浓厚、思想深邃的小说,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说电影离不开文学的支撑.许多名满中外的小说都被改编为电影,如《乱世佳人》《阿甘正传》《青春之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哈利波特》等,而这些电影,无疑也是成功的.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应该是属于快餐文化的一种,它将一部小说限定在一个多小时或是两个小时内,这一艺术形式给了没有时间看原著的大众一种很直观、方便的方式去感受原著,只需要一两个小时, 就可以直面地体会整个故事的跌宕起伏,通过一种活的审美方式,体会一场视觉、听觉的盛宴.而改编的电影,因为时间的 限制,故事情节等是需要或修改、或移除、或注释、或重构、或 再创作,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中留下的、过滤的、放大的可能 与原著所想要表达的思想、理念是不同的,它表明的可能是导演、编剧的思想,是他们的解读,亦可能某些方面是对整个社 会大众审美的一种迎合,毕竟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其商业色彩还是比较浓厚的,需要符合主流的大众审美,才可以大卖,是 一种娱乐文化.电影呈现的是一种表象,而小说则是站在思想的高度直击内心、针砭时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性、社会 的复杂.通过文字,可以直接地感受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一 个小小的动作、表情往往展示了人物的喜怒哀乐.小说最重要的,并非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它给予读者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思考,所以它并不一定像电影一样迎合普遍大众的审美,它的受众是懂它的人.

由于电影受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许多看过原著的人,往往会认为改编得不尽如人意,因为它某些情节的删减、改编,可 能完全改变了人物、事件的性质,不能完整地展示出人物的心 理变化、社会现实.播放的方式,使得电影不可能有大量的内 心活动和意向表达,通过画面讲述故事,主要在于活灵活现.而 小说则与之相反,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方面衔接得自然而 合理,可以反复揣摩.可以说,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虽让人如 身临其境,直观感受,但是电影结束了也就结束了.而小说,虽 然只有文字的描述,没有电影的活泼、直观,但读者却不是以 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身临其境,而会不自觉地化身为其中的人物, 沉入其中,随人物的情绪波动而波动.

《芳华》,无论是冯小刚的电影,还是严歌苓的小说,无疑都是成功的,但二者差距还是很大的.笔者认为,电影没有拍出小说的精髓,太过平淡,没有凸显出人性的深刻,也缺乏现实主义的批判.电影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都进行了改变.刘峰的形象发生了变化,至少黄轩不是一个相貌过于平凡,身高1 米 69 的人.多处情节发生变化,比如找猪、腰伤,这些原著中没有.而表白、伤手臂、借郝淑文钱等情节都与原著不同.而何小曼,电影中名叫何小萍,她的父亲在原著中于她四岁时就自杀了,招录小萍的是郝淑文,她与刘峰的交集始于那一次二人共舞,其他许多情节亦不同.而林丁丁、郝淑文、萧穗子也并非像电影中那般,林丁丁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最后帮别人看守别墅;郝淑文先是勾引当时与萧穗子暧昧的陈灿,拿到萧穗子写给他的情书,继而与陈灿一同,最后嫁给“军二流子”又离婚.而萧穗子,并不像电影中那般受人欢迎,因为情书事件,她是“思想危险”的人物,是何小曼的到来解救了她,让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最后也是经历了失败的婚姻.电影中似乎把所有的不幸都给予了刘峰和小曼,却又对他们的不幸讳莫如深、一闪而过,其他人的人生却似乎没有大起大落,整个基调悲而不伤,平缓而缺乏.将所有人的不堪、诟病都予以掩饰,甚至刘峰和小曼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忽略了,着重表现的是青春的美好,芳华的流逝.它的时间、事件、人物是割裂的,过于片段化,缺乏连贯性.但在许多情节的改编上符合了大众的审美,譬如一个完美的结局,刘峰好好地活着,大家还聚在了儿女的婚宴上,让观众虽然感叹刘峰、小曼的命途多舛,但也得到了安慰.电影着重表达了刘峰从一而终的善良和小曼的隐忍,“不被善待的人却最能识得善良”,却弱化了那个文工团集体对二人的伤害.

小说对器物、工具、文工团等的描写,使人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残忍.它将人物的思想刻画得太深邃, 各个时间段的形象,遇到各种事件内心的煎熬、波动、挣扎都 跃然纸上.刘峰的、小曼的、众人的心理都地呈现在文 字上,剖析在大众的眼前.刘峰善良的卑微,没有自我,帮助 别人成为他刻入灵魂的本能,活的卑微而小心翼翼.他被塑造为楷模,从另一种意义上脱离了集体.于其他人而言,他已经 不是“人”了,所以他们怕他敬他,不可能有人和刘峰勾肩搭 背地去食堂偷吃食、和女兵调笑、讲别人坏话,他们所有私下 的娱乐、社会活动,都不会叫上刘峰.小曼,敏感而倔强,外 表是柔弱的,内心却是固执的,活的隐忍而自卑.而其他的文 工团成员,他们对刘峰是又敬又怕,怕他的完美.所有人处在 一个微妙的平衡里,既理所当然地需要刘峰的帮助,又在内心憎恶着刘峰的优秀,期待着他跌下神坛.他们在心里想着怎么狠狠地把刘峰踩在脚下,来拔高他们自己.“触摸事件”的爆发, 让所有人都有了抬高自己道德品质的机会,人人都做着道德的斗士.似乎完美的人一旦犯一丁点所谓的错,就是罪大恶极,而 不完美的人却总能获得原谅.这个世界似乎善待的是不完美的人,越是不完美越容易被原谅.恶人放下屠刀立地就能成佛,善 人则需要日复一日地行善,历经磨难,一旦出现一点疏忽,便 抵消了所有的努力.电影中,把这些的人性都模糊了,甚 至作了删改.以一种“大家皆美”的方式表现出来,失去了小 说的韵味与振聋发聩的作用.

小说中宏大的场面、人物的形象是想象力的审美,人性、社会问题等的反思则是思想的审美,通过一种抽象的审美方式来完善、感知.而电影则给人以画面感,以直接的感官审美方式, 将小说以一种“实物”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可以直接看到宏大的场面,但也固化了观众的思想,“实物”展现在眼前,想象力就难以展开了.对于小说和电影,笔者认为应该从情感上将二者割裂,因为读者与观众是两回事,经过改编的电影所要表达的不是读者自我感知的小说,是导演、编剧在原著基础上的改编、解读,也可能是他们作为原著读者所理解的小说,针对一部小说,千万人有千万人的不同感受,当然不可能符合每个人的自我审美.而电影的商业、娱乐性质决定了它属于一个大众审美的对象,在改编上首先需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口味,然后才是导演、编剧个人的思想.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一个脱离原著的独立的个体,所以应该将二者分开为两个单独的个体来进行解读.

将《芳华》的小说与电影割裂开的话,笔者仍然觉得电影太单薄了,可能是还没有从读者的身份走出来.笔者认为电影 剪辑、删减得太破碎了,有些情节的转换太过急切.说是刘峰 和小萍是主角,但是整部影片中他们的戏份似乎并没有那么重, 删减了男女主角大量的戏份,诸如小萍的独舞、刘峰被集体批 判、小萍在尸体堆里翻找刘峰、刘峰在海南的经历、小萍如何 发疯等精彩的部分都已被删减.刘峰和小曼,与文工团的集体 是割裂的,二者的故事与文工团的故事是分开发展的,主角的 戏份不多,大量出现的是文工团的兴盛衰败、团内人物的人生 发展,且完全舍弃了原著中这些人物人生轨迹中的不顺,甚至 于不堪.似乎每个人都过得家庭和美、工作顺利.这部电影的 着重点似乎不是刘峰和小曼的悲剧人生,而是文工团的故事, 刻画了一个大圆满的结局.电影中弱化处理了人性的丑陋不堪, 以一种“温柔”的方式,模糊、暧昧地将一切种种归因于时代 框架下的不得不妥协.它想表明的是那个时代下,文工团青年 男女的芳华时代,过分美化了他们的青春.既不敢深入批判现 实,亦不敢如小说中深刻揭露人性.在时代议题上、人性表达 上,排除立场,以一种感性的表现方式,诉诸于感情.所以在 笔者看来整部电影缺乏厚重感,也许是为了迎合普通大众的审 美方式,毕竟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文化,商业需要使得它应该以 感性的方式来与观众共鸣,从情感上调动观众的情绪,可以振 奋、感伤、气愤,却不能沉重、压抑、失望.

小说与电影,看似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在某些方面紧密相连.电影需要小说作为其故事来源,而小说相对于电 影来说,不属于大众审美,特别是文学性较强的小说,其反映 的思想深邃,抨击现实、针砭时弊,这类小说针对的人群相对 有限,而改编成电影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受众,总有人 会在看完电影后意犹未尽,从而看看原著.当然,视觉艺术与 语言艺术终究存在差距,二者都有对方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所以,小说与电影也不可能是对等的,优秀的小说不一定能改 编成成功的电影,而成功的电影也不一定来源于小说.

参考文献:

[1]严歌苓.芳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作者简介:邓汝文,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刘贵增

言而总之:这篇文章为适合艺术形式和《芳华》和小说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艺术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艺术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超越内容:从形式入手解读《水》 江苏师范大学 尹逊才水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由马朝虎的散文名篇饿水改编,主要讲述作者故乡极度缺水下人们对水的渴望及感受 从题目和内容上来看,它无疑是一.

2、 影像的力量论电影《芳华》沉浸式的视觉策略 【摘要】与其说电影芳华做到了对文工团集体记忆的深情回望与缅怀,不如说,导演以影像的方式满足了观众对历史空间的想象性再现 即导演以影像的方式“补偿”了观众缺失的历史经验,并创造出.

3、 电影《芳华》把人分5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冯小刚的热门电影芳华,正在各大影院上映 昨天去看了电影,我没有失望,芳华仍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之一 电影讲的是1970 到1980 年代,某军区文工团,一群年值芳华的年轻男女,经历了爱情萌发,遭遇了战争.

4、 从lP溃退到《芳华》再绽放2019中国电影的生死选择 一中国电影票房狂飙突进,国产电影似乎也搭上了快车道,从泰囧到战狼2,国产片连破票房纪录,然而在中国电影风光无限的同时,一场悄无声息的危机却悄悄地降临 2017 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了550 亿元,然而,.

5、 电影《芳华》中刘峰和何小萍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她”代表了生命中最梦幻的时刻,纵使年华老去,依然深藏心底 刘峰和何小萍刘峰用真诚和奉献缔造了芳华,一个是&l.

6、 金庸小说和南派三叔小说的不同 那日吃饭时,听到阿姨提起金庸小说来 金庸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当然也听说过,而父母经常在回忆往事时提起金庸的小说,当时便报了好奇之意、敬畏之心翻开了,殊不料这一翻,从看到第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