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新人杂志 如何做四有新人论文题目 四有新人的思修论文

新人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跟赛珍珠抗战小说《龙子》中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新人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1

赛珍珠抗战小说《龙子》中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本文是新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赛珍珠和人文主义和《龙子》类论文范文资料.

夏秸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摘 要] 《龙子》是赛珍珠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龙子》渗透着赛珍珠和平与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战争中的人心之变也映射了赛珍珠对人性的反思,而小说中涉及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调和则显示赛珍珠多元文化互补的思想.这些与当今倡导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研究赛珍珠抗战小说《龙子》中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探索该作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龙子》; 新人文主义; 赛珍珠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8-0055-02

[作者简介]夏秸,女,江苏唯宁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赛珍珠研究.

一、引 言

出于朴素的个人主义情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抗战期间,赛珍珠全身心地支持抗战事业,她通过演讲、发表文章、抗战募捐等方式进行反战宣传,从精神、道义和物质上极其卓越地支持了中国抗战,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说《龙子》出版于1942年,是赛珍珠在二战期间创作的,小说描写了林郯一家在日军占领南京期间的悲惨经历及英勇抗争,揭露了日军的暴行以及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心理创伤和人性扭曲.

陈亮从后殖义的视角,分析《龙子》中赛珍珠的战争观,否定赛珍珠的理想化人性概念,认为建立独立的权力话语和暴力革命才是摆脱殖民的有效途径.徐清认为《龙子》是“一部反映乡土中国的小说,同时它更是一部跨越东西方文化视野,贯穿着理想化了的人性精神之作”,肯定了其对战争、人性及性别等问题的思考.张春蕾将《龙子》与严歌苓同类题材的作品《金陵十三钗》进行比较,从情节、对战争与人性主题的思考、叙事模式、审美价值等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充分肯定了《龙子》的战争主题下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内涵.

国内学者大多从某一方面对《龙子》的思想内涵进行剖析,尚无多视角的全面分析,也较少涉及该作品的时代意义.从新人文主义角度探讨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多维度地探讨小说的思想内涵,才能赋予这部作品新的活力和现实意义.

二、赛珍珠《龙子》中的新人文主义思想

20世纪初,美国的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欧文·白璧德在认为人文主义是在极度的同情与极度的选择之间进行调和,主张适度法则是最高的人生法则.后人将这一解释称为新人文主义.

(一)和平与博爱的世界主义情怀

赛珍珠在《龙子》中描写了作为战争双方的中日两国,二者有敌对的一面.但与古往今来多数战争主题的小说不同,该小说中一方面描写了二者的对立,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描写侵华日军的残暴行径,另一方面又对中国抗战杀敌的行为进行反思.平时连鸡鸭都不敢杀的林郯在杀掉一个向他求饶的日本人后,从他身上发现他妻子及四个孩子的照片.善良朴实的大儿子在杀了一个日本兵后,走进屋子,继续吃饭.小儿子“把能够爱上一个女人的所有的倾注进了一个更深沉的里.那就是杀人的.杀人已经成了他的欢乐.”

战争中,中国百姓的人性遭受蜕变,仇恨使得原本善良的农民也会变得冷酷无情.赛珍珠对林郯一家抗战杀敌的描写之外,透露着对战争暴力的反思,对人性泯灭的无奈,对战争中人类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因此,《龙子》不仅是对日本暴行的揭露,也是对一切暴力的反思.它超越了抵抗、斗争和复仇,作者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以一种和平与博爱的世界主义情怀,反思战争暴力对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悲悯.赛珍珠以超越国界的世界主义情怀,表达了对人类和平与博爱的憧憬.

赛珍珠不仅反思历史,还指向未来,她的作品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倘若作品仅向世界人民描述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勇敢顽强,而未包涵博大的世界主义情怀,则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必将大打折扣.

(二)理性自省与道德返现的人性光辉

新人文主义强调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提升,强调“正心”、诚意等理性白省和道德返现命题,这与中国儒家思想相契合.

白璧德最关注的是尊重人性,他认为适度法则是最高的人生法则,因为它限制并包含了所有其他法则.佛祖在其训诫的开篇之句中便说,偏激即野蛮.

战争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国土沦陷、家破人亡,善良的人们拿起武器开始为自由和解放而战斗.但是,在自卫和反击之间,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尺度.林郯一家的杀敌行为让林郯陷入反思:“鬼子走了以后,我们还能把过去的自我找回来吗?”

玉儿和老二为追求自由,离家投奔抗日根据地,玉儿则由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成长为抗日知识女性.但是,在玉儿投毒以后,都觉得自己不像个女人,担心丈夫不再喜欢她,陷入对自己行为反思的迷茫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龙子》对战争的反思比以往其他同类题材的多数作品深刻.赛珍珠没有亲历战争的残酷场面,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战争中的人性做出客观的剖析.

(三)多元文化互补的生态思想新人文精神提倡的是尊重他者,尊重差别,提倡多元文化互补,特别是东西方文化互补.新人文主义精神超越人类中心意识,高扬生态意识……东西方互补的生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21世纪新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小说的书名看,赛珍珠以“龙”这一意象为书命名,同时在小说前增加了一段解释,与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的不同,避免西方人的误解.可以看出,赛珍珠站在尊重人类多元文化的高度,对中国文化予以充分尊重,同时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积极的姿态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当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交锋时,会产生一些误解甚至是冲突.《龙子》中对白人教会中白种女人的描写则反映了异国文化在中国遭受的偏见与误解,出现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场面.她生平第一次见到白种女人“头发像猫的软毛一样黄,头发并不均匀地撇在头上,像羔羊的毛那样突了出来”.林嫂将一个外国女子的头发与猫、羔羊等动物相比,表现出对陌生的西方文化的一种鄙视和排斥.兰花死后,林嫂看见白种女人没有掉泪,表现出不解,认为她没有情感、麻木不仁.直至林嫂发现白种女人为清洗兰花尸体所做的事后,才感觉到白种女人的高大,产生一种崇敬之意.但是,很快又被白种女人口中反复提到的“上帝”所吓跑,宁愿遭遇日本人也不愿留在白种女人那里避难.

这些情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无论是外在的表象,还是在东西方人民的精神层面.林嫂与白种女人身份悬殊固然是导致交流障碍的原因,但东西方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才是导致冲突的内在动因.

然而,赛珍珠并未停留与此,小说后半部分对半笑、老三和梅丽的描写则上升到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林嫂离开教堂时,白种女人主动提出送半笑去女子学校学习文化;半笑与梅丽的良好沟通;英俊勇敢、桀骜不驯的老三在见到梅丽第一眼,便爱上她,要娶她为妻,最终在抗日根据地与梅丽结合.由此可见,人类所共有的博爱、友情及爱情是跨越国界的,东西方文化可以在开放的视野中交流共融.这个思想在赛珍珠不同时期的多部作品中有所反映,如《群芳亭》中吴太太和安修士之间思想交流,已经超越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障碍,上升到思想感情上的沟通、文化知识的共享以及对慈善事业的无私奉献.

三、结语

《龙子》是一部跨越东西方文化视野,贯穿着人性光辉的著作,体现了赛珍珠独特的视角、超然的态度和自由与博爱的新人文主义精神.《龙子》渗透着赛珍珠和平与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战争暴力导致的人心之变体现了赛珍珠对人性适度的反思,而小说中涉及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调和则显示赛珍珠多元文化交流共融的思想.探讨赛珍珠小说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反思并发展21世纪的新人文主义精神,必将赋予其作品丰富的时代内涵.

该文结束语,这是一篇关于新人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赛珍珠和人文主义和《龙子》相关新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探究郁达夫小说《沉沦》中主人公复仇的心态 曹嘉伟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沉沦是郁达夫于1921年发表的自叙传小说 本稿的目的是探讨沉沦中主人公“复仇”的心态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多次喊出&ld.

2、 从人性角度解读小说《1984》 摘 要小说1984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本文另辟蹊径,试着从人性的角度,阐述这部小说引发的对于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思想自由;爱情、亲情和友情;真相和真理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3、 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托尔斯泰小说《复活》 摘 要本文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说为理论基础,旨在分析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主人公内心情感的阶段性变化,从最初的堕落到最后的升华,人格在本我与超我中数次转换,人性游走于二者之间,历经数次挣扎,最终皈依道德.

4、 林宝音小说《女仆》中的神话母题 林宝音小说女仆中的“神话母题”研究赵志刚摘要新加坡华裔作家林宝音的长篇小说女仆在国际文坛具有广泛影响,但遗憾的是,评论界对小说中大量存在的华人传统文化习俗的研究仅停留在后殖义&.

5、 昆德拉小说《身份》的主题变奏 作者简介韩依言(1986 7),汉族,沈阳人,工作单位于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3310203在音乐中,完.

6、 试析舍伍德,安德森小说《鸡蛋》中的美国梦 摘要美国梦是美国人的理想和信念,也是美国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 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鸡蛋便是对这一主题的经典重现 小说以第一人称描写,借孩子之口描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美国民众对虚无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