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改革论文 政府会计改革论文 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改革和开放杂志 教育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论文摘要 中国深化改革和世界论文 有关深化改革的论文 十八大深化改革论文 关于深化改革的论文 深化改革促进社会稳定论文

关于深化改革方面论文例文 跟信息技术课程深化改革之关键:校本化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深化改革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1

信息技术课程深化改革之关键:校本化,该文是关于深化改革方面论文例文跟关键和深化改革和校本相关论文例文.

【摘 要】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校本化是关键.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校本化工作?可侧重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内容重组、方式重建、评价重构.内容重组可从学生认知基础、文化传统、地域特点等方面来考虑,让学习内容更贴近实际、更具情感、更具特色.方式重建可从强化项目学习与问题解决、统筹课内与课外、强化创新与实践等方面进行,让学习的平台与载体更加优化、拓展学习的时空、提升学习的品质.评价重构要更加关注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全面与个性的有机结合,让评价更加全面、更加合理、更具特色.

【关键词】信息技术;深化改革;校本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0-0057-04

国家课程实施质量是由学校的课堂来决定的,因为学校课堂才是课程改革真正发生的地方,因而,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最关键的自然是学校的课堂改革.

有效深化学校课堂改革,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关键.众所周知,虽然我们在学校均衡发展上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学校间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受办学条件、学校传统、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社会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种差异或许将永远存在.那么,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围绕课程标准,链接未来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而合理地开发使用各类课程资源,使不同类别的学校、师生在达成共同目标的基础之上,实现各有所长的发展,这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本质属性.它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的“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也是相一致的.

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更为重要.首先,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这不仅体现在设施、设备上,还体现在课程政策、课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像广东、江苏、浙江等均有地方性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这对规范地方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无疑具有很好的导向与规范作用.其次,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极强.信息技术课程是从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的,它经历了“文化论、工具论、信息素养论”的发展阶段,目前又进入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指向的“计算思维论”.几乎每10年会发生一次比较大的变革,这与信息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特性是一致的.如果我们的课程不关注它的发展,那自然会被淘汰.国家课程标准在设计时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建议中就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1],它显然给予了教学实施者一定的空间,而这必然需要通过校本化的实施来体现.

具体到操作层面,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我们认为需要做好“三重”工作,即内容重组、方式重建、评价重构.

内容重组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国家课程标准并没有限制师生的最大选择范围,没有框定师生的最佳成就标准[2],它给予了教师较大的课程自主权,有“我的课程我做主”的意谓.教师的课程自主权,首先反映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与重组上.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并依赖于教材,这可能与师生手中都有这份材料,教师方便教、学生方便学有关.的确,教材也是经过系列研讨、编写、审查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保证,但大多教师忽视了一个问题:教材只是学习内容的一个呈现,虽然现有教材也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建议,但一本教材要适应所有不同类别的学校,显然是不太科学、不太合理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对学习内容做出必要的重组.

1. 结合学生认知基础,让学习内容更贴近实际

课程实施时,我们需要针对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参考教材,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学生学习基础差异正变得越来越大,这不但表现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就是在同一所学校内,也是如此.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江苏有比较好的基础,现有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大多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完成,那么高中必修内容的学习就没有必要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我们可以在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确立更高的发展性要求,重组学习内容,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在重组方法上,可以在主框架下强化核心内容,拓展新的元素,着力于能力提升.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可以围绕文字处理问题、数据处理问题、图像处理问题、视频处理问题、信息集成问题等几大类基本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而进行,着力提升学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文化传统,让学习内容更具情感

文化与课程的全面融合是新一轮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个亮点.[3]这里的文化包括学校文化、地方文化、历史文化等.学校文化是学校经过多年办学实践积淀下来的,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包括课堂教学.当然它也是需要不断丰富与传承的.例如,有一所学校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所创,学校以“弘謇、学謇”为办学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学习技术所用的操作材料大多为张謇先生创业、教育的一些小故事.这一方面落实了学校办学理念,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对学习操作的素材十分感兴趣.当学生把包含张謇先生故事的素材做成一个个精美的作品时,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收获一定是丰富的,课堂学习的效果也就得到了有效保证.

3. 结合地方特点,让学习内容更具特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身处的地方、区域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地方特色、传统、习俗无不影响着当地的人们.学校的课堂自然也就应该关注到这些方面.比如,一所海边的学校,在它的课堂中一定会有海洋的影子;在青墩遗址上成长的学生,一定会在课堂中学习到该遗址的特点、内涵、价值,等等.我们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将地方特色、传统与文化有机渗透在学科学习之中.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让地方特色的内容成为操作的素材,也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地方特色做数字化的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提升信息素养.通过这样的一些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培养家乡情怀.

在内容重组的操作方法上,建议以学校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若学校学科组教师力量不够,也可以实施一定区域内的联合操作,形成区域内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在内容重组划分上,可以考虑三个维度:基础性内容、发展性内容、整合性内容.基础性内容着眼于课程标准的达成,解决共同基础问题;发展性内容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着眼于学科发展方向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发展很快,各个国家对这一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如现在倡导的关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在重组内容时,就应该纳入发展性学习内容之中.整合性内容除了整合学校文化、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的内容之外,也可整合多学科的内容,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可以是解决本学科的发展性、综合性问题,也可以是用本科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有点类似于综合实践类问题.在内容重组时,考虑这一点,对深化课程改革、提升综合能力尤为重要.

方式重建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基本共识.也就是说,对学习方式改革这一问题的认识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推进学习方式的深化变革,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是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方式重建”所要切实解决的基本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的共同特点在于:指向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主体性,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索的基本理念.[4]从操作层面来说,其关键在于:一是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兴趣,能够吸引学生;二是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能给学生较高的成就感;三是必要的学习管理与支持机制,即对学习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较好的学习帮助系统,利于学生学习困难的及时解决.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强化项目学习与问题解决,优化学习的平台与载体

学习活动一定会依靠一定的平台或载体而进行.课程改革后,不少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如以“学案”“活动单”“讲学稿”等为载体的学习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进一步深化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个人认为,以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平台支持为基础,以项目学习或问题解决为载体的学习应该成为改革的重要方向.这里的平台与载体建设,有多样化的方案与途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建设并用好.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建立数字化的学生学习成长平台,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纸质或简易的成长档案平台来实施.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既可以自己开发信息化的学习平台,也可以使用现有免费平台,或者选择使用一个FTP服务器来管理学习过程与结果.以上探索都能有效优化学习的过程与方式.

项目学习或问题解决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在项目学习中,学生会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如梳理与分析、模拟与尝试、优化与创新等.面对不同的问题,学生可能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就有效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如让学生完成一个介绍学校的项目作品,它自然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如何来介绍?要收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从哪些途径获取?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小组如何分工?如何将作品介绍给同学?围绕这一项目工作,学生通过合作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达成学习目标,进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 统筹课内与课外,拓展学习的时空

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仅仅是课堂内的事情,让学生能在任意环境下,促进自主学习的发生,提升学习能力,是学习方式变革的追求.当前,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只要你愿意学习,学习可以发生在任意时间和地点,所以课堂内的学习方式变革,一定会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外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是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的.课程校本化实施,也要求学校能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学习的场所、资源.如上面提到的以介绍学校为主题的项目作品活动,它一定是一个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活动.实践也表明,有不少活动都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如采访、资料查询、信息加工等.还有不少学生为了提高自己作品的效果,专门研究了图像加工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让自己的作品更具个性.现在大家关注的翻转课堂,其实质也是在调整课内与课外的学习内容,将课内、课外学习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习更有质量.

3. 强化创新与实践,提升学习的品质

创新与实践,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早在1998年,教育科学研究所就正式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在学习方式变革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创新与实践的主人.从操作层面来说,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必要的场所、资源(器材).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给学生创新与实践的机会.教师应当有机整合校内外资源,结合学生的特点、学科的特性,多设计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如在机器人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部分素材(器材),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实践,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二是要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通过1~2次活动来达成,要通过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系列化活动,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像信息技术机器人学习中智能风扇创意项目,给学生提供了电风扇、红外线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让学生交流、讨论如何设计智能风扇.有了创意,学生就可以通过编程将程序写入控制板,再经过不断调试完成项目.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讨论:还能使用哪些传感器来提升它的智能?风扇本身是否可以做出革新?这样可引导学生将创意与实践活动深入推进.

评价重构

校本化的课程实践,一定要有校本化评价跟进,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差异,设计校本化的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水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建构中,可以结合模块学分认定,让学生明确模块学分获取的要求,并按要求完成模块学习的相关任务.在这一评价体系中,应当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参与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对小组及全班的贡献情况等,要从多个方面体现学生学科学习的情况,构建学生学科学习的评估报告,作为学生学科模块学习的重要依据.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可采取积分式(对模块学习中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当学生累计积分达到一定值,可以直接认定学分)、项目式(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当学生完成所有项目的学习并经考核合格后认定学分)、综合式等.当然,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在评价体系重构上,都应当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

1. 注重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让评价更加全面

注重过程的评价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基本理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就强调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5].学习过程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但评价中对过程的关注度往往低于对结果的关注.新的评价体系应当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甚至更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关注过程,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为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并促进学生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要关注过程,必须涉及对过程学习证据的收集与整理,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借助信息化的学习平台或学习档案袋等收集.关注结果,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为后续的学习确立基础.关于对结果的评价,需要提醒的是,要更加关注学科本身的学习内容,不要太多指向学科学习以外的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技术的应用是否恰当、技术的应用是否高效,而不应该过多关注完成的作品美不美.所以在作品评价指标上应当体现这一评价要求,从而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去创意并完成自己的作品.

2. 注重个人与集体的有机结合,让评价更加合理

合作学习是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么,在评价体系建构上就必须体现这一要求.要通过评价,反映出集体与个人在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中的价值.以项目学习为例,一个项目一般都是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如果让一个人来做,在规定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是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所在.在评价中,就应力求体现出这样的价值.如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分工任务情况、交流情况,小组在全班内分享情况等.

3. 注重全面与个性的有机结合,让评价更具特色

现有评价方式一般都是给学生一个抽象的分数,这对于了解学生学科学习情况并无太大价值.如果能对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给出一个评估报告,无疑更有意义.因此构建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科学习评估特色报告,可以成为评价重构的重要内容.该评估报告可以全面给出学生参与学科学习的情况,如参与过哪些项目任务、在小组中担任过哪些角色、具体完成了哪些工作、完成情况如何、做过哪些分享、有些什么创新等.当然,评估报告还应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那些在这个领域有突出天赋的孩子,一定要在评估报告中进行恰当的说明.学科学习评估报告,既是对学生阶段学习的客观描述,又会增强他们阶段性学习的动力,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5]制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43.

[2]叶美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思考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

[3]张德举.普通高中课程校本化建设的路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14(4).

[4]蒋立红,罗敏.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1).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该文汇总,该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深化改革本科深化改革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关键和深化改革和校本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电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走进了网络时代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要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提高学.

2、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摘要为顺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并重新编写了教材 本文详细介绍了改革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新编教材的特色 关键词新.

3、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德育渗透探究 摘 要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课堂吸引力、生动性的同时,还要融入对学生人格品质进行培养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要把握信息技术课堂德育内容的价值,丰富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渗透的手段,拓展信息技术课堂德育.

4、 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摭探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实用性强,能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值得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深入思考 文章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

5、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学校特色的电器和PLC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目前“电器与PLC控制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的办学特色,以电气工程专业背景为依托,以基于PLC技术的矿井提升机为对象,设计教学、.

6、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立,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维,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十分适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