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美国文化的论文 美国学术杂志 美国政府和政治论文3000 美国环境金融文献综述 关于美国教育电影论文报告 美国种族问题论文

美国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美国文学中荒野意象与其生态思想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美国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1

美国文学中荒野意象与其生态思想,该文是美国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跟荒野意象和美国文学和生态思想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美国文学中荒野意象及其生态思想

周艳鲜1,2

【摘 要】荒野意象是美国文学中的传统意象风格.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具有各自的思想内涵和不同的象征意义.随着生态批评的出现与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响应“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的倡导,以“生态学视野”,对美国文学作品中荒野意象进行了深入解读,发现其在生态思想上也体现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针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进行阐述,并揭示其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

【关键词】美国文学 荒野意象 生态批评 生态思想

一、前言

1964年美国荒野法关于荒野的定义为:“荒野,相对人及其工作所占据的那些景观区域而言,被视为没有被人开凿过的大地及其生命共同体所在的区域,在那里人本身是一个不能够逗留的参观者”.这个定义反映了美国标准的荒野概念.美洲大陆的初期,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但这也吸引了大量的冒险者进行探索,同时也通过文字描述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荒野意象作为一种真实的历史记载,早期的美国作家对于殖民地初期的荒野意象也存在较深的感触,而针对自身经历的客观描述也成为了后期美国文学作家隐喻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人类生态意识的增强不断推动文学领域中生态文学的发展,作为人类尚未涉足的原始自然,在美国文学中,荒野通常被作为生态环境思想的核心,并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因此,无论是库伯的《拓荒者》还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逐渐成为了生态批评一个不可低估的研究对象.在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生境的当今,荒野意象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也日益凸显.

二、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

早期的荒野意象多出自于新教徒之手,因此也构建出了新大陆的空间独特性,中期的荒野意象则主要以环境意识的描写为主,体现了一种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平等共生的追求,而后期的荒野意象则主要表达了人类对荒野和文明关系之间的深入探索,体现了其对文学思想内在价值的强烈追求.

(一)早期荒野意象

荒野描写是美国文学作品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形式,通过对原始自然的描写,以此来展现出笔者热爱自然、热爱荒野的生态意识与思想.早期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主要以美国新大陆的空间特性为主,在欧洲移民尚未到来时,美洲大陆包含着一定的生存危险,但同时也存在着自由和机遇,吸引了大量的欧洲移民者[1].从历史角度来看,欧洲移民者对于神秘美洲大陆不仅未出现恐惧,甚至更为迫切的走入这片原始森林当中,这种不惧怕恐惧的精神,也使更多的欧洲移民赶赴美洲大陆.这在埃弗利的《通向荒原:美国第一边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早期殖民者的内心,存在着一种真实的冲动,这种冲动甚至强烈到使其丧失理智的状态,即使他们了解美洲大陆仅是一片荒芜,但他们依然十分向往,并期望以此来摆脱欧洲所带来的法律、债务等困扰[2].

早期美国文学中的荒野存在一种双重性的基本意象,第一种即为早期殖民者对于欧洲古老文明强加于身枷锁的摆脱,并极力、热衷对自由新生活充满的向往,期望在美洲大陆上进行一次文明的自由开拓;第二种即为在一片荒芜的美洲大陆内,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阻碍,加之长期受到危险的威胁,因此使早期殖民者存在必须坚持不懈,在美洲大陆长期生存下去的拼搏精神.诸多早期的美国文学作品对这种二重性的早期殖民地荒野意象进行了揭示,并成为美国文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主题[3].同时,荒野作为森林的代名词,美国文学中荒野意象的隐喻即为森林的双重意象,即为罪恶和危险、自由和个人,在早期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后,其面临着诸多的危险和挑战,只有通过团结的方式才能克服危险,在新环境当中生存下去.由此可见,早期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主要以危险和自由等为主,并构建出了新大陆的空间独特性.

(二)中期荒野意象

自然,始终是欧美文学中的核心主题.在中期美国文学作品中,移民者仍然面临着生存和毁灭的问题,美洲大陆中的陌生环境使其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并对自己能否征服这片土地充满了疑惑.荒野意象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挖掘[4].在荒野意象的影响下,美国浪漫主义作家产生了较为深刻的感悟,并以一种尖锐的状态对文学情感进行了表达.在中期美国文学作品中,荒野意象也营造了一种自由、公平的生活环境,而在美国人民与“荒野”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崇尚自由的美国精神,这一点在《独立宣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中中期的荒野意象已经成为其所运用的经典形式,同时也赋予了森林和荒野的全新意义.早期教徒内心的荒野与恶魔相提并论的思想逐渐消失,尤其是东海岸一些具有文学艺术气息的绅士阶层,逐渐意识到自然的美好,并使原生的荒野面临着一种危机感.自此以后,荒野意象发生了改变,逐渐转变为一种独特的氛围,并将环境的描写作为主要内容.比如美国文学作家梭罗,其认为人作为生命共同体当中的一员,既拥有一定的文化气质,同时也拥有泥土气息,只有在两种状态的有效结合下,才能使人更加完美.对待荒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也使如此,文明人可以在荒野当中找回丧失在文明社会中的东西,如对生命充满敬畏的谦卑态度,社会也需要在文明和荒野之间维持一种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时的美国,一切都处于荒芜的状态,人类若想长期生存,必须通过团结一致、共同劳动的方式,以此来面对大自然所带来的危险.

(三)现代荒野意象

当欧洲移民者发现欧洲的文化无法在美洲大陆的土壤上继续发挥后,其只能在人与自然的交流下寻找其他出路,以此来建立符合其内心真实需求的“乐园”,这也使人与自然产生了中必然的交融.爱默生曾在《自然》中,深入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指出了人虽然可以超越经验,但在其和自然交流的过程中,也将更为深刻的领悟到人生中的哲理.自然作为人类文明的源泉,不仅使人们拥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进一步引领人们走向了真理[5].从现代美国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人类与自然逐渐从对立的关系走向了和谐统一,比如在诗人惠特曼的《我在路易斯安娜看见一棵栎树在生长》当中,其曾针对一棵生长于荒漠的栎树进行了描述,进一步体现出了栎树的孤单和乐观,展现了其在当前环境下顽强的生命力[6].可以发现,荒野并没有使人感到胆怯,反而让人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乐观精神,表达出了难以拒绝的荒野气质.

在现代美国文学作品当中,荒野即被隐喻为森林,即为自由、危险和罪恶.从表面层次来看,自由和罪恶是毫不相关的两种意象,但从美国文学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自由与罪恶不仅不相互矛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这一点在现代美国文学作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此社会背景下,任何一种不利于集体的因素都将被排斥,尤其是对于早期殖民地人们来说,荒野也为其提供了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工业化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荒野意象的转变,此时的美国几乎失去了纯粹的荒野,更多的文学作家表现出了显著的环境意识,并着重针对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写[7].比如利奥波德曾坚定认为荒野将改变人们的文化评价尺度,从而引发人们对生态文化与文明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现代化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主要以人类对荒野和文明关系之间等为主,并体现了文学作家对文学思想内在价值的强烈追求.

三、美国文学中荒野意象的生态思想

荒野意象,在美国文学中充满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经过霍桑、库柏、马克·吐温、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几代作家的拓展,荒野已经成为一个喻义复杂的多重文学隐喻.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生态批评逐渐成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生态批评是生态学与文艺学、美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美国学者切丽尔·格罗特费尔将“生态批评”定义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8]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等术语.王诺认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是生态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文学批评.[9]荒野描写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极具美国性的命题,是生态批评中环境文学的重要书写形式,其宗旨是回归自然、歌咏自然,多表现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诉求与生态*观.[10]随着生态批评的研究在文论界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荒野,这一具有美国传统意义的文学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

(一)空间与地域的生态归属

荒野,虽然本意上是指尚未开发的原始自然环境,但其在文学作品中却表现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意象.荒野意象,与美洲大陆的活力与野性存在较高的关联性,为激发人们内心潜在的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反映了美洲人对于空间与地域的一种生态归属.这是荒野意象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早期的荒野描写当中,主要以游记或见闻录等方式凸显出了荒野意象的生态思想,比如马克思在《花园里的机器》中曾表明,人类对于美洲大陆所产生的意象,主要可以分为荒野和花园两方面,该思想与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分析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因此可以将其称为生态意象.无论是荒野还是花园,其均象征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隐喻,是一种诗意化的理念[11].通过将美洲大陆比喻为花园,潜在意思是将其作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期望,体现出了对于自由、休闲的强烈向往,而将其比喻为荒野,则是将其想象为一种可以进行探索,充满冒险意识的领域.

虽然,早期殖民地内的游记作家的荒野描写角度存在差异,但对于荒凉的大自然,作家均选择了对其进行歌颂,这一点在布雷德福的《1620~1647年普利茅斯种植园记事》中得到了体现,其描写到:“因为夏天已经过去,呈现在眼前的仅有严冬萧瑟的景象,土地上树木林立、杂草丛生,尽是一片荒凉、原始之色”[12].布雷德福当时虽然置身于一个充满荒野的国度,接近原始时代,但其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荒野的颂扬,甚至确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将自己作为描述对象,以此来体现出荒野的活力精神.

在殖民地期间,美洲大陆作为他们挣脱原始枷锁的希望,同时也体现出了他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努力和改变.在此背景下,荒野意象的描写与生态的诠释存在本意上的差别,荒野意象的描写主要以理解、利益作为中心,通过多种修辞手段的利用,以此来建立人与自然的权利与支配关系,而后者则是将生态自身存在的价值作为关注点,重点强调了被人们破坏的生态环境,期望从生态的角度对生态进行关注[13].宗教、国家意识等均属于精神层次的无形资产,与物质层次的生态环境相比,其并无直接性的接触,但通过对美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却发现宗教、国家意识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系,进一步体现出了世间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的特点,彰显出了美国文学中荒野意象空间与地域的生态归属.

(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

早在18世纪末,浪漫主义便对美国文学中的森林和荒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也使人类的生态意识逐渐萌芽,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自然逐渐成为一种殿堂,引起了诸多清教徒的高度关注,并吸引了大量的文学作家对其进行描写,比如布伊尔表示,在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后,逐渐意识到了美国文化特征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贯彻于作品的当中[14].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国人所具备的爱国情感进一步使其充满了对自然和荒野的热爱与崇尚,尤其是独立战争后期,人们将自然和荒野视为美国精神,开始不断的追求.相较于欧洲,北美所拥有的尚未开垦的土地以及广阔无边的荒野,被认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特色,同时也使其成为了爱国者的主要热爱对象.比如汉斯·哈斯在《自然与美国人三个世纪中态度之变化》当中,明确指出在19世纪的上半叶,人类与荒野之间的关联性逐渐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使更多的作家将其作为美国大陆中的文化,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环境[15].

爱默生作为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代表作家,其强烈主张文学应当走向荒野,并对循规蹈矩,只知描写自然界表观美好的作家进行了批评,认为其对自然的本质一无所知.爱默生认为,美洲大陆的原始森林是一个尚未被思想征服的领域,因此其具有一种独特的蛮荒之美,且尚未被任何艺术家进行记录和研究.因此,他积极倡导更多的美国作家走进荒野当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创作出独具自然特点的文学作品.

荒野意象不仅受到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由于其本身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也受到哲学家们的喜爱.在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顿眼里,荒野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和谐和相对稳定的生命共同体.荒野,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意象,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意义上的荒野观念,倡导自然的价值,赞美荒野的生态本质,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体现了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渴望与诉求,反映了西方环境*学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由利奥波德的“大地*”、泰勒的“固有价值”和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的概念形成的自然价值论.伊恩麦克说过:“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包含了一个内在的价值体系”,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学.罗尔斯顿认为自然具有工具性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同时他也提出,我们遵循的主要思路,是把自然作为一个价值之源,包括人类价值也源于自然.他说,荒野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资源对我们的体验有工具性价值,荒野乃是人类经验最重要的“生命之源”,这使其具有内在的价值,而当荒野参观者获得审美体验时,它也承载着一种审美价值.[16]

在自然价值论、荒野价值论的影响下,大量的美国文学家将荒野作为主要的语言表达内容,以此为题材,实现了人与荒野的有效结合,同时也将荒野中所蕴含的生命气息与生态哲学思想传递给社会大众,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态文化.

(三)荒野与文明的生态理念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美国也面临着工业化的改革,受到大量非自然文明因素的影响和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逐渐被打破,其都是因为现代工业化以及机械文明的因素.部分美国文学作家在作品中表示,荒野是一种对于文明世界厌倦的体现,其也象征着人们对于自然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比如薇拉·凯瑟曾在《啊,拓荒者!》中,强烈体现出来回归自然的思想,并期望在西部荒野当中追求一种与现实生活不同的精神世界.可以发现,荒野所体现出的自由与和谐状态,正是作者内心真实需求的内容,这从她笔下主人公对于荒野的热爱中便可以发现,尤其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当中,她更认为人始终是世界的过客,但土地却是始终存在的.

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针对荒野的描写和阐述不仅体现了回归自然的思想,同时也表达出了对于自然以及土地的热爱,这种深刻的生态*观引起了诸多作家进一步描写了荒野与文明、文化之间的关系.比如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当中,从生物学的角度针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将人类对于荒野的需求比作一种人权,将狼作为荒野的象征,希望人可以像山一样去思考.利奥波德认为,荒野始终不是一种原材料,而是一种人类生存的启示,并对后期的美国文学作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人类周围的环境均是人造物和自然环境的合成,尤其是在现代化发展的城市环境当中,大量的农业生态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短期,但是对于科技的过度依赖也阻碍了生态文化的长期发展.因此,只有在此过程中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遵从荒野与文明的生态理念,才能利用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高度重视,为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发展带来一些现实性的启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均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了解,将感受到荒野意象所表达出的内在价值.荒野,作为一种文学隐喻,在美国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不断转变,荒野意象所反映的生态思想也成为了美国文学生态批评的一个研究内容.通过对美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发现其荒野意象反映了人的空间与地域的生态归属情感、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以及荒野与文明的生态理念.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下,应当树立自然环境*观,以生态视野来认识荒野的生态意义,还荒野之价值,将荒野视为人类生命之源.尊重荒野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荒野就是尊重自然,只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丽娟.荒野中的精灵与女巫——《红字》中神秘意象的探析[J].文教资料,2016,13(28):13~15.

[2]何洋洋.普希金诗歌中的“荒野”意象[J].俄语学习,2016,18(5):44~50.

[3]张晓筱,管姿婵,尹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象研究[J].海外英语,2016,22(15):170~171.

[4]张守兵.解读美国文学作品《荒野的呼唤》的象征意义[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8):171~172.

[5]刘春伟,魏立.文学作品之生态*解读的阐释原则[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513~517.

[6]罗永妃.论生态文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下,2017,17(1):56~57.

[7]蒋晓颜.浅谈生态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5,25(6):100.

[8]Chery Glotfelty,Harold Fromm.The Ecocritici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M].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ia Pree,1996.

[9]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10]李玲,张跃军.从荒野描写到毒物描写:生态批评的发展趋势[J].当代外国文学,2012(4):30~41.

[11]宋宁刚.家园·生态·文学——论白忠德的散文创作[J].商洛学院学报,2015,28(3):34~40.

[12]李莹.环境危机与文学关切——美国生态批评述论[J].青年记者,2015,19(26):110~112.

[13]马焕然.生态文学批评与欧美田园文学[J].科研,2016,31(12):315~316.

[14]赵栩.中西生态批评文学的发展研究[J].校园英语旬刊,2017,13(5):238~240.

[15]程建丽,史庆忠.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视野下的张家口生态城市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6,26(17):252.

[16]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07~214.

(作者单位:1.百色学院;2.广西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第二期)资助项目(桂教人[2014]39号).

作者简介:周艳鲜(1972-),女,壮族,广西民族大学2016级生态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百色学院,英语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美学、典籍翻译、口头传统研究.

此文总结:本文是适合荒野意象和美国文学和生态思想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美国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美国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后现代语境下美国生态文学的核心思想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美国生态主义文学价值研究,15wwe03 摘要美国生态文明由于受到了自身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众多学者的支持,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而由于美国生态文学在发展中.

2、 深层生态学思想在美国生态文学中的观照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美国生态主义文学价值研究,15wwe03 摘要美国的生态文学在美国的文学界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在生态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就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着人类与环境的.

3、 奥康纳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詹姆斯·奥康纳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社会劳动”是物质性与文化的双重实践,以此来把握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以批判的视角,分析了资本.

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绿色理念刍议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生态文明社会,提倡全社会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这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部署举措,.

5、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生态思想探究 摘 要就生态文学来说,是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文学,但是很多人对生态文学的理解是生态环境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样错误、片面地认为给生态文学发展带来了影响 尤其是我国的生态文学,由于我.

6、 傣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在历史上,傣族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十分注重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依赖于所处的生态环境,总结生态规律,逐渐形成了生态保护的意识 傣族的历史悠久,在古代就有其相关的记载,分布广泛,支系众多,都是居住在平原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