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新诗毕业论文题目

关于新诗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新诗嘉年华:新招奇葩与其留守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新诗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3

新诗嘉年华:新招奇葩与其留守,该文是关于新诗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嘉年华和新诗嘉年华和新招奇葩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一、传统大众传播的“新招”

中国古代,诗歌传播的方式基本是四种:口传、题壁、谱曲、抄印,速度效率可想而知.西方中世纪开始用鹅毛笔“抄写”,大约一星期只能出版两个单行本,而现在一个人工一天就能印刷万把本书,超过从前以百万倍计.尽管现代滚筒提速到72000万次/秒,可真正流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新诗依然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随着资本与技术的后援,新诗、现代诗的大众化传播,近年出现不少新招.除传统保留节目:诗窗、诗墙、诗树、诗廊、诗碑、诗广告、诗贺卡、诗等固定的物质形式外,还有沸沸扬扬、加入行为色彩的诗婚礼、诗影像、诗医院、诗公车、诗渡轮、诗超市,诗漂流、诗电影……且益发往大型、超大型方面发展.

传统朗诵会一直保持强势的表演性质.自2005年起,电视台首播《新年新诗会》,受众面超过一亿人次.新近四川电视台打造一款《诗歌王》,将专业诗人与歌手组队进行PK,且在现场打分,是在为将来可能的诗歌“擂台赛”热身? 大小朗诵会有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成为诗歌存在最大的受众形式.大型公益朗诵活动“春天送你一首诗”,历时五年,121座城市和地区加盟,五十多万观众参与.“诗歌万里行”的采风活动,则试图打造“一十百千万工程”(建十个创作基地,走一百个城市,扶持一千个县级社团,联系一万名作者).

以各种名义出版的诗集、选本、合集、年鉴、教辅,丛书、档案……有增无减,据说年产不下两干部.虽然大都是传统模式,但出现一些变样,如“日历”型选本,有霍俊明主编的《2016天天诗历》,收录半个世纪不同风格365位诗人力作,让一些容易被遮蔽的“新”文本走向公众视野.更有《请你种下这本诗集》(理查德·布劳提根)在国内出版,正面印有朗朗上口的植物诗,背后附有种植方法.装帧的八个信封里藏有金盏花、小南瓜等种子,摇一摇叮当作响,该诗集成了可读又可种的“伴手礼”,首印3000册用于赠送,预期加印五万册.

别出心载的新诗、现代诗传播活动还有:2009年北京“地铁诗歌穿梭展”;南京市冠名“诗意·名城”的精品同样现身于二号线专列中,表达工业文明与人类心灵的和解意愿;2015年第三届湖北公共空间诗歌活动,200首诗作覆盖武汉市900块广告牌,旨在让诗意“穿城而过”.

2013年8月24日上午“渡·爱”24小时在上海滩展开,以国内知名诗人命名的“诗歌船”航行在黄浦江上.每周推出一位诗人.“中国诗歌的脸”巡回展首站在深圳上演,整墙贴满诗人大肖像,配合30年全国民间诗刊“出土”.同一时期个体的自传播也水起风生,如颜峻和爵士乐手的即兴配合,车前子的朗诵版行为艺术,西川作品谱成交响乐,王来雨长诗《瘟疫王》改编成实验诗剧,西辞“弹棉花诗歌音乐活动”的“唱诗”,都在传统传播基础上,翻出新意.冠名为“诗佩拉”(Poepera)的实验演出也是融唱、诵、演于一体,用多种语言(英语、法语、汉语、日语和汉语方言包括粤语、潮汕话、客家话等),演绎诗篇,如张广奎通过Beat-box(口技)、架子鼓和Rap(说唱)、拟声、和声表演了托马斯·纳什的作品.(-)上述林林总总,表明新诗、现代诗这一文体,虽身材巧小、弱不禁风,其实并不安分,在传统传播的转型中,不甘人后.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娱乐诸种项目,一经“搭台”,便演得锣鼓喧天.反过来,新诗、现代诗灵活身段,借助些许的*转换,亦可把诗的嘉年华演绎得赏心悦目,不少诗歌节明显顶替了“明星晚会”.

二、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奇葩”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 MarshallMcluhan)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前瞻性地指出:人的任何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对人的组合行动和形态,媒介正发挥着强大的塑造和控制作用;人的中枢神经无法承受太猛烈太刺激的东西,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原因延伸出一个神经系统模式.麦克卢汉合理解释了电子媒体时代来临的原因所在.(3)20年后,赛博空间带来全新的媒介革命,这个互动、瞬息、复制、超文本、高度虚拟的世界,是任何传统媒介难以“抗衡”的.赛博空间的超级能量,有幸被他言中,且超乎想象之外.可怕与可叹的是,媒介与技术,已然晋升为一种权力,不仅支配意识形态,引领文化潮流,甚或具备改造一切“从众”的能耐.有年轻学人小结了互联网时代文本传播的四种新途径.:数码文字、影视媒体、声音媒体、电子商务.(4)

世纪之初,互联网平台,尤其自媒体以它全新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特征全面提速.聊天室、空间、博客、微博、微信风起云涌,连同多样化手段(声控、触屏、指纹、体感)日新月异地成为新诗传播生力军.虽然诗歌无法与玄幻、奇幻、盗墓、仙侠、灵异等流行文类分庭抗礼,但却在某一领域自成一格.《中国网络诗典》最早评价道:“网络改变了中国诗歌的生态与版图;网络扩张了中国诗人的活动空间与视野;网络激发了中国诗人生存的勇气和创造活力;网络改变了诗歌的疲弱状态.乃至可以说,网络拯救了中国诗歌.”以“诗生活”“诗江湖”“橡皮”“界限”“扬子鳄”“天涯诗会”领衔了第一方阵.《乐趣园》作曾经作为吞吐量最大的旗舰,连锁近百家诗歌社团,成就了中国诗歌罕见的集散地.2011在诗歌网站普遍式微之际,韩庆成、徐敬亚又撑起“中国诗歌流派网”,《诗歌周刊》和《诗曰历》是最大亮点,五年来被誉为中国诗歌“第一现场”.“诗生活”作为资深的“大哥大”,15年来功不可没;“中诗网”则代表相对传统的中坚力量,十年来运行稳定.以下,披露三个网站基本数据,在相当程度上浓缩着中国网络诗歌的面影.

另一同名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诗歌网”2015年6月18日正式上线(作家出版集团主办).④暂且不去比较几家网站的优长与局限,我们只想说,诗歌网站改变了中国新诗的生态,曾几何时,中国新诗危机论、衰亡论甚嚣尘上,如今不但没有湮灭,反而以巨大的温床造就了新诗的黄埔军校和接受摇篮.不是吗?北京文艺网曾发起第一届国际华文诗歌奖,收到网上投稿八万多首;与鹿特丹共襄的国际同步诗歌节,三个小时内,现场点击率就高达670万,*后点击率上升到1400万,十天之后则是2500万.诗,非但没沦落为垃圾桶的废料,相反它的震波日渐扩散.

作为“长子”博客,几年来心宽体胖,人气走旺.简单的统计数字表明,传统纸媒的远播能力抵不上网络“一指禅”.令人惊讶的是,原先寄以厚望、如日中天的博客转瞬间委顿,变身为诗群、诗社的“办事处”或“综合服务大厅”.现在个人诗歌博客门可罗雀,但曾经营建的诗歌收发体系,仍留有余温继续发挥余热.

聊天室是诗歌最直接的在场“记事本”.随机抽样网络诗人桂圆和80后诗人西间的对谈:《我们成就自己的只是周围的世界》.两位作者名不见经传,却在有关《季节的许诺》《九月的乡村》中聊出了许多心得:动机、主题、细节处理、语词选择、良知、根基、善心、个人修炼,无异于开了一场双人深度研讨会.这在此前是很难想象的:诗歌对话近距离只能在课堂、宿舍,最多在有限时段的电话里进行,而沟通的迅捷及匿名,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深广的传播平台.

博客之后是微博与微信“改朝换代”.微型小诗虽有三十年历史,但若没有恰逢通讯史上最庞大的“物流配送”,微信诗便很难应运而生.回想2005年国内第一本手机短信诗集《我只在我眼睛里》,才收编90首,十年之后,马启代主编《中国首部微信诗选》,四个月就征集了3523首,数量翻了40倍.微型小诗与短信载体如此“闪婚”,可谓天契地合.微型诗短小精悍,契合短信字符空间,形成“短平快、微精闪”特点.反过来,这种“姆指诗”能在掌上玩转得如此轻灵便当,该是缪斯转世投胎,上帝再造福音?但愿双方的“蜜月期”,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地久天长.

微博传播的成功案例应推《新世纪诗典》.2011年4月5日,伊沙作为主持在网易隆重开张.以每日一诗加168字的点评组成传播方阵.当天关注度11万人,目前已进行到第四季,四年来共推出585位诗人1393首诗作.诗典设有评论版、转发榜、中国十大省区排名、周回顾展、第五百首、第一千首隆重发布.青年诗人兼诗评人吴投文深有感触地说:我几乎每天都及时浏览《新世纪诗典》更新的内容,偶尔出差耽误几天,回来总要赶快补上.《新世纪诗典》每日一诗,成了我的必读物.这一现身说法,表明新诗传播在找到优质的结合点时,焕发出的影响力不可低估.遥相呼应的是“70后”高世现在腾讯主持《新诗经》,依托腾讯“微诗体学会”(会员四千多人),企图打造微信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分三个板块:致敬榜、封神榜、新锐榜,每日各推三个诗人.

微信的公众号明显升跃为传播主力军.“为你读诗”首当其冲.一诗、一乐、一评、一嘉宾的“四明治”为大众充分分享,每晚阅读量超过十万人次(《当你老了》累积达300万人次).目前已播出干期,逾四亿人次,覆盖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它属于联合国参与资助的全球性诗歌组织的一个“子项目”,某种程度可以视为“世界诗歌运动”的一部分.

公众号同时提供专业的深入,如“明天诗歌现场”每周末进行“中国好诗人”季度PK活动,如“周瑟瑟诗歌讨论会”从下午一点开到晚上十一点,数百人同时段在线,挤爆几千条发言,流程相当规范,有主持人还有评审团.与之对称的是“砸诗会”(吴世泽),专门从事“砸诗拍砖”,力争打造“互联网+诗评第一平台”.创办一年来,已发展一个“主群”、十个“配套群”,参与者八干多人次.每个月上演三期真刀的“火拼”.最大特点是“鸡蛋里面挑骨头”,铁面无私.如对知名诗人杨黎、胡茗茗等人的“鞭尸”,达到皮开肉绽的程度.批评的与犀利对于圈子化、人情化与跟风化是有力的纠偏.刚刚成立的“天读民居书院”微信群,则抓住奥运会闭幕式的朗诵亮点,举办“打开诗的匣子:百人论诗《花与恶心》”,对于这首六十多年前的国际名作,六个诗群共产生五千余条评读信息,五个专辑发表33篇文章,诗歌批评阐释出现了人丁兴旺,且不乏深入的好势头.(12)

下面,则选择单个诗人的传播流量统计,以近两年蹿红的余秀华为例,看看隐藏在赛博背后的“上帝之手”,如何翻云覆雨(截至2016.8.14):

从上述部分数据看,余秀华在新媒体与自媒体的推动下,大概用了一年半时间,其知名度便达到了与海子并驾齐驱的地步,这一马太效应还将以几何级增量继续发酵,互联网的传播能量堪称法力无边.不管事主自愿与否,自愿的程度如何,某种意义上,诗歌到底是被互联网、自媒体“绑架”了,或者大部分网络化了,新媒体化了.这,会不会造成一次全新的乌托邦神话,从而预示中国进入“全民写诗”“全民受诗”时代?

相信多数人对此“全民性”假象还是有所警惕,但有一点应深信不疑,即盛大的网络、手机听阅潮流,全面拉开了视觉与听觉的联合序幕,清新别致的图片和角度殊异的赏析文字,辅以各种真人朗诵版,以及七嘴八舌的“踢馆”声音,赢得了全新的感官体验.自媒体语境下的诵诗阅诗“复兴”,拉近了现代受众与新诗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愿意在微博、微信上尽兴分享,而随性自由的传播形式,带来的效果类似于精准的“私人订制”,直抵生活细微处,让人们在紧张忙碌的间隙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高地.抒情短制恰恰能在最短时间内给低头族、刷屏族以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共鸣.因为挣脱了美学上、思想上和文学史意义上的条条框框,普通人忠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用订阅和转发来“”,选出了那些最能接通他们情感的诗作.尤其是那些抒写亲情、友情、爱情的诗歌,更容易迅速传播开来.(14)

全新的阅读方式,在年轻人那里尤其看好.2016年春季,笔者委托福建师大赖或煌老师进行中文专业本科生调查.发放问卷258份,当场回收249份.

但是,也有少数人对于微信时代的阅读与接受不以为然,刘诚批评道:无数公众号在为你发诗,为你荐诗,为你评诗,难以计数的诗人藏身在各不相同的微信圈,没日没夜地刷屏、晒图,转发、报道;甚至扩展到秀身段、秀美色、秀交际、秀新作、秀饭局、秀行踪,造成不上微信就面临被遗忘的人人自危,也人人自喜、的局面.狂欢过后,往往一地鸡毛.所以说,微信诗歌未必就是诗歌论坛的升级版,某些方面反而降级了,且近亲繁殖,流于花哨而难以深入.

三、“消费”传播的“精神胜利”与最后留守

中国大地上,有人估测每天微信量超过八百亿万条,在一望无际的信息涡流里,所有人的沉浮都被“Baudrate”所掌控.人们将更多依赖自媒体进行有关诗歌的消费交流.可在这个汪洋大海里,有谁能摸清潮汐的“法则”呢?

肖鹰指出:“因为语境的改变,诗歌原本的‘灵晕’随之消失,诗人原本的表达意图在新的语境中部分或完全走样.重要的是,在这个重置语境的过程中,诗人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他警告主体的“被动”带来很大的迷惑与伤害,陷入“自我表征危机”.欧阳友权继续指出:自由、平等、兼容和共享性对于网络文化是一种建构,但对于网络文学的审美性则是一种解构,祛魅便不可避免.本来,纸媒高度垄断,诗披着庄严神秘的面纱,现在神秘性消解了,诗的韵味流逝了,随着世俗化、物质化凸显,模式化复制,快感至上的风气流行,诗的文本发生与接受同步落入解魅的胡同.尤其在少年群体中滋生反智主义和无厘头文化,蔑视高雅艺术,淡漠经典,使得消解与祛魅愈发流行.

在消费时代,诗要获得可传播性,有时难免要靠拢消费群体,这就要求写作具备可消费性.这也是写作与接受消费难以两全的矛盾.消费的一次性、时尚和娱乐,肯定要扭转精神产品的严谨与纯粹.反弹的结果是,倒逼出部分精英诗人,更加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反消费”立场,无视任何消费群体与利益,独立特行,甚至企图以自身的艺术前瞻性引领受众.当然,也有一部分作者会遵循消费社会“价值交换”法则.他们意识到诗歌缺乏实用,或者说找不到合适的等价物,在强大的消费主义诱惑下,会下意识以大众的时尚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方向,这就酿造诗歌接受的另一维度:大众化包裹下的快感、狂欢、感官刺激下的游戏取向.

所以也得承认,消费时代诗歌接受无法完全摆脱市场营销的商品意志,从而做出主动“迎合”.《物主义》首创者舒非苏,2014年最先借用“长尾”营销理论,搞了个《众筹1000个粉丝》.尝试通过网上“微支持”,预定购买诗歌产品,结果受挫.但始作俑者敢闯新路的勇气,值得肯定.或许马永波及远人的名气大些,在舒非苏们还没有下文时,他们已分别众筹80元、125元及2000元三种类型,短短八天工夫便大功告成.

健康的消费模式之外,出现了“”这一“看货给钱”的花样,虽然交换、比拼、任性,难以撼动严肃艺术,但商业模式大规模流布、渗透,在友情高于一切的态势下,基于名声盈利的“赐予”,也可能成为网诗流通的新举措——从点赞、举荐、捧角、等一系列举手之劳间,会不会带来小小的变味?

网络传播,倒逼传统文化垄断与霸权得到解构,新诗、现代诗有望更快通向普及,流向偏僻角落,原来以公开刊物为主渠道的发表体制被无形中瓦解.只要诗歌足够优秀,风格鲜明,个性突出,就会在网络及众多新媒体中迅速展示. 这不能不归结于网络传播有一套特殊的环境属性,比如隐身、面具、虚拟、狂欢,这样的世界给诗歌带来了一种新的表达风格,一种带有简明化、诙谐性、一次性、力度感的表达,如果不是,就会被淹没.这使得每一个诗歌写作者都不得不考虑语言策略——耸人听闻胜或发人深省,引人入胜或居高临下. 这也使得一般受众更愿意浸淫于有名或莫名的狂欢里,痴迷于参与度高、接受广泛的契机与普及里,由于辨识力较弱而更加容易陷入浮华的“迷津”.受众可以如日常谈话般即时贴近自我的心理期待和心理抚摸,哪怕浅层次的抚摸,都会让人获得些许满足感与愉悦感.或许,最终诗歌会成为一种娱乐的工具、日常的用品、生活的装饰,同时也成为物质的有层级的标签、精神的有档次的安全套、梦想的有色彩的安慰物?这样的浅阅读接受完全符合传播学家施拉姆的数学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等于选择的机率.它很好解释了受众的个人选择是基于那些最容易获得也最容易理解的传播内容.但长此以往,大面积大规模的浅阅读会为精神的整体滑坡,埋下难以估测的“祸根”吗?

在即时、互动、快速、简捷的同时,要看到芜杂、碎片与过剩.海量信息和超快更新,过眼云烟,让人对质量的安全感心存疑虑.难怪有人戏言:“你死后,微信二维码将成为你的墓碑.”其实并非调侃,而是精准的写照.严重一点说,这种挥之即来的灌脑、兼融粉丝经济,有可能为某种“小邪教”(北岛语)酿造温床.与之同类项的,网上、屏幕里还夹杂着“大字报”的蛮横暴力,助长人性那些阴鸷部分,任由发泄,信口雌黄,“”遗风时有泛起,叫人心寒.这一劣根性的东西有如电杆上的“牛皮癣”,当在清扫之列.

说诗歌接受沦为某种“小邪教”,是有点耸人听闻.独断霸权、老虎屁股摸不得,自我美誉、自我拔高,倒是不时从网红式的“”中流露出来.在瞬间接收、快捷复制、即时回应的环境中,随时随地被新界面牵着鼻子走,稍不顺心,立马切换,造成阅读接受无法沉潜,多数人以一目十行的速度转移目标,结果应验了一句老话:“到处有水却没有一滴水可喝.”施尔玛(Frank Schirrmacher)在他的《网络至死》中这样记述被“吞噬”的感受:“我很容易走神、健忘,思维常常被外界干扰.我每天都在各种信息中徘徊,它们到处触发虚假的警报吸引我的关注,这让我感到高度紧张和疲惫.简单地说,我被吞噬了.”从理论上说,这是“信息流通形态的紊流化内爆加剧,因而使得个人节点信息传播接受的自主性和有效性迅速消减,传播变成了漂流.”(24)“漂流”这一症候概括得何其准确,指向了传播中的负面.

不错,过度饱和零乱的信息铺天盖地,吞噬着人们的注意力,这于高难度的诗歌接受至少是种干扰.人们意识到新媒体在推波助澜时也兴风作浪,不管动机如何,商业的噪音已经造成诗歌的“耳鸣”.好在一些“既得利益者”开始作出反思,如“80后”女诗人李成恩,在拥有粉丝接近众多,俨然成为一张发行量不少的“日报”时,开始怀念安静的书斋:“我更愿意一周关五天手机,一年有265天从自媒体里抽身而出,因为自媒体在给我方便与好处的同时伤害了我.我失去了属于思考的时间,我失去了安静的空间.解决的办法我想还是有的,那就是融合,将互联网文化与传统经典相融合,将文化道统与互联网思维相融合.”这或许是缓解网络焦虑症的有效方法.当下,知名诗人意识到了,一般作者也绷紧警惕的神经:

一朵花无聊时就掏出时尚的/玩微信一样发送难耐的芬芳/一只蜜蜂却像形迹可疑的淘宝人/这里闻闻,那里拍拍/常常装模作样将一声嗡嗡调皮地按下//整个早上/天空下没有成交一朵好看的飞翔/我放慢了书写/能够和名词一起发芽的/姑且叫作春天

一《大概如此》

在抵抗娱乐、时尚、数字化负面的艰难留守中,我们需要做做“减速”,即重返初心,以平常之心去寄托——至少在目前具体运作中,做到纸媒与网络双轨制;任何“偏袒”一方的做法都可能再造生态的失衡;任何“浅阅读”的行为都无助于深度写作,也无助于长远传播.

初潮过后,相信刷屏人逐渐清醒:自媒体将新诗生产与接受系统完全交付给读者,网民化为诗写同质化与接受狂欢化埋下隐忧.无论是强化在场感的贴地飞翔,还是引领读者灵魂漫游,或者启开诗歌的神性和媚性,都必须将文本连同隐秘神奇的生活烙入读者的灵魂,并在视域交融的磨合循环中提升审美品味.何以提升审美品位,它触及到“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深刻命题.英国文化学者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在他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包含三层含义: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消解;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充斥于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它显然与经典艺术和美学产生疏离.如果我们将此纳入后现代文化的框架加以审视,那么,在新诗与现代诗传播推广的渠道上,在消费、娱乐、狂欢与碎片化的共享中,我们如何推销与消化好精神产品应有的质地,如何克服日常生活超量的“紊流内爆”,而保持某种基本定力?

眼下,一种名为“阿尔法狗”、化身Master的“新深蓝”,以绝对优势战胜一系列世界级围棋大师,神经网络驱动的“快速走子”背后,标志着生物高科技突飞猛进.几乎同时,清华大学机器诗人“姬”小妹横空出世,告别传统模板——遗传算法、摘 要生成、统计翻译等模式,采用整体内容、语义分析的深度学习——在熟读唐诗五万首后,三秒之内,便完全可以一以当十地与武亦姝(中华诗词大赛冠军)们同台比拼.而清华另一智能“女诗人薇薇”出手,居然有31%认为是人写出来的.在人机擂台赛中,双方比分相当接近-3.20:2.72(满分为5).

最新消息是2017年5月19日,微软又一机器人小冰出版了第一部人工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共收入诗作139首.他学习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作品,训练一万多次,曾在天涯、豆瓣等平台上使用27个化名发表作品,几乎没有被察觉出非人工所为.从开始40低分直蹿82分“良好”,小冰经历了从“不忍直视”到“少女诗人”的成长过程.据说目前已拥有一亿人次用户,进行300亿次对话,进入到四个国家的14个平台.这一爆炸性新闻意味着高科技智能正以几何级增速“入驻”诗歌,如果再让小冰学习自波特莱尔以降150年世界现代诗精华,结局将会如何呢?它带来的狂欢性、娱乐性与游戏性对于诗歌的传播接受,是灾难还是福音?它是否预示着依托于人类肉体的情感、意识、思维的高端现代精神产品,不必太久,有可能被人造灵感、人造思维玩耍于股掌之中?或者两者互为“嬉戏”“把捉”?诗歌在物化边缘的最后留守,会一直坚守在人类心灵世界的深处,抑或被轻松“放逐”异处,至少一部分演绎成另一种“与狼共舞”的消费?

概括总结,此文为一篇大学硕士与新诗本科新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嘉年华和新诗嘉年华和新招奇葩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旋律 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所追求的主要是学习掌握前人的认识成果,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 而现代教育早已从追求认识的成果转向追求认识的过程,既重视知识的获得,同时更注重获得新知识与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培养.

2、 、演绎和评价:新媒体背景下经典文学阅读新模式建构 摘要在新媒体条件下促进经典文学阅读模式改革是当下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 建构一种“课本剧模式”的经典阅读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将全面阐释此种模式的三个步骤诠释、演.

3、 欧洲:新权威主义崛起 权威型领导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而有力,这与其说是政治家自己的个人特征,不如说是选民们对此前受控于现有体制僵局而畏缩不前、缺乏权威的政客们的失望 盘点2017年的西方国家政治,极右翼的崛起被认为是最主.

4、 由观众到参和者: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剧受众特征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之一,意义及美学建构需要通过特定的传播渠道进入受众视野,接受受众的解读与评判 所以,受众是电视剧传播活动的对象,也是决定电视剧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就传统电视剧而言,传播者或创作者负责.

5、 创维新战略:新硬件要创造怎样的新价值? 2018 年11 月22 日晚,创维在乌镇召开了主题为“新硬件·新价值”的创维新技术新战略发布会暨中国区域客户大会 在这场堪称创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发布会上,创维提.

6、 自贸试验区:新时代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19 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 0 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新的发展 建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