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三国演义学年论文 三国演义期刊文献国外 三国演义刘备论文摘要 三国演义论文提纲 三国演义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三国演义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从审美角度看古代姓名文化的演变以《三国演义》中名取单字特征为例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三国演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3

从审美角度看古代姓名文化的演变以《三国演义》中名取单字特征为例,该文是三国演义有关硕士论文范文跟《三国演义》和名取单字特征和审美角度看有关论文如何写.

贾馥瑞 (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 730030)

摘 要: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名对每个人来说具有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一个区别符号,而且还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历史风俗、价值取向等等.本文从《三国演义》中“名取单字”这一具体的姓名特征入手,窥探三国时期的人名特征,进而来分析中国古代姓名文化的审美演变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姓名;审美;演变

一、从《三国演义》的人名特征窥探三国时期的人名特征

(一)《三国演义》人名的“名取单字”特征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古典文学名著.作品中有些情节是虚构的,但其中涉及的大部分人物却是真实存在的.《三国演义》中的人名有一个显著特点:除了姓以外,名字都是单个字,以“单名+字”的结构构成.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曹操、郭嘉、司马懿、荀彧、程昱、曹丕、曹植、孙权、周瑜、鲁肃、王平、诸葛瑾、司马师、司马昭、孙皓、诸葛恪、曹髦,等等.其中,诸葛、夏侯、公孙、司马等是复姓,诸葛亮、夏侯惇、司马懿等等也都是单名.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双名的人物,但数量极少.例如:马元义、程远志、裴元绍、王子服、傅士仁、吴子兰、郭攸之、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黄承彦等等.据考证,程远志、裴元绍皆为《三国演义》中黄巾党的虚构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王子服 、傅士仁 是由于作者误断史书句读而读错;吴子兰3,实姓吴名硕,字子兰;秦庆童是董承的家奴,系虚构;孟公威 ,名建字公威;石广元 ,名韬字广元.崔、黄二人本名待考,可能是作者将其字误作其名.此外,诸如阿会喃、董荼那、轲比能、沙摩柯等皆为西南少数民族姓名的音译,可忽略不计.由此观之,整部小说中,单名现象居多.

(二)三国时期单名盛兴的原因

小说《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在元末明初,《三国演义》主要讲得是三国时期发生的故事,那么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人物姓名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据《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中人物单双名进行统计的结果:《汉书》中单名人物244人,占77%,双名人物73人,占23%;《后汉书》中单名人物498人,占98%,双名人物10人,占2%;《三国志》中单名人物441人,占99%,双名人物3人,仅占1%.还有其他比较明显的例子,如东汉从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13帝全系单名,分别为刘秀、刘肇、刘庄、刘怛、刘缵、刘隆、刘保、刘炳、刘祜、刘志、刘辩、刘宏、刘协;后来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中无一人的名是双字,可见东汉三国时期是一个单名盛行的时代.

探究三国时期单名盛行的原因,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王莽改制之余波

西汉末年,王莽“令中国不得有二名”,他认为使用双名有违周礼,他打着“奉天命”的旗号,恢复周礼进行复古改制,下达禁用双名、主用单名的法令.《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因觊觎祖父大位,企图谋反行篡逆之事,后事泄而自杀.于是王莽下了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可见,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二名之禁”所造成的单名之风影响了两汉至三国两晋三百余年矣.《三国演义》的人物的姓名多为单字正是这一风尚的鲜明的表现.

2.文化习俗之承袭

王莽的“二名之禁”在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短短的十五年里,何以能影响并沿袭三百余年.笔者认为单名之所以盛行,绝非“二名之禁”这一个原因.清人凌扬藻在《蠡勺编》卷二十七《东汉少两字名》中曾引王楙《野客丛书》说:“后汉人名,无两字者,或谓以王莽所禁故尔.仆观《匈奴传》,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字名.或者之说,不为无据.仆谓莽窃取国柄,未几,大正天诛,汉家恢复大业,凡蠡伪之政,一切扫除,不应独于人名尚仍莽旧.然后汉率多单名者,殆承袭而然,非为莽也.”按照王楙的观点,三国人物名取单字,应有对上一代传统习惯传承与沿袭的原因.汉承秦制,继承的不仅是政治制度,它还包括广泛的社会风俗等等.

3.减少避讳之忌字

避讳最早见于周代,《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指对帝王将相,先祖长辈,授业师长的姓名避而不谈.《左传·桓公六年》载:“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周代用避讳事奉神灵,人死之后,其名字就必须避讳.最初只避死人讳,不避活人讳.然而到秦汉时期,专制集权加强,皇权至高无上,凡与皇家名讳相冲,一律避讳.不但要避死人讳,而且还要避活人讳.这样一来人们在选名择字上的余地大为减少.如荀卿改为孙卿,以避宣帝刘询讳;恒山改名为常山,以避文帝刘恒讳;《庄子》改名为《严子》,以避汉明帝刘庄讳;春秋时期,晋国的僖侯名司徒,“司徒”原是一个官职名,为避讳便将这个官职改叫“中军”.人们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大量采用单名.

在西汉至东晋六百余年的五十三位帝王中,复名的帝王仅三位,单名帝王约占93%.由此可见当时的单名之盛.西汉十五帝中,仅昭帝刘弗陵一帝为复名;东汉十三帝全系单名;三国蜀汉二帝、曹魏五帝、东吴四帝皆为单名,西晋至东晋十五帝中,仅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等二帝为复名.何休先生在《春秋公羊解诂》中说:“其为难讳也,一字为名,今难言而易讳”,指出帝王采用单名是为了便于避讳.帝王将相采用单名,一些世家大族也为避家族讳大量采用单名,从而使得单名很快得到普及,大大减少讳字,故单名在这一时期尤为兴盛.

4.社会心理之积淀

单名盛行,还反映了人们某种社会心理状态:

(1)求“偶”心理.汉人自古以来就信奉阴阳二元学说,认为阴阳交合滋生万物.《易经》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中国人看来,事物都是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梯级发展,双数便成了吉利数.在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普遍认为双数是吉祥数字,双数有“对称”、“和谐”等含义,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求“偶”心理,所以人们在取名上,也受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名取单字,姓一名一以得偶合.

(2)血缘宗法心理.大多家庭都保存有家谱、族谱,我们从家谱族谱中可以看到,家谱中所记载人物姓名,在排列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例如:以伯、仲、叔、季来显示其在家中的排行.后来又从名字用字形体上来加以规范,即:以偏旁来排列.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始见于刘琦、刘琮”(《日知录》卷二十三《排行》).同辈兄弟的名字用字偏旁相同,而这种对偏旁加以规范的方法适用于单名.如东汉末年荆州刘表有两个儿子,一曰刘琦,一曰刘琮.以偏旁表示行第,是宗谱中的人物血缘关系更加一目了然.

在这些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人们以为取单名既能满足其心理寄托而且与宗法制观念吻合,故而在社会上迅速推广.

二、中国古代人名的审美演变

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来看,人名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格局是大体不变的.然而,从每个具体的朝代来纵向观察,不同时期的名字则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阔大豪壮的两汉时期人名

先秦时期的人名,崇尚朴素自然,天然纯真,不求文雅.如商汤、齐桓公小白、郑庄公寤生、晋文公重耳、陈宣公杵臼等.自汉代始,文学意识觉醒,随着汉乐府和汉赋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文雅和辞藻华丽,使得汉代人名脱去先秦人名的质朴粗野的外衣而变得文雅脱俗,开始追求寓意,讲究字眼等.汉高祖刘邦完成了山河统一,大大地激发了汉人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于是,在他们的名字里便体现了这种心境,常以国、胜、英、武、勇、猛、彪等字入名.如韩安国、张安世、赵充国等用来辅汉安邦的名字.

东汉三国时期单名盛行.翻阅《后汉书》《三国志》等著作,不难发现书中所载之人的名字竟多为单字.东汉十三帝全系单名:刘秀、刘庄、刘肇等等;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孙权等亦皆单名.这种取单名的习惯,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风气.这种风气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到南北朝时期才略有改观.

(二)具有玄学色彩的魏晋南北朝人名

魏晋时期,玄学兴盛,抨击儒学礼教对人的束缚,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便成为当时一种社会风气,所以魏晋时期的人名也颇具玄学色彩.人们取名常用“道、玄、元、真”等字,如东晋谢玄、桓温字元子、桓玄字敬道、刘牢之字道坚等.

现代学者徐一青、张鹤仙在他们所著的《姓名趣谈》中说:“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这与当时的宗教观念有关,原来,‘之’字为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标识.”另外,陈寅恪在其文中说:“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当时人用“之”“道”等为名,说明时人普遍信奉道教.而南北朝佛教盛行,因而人们崇尚佛僧名,常以“僧”“法”“梵”等字入名,据正史记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字有122人之多.这些名字的特点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道、释二教的深入人心.

(三)重寓意的唐代人名

唐朝国力雄厚, 社会稳定, 人们生活宽裕, 随着文学的昌盛, 人们在取名上就比较讲究, 注重寓意, 因此“仁”“义”“忠”“德”等字眼常见于唐人名中.如尉迟恭、房玄龄、张昌宗、徐敬业、颜师古、薛仁贵、窦建德、狄仁杰等等.还有些名字源于经典文句,寓意深刻.如:杜如晦,取自《诗经·郑风·风雨》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武三思,源自《论语·公冶长》中的“三思而后行”,寓意行事要谦恭谨慎.这种化用经典名句的取名之法,就像文学创作中的“用典”,颇受文人喜爱,这也成为后世取名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集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明清人名

明代人名喜欢以一些美好的字眼来作为名字的用字,并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愿望、追求、抱负等美好寓意.徐光启、陈泰来、高攀龙、周顺昌、陈子龙、葛直、于谦、方孝孺等等.它们或寄托光宗耀祖,或寄托个人品行,或表达美好愿望,这也体现了明代追名逐利的时代风气.

清代是封建社会末世, 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在难以超越,加之清廷严酷的“文字狱”,使得人们不得不埋首故纸堆,沉湎于灿烂的古文化当中.因此清人的名字也受到慕古之风的浸染.如:姚鼐、岳钟琪、和珅、施琅等等,“鼐”“琪”“珅”“琅”等皆为古之青铜器、玉器的名称.总之,清朝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的时代,其取名艺术自然也是丰富多彩,是集传统文化之大成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人名在不同的时期显示出不一样的特点,而从这些不同的人名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历史风俗、价值取向等等,因此中国古代丰富的姓名文化演变也反映了人们审美价值的演变.

参考文献:

[1]王祖彝.《三国志人名录》(补正本) [M].商务印书馆,1957.

[2]徐一青,张鹤仙.《姓名趣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李学勤.《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J].历史研究,1991(5).

[4]宁业高,宁耕.《中国姓名文化》[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

[5]尹黎云.《中国人的姓名与命名艺术》[M].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6]完颜绍元.《中国姓名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M].商务印书馆,1997.

作者简介:

贾馥瑞,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

该文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三国演义》和名取单字特征和审美角度看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三国演义本科毕业论文三国演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从文化角度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误译 王坤(商丘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称谓语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汉英称谓语的差异势必给翻译带来极大困难,如译者不能正确解读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则易导致误译 本文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英译为.

2、 中国古代人物画文化艺术 赵明明(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摘 要】华夏艺术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其中人物画的发展更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灿烂之笔,记录了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痕迹,为我们学习、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

3、 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的叙事特点分析 摘 要 一套播出的文化类综艺类节目朗读者得到许多好评,现在对这档节目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节目制作的经验总结、文化批判……方面,运用叙事学理论对节目进行研究的还不太多见 文章主要借助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节.

4、 中国古代狗文化拾零 我国古人认为,狗有预兆吉凶灾异的象征作用 狗的毛色不同,其品质也各不相同 黑狗白耳,会使主人富贵;黄狗白尾,主人衣食不愁;白狗黑头,会使主人发财;白狗黑尾,会使主人世世有车乘;黑狗如果白胸白臀,就会带.

5、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辅助教学法以《混凝土结构》为例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是能在工业及民用建筑、道路桥梁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技术人才 要确保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有必要不断研究开发新式的教学方法 对于本专业来说,混凝土.

6、 禅宗丛林制度对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影响 禅宗是中国古代汉化佛教的一个宗派,它针对其他各宗精于佛学理论研究而疏于修正的不足,从现实修行实践出发,反对渐修主张,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顿悟,将中国汉化佛教中“心性本觉&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