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土木工程进程与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开题报告简报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国际化人才培养论文

人才培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国际经验视角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人才培养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9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国际经验视角,该文是人才培养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跟人才培养和农村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战略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摘 要: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人才支撑,农村人才培养可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保障.在培养农村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找出发达国家与中国农村人才培养的异同.对此,本文拟选择美国、德国和日本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这些发达国家在农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机制,以期为完善中国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优化思路和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农村人才培养较为重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法律保障、支持政策、创新教育模式和加强教育和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其农村人才培养.

关键词:农村人才;乡村振兴;国际经验;新型职业农民

DOI:10.13856/j.cn11-1097/s.2018.08.001

一、发达国家农村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总结

(一)美国的经验

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化农业大国.美国在城市化水平飞速发展的阶段,农业的式微导致了农村人才的大量流失,这与当前中国的现状十分相似.为了突破农业后继无人的窘困局面,美国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美国制定了农村人才培养的法律体系.美国制定了许多针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法规法案,如农业发展早期的《莫内尔法》、《哈奇法》和《史密斯—利费法》等一系列涉及农村人才培养的法案,明确了联邦及各州政府支持农村人才培养的主要职能,规定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大学、职业院校及农业推广站的科研、教育、推广等环节的资金支持力度,为美国农村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在农业赶超阶段,美国不仅适时出台各种新的农村人才培养法案,而且及时修订农业法中不符合当下农村人才培养发展状况的内容(美国约每5年修订一次,中国是10年).即便已经进入发达农业大国行列,美国仍然继续强调农村人才培养.2012年,在美国颁布的农业改革、食品和就业法案中,提出继续提高对农村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力度;2014~2018年,美国每年向农村人才培养项目支出达8500万美元,具体通过联邦、州、地方财政进行支付[1];参加公立人才培养机构的受训人不仅不需要缴纳学费,反而可以获得一定的培训补助,而私立培养机构则需要受训人自己承担开支.

第二,美国完整完善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对农村人才培养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是“三位一体”的农业知识推广体系和“双轨化”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三位一体”包括联邦农业推广局、州立大学、县级农推部门,“双轨”分别指正规农业教育和一般性农业知识推广.具体来说,就是由美国联邦农业推广局负责协调组织各州的农村人才培训活动,统筹全局;由各州立大学农学院院长兼任站长的州农业推广站,一方面要对州内的县级农业推广站和一些农村青年进行正规农业教育,另一方面还要负责依据本州的具体情况对一般性农业知识推广工作进行规划.与中国迥然不同的是,美国科研院校不仅重视科研和教学,还强调知识推广.如每个教师必须按50%、25%、25%的比例承担科研、教学和推广三项工作,否则很难升迁[2].这种“双轨化”的培养机制在保证教师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确保了美国农业知识的传播;最后县级推广部门来负责本县区的农村人才的具体培养.这样一套成功的农村人才培养和知识推广体系起了很大作用,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4H教育”.

第三,美国建立了多元化的农村人才输送通道和多样化的农业教育形式,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农村实践型人才.先是多元化的农村人才输送通道,美国农村人才培养要么在公立大学内进行要么就通过公立学校外开展的非正规农民职业培训来进行.前者主要包括:(1)多交由专家学者来教授的辅助行业教育(SOE).主要面向从事生产管理和农业投资方向的农村人才;(2)为美国农业输送新鲜血液的“未来美国农民”教育(FFA);(3)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农业各个方面的辅助农业经验(SAE);(4)由公立大学主导的在农村高中开办农业课程.值得提到的是,公立大学内进行的农业培训是美国农村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形式.后者则主要面向成年农民,培训地点不限于教室,农场、果园和田间都可以成为教学场所;培训时间大多在农闲时节;农企经营者、农场主、社会团体和个人等都可以参加.再是多样化的农业教育形式.按阶段分,教育形式包括初、中、高农村人才教育;按时间分,又有各种类型的短、中、长期的培训;教学内容上,美国根据市场需求,通过突出实践性来设置有关课程.农村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农业科学知识,也要学习农村建设、农产品营销、农企经营等方面的管理知识,另外还需要掌握实际的农业生产技巧.如种植、养殖、园艺、农机操控等知识.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有一定时间要求的农场或农企的工作经验,要帮助解决一个农场或公司的实际问题,才可以拿到国家认可的毕业文凭和专业技能鉴定书,从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人才.在培养农村人才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启发式”的作用,负责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为学生提供学习所必须的土地、种苗和机械等学习资源,传授最新的农业生产知识.

第四,“软”条件和“硬”条件兼顾,引导优秀人才流向农村.只要农业的“弱质性”还在,农业农村优秀人才的外流趋势就不会改变,所以美国通过改善“硬”条件和优化“软”条件来形成激励机制,留住农村人才.改善“硬”条件就是指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美国十分重视乡村整体布局,要求达到“七通一平”的布局效果(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电讯通、热力通、道路通、煤气通和场地平整)[3],还要求乡村必须重视绿化,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就开展了“生态乡村”建设运动,使乡村生活充满生机活力.2002年美国共计投入约1700亿美元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4].优化“软”条件指的就是调整户籍登记制度.美国户籍登记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提供人口信息,而不是抑制人口流动,户籍不和居民的工作、社会福利和子女入学挂钩,只要你是美国公民,你迁移至美国的任何一处地方,都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卡(美国缴税、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都需要此卡)无偿享有所在地的福利待遇.这种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农村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方便各界高素质劳动力进入农村就业和生活,成为农村人才的一份子.

(二)德国的经验

德国是欧盟体系下农村人才培养的有力代表之一,通过德国可以窥见欧盟各成员国的农村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尽管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状况与德国大相径庭,但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德两国就开始在农业相关领域进行合作,可以说中国向德国借鉴农村人才培养经验具备较好的历史基础.

第一,多层次的农村人才等级认度.首先,德国将农业从业资格进行法律化,使得农业准入门槛十分高.就比如要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必须先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从学校合格毕业之后,再进入企业或者是农场进行实践学习,签订劳动合同,并按照要求在农业协会登记,随后进行相关实践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到公立农业院校进行有关的理论学习,在完成相关的课程后,通过德国全国统考的农业职业资格考试,只有合格取得学徒证书才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初级农民.如果你还想经营农企或者继承农场,仍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再进入公立农业院校学习,经过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后通过结业考核,在取得专业证书的基础上,还要经过1年的专科学校的继续深造且通过结业考核,便可以获得农业师傅证书,这时才可以经营农企或继承农场,并且正常的获取德国政府和欧盟为你提供的各种补贴.如果还想获得更高的等级,则需要继续接受2年的职业教育,获得技术员证书之后再通过附加考试,进入高等公立农业院深造,顺利毕业后将由欧盟发放工程师证书.总之,你要成为杰出的农村人才,就必须分别获得代表不同层次能力的5个等级证书(如).

表1德国农村人才等级认定

第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双元制”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成功农村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学生必须要拿到学徒证书之后才能进入“双元制”教育体系.“双元制”的运行过程是以市场为主导,它所认可的农业职业必须是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企业、农协和社会团体利益相关方提出政策建议,之后报请有关部门核准,再通过职业教育规定以立法形式加以确定,由于之中有企业、农协和社会团体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所以农业职业的认定从开始就是以市场为导向[5].

第三,“普适性”的欧盟资质框架(EuropeanQualificationsFramework).该框架通过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要素来衡量评价德国整个教育体系下的毕业生,知识就是理论性的知识;技能包含了认知技能和实用技能;能力主要涉及责任感和自律.资质水平共8级,拥有师傅证书的农村人才相当于EQF6级水平(博士毕业生为EQF8级水平).它使得农业和其他行业的资质评价认定汇集到了同一个资质评价框架内,让不同行业人才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能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物,这样既促进了资格的比较和转换,又提高了农村人才的认可度.不仅如此,在EQF框架下,最初选择专科职业教育的农村人才只需要到高级职业院校进修并考试合格后,便可以前往公立大学进行理论深造.而公立大学的学生同样可以转入更为注重实践能力教育的专科职业院校.这样青年们便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及资质水平,选择不同的教育路线,更重要的是,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会被当作“差生”而被社会轻视,职业院校和公立大学是平等的,这与中国有着迥然的不同.

第四,优厚的农村福利待遇.一方面,德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分为两大主系统和六个子系统,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一个独立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德国农村的养老和医疗都有专门的农业社会保险联合总会承担.另一方面,由于过去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对新进入农村的青年极为不公,所以德国近些年不断深化农业脱钩补贴改革.比如青年农民计划(YoungFarmersScheme)可以将不超过2%的直接支付资金用于支持4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而且所有从事相关农业工作的人都可以获得一定的额外津贴,津贴补贴年限不得超过5年.成功的农村人才培养体制为德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型现代化农村人才,为德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德国69%的农业企业管理层都接受过职业培训.农业企业管理层中59%拥有职业进修教育学历,31%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历,22%拥有专业资格证书或师傅证书.这些高素质的农村人才为德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日本的经验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使得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为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后继无人”、生产效率低下的困局,日本政府将农村人才的培养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分别从法律的制定、政策的支持以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推进农村人才培养工作.

第一,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萎靡不正,农业生产止步不前,面临着严峻的农业危机.农民作为恢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自然成为了日本政府重点关注培养的对象.为培养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日本于1947年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其中明文规定要设立农业综合高中并开展农业学科教育,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将农民教育放到了重要的地位.同年,制定了《农民合作社法》,通过成立农协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协的出现与发展在之后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1948日本在《农业改良助成法》中提出要设置农业改良普及组织,专门负责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以此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相应的成立农民教育协会,来选拔农业改良普及员[6].50年代,日本又相继颁布《农业改良资金援助法》、《产业教育振兴法》、《青年学级振兴法》,其核心内容均是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农业生产改良的普及与推广以及农民教育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资金的保障,同时更加注重对农村青少年的培育,通过提升农业主力军的生产技能来促进农业的生产.在进入60年代后,日本的农业危机得到缓解,经济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减的情况,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了应对新的危机,日本在相继颁布的《农业基本法》与《农业振兴法》中均强调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除了要强化农民职业教育以此来提高农民的自主生产经营的能力,同时通过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振兴农业农村,来保障农民生活的稳定[7].在这一阶段,日本财政对农村教育事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为之后农民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80年代起,日本逐渐开始调整其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制定《农地法》、《农地改良法》等法律促进土地的流转,从而推动小农生产向大农生产转变,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青年劳动力.在进入21世纪后,作为日本农业的基本法,《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贯穿了整个日本农业改革的进程,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明确提出国家要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目前,日本农业教育的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的支持,其中近70%由国家财政负担,30%来自于地方政府[8].法律的制定在极大程度上为日本农民教育事业的推定提供了保障.

第二,构建系统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除了法律体系的构建,为保障农村人才培养的规划性与系统性,日本还构建了由国家统筹规划、各政府部门协调作用、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民职业培育体系.日本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由文部科学省主导的农民职业培训.作为日本国内专门负责教育管理的部门,文部科学省主导的农民教育属于日本国内正统农业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农科类学生、教师以及农业技术、科研人员,主要内容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农业教育.具体而言:初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国民的农业素养,普及农业基本常识,所面向的是日本所有的中小学生,其主要课程贯穿于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属于普及式的农业教育(倪慧,2013);中等教育较之初等教育则更加的专业化,在培养对象以及培养目标上更加的明确.其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将要在农业专业继续深造的学生以及即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营农业者以及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相应的分为普通高中农业教育和专业化农业教育[9];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农业人才是日本国内农业科研领域的主力军,主要包括大学里的农业专业教育、农科类大学的专业农业教育以及短期大学开展的涉农学科三种形式[10].二是由农林水产省主导的农民职业培训.相比于文部科学省开展的正统农业教育,农林水产省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更注重培养职业农民,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更侧重于开展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普及教育,所采用的也是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具体包括农业技术普及教育与农协教育两个部分.具体而言:农业技术普及教育主要是为首次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以及农业经营者进行农业技术的普及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传授,分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两个层次.正规教育主要由农业者大学、道府县农业大学、农业实践学园、八岳农业实践大学以及鲤渊学院构成;非正规教育主要包括农业改良普及重心、农业青年俱乐部、国内外留学教育以及务农预备校[11].日本农协是其农民职业培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农民培训工程的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约有90%以上的日本农民加入了农业协会,因此农协对农民能够起到很好的组织作用.农业协会教育主要以讲座、交流和短期培训等形式开展,内容大多为农业的推广,是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三,对农业生产者采取政策激励措施.除了法律体系与职业农民教育体系的构建,政策的激励极大程度的刺激了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教育事业的推进提供了辅助作用.具体而言:一是对农业生产大户进行资金的支持.由于农业劳动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严重,日本于1993年制定了“认定农业者制度”与“骨干农业经营者培育制度”,政府一方面对认定农业者进行技术的培训,一方面给予其资金的扶持、税收的优惠,以此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效的推动了其农业的现代化发展[12].这一制度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演变成骨干农业者培育政策,是日本经营安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培养农业接班人,日本制定了青年务农补贴制度,对中青年务农者每年支付150万日元的补贴,同时对新进青年农业生产者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有效的促进了青年务农人数的增长[13].二是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日本的农村养老保险起步较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就在颁布的《国民年金法》对农民参与养老保险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到70年代,日本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养老保险的水平,在制定的《农民劳动者年金法》中,只对农业生大户参与养老保险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并对转让土地经营权的老年农户支付土地转让金.90年代起,日本的农村养老保险从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向保障农民生活质量转变,在颁布的《国民年金基金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14].农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三是制定了特有的农业生产者国内外研修制度.从上世纪50年始,为发展现代农业,日本政府开始将青年农业生产者送往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并不断的制度化,形成了国外研修制度.到60年代,日本国内又兴起了国内研究制度,即将青年农业生产者派送到农业生产流通等产业进行学习,或者由指导农业士对其进行农业知识与技术的传授.国内外研修制度逐渐演变成国内外留学教育,作为农林水产省主要的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5].

二、发达国家农村人才培养的比较

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农业现代化国家都将农村人才的培养作为农业发展中的重点事业,其对于农村人才的培养也是既有共性又具特色.

其共性以下几点:第一,均构建了完善的农民教育法律体系来支持与保障农民教育事业的推进.如美国在农业发展初期就颁布了《莫雷尔法案》、《哈奇试验站法案》等法案来推进农村人才培养工作,德国也相应的颁布《职业教育法》、《职业训练促进法》等法律,日本的农民教育是由政府所主导的,相应的也给予了完善的法律与政策的支持[16].第二,政策的支持也均为农业教育事业的推进贡献了力量.如美国、德国、日本都建立了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给与农民生产者相应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以此来吸引青年劳动者进入农业领域,与此同时致力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第三,都构建了农民教育培养体系,各组织、各部门权责分明,系统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其差异及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教育体系的构成有所差异.美国的农民教育体系是由学校以及校外组织所主导的;德国则采取的是学校培训与企业实践的双元制教学;日本的农民教育则有政府部分主导,学校、企业、农协共同参与.二是农民培养目标的差异.由于日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接班人后继乏人,因此日本致力于培养能扎根于农村并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高水平农业经营者.美国无论是农业经济还是农业科技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因此没有的农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农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农场经营管理者、农业技术人才等等.德国是工业化水平极其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也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德国的农民教育更注重培养高技能型的“农业工人”.

表2美德日农村人才培养的比较

三、发达国家农村人才培养对中国的启示

(一)利用法律来保障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

不管是美国、德国等地多人少,资源禀赋优越的农业现代化国家,还是日本等资源匮乏,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农民教育培训法律来保障农村人才培养事业的顺利推进.如美国早在1862年就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农民教育的重要性,日本也于1947年颁布了第一部农民教育法.相较之下,中国的农民教育法律体系的构建起步较晚,直到1992年国家才下发《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第一次以政策的形式提及了农民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其次,中国的农民教育法律缺乏系统性.尽管在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如教育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都不同程度的涉及了农民教育问题,但没有一部系统性的法律对农民教育进行明确的规定(张忠伟,2009).因此,中国应该尽快修订农民教育法,构建起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通过法律政策的引导才推进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目标多层次、功能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纵观发达国家农村人才培养的经验,制度化、规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中国一直高度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并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但仍然存在各部门组织不协调、培训主体不明确、培训水平层次不齐等问题[17].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农村的发展亟需注入新鲜血液,这要求中国需加大力度支持农民的职业培训,亟需构建起由政府统筹规划,农业院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社会组织协调作用,目标多层次、功能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是要发挥政府在农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统筹规划作用,做好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的工作,同时要确保对农村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只有政府加大投入的力度,才能更好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教育事业.二是各培训主体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做到全责分明、目标明确.如农业院校负责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农业推广机构负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授;农业企业应更注重教育培训与产业、市场的结合,提高农民的经验管理的能力等.三是要发展多形式的培育方式,根据农民的发展方向的不同因材施教,利用多元化的培育方式达到最好的培育效果.四是要注重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的农业素养.

(三)树立新型的农村人才观,注重对新农人的培养与引进

随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提出,农村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农人也不断的崛起,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增添的活力,因此中国亟需构建起新型的农业人才观来推进农村人才培养事业的进展.一是要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鼓励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加入新农人的队伍.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均与城市有较大差距,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外流.然而乡村的振兴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只有组件一支有技术、懂经营,能够更好的跟市场对接的新农人队伍,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领域人才的引进,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二是要重视对农民的职业化培训.农村人才不能光靠引进,还需重视本土农民的培养与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劳动人民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进行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与经营理念的传播.三是要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与支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也走向规模化的经营的道路,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体,应该也必须得到重视,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指导.

(四)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农村人才培养的推进保驾护航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民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彰显.因此应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农村人才培养的推进保驾护航.从制度环境来看,一是要构建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由于长时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远不及城市,因此亟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才能留住人才.二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应该加快土地的流转,发挥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作用,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人才培养工作.三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收入补贴与优惠政策,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吸引的青年从事农业行业.除了制度环境的优化,还需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为农民的教育培训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万蕾,刘小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美国经验及对中国的思考[J].农学学报,2014(6):120-124.

[2]史浩.美国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体系研究[J].世界农业,2014(1):130-137.

[3]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26-33.

[4]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93-97.

[5]高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86-88

[6]李红,成玉峰.战后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叙说、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5):7-10.

[7]李凌,何君.法律与政策保障视角下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国际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4(1):152-156.

[8]向安强,贾兵强,许喜文,等.浅论国外农民教育的特点[J].成人教育,2006(1):92-94.

[9]李毅,龚丁.日本和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对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10):59-64.

[10]李逸波,张亮,赵邦宏,等.中日比较视角下的日本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研究与借鉴[J].世界农业,2016(5):186-193.

[11]齐美怡.日本、韩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12]高强,刘同山,孔祥智.日本大米生产的发展历程及大米政策改革探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4(4):85-94.

[13]任玉霜.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14]陈殿美,刘吉双.日本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3(4):130-132.

[15]刘亚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7

[16]王景妍.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世界农业,2018(1):183-188.

[17]何梅,杨全海.日本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5):180-182.

(责任编辑段丽君)

总而言之: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人才培养和农村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人才培养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经济 笔者生活的城市地处四川丘陵地区,从小对农村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希望长大后能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汗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意味着农村政策落脚乡村振兴,无论目前城镇化怎样发展迅猛,.

2、 郫都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人才均衡 成都市郫都区以职称评定、合作社共建、产业建设以及项目创新为抓手,大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让农村实用性人才逐步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成都市郫都区人社局、花园镇政府和区老科协三家单位.

3、 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妇女 摘要 农村妇女占农村人口半数以上,可以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农村妇女承担着家庭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在分析农村妇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企业问题与 【摘 要】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使得农村企业发展遭遇新的瓶颈与挑战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 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农村企业.

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

6、 爱心图书室:星星闪耀辉映乡村振兴战略 今年1月底,发布了机关打击农村地区犯罪典型案例,了农村产生恶劣影响的10个涉赌案件,共处理涉赌人员200余人,涉案金额达到几百万元 其中有很多案件都是2018年刚刚侦破的,涉案金额巨大!究其原因,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