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思修和法律基础论文 思修论文范文 思修论文格式 我的理想思修论文 大学思修论文 大一思修论文2000字 依法治国思修论文 思品和社会论文 关于成吉思汗国籍的论文pdf 思修法治理念论文 思修论文杂志 思修论文发表发表的权威网站

关于日思小品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和日思小品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日思小品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9

日思小品,本文是关于日思小品方面论文如何写与小品和日思小品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凸 凹

风吹不动固本之木

人们评价一个人,总是看他本身之外的东西,一如蒙田所说,人们买剑,往往不看剑锋是否锐利,而是看剑鞘是否华丽.

这个“剑鞘”之于人,即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衣冠的明暗、交游的广狭.

然而别人的评价,或别人的议论,就像风,有时会把树吹得左右摇摆,但风过之后,树依然直.关键在于树,是否有深扎的根须、向上生长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本性.

树倒一般缘于自身空,缘自内心的霉变和腐烂.

而且,别人的评论,都是建立在自己的价值取向上的,实在不足为据.如果别人的一番评论就改变了你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只能说明你从来就没有确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价值观).

所以,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论,重要的是要学会强身固本.

圣严法师说,心随境转是凡人,境随心转是圣贤.我们即便做不得圣贤,最起码也要做心有定力的人.

从大环境来看,总体上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年代.有了官位,还要追逐文名,有了文名,还要觊觎官位,互相侵占别人的生存空间,到头来,文人骂官,官贬损文人,互为水火.有了钱财,还要谋取权位,有了权位,还要捞取钱财,虽互相不屑,却还要私下里交易,以游走于别人的码头之上为乐.色与权、钱的关系也是这样的,混淆边界,乱走一气,伤人害己.所以,我们的固本之途,是“走好自己的路,让别人在自己的路上无路可走”——既为文人,就要恪守文人品格,把文事做大做强,让别人无法比肩,叹为观止.既为官人,就要恪尽职守,清正用权,让别人寻不得破绽,无处产寄生之卵.既为富贾,就要义字为先,悯人济世,让别人难生轻蔑之念,身价自重.既为国色,就要品性高洁,不堕俗尘,凛然不叫人欺,让别人自惭形秽,敬畏造化,修再生之德.

总之,不会走路的人,阳关大道,也磕绊摔到;会走路的人,山间小径,也如履平地.有路无路,不在路,而在脚.

朴实的力量

我最厌恶巧舌如簧的人.因为只有嘴不对心的人,才能巧舌如簧.

说心里话的人,缓慢,甚至笨拙.而且,朴实的人,往往羞于夸夸其谈.

以生活为本,心性高洁的人,往往一切从简.

母亲从小就对我说,要喜爱粗茶淡饭,要喜欢土鞋布衣,这样,不生贪吝,知足常乐.

所以,我喜吃野菜,野菜润肠,不留宿便,口气清爽.也喜吃小米,小米化淤,不生臃肥,身姿灵巧.

所以,我不挑剔衣着,也不屑于揽镜自照,素面朝天,表里如一,让本性自由发言,因而不务虚荣,也睥睨屑小,含笑来去,心广地宽.

有人问,你怎么总是那么意气风发,春意盈面?

我说,因为无我,不太看重自己.一如小草细小,却总是向上生长,自得于草根习性.

爱犬刚特,系小儿豢养,我却爱之如命,常领它招摇过市、得陇望蜀,常对它说,小孙子,你要听爷爷的话,远离赃物,不理生人.

它理会人意,紧随身后,不跑远.

我常失眠至深夜,枯坐在客厅里,听家婆弄鼾,爱犬陪坐,驱之不去,让我为“忠诚”感叹.人与狗都能听到生命的心跳,故愈加喜生,不生忧愁,且忘却不公,觉万物平等.

闲记于此,我心温柔.

梦有禅意

或许是猪头肉吃多了,昨夜多梦.

梦之一:

一高中女同学,当时身材窈窕,梦中却异常胖大,举一对硕大向我移近.我甚惶恐,躲避.她说,这不关涉,只求救命.问其何故,她说,我突患涨奶症,奶水凭空分泌,如不及时排出,会内聚成毒,危及生命.我说,何不挤?她说,挤而不出,须吮.我刚要分辨,已强塞入口,遂只有吮.起初是不情之愿,乳流入口后,竟然唤醒儿时记忆,成了本能动作.乳味清甘,让人迷醉,在腹中回流,周身温暖,有奔跑的愿望,后来真的去奔跑,从百花山底跑到百花山巅,居然一丝不喘.在山巅感叹,多余的奶水,对女同学是毒,对我来说却是营养,真是妙不可言!

梦之二:

百花山的老道说,今天的人不缺钱,只缺禅.

我说,请您明示.

他说,譬如富贵与贫贱,健康与疾病,成功与失败……人们都喜前者而恶后者,其实二者都一样,有平等的地位.因为它都是人生的经历,都能让人感到生命的存在,都是“得到”.所以,人要安于自己的处境,泰然处之,不生妄念.而妄念驱使人去强求捷径,而捷径是激流之舟、涧间独木、云际悬梯,你得有好眼力、好心力、好体力,不然就覆、就跌、就坠,万劫不复.

梦之三:

长满老人斑的王蒙应我之邀,到房山来为文学新生代讲课.他说,就从你的笔名凸凹讲起——

你的笔名道尽了万物的本质,有凸才有凹,有阴才有阳,有天才有地,有男才有女,都是相反相成、相辅相成,都是互为起点、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互为对应、互为参照.

所以,要懂得感谢黑暗,没有黑暗,就看不到光柱的刺穿速度;要懂得感谢污泥浊水,没有污泥浊水,就看不到清莲灼灼;要懂得感谢大粪之臭,没有大粪臭,就闻不到五谷香……总之,写作的起点,就是要养成辩证思维.具体地说,你们不要再学浩然、再学刘绍棠——浩然一写农村,就是阶级斗争、你死我活;刘绍棠一写乡土,就是花红柳绿、世外桃源.世间事物哪里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之说?都是在不此不彼、不黑不白之间.

写作,是为了抵抗在现实中的无力

读康拉德的《文学与人生札记》,中国文学出版社,二OOO年十一月第一版.

康拉德认为,对“书”,人们要懂得“怜惜”,因为一般的书,并不进入读者的心灵,或者是不读,或者是读过但很快就被遗忘.

能让人读下去,并留下记忆的书,是那些有“偏见”的书,能逆凡俗而动,反习惯而为,让人感到新奇独特.因而,写作者最该珍视的是“遐想”的自由,不匍匐于现实和生活,要在现实与生活之上,放任想象,营造出另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有“陌生”的东西,有常人不可“意料”的东西,人们的好奇心、猎奇心得到满足,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依康拉德的逻辑,纯粹的写作,是解决人在现实中无能为力的问题.人们受拘于现实,被动接受生活给予的命运,而在书中,人们解脱了宿命的规定,可以借助“想象”的翅膀,能动起来,自由地在天地间穿梭、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中穿越,没有边界,一切都有可能,心胸就开阔了,灵魂就解放了,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有了强大的感觉.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贫者、弱者、病者、孤独者、失意者、被压迫者往往最喜欢阅读?他们在书中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处境的改变和精神的嬗变,他们暂时脱离了贫寒、虚弱和悲苦,获得一种心灵的愉悦和直面人生的内在动力.他们或许就此真的去追求命运的现实改变,或许就此停留在美好的幻想中得到休养生息.

二者都好,都缓解了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在“疏离”中使生命之弦变得柔韧而有弹性,能承受更多的压力,不致于轻易绷断.没有了,一如死

李银河说,人如果没有了,一如死.

我深以为是.

一进入五十岁,似乎看透了一切,不再以新奇眼光看物事,处处讲淡薄,但平静之下,内心枯槁,难有发作,也失去了向生活进取的动力,每天得过且过,疑似生命末路.

所谓知天命、懂荣辱,是退入茧中,虽无过,也无得,是苍白空虚的境地,满腹的睿智,是无用之物.

说到男女,没了性欲的冲动,匝入骨肉的接触,即便是有亲情的萦绕,也难以温暖入心,一如不爱.

所以,即便是假日,也遵守往日的作息,早早地到了办公室,一个人读写,把家婆遗忘在家里.所谓勤奋,所谓多产,是无奈的动作,因为在读写中,才保留了最后的一点可怜的,让人看到“创造”的余影,因而有勇气面对漫长和厚暗的来日.

季羡林说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人生是一场虚无.其实这不难理解,说此话时,他已进入了倒计时的老境.

由此也可以理解弘一法师.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后,很快遁入空门,又很快圆寂,是他深知其中滋味,给“”腾出位置,以保持生命尊严.

他给“”留下了生动的注脚:悲欣交集.发现之旅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句话,人人都耳熟能详,却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依着罗丹的逻辑,思考人生,人生其实就是一条“发现之旅”:

无论远山,还是僻地,无论是深海.还是浅滩,无论故土,还是他乡,奇珍异卉,美好物事,就默默地生长着,就静静地发生着.你之所以不察,是因为你没有抬腿走去、放眼望去.

无论远古,还是今朝,无论是家门,还是异域,无论是现世,还是梦境,人类历史,人间经验,就默默地被史册记载着,就静静地被典籍陈述着.你之所以不觉,是因为你没有潜下心去、埋头阅读.

之所以有这番感慨,是因为儿子儿媳日前到澳大利亚旅游,耗金太重,惹家婆心疼;是因为居室被铺天盖地的藏书所拥塞,家婆眼里只有一堆堆废纸,厉声曰卖.而旅途自有美景,册页自有意义,一路走去,一径翻开,会让眼睛发亮,会让心灵充盈.

她不懂其中的道理,蛮民般苦恼,并喋喋不休.始知道,人的大小,不在体格,不在地位,不在资财,在于心中的格局.换言之,大人物不在守成,在于发现.

爱的艺术

*被民间称作“那事”,有睥睨的语气,好像不能公开谈论.

民间只是埋头做,直奔主题,之前的蜜语、亲吻、抚摸,也就是西方所谓的“前戏”,是不屑做的,被认为是、下贱.

中国人不管行动能力强弱、修养水平高低,总是先要给自己找到一个道德高度,然后咄咄逼人地评判、议论,好像自己一贯正确,错的总是别人.因此,鄙视“前戏”的态度,正折射了这种国民性,他先把一顶“淫”的帽子扣给你,他自然就是正人君子.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缺少“游戏精神”或“娱乐趣味”,而这两者,正是区分人和动物的地方——动物只有本能,传宗接代、保留物种,而人之所以为人,心灵的愉悦,超功利的需求,是其基本特征.民间的婚姻质量之所以低下,就是因为这种游戏精神的缺失,使其只见器官,而不见人.

在我们的社会,人一旦有了一把年纪,就更不见这种游戏精神,无论愿不愿意,都要严肃持重,否则就会被骂作“老不正经”.但是我发现,那些被人视作老不正经的人,正是眼界开阔、心灵丰富、趣味盎然的人,是他们,使这个没有意思的人间世界有了一点意思.

李银河的性学著作,被人大泼污水,但潜心看过,她的用心,是立足于涵养人的情感趣味,让国人的“那事”有精神的在场,变得可以正视,可以优雅,可以脱离动物属性.就国人的*状况来说,多的是性的暴力,少的是爱的艺术,周作人上世纪初发出的一声感叹,至今仍回音不绝——物质极大丰富之后,人们仍旧不会爱,还在原地踏步.所以,李银河她心存救生之念,有纯洁底色,堪称*世界的圣女贞德.

“奴在心”之悲

卢梭说,人是生而为自由的,而又无时不在束缚之中.

这里的束缚,是必然性的存在,包括文化、制度、宗教、法律、道德、舆论等都对人类个体产生着规限和压迫.所以,人的生活史和心灵史都是“反抗”的历史.

霍布斯把自由分成两类:“行动自由”和“愿望自由”.行动自由受外界的限制,一如鲁迅所说,即便是开扇窗户,也要付出血的代价.但愿望自由,是主体的、内在的,相当于俄国哲学家斯洛基所说的“意志自由”,它有人自己支配的相对空间.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主体是可以有作为的,可以作出“心的反抗”——个体的人可以恪守独立人格,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甚至可以沉默,可以不合作,可以回到自我,独善其身.

巴金的随想录,整体地是表达主体的觉醒,解决“奴在心”的问题,找回心灵的自由.他开了思想解放的风气,为人文知识分子争得了尊严.但是,现在的状况是,人们拜金、拜物、拜权势、甚至拜大仙,不再有独立的自由意志,不仅“奴在身”,也“奴在心”——为了获取利益可以丧失人格,为了一时虚荣可以随波逐流,人们心中不再有“本我”和“自在”的原则,他们主动把自由出让了.

这种倒退,让人惊惧,因为主体意识还在的人,身拘,还可以神游,但如果自己斩断了翅膀,就没了飞翔的希望,堕入万劫不复之地.

碎思

见红唇思吻,是温柔:

见秀足思抚,是欲动:

见小犬思宠,是爱心.

所谓爱情,就是温柔的欲动.

故事诱人,因为是别人讲的别人的事情,遭遇像传奇,悲苦像风景:

传说醉人,因为是今人讲的古人的故事,梦境像现实,生死像游戏.

所谓美丽,都是不虚之虚,不痛之痛,无用之用.

鲜花怕寒,脂粉怕汗,红颜怕嫁错了汉.由此才有了怜香惜玉之说,才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悲悯.惯性的力量

早晨枯坐,突然想到“惰性”一词.

惰性,在一般意义上说,自然是指懒惰,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思行动,厌倦劳动.性懒惰的人,注定终生得过且过,一事无成.

但这里的“惰性”,则指习惯,指守成,指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在惰性之下,人往往驾轻就熟,不思改变,沿着已有的轨迹一路竞走,忽视了别的道路.即便是有所张目,也视为畏途,怯于走.

之所以想到“惰性”,是缘于身边物事:

居室里的门松动了,门把手不能入位,不能关.找来工匠,卸下把手,用新型胶固定门框,用木托抵住,等待干.这期间,工匠去服务别的客户,不能给予及时安装,门就那样敞着.家婆说,安装把手是极其简单的事,你何不自己动手?硬着头皮动作,怎么也找不准隼位,只好悻悻作罢.

多年来习惯于读写,就不敏于动手——水龙头漏水、马桶堵塞、菜刀刃钝,别的男人顺手就可以收拾,我却弄不来,视为烦难,只好花钱请人.家婆讥道,你是个废人.

但是,一到案头,再繁杂的资料,我也能理出头绪、找出内在联系、提炼出主题、生发出思想,写出漂亮文章;再深奥枯涩的典籍,我也能读出趣味、找到入门的钥匙、做出深入浅出的阐释、写出好看的阅读笔记,惠于人.

家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除了会写几篇文章之外,一无用处.

起初很是反感,觉得她小瞧了自己.后来却坦然承受,因为她的话,类似赞语,毕竟自己还有一技之长.

可以看出,每个人都不会是全能的人,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固有领地、思维习惯中,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惰性”.这个惰性特征,造成了能力的此消彼长、用进废退,在自己的世界中,你有巨大的热情、足够的耐心和施展才华的自由空间,可以是巨人;而在他人的“国度”访问,你处处陌生、处处忐忑,游移彷徨,无所适从,无计可施,便往往就是侏儒.

所以,你不要轻易地被别人的价值评判所左右,你要立足于自己的优势,懂得坚守.

“滥用”之害

日前谈到“惯性”问题,其中提到一个“用进废退”的概念.这里固然有“刀刃常用,不会生锈”“脑子常用,会愈加灵光”“手艺常用,会熟能生巧”的正面意义,但也不能“滥用”,滥用,会走向事情的反面:

善美食的,总是先脱落牙齿;

善的,总是先阳痿早衰;

善跑步的,总是先损坏关节;

善承重的,总是先矮下身姿;

善言说的,总是先露出破绽;

善登高的,总是先走到低处……

因为能量不是无限的,才华也不是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树也不是永远常青的,用道家的话说,一个人的运势、进退和所得都是一个定数,不要急于达到,要收敛,要节制,要从容,更要有让自己时时从自我世界中走出来、暂时作为旁观者,有一路欣赏、回味的心境.那样,就多了顿悟、多了乐趣、多了幸福.英雄寂寞,挽联走红.

渐入冬季,皮肤发干,只要搓弄,就有皮屑纷纷下,真觉得人的肉身就是泥做的.

而且,挠一处皮肤,皮屑落后,就是痒,再挠一处,也是这个感觉,又挠一处,依然如此.总之,无不痒之处,好像浑身的皮肤都被虫蚊叮过,“痒”都预备在那里.

这种细小的生命的感觉,如果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就是人生处处有痛痒、有忧患,只是不察而已.

鲁迅总是从细处看问题,进而有了形而上的深刻.

譬如他说“大约是夜间飞禽都归巢睡觉,所以单见蝙蝠能干了”,所以真正的实干家未必能博得功名,得学会在别人的眼光下相宜“秀”出.

譬如他说,火的发明,可以烧饭、可以点灯,但烧饭的、点灯的,无论给予人间多少美味、多少光明,都不会被人关注,进入名人列传,但是,你要是烧房子、纵火,就会脱颖而出,载入史乘.譬如希特勒之于国会大厦,项羽之于阿房宫.

譬如他从自然界的现象——鹰的捕雀,不声不响的是鹰,吱吱叫喊的是雀;猫的捕鼠,不声不响的是猫,吱吱叫喊的是鼠——而联想到中国的国民性格:无力量的人偏爱讲话,有力量的人并不开口;英雄的事迹容易被人遗忘,悼念的挽联如果做得好,却可以流传.换言之,中国人历来关心“形式”,却不注重“实有”,所以,面子光鲜,骨子虚弱.

因为这些细节就蕴含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何种时势、哪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所以鲁迅不朽.

所谓风格,就是忘记了一切风格

读儒勒·列那尔的散文.所选文本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二0 0六年三月第三版的《列那尔散文选》.

“自然记事”部分,细腻,但琐碎;“胡萝卜须”部分,取儿童视角,能勾起相同的记忆——这部分被苇岸、彭程鼎力推崇,视为可常习常温的“经典”.但我更看重“日记”部分,因为列那尔一改严谨、精确,而变得率性而言.

在日记中,他不照顾左右,径直泄露内心“消息”,故颇可亲.

他既同意布封所说,风格即人,又说,所谓风格,就是忘记了一切风格.

他反对写长篇小说,觉得像巴尔扎克那样的长篇小说,还不如一个独特的短句.他说:“一个用得好的字词,比一本写得坏的书强.”但是他又说:“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作家,所以我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说,追求完美是风格化写作,而淳美总是离崇高远,所以,完美总不免有点平庸.

他说,灵感,其本身就是写作的快乐.它往往寓含在写作之中,而不是先期的到达.

读列那尔,不禁联想到张炜.

张炜说,一个有担当的人.不可能不写得多.

他的潜台词正呼应着巴尔扎克,因为写得多,要做时代的“书记员”,便不在意“完美”,容量宏富,泥沙俱下,故“伟大”.

张炜说,严格地讲,不存在所谓的现实主义文学,因为现实的材料变成作品,都已经过了头脑的“发酵”,如同粮食与酒.准确地说,都是浪漫主义.

这是在为自己张目,在宣布自己的“伟大”.因为他一部长篇就有四百五十万字的体量,又罗列了所有散文,集合成一部二十卷的大书,他不能容忍别人的质疑,用气魄喝退左右.

这一点,他不如列那尔可爱,因为列那尔坦然承认自己的局限.

福由心生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三类:来自外边的幸福,来自灵魂的幸福,来自肉体的幸福.人在命运上的差别,就在于对“幸福”的倚重点的不同——倚重肉体,被所左右,且随着身体的衰竭,能享受到的东西越来越少;倚重外界,人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即便是上下求索、殚精竭虑,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只有倚重灵魂,自我修养,精神富足,不哀物哀己,命运才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叔本华说,人的构成,归根结底是由三部分组成:一、人是什么——从广义上说,就是指人格,包括健康、力量、美、气质、道德品质、理智及修养;二、人有什么——指财产与各种所有物;三、人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指别人的评价,包括地位、名声、荣誉.他指出,没有比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更愚蠢的了,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会对事物做出不同的判断,不足以做你人生进退的依据,如果固执于此,会淹没在别人的好恶之中,甚至会为别人的偏见、谬误买单.也没有比把幸福建立在物质所有上更愚昧的了,因为依伊壁鸠鲁所说,人的需求分自然必要、自然却非必要和非自然又非必要三种——自然必要的需求是衣食,这极易满足;自然而非必要的需求是某种感官的,这满足起来也不难;非自然又非必要的需求,包括豪华、奢侈、高位、暴富、名声等,这种需求永无止境、满足起来难上加难.如果志在于此,你会为多余的需求付出多余的精力,你会被异化,成为物质的奴隶.所以,人的幸福,最健康的道路,是在满足自然必要的基本需求之后,让自己有时间上的闲暇、精神上的余裕、心灵上有宁静,从容地感受生活,不断地完善人格、增进修养,让自己有发现美、发现真理的能力,从而进入“独立自在”的境界,在感受内在充盈与愉悦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命感受、人生经验传递给他人,让大家有福共享.

从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和叔本华的哲学光辉里,我越来越确认,人生的大美之境,真的与权势、钱财和名声无关,只要有闲暇、有余裕、有宁静,能观察、能思考、能读书、能言说心灵的声音,就是大福了.

中午读总第1488期《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11月1日上海出版)来,读到回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终定稿者吴江“三谏”的文章,胡在看了吴为其推荐的《晋书·尧俞传》之后,动情地说了一句话:“多读书真好啊,可惜我读书的时间太少了!”胡的话,动我心弦,泪水竞夺眶而出.

他身居高位,始终陷于叔本华所说“人在他人眼中是什么”的境地中,人生不自由,多纠结与苦恼,所以他由衷地羡慕文人.我等正栖于福地,应懂得珍惜.

世界不重要,自己的认定重要

午睡前开始读加缪的散文,竞不能放下,只好废寝.

加缪人生多舛,又极辉煌,生命感受在天上地下之间,故深刻通透.

他出生贫民窟,一岁丧父,在阿尔及利亚乡下,忍受殖民之苦;然而又受了系统的现代教育,被法兰西民族文化尽数濡染.阿尔及利亚与法兰西都是他的母国,既反对法国的殖民统治,也反对阿尔及利亚为摆脱殖民统治而付诸的极端暴力,其感情底色,在爱恨之间.这就铸就了他的独立人格,所以,他说:“世界不重要,自己的认定重要.”他只相信自己.

长期的苦难经历,让他有了一个用“旁观者”的视角看自己生活与命运的处事态度,因而就有了超越的境界,一切都有审美价值,完成了现实之厄向艺术之美的转换,可以蔑视世界,也可以蔑视自己.这一切,都蕴含在他的经典著作《局外人》里.一个无辜的人被诬有罪,当事人居然自证有罪,而坦然走向死亡,荒诞的背后,是别样的强大——一个人审判整个世界.

他的《西西弗斯》,放大宗教意念,巨石及顶复又落下,终生在推动之中,没有结局.在常人看来,这是绝望,是人生大苦,然而西西弗斯却永不颓废,因为他在这个无望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充实”.这是“反抗”人生荒谬的最高形式,忍受荒谬,不自我悲怜,反而让荒谬颤抖.

他四十四岁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目空一切的萨特不能承受;然而他四十七岁就谢下人生大幕,独留下萨特在人间丢怪露丑.精短的人生,让他保留了“一致性”的生命尊严,让萨特的“多变”成为荒诞.中国的“”期间,萨特居然偕波伏娃登上天安门城楼,加缪的灵魂在他的头顶盘旋而笑,可以判定,他们之间,永远不会和解.

做人与做文

福楼拜说过:“在生活中做一个正常、规矩的资产阶级,这样在写作时你才能做到狂暴、新颖.”

这跟中国古时留下的文训,即:做人要严谨,写作要放纵,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所以,文人在现实中的低调规定,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否则就被视作病与疯,使杰出者不容于众.

中国总唱一个老调,即:文如其人.事实上,文总不如其人,文往往是人的反面或对人之所不具的延展与补充:

身拘于生活的人,往往在文中纵横捭阖,以发泄自己的主宰.在现实中爱情不遇的人,往往在文中呈现浪漫与抒情,以修补自己感情的缺失;在道义上失足的人,往往在文中表现忠贞与公正,以疗治自己良心上的隐痛;在现世昏蒙的人,往往在文中显得异常清明与通透,以保持做人的最后一点自尊;在实际中放浪形骸的人,在文中往往步步为营礼数周全,以增强自己的话语重量……

鲁迅其实是一个很阴柔的人,在文字中却很刚正:周作人其实是一个很入世的人,在文字土却很冲淡:郁迭夫其实是一个很厚朴的人,在文字中却很红颜……种种实例,不胜枚举.

福楼拜所说,是从文人的角度出发,是作文技法:文如其人的说法,是社会*的角度,是凡众对文人的主观期许.他们把文人看得太重,希望他们提供价值取向、道德高度、生活法则、情感样本,因而不允许他们人和文的分离.

一旦分离,社会与大众就大失所望,就把文人视作最不足观的一群人,而踩在脚下.所以文人的地位从来就是在仰视和鄙视之间,从来就没有被当作与自己有同等人格的人来看待.也就是说,文人从来都是人群中的异类.

既然是异类,就应从“异”处作文,把文字弄得绝尘超俗,一如福楼拜所说,或“狂暴”,或“新颖”,让凡众不可接引,让社会不好评说,莫名其妙之下,文人或许就真的被看重了.

率性之思

所谓率性之思,就是瞬间的想法.那一刻如流萤,如不及时收入囊中,就远去了.有时在梦中也有奇想,赶紧醒来,用笔记下,如果放任睡,第二天早晨追忆,总不得.所以,思想者的特征,是要有时时捕捉的准备,捕捉所得,积累下来,就成气象了.散碎文字编辑成册出版之后,再回头翻阅,自己也有大惊叹:自己居然这么宏富、这么深刻!便感到,所谓宏富,一如穷人攒钱;所谓深刻,一如笨人挖井,一点一点掘进——都是有心假以时日的结果.

由此看出,写作者未必是一等聪明人,也不是凭运气坐等而来的暴发户,他是卖苦力的长工,是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的小本生意人.

我不禁想到,文士为什么总是面色阴郁、神情恍惚,并多有肝病,那是过度思虑的结果.“过度阐释”

《哈扎尔辞典》中有形容教徒的一句话,颇能让人产生联想,即:用天使的声音说话,而真理却在别的地方.

从教徒本身说,宗教使其内心平静,温柔而无戾气,有好听的言语,但所说的话,未必是真知灼见,或往往是假话、套话、废话,因为极端的崇拜,使其目盲,使其出让独立思考.

用于凡人,就是花言巧语、心口不一,就是迷惑与欺骗.

书中还有一节,对“捕梦者”,也就是神职人员为图解教义而不断著书的行为,斥之为“堕落的举止”.忠诚的教徒说道:“因为你们无视《圣经》的存在,而去创作你们自己的书.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属于我们的《圣经》,那就接受它吧,与我们一起分享它吧,把你们的书扔掉!” 这就让我们联想到,我们的一些学者、评论家,为了堆高自己的成果、成就自己的功名,对经典名著的阐述,刻意地标新立异,甚至“过度阐释”,让人感到玄奥不经、不知所云,不仅不能做有益的“导 读”,而且还惑乱人们的思绪,所以,这样的行为,也应视作“堕落的举止”.还是收起你们的“高论”,扔掉你们的书吧,让读者静静地享受原著、读出自己的心得.家族生活的支撑

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与门多萨对话录《番石榴飘香》,更验证了我的一个理念,即:对经典名著的不能“过度阐释”.

评论界总是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十九世纪拉美的百年风云史、心灵史,但马尔克斯本人却坦言,这个评价,让他吃惊、不可承受,因为他本人没有那个立意,也没有那种风云际会的旷远情怀,他不过是写了琐碎的家族生活.

在他的家族中,外祖母整天讲诡异故事,使他从小就生活在神秘、古怪的家庭生活中.他的妹妹有吃土的爱好,他的外祖父参加过自由军,与政府对抗,是个失败了的上校,便对现实不满,总幻想着有一天、在庭前的一棵树下,被击碎头骨.后来,他果然就被一个跟他发生口角的人打死了.他的姨妈本是一个身体结实、精力充沛的健妇,有一天却坐下来织她的裹尸布了.他问她:“好好的,您干吗要织裹尸布呢?”她回答:“孩子,因为我快要死了.”她织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真的就死了.种种荒诞不经的家族生活,让他生出了写的愿望,就依据现实的线索写下去了.人们历来对《百年孤独》的开头大加赞誉,认为是匠心独运,乃卓越的手笔,但马尔克斯却说,这源自生活的真实——有一次他对外祖父说,我还没见过冰块呢.外祖父就带他去香蕉公司的仓库,让人打开一箱冰冻鲷鱼,把他的手按在冰块上.于是就有了那个开头:“多年之后,面对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至于那个著名的“飞毯”的设置,也不是他的凭空想象,而是他看到妇人们在绳子上晾晒被单,被风刮起的情景之后,自然而然的联想.

所以,我感到,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是来自现实生活的“魔幻”,他的生活背景,决定了他要写出那样的作品.因而联想到,一个作家的成功,除了个人禀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来自家族的秉赋.家族的历史、性情、血脉、风情织就了作家的生命经络,并给予了他精神延展的起点和心灵想象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作家的文学贡献,其实就是一个家族的文学贡献;荣誉既属于作家本人,也属于他所在的家族.

当我有一点名声的时候,有个文友请我带他踏访我的家乡.他对我的祖父说,老爷子,您很有福气,子孙里出了一个名人.祖父反问道,什么名人?文友说,就是著名作家凸凹啊.他气愤地说,狗屁,好不容易弄出了点名堂,还他娘的不姓史!

祖父叫史甫存,我的本名叫史长义,凸凹真的跟他老人家没什么关系,所以他愤怒得有理.

呵呵,丢掉了家族生活支撑的作家,活该挨骂.

懂得向异性致敬

圣诞夜尚未到,一早,就有许多祝福短信.择一条煽情者转发给一女同事,调侃一下,不期立刻就得到回信,很认真地问,那么礼物呢?

呵呵,国人对洋节越来越看重了,好像自己已经是世界公民.

不过,人们未必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好像什么节日也不追究来历,只是径直过,怕被人说落伍,跟风而已.所以,时尚这种东西,往往不具有内涵,殊不可靠.

世界各国的圣诞风俗不想赘述,只说泰国,因为有圣诞外的意义.

在泰国,圣诞夜会有许多男子装扮成女人,进行表演.泰国或许是世界上对同性恋、双性恋及变性人生活方式最包容的国家,即使在乡村僻野,也可以看到身着女装的男人,而变性人的歌舞表演则在每个景区都受到热烈欢迎.这些变性舞者在镁光灯下是人们猎奇的对象,而在幕后,他们则跟常人无异,过着多彩而平凡的生活.大部分变性人甚至比女性更优雅,更有魅力,为了台前九十分钟的表演,他们也会付出更大的努力.

说到异装和变性,与人的生物属性有关.人体内混合着雌雄的激素,所谓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系形象的一个说法.生为男性,雄性的部分得以张扬,雌性暂时昏睡.待外界对人性有了额外的压抑之后,为了舒张,男人要展示雌性的部分,以此获得内心的平衡.它其实是一种人的心理疗治,我们应存以悲悯之心,不可一味地歧视.

世俗对性别的规定,女人可以柔软、柔弱,可以撒娇、可以哭泣、可以慵懒、可以花枝招展卖弄风情,而男人则不成.男人的角色扮演得久了,身心俱疲,索性就女人一下,理直气壮地脆弱,在变异中彻底放松.

其实.这里也有对异性致敬的成分.女性的温柔、优雅、细腻、艳丽,男人不仅喜欢和享用,也嫉妒、羡慕,恨不得容颜改,做得女儿身.

在京西乡下,素有“男长女相主贵,必有大福”之说,可见,民间对性别的认识,有富含人性的眼光与智慧.

责任编辑:赵燕飞

该文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小品和日思小品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日思小品本科毕业论文日思小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难缠的小品词that that是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小品词,初学觉得很简单 可翻开高考英语试卷,你就会发现that很难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小小一个that就深刻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思维差异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有一段精辟.

2、 诵以贯之,思以通之一高三二模后的自主复习和自我矫正 高三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师生们齐心协力,冲刺高考 特别是二模考试以后,我们会针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做许多工作,下面我就在复习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复习与自我矫正来谈一谈 这里说的复习主.

3、 闻花思雪又一年 七月以来,温度持续在38℃上下徘徊 从36层的巨幅窗幕望出去,感觉远处的湖和绿树环绕的建筑都被罩上一层厚重的黄金甲 隔着玻璃,也时常能感觉到这股滚烫热浪 温度太高,湿度也极大,但凡待过的人都知道,武汉.

4、 同行二十载,卡思黛乐书写中国故事 在过去的20 年里,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从零起步,快速赶超 截至2017 年,进口葡萄酒总额达到27 89 亿美元,进口葡萄酒总量达7 46 亿升; 而遍布中国各地的广大葡萄酒消费者也从对进口葡萄酒的一.

5、 陈思诚:妄人不惑 陈思诚“妄人”不惑 文何可人明星“克己”的时代,他成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妄人 2017年年底,陈思诚去长沙录了一期快乐大本营节目 在湖南广电大楼侧门口,他.

6、 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的作用评《小葵模式:用新媒体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较多新的变化,以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为例,无论是传播层级、传播方式还是信息的存在形态都发生改变,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被拓宽、信息内容得到拓展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信息快速流通的环境当中,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