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 人生十六七杂志 西部大开发杂志 大科技杂志 健康大视野杂志 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 护理十大安全论文 大唐国际科技论文 世界十大期刊 十大财经杂志 十大农业期刊 十大文学期刊

大唐宰相十题方面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大唐宰相十题类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大唐宰相十题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9

大唐宰相十题,该文是大唐宰相十题开题报告范文和大唐宰相和宰相方面论文范文.

周 实

刘文静和裴寂

刘文静在反隋(581- 618年)之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后来自己竟然会因为裴寂而家破人亡,而且是被李渊(唐高祖,566 - 635年)所杀.

刘文静,字肇仁(568 - 619年),自云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少以其父身死王事,袭父仪同三司(虽非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而给予其相同的礼节待遇).隋末,为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令(县官,大县设令,小县设长),与晋阳宫副监(管理宫殿事务的副职)裴寂友好.裴寂,字玄真(569 - 629年),蒲州桑泉人(今山西临猗).父瑜,曾任绛州(今属山西)刺史(地方军政首长),属当时河东望族裴家“西眷裴”一支.寂少孤,父早逝,家道中落,为诸兄之所鞠养.年十四,补州主簿(负责处理文书事务).后为齐州(今山东济南)司户(负责户籍财政税收)、历侍御史(掌监察事务)、驾部承务郎(负责皇上的座驾粮草等事务)、晋阳宫副监.某夜,二人同宿,寂见城上烽火,仰天叹曰:“卑贱之极,家道屡空,又属乱离,当何取济?”文静笑曰:“世途若此,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贱?”此时二人所说的卑贱当然是相对于他俩心中所期盼的荣华富贵而言的.后来,二人反隋兴唐(618 - 907年),紧紧追随李渊父子,同为大唐开国元勋,一个拜仆射(尚书省大臣,相当于副丞相,从二品),一个拜纳言(门下省大臣,负责皇上身边事务,正三品),裴寂位在文静之上.文静不服,认为自己的才智功劳绝对都在裴寂之上.因此,每逢朝廷议事,寂的意见以为是的,文静必然而非之,由是二人有了嫌隙.一次,文静与其弟散骑侍郎(皇上近侍,职掌奏事)文起酣宴,出言怨望,拔刀击柱,曰:“必当斩裴寂耳!”而其弟家那段时间恰有妖人怪影异事,文起忧之,遂召巫者于星下,披发衔刀,行法驱邪.文静恰有爱妾失宠,即将文静所怀怨望以及文起驱妖之事泄漏其兄,其兄立即上奏朝廷.李渊即将文静查办,并派裴寂、萧璃审问.文静答曰:“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辅佐官,掌军事),计与长史(寂当时所任,亦为辅佐官,总管杂务)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李渊谓群臣曰:“文静此言,反明白矣.”而李纲、萧踽皆明其非反.世民(当时的秦王后来的太宗,599- 649年)也说义旗初起之时,文静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所以文静才有觖望,并非谋反.而高祖则素忌文静.裴寂又在一旁劝说:“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李渊听罢其言,遂杀文静、文起,并抄其家.文静临刑,抚膺叹曰:“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时年五十二.秦王继位,号为太宗,复其官爵,以其儿子树义袭封,并将公主许配其子,可是树义却与其兄依旧怨恨父亲被戮,一同谋反,后伏诛.文静初为纳言时,因有太原元谋之功,与秦王世民及裴寂,特恕二死,结果一死未蒙恕(据史,裴寂应五死,皆得免),还赔上了一个弟弟,连累了后来的两个儿子,真是不幸之极矣.文静之死虽可如史书评价的那样是他比功争位所致,但究其里却是高祖与太宗的暗中较力.太原举兵反隋之后,文静更近秦王世民,而寂则为高祖亲信.文静与寂比功之时,秦王也正与兄争位,李渊对此日夜忧惧,自然也就迁怒他了.

风云初合,共竭智力.势利既分,遽变仇敌.自古以来的中国政治多的就是这样的风景.

房玄龄

若写房玄龄,难免会想到醋坛子,难免会想到房夫人.据说,在那贞观年间(627 -649年),他虽然位居宰相,却也因为惧内出名.他的衣食,他的住行,只能由他夫人料理,别人插手,万万不行(由此亦可见其夫人是如何地关爱他了).

一日,太宗举办宴会,酒足了,饭饱了.玄龄经不住同僚挑逗,麻起胆子吹了几句他可不怕老婆的牛皮.太宗一听,乘着酒兴,赐了两个美人给他.玄龄酒醒,想到妻子,愁得不知如何才好.幸亏尉迟敬德仗义,给他打气,为他壮胆,说:老婆再凶也不能动当今皇上赐你的美人呀!玄龄这才战战兢兢将两个美人领回了家.不料,前脚刚跨进门,雷霆就在头上炸响,鸡毛掸子飞了过来,玄龄立即转过屁股,将两美人送出相府.此事,太宗知道了,就想帮帮他,压压宰相夫人的横气,宣召夫妻二人问罪.房夫人也知此祸不小,只好勉勉强强地随着玄龄见太宗.太宗一见她来了,马上指着两位*和一大坛“毒酒”说:“看在爱卿的功劳上,朕也不打算按规矩,追究你的违旨之罪.你的面前,路有两条,你可随心随意选择.一条是领回朕所赐的这二位美人和和关关过日子,一条是喝了你面前摆的这坛‘毒酒’省得再妒忌旁人了.”玄龄知道夫人性烈,连忙跪在地上求情.太宗怒道:“卿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房夫人见事已至此,看看两位*的容颜,知道自己年老色衰,一旦二美进了府,难免迟早会违旨,与其明日受气而死,不如喝了这坛“毒酒”,死得舒服,来得痛快.于是,不待太宗再催,上前一步,举起坛子,咕噜咕噜,一坛“毒酒”,一口气就喝光了.玄龄急得老泪纵横,抱着夫人放声大哭,众大臣却放声大笑.原来那个坛子里装的并非什么毒酒,只是一坛晋阳食醋.太宗也笑,叹口气说:“莫怨朕用法子逼你,你的妒心也太大了.不过,念你甘愿一死依旧如此霸着丈夫,朕就收回成命算了.”房夫人也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竟会有个这样的结果.房玄龄也破涕为笑.从此,“吃醋”这个词便在民间传开了.

这当然是一则笑话,房玄龄的简介如下:

房玄龄,字乔松( 579 - 648),齐州临淄人(今山东淄博),隋末大乱,李氏父子率兵入关(今河南灵宝以西及陕甘川宁部分地区),于渭北(又称北原,指令陕西渭河以北的黄土台原区,为关中平原的组成部分)投李世民.贞观前,他用心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贞观中,他更竭力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修订,调整政府机构,恪守职责而不居功.李世民称赞他“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励节,奉上忘身”,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他的建功立业的事迹也被后世文人传颂,最有名的是李贺那首题为《南园》的小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写到这里忽又想到柳宗元写玄龄的模样:房玄龄幼稚时,王通说其文,谓:“此细眼奴,非立忠志,则为乱贼……”凌烟阁上的房玄龄,眼睛是大还是小?但愿不像某类画像个个目光炯炯才好.

杜如晦

唐朝宰相,首推房杜,这是所有史书的共识.房即房玄龄,杜即杜如晦.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史书又称“房谋杜断”.

杜如晦,字克明(585 - 630年),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西北).其父名咤,隋时任昌州(今属重庆永川)长史(相当于副州长).如晦少年时,聪明有悟性,好谈文史,成年后预选吏部侍郎(相当于现今的组织部部长助理),后补滏阳(今河北磁县)县尉(局长).他见隋朝政治腐败,又觉县尉之职卑微,于是,弃官归家了.

李渊父子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秦王李世民引用他任兵曹参军(重要军事幕僚).不久,又授予他陕州(辖境为今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地区)总管府的长史一职.当时,秦王府中英俊,多被朝廷借用外调,李世民的心中忧虑.房玄龄谏:“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材也……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荐为府属.后从李世民东征西战,任随军参赞(参谋),筹划帷幄,处理事情,明了果断,为身边同事所佩服.李渊为嘉奖李世民,命其为陕西东道大行台(战时地区军政首长),他则随行任司勋郎中(负责因功赏地之法),封建平县(今属辽宁)男爵,食邑三百户.李世民为了笼络人才,设立文学馆,置十八学士(负责起草文书参谋军政等事务),他又被选为学士之首.李世民建天策府后,任他为从事中郎(相当于参谋长).

随着政权的巩固发展,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也在暗里激烈展开.杜如晦与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都鼓动他先发制人.皇太子李建成心里也是非常明白“秦王府中所可惮者,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于是,便向高祖谗言房杜二人不利朝廷.高祖遂将二人调出,另行易地做了安排.而杜如晦却乔装道士,潜回秦府,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协助秦王灭了政敌.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先是拜他为左庶子(相当于参谋长),后又升他为兵部尚书(掌军事),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年),以本官检校侍中(行宰相事),摄吏部尚书(总管人事),总监兵马事.三年( 629年),又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行宰相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朝廷所有台阁规模典章文物,都是他们二人制定,很得当时人的称誉,从而也就开创了历史上极为有名的且被后人称赞的大唐王朝的“贞观之治(627 - 649年)”.这年冬天,他因病辞职,太宗深忧他的病情,几乎天天派人慰问.四年(630年),病危,太宗太子均至他的居第探视,并且擢升他的长子杜构担任尚舍奉御(负责殿廷的礼仪张设以及洒扫等宫廷事务).可惜,终于还是病卒,年仅四十六.太宗为之哭之甚恸,赠司空(司空、司徒和太尉是唐朝的最高官衔,正一品,乃地位很高的大臣加官),徙封莱国公,又命虞世南为其撰碑文.

杜如晦的提拔重用是因房玄龄的推荐,二人谋划,商量成事,时论史论都将房杜比为汉朝的丞相萧曹,确实没有一点虚誉.

如晦的二儿是公主的驸马,后来却因牵涉进了太子谋反一案被斩.继承爵位的长子杜构也因此案坐贬岭南(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其位置相当于今日的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历史上,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后,“岭南”的概念也就逐渐将其排除在外了.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的“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孤苦伶仃,死于边野.想来晚年的李世民,也像其父李渊一样,亦因其子反叛一案而伤透了骄傲的心神,再也无力顾及到这位功臣的后人了.

长孙无忌

西汉(前202-8年)皇帝绘功臣像于麒麟阁,东汉(25 -220年)皇帝绘功臣像于云台,唐太宗李世民建凌烟阁也是仿照两汉的做法,将唐初的文武功臣二十四人一一标榜,而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内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659年),洛南人(今河南洛阳).其祖先世乃鲜卑拓跋氏,属于北魏(386-534年)皇族支系,后来因为宗室之长,改为长孙氏.祖父长孙光在北周(557-581年)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官自选僚属开设府署,称为开府.仪同三司乃比照三公即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开府置官).父晟,任隋右骁骑卫将军(隋为府兵制,设十二卫,每卫又分为左右卫,皆有统率之将军).无忌身为贵戚子弟,好学不倦,博通文史,有筹略,太宗的文德皇后是他的妹妹.无忌年少时便与太宗很友好.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无忌任渭北(又称北原,指今陕西渭河以北的黄土台原区,为关中平原的组成部分)行军典签(负责处理军中文书),自此常从太宗征讨,累功授比部郎中(掌查核审计财政簿籍,属于刑部),封上党公.这时的无忌无论军政都只能够说是一般.

唐建立后,武德九年(626年),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因为忌惧太宗的威望,想谋太宗.无忌主张先发制人,诛杀二人.太宗令他密诏房玄龄、杜如晦等共谋计策.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等九人进入玄武门,讨平建成和元吉.太宗由秦王升任太子,无忌任太子左庶子(太子的重要参谋幕僚).在太宗争位的兵变中,无忌称得土首功之人.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政变开始后,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太宗临死之前仍不忘其佐命之功:“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太宗即皇位,迁他为左武侯大将军(功勋称号).贞观元年(627年),转任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晋封齐国公.太宗因他是佐命元勋,又为外戚,礼遇特隆,旋又拜尚书右仆射(太宗时以仆射行宰相事).无忌深以盈满为戒,恳辞机密,皇后也为其请辞.太宗无奈,乃授他开府仪同三司,解除其尚书右仆射职务.七年(633年)十月,他又坚辞,太宗不许,并说是以才行为主.后又改封为赵国公,再拜为司徒(司徒、太尉和司空是唐朝的最高官衔,正一品,乃地位很高的大臣的加官).晋王李治得立为太子,全靠他一手促成,因此又授为太子太师(太师、太傅和太保也是唐朝的最高官衔,也是正一品,也是地位很高的大臣的加官).太宗当面论其得失,说:“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太宗病危,召其及中书令(行宰相事)褚遂良,令其二人受诏辅政.

高宗(李治,628-683年)即位,拜无忌为太尉兼扬州(今属江苏)都督(地方军政首长),知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如故,他则固辞知尚书省事.永徽二年( 651年)监修国史.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高宗不从其言,立武氏.武氏痛恨无忌,唆使中书令许敬宗诬告李巢、无忌谋反,高宗不忍究问,而许敬宗力言非办不可,于是免去无忌官爵,流放黔州(辖境相当于今重庆及贵州的部分地区).许敬宗又遣人到黔州逼问反状,迫其自缢而死,并抄其家.

无忌先前竭尽全力要立高宗为太子就是因他仁弱听话,可是恰恰就是这点反将自己置于死地.无忌的死冤虽然悲惨却又似乎难以避免,因为新的利益集团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许敬宗不过是秉承武氏的意旨将他这块拦路石搬到一边就是了,就像先前他对别人.

魏征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两人的画像都上了凌烟阁,但在我的心目中,他俩无论怎么样,终归只能算得上一个中等人才罢了.中等人才有了机遇,特别是有了大机遇,也就变成了大人才.这机遇不是什么别的,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比如魏征,若非遇上唐太宗,结果会是什么样,恐怕谁都难说的.

魏征,字玄成(580 -643),巨鹿曲城人(今河北晋州).少年孤贫,人也落拓,却有大志.从小不事生产,出家做过道士.喜好读书,多方涉及,甚为通达.见天下大乱,尤其属意于纵横之说.隋炀帝(杨广,569 - 618年)大业末年(618年),武阳(今属河北)郡丞(辅佐官)元宝藏起兵应李密,召征为书记(负责处理文书信件).密每次见宝藏信都赞叹其写得好,后来知是魏征执笔,即派人召见他,征乃向密建议十策,密虽认为奇,终归没采用.王世充攻密于洛口(今属河南,时为屯粮之地),征又向密的长史(副手)郑颈建议高垒深沟以困敌,颋以为是老生常谈,又不采纳.后来,密失败,征随密降于唐高祖.降后,久久不见用,他乃自请去安抚山东,于是任他为秘书丞(负责处理朝廷机要),驰至河南的黎阳,劝李密的河南守将徐世绩(后来由唐赐姓李,单名绩)归顺于唐朝.不久,窦建德又援助王世充攻占了黎阳,征被俘,建德逼他任起居舍人(掌侍皇帝的起居,记述皇帝的言行).建德后被太宗俘斩,征又再度回到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被太子李建成引用成为东官僚属.他见太宗勋业日隆,力劝建成早为之计.建成玄武门失败,太宗召他并责问:“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他答:“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早就器重他,非但没有怪罪他,还用他为詹事主簿(负责太子的文书档案).太宗登上皇位后,又升他为谏议大夫(掌朝议).魏征既被太宗看重,自然死心塌地尽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次,太宗询问他:“何谓明君暗君?”征答:“君之所以明者,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深以为是.这一年,也就是太宗的贞观元年(627年),他前后陈谏两百多次,太宗升他为尚书右丞(丞相助理),并慰劳他说:“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同理,太宗若无胸怀,他又“何能若是”呢?)后又令御史大夫(副丞相职,掌上奏及监察业务)温彦博劝他:“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太宗的意思是君臣之间还是应有些距离的,臣对君说话也应有些畏忌才是.过了几天,魏征入宫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若不存公道,惟事形迹,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当即振奋改容:“吾已悔之.”征再拜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问:“忠良有异乎?”征答:“良臣稷、契、咎、皋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也深以为是.

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周、梁、陈、齐史完成,时称良史,加光禄大夫(重臣的加官,从二品),晋封郑国公.后因眼疾,屡次上书,请求解职,都因太宗自比金矿,待良臣冶锻为器,以征比良匠,不准辞职.嗣后.右仆射(行宰相事)出缺,太宗想用他,他坚辞不受.十六年(642年)拜太子太师(太师、太傅和太保也是唐朝的最高官衔,也是正一品,也是地位很高的大臣的加官),仍理门下省事(隋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行政总汇,一般来说,由中书省决定政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批准,然后交尚书省执行).十七年(643年)病卒,时年六十四,太宗很难过,面对其像说:“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鉴矣!”魏征状貌虽然平平.但胆识过人,所以《旧唐书》赞他为“前代诤臣,一人而已”.此说甚是.

褚遂良

他是政治家,也是史学家,更是书法家,或者说,他首先是书法家,史学家,其次才是政治家.中国现在的二十六史,成于大唐时期的有:《晋书》《南史》《北史》《周书》《梁书》《陈书》和《隋书》,此外还有研究史学或者保存史料的著作,比如刘知几的《史通》,吴兢的《贞观政要》与《则天宝录》,杜佑的《通典》以及他褚遂良所记的《太宗起居注》.

他是杭州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字登善(596-658年),其父褚亮在隋时已经算得是个名人,入唐进入秦王府(唐太宗李世民当时为秦王),成为十八学士之一.遂良在隋朝,随父居陇右(今甘肃、新疆大部地区和青海湖的以东地区),薛举(? -618年,隋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边人)称帝后,任命他为通事舍人(掌管传达之事),举失败后,转归唐室,任秦州(今属甘肃天水市)都督府铠曹参军(掌管铠甲等军备事务).贞观十年(636年)自秘书郎(处理文书)转任起居郎(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以及相关的国家大事).他博涉经史,尤工隶书.虞世南死后,太宗叹惜:“无人可与论书矣!”魏征即荐曰:“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王羲之字逸少).”太宗即日召见了他.令他为侍书(为皇帝处理文书的近臣).太宗喜爱羲之书法,不惜拨出内府金帛,全国各地悬赏征购,天下自然争送至京,却又无人能辨真伪,只有他能品评鉴别,而且没有一点差错,由此可见他的慧眼及其书法渊源了.《唐人书评》论其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可谓的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关书法方面的论说,他无一字流传下来,只有这么一个故事,多多少少可以透露他受哪些人的影响.某日,他问虞世南:“我的书法比智永大师如何?”答曰:“听说大师一个字值五万,你如何能比?”又问:“比欧阳询如何?”又曰:“听说欧阳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你怎能比?”遂良生气:“既然如此,我还学什么书法?”虞世南说:“若使手和笔调,勤于习作,亦深可贵也.”遂良大喜.

贞观十五年(641年),迁谏议大夫(掌侍从规谏),依旧兼任起居事.太宗曾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日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戒,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这就是说他所记的(即太宗的所言所行),拒绝太宗自己索阅.太宗又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邪?”遂良曰:“……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时,黄门侍郎(皇帝近侍)刘洎在旁,插言道:“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人亦必记之矣!”意谓天下人如不记在简册里,也必记在心目中(后来的《剑桥中国隋唐史》在写到唐太宗一节时,亦曾这样分析道:“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是似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

遂良在官,时有匡益,太宗以晋王为太子,即是听从他的建议.他前后谏奏,上书数十,多见采纳.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本官检校大理卿(最高法院*院长),接着又拜为中书令(宰相).太宗病重,召他和长孙无忌入宫,嘱咐他们辅佐太子.高宗即位,赐他河南县(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处青、甘、川三省之津要)公爵.永徽元年(650年),进封郡公.后坐事出为同州(今陕西渭南大荔)刺史(地方军政首长).后又拜为吏部尚书(掌管全国的人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重臣的加官,从二品),又兼太子宾客(辅佐官).再后来是出任尚书右仆射(宰相),依旧知政事.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遂良坚决反对,高宗无奈,打算放弃,最后却又借着李绩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下定决心而立了.武氏既为皇后,即贬遂良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地方军政首长),接着再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不久,又贬爱州(今属越南)刺史,最后终于卒于爱州,享年六十三.

狄仁杰

在历史的传说中,在百姓的心目中,他可算得是个好宫.他的故事不但多而且好,既好听又好看,这里只说其中几件在史书上记载的,与民间的传说相比,情节倒要简单得多:

唐高宗的仪凤元年(676年),他升任为大理丞(丞一般为主官的副职,大理寺卿的副职为少卿,丞之职在量刑之轻重),一年处理了大量积案,涉及一万七千人,竞无一个冤诉者,一时自然名声大振.而大将军(军的高级将领)权善才失误砍了昭陵柏树,他却只判其免职.高宗大怒,下令杀之,他竞面奏罪不该死.左右劝他赶快退下,不要继续往下说了,他仍继续往下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高宗听了他这番话,虽逆耳,又悦耳,气也消了一大半,善才于是得免一死.

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部长)韦机建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他上奏弹劾韦机引导皇帝追求奢侈,韦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协助尚书左丞处理吏、户、礼三部的政务)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他毫不留情揭露其罪,请求交付法司审理.高宗想宽容,他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终被定罪,朝廷肃然.高宗将幸汾阳宫,任命他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并州(今山西太原)长史(相当于现今的省府秘书长兼主任)李冲玄以道经过妒女祠,俗云盛服路过者,必定招致风雷灾,于是征发民工数万,打算另开一条御道.他则坚决反对之:“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一下也就免除了数万人的这次劳役.高宗闻之赞叹道“仁杰真大丈夫也!”

越王作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他不理会.光辅责其轻视元帅,他说反者仅越王一人,如果“放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光辅虽然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但却从此恨上了他,回朝之后,奏上一本,说其不逊,目无领导,将其贬为复州(今属湖北)刺史(地方军政首长),后又转任洛州(今属河南洛阳)司马(主管军事及治安).则天皇后对他说:“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他谢日:“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则天皇后深为叹异.

神功元年(697年),由于纳言(门下省大臣,负责皇上身边事务,正三品)娄师德推荐,迁升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行宰相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唐代文官的从三品衔,相当于现今的正部级)兼纳言.圣历元年(698年),劝武则天召回庐陵王(中宗李显,?-683年),立为太子,这是他的最大贡献,否则,天下可能属武,唐号从此不复了.武则天又问他:“娄师德贤乎?”他仅说娄能谨守边陲,不以为贤.又问“知人否?”他答不知.太后于是说:“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亦可谓知人矣.”他这才惭愧地说:“娄公盛德,我为其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岸际也!”他一直以荐贤为意,他所引拔的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张柬之等,位至公卿将相者多达数十人.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他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狄仁杰,字怀英(607-700),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其祖父名孝绪,贞观(627-649年)中期任尚书左丞(协助尚书左仆射处理吏、户、礼三部的政务,相当于现今的副部级).其父名知逊,曾经任过夔州(今重庆奉节)长史(秘书长兼主任).其在学童时,有门人被害,县吏派人来查询,众人全都接受询问,惟其独自坚坐读书.县吏责问他,他说:“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考取明经(与进士相等,进士重诗赋,明经重经术,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等级),授汴州(今河南开封)判佐(处理一般日常政务).

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

唐玄宗(李隆基,685 -762年)的“开元盛世”(713 - 741年)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杜甫的《忆昔》是这样描述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所以能有如此的政绩,固然是他玄宗的英明,但他得力于他的宰相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先说姚崇.姚崇是有胆识的勇于负责的救时宰相(原名元崇,字符之,650-721年,陕州硖石人,即今河南三门峡人).他是因向玄宗提出十条建议而被器重才做成了宰相的.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被阉割的内廷侍臣)专权等,玄宗也基本执行了.当时,山东蝗虫大起,他力排众议,令各州尽力设法捕杀,如有灾殃,朝廷怪罪,他一人独受,蝗灾总算没有蔓延,并且很快被制住了.姚崇因为儿子不肖,数次请避相位,并荐宋璟(字广平,663 - 738年,邢州南和人,即今河北邢台人)接替自己.宋璟入相之后,务在择人,随才授任,大力革除裙带关系,跑官买官得职的官员被他废黜达上千人.他的叔父当了“选人”(候选官),要求吏部优先照顾,宋璟得知立即手示吏部“不能因私害公”.姚崇的长处是善于应变,宋璟的长处在守法执正,接下来的宰相张说(字道济,667-730年,原籍范阳即今河北涿州,世居河东即今山西永济)则有效地改革了农兵结合的府兵制.早在玄宗即位之前,武则天(624-705年)做皇帝的时候,北方已是危机四伏,契丹(中国古代民族)反叛攻下营州(今属辽宁),安西地区(其最大辖区曾包括天山南北葱岭以西远至波斯)的碎叶镇(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也被突厥(中国古代民族)占领了,丝绸之路完全断绝.为了重新统一北方,玄宗接受张说的主意,采用募兵制,组建雇佣兵,招得精兵十二万,不但收复了营州等地,丝绸之路也恢复了,唐朝的威望在西域(我国西部地区及其沟通的地方)又得了重新树立.待到张九龄做宰相(字子寿,一名博物,678-740年,韶州曲江人,即今广东韶关人),唐朝正处全盛时期,却又隐伏种种危机.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拟以“王道”代替“霸道”,再三强调保民育人,极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并选德才兼备之士分任地方各级官吏,社会矛盾得到缓解,宫廷内斗也趋平息.当时,裨将安禄山,率兵讨奚、契丹战败,执送京师,九龄见他一脸反相,力主依法处以极刑,以免后患,而玄宗却特予赦免,放归范阳,并听李林甫的谗言,免了九龄的宰相之职,将其贬为荆州(今属湖北)长史(秘书长兼主任).自从九龄罢相之后,李林甫就爬上相位,接着就是贵妃之兄杨国忠的专权了,玄宗朝也再没有值得一说的宰相了.

写到这里,忽然又想,玄宗初登帝位之时,是何等的敬德尊贤.姚宋之后,还有韩休(字良士,673-739年,京兆长安人,即今陕西西安人)也曾做过一任宰相,韩休也和九龄一样是个遇事力争的角色,事无大小,只要不对,便要进谏.一天,玄宗对镜整容,感觉自己瘦了许多,左右纷说:“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往日,何不逐之?”他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自身也.”后来的玄宗,用人行政时,大概再未这样想了.

李晟

一个人在世上活着,能够独力抗拒群雄,想来恐怕不会多吧.李晟可以算得一个.如果没有他,唐朝的宗室,也许又无法延续了.

李晟,字良器(727 -793年),洮州临潭人(今甘肃甘南临潭).他的祖父和父亲均居陇右(今甘肃、新疆大部地区和青海湖以东地区)为裨将(副将).晟刚几岁,父便去世.晟事母孝谨,性壮烈,有才能,善骑射,年十八从军,跟随王忠嗣(河西节度使,今甘肃宁夏黄河西边一带的军政长官)击吐蕃(7至9世纪时中国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吐蕃有一骁勇之将,据守城池,杀伤颇多,忠嗣怒,募射者,晟应征而出,弦响人翻,三军看得叫绝,忠嗣抚其背日:“万人敌也.”大历四年(769年),任右军都将(唐代一军分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吐蕃围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李抱玉令他率兵五千解围,他说:“用众则不足,用谋则太多.”请率一千人,驰至临洮(今属甘肃),烧了敌方的粮草,于是吐蕃解围退走.又逢马磷(也是节度使)战于盐仓(今甘肃泾川县西),兵败,晟率所部横击吐蕃,于乱兵中将璘救出,磷竞忌晟特具威略,为难之,代宗(李豫,727 - 779年)乃令晟至京师,留任神策军之都将.德宗(李适,742-805年)即位后,吐蕃寇剑南(今四川中部及云南东部和贵州西南),晟又率兵驰援之,斩虏千级,虏乃遁去.魏博(今河北、河南、山东部分地区)田悦反,又诏晟带神策军,配合马燧(河东节度使,今山西太原一带的军政长官)、李抱真(昭义节度使,今山西长治、晋城一带的军政长官),合兵救临沼(今属河北),在诸军皆败退时,独晟乘冰渡沼水,突出奇兵,大破田悦.叛将朱滔、王武俊联兵救田悦,围赵州(今河北赵县),马燧则因李抱真分兵去守邢州(今河北邢台)大怒,欲班师,晟劝日:“初奉诏进讨,三帅齐进,李尚书(指抱真)以邢州与赵州接壤,分兵守之,诚未为害.其精卒锐将,皆在于此,令公遽自引去,奈王事何?”燧乃悔悟,亲往抱真城垒道歉,又与抱真和好如初.至是,晟又自请带所部,星夜赴定州(今属河北),与张孝忠合势,以图朱滔老窝范阳(今河北涿县).德宗甚赞之,加升晟为御史大夫(掌监察弹劾事务),并且增拨禁军给他,王武俊部闻风之后,偃旗息鼓,解围而去.而此时,京城朱泚起兵作乱,德宗无奈逃于奉天(今陕西乾县),诏晟立即率军赴难.朔方(辖今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节度使李怀光,也从河北赶来勤王,率兵驻成阳(今属陕西).怀光不愿晟独立功,乃奏与晟合兵一处.德宗同意,并令晟受怀光节制.晟每战,必独异服色(这点似与薛仁贵同),亲自指挥.怀光反感,谓晟日:“将帅当持重,岂宜自表饰以啖贼也?”晟答:“晟久在泾原(今甘肃、宁夏六盘山以东浦河以西之地区),军士颇相畏伏,故欲令其先识,以夺其心尔.”怀光因有异心,迁延不进.晟敦促他进击敌军,怀光更加猜忌,并暗中与朱泚联络.晟见怀光反形已露,而蜀汉之路(四川、陕西之通道)不可壅塞,为缓急有所恃,请以裨将赵光铣等分任洋州(今属陕西)、利州、剑州(今属四川)刺史(地方军政首长),以防未然,德宗不听.于是,他便想方设法,宣称奉诏徙屯渭桥(今陕西长安、咸阳之间),以此之举脱离怀光.不过几日,怀光果反,德宗仓促逃往梁州(今属陕西),道路险阻,又无供需,这才失悔未听晟言.为作补救,以安众心,德宗口诏授晟升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而这时的晟,正以孤军独当两面,一面是朱泚,一面李怀光,同时还要小心警惕李纳眈眈虎视河南,李希烈部嚣张于汴(河南开封)、郑(河南郑州).为了避免被敌合击,晟乃一面卑词于怀光,以示推重,一面暗中加紧准备.待到粮草已备充足,所调援军亦已到位,乃大陈三军,并以忠义激励将士,突击朱泚,直取京师,勒兵屯于含光殿前,号令曰:“晟实不武……歼厥凶渠,肃清宫禁,皆三军之力也.长安士庶,久陷贼庭,若小有震惊,则非伐罪吊人之义……”因是三军秋毫无犯,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居民安乐,戎服迎回德宗.晟常说:“陇右之陷,岂吐蕃取之,皆因将帅贪暴,种落携贰,人不能耕稼,辗转东徙,自弃之尔.且土无丝絮,人苦征役,思唐之心,岂有已乎?”乃倾家财以赏降者,以招来之,降者立即奏封官职,因此吐蕃最恼恨晟,屡行反间,而未得逞.贞元二年(786年)十月,晟出师袭吐蕃,摧破沙堡(今甘肃敦煌市西),从此吐蕃开始求和.十二月,晟朝京师,奏言:“戎狄无信,不可许和.”德宗厌兵,将政事交张延赏.延赏与晟有隙,屡屡进言,晟不可再久典兵.德宗同意,罢晟兵权.

晟仰慕魏征能直言极谏,所以在官必极言无隐,以尽大臣之节.晟喜沉默,临下明察,好善嫉恶,出于天性.晟治家至严,家庭之内不谈公事.晟有儿子十五个,以愿、愬、听最知名.想平淮西(今淮河上游安徽、湖北部分地区),尤有大功.而晟最为令人敬的,是晟能在争战之中,保持他那良好的品性,始终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话再说回来,一将功成万骨枯,再好的将军也要杀人,正义的战争也要死人,世上的事,不好说.

裴度

用他则治,舍他则乱——裴度,字中立(765 -839年),绎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历事宪宗(李纯,778 -820年)、穆宗(李恒,795 -824年)、敬宗(李湛,809- 826年)、文宗(李昂,809- 840年)四朝.而其实,他自德宗(李适,742-805年)贞元五年(789年,二十四岁)中进士(通过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即授河阴(今属河南)县尉(局长),旋升监察御史(掌监察事务).他秘密上疏论权幸,语言直切,激怒德宗,将他外派为河南府功曹(主管人事).德宗后,尚有一顺宗(李涌,761- 806年)在位八月,合计他一共经历了六个皇帝,史称他事四朝,以全始终,只是说他负主要责任的四朝而已.

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今淮河上游安徽、湖北部分地区的军政长官)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举兵屠焚舞阳四县(今属河南).朝廷讨伐,不能取胜.主和派乘机要求罢兵,而裴度则力主平乱.次年六月,对抗朝廷的两个藩镇(王承宗与李师道)为了支持淮西的叛乱,暗派刺客,潜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裴度身中三剑,幸得随从舍身相救,得免于难.同日,主战的宰相武元衡亦被刺客身亡.宪宗授予裴度相位,以示朝廷平乱的决心.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之役历时四年,国力渐已感到疲惫,裴度自请亲临前线,临行前上奏日:“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词情慷慨,宪宗流泪.裴度到达前线之后,严肃军法,统一号令,奏请撤除了监阵的宦官(被阉割的内廷侍臣),使用兵权专属于将,于是出战皆为捷报.是年十月十一日,裴度采纳李想的建议,派其雪夜奇袭蔡州(今河南汝南),一举生擒了吴元济,结束了淮西十年的割据.淮西既平,其余藩镇甚为恐惧,争送人质,归顺朝廷,唐朝行政再度威行,贞观(627 - 649年)、开元(713 - 741年)的盛世局面,几乎可以说是再现,史称此段为“唐室中兴”.

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宪宗开始贪图享乐,进取志衰,偏信谗言,贬裴度为河东(代指山西,因山西在黄河以东)节度使(军政长官).穆宗继位,他又遭到宦官排挤.敬宗时,则受李逢吉等构陷.文宗朝,又遇牛僧儒等嫉恨.他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虽然屡遭诬陷迫害,却从不与奸恶同流.他状貌不过中人,而风采俊爽,论对雄辩,观者听者,皆肃然起敬.时有奉使绝域的,四夷君长,必问他的年龄多少,状貌如何,天子用他没有.他威名远播,华夷畏服,“以身系国家之安危,时势之轻重者二十年”.晚年隐居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时常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吟诗作赋,高歌放言,自娱自乐.每有人从东都洛阳回到京师长安时,文宗必问他的情况.开成二年( 837年),再令他以本官兼太原尹(地方军政首长)、北都(山西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他接诏后,累表固辞,不愿再典兵权.文宗不允,并派人到洛阳宣旨:“卿虽多病,年未甚老,为朕卧镇北门也.”并即促令上路.三年(838年)冬,病重,请许还东都(河南洛阳)养病.四年(839年)正月,诏许还京师(陕西长安),拜中书令(宰相).文宗赐诗赐札,刚送到他家门口,他已卒.文宗震惊而悲悼,乃令重新缮写御札,置于他灵前,并册赠太傅(太傅与太师和太保是唐朝的最高官衔,正一品,是地位很高的大臣的加官).文宗怪他无遗表,家人进陈遗表草稿,表中以太子未定为忧,言不及家事.

责任编辑:赵燕飞

本文点评: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大唐宰相和宰相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大唐宰相十题本科毕业论文大唐宰相十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火树银花不夜天《大唐无双》元宵节正式开启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过了这一天便意味着新的一年渐入佳境,所以年俗上,讲究亲朋好友欢聚一.

2、 中国历代乐人十题 夔夔乃舜时的乐官(约前22世纪左右) 舜说“夔,命汝典乐”,也就是他任命夔负责音乐和舞蹈 夔之前有没有比他更早的音乐家呢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有伶伦,颛项时.

3、 世界十大天书 世界上有许多的神秘书籍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了解的,以下列出十大未解神秘天书 这些书究竟神秘在哪里呢为什么至今都无解呢由于语言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这些古老的天书,或许只能被永远地封存起来了,实在是一种遗憾.

4、 玄奘和《大唐西域记》中的异国形象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中的异国形象张 婧(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游记作品,以印度为主的西域各国作为“异国”和“他者&rdq.

5、 逆袭的十大冷门专业 在大学里,有一些专业被称为“冷门专业” 说它冷,是因为报考人数极少,或者招生极少,有的则是近些年开设的新专业,鲜为人知 造成专业冷门的原因有很多,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一些&r.

6、 拿下难题的十大秘笈 十位来自基层脱贫攻坚第一线、环保领域、医疗卫生领域、教育领域、科研领域、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企业界、公益界、体育界、文化界的勇敢的 "攻坚克难者 ",发现了 "难在哪里 "并总结出10个难题的秘笈 困难可怕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