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做人和处世杂志 有关大数据的论文 西部大开发杂志 大科技杂志 健康大视野杂志 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 大学生李翠的讨论文小爱变大爱 三为三做大讨论文章 中学生大手拉小手真爱生命论文 大数据可以做什么论文 网上做论文的 法学论文题目太大

有关心怀大爱做小事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心怀大爱做小事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心怀大爱做小事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5

心怀大爱做小事,本文是有关心怀大爱做小事论文如何写与大爱和大爱做小事和心怀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北京“暖心帮帮团”的晚年生活

有一群令人尊敬的老人,在“暖心帮帮团”谱写着不一样的晚年生活.

北京东城区东四街道八条社区是一个平房老旧社区,中老年退休人员较多.为了能够在社区内建立起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社区失独、空巢、贫困老人,2013年10月,东城区妇联、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及东四街道八条社区“妇女之家”三方联合,共同开展了“暖心行动”试点项目.为了促进项目走上正规专业的服务道路,2014年7月8日正式启动了“暖心帮帮团—为老服务志愿者能力建设”项目,“暖心帮帮团”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

帮帮团每周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既有多对一,也有一对一帮扶,这些由55到80岁老人组成的志愿者成员,走进失独、空巢、贫困老人的家中,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帮他们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陪他们聊天,推着他们散步……

葛继第,今年76岁,是暖心帮帮团的带头人.聊起成立这个社会组织的初衷,一头白发的葛继第说:“我们就是觉得自己现在身体还行,想为社区里做点事,更想为比我们岁数还大的老人们尽一份力.”她帮扶的老人关雅如今年85岁了,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这就是暖心帮帮团的特色.

帮帮团成立之初,也吃过闭门羹.“你说你要去帮扶老人,可是最开始人家根本不接受,觉得我们是陌生人,排斥我们.”葛继第说,还有人说帮帮团今天来了,明天走了,长不了.“其实连我们自己都没想到,竟然就这么坚持了4年.”

“后来渐渐的,有人开始盼着我们上门;再到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很多老人的亲人了.”葛继第说,有的老人一看今天是周四,早早就把自己的轮椅推到门口,坐在轮椅上正对着大门的方向,等着帮帮团上门.“我们帮帮团是不能放假的,因为老人需要我们,有人等着我们盼着我们呢.”

已故的92岁老人刘桂珍曾是帮帮团里被帮扶对象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受助时间最长的一位.虽然帮帮团的志愿者大多是女性,但是樊璐颖的老伴王晓光作为*胞也积极参与其中,夫妻俩一起帮助同院的老人刘桂珍.老人买菜、修轮椅、修家具等杂活,都爱找王晓光帮忙,也特别爱吃樊璐颖做的包子.知道老人以前在副食店工作,夫妻俩买菜时都特别注意,猪蹄一定帮老人买前蹄,软嫩;要挑选有花纹的花生,据说好吃又好煮;五花肉一定买三层瘦肉与两层肥肉的……有一次,凌晨五点多,老人刚起床,在厨房忙活的时候不小心摔倒,王晓光知道后立即找邻居帮忙,并联系其家属,将老人送去医院.老人出院后,暖心帮帮团的成员也是每天来看望老人,帮老人换药.老人把已经70岁的樊璐颖亲切地称为姑娘.

暖心帮帮团分为“帮帮组”与“暖心组”两个服务团队.其中帮帮组由相关单位参与,提供包括检查电线、理发等服务;暖心组为老人提供上门帮扶服务.刚开始,帮帮团重点帮扶的对象主要为老年女性,后来发现还有很多男性老人也需要他们的帮助,为了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2017年暖心帮帮团特地招募了两名男志愿者,专门为男性高龄老人提供服务.

入户帮扶不只是帮帮忙、聊聊天,也讲究细节:想要获得准确的血压数据,不适宜在刚进门老人情绪激动的时候进行测量;进门聊天,三位成员最合适,既不会冷场,也不会过于吵闹;聊天时间20分钟左右不会让老人感觉疲劳……老人当天的情况如何,有什么需求和注意事项,要为他们解决什么困难,团员们都写成了走访记录.现在,他们的走访记录已经攒了四大本,如果有新的志愿者接替工作,通过这个记录便能快速全面了解每个老人的情况和每次需要做的事情.帮帮团还定期组织分享会,分享彼此的服务经验和应该注意的事情.

暖心帮帮团的成员们说,能够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有成就感的事情,虽然每个人家里也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每周四的帮扶工作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家人也都特别支持.帮扶的工作,也让他们不断成长,他们说会一直工作到80岁才“退休”.

河北 为视障朋友“讲”电影

对于普通人来说,看电影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对视障群体而言,却是他们最大的奢望.在河北邯郸,有一个被称为“天使之眼”的巾帼志愿服务团队,她们用声音为视障群体传递光影,为他们带来“光明”.

“天使之眼”扶残助盲流动影院是由邯郸广播电视台影视中心副主任孔媛媛发起的公益活动.从1991年至今,孔媛媛已经坚守公益事业27年了,她曾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第四届“母亲河奖”、第三届中国公益节“最佳公益精神奖”、“感动河北”年度人物、河北省“助残之星”等荣誉.

2006年7月,孔媛媛在参加一个环保公益活动时,一些盲人、视障人士对她说:“假如能给我3天光明,我的愿望之一就是看一场电影.”如何才能让盲人“看”上电影?这样一个简单却看似注定无法实现的愿望,让孔媛媛和她的团队陷入深思.考虑再三后她们做出决定,讲解电影,用自己的声音,做视障人士的“眼睛”.就此“天使之眼”蹒跚起步,一坚持,就是12年.

看电影容易,“讲”电影却不简单,孔媛媛和她的巾帼志愿者们准备一部电影至少要15天.影片放映前,她们首先向听众描绘出故事大纲,介绍主要人物,之后再播放电影,对电影中无对白、仅有画面或音乐出现的部分进行描述说明,让视障人士能够通过听觉串联起前后剧情,从而“看”懂电影.“为了在讲解过程中准确地表达,我们要对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台词、音乐都烂熟于心,一部电影通常要看20遍左右、做30多页笔记才能让自己的讲述与影片故事情节恰如其分地融合.”孔媛媛告诉记者.

今年1月23日,在邯郸市永年区金阁林酒店会议大厅,60多名盲人围坐一起,正在“看”*《战狼2》.在现场“听”电影的一位视障朋友告诉记者,通过讲解员生动细致的描述,电影里的故事都能听明白,头脑里画面感也很强,感谢志愿者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和正常人一样的文化生活.“看到视障朋友能‘听’懂一场电影,我内心很满足,很有成就感.”志愿讲解员马聪聪说.

看到讲解电影活动给盲人朋友心灵里带去了“光明”,孔媛媛团队很高兴.为了能更好更多地服务视障人士,她们开始不断招募和补充志愿者,加强志愿者管理与培训,让流动电影院能够持久、良好地运行.她们把电影分章节剪辑编辑,将更贴近剧情的语言配音录制后加入电影中,让盲人朋友更好地听懂每部影片.此外,志愿者们还录制了有声电影广播剧、有声系列励志故事等内容,通过音频设备播放给大家听.

2018年,“天使之眼”团队面向河北省十一地市展开了流动放映孵化工作,希望培训更多的志愿者在各地展开公益行动,把更多的电影送到视障朋友身边,凝聚全社会的爱心力量,共同为视障群体服务.“帮助残疾人士,物质上的支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帮扶,要帮助他们走出家门,打开心门,融入社会,以‘精神扶残’助推‘精准扶残’.”孔媛媛对于扶残助盲有着自己的见解.

孔媛媛和她的巾帼志愿者们以流动影院为载体,为盲人朋友搭建交流平台,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巾帼志愿之歌.12年来,“天使之眼”公益团队积累了72部可随时讲解的电影,先后到河北省内19个市县区的600多个村庄,为上万名视障朋友放映了《越来越好之村晚》《战狼》《幸福来敲门》《智取威虎山》《建党伟业》《开国大典》《离开雷锋的日子》等电影达6000多场次,深受大家的欢迎.

江苏“巾帼挽霞”,最美夕阳

江苏南通作为全国闻名的长寿之乡,老龄化、空巢化程度高,老年女性比例高.老人普遍存在孤独寂寞感,在崇川区尤其突出.面对“精神养老”这一新的养老难点,崇川区妇联在江苏省妇联“与爱同行”系列巾帼志愿服务项目的指引下,以新城桥街道易家桥社区为试点,积极探索为高龄、空巢和独居老人提供常态化服务的“巾帼挽霞”行动.2012年,“小老人”结对“老老人”,为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常态化服务的“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南通市妇联提供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受助老人对服务的满意度达96%,其中非常满意的达80%,有79%的老人感觉到被关爱,71%的老人孤独感大大降低.

钱吉华,今年74岁,是巾帼挽霞服务队的带头人.她带领的一个文艺社团,从六年前开始投身公益事业,积极帮扶孤寡、空巢和独居老人,每天一敲门、每周一次小组活动、每月全体一次集中主题活动、每年(节)一慰问,6年累计组织活动164场次,为他们解决实际难题.如今,志愿者队伍从原先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72个人,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小老人服务老老人”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队.

在志愿服务中,钱吉华和她的团队,用耐心的倾听、细致入微的帮助,叩开了老人们的心门.80多岁的小学退休教师张璇如是个苦命人,养女罹患精神病住院6年多,老人每月4000元的退休金全部用在了医院,自己只能靠拾破烂为生.久而久之,她的脾气变得阴郁而古怪.钱吉华隔三岔五请医生上门给张璇如看病,天冷了送毛衣,天热了送汗衫,还坚持每周送来蔬菜、水果.知道老人从不舍得买肉,钱吉华就每周给老人送来100只肉馅小馄饨.如今,张璇如老人脸色红润了,脾气也亲和了.大家去看望她时,她还非要唱歌给大伙儿听.邻居们惊讶地说:“这在一年前,简直不可思议,多亏了照顾她的好心人钱吉华.”

90岁的明华老人一件陈年旧事讲了100多遍,志愿者刘肖、钱美荣、李亚兰依然认真地听,真诚地笑;除夕夜,87岁的陆敏老人出门迷了路,但她却记得钱吉华的电话,于是,钱吉华和志愿者带着自家的年夜饭去接老人.她们互相挽扶着,慢慢行走在亮起万家灯火的社区路上.

六年来,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队的老人们共帮扶100多位老人.86岁的独居老人郑晓天、85岁丧偶多年的老人周燕为、86岁的失独老人范蕊蓉,在受到帮扶后也自愿加入到服务队,将爱心传递,为更多像她们一样的老人们送去温暖.

良好机制促进了良性循环,“巾帼挽霞”产生滚雪球效应,越来越多的“小老人”加入到关爱“老老人”的队伍中来.崇川区钟秀街道50个60岁上下的“小老人”结对1000多个80岁以上的“老老人”,开展生活料理、精神慰藉、康复理疗等服务;狼山街道完善家庭赡养协议,形成了以“4050”人员服务“7080”人员的养老模式.不少被服务对象也变身为服务主体,76岁的老军医徐锦淼感慨道:“我这么‘年轻’,不想成为‘关爱对象’,我已报名当志愿者!”

浙江“阳光妈妈”照耀弯湾

2016年3月1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市委常委佟桂莉的大力倡导下,市妇联联合团市委共同启动了杭州市厅局级女领导“阳光妈妈”志愿服务行动,招募组建了一支由副厅以上女领导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她们在“最美妈妈”徐琴创立的江干区弯湾托管中心设立服务基地,旨在帮助有心智障碍的孩子学会生活技能,参与就业,积极融入社会.

徐琴,是一位残障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30个特殊孩子共同的“爱心妈妈”.2011年5月,徐琴注册成立了浙江省首家学费、托管费、餐费全免的弯湾托管中心,专门为中重度青少年智障人士提供技能培训和托管.而之所以叫“弯湾”,徐琴说,再小再弯的小树苗,也有挺立的一天,而对于智障孩子们来说,这里是爱的港湾.在弯湾托管中心,“妈妈”们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和需要出发,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树立并不断拓展品牌,持之以恒地让这个“妈妈”形象闪闪发光.“阳光妈妈”们制定了全年服务计划,每月开展两次志愿活动,每次由3至5位“阳光妈妈”前往弯湾托管中心.她们通过配合老师上课、做手工、做饭和开展游戏、社会实践等互动活动,给弯湾的孩子们带来暖心的爱和幸福的欢笑.

两年多来,“阳光妈妈”陪着孩子们在温暖的“家”里看电影、包粽子、练唱歌、排练舞蹈、烧拿手菜;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采风,参观博物馆增长见识.平时,“阳光妈妈”们会走进弯湾孩子的家,来一次近距离的家访,给孩子家长和家庭带去春风般的关爱.在每学期结束前,“阳光妈妈”们还会到弯湾参加具有特殊意义的结业式,给弯湾的孩子和家长们颁发各种奖状奖品并带来孩子们喜欢的小礼物.

2016年的母亲节,弯湾爱生活洗车行正式开业,15位“阳光妈妈”参加了开业式,并与孩子们一起为客人开展洗车服务.孩子们在接受职业训练与社会适应体验中获得了劳动的快乐和社会的尊重.“阳光妈妈”们还先后带着超市组的孩子,深入大型超市取经学习,并耐心地教孩子们认真记录商品、名称,学习货品分类.

每年的年末“牵手弯湾 感恩有你”感恩会上,“阳光妈妈”志愿者、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以及弯湾孩子家长、辅导员老师等百余人倾听最美故事,分享最美的心愿,孩子们和“阳光妈妈”手牵手并肩走上舞台,同唱爱的赞歌,把亲手准备的台历送给亲爱的“妈妈”们.市委常委佟桂莉“妈妈”说:“杭州是一座有情有爱的城市,每个人都向爱、向善、向美.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弯湾永远会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和家长们的港湾.”

杭州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丁立燕,也是“阳光妈妈”团队成员之一.她说,“妈妈”们示范引领的能量是巨大的,不仅是对弯湾的孩子们,更是面向全社会.“阳光妈妈”这个志愿服务品牌已在区县市有了拓展和辐射,上城区率先成立了区级“阳光妈妈志愿服务队”,扩大参与群体和服务覆盖面,让更多残障人士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母亲是最好的雕塑大师,因为她们雕出来的是生命.丁立燕说,她们将以“阳光妈妈”为品牌引领,使其成为温暖陪伴和真诚服务的代名词,向深度拓展,带动全市上下女领导干部,将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起来,让志愿服务内容更有质量,让爱心服务更加专业化.

“阳光妈妈”们坚信,在进一步弘扬“平等、参与、共享、融合”文明理念的同时,高质量地推进残疾人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徐妈的“微电影”扶贫梦

退休干部、企业家、志愿者、商会会长、妇女代表、导演、制片人、摄影爱好者……徐智心的身份如同多棱镜,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光彩.

在福建省长泰县,人们都亲切地把徐智心称呼为“徐妈”.她今年71岁,55岁退休后开始创业,创业有所成绩以后,一头扎进了公益事业,成为一个用爱心温暖别人、自带能量的“发光体”.“退休了,只要吃好喝好玩好就行了,但我想,能退而不休,继续坚持为社会做点什么,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培养,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

徐智心创办的企业是长泰县鸿泰塑胶工业公司,公司规模不大,但她的公司既是一家福利企业,也是长泰县的“助残基地”,共安置20多个残疾人就业,公司的残疾人员工数量占总数的40%.在公司里,徐智心为残疾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帮助残疾人学会一门技能,并采取因人置岗的办法,及时为他们调换适合的岗位,让他们能够有份稳定的工作.徐智心说,帮助残疾人就业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助残,这可以让他们自食其力,有尊严地生活.

所有的身份中,徐智心最喜欢的是“摄影爱好者”.她曾于2015年发起了一场名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的个人摄影展,聚焦残疾人日常生活,展出残疾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励志照片50多组,并在社区、学校巡回展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影展讲述的是30个残疾人家庭的故事,有别于苦难的视角,用温情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此我爱上了摄影.”

2016年,徐智心所在的古农农场商会对接长泰县坂里乡开展扶贫攻坚,她带着相机走到30多名贫困户家里,山上、田间、牛棚、酒窑,拍下他们的现状和苦楚,倾听他们的无奈,然后和企业家们一起确定十五户为扶贫对象,并一一制定扶贫措施,于是就有了“鸡姑娘”扶贫项目.

在贫困户的精心照顾下,“鸡姑娘”很健康,下蛋率达90%以上,大家都很高兴,但想不到的是遇到了销售难题.“当初是为了帮助他们脱贫奔小康,现在我们不出手相助的话,可能会导致他们‘贫上加贫’. ”于是徐智心决定用最笨的办法帮助他们.她把公司的大部分事务交给了副总,走上了贴钱卖蛋的“微商”之路.

这些鸡大多是放养的,徐智心得扛着相机,奔波在竹林、树林、荒山、野外,拍“鸡姑娘”们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在哪儿玩,在哪儿睡,然后发到朋友圈.她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大家:这是真正的土鸡蛋,请大家放心买吧!在四百多天时间里,她天天开着车到公交站接坂里公交车送来的鸡蛋,然后一一派送给在微信上下单的顾客,她用她的镜头拍下了许多买蛋和帮忙卖蛋的好心人的感人故事,他们中有机关干部、企业家、员工、老师、消防员等等.卖不出去的时候,她只要在微信上发一句“弱弱地问一声,谁要”,马上就有人下单;当她有事脱不开身的时候,打一个电话,马上就有人帮她到公交站去接蛋.就这样,一条送鸡、产蛋、接蛋、送蛋、买蛋的爱心链条从坂里乡延伸到县城、漳州、厦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扶贫对象全部脱贫了.

徐智心还通过微电影讲述坂里农业的故事,于是有了《龙柚熟了》这一部浪漫微电影的上线,让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坂里龙柚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后来在拍摄《微醺·坂里红》时,徐智心摔倒,半月板破损,韧带拉伤,但是她仍然拄着拐杖拍完这部电影.由于失去最佳治疗时间,至今仍留有后遗症,但她不后悔.她发自肺腑地说:“在坂里扶贫的日子里,辛苦自不必说,我曾因为有人对我不理解而觉得满腹委屈,更因为遭人冷嘲热讽而流过泪,但我仍不管不顾地坚持着,因为我始终觉得这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员对贫困户的承诺.”

山东 13年的牵手,一辈子的坚守

20 05年5月,山东滨州市邹平县妇联干部在进村走访时,偶然发现有的家庭因父亲或母亲去世造成生活贫困,导致部分孩子面临辍学,10名妇联干部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些孤困儿童,于是“爱心妈妈”这个名字便种在了梁邹大地上.“一件事,一群人,一条心,一辈子”,用爱陪伴、呵护留守儿童,是这支队伍成立之初就拥有的理念.

如今“爱心妈妈”团队成立13年了,从最初的10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88人,她们长期资助、陪伴孤困和留守儿童,通过结对帮扶、志愿陪读、心理疏导,从情感上关爱孩子,物质上帮助孩子,心理上抚慰孩子.13年来,团队共结对帮扶300多名孤困儿童,温暖了一方乡土,也成就了一群群孩子.

小茹的母亲是严重的先天性肢体残疾,一家只能靠父亲微薄的打零工收入支撑,母亲从未牵着小茹的手走出过自己的村庄,更谈不上带着她去图书馆、去田野、去旅游.小茹四岁的时候,刘翠等几位“爱心妈妈”出现了.从亚茹穿的衣服到读的书目,“爱心妈妈”们给这个家庭注入了渴望已久的暖流,在她们的关爱下小茹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生.“爱心妈妈,谢谢您,遇见您,我就成了有人牵着手的丫头”,小茹写给“爱心妈妈”刘翠的信,充满了感恩和温暖.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基的母亲因车祸去世.他的父亲是个不善言谈的老实人,家里还有年迈的奶奶,患有心脏病、“痨病”.“爱心妈妈”发起人董丽在了解正基的情况后,便成为了正基生活中的“妈妈”.每个周末、每一年的寒暑假,正基都是在董妈妈的家里度过的,正基的第一件羊毛衫是董妈妈买的,第一次出省旅游也是董妈妈一家人陪着一起去的.在母爱无尽的绵延中,正基早已将董妈妈看作自己的亲妈.现在的正基是齐齐哈尔大学的一名优秀大学生,正在准备考研究生,立志学医救死扶伤的他,希望用这种方式帮助到更多的人.

“爱心妈妈”们常年开展“一平方米读书角公益计划”、“进百家门,走百家亲”和暖冬、暖情、暖心“三暖”行动、“点爱伴读 新春送福”、“向上向善行·相亲相爱情”等丰富的志愿关爱服务活动,13年来共捐款捐物100多万元.“爱心妈妈”的救助不仅仅是给钱给物,而是倾注爱心、陪伴成长,做到和救助的孩子心灵上贴近通融,真正充当起现实中“妈妈”的角色,给缺少爱的孩子带来“家”的温暖.孩子生病、缺钱,遇到困惑、困难,需要开家长会,都会找她们.现在的“爱心妈妈”团队聚集了一大批机关干部、教师、医生、企业家等爱心志愿者,年龄层涵盖了“50后”到“90后”,有的婆媳齐参与,有的姐妹共参加,有的带动起老公、孩子.

13年的坚守中,从穷困残破的家庭中走出了12名大学生,有的已参加工作,有的在读研.13年爱的轮回中,当初被帮扶的小姑娘已经为为人母,并且也加入到“爱心妈妈”的队伍中帮助其他孩子.同时,她们的爱心还延伸到西藏、河北及省内菏泽等地,给异地贫困孩子寄去钱、衣物、书包……

2017年7月14日,邹平县妇联联合县新华书店充分利用书籍资源和阅读空间,打造500平方米的“爱心妈妈”工作室.“爱心妈妈”在工作室义务值班,与来访的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室内存放着所有“爱心妈妈”的档案,并存有孤困儿童的照片、荣誉证书等成长资料,内部还设有心理交流区、会议区、书画区、心愿树、爱之翼、留言墙和新时代巾帼讲习所.工作室还聘请心理辅导老师,通过沙盘推演的方式了解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孩子的心理状况.室内放置的小小许愿瓶,让不好意思开口的孩子将心里话写出来,慢慢消除了孩子的心理隔阂,让“妈妈”们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孩子.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13年,没有终点,一群有爱的“妈妈”,汇聚向善力量,温暖了一座城.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爱心妈妈”们决心做一辈子.

河南永不疲倦的“老妈妈”

1987年5月,时任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的袁雪云到部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当时看到的场景让她非常心疼:“不少战士衣服烂了,就用透明胶布在背面粘补;有的战士个子低,裤子长不合身,就把裤管卷上去……”从此,她便抽时间到军营,帮助战士们修补衣服.

退休后,袁雪云没有在家赋闲养老,定期到部队学雷锋成了她雷打不动的工作.“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我要带动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把爱国拥军的事业做大做强.”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周边越来越多的老妈妈投入到拥军活动中.1990年3月,袁雪云发起成立了“老妈妈拥军服务队”,每月下旬都到部队驻地为官兵缝洗衣服,一干就是28年.

28年来,袁雪云的三轮车已骑坏了3辆,服务队已用坏缝纫机2台、洗衣机4台.为官兵们清洗衣服2万多件,缝补衣服1万多件,修理被褥上千条,做鞋垫1万余双.她还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为流离失所的精神病人寻家并接到家里照顾,帮助迷途少年重返校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诺言,用母亲般的关怀温暖着子弟兵的心.

2003年4月,非典病毒肆意横行的时候,得知驻军官兵即将奔赴市区医院疑似病区执行隔离任务时,袁雪云带领老妈妈服务队为子弟兵们赶制了1000多个口罩,把对他们的敬意和关爱缝进了一针一线里.有的战士刚来许昌时,因为人地生疏,情绪很低落.袁雪云得知这一情况后,利用缝补衣服的机会主动和他们聊天、唠家常,逢年过节还给他们送去很多风味小吃,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17年春节,当得知维和英雄杨树鹏烈士的家人回许昌过年时,袁雪云不但携家人到部队去看望,还把英雄的父母、爱人及家人接到家里热情款待,春节给孩子们买衣服,发压岁钱.两个家庭一起团团圆圆吃饺子,其乐融融,亲如一家,温暖的情谊在每个人的心头涌动.

现如今,部队条件好了,缝缝补补的事儿少了,袁雪云开始关心战士生活的其他方面.她为新兵做心理辅导,邀请战士到家里做客.每月的23号老妈妈服务队的队员们都会前往消防支队开展拥军服务,每年的“八一”节前,办事处主要领导都会和老妈妈服务队的队员一起带着慰问品和老妈妈们自编自演的功夫扇、彩带舞等文艺节目到驻地部队慰问演出.

近年来,袁雪云带领的老妈妈服务队在五一路办事处党工委和妇联的直接关怀下,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队员大多是已经退休的居委会干部.谈起这些年当志愿者的感受,袁雪说:“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的孩子、孙子、外甥都当过兵.他们保家卫国,站岗值勤,关心百姓,我能体会到他们的不易.我会活到老,拥军到老.”

袁雪云和服务队的服务范围也从拥军优属,延展到了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各个方面.5年前,为了解决五一路社区居民出行难问题,袁雪云自筹资金,买来了水泥、沙子和石子,亲自动手,挖地基、和水泥、铺路面、搞绿化,硬化路面5000多平方米.3年前,社区有位女子因精神失常被丈夫抛弃,无依无靠流落街头.袁雪云经多方打听,帮这位女子找到老家的大哥大嫂.因这位女子的哥嫂家居农村,年事已高,照顾这位女子已力不从心,袁雪云就帮这位女子找了房子,并买来米面油,搭起锅灶,送来被褥,鼓励她健康生活.

老妈妈服务队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广大部队官兵、辖区居民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诠释了“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者服务理念,鼓舞和感染着她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广东快门无声,大爱有形

快门无声的创始人朱习是珠海特区报社的一名摄影记者,曾经因为徒步三峡,举办“朱习徒步走三峡”摄影展并为三峡的孩子献爱心而蜚声在外.工作中的她长期奔走在新闻采访第一线,接触到一些残障儿童.她察觉到一些听障儿童看起来与普通人相差无几,但这些孩子大多对外界表现出胆怯与自卑.

于是,她的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摄影记者用无声的图片报道新闻、记录历史,拥有在纷繁世界中用镜头捕捉细节的超强能力.她可以教这些孩子用摄影记者的视角记录生活中的细节,逐步得到身边人的认可,获得生活的信心.

与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黄小贤的会面为朱习的计划打开了课程实践的入口:“你的摄影经验这么丰富,能不能来教教我们的特殊孩子呀?如果可以,学校会全力配合你.”2014年10月23日,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摄影班开课.

然而困难还是超出了朱习的想象:手语动作的词汇意思大多是直白表达,摄影教学过程中很多表达感性体验的词汇无法用手语来翻译;最好的拍摄光线恰好是孩子们的上下学时间;学校的教学相机只能在课堂上使用,缺少可以自由支配的相机进行实拍操作……

这让朱习意识到,她需要更多人的帮助和参与.朱习向珠海知识女性联合会寻求支持,很快得到回应.2014年,“快门无声失聪青少年摄影培养计划”的创新公益项目正式成立,这个项目汇聚社会力量帮助听障学生学习摄影知识,走进摄影艺术的殿堂,让他们用镜头“倾听”美丽的世界.

项目组向社会发起了筹集闲置相机的呼吁.短短一周时间,分别来自珠海、广州、深圳的22台爱心相机陆续送到孩子们手中.朱习邀请了摄影家李伟坤、王景春、卓雅、王金担任项目的摄影顾问,同时力邀来自珠海、广州的摄影记者同行进入项目组担任摄影实训导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学习拍摄要点,夯实摄影技术.珠海摄影家志愿者也参与到项目课程中指导孩子们的摄影.“我的摄影同行们,真是一个都没被我‘放过’!特别感谢他们的帮助.”朱习笑着说.

在教学过程中,同龄人的陪伴显得尤为重要.项目组走进珠海各大高校举办摄影讲座及路演.项目的立意感染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他们自愿加入,成立了“快门无声”大学生助教团.大学生助教团不仅陪伴了孩子们的成长,还挑起了讲课的重担,用智慧传递爱心.

朱习和这些爱心人士、大学生助教为孩子们进行摄影知识讲座,带领孩子走出校园,走到大学、街头、大型活动中进行外拍采风,其间孩子们的摄影技术不断提高,而且开始不惧与陌生人接触.“快门无声”像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各界爱心人士的浇灌下舒展着枝丫.

今年5月2 0 日,恰逢五月第三个周日—第28个全国助残日.在珠海,朱习带着她的“快门无声”失聪青少年摄影爱好者们,发起了一场无声的公益活动,用影像来表达爱与感谢.“我爱你,你爱我,我的快门定格你的幸福!”这是他们用手语表达出的“520美好世界宣言”.9位学员在9名专业摄影老师和9名大学生助教的帮助下,随机为2-3个家庭拍照.对于失聪的孩子们来说,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残障孩子不愿意和外界交流,摄影就是很好的‘融合教育’工具,他们必须要走出去,必须和老师、陌生人交流.”朱习说.

6月30日,由快门无声摄影成长中心与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共同研发的摄影手语视频教材在珠海发布.“学会这套特殊的语言后,摄影师可用手语给听障人士传授摄影技能,而听障人士也可借此与摄影师互动.这既有助于更多的摄影家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更有助于听障人士彼此或与外界沟通.”通过摄影教学、实践等多重方式,帮助听障孩子与社会慢慢融合,朱习在这条路上撒播着爱心,执着地前行.

四川用双拐走出公益路

顾永琼是四川宜宾县恒善义工协会会长、春霞关爱儿童志愿者协会的成员.3岁时的一场车祸,让顾永琼开始了她的“双拐人生”.人生不幸,但从童年时起,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就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后来顾永琼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残联下属的一个汽车维修中心工作,老厂长的关心和帮助让她铭记在心.从那时起,她就立志要把自己收获的点滴关爱,回馈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1989年,她和家人回到宜宾创办了一家汽修企业,一边经营企业,一边做公益.2000年起,顾永琼开始主动结对福利院,一有机会就带着汽修厂的职工去福利院陪着老人孩子唱歌跳舞、聊天谈心,夏天为他们送时鲜水果,冬天送棉被衣帽.2009年后,她陆续资助14名中小学生完成学业.2014年,她主动加入四川宜宾县春霞关爱儿童志愿者协会,在蕨溪镇结对了5名留守女童.每月去看望孩子们,她总会带食材与结对孩子一起烹饪、品尝;发现孩子们有跳舞潜力,便买来服装,请舞蹈老师来教.从物质帮助到亲情陪伴,她让留守女童感受到了妈妈一般的关爱.“我认识顾阿姨时大概是四年级,她每个月来看我们一两次、两三次,顾阿姨给我的印象是特别善良……她会给我们买衣服,教我们跳舞,爸爸妈妈没有陪我们做的事,她都和我们一起(做)了.”

“相信自己被爱着,是每个孩子的阳光、氧气.”“没有天生的坏孩子,不要让他们为大人的失误买单.”顾永琼说.正是带着这样的善意和温暖,她走进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孩子戒备森严的内心世界.

女生芳芳在爸爸去世后性情大变,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当得知她的事情后,正为汽车修理厂和饭店生意忙得团团转的顾永琼还是抽出时间来开导她.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一味同情地安抚,顾永琼假借侄女与她同班的缘由,请她和侄女做朋友,一起吃了顿饭,让芳芳放下了防备心理.“小孩子敏感、自尊心强,如果感到你是在同情她,也会排斥.”每次见面,顾永琼看似都向女孩寻求帮助,却慢慢地了解着她的内心.终于,女孩说出了郁结于心的事情:父亲肝癌去世后,妈妈不到两星期就再婚.离她不到20公里,却再没来看过她.给妈妈打电话,也总是不通……顾永琼以母亲的身份劝慰说:“跟孩子分离,是母亲最痛苦的事,她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要相信妈妈是爱你的……”芳芳在她的开导下,终于慢慢放下了心结.

因为一个热心公益的派出所所长的求助,顾永琼认识了女孩明霞.她的父亲杀死了与母亲出轨的第三者,被判20多年.母亲离家后,女孩跟奶奶相依为命.第一次见到她时,顾永琼看到的是敌视的眼神.直到锲而不舍地登门5次,顾永琼才走进了她的家.原本打算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明霞,如今已是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还做了班长.当顾永琼去敬老院做志愿者时,她也一起包饺子,给老人送去.“上次去一个村子看一户人家,父亲双眼失明,四个女儿中最小的女儿也有失明危险.明霞听了,用不多的零花钱买了慰问品和我们一起去,回来都凌晨两三点了,她也不言辛苦.”孩子们也学会了把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这让顾永琼非常欣慰.

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顾永琼拄着双拐,却比普通人走得还要义无反顾,铿锵有力.她是一名传递爱心的美丽使者,激励感动着更多人在公益路上同行.“去年我们公益组织要拍一个预防留守女童被性侵的微电影,因为牵扯到一些隐私,这个女主角非常难找.当时我结对的一个女孩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出演了这个电影的主角,后来这个微电影拍得很成功,也得到各界好评,这使我觉得收获满满的.因为爱有了回报,不是回报给我一个人,而是回报给整个社会.”

新疆潘玉莲的“爱心小课堂”

在新疆喀什疏勒县疏勒镇,76岁的潘玉莲颇受当地人尊敬,被人尊称为“潘奶奶”、“潘老师”.

1992年,“知天命”的潘玉莲从西藏回到新疆,在历经了半生的沧桑和奔波后,最终回到了故乡疏勒县.父母双亡,丈夫离世,归来后的潘玉莲一无所有,只能和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

上世纪90年代的南疆,很多少数民族小孩不会说汉语.潘玉莲出生于一个多民族家庭,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维吾尔族,从小精通双语,是当地受人尊敬的“翻译通”.由于家长下班晚,很多小孩放学后在街上跑来跑去、打闹玩耍.看到后,潘玉莲主动请缨接邻居家的小孩放学,路上就教他们几句简单的汉语.

和孩子们在一起,潘玉莲的一颗心也愈发天真、柔软.她下了个决心:干脆办个小课堂.小课堂其实就是家庭简易“小学棚”:狭小的房间,昏暗的灯光,一块小黑板,几张破桌椅,学生数个,老师一位.这是个爱心小课堂,不收取任何费用,孩子肯来就行.街坊邻里知道后很开心,想着孩子放学后终于有人管了.可淘气的孩子哪里愿意来呢?他们在学校待了一天,放学后只顾着疯玩.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前来上课的孩子寥寥数人.但潘玉莲并没有气馁,每天仍然认真备课、讲课.她是一个“神通”的人,一开始教汉语,后来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她一人全包.她是一个有语言天赋的人,读书时学过俄语、英语,在西藏的6年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藏语,工作后又当过维汉双语翻译.

潘玉莲教孩子自有一套妙法.上课前,潘玉莲手里都会先拿一面五星红旗,让他们齐唱国歌;她时常为孩子们讲中国的历史,让孩子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她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掌握汉语的同时,还要会简单的英语.

时间一长,来潘玉莲小课堂的孩子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小课堂逐渐变成了大课堂.26平方米的小房间装不下,就挪到屋外的大空地上教,最多的时候坐着上百名学生.

小课堂设在家里,可家里却不止潘玉莲一人,还有儿子、儿媳、孙女.“家里两间房,中间隔一道墙.娃娃们在那个屋读唐诗,在这个屋就啥事干不了,到头来我都会背了.”潘玉莲一家住的是土坯屋,儿子潘三虎打趣地抱怨道:“娃娃们的琅琅读书声震得屋顶都直掉土渣子.”

有一次,儿媳在家里嘟囔了一句:“自己的孙女在外头上补习班一个月都要五六百块钱.咱一个月收50块钱不过分吧?”儿媳的话潘玉莲听出来了,她心里也清楚有很多家长都愿意交学费,但她都拒绝了.“都是街坊邻里、乡里乡亲的,从一开始就是免费的小课堂,况且,我做这个也花不了什么钱.”潘玉莲说“花不了什么钱”时满脸轻松,其实她在“骗人”.

潘玉莲是低保户,平常一家人就啃冷馍、嚼硬馕,每个月的低保金除了维持生活开支,剩下的钱基本上都用在了孩子身上.钱都去哪儿了呢?新铅笔、新本子、教辅资料、奖励用的小红花、课前给孩子烧的花茶水……这些都是她精心准备的小礼物.钱不够用时,她就拖着患有旧疾的老腿,步行几公里去捡破烂瓶子卖.

1998年,乌鲁木齐的一家单位想聘请潘玉莲教授俄语.当时,儿子也在乌鲁木齐打工,潘玉莲在犹豫中就答应了.可没过多久,孩子们纷纷打来电话,“潘奶奶你去哪里了?”“你家里怎么没有人?”“我们好想你啊!”……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潘玉莲再次犹豫了,一边是时常牵挂的孩子,一边是宝贵的工作机会,该如何选择?潘玉莲最终当然选择了前者.从那以后,潘玉莲再也没离开过孩子们.在她心中,这群少数民族娃娃是她下半辈子的精神寄托.她的一颗心,全扑在孩子们身上.

26年弹指一挥间,潘玉莲像一棵开花的老树,任风雨划出一道道裂痕,任岁月留下一圈圈年轮,她和她的小课堂一直伫立在那里.从爱心小课堂走出的孩子已经超过2000名,一到节日假期,就有东南西北的人来看望潘玉莲,他们都是潘玉莲曾经教过的孩子.(资料提供/相关省区市妇联宣传部)

综上所述,该文是适合大爱和大爱做小事和心怀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心怀大爱做小事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心怀大爱做小事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志愿服务绽放大爱之花 到2017 年年底,延安市建立慈善志愿者队伍574 支,志愿者达50737 人,当年服务总工时126 6 万小时,众多志愿者有力出力,有钱捐钱,有智展智,有技献技,开展了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服务活动,.

2、 聚善同心相连,大爱超越无限湖州市开展社会组织精准扶贫工作 十年一瞬,移动互联网兴起、慈善法的出台,越来越多的爱心从屏幕涌现出来 中国的网络捐赠额,从几千万元增长到了几十亿元,成为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和经历的,中国互联网公益规.

3、 大爱无疆文化助残 摘要 云南省图书馆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是云南省主要的文献信息收集交流和服务中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长期致力于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在为残疾读者特别是盲人服务工作中,云南省图书馆围绕.

4、 大爱木心 最初接触木心的文字,始于他的琼美卡随想录 偶尔在某网站看到琼美卡随想录的片段,就被这看似琐碎却新奇深刻的文字震撼了,于是搜到全文,复制粘贴到自己博客,反复品读,如获至宝 那种看似散乱无章的短句,却是一.

5、 大爱小事(组篇) 我是您的一键通于秀娟作者简介于秀娟,70后,新疆昌吉州文联干部 曾在昌吉日报回族文学……报刊发表文学作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键通”功能是一种全新的移动技术,它可以快速地进行.

6、 兰小草隐善15年:行如微尘,大爱无疆 2002年1 1月1 7日,一位男青年给温州晚报送来一个包裹,里面装着2万元,并留下一封信“这2万元是我们辛苦挣来的,捐给急需帮助的人……希望用33年时间,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