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物理关于声音的论文 声音定位系统开题报告 关于声音的论文 中国好声音论文管理学 关于声音的科学小论文 写一篇关于声音频率的论文

关于声音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跟寂静的声音(外一篇)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声音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4

寂静的声音(外一篇),该文是关于声音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和寂静的声音和一篇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吴子林,1969年生,福建连城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编审,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文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诗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批评.专著有《自律与他律——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理论问题》(合著)《文学问题: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景观》《批评档案——文学症候的多重阐释》《童庆炳评传》等.另有《艺术终结论》《教育,整个生命投入的事业——童庆炳教育思想文萃》等各种编著三十余部.

我们生活在一个基因可以被图谱,细胞可以被复制的时代.然而,这世界真的能够被格式化形式所穷尽吗?当每个人都被训练得方方正正,以格式化形式看人看物时,当我们将快乐藏在一枚药片里,当每个人都想要得到更多,想要更富有、更美丽、更出名而不择手段时,我们可能已经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有人说:“对于一个拿锤子的人来说,世界或许就是一个钉子.”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即便拥有了整个世界,但失去了自己的心灵,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的手是紧握的,好像说:“整个世界都属于我的.”当他渐渐老去,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手是松开的,因为他知道:“我们什么也带不走.”然而,大部分现代人基本上过着神经亢奋的生活: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买房、买车……层层叠叠的生活几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需要变成了想要,想要的内容来自左顾右盼后与他人的盲目竞赛,劳累和压力远远超过了真正的需要,也超过了享受生活本身.在追求权位和虚名的过程中,现代人似乎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忘记了有比自己更高一层的东西存在着.

这几年来闯荡江湖,我也算是阅人无数了.我发现:但凡有信仰的人,他的生活里总是有一种让人平静下来的东西.事实上,所谓的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人忘乎所以而无所适从;唯有一颗沉静的心,才能使人悠悠然地面对整个世界.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道灵性的光,那火焰或许能拯救每个人的世界;这道灵性的光便是信仰,它激起了长久以来处在沉睡状态的某种东西,给了我们一颗平和、纯净、明亮的心,给了我们行动的力量,使我们不计报酬地,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以自己的双手来掌控生命的.是的,真正的信仰能自我丰富,真正的信仰能生发出彼此的信任,真正的信仰使你相信有比自己更高一层的东西存在,而创造出对世界、对每一个人持久的爱.美国当代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说得好:“如果能有一点信仰,我们就能改变很多事情,世界也会因此而改变.”(《来一点信仰》)

就我个人而言,文学是我的信仰,是支撑我生活至今而不可替代的力量.这正如我在《情结——敬献缪斯》诗中所写下的:

扛起来了文字的重轭

只是为了将斑斓的春天

交给夏天孕育

然后踏实地把自己

许配殷实的秋天

阵痛时便化作翻飞的枯叶

与冰雪相依相偎

在寒风里悄悄地呢喃

下一次新奇的约会

当代德国“文学教皇”马塞尔·拉尼茨基说得好:“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没有对文学的热爱,就没有对文学的批评.”一个真正的文学研究者,若能由热爱而信仰文学的力量,则精神由之而拔俗,志气由之而昂扬,则所治学问为真,亦自有境界;若能不为利欲低头,以生命践行自己的学问,而后学问与生命相贯通;知行合一,则人格有光辉,生命自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然而,中国现代的学术研究几乎只是着重著作的数量,教育工作的重点只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学者们做的工作大多仅是搬弄知识、复制他人、炫耀博学的荀子所言之“口耳之学”或陆象山所讥讽的“儿童之学”;用朱子的话说,“今人把学问来做外面添底事看了”.

因此,这些“巧言论德”之学,往往知行脱节、缺乏亲证,已然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重在成就德行的核心精神.一旦学问成了图名图利的工具(手段),学人的器识便给埋没了,自然培养不出大学问家、大思想家的目光和胸襟;学者沦落而为“知解”之徒,自然无法承担复兴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的使命.牟宗三先生《哲学的用处》一文有云:

这些读哲学的人对于时代没有感觉,没有反应.时代的问题、中国文化的问题、国家命运的问题、经济处境的问题,他们都没有兴趣,也根本不懂.他们自称是对哲学作纯学术的研究,不牵涉那些空泛的大问题,实则只是退缩成蜗牛,躲在那儿.……读哲学要发光,要立志,要决心把自己的生命弄清楚,把自己的思想弄清楚,把光源弄清楚,这样将来才会发光.这不是很容易的,但也不是很难的,这里有一定的道路,有可以用心用力之处,可是一定要下功夫去做才行.

其实,不单哲学研究界如此,当下整个的学术界大多只是契接西方的学问传统,在纯概念一层做功夫,现成地、直接地套用某西学思维模式或观念,没能从自己的文化或现实材料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牟氏所言正是现代人所治学问的严重缺失,值得所有的学人深思.

在我的家里,沿墙而立的一排排书架上,叠放着有关文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各领域的书籍,看上去无计其数.坐拥“书城”,有时心里难免惶惶然:什么时候才能把它们全部读完呀?后来,我渐渐变得坦然了.因为,我从不估量自己有多大能力,从不计较有多少成功机会,只想尽我心,尽我力,尽我分,只想本乎一己学知之心得,心不容已地发为议论,撰为文字,足矣!我深信,只要始终一念,精诚贯注,自有所成!这种心态,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美学老人朱光潜先生说过:“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若能散布几点这样的“星光”,此生吾愿足矣!

寸 草 春 晖

——记我的启蒙恩师刘庆璋教授

据说,苏格拉底初次遇见童年的色诺芬时,用手杖拦住了他,骤然问他什么地方可以购买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商品.这个孩子知道购买商品的地方,十分有礼貌地回答了他.最后苏格拉底又问道:“哪儿可以买到‘高尚’和‘善良’?”……孩子茫然不知所对,这位哲学家随即说道:“那么跟我来吧!”

——[英]吉尔伯特?默雷:《古希腊文学史》

这么些年,自己一步步走来,比他人幸运之处,想来就是在人生的若干关节点上,总是适时地出现了苏格拉底式的“领路人”:他们“仙人指路”一般,将我引上了正途.刘庆璋教授便是我大学时代的“启蒙导师”,是我学术之旅的“领路人”.时至今日,我仍一直称先生为“恩师”.

帕斯卡尔说得好:“人必须认识自己:如果这不能有助于发现真理,至少这将有助于规范自己的生活,没有别的比这更为正确的了.”自从大一确立了“远大目标”后,我的大学生活就走向了规范化、秩序化.即便是最难听的课,我也从不“翘课”,总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静静地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读书心得笔记.不管怎样,单凭这点我也应该算是个“好学生”吧(不过,当时有人调侃我为“小老头儿”).当然,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长期坚持下来的.起初,我身边也有几个同学跟我一样痴迷文学,总是一同往师院书店和晓风书屋里跑,抢购出版不久的新书,跟我一道讨论专业问题.可是,其中的一些人后来渐渐“淡出”,被所谓的“生活”折磨得斯人独“憔悴”了.

乌托邦,是年轻人的一种特权.大学时代的人但凡有了理想,都是些年少轻狂、罗曼蒂克的.我也不例外,心里面时常想:“给我一个支点,我将……”难就难在生活的内部总是深藏着某些暂时不为自己所知的东西,因此,所有的举动不免有些盲目、冲动,而易于陷入“失败主义”的旋涡,甚至可能因此一蹶不振.难怪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这根“苇草”之所以没有断折,还能不断“思想”着,行走在人生的边上,不能不归功于刘庆璋教授.

首先,这还得感谢林继中教授.刘庆璋教授专攻西方文艺理论,原就职于兰州大学中文系.20世纪80年代曾先后访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和哈佛大学,出版有《西方近代文学理论史》、《欧美文学理论史》等专著;其中,《欧美文学理论史》是我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纵贯2500年横跨十余国的西方文论通史.1989年底,刘庆璋教授归国后想换个工作环境.林继中教授得知情况后,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人才引进刘庆璋教授到了漳州师范学院.林继中教授又听说1989级有批学生酷爱读书,于是成立了个类似沙龙的读书小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与之相配合,还编了一本内部刊物,并亲自题签刊名“书评”(据说,这本刊物现在还在办).

有一个周末,林继中教授与刘庆璋教授一同参加我们读书小组的活动,作现场的学术指导.林继中教授隆重推介刘庆璋教授之后,全场掌声雷动.当时,我们正在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其中有些地方不好理解,大家展开了讨论,我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后,刘庆璋教授作了非常精彩的点评,特别表扬了我.也就是从这时起,刘庆璋教授发现了我这个“读书种子”,先生记住了我,我也记住了先生.不久,刘庆璋教授给我们开设了“西方文论”课程.西方文论浩如烟海,没有掌握一定的知识背景,一般的同学是听不明白的.刘庆璋教授每次上课提问,能对答如流者寥寥无几.由于此前自己涉猎了不少相关学科的知识,常常主动发言,回答问题时往往能旁征博引,自觉地中西会通,所以颇得先生之首肯与褒扬.课后,许多同学都说:“你跟刘老师有缘啊,以后好好跟她做学问吧,做个优秀的学者!”

记得我还在读高一时,有个同学就跟我说:“你很像个学者哩.”当时,我说:“学者?不就是读书人吗?你不也是吗?”那同学笑了笑,没再说什么.现在想起来着实好玩.叔本华说:“所谓学者,就是在书本里做学问的人.”读书仿佛就是在书中旅行,目接森罗万象,心游天地之间.对于一个初学者,在书籍的丛林里穿行是极易迷路的,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指示路径的“导师”,他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对年幼的色诺芬说:“那么跟我来吧!”自上大学以来,我杂七杂八读了一堆书,感觉特别凌乱,不成体系.刘庆璋教授的出现,让我眼前豁然一亮,未来的日子变得明晰了,确定了.我很快就意识到了:刘庆璋教授是我的引路人!

于是,在一个周末,我和另外几个同学怯生生地去拜访刘庆璋教授.先生特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又是端茶,又是递水果,弄得我们几个学生感动得不得了.这是多么平易近人啊,一点架子都没有!随着话题的展开,大家都彻底地放松了,把自己的苦恼、困惑都一五一十地倾诉出来,先生则不紧不慢地逐个解惑,并不时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启发、激励我们,传授我们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在这次访谈中,先生给我开列了一些阅读书目,此后,我便按图索骥地读书,基本把握了西方文论发展的整个脉络.

刘庆璋教授是个治学非常严谨的纯正学者,对于学术总是抱着满腔的热忱,对于年轻人则总是待以宽容之心,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先生讲授西方文论,从不照本宣科,而总是先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再解析每个西方理论家的思想,然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作仔细的评点.有一次,先生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个同学站起来一开口就说:“我发表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观点……”然后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一套一套的批判.我听着听着,感觉他根本就没有读过该理论家的著作,基本上是胡言乱语,实在是受不了这种“不学无术”啦!我突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打断了他的发言,说:“XX的观点的确‘不成熟’,听他发言啊,就像我傍晚经常在九龙江畔散步时,看见了从上游漂浮下来的一堆堆沤烂了的树叶儿.”话音刚落,教室里笑声一片,还有几个同学“兴奋”地擂着桌子.我得意极了,颇有成就感.先生一个手势止住了大家的笑声,非常严肃地说:“在学术讨论过程中,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不能以嘲笑、讽刺、挖苦的方式讨论问题.”听了这句话,我的脸唰地红了,顿时局促不安起来.先生接着说:“现在让我们继续听听吴子林同学的‘高见’!”我调整了一下情绪,滔滔不绝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先生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一边听,一边点头.我讲完了,没有其他同学“补充”,先生就开始点评了,充分肯定了我的观点,并补充了相关的一些资料.临下课时又说:“目前,学术界在展开学术争鸣时风气不正,很多的论争都是意气之争,彼此相互人身攻击.我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受到这些不良的学风的影响.”

从此,在以后的课堂讨论中,我再也没有犯类似的错误.后来,我踏入了学术界.这几年也卷入了一些学术论争,但是我基本恪守平等、自由、相互尊重的原则.唯有当论敌学品低劣、让人不齿时,我才偶露峥嵘,以鲁迅先生式的杂文笔法,剥皮式地“打击”之.更多的情形,则是从学理上细加梳理、辨别、论证,以理服人.这不能不归功于先生当年“棒喝”式的教诲.

时光飞逝.大四上学期伊始,刘庆璋教授就推荐我报考杭州大学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王元骧教授的研究生.先生不仅给我写了推荐信,帮我联系了导师,还提供了王元骧教授赠送给先生的专著,以及其他参考书.正是有了这些宝贵的资料,后来我的专业成绩特别优秀(都在90分以上),只是由于英语成绩差分数线两分而名落孙山.1993年6月,在离校的前一天,我这穷学生抱了个西瓜到先生家辞行,先生一如既往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叮嘱我回到农村中学教书不要忘了专业的学习,准备来年再次冲刺考研.1994年,按照县教育局的规定,“见习”期间的我无法报考研究生.1995年,终于可以报考了.在先生的建议下,我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黄世瑜教授的研究生,可惜还是英语没有上分数线,又失败了.1996年,先生推荐我报考了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导师是中国比较文学开拓者之一李万钧教授.有了前面两次失败的经验,这一次我信心百倍地参加考试.当时,我身在偏僻的农村中学,信息闭塞不通,不像现在有手机短信、互联网联络.一天,我正准备去教室上课,中学传达室的老师远远看见我,直冲我喊:“子林老师,有您的电报!”我赶紧小跑过去,拆开一看,是漳州发过来的,电文写道:“英语55总分368定录取刘庆璋.”我顿时整个人都跳了起来,一路狂奔,一路嚷嚷:“我被录取了,我被录取了!”那情态像极了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了举.我的同事和学生们看了直纳闷,神情怪异地看着我.我忙不迭地逐个解释,同事们都为我感到非常高兴,学生们都愁眉苦脸、依依不舍:“老师,您能不能带我们毕业了再走?”……

1999年,在硕士毕业前,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当时远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的刘庆璋教授又给我写了封推荐信,我得以顺利报考了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批评家和教育家童庆炳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拥有我国第一个文艺学博士点(1983年),在童庆炳先生的执旗领军下,有着一个实力非常雄厚的学术团队,它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在国内学界有着非常崇高的学术地位以及辐射全国的影响力.经过一番异常艰辛的努力,第一次考博就成功了!我踏入了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在益智进德的过程中,整个人生也随之脱胎换骨了!

陷入困境是个人发展的必经阶段,它给人带来一种新的理解生活世界的方式;而在困顿的生活中,由于有了诸多先生的耳提面命,则使我抵达了一个重要的边界.

寸草春晖,师恩难忘!

后来,我一度成了大学老师,也像先生当年指导自己一样,对着茫然不知所对的年轻学子说:“那么跟我来吧!”于是,不少人走出了自我的困境,开辟了人生的新境——为此,我甚感欣慰.我相信,若干年后,我的弟子们会同样对着茫然不知所对的更年轻一代学子说:“那么跟我来吧!”……

在这世界上,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它必定会“薪火相传”下去!

我相信!

责任编辑 林 芝

本文点评: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寂静的声音和一篇方面的声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声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谁把我的门开了(外一篇) 首先告诉你我是一个仓库看管员 我的工作很轻松,除了材料、成品的入库和出库,需要填写进出单外,剩下的工作就是把仓库的门看好 仓库的门其实是很好看的,只要你把一颗心放正 心正了,那就是一把锁,是仓库的一把.

2、 长空落日(外一篇) 如果不是因中原大雾航班推迟,如果不是坐在机舱左边,我就难以目睹这千载难逢的长空落日的奇景了 这是冬至后第五日的下午五点半,我带着南国的在深圳国际机场登上北去中原省会的航班 可能是受北方气侯的影响,此时.

3、 红牛木栓(外一篇) 木栓官姓牛 牛木栓有牛脾气,是板凳桠有名的犟种 其实牛木栓性子挺好,是那种你得顺毛毛摸的人 顺他毛毛摸,他情愿让你牵着鼻子走 除此一法,他一条道走到黑,只认棒槌不认针 牛木栓一家两口人,另一个是五十多.

4、 月亮湾(外一篇) 又是一个金子般的秋天,又到了摘柿子的季节,我们又想到了那方静谧得世外桃源一般的山水 那是一泓宛然如月牙儿的水面,是蜇藏在山凹里的一个小水库——月亮湾 我们曾在那里钓鱼、摘野枣儿.

5、 且就洞庭赊月色(外一篇) 人生是寂寞的,像养在水中的蓝月亮,一个又一个 上次去松滋,是去年六月份,那时公公还活着 我们在洈水的溶洞里坐了船,耳边桨声,淙淙流水声,满眼灯光映下的清辉,可谓星河灿烂,宛若水晶宫殿 湿漉漉的台阶上,.

6、 窗外的月光(外一篇)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里,爱着屋里的一切 衣柜、沙发、窗棂、灶台、书房,以及老公和孩子熟睡的脸庞 我耐不住这水一般的诱惑,翻身爬起,轻轻打开门,悄悄走出门去,恐打扰老公和孩子的美梦 屋外的一切,都被月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