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军事理论论文结尾 文学理论论文 理论月刊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2000 论文理论视角 戏剧理论参考文献 军事理论国防教育论文 教育理论和实践投稿须知5 理论和我的中国梦2000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论文题目

理论视角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对话理论视角下的严复译著《天演论》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理论视角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0

对话理论视角下的严复译著《天演论》,本文是理论视角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跟严复和理论视角和《天演论》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吴小五/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文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译本语言的选择、译本的结构和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对话性,探索该译本生成的复杂的对话过程.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对话理论对话性

一、前言

严复的译作《天演论》用传统的译论来解读,很不象是译文,因为译者不仅对原文字略句减段省,还时有颠倒,在案语中对原作者的观点或肯定或否定,还不时介入他人和自己的观点.用传统译论要求作者原意一统天下的原则来看,《天演论》呈现出一个众声喧哗而“混乱”的世界,难怪傅斯年在其《译书感言》中认为:“严几道先生译的书中,《天演论》和《法意》最糟.……这都是因为严先生不曾对作者负责任.他只对自己负责任.他只对自己的名声地位负责任.他要求名,然后译书,只要他求名的目的达到了,牺牲了原作者也没不可以.”[1]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用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对话性思维来看,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话语总是作为一方的对语而产生于对话之中,形成于在对象身上同他人话语产生对话性相互作用之中,话语对自己对象的称述带有对话的性质.但话语内在的对话性到此并未说完.话语不仅仅在对象身上同他人话语相遇,任何话语都以得到回答为目标,所以避免不了揣测中的答话所施与的深刻影响.”[2]译文本作为一种类型的表述或话语同样具有这两种对话性.当译者理解原作时,是以自己的统觉背景为基础,与作者和相关的他人话语就原作言说的对象对话;当译者进行语言转换时,目标读者加入对话,对译文本从形式到内容施与影响.即使在传统译论占主导地位时,译文本也不完全是作者的独白,不管译者如何隐身,译者和其目标读者的声音或强或弱,总是存在于译本中.这是言语交流的对话性本质使然.在对话性思维下,译者不仅要对原作者负责,还要对自己和自己的目标读者负责.如果我们用对话性思维来看类似《天演论》的译本,那么,原本“混乱”的世界会变得清晰起来,丰富起来.本文尝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语言、结构和内容三方面分析《天演论》译本的对话性.

二、译本语言

严复的《天演论》翻译于1896年.受甲午海战的影响,他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从这些文章可知,严复译介西学的目的是为了“开民智”,以救中国于危亡之秋.他的西学是当时西方的科学与思想,以此来开民智,在他看来才能从根本上救治积贫积弱已久的中国.而他欲开智的“民”,用他自己的话说,仍是“多读中国古书之人”,即当时有识的封建士大夫,这群人便是他的目标读者.诚如他们的代表吴汝纶所言,当时“士大夫相矜以为学者,时文耳、公牍耳、说部耳!舍此三者,几无所为书.而是三者,固不足与文学之事.今西书虽多新学,顾吾之士以其时文、公牍、说部之词,译而传之,有识者方鄙夷而不知顾,民智之瀹何由?此无他,文不足焉故也.”[3]为了招徕读者,严复冒着与时不相入之险和艰深文陋之讥而选择了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此外,译本语言的选择还和译者自身的能力和对语言的态度有关.严复曾师从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深得后者的赏识.严复的古文造诣之深,使他觉得“用之则为达易”,而“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他在给梁启超的书信中说:“且执事既知文体变化与时代文明程度为比例矣,而其论中国学术也,谓战国隋唐为达于全盛而放大光明之世矣,则宜用之文体,舍二代其又谁属焉?”[4]由此可见,秦汉古文在其心目中的分量.

要之,《天演论》译本语言的选择是译者与其目标读者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对话的结果.虽时过境迁,笔者仍觉得读其字体经过简化的版本比白话文译本更有意味.

三、译本结构

《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论文集《进化论与*学及其他》一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该书第二部分是1893年赫胥黎在牛津大学做的题为《进化论与*学》的讲演,第一部分是1894年赫胥黎为该讲演刊印时写的导言.赫胥黎用罗马数字将导言分成14个部分,而讲演即正文部分,则自成一体,没有类似标注.严复在翻译时将导言部分分成了18篇,正文部分分成了17篇,共35篇,并结合了吴汝纶的建议为各篇加上了标题,遂形成了有别于原文的体类.这种采用诸子旧例,分篇标目的方法,符合当时士大夫的阅读思维习惯.如严复所言,这是为了“取便译者”,也即是求“达”的策略之一,

《天演论》译本在结构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严复除了在译文行文间加注、加案语外,还为其中的28篇加了后案.这些案语在内容上或对译文的论点扩展、补充,或将之与他人观点作比较,或对之进行或肯或否的评议,从而使整个译本在结构上呈现出显著的对话性,构成巴赫金意义上的文本的“大型对话”.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穷理与从政相同,皆贵集思广益.今遇原文所论,与他书有异同者,辄就谫陋所知,列入后案,以资参考.间亦附以己见,取《诗》称嘤求,《易》言丽泽之义.是非然否,以俟公论,不敢固也.”[5]于此可见,译者对作者、对读者及对相关他人话语的对话立场,以及译者采用的与之相应的对话性译本结构.这种译本对话结构模式可谓为严复首创,译者用之,在对原作者、自己本人和目标读者的负责上建立了一个平衡点,有助于译本自身意图的实现.

四、译本内容

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对话关系不仅仅指实际的对话,如日常交谈、学术辩论等对话中对语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表述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涵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露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须存在着某种涵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6]《天演论》译本的案语,以及案语和正文之间多呈现出这种比较性的对话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将赫胥黎与斯宾塞的言论加以比较.如在《导言六》的案语中,译者指出斯宾塞言治,主任天为治,而人事为辅;赫胥黎在其它论著中十有九亦主任天之说,但在此书中则强调人治,主张与天争胜,以人持天.在《导言十七》的案语中,严复比较了赫胥黎与斯宾塞保群的观点.赫胥黎认为“世治之最不幸,不在贤者之在下位而不能升,而在不贤者之在上位而无由降.门第、亲戚、援与、财贿、例故,与夫主治者之不明而自私,之数者皆其沮降之力也.……使一日者,取其所傅而去之,则本地亲下,必终归于其所.而物竟天择之用,将使一国之众,如一壶之水然.熨之以火,而其中无数莫破质点,暖者自升,冷这旋降,回转周流,至于同温等热后已.”[7]斯宾塞则提出“功食相准”之说,他认为“凡物欲种传而盛者,必未成丁以前,所得利益,与其功能作反比例;既成丁之后,所得利益与其功能作正比例,反是者衰灭.”[7]严复认为二者言虽不一,有正负之殊,保群的道理却是一样的.

其次,还有中西文化与民性的比较.如在《导言七》的案语中,严复认为能不能“垦荒”,最能区别民种的高下.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等都能浮海得新地,最后英伦之民独著.在中国二十余口之租界中,英国人多不过千,少不及百,然其制度井然,隐若敌国,原因是英国人懂得自治,懂得合群之道,知道怎样自致于最宜.相比之下,当时我国闽粤之民去南洋、非洲,可以亿计,然而终不免为人臧获,被驱斥,原因在于其只知受治,不知自治.在《论十四》的案语中,严复指出“若仅以教化而论,则欧洲中国优劣尚未易言,然彼其民,好然诺,贵信果,重少轻老,善壮健无所屈服之风.即东海之倭,亦轻生尚勇,死党好名,与震旦之民大有异.”[7]赫胥黎在《进化论与*学及其他》一书的序言中说:“如果没有从被宇宙过程操纵的我们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天性,我们将束手无策;一个否定这种天性的社会,必然要从外部遭到毁灭.如果这种天性过多,我们将更是束手无策;一个被这种天性统治的社会,必然要从内部遭到毁灭.”[8]清朝末年,大多数国人的这种天性已被封建专制造成的奴性所泯灭,而少数人又极自私自营之能事.最讲中庸之道的国人于当时却形成了两个极端,民性若此,内忧外患,已不可胜言.

《天演论》译本内容除了上述比较性的对话关系,还有严复对赫胥黎的观点直接的表示或赞同或否定或补充而形成的对话关系,主要体现在《导言四》、《导言十八》、《论十五》等篇的正文和案语中.如在《导言四》中,赫胥黎指出,不借助于人力而在一地生存的物种为此地所最宜者.人为的园地,一旦失去人的治理,便将不复存在,而先前的最宜者又将战胜而独存.严复在案语中则指出,此处所指最宜者,若就本土前有诸种而言是正确的,但若是引进新种与其竟存,则其未必为最宜者.动植如此,人亦如此.美洲、澳洲土著日益减少便是例证.严复于此,通过和作者的对话,指出其论点得以成立的限度,并通过大量例证,提出“人满何足恃”以警醒国人,不竟则亡.

五、结语

对话思想由隐至显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然而作为真理产生与存在的方式,其一直存在于人们对真理的探索中.当然这里的真理是对话性思维中的真理,它有历史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等特征.因之,严复本着科学与的精神,开民智以救国于危亡的目的,在译介西学上,显示出明显的对话特色,他或是无意为之,却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今天,用对话理论来解读严复的翻译,不仅能客观、公允的再现其翻译的原貌,而且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均有切实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斯年.译书感言[A].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6.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C].白春仁,小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9.

[3]吴汝纶.吴汝纶序[A].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

[4]严复.与梁启超书[A].严复集(第三册)[C].王栻.北京:中华书局,1986:516.

[5]严复.译例言[A].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5.

[6]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四卷)[C].白春仁,小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33.

[7]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45,46,90~91.

[8]赫胥黎.进化论与*学[M].《进化论与*学》翻译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资助(批准号:PPZY2015A012)

作者简介:吴小五(1976-),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该文结束语,此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严复和理论视角和《天演论》方面的理论视角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理论视角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创伤理论视阈下莫里森小说《家园》解读 余澄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非裔民族的历史与斗争一直是黑人作家创作的永恒主题 莫里森小说家园便讲述了非裔美国人弗兰克在饱经创伤之后,最终在黑人社区的帮助下得以治愈,回归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 本文立.

2、 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托尔斯泰小说《复活》 摘 要本文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说为理论基础,旨在分析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主人公内心情感的阶段性变化,从最初的堕落到最后的升华,人格在本我与超我中数次转换,人性游走于二者之间,历经数次挣扎,最终皈依道德.

3、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和实践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摘 要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 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看,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观层面的学校改进与办学创新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4、 基于变译语料库的严复译名观以?原富?译本为例 摘要 近年来严复译名观一直受到各方学者的持续关注,但目前的研究多暴露出研究案例经典化、语料收集不足、术语筛选标准缺失以及研究结果重复……问题 以严译原富为例,自建原富全译文变译语料库,以经济学术语为切.

5、 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分析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内容与对象不相适应、标准与目标不够明确、功能与效果存在差距……问题 从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看,主要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组织和.

6、 电子书阅读客户端的用户意愿基于UTAUT和VAM理论视角 摘 要 随着电子图书的发展和数字设备的普及,电子书阅读客户端日益成为用户阅读图书的重要工具 文章整合UTAUT和VAM模型,引入感知价值变量,考察影响用户对电子书阅读客户端使用意愿的相关因素 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