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杂志社 外语教学期刊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小学科学教学杂志 幼儿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论文 有关小学科学教学的论文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学科融合视角下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实践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科学教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2

学科融合视角下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实践,本文是关于科学教学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共生和学科融合视角和科学教学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学科融合视角下“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实践

/ 卢华伟

【摘 要】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为在学科融合视角下开展“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鉴于此,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科融合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找准学科融合的基点,然后开展“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实践,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学科融合;做思共生;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1-0011-03

【作者简介】卢华伟,江苏省连云港市马站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100)校长,高级教师,连云港市名校长.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依据动手与动脑的学科特性,提出了“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仅仅将目光局限在科学这一门学科上,则远远实现不了“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初衷.科学是一门无边界、综合化的学科,对于它的认识不能片面,不能将其他学科教学与科学教学割裂开来.要想真正实现科学做与思持续、和谐、互动的共生,就要打破学科边界,通过各学科与科学学科的有机融合,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选择各学科的内容作为科学探究的素材,让更多的奇思在学生心中荡漾,让更多的妙想在学生指尖流淌,让心灵与手巧互通共融呢?

一、把握学科融合方向,生发“做思共生”

1.知识介入,链接“做思共生”.

学生的科学学习并不是科学知识点的获取,只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才能让科学活动丰富起来.教学时,教师需要以有效的探究问题为出发点,以关联性为原则,多方链接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做与思的能力.

对于一些远离学生实际生活、难以实践的科学内容,我们要融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来降低科学内容的难度.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六下《月相变化》时,导入环节,教师吟诵《水调歌头》,抓住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质疑:“阴晴圆缺”是怎样的?月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现场演示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当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后,教师指导学生贴月相模拟月相变化.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比赛说出不同时期月相的诗句.这样一节科学课,引入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使得做与思相得益彰.

2.整合技能,凸显“做思共生”.

学科整合,不仅是知识之间的嫁接,更是基本学习技能与方法的融合.围绕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将其他学科中学生习得的基本技能或方法进行有效组织、调动,形成合力,促成“做思共生”.

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每个年级都会涉及统计知识.带领学生学习统计不只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如何制作统计图、统计表,而是能将这项技能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去.以教科版《科学》四下《种子的萌发》为例,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需要记录大量的变量,如果单纯地教学生记录数据,则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有序的表象.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统计知识,先让学生动手做种子发芽过程的统计表,然后借助统计表,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如此,学科技能为做思导航,做思提升学科技能,做与思在学科技能的融合下和谐共生.

3.驾驭思想,丰盈“做思共生”.

当课堂上出现“节外生枝”或“奇思妙想”时,只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应允许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是共通的,没有学科界限.教学时,教师可以由此入手,将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关联,为科学学习所用.例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五上《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的关系,可以引入苏教版《语文》三下《狼和鹿》一文中学生获得的基本认识.先引导学生简要讲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鹿和狼的故事,并说说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有哪些情感体验?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完成探究.如此,学生由情切入,由思深入,由做升华,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实现了“做思共生”.

二、厘定学科融合基点,升华“做思共生”1.找准整合点,降低教学难度.

在学科融合中,找准其他学科与科学的整合点至关重要.我们寻找适合整合的教学难点,发现科学在辅助其他学科教学突破难点上的作用,让整合之光照亮学生学习的道路.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时候经常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此时如果学生能够有亲身体验,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人教版《语文》三上《赵州桥》一课,涉及桥的外形结构、内部构造等工程学内容,这让学生在课堂上很难解读明白,于是,教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家乡的桥”,在活动中设计了关于桥的系列活动:了解家乡的桥寅欣赏中外名桥寅观察桥的结构寅为家乡设计桥寅介绍我设计的桥.整个活动虽为语文活动,但却很好地整合了科学内容,学生在“做思共生”理念的引领下进行关于桥的探究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2.聚焦价值点,挖掘思维深度.

在某种意义上,学习就是学会思维.为此,教师可以把不同学科的思维转化为科学“做思共生”思维,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寻找不同学科的知识重合点、不同学科思维的共同价值点,实现学科思维的综合,有助于学生获得整体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苏教版《数学》四上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什么情况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比较远,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猜想,然后借助器材进行实验,用电脑演示的方法获得数据,再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验证,发现斜面与地面成多大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本次数学活动紧紧围绕“做思共生”的理念,实验操作有着清晰的思路.

3.生发创新点,重组教学模式.

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强调弱化学科界线,强化表现手段,学科教学通过重组教学模式,或先做后思,或边做边思,或先思后做.做与思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往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把学科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苏教版《美术》一上《走进大自然》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并学会用水粉绘制七色彩虹,这可以与科学实验“美丽的彩虹”教学目标合并,创设美术科学新型活动,活动包括“自制水棱镜”“制作牛顿盘”“绘制彩虹”等环节,将科学实验与美术活动相结合,创设猜想—设计—操作—总结—绘制新型“做思共生”教学流程.在实验的现象分析和总结中,学生采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彩虹,利用自制水棱镜分解太阳光,通过制作牛顿盘进行探究,把分解成的各色光混合成白光.有了亲身体验后,学生再动手绘制七色彩虹,对颜色的把握就更准确了.

总之,“做思共生”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操作方法,一种教学模式,一种进行学科融合的智慧.基于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做思共生”,是开启科学教育的密钥,是成就儿童生命健康成长的助推器.教师作为引路人,要让“做思共生”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开花结果,通过不断思考,反复实践,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友乐,顾长明.小学科学教学中野做与思冶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袁2016渊12冤院70-71.

[2]顾长明.科学教育野做中学冶项目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分析[J].教学研究,2011渊4冤院84-87.

[3]裴云姣.小学数学与科学教材相近知识点梳理及教学建议[J].教学月刊院小学版数学袁2016渊3冤院10-13.

归纳上述,这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共生和学科融合视角和科学教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科学教学本科毕业论文科学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科学教学做思共生和实践 张小勤【摘要】科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主张在做的过程中自然呈现“做思共生”的状态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做中有思、思中有做、适切导引、做思融合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从而打造高效、灵.

2、 做思共生:实现离身到具身的嬗变 江苏东海县安峰中心小学 (222311)   汪 兵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222000) 顾长明摘 要科学注重学生兴趣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主导了小学科学的研究方向 做.

3、 从互联网的视角谈高校思政教育改进途径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更普遍的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中,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由于加大了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了巨大的改变,本文研究的就是在互联网的视角下有关高校思政教.

4、 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和 摘 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将理论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以课堂为中心,以我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5、 基于视域融合视角下看文学译作的创造性 摘 要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他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 在和异域主体进行交流时,国外的文化著作传入我国,学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 本国学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要立足自己的文化视野,与原视域进.

6、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如何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时代课题 文章从产教融合视角探寻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诉求,为高职教育适应不断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