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哲学论文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世界哲学杂志 马克思哲学论文 数学中的哲学思想论文 哲学思想论文 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 尼采哲学思想论文 孔子哲学思想论文 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

哲学思想硕士论文范文 跟齐硕姆的哲学思想类硕士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哲学思想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4

齐硕姆的哲学思想,本文是哲学思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哲学思想和齐硕姆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摘 要:齐硕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涉及认识论、形而上学、*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多个领域,堪称 20 世纪“美国哲学史上的康德”.他的哲学思想包括内在主义认识论、行为的因果促成论、价值有机整体思想.

关键词:齐硕姆;内在主义;因果促成论;价值有机整体

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7)02-0113-07

罗 德 里 克· 齐 硕 姆(Roderick M.Chisholm)(1916 —1999)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几乎在哲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其著作涉及认识论、形而上学、*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多个领域,其本人则被评价为当代哲学界的“爱因斯坦”式的人物、 “美国哲学史上的康德”等.本文扼要阐述其人及其哲学思想.

一、 “美国哲学史上的康德”

齐硕姆是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开始出名的分析哲学家,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也是美国最多产、最有创造力、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美国哲学史上的康德”[1](序言).他几乎在哲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其著作涉及多个领域,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并被翻译成中文、意大利文、丹麦文、日文等十六种语言.从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使他被被认定为是西方当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赞誉为当代哲学界的“爱因斯坦”式的人物[2] .我们很难想象今天的哪个哲学领域没有受到齐硕姆的影响,如果有诺贝尔哲学奖的话,齐硕姆无疑是获得者[1](序言).

齐硕姆 1916 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亚特利博市,1930 年开始接受高等教育,1938 年获布朗大学学士学位,1940 年和 1942 年分别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布朗大学期间,他开始学习哲学,并与包括杜卡斯在内的许多杰出哲学家一起研究哲学.在哈佛大学期间,他受教于刘易斯、奎因、威廉姆斯等人,其中,刘易斯和威廉姆斯是其博士论文的导师;期间他还常与罗素、摩尔、卡尔纳普、塔尔斯基、费格尔等人交流,并与摩尔有较为密切的私人联系.齐硕姆 1947 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助理教授,后来又回到布朗大学任教,并于 1951 至 1954 年期间,担任该校哲学系主任.1957 年任第四届美洲哲学大会主席,1958年被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61 年主持美国哲学协会卡鲁斯讲座及牛津大学华莱士讲座,1968年当选为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主席,1970 年以来当选为布伦塔诺基金会执行理事,1972 年以来又当选为美国哲学研究委员会主席,1972 —1973年间当选为美国形而上学协会主席,1980 年到1986 年间兼任《哲学和现象学研究》《美国哲学季刊》《形而上学》《西南哲学杂志》等刊物编委.

齐硕姆追求严密性的思考哲学的方式和特征,可以说是 20 世纪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遗产. [3] 他的哲学带有传奇般的严格、审慎、周密、细致特征,在著作中他使用定义集以一种严谨的风格表达他的观点.这种风格对当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代哲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带有齐硕姆风格的定义.齐硕姆哲学有大量狂热的学生和读者,齐硕姆鼓励他们对他的哲学体系提出反对和批评意见.在布朗大学的课堂上以及其他讲演的地方,他总是有众多激烈的“驳斥者”,他与他们进行激烈的讨论与批评,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修改他的哲学观点.他的研究通常是以亚里士多德的模式从一组难点或难题开始的,最终构建一个非常精致的定义和原理体系,这个体系是清晰和优雅的. [4](P3) 美国《哲学词典》一书中收入了这个术语——“Chisholm”,意为“齐硕姆方法”,其解释是:对一个定义或例子进行反复的细微的修改,并且一直保持这种方法直到最后的结论. [5](P129) 齐硕姆的理论正是通过鼓励读者和学生提出批评意见而不断地修正完善,最终使这个理论体系变得清晰、优雅、精致的. [3] 齐硕姆影响了一大批哲学家,很多年轻的哲学家就是通过读齐硕姆著作而开始哲学研究的.他的学生有许多信仰着他的哲学理念,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有的成为美国、加拿大的大学哲学教师.齐硕姆一生指导了 59 篇博士论文,培养哲学博士的数量在美国历史上位居第三. [3]

齐硕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后来转向意向性理论、指称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1957 年,齐硕姆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感知:哲学研究》,着重讨论感知及其对象、证明、相信等问题;1964 年,出版了他的一部重要的*学著作《人的自由和自我》;1966 年,出版了阐述其认识论基本观点的《认识论》一书,该书曾先后被翻译为中文、意大利文、丹麦文、日文等六种文字,并在 1977 年和 1989 年先后出版第二版和第三版;1973 年,与斯瓦茨合编了《经验知识》一书;1976 年,出版了一本具有重要影响的形而上学著作——《人和物:形而上学研究》;1979 年,出版了专门研究指称和意向问题的《第一人称:试论指称和意向》,根据对第一人称语句的分析来说明客观的指称和意向如何可能的问题;1982 年,出版了《认知的基础》;1986 年,出版了《布伦塔诺和内在价值》;1989 年,出版了《论形而上学》.此外,他还在 1960 年编辑了《实在论和现象学背景》一书,收入布伦塔诺、胡塞尔、罗素、摩尔以及美国新实在论者的 12 篇文章.

二、内在主义的认识论

齐硕姆的认识论是内在主义的,他提出了一组独特的认知原理来解释我们的信念是可以得到肯定的认知地位的,他不像所有当代知识论家那样,把确证当作一个单一的范畴,而是通过“确证系”来进行确证,把确证的层级分为13个,在对“确证”概念的复杂阐释中完成了他内在主义的理论建构.通过他的认知原理,可以看到我们是怎样可以拥有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

他认为由人们经验活动中的“意象性活动”和“感觉活动”所产生的命题是可以直接明证的,它们具有“自我显现”的特征.他说,通常的感觉在向我们呈现事物的同时,也呈现了感觉自身,比如看到一只狗,我们是借助于视觉而看到它的,在看到这只狗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视觉.像梦、想象、期望、惊奇、恐惧、喜欢和厌恶这类的特征也是如此.正是这种“自我显现”的内在状态,使得主观的“优先把握”成为可能.齐硕姆阐述了关于这种自我呈现特征的认知地位的原理.他说,如果你具有这种自我呈现的特征,那么在逻辑上可以推出你正在思考,因为自我呈现特征所蕴含(entail)的每一个特征都包括思考的特征.这里的“蕴含”的意义与“包括(include)”不同:如果有两个特征 F 和 G,任何具有 F 特征的事物也都具有 G 特征,那么 F 特征包括了 G 特征;而如果两个特征F’和 G’,我们相信某事物是 F’包括了相信某事物是 G’,那么是 F’的特征蕴含了是 G’的特征.例如骑一辆自行车与思考骑一辆自行车的特征不同,后者蕴含了一个它没有包括的特征,即是一辆自行车的特征;某个人为了思考骑一辆自行车,不必有一辆自行车.齐硕姆认为,这种自我呈现的特征是确定性的一个来源.如果你思考骑一辆自行车,那么你有对于相信你正在思考骑一辆自行车所需要的所有辨明.齐硕姆说,自我呈现的特征中有一些与我们的思想有关,包括思考、判断、期望、恐惧、希望、惊奇、、爱、恨和意图等,有一些与我们感觉或者被显现的方式有关.前者是意向的特征,后者是可感的特征.对于那些意向的自我呈现的特征,他说,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并不完全清楚我们的心理的本质并且我们所了解的关于我们为什么思考的解释可能是简单的甚至是虚假的,但是这并不影响自我呈现特征是确定性的来源. [6](P42) 对于与感觉或被显现有关的自我呈现特征,齐硕姆说,如果某个人感觉到这种自我呈现特征,例如这种酒它现在看上去对我而言是红色的或者尝起来对我而言是酸的,那么这种特征对于他而言是明显的. [6](P43) 因此这种特征是确定性的一个来源.除了自我呈现的特征以外,先验命题也是一个确定性的来源.齐硕姆说,有一些必然是真实的命题,只要我们理解它们,那么就可以看出它们是真实的,这类命题通常被称为先验命题.那些“不能证明的”的先验命题被称为公理.公理是“第一前提”,公理的理由不是来自于其他命题,我们不能通过利用任何比它更清楚地被知道的前提来证明这样一个命题.因此,一个作为公理的命题必然是这样的:它是真实的,并且如果某个人接受它,那么它对于这个人而言是确定的.如果一个命题对于我们而言是不言自明的或先验的,那么,我们有看到它是真实的所需要的所有证据.理解就足够了,它不需要做出任何进一步的调查.

齐硕姆坚持基础论而反对融贯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建立在直接明显的命题基础上,作为基础知识的命题包括“自我呈现”的经验命题和“公理性”的先验命题,我们有可以辩明的信念是因为有一些命题是从根本上可以得到辩明的.他使用了一系列认知评价的术语来陈述他的认知原理.首先是“辨明”的概念,它作为知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被用于说明某种信念的合理性,即对所相信的是否可以得到辨明.“同样可以得到辨明的”或“更能得到辨明的”表达的是对于“相信”“拒绝”或“持保留态度(withholdings)”等不同信念的不同的辩明程度之间的关系.辩明程度反映了这个命题的认知地位,一个命题所具有的辨明程度包括: (1)无倾向的 (counterbalanced),如果某个命题对于某个主体而言是无倾向的,那么,那个主体既不对那个命题也不对它的否定有任何认知的辨明,也就是说,他对于相信那个命题与相信那个命题的否定是可以得到同样的辨明的; (2)可能的(probable),说一个命题是可能的,是说相信那个命题比相信它的否定是更能得到辨明的; (3)不受怀疑的(clear),如果某个主体对某个命题持保留态度比相信那个命题不是更能得到辨明的,那么这个命题是不受怀疑的; (4)不能合理地怀疑的(beyond reasonable doubt),即某个主体对于相信某个命题比对它持保留态度是更能得到辨明的.不能合理地怀疑的命题不是明显的,但是相信它比对它持保留态度更能得到辨明; (5)明显的(evident),与不能合理地怀疑的命题一样,对于明显的命题我们相信它比对它持保留态度更能得到辨明,但它还有更进一步的特征,即:对于任何两个命题而言,如果它们中的一个是明显的,那么相信是明显的那个命题与对另一个命题持保留态度至少是同样可以得到辨明的,无论另一个命题可能有怎样的认知地位; (6)显而易见的(obvious),如果对于某个命题某个主体相信它比对任何一个命题持保留态度是更能得到辨明的,那么这个命题对于这个人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7)确定的(certain),认知的确定性是这样的,即如果某个命题对于某个人而言是确定的,那么他相信这个命题比对任何命题持保留意见都更能到辨明,并且相信这个命题与相信任何命题对于他而言至少是同样可以得到辨明的.他说,那些关于心灵生活的被称为“自我呈现”的命题和那些逻辑上的公理都是确定的. [6](P32) 这样,他提出了一个关于认知评价概念的等级系统,这个等级系统包含 13 个认知范畴,即分为 13 层或 13 级.无倾向的命题可以被看作是处于零层次(zero-level),而那些可能的命题是处于最低的肯定的认知评价层次,并且在这个等级系统的顶部是那些确定的命题.并且与这六个肯定层次相反的是否定的层次,某个命题对于某个主体而言所处的“最低的”否定层次是可能是假的,它的反面是可能的,并且“最高的”否定的层次是确定是假的,它的反面是确定的.认知评价的 13 个层次是这样的:6. 确定的;5. 显而易见的;4. 明显的;3. 不能合理地怀疑的;2. 不受怀疑的;1. 可能的;0 无倾向的;- 1. 可能是假的;- 2. 不可相信的;- 3. 不相信是合理的;- 4. 明显是假的;- 5. 显而易见是假的;-6. 确定是假的.齐硕姆认为,这 13 个层级的认知评价概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认知主体的复杂的信念状态.这样,通过他的认知原理,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怎样拥有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

三、行为的因果促成论

在行为理论上,齐硕姆主张自由意志论,反对分析哲学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相调和的相容论.他的自由意志论以外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的因果关系为基础,对人的行为能动性做出了独特的解释.

齐硕姆认为,人是有责任的行为者,但这与人的行为的决定论观点相冲突,也与人的行为的非决定论观点相冲突.如果某个人对于某个事件或事态是有责任的,那么那个事件或事态是由他的某个行为引起的,并且这个行为在他的能力范围下可以实施也可以不实施,它不会被其他任何不在他控制范围内的事件引起或决定.但是如果某个行为是由其他人引起的,那么在他的力量范围内他不能不实施这个行为,那么他对于他的行为是没有责任的.因此,责任的归属与行为的决定论观点是相冲突的.无疑,责任的归属也与行为的非决定论观点相冲突的.按照非决定论观点,如果某个行为根本不是被引起的,而是偶然或者不确定地产生的,那么没有人对这个行为是有责任的.因此,我们的行为理论既不是决定论的也不是非决定论的,有其他的可能吗?齐硕姆说,某个行为不可能它的每一个事件都是被其他的事件引起的,这个行为也不可能完全不是引起的,而应该是:这个行为中至少有一个事件不是被任何其他事件引起的,而仅仅可能是由行为人引起的.如果我们对某个行为是有责任的,那么当我们做出这个行为时,我们引起了某事件发生,并且没有任何事物也没有任何人引起我们去引起那些事件发生.在这个事件中我们是“自因”,并且是“自为”的“不动的推动者”.在每个行为中,都包含了一个行为人的“试图做(undertaking)”,即:如果某个人实施了一个行为,那么这个行为中必然有一个事件不是由另一个事件直接地引起的,而是由行为人直接地引起的,这个事件就是“行为人试图引起某个事态”.无论行为人什么时候做某个行为,他自身都是“他试图引起某个事态”这个事件的直接原因,并且他的这个“试图做”又引起了行为人作为间接原因的一系列事件.仅仅如果某个行为人的某个“试图做”没有事件作为它的间接原因引起他直接引起这个行为,他的“试图做”没有充分的因果条件,他可以自由地试图引起某事态时,那么他对他的行为是有责任的.

但是,在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事件在因果上会影响我们所有的行为,包括那些是自由的行为.对此,齐硕姆又提出:事件会在因果上促成我们的“试图做”,并且促成由我们“试图做”所引起的行为,即使我们的“试图做”是自由的并且没有充分的因果条件.因此,有可能某个人的行为没有充分的因果条件,但是某个事件在因果上促成了那个行为.这里要区别齐硕姆的“因果促成”(causal contribution)这个概念的两种意义.当我们谈到一个事件在因果上促成另一个事件的时候,我们预设了第一个事件是第二个的一个充分的因果条件的一部分,并且这个充分的因果条件事实上出现.但是当我们预设这个行为人的“试图做”是自由的、并且没有充分的因果条件时,存在一个在因果上促成了这个行为人“试图做”的行为的事件很明显是在另一种意义上使用因果促成这个表达的.在第一种意义上,原因事件是结果事件的一个充分的因果条件的非冗余的部分,即必要部分;在第二种意义上,结果事件的发生不存在充分的因果条件.齐硕姆具体讲了事件在第二种因果促成意义上促成另一个事件的方式:假如一只蚂蚱在草丛中,你驱赶它,如果它能够跳开,那么你产生了它跳离草丛的一个充分的因果条件;但假如它能朝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向的任何一个方向跳,并且它知道西面比其他三个方向更不好跳离,那么它将跳往或南、或北、或东的任何一个方向.这个原因加上它被驱赶以及它的跳跃的能力,构成一个对于它朝不同于西面的某个方向跳跃的充分的因果条件,但它还有跳往北、或南、或东的选择.假如说它跳往东,那么存在着它跳跃这个事件的一个充分的因果条件,也存在一个它跳往或者北、或者南、或者东的一个充分的因果条件,并且那个充分的因果条件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即某个促成的原因,将是它对于朝不同于西面的某个方向跳所具有的理由.这与对于它试图跳往西面没有充分的因果条件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可以说你引起它跳,你引起它朝不同于西面的方向跳,但你没有引起它跳往东面.齐硕姆说,这个例子表明了行为人的“试图做”,以及当行为人自由地试图做某事时,理由、动机和其他因素可以在因果上促成他所做的事实与决定论是完全一致的.这表明:我们可以通过限制行为人的选择而在因果上促成他的自由行为,并且理由可以在因果上影响行为人的自由行为.

他说,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仅仅是诱使而不是迫使我们做出某行为.我们的行为自由在本质上是非决定论的,但又不完全是非决定论的,我们仍然可以对某个在某行为人的能力范围内的行为施加影响,包含那些本可以不做的行为.正如莱布尼次说过的,动机或理由可以使我们“倾向于但不必然”做某事.如果某个官员对于受贿有某种道德上的顾虑,那么他就不可能采取任何主动的措施去接受贿赂,即他不会主动去索贿.但他对金钱拥有强烈的,这使他在有人行贿时,可能不会拒绝.对金钱的这种使他倾向于但不是必然受贿,他可以防止自己主动去引起这个诱人的事态,但如果它出现了,那么他可能不能抵抗它.也就是说,他自己不会主动索贿,但面对诱惑他不能拒贿.

四、价值有机整体思想

齐硕姆说,对于内在善的和内在恶的事物,我们可以列举出两个系列:其中一个系列包含这样一些词项:快乐、幸福、喜爱、知识、正义、美丽、协调、善的意图、美德的实践;另一个系列包含这样一些词项:不快乐、不幸福、憎恨、愚蠢、不公平、丑陋、不和谐、坏的意图以及恶的实践. [7](P22) 如果这两个系列无限完整的话,那么一个事态除非它包含了善的系列中的某个事态,否则它就不是一个内在善的事态;并且一个事态除非它包含了恶的系列中的某个事态,否则它就不是内在恶的事态. [8](P49) 而对于这两种事态的否定状态的价值性质,齐硕姆认为:一个内在善的事态的否定不是内在恶的事态,一个内在恶的事态的否定不是内在善的事态. [9](P61) 例如有些人是幸福的以及有些人正在从事善良的行为这是内在善的事态,但是它们的否定——没有人是幸福的或者没有人从事善良的行为,并不是内在恶的,因为这个否定并没有包含恶的系列中的任何内容.另一方面,有些人感到痛苦以及有些人正在从事恶的行为这是内在恶的事态,但它们的否定,即没有一些人感到痛苦和没有人从事恶的行为,这些事态并不是内在善的. [10](P61) 因此,善的事态和恶的事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有中立的否定,即这个否定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此外,还有一种无涉(indefferent)的事态,他认为这种事态在价值上是中立的,而且,它与它的否定状态的价值是相同的.但是,虽然善的事态的否定和恶的事态的否定本身既不善也不恶,它们却并不是无涉的;虽然所有的无涉的事态都是中立的,但不是所有中立的事态都是无涉的. [8](P50)

齐硕姆认为,对于快乐和不快乐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确定它的内在价值来评价它的性质.假如你对史密斯的快乐感到快乐,而我对史密斯的不快乐感到快乐,那么你的快乐的对像要好于我的快乐的对像;因为前者是一个内在善的事态,而后者是一个内在恶的事态.齐硕姆提出了一个针对以下四种情形的关于快乐的价值性质的普遍理论: “以善为对像的快乐”“以恶为对像的快乐”“以善为对像的不快乐”“以恶为对像的不快乐”.首先可以认为(1)以善为对像的快乐是善的; (2)以善为对像的不快乐是恶的;但是他说,我们可以认为如果你对理智活动感到快乐,那么你的快乐是善的;而如果你对理智活动感到不快乐,那么你的不快乐是恶的. [8](P63) 因此(2)包含一个善的存在也包含一个恶的存在,因为它包含了意识或理智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个内在恶的事情都包含了一些内在善的事情. [8](P64) 对于以中立的事物为对像的快乐和不快乐的价值,他认为,很明显: (3)以中立的事物为对像的快乐是内在善的; (4)以中立的事物为对像的不快乐是内在恶的. [8](P64) 对于以恶为对像的快乐的价值性质,他说,以恶为对像的快乐从快乐的意义上而言,它是一个善的事物,但从它是一种不恰当的情感而言,它是一个恶的事物.它不是纯粹的恶,但主要部分是恶,因此, (5)以恶为对像的快乐是恶的; (6)以恶为对像的不快乐是善的;并且, (7)以恶为对像的不快乐要好于以恶为对像的快乐. [8](P66) 此外,这里所讨论这些作为意向性对像的快乐和不快乐,有些可能是真实的,有些则是虚假的,真实的快乐或不快乐,它的对像是存在的,而虚假的快乐或不快乐,它的对像是不存在的.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真实的快乐要好于虚假的快乐.一种恰当的但是虚假的快乐它不好于由恶引起的不恰当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的存在并不好于不存在.

并且,齐硕姆认为,在一个由几个部分的价值构成的价值整体中,其整体的价值有时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是不相同的.齐硕姆指出了价值整体中的价值“相互抵消”(balance off)现象和善(或恶)的消隐(defeat)现象.他指出,价值的“纯加成”是指在一个同时包含善的部分和恶的部分的复合事态中,善的部分的正价值与恶的部分的负价值相互抵消,而整个事态的价值是各部分价值的总和.因为快乐的状态本质上是善的,不快乐或痛苦状态本质上是恶的.假设我们能够从数值上衡量快乐和不快乐,即如果快乐和不快乐有一个 N的强度,那么它们相应地有 N 的价值量.那么,我们认为这类整体的价值将仅仅是各部分的价值总量. [8](P74)

但是齐硕姆指出,在有些情况下,事物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一种加成状态,在这种混合的事态中,整体的价值比各部分的价值的总和或者更大,或者更小,其中,善的或恶的部分的价值被消隐了而不被抵消了.他说,通常我们对快乐的体验是内在善的,对不快乐的体验是内在恶的,我们的意识是内在善的.但是,因为快乐和不快乐作为一种情感态度,其对像并不一定实际存在,例如“约翰从史密斯是幸福的状态中得到快乐”并没有意味着史密斯是幸福的,而且“史密斯会因为约翰的不幸而感到忧伤”并没有意味着约翰是不幸的.因此,尽管快乐是善的,不快乐是恶的,但是像幸灾乐祸(Schadenfreude)(以别人的悲伤为对像的快乐)这一类的情感它是中立的,像忌妒(Neid)(以别人的快乐为对像的悲伤)这类的情感也是中立的.并且,像幸灾乐祸、忌妒等这类的情感将将有一个好于整体本身的善的部分,但是没有一个恶于整体本身的恶的部分.以恶为对像的快乐必定有一个部分是善的:即某人在某件事情中得到了快乐.但是并没有一个恶的部分,因为虽然他体验了一种不恰当的情感,但情感的恰当性不是对情感的价值起作用的因素.因此,以恶为对像的快乐的善的消隐以及以恶为对像的不快乐的恶的消隐与价值抵消现象中的例子不同,在它的部分中没有一个好于它的整体结果的部分,但其结果是更好的.如果恶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被抵消,那么我们可能遗憾或怨恨整体中的恶的存在.但是在恶的消隐的例子中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恶的部分的恶,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恶的部分的恶使那个整体变得比那些恶的部分不在而被中立的否定所代替的情况下更好.这种消隐现象很多,比如:对恐惧的不愉快的体验,是一个内在恶的事态.但是这种体验必定包含着勇气的练习.并且,我们可以认为勇气的练习是一个内在善的美德行为.因此,在恐惧中锻炼勇气的行为这个例子中,这个更大的整体(勇气的练习)因为恶的存在使它本身更好. [8](P79)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美德都要求恶的存在.正如拉克坦修斯在看待恶的问题时说,如果恶是可以消除的话,那么, “没有美德的痕迹将保留,因为美德存在于对恶的痛苦的容忍和克服之中.”[10](P169)

如果一个无所不能的仁慈的上帝创造了一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必须考虑以下两个问题,即:A. 上帝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吗? B. 从上帝和它所创造的世界所构成的整体来看,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是所有其他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吗?很明显,在 A 的意义上的不是最好的可能的世界却可能是 B 的意义的最好的可能的世界.一个仅仅包含内在善的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包含内在恶的世界只有当它与上帝的存在一起理解而不是孤立地对它本身进行理解时,才是最好的可能的世界. [8](P98)

五、结语

齐硕姆的哲学思想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认识论思想在美国甚至西方认识论学界中都影响深远,几乎没有哪一个认识论重大话题的讨论不提到齐硕姆,没有哪一部介绍当代西方认识论的著作不会强调他的思想.他的代表作《认识论》不仅在英美哲学界脍炙人口,而且也被欧洲许多大学哲学系指定为必读经典,一版再版.可以客观地说,当代的认识论家们几乎都汲取了齐硕姆的理论营养.哲学家里查德·佛利说,齐硕姆对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整体体系,它的范围与精妙在二十世纪无法超越. [1](P241) 索萨说他的思想“统治了认识论 30 多年”.2000 年12 月,在纽约召开的纪念齐硕姆的会议上,哲学家考布利斯在纪念文章《齐硕姆与美国知识论的发展》中说: “齐硕姆的去世标志着美国知识论一个时代的终结.在战后,齐硕姆绝不仅仅是美国知识论的领导者,应该说,数十年来,在该领域里他更是一位无人能出其右的领导者,他几乎是美国乃至西方知识论的一个时代标志”. [11](P582) 同时,在形而上学上,齐硕姆的理论为推动上世纪六十年代形而上学的复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继奎因和斯特劳森之后分析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中的一个代表.在二十世纪分析时代的三种类型的形而上学家中,以齐硕姆、克里普克等为代表的分析的形而上学家在当今的形而上学研究中占有主导力量,大部分相关专著和期刊论文都出自他们之手.齐硕姆的思想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当前国内对其的研究很少,撰写本文既是介绍,也希望能推动学界对其的认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Lewis. E. Hahn. The Philosophy of Roderick . M. Chisholm Libraryof Living Philosophers, vol. 25. Chicago and La Salle, Ill: OpenCourt. 1997.

[2] Matthew Didson. On Roderick M. Chisholm . http://philosophy.Csusb. edu/mld/chisholm 2.doc.

[3]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chisholm/

[4] Keith Lehrer. Analysis and Methphysics-Essays in Honor ofR.M.Chisholm .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5.

[5] Daniel Dennett. The Philosophical Lexic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87.

[6] R.M.Chisholm. Theory of Knowledge 3d .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Inc.1989.

[7] Roderick M. Chisholm:The Defeat of Good and Evil . Proceedings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Vol.42(1968-1969).

[8] Radu J. Bogadan. Roderick M. Chisholm . D.Reidel PublishingCompany,1986.

[9] Roderick M.Chisholm. Brentano And Interinsic Value . CampridgeUniversity,1986.

[10] Pierre Bayle.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Dictionary . Indianapolis:BobbsMerrill,1965.

[11] Hilary Komblith. Roderick Chisholm and The Shaping ofAmerican Epistemology . in Metaphilosophy Vol 34 No.5.October2003.

责任编辑:潘文竹

Chisholm´s Philosophical Ideas

ZOU Zhi-yong 1,2 MA Hai-yan 1

( Tongren College, Tongren 554300, China;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

Abstract: Roderick M. Chishol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thinkers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researchinvolving the fields of epistemology, metaphysics, ethic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of mind. He is regarded as aKant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philosophy in the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his famous ideas concerning theoryof internali epistemology and theory of behior of causal contribution and thought of value´s organic unity.

Key words: Chisholm; internali; theory of causal contribution; value as an organic whole

此文评论,此文是一篇适合哲学思想和齐硕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哲学思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哲学思想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西文化视野中的身体哲学思想以惠特曼《自己之歌》和王阳明心学思想为例 郭利云 信阳学院摘 要意识哲学一直是西方文学与西方哲学的思想主流 与这种灵肉二元思维范式不同,身体哲学欲打破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建立从身体出发、强调灵肉一体的新的理论观念 本文通过对惠特曼诗歌及王阳明.

2、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之政治哲学思想探析 摘要在普罗泰戈拉篇对话录中,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置于挑战者和反驳者的角色上,在与普罗泰戈拉针锋相对时,先是有些生气和厌倦,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复归于友好和融洽的激辩过程中,呈现了他们在美德思想、教育途径、政.

3、 哲学王的虚假和真实兼论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思想 摘 要哲学王命题是柏拉图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目前教育学界对哲学王命题的探讨存在分歧,典型表现是学者对哲学王的理解出现两个极端,而且缺乏清晰严谨的阐释,这有碍于相关研究的进.

4、 论塔波噶举派创立者冈波巴的道德哲学思想 摘要冈波巴的道德哲学思想是对印度大乘佛教道德哲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挥,其核心是无私利众 他大力宣说和提倡利众事业,重在凸显利众的实践性,又对如何利众进行了深入的义理阐释,有着较强的说理性 更为难能可.

5、 从哲学到非哲学F.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思想导论 黄其洪王鸿宇【摘要】拉吕埃勒是以“非哲学”著称的当代法国哲学家,“非哲学”已经并将继续在国际哲学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非哲学&rdquo.

6、 时尚和权力:对西美尔时尚哲学思想的批判 摘要作为较早对时尚问题进行思辨的哲学家,西美尔的时尚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西美尔从人类生命本源引出人的二元对立的双重性,在这种二元对立状态的相互演进过程中指出“模仿”的过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