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分析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和框架核心分析法解读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分析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1

框架核心分析法解读,本文是分析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和框架和分析法和核心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框架核心分析法”是黄伯荣先生晚年提出的一种分析句子的方法,曾多次撰文大力倡导,并在他所主编的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中加以实施运用.析句法是指把句子结构加以分解,并对其分解出来的单位加以定名,由此了解句子的格局、归纳句型、以利应用的方法.①析句法是语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语法体系的异同常常从析句法入手.析句法是建立在对语言性质认识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对语言性质的感性认识的大量积累,可以升华为对语言性质的理性认识(即形成‘假说’),并导致一种分析方法的产生.而一种比较正确、合理的语言分析方法又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系统地揭示语言的某种性质.”[1](P263)“框架核心分析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而成的,体现了黄伯荣先生新的语法观与析句法思想.“框架核心分析法”内涵丰富,语法思想深邃,不经过系统梳理,难以理解其真谛;甚至会产生误会,让人觉得“框架核心分析法”其实就是中心词分析法,没有什么新意.本文意在全面解读“框架核心分析法”,以使人们对此有全面了解、深入认知,以利推广运用;进而吸收其合理内核,发扬光大,由此推动汉语句法研究向前迈进.

一、“框架核心分析法”的前期探索

黄伯荣先生在黄廖本《现代汉语》的编写与修订过程中,一直想寻找一套能很好说明汉语句法结构、能解决汉语实际问题的理想的析句法,并进行了长期锲而不舍的努力与探索.这从黄廖本《现代汉语》对其析句法的不断修改中可以看出.[2]

(一)1979年试用本

黄廖试用本《现代汉语》,更多体现的是中心词分析法的特点,即“结合了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或二分法)因素的中心词分析法(又称多分法)”.它在传统的多分法的基础上,吸取层次分析法的合理因素,按照结构层次,让尽可能多的词组充当句子成分,在对句子进行分析时,既注意结构关系,又照顾到结构层次.这比不重视结构层次,让不同平面上的句子成分杂乱地平列在一个层面上的多分法,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让人更便于了解句子的格局及其意义.黄廖试用本析句法“从大到小,基本二分”,体现了句子的层次性;“寻枝求干”就是找出枝叶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和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最后多分”就是用多分法术语给各中心成分命名,把分析结果平列在一个平面上.它用层次分析法的层次性简化了多分法的分析程序,分析句子到找出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和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为止,便于显示句子格局,又不会把句子分析得过于繁琐.特别是为了简化分析手续和成分符号,黄廖试用本还采用并改造了已有的简易符号标记法来标记句子成分.由于这种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合理性,能与中学语法教学接轨,所以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也许正是黄廖试用本问世之后风行全国、发行量一跃而为同类教材之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1983年修订本

1981年至1982年,我国语言学界为配合教学语法“暂拟系统”的修订,展开了一场析句法的论争.人们对多分法和二分法这两种析句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两种析句方法各有长短,层次分析法更能反映语言的层次性,二者应该结合.至于两者应该如何结合,意见还不太一致.但在语言结构具有层次性、所有词组都可以和词一样充当句子成分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在此情况下,黄廖1983年修订本也作了修改,基本采用层次分析法,即“结合少量中心词分析法因素的层次分析法”,具体表现有三点.一是让所有词组一律平等,都可整体充当句子成分,不加人为限制来规定某些词组能或不能充当什么成分.二是简化术语,将两套析句术语改为一套句子成分.把主语部分改为主语,谓语部分改为谓语,谓语动词部分改为述语①,宾语部分改为宾语.设立三个中心(主语中心、谓语中心、宾语中心),作为主谓句的三个主干,这也是后来“中学提要”设立的三个主干.三是明确认定一般句子成分有八个,即主语、谓语、述语、宾语、中心语、定语、状语、补语;但这八种句子成分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配对共存共现的,即:主语与谓语相对,述语与宾语相对,定语与它的中心语、状语与它的中心语、补语与它的中心语分别相对.

(三)1990年增订版

黄廖1990年增订版(包括1996年增订二版、2001年增订三版)②所采用的析句法仍属于结合中心词分析法的层次分析法,在定名法和析句手续上有所变动.一是为了与中学教学语法术语接轨,将“词组”改为“短语”,采用传统和“中学提要”的“动宾短语”一名,但不采用“动词 + 宾语”的说法,为了“语”对“语”,改为“动语 + 宾语”的说法,即把修订本中的述语改称为动语,限定只与宾语配对,不与补语配对.二是在切分手续上,对于可以作两种切分法的状动宾结构,由以前的一般先宾后状(即先切分出宾语再切分出状语)改为一般先状后宾(即先切分出状语再切分出宾语),以求更切合汉语结构层次的实际.③在一些句式的分析上,也作了新的调整.如对双宾格式,黄廖增订版采用了二分法,先切远宾语,后切近宾语④,对“拿出书来”格式的切分,黄廖修订本认为“出”和“来”是一个补语,中间插进一个宾语,“出来”在一个层次上;增订本改为“出”和“来”是在两个层次上,切分时首先切出补语“来”,最后切出补语“出”.另如对“暂拟系统”定名为“称代复指”的格式(如“青春,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⑤,黄廖本为少立名目,将句首的被复指成分看作陈述对象,定名为一般成分主语,后头是主谓谓语.再如对“暂拟系统”定名为“总分复指”的格式(如“他的两个妹妹,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工人”)⑥,黄廖增订版称总说部分为主语,后头分说部分是谓语,谓语是一个复句形式.

纵观增订三版以前(包括2001年增订三版)黄廖本《现代汉语》析句法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黄廖本教材析句法与整个汉语学界句法研究紧密相连,汉语句法研究的新成果都可以在黄廖本教材中得以体现.黄廖本教材析句法并非是对已有的现成的析句法加以照搬,而是在吸收前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融会贯通,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超前创新意识、可以为大多数人认可的析句法.黄廖本教材析句法的变化,体现了我国30年来汉语学界句法的发展;同时也折射出汉语析句法的演变,即:由典型的多分法逐渐向二分法靠拢,按照句子结构的层次,让越来越多的词组充当句子成分;再到吸收多分法的合理成分,重视语法结构关系,实行层次分析法的二分,把多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的优点集于一身.

但这种分析方法并非完美无缺,仍存有一定的问题.一是黄廖增订版《现代汉语》析句法基本上是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不找核心的.由于它着重层次分析,不找核心,因而它无法说明核心成分和向核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且分析程序上层层二分,分析出来的结果,不易显示主干,不便于显示句型,如果复杂一点的句子,分析七八层,最后切成几十个成分,有如一棵树砍成了几十个碎片,像一堆柴火,使人看不清是什么树形.二是这种分析方法不便于实用.目前黄廖本教材语病分析,实际上都是借助中心词分析法的找中心来加以弥补的①,句子分析与实际应用不相吻合,有偷梁换柱的感觉.如黄廖本教材讲“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实际上讲的都是主语中心和谓语中心搭配不当;“动语与宾语搭配不当”,也多是讲动词与宾语中心搭配不当的.为此,黄伯荣先生在此基础上,又试图探索一种新的解释力强、简明实用的析句方法.这可以说是黄伯荣先生提出“框架核心分析法”的初衷.

二、“框架核心分析法”的提出及其基本思想

1999年黄伯荣先生在《汉语学习》第6期发表《框架核心分析法》一文,明确提出“框架核心分析法”的析句理念,倡导他的框架核心句法思想.

“框架核心分析法”可以说是一种既讲核心又讲层次、既讲框架又讲位次的分析句子的方法.它尽最大可能把不同层次的几个句法成分放在同一线性平面上,便于细致地显示各种句型框架,便于显示句型框架核心以及核心与向核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因而便于讲解句式变换和格语法.如:

本例依次共切分四次.第一刀切在主谓之间, 在主语底下画双横线.主语以外的词语都是谓语, 谓语符号(——)省去不画.未画符号的部分再一分为二,切出状语和中心语,用方括号([ ])表示状语,中心语符号(....)省去不画.未画部分再一分为二, 第三刀切在动宾之间,在宾语底下画浪线, 动语符号(→)省去不画.未画部分最后切分出中心语和补语,用尖括号(〈〉)标明补语,中心语符号省去不画,只画核心符号(⊙⊙).这时找到核心动词,句型已显露,句子分析到此为止.如果需作短语分析,到词为止.框架核心析句法的句子成分有“带核成分”“向核成分”之分.谓语、中心语、动语,三者都可以把核心包含在它的内部,叫“带核成分”;主语、状语、宾语、补语,四者都跟“带核成分”相配对,是向着核心的成分,叫“向核成分”.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只给“向核成分”画上相关符号,而“带核成分”则不画,这样就做到了“符号减半”.

“框架核心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1.重视句子核心的地位,句子分析到找出核心为止.所谓核心是指句中关系到句型、决定全句性质、意义上和结构上联系最广泛的词语,句中的其他成分都与它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抽出核心,句子成分就会失去联系而散了架.②如前面例句,核心为“试制”,它可以分别同主语、状语和补语、宾语相关联,构成“我们厂试制”“最近试制”和“试制成功”“试制几种新产品”等简单框架.在这个句子里,如果抽掉了“试制”这个核心,整个句子就会失去交际功能;而抽出核心之外的任何一个成分之后都仍成结构.

2.重视句子的结构框架.所谓框架即语言单位(句子、短语等)的格式、模式.如上例的“主位·状位·动词·补位·宾位”就是汉语动句的基本框架,它由简单框架复合而成.句子的基本框架是句子生成变化的基础.它可简可繁,构成不同的变体形式.儿童学话就是在不断充实词语库的同时逐渐形成从简单到复杂的框架,学会往框架里填充合适的词语,就可生成从未说过的句子.①

3.重视语法结构的层次性.“框架核心分析法”把不同平面的切分结果置于同一线性平面上加以显现,它的分析过程仍具有层次性.上例中上标的1、2、3就是层次的切分顺序,分别表示不同的切分层次.如果需要,“框架核心分析法”也可以展开作层次描写.

4.重视句中各成分的位次.“框架核心分析法”认为,各配对而共存的句子成分在句中有固定的位次.框架中的各个位次都有自己的构成成分.各个位次的词语是互相制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位次用了不同性质的词语,另一位次就应作相应的改变.

5.强调八个一般句子成分配对而共存共现.标出主语,其后必有谓语, 谓语不画自明.有宾语其前必有动语,有状语补语就必有各自的中心语.总之,标出向核成分,不标的就是带核成分.遇到省略,必要时把省略的成分补出.

“框架核心分析法”的最大优点是简单、方便、管用,能在不违背句法构造层次性的条件下快速抓住主干,显示句型,像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所列句型,都可以清晰地体现出来.各种句子抓住核心及与之相关联的向核成分,框架类型一目了然.

“框架核心分析法”比流行析句法更易表现出格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理论所揭示的格关系,便于作句子的语义分析.“框架核心分析法”框架里的位次加上“施”“受”等汉字和字母符号,可以表示不同的格.这种格的分析对于辨别同形异构框架现象起有重要作用.如“鸡不吃了”,在主语下加上“施”或“受”可以分化其多义.

三、“框架核心分析法”的发展完善

黄伯荣先生框架核心析句法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他于2005年发表《框架核心分析法答客问》一文,对“框架核心分析法”做进一步的阐释;又于2010年发表《三论框架核心分析法》一文,于2012年撰写《谈谈〈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析句法》(提纲),以求使“框架核心分析法”的理论和具体分析更加严谨、周密,可操作性更强.概括说来,这些改进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

1.谈到定语的处理问题.认为不与核心直接发生语法关系的定语是“非直接组成成分”,是成分内的成分,它与动句类型无关,可以不作分析.简单的定语也可在原句画上符号,例如“(我们)厂”和“(几种)(新)产品”,复杂的定语则可根据需要抽出来另行分析,分析到实词为止.

2.谈到虚词的处理方法.认为虚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不作句法成分,它和独立语一样,是句法成分以外的“零碎”,独立语是实词成分,用△表示,虚词不用符号表示.

3.提出“框架核心分析法”的口诀与分析步骤,分析程序更加明确.指明运用“框架核心分析法”分析动句,可以记住下面口诀:“动前有主、状,动后有补、宾”(及物动词句);“动前有主、状,动后有补无宾”(不及物动词句).“框架核心分析法”分析句子结构可分三个步骤,(1)找核心;(2)找出核心前后的向核成分定句型;(3)如果需要,分析向核成分内部的成分,到词为止.

4.核心符号由空心圆内加实心圆点,改为下划横线加实心圆点;后来,随着“框架核心分析法”的全面实践与运用,黄先生又提出,下划横线也可以不必出现.如此处理,主要是为了打字方便(实心圆点可用着重号体现),如此便于句子分析的实际操作,计算机信息处理简便、快捷.如:

5.分析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由动句,扩展到形句、名句、主谓谓语句,认为形句、名句、主谓谓语句也可用“符号减半法”表示.如:

(1)西湖 [的确] 美 得〈很〉.(形句)

(2)小李 (黄) 头发.(名句)

(3)(好大) 的 胆子!(名句)

(4)他 胆子 大.

(5)这件事 他 心中 有 数.

6.核心不是句子成分名称,但充当核心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总是以句子成分的身份出现.它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动语、中心语等.如:

(1)谁 来 ?——我 来 .

(2)他 去 北京.

(3)我 [很] 高兴 .

(4)我们 吃 〈完〉了 饭.

(5)(一个)(春天)的 早晨.

7.表示“框架位次”的“主位”“状位”“动词”“补位”“宾位”改为“主语”“状语”“核心”“补语”“宾语”,名称、术语合二为一,更加简化.

8.说明句子有单核句和多核句,复句是多核句,单句多数是单核句,只有连谓句、兼语句和核心里有联合结构的句子才为多核句.

9.提出“适用于电脑使用”的计算机析句法基础问题.“框架核心分析法”是为人脑分析句子而设计的析句法,是为教学语法服务的;与此同时,黄伯荣先生还谈到“适用于电脑使用”的计算机析句法基础的研究思路,并开始思考核心成分确定的可操作性问题.[3]如此也显示了黄伯荣先生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可以说这也是黄伯荣先生构建“框架核心分析法”努力的方向.

鉴于“框架核心分析法”的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黄伯荣先生在黄廖本《现代汉语》2006年增订四版中开始渗透框架核心的析句法思想.他以“太阳系图”来打比方,说明核心动词在汉语基本句式中的作用:“恒星太阳是核心,行星主语、宾语环绕太阳转,可以易位.少数状语、补语也可易位.”“它们各自能回答下列问题.主语和宾语在动词前后能回答‘什么’、做‘什么’的问题,状语在动词前(含主语前)能回答‘何时做、何地做、怎样做’等问题,补语在动词后能回答‘做得怎么样、做多少次、做多久”等问题.”[4](P78)并由此让人记住主语、宾语、状语、补语四种向心成分的固定位置及由哪些类词语充当.

通过大量语言事实的实践与检验,黄伯荣先生“框架核心分析法”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程序已基本成熟,并在黄廖本《现代汉语》2012年增订五版中开始全面实施运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部分:

1.语法章第一节“句法成分”部分.它以一个主谓句的框式图解说明核心动词是“全句的核心”,前有主语、状语,后又补语、宾语,并用“成分符号减半法”借以体现:

2.第五节的“句法成分小结及例解”部分.仍以“太阳系图”打比方,指明恒星太阳是核心动词,行星主语、宾语等环绕太阳转,各有各的位置,各自能回答一定的问题,包括谁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样等;进一步要求记住各句法成分的位次及由哪些类词语充当.

3.第六节“单句”的“主谓句”部分.首次对“框架核心分析法”加以全面实施运用,用以分析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用加注方式表明“汉字底下的着重号(即实心圆点——引者注)表示核心,谓语中心.[5](P6,P79-83,P86-87)

4.黄廖本《现代汉语》教学资源库(http://xdhy.tsu.edu.cn/jiaocheng/).对各种不同句型,采用框架核心分析法加以分析,力求全面、详尽.

但由于是首次在教材中实施运用,再加上黄伯荣先生2013年的骤然去世,内中难免存有不够全面、细致之处.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材修订中,在充分理解黄先生“框架核心分析法”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

四、“框架核心分析法”体现汉语析句法发展与句法研究总趋势

黄伯荣先生“框架核心分析法”的出现决非偶然,它是在多年探索黄廖本教材析句法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核心法以及框架语法思想的合理内核,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而形成的,体现了汉语析句法发展与句法研究的总趋势.

在我国,核心法的历史并不久长.吕叔湘先生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张志公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虽然都没有明确提出“核心”这一名称和有关理论,只用分析例子的办法来体现,然而它们的语法观对后出的核心法的产生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我们不妨把它们视作核心法产生的主要源头.明确提出核心法观点的是陆丙甫先生《对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些看法》、史有为先生《语言的多重性与层—核分析法》.钱乃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的语法部分也贯穿有核心法的分析原则,钱先生称之为“向心多分析句法”.①邵霭吉、冯寿忠先生《现代汉语概论》使用的“向心切分析句法”,也是核心分析法的一种(主谓双核心分析法).特别是近些年对外汉语教材中,在对语法点的阐述上,有的也采用核心法观点[6],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分析句子寻找核心,语法阐释重视句子核心的地位,代表了我国近些年来析句法发展演变与句法研究的一种倾向.②吕叔湘先生在“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中曾经指出,“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李临定先生[7]曾就句子的总格局提出了区分“两个平面”的观点来进行分析.“一个是主语(话题)、谓语(说明、叙述)平面,另一个是以动词为中心的平面.作者认为应该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以动词为中心的平面上,特别是对非汉族人研究、学习汉语来说更应该如此.因为这样便于观察、揭示句子构造的具体规律及特征.动词在句子里是处于中心地位.其他成分都和它发生关系.”

在印欧语中(如英语、法语),动词的句子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实际上,印欧语有定性范畴的核心是谓语动词,每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定式动词,而且也只允许有一个定式动词,它的时、式、体等必须是有定的,而主语却可以是无定的,甚至可以出现如it,there这样的虚位主语.印欧语的语法理论之所以有生命力和解释例,基本的原因就是它的各种语法理论,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基本上都是以有定性的谓语动词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因而取得了成功,对世界上其它地区的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P179)从这一角度看,析句方法向着找寻框架核心的方向发展符合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不过,就汉语而言,汉语句子可以无动词核心,宾语可以易位,主语可以省略,由此形成汉语中的形句、名句③、主谓谓语句、零句等.就这一点来说,“框架核心分析法”的创建还具有一定的语言类型学意义.

目前汉语计算机处理进展缓慢,人机对话不尽如人意,计算机造出的句子五花八门,不易合乎规范.究其原因,这与我们的词类划分、句子分析法还存有一定的不切合汉语实际之处密切相关.?④“框架核心分析法”的位次理论为汉语词类的划分提供了基点,把位次与词类的划分联系起来,按位次确定词类,有助于解决汉语词类划分问题;以动词为核心,在框架中说明每一动词所连带的左邻右舍的各种成分,便于计算机从形式上识别汉语语法.“框架核心分析法”的提出对于探讨一种真正切合汉语实际、能与计算机语法接轨的析句法,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冯志伟先生[9](P16-17)从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的角度,对“框架核心分析法”给予很高评价:“可见,黄伯荣教授的框架核心语法把层次分析法和中心词分析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发挥了短语结构语法的优点,弥补了短语结构语法的不足,在语言的理论上是很有深度的.我们有可能把框架核心语法发展成一个具有简单性、高效率和解释力的优秀的形式语法.”⑤

总之,“框架核心分析法”是黄伯荣先生多年探索黄廖本教材理想析句法的最终结果,是一种真正融汇以往多种析句法(特别是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合理内核为一体、充分体现汉语句法结构自然纹理的分析句子的方法,它简明、实用、易学,与人们的直觉思维相一致,便于归纳句子的格局、总结句型,便于称说、修改语病,并考虑到计算机析句法基础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学术前景.

当然,任何一种析句法的提出,在它创立之初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框架核心分析法”亦是如此.一种析句法矛盾或遗漏的现象越少,解释力就越强,寻找解释力强、切合汉语实际、便于归纳句型、特别是能与计算机接轨的析句法,是当今汉语语法研究者共同面临的任务.也许随着人们对汉语认识的不断深入,“框架核心分析法”所提出的一些具体方法会有所改变,但“框架核心分析法”所提出的分析句子重核心、重框架、重层次、重位次的思路只会更加清晰、完备,但绝不会被否定.

(黄伯荣先生生前曾经多次审阅、修改本文,特此说明.)

——————

参考文献:

[1]史有为.语言的多重性与层—核分析法[A].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戚晓杰.从黄廖本教材析句法的演变看汉语析句法的发展趋势[J].东方论坛,2002,(1).

[3]黄伯荣.框架核心分析法答客问[A].戚晓杰编.汉语教学与研究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黄政澄.标准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李临定.如何分析句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2).

[8]徐通锵.说“本位”[A].江蓝生,侯精一编.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冯志伟.框架核心语法与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A].戚晓杰编.汉语教学与研究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潘文竹

上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框架和分析法和核心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分析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人心的暗坑电影精神分析法解读《记忆大师》 【摘 要】影片记忆大师,由80后导演陈正道执导,影片刚一上映就获得了580多万票房 影片运用双线叙事结构碎片化的讲述方式,为大家展现出一部因记忆提取而引发的犯罪事件 电影虽是一门光影艺术,然而电影与精.

2、 某框架结构屈曲约束支撑法加固改造设计 【摘 要】 以上海市静安区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为例,在设计过程中,从改善结构体系的角度出发,采取增设屈曲约束支撑的方法,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该方法显著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使结构满足现行.

3、 核心素养框架下幼儿教师课程意识与生成 核心素养既涵盖知识、能力和技能,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意识,指的是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幼儿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本文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内容及意义、教师课程意识的含义与课程.

4、 核心素养框架下六步法构建探究质辩的发现型数学课堂 核心素养框架下六步法构建探究质辩的发现型数学课堂陈丽娥(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学广东中山528400)摘要本文尝试通过对数学课堂拆分成六个模块,用六步法对应的六个步骤将数学课堂变成学生探究型课堂,赋予课堂.

5、 《庇隆主义的解读:旧框架和新观点》 摘 要通过对克里斯蒂安布赫鲁克的文章庇隆主义的解读旧框架和新观点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庇隆主义 关键词克里斯蒂安布赫鲁克;庇隆主义;庇隆主义的解读旧框架和新观点作者简介高欣然(1994 9),女,汉族,安.

6、 提升国家有效治理:核心关切和基本框架 内容提要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有效性,是中国未来较长一段历史时期政治发展的重要任务 面对潜在国家认同危机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从凝聚国家认同、维护国家安全、优化治理效率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