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古代文明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古代婚姻家庭制度开题报告范文 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酒文化和诗论文 论文中国古代的农学 廖旗平对中国古代家庭理财文献的综述 中国古代丧葬论文公开发表

关于中国古代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跟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态审美意识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中国古代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5

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态审美意识,该文是关于中国古代类论文怎么写跟中国古代神话和生态审美意识和审美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文/罗仪奎

摘 要:中国古代神话零散,缺乏系统性,但有其自身独特魅力,是美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识,神话本身的讲述就是生态审美意识的结晶所成.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解读,挖掘其蕴含的生态审美意识,对今天生态美学学科的完善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生态审美意识;审美活动

一、概述

“生态美学”,在今天美学研究领域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话题,但学术界对“生态美学”还存在很大疑虑,它到底属于生物学还是*学,属于*学还是社会学,属于生态学还是美学,或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它让在人们眼中偏向于形而上研究的美学很接地气,因为生态美学关注我们现实人生的生存环境、审美环境及审美理想、审美价值.什么是生态美学,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解释,但很多学者认为,生态美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西方传统观念“人类中心主义”的摈弃和超越,它关注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及人自我和谐关系的建构,关注人如何能“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是远古先民对自己所认识和思考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其他事件的讲述.神话是在远古时期,即人类幼年时期生产力极其落后、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先民们渴望对自身和自然进行探索、掌握,根据自身理解和想象去寻找答案的产物.“人类意识到什么就要表现什么,古人意识到的首先是自然事物,所以对自然事物的原始意识就在他们观念中以神的幻象出现,表现于外界,就成为大家一致认同的神.”在混沌未开、漫长蒙昧的远古时代,先民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不断突破自我局限,在苦难与憧憬中以口头传诵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族群、祖先的故事,为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古代神话的产生距今非常久远,但其思想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由此衍生出的“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和古典美学的内核.

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具体的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虽然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不成熟、不自觉,但却非常重要,因为审美意识是形成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与学科的基石.某个民族、某个部落或是国家的神话是他们民族生命的原初记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称作“集体无意识”,或者可以说是每个民族生命里的DNA.维柯曾说,“神话像诗一样,是一种真理,或者是一种相当于真理的东西,当然这种真理并不与历史的真理相抗衡,而是对它们的补充.”在今天某些人看来似乎只用来哄骗小孩的神话,其实对我们进行生态美学研究是相当宝贵的资源.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解读,探索其蕴含的生态审美意识,以期对生态美学学科的完善以及对美有不懈追求的我们有所启发.

二、中国古代神话中生态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观念和美学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生态美学、生态审美的核心所在.溯本求源,这一思想理念早已体现在了我国远古先民对宇宙、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中.而这种看似最为混沌、不科学的认识方式,恰好饱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也符合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神与物游”“神与象游”.与体系完备、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古希腊神话相比,中国古代神话没有专门著作,显得零散且缺乏系统性,篇幅较短,神话中诸神关系不大甚至没有任何关系.至今,我们能发现的、记载有中国古代神话的书籍或文章主要有《山海经》《尚书》《诗经》《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史记》《淮南子》《庄子》《天问》等.从保存在这些著作的经典神话中,笔者梳理出如下几类生态审美意识.

(一)对天地的无限深情

中国自古以来地域辽阔,土地肥沃,在这片土地上的居要靠农耕劳作养活自己,住在泥土草木搭建的房屋里,完全靠天地吃饭,华夏文明是典型的内陆文明.先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生活,逐渐形成与天地、自然极为亲密的关系.一旦天地正常秩序被破坏,人类也跟着受苦受难.远古先民认为天地不仅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还是生命源头和生命构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或是女娲抟土而成,或是创生于阴阳二气的交合,或是感应、接触自然之物而生,如: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艺文类聚》卷一引《五运历年纪》)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裎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苜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裎祀,居然生子.(《诗经·生民》)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旗十乘,大禧是承.(《诗经·生民》)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篇》)

不论是女娲抟黄土造人、盘古生于混荒、姜螈生稷、简狄吞燕卵生商还是女娲炼石补天,都表明远古先民认为人来自于天地,人是由天地所创生,构成人的材料是黄土和天地气息.人类从天地中来,“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天地间的土地上劳作、栖息、生育繁衍、思索憧憬,而后又入土为安、回到天地间,与天地融为一体,这其中充满了远古先民对生命、灵魂的思索,皇天厚土给了人生命,人应该敬重天地神灵,人对天地充满无限感恩之情.因为天地恩赐,赋予了人生命和生存所需,那么人感恩天地是理所应当的.总之,这些神话故事体现出远古先民对天地无限深情的生态审美意识.

(二)与天地万物同悲欢共命运

据说造物主担忧人在天地间会太孤独,于是用创生人的方式,又创生出丰富多样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让他们与人类共同分享天地馈赠.远古先民尚处在意识混沌未开、物我不分的远古时代,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极有限,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身一样有生命、有灵性,外在自然事物的生命同人的生命有同等价值.这种“万物有灵”观.虽然是人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时代的产物,是远古先民对于自然万物的畏惧表现,但却是探索自身生命的表现.其中也萌生出对于生殖奥秘的思考,于是远古先民在天地宇宙间攀亲认祖、寻类诸生活群体的族亲,各类图腾应运而生.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山海经·大荒西经》)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外南经》)

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绛史》)囟

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日:“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由于华夏民族版图辽阔,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民族部落众多,从而在不同地域出现了各自的图腾.其中,以蛇作为图腾较多,应该与蛇生存、繁殖能力强有关,神话中常常出现与蛇共舞的意象.而后岁月发展中,华夏各民族能够求同存异,走向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历尽艰辛,共同创生了新的图腾——龙.龙的主体原型是蛇,闻一多曾指出,作为中国民族象征“龙”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女娲、祝融、炎帝、神农氏等神灵同身,神、人、兽共舞共乐等,这些神话述说着人类始祖或是人面蛇身、或是人身牛首,人与虫鱼鸟兽既可以一起娱乐,也能互相转换,表明人与天地万物是平等共生、休戚相关的,体现出人与花鸟、虫鱼、草木同悲欢共命运的生态审美意识.

(三)生生不息的生命价值体认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道出了审美主体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人、没有人的生命,美何以立足?当然生态美、生态美学不只是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也关注天地万物的生命存在.“生态美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生命性.生命是美的重要性质,美只能是对生命的肯定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在生命”【2】.在古代神话中,有不少是关于神、人、动植物生命不息的.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又东二百里,日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日女尸,化为蒜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山海经·中次七经》)

有鱼偏枯,名日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山海经·大荒西经》)

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北山经》)

开天辟地的盘古死后化成雷霆雨泽、日月星辰、山川江河、草木金石和黎民百姓,夸父逐日渴死化为邓林,帝女死化成瑶草,鱼妇颛顼死即复苏,精卫填海,这些神话表明了神、人、兽、植物的生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远古先民那里,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极,恰是生命另一种状态的开始,体现出超越有限个体生命的生生不息之美,即《周易》所说“生生之谓易”.美是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肯定和彰显,正是因为神、人、动植物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美才得以存在.

(四)内生态美的构建

内生态美的构建,主要是指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不仅需要与外在天地万物建立审美关系,同时必须构建健康和谐的审美心理.每个人的言语行为都是受到个体内在意识支配,如果没有健康和谐的心理素养,就不会构建与外界环境的和谐,更不会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远古先民已经注意到内生态美建构的重要性,虽然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无意识.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日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毂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日迷毂,佩之不迷.(《山海经·南山经》)

又东三百里日童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日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山海经·南山经》)

又东三百里,日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日狩弛,佩之不畏.有乌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徐,食之无卧.(《山海经·南山经》)

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山海经·西山经》)

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日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黄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山海经·西山经》)

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中多僚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山海经·北山经》)

人或食用、或佩戴这些草木、玉石、鱼鸟,不仅可以消除生理疲劳和疾病,还能消除心理疾病,使人远离灾祸,忘记忧愁,不生嫉妒之心,不迷惑,保持心理平和、安宁.人不是天生就是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的养成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层面,也有心理层面.如果一个人心理不健全、不和谐,就不会成为审美主体.没有审美主体也就不会有审美活动.

三、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及当代意义

潜藏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识,虽然受到以儒家思想(如“子不语:怪、力、乱、神”)为代表的各种思想和近现代科学精神的压制,但中国古代众多一流的文学艺术家将之发扬光大,创造出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思想.如老庄的“道可道,非常道”“涤除玄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陶渊明的田园诗、王羲之的书法、曹植的《洛神赋》、顾恺之的绘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李白的诗、苏轼的词赋、郭熙的《林泉高致》、辛弃疾的词、汤显祖的《牡丹亭》、马致远的曲、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一路下来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计其数,它们几乎都继承和展现了远古神话中的生态审美意识,沟通了神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生与死、有与无、过去与现在、有限与无限、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恩格斯曾说,最初“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线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断,那么可以说,中国古代神话是不会消逝的,它不仅影响着华夏民族的过去,还会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这些神话本身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识,那么研究其生态审美意识,有助于我们完善生态美学学科,同时帮助我们进行生态审美,思索人生价值、意义和趣味,从而走向“诗意地栖居”.

作者简介:罗仪奎,普洱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编辑:宋国栋

结束语,上文是关于经典中国古代专业范文可作为中国古代神话和生态审美意识和审美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简论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季 凡 成乔明【摘 要】金银器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精细复杂的手工技艺、取材广泛的造型纹样、寓意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工艺史上不可忽视的非物质文.

2、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文l卢风雷爱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所代表的和谐的、整体的生态观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最为集中的体现,天人合一观念也是中国古人处理天人之事时始终贯.

3、 探究中国古代神话女性形象对元明清戏曲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艺术文化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与古代神话颇有渊源,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气息 通过对古代神话的研究,可以发掘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途径,认识到人物的灵魂及特点 在戏曲作品中,通常会抒.

4、 追寻中国古代法文化的渊 周清泉先生认为 “要寻求文字所记载的意识的本来面目,就须得考古,才能发掘出古人意识及其精神文明的真面貌,从而探索出此文化的根源及其进化的历史 ”1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找独角.

5、 中国古代动物大观园评《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 在接触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之前,对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动物, 我们首先会想到诗经中“关关”叫的雎鸠和“食我黍”的硕鼠.

6、 重述满天星斗式的中国古神话评严优《诸神纪》 口谢开来诸神纪,严优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对于中国民俗学的学生来说,有两本经典文献很难绕开,一本是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教材民俗学概论,另一本是德国学者艾伯华撰写,由北京大学王燕生、周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