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新教育理念英语论文 教育理念论文 生本教育理念开题报告 教育理念的论文 中美教育理念差异论文 科学教育新理念的实践论文

关于教育理念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与马氏通备武学教育理念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教育理念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7

马氏通备武学教育理念,该文是关于教育理念相关论文怎么撰写跟理念和马氏和武学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马氏通备武学是由近代著名爱国人士,著名武术家马凤图先生经继承与凝炼发展而出的传统武术实践与理论体系.马氏通备武学教育理念主要从马氏通备武学概述和马氏通备武学的文通武备、习动、因材施教以及习行的教育理念两方面进行阐述.马氏通备武学教育理念严格意义上讲是马凤图教育理念的延续,而马凤图教育理念又深受颜李学派的影响.

关键词:马氏通备武学 教育理念 文通武备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6—0064—05

马氏通备武学是由近代著名爱国人士,著名武术家马凤图先生经继承与凝炼发展而出的传统武术实践与理论体系.后经由马氏一门的弟子及其子嗣所继承与发展,广泛传播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华南一带,特别是各大高校与学术团体之间,在海外也有广泛传播,具有传承严谨,学统严密,学术性强等特质,与民间武术普遍流俗于民间的基本状态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学术界对马氏通备的相关研究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较为欠缺的,对人物、技术源流的研究较多,对技术问题的相对较少,从教育层面来进行阐述的目前尚未出现.马氏通备武学在整个武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对马氏通备的研究不能简单的从武术流派来看,在教育领域中也具有重要影响.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已为各方所公认.但如何而能良好,而能满意,则非先有良好模范与榜样作用.[1] 本研究将对马氏通备武学和马氏通备武学教育理念进行阐述,充分论证马氏通备教育的合理性.

1 马氏通备武学概述

马氏通备经历了由通臂、通背至通备的过程.有学者认为“通臂”出现的很早,“通备”出现的较晚,通备是从通臂中衍化而来,或者是同音讹传,当代人往往混通使用.根据清末沧州地区李云标、黄林彪等先贤的传授,曾经是“外称通臂而内称通备”.通臂取其形,通备取其义;也可说前者是具象的、技术层面的,后者则是抽象的,是义理层面的.[2] 从字义上讲,“通背”是“通臂”的衍化或同音讹传,“通备”是“通背”的引升和升华.1909 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时, 为区分“通备”与“通臂”,经马凤图与师友商议,正式提出“通备”称号.

马明达教授在《颜李学派与武术》中,主要探讨了颜李学派学术思想与通备武术精神的渊源.颜李学派的创始者们不只是倡导文武并重的理论家,而且是躬身履行的实践家,研习和传播武术,以武术为健身修性之道,是颜李学派一个显著特点.颜李学派对武术的积极提倡和躬身传习,通过他本人和他的弟子们,一定会有流风余韵散存民间,特别是在武风素盛的河北省.约道、咸之间,一位曾任河北省盐山县教谕的潘文学其人,也曾在盐山县书院分文武两科教授学生,清末著名武术家李云标、肖和成等人,就是书院武科的学生.这位潘文学,倡言“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具备”之说,以“通备”二字为拳派命名,其精神或直接源自颜李,或受到过颜李的影响,反映了颜李的武术确有遗教存世.[3] 颜元所强调的“习行”的教学法,在思想渊源上,受到孔子“时习”思想的影响,但是“习行”内涵比“时习”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4]

马图先生坚持“融通兼备”的武术思想,对通背拳不断加以宏廓和熔铸,从而在理论与技术上形成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完整体系,这就是“通备武艺体系”,或称为“通备武学”.这个体系继承了明清以来的许多古典兵器技法的精粹, 融合长拳( 不是现在颁布的所谓“长拳”) 与短打两类拳法为一体, 创造出以“刚柔相济、长短兼备”为理论指导的“通备劲”,形成“气势雄峻,身法矫健,劲力通透,打手洗练”的通备拳风格.[5] 马明达教授认为:“通备不是一个拳种,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门派,而是一个武术类别,一个内容宏博、结构严整的武术体系,也可以说是一个汲取各家之长加以整合熔铸后形成的综合性的武学体系.”

有学者对马氏通备的发展做了简要概况:“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构建,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创立阶段,二十世纪中叶的发展阶段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末的提高阶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创立、发展、提高使马氏通备武学成就为当今中国武术天地中一个独步武林,理论体系完整,内容宏博,立意、立象高雅别致,备受世人推崇的武坛显学.”[6]

2 马氏通备武学教育理念

2.1 文通武备的教育理念

马氏通备在教育上强调文通武备,在教育的上层建构中深受颜李学派的影响.马凤图先生认为:“不能把武术简单地划拨到“武”的一边,因为武术里面有“文”的成分.武术理论和技艺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它包含和积贮了多种文化成分,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显然,解读这些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但它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从本质上讲,可以把武术当成是一门文武兼备的“武学”,不同通文就不能真正通武. 强调习练者一定要重视学术素养,须努力借助古典武艺典籍来探讨古今武艺的传承渊源和嬗变轨迹,只有如此,才能抓住武学正脉,循序渐进,直逼壶奥!同时也不被社会上各种流行武术斑驳迷离的表象所迷蒙.不读书或少读书的拳家,朝夕苦练可得一技之长,但是总难悟解武学真谛.现在很多人使“废书不观,游谈无根”,终究是一介武夫,有的甚至连“武夫”都做不到,只会几路花拳绣腿而已,马氏通备一贯强调武术是一门“实学”,不是光靠读书就能掌握得了的,其精蕴所在,特别是古典武艺成分较多的器械,非经名师指点又苦心操练则不能得心应手,不能明白其中的‘玄机’.”[7]

杜威先生说:理论和实际、思想和实行两相分离,这是从前的人所深信的.[8] 例如:重术轻学的现象,这是武术界长期存在的,轻视理论研究,许多重要问题悬而未决, 或人云亦云,无所适从;或断章取义, 强作解说;甚而依靠神秘主义以自壮声色,把拳学引向玄学.相比起来,自身理论体系相对严谨的马氏通备这方面要好很多.文明的高级发展阶段,人们过于追求以艺术为核心的高级文明,会导致个体的身体衰败以及精神软弱和精神残疾,即我们所谓的“文弱的文明人”.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的身体和思维不仅不会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反而会随着文明的发展而身体越孱弱,精神越萎靡.文通武备是既要发展术科,又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让习武者在文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习练马氏通备既可强身健体,又可增加个人的幸福感,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防身自卫、保家卫国.文通武备不仅可以让人学会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而且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入通备之门,就要学以求道,学以致用,不然则是徒有其名而已.通备绝不只是拳打脚踢、玩弄棒的技艺,这正是以往大批通备追随者终究走向泯没无闻之路的重要原因,深刻教训,不能不总结.

胡适先生曾说: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9]马氏通备武学在知识结构中不断强调“文通武备”不单单是要成为学者型的武学家,更要入世济世,要形性统一,而践形尽性.马凤图先生联语“势通百节招通胆,气润三焦德润身”也正是形容这一精神.通备武艺也一向将健身强体与修身养性并举,使练习者不但能强身健体,更会受到文化的熏陶,身心都能够得到有益的发展.为此,要求每个通备学人需要在术与学两个方面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2 习动教育理念

习动教育即强调以动为主、以刚克柔、以快打慢、千金打四两的技战术思想.主要目标是培育勇猛果敢、刚毅坚卓的男子气概,习动教育理念的衰退必导致“男子汉”消失.尤其是科技文明以满足人的好逸恶劳的本性为目标,而好逸恶劳的一旦获得比较完整的满足,人的身体与精神就会逐渐退化,冷兵器时代如此,热兵器时代同样如此.[10] 男子气概既是关乎人的身体力量,更是崇尚“内心强大”的人格力量.人在竞争中常以智慧或体力取胜,但是在智慧与体力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狭路相逢,勇者胜.习动教育在乱世盛行,但是在太平世主要追求智育、美育、情感教育,往往会忽视习动教育.

马氏通备武学作为一个系统,有自己所讲究的“劲道”.“通备劲”包括了开合、吞吐、起伏、拧转四个具体的劲法.“通备劲”一定是指四种劲力的整合表达,并非其中一种或两种劲力的偶而显露,也就是说,“通备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不是或见于此或见于彼的一时一势之力.[11]“通备劲”是“融通兼备”理念的产物,是多种劲力风格的综合与提纯,也是“通备风格”在练与打两个方面的集中体现.从具体的技术源渊讲,“通备劲”是以劈挂拳的“劲道”为主体,充分吸纳八极、翻子、戳脚等门派的劲力特点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力量运行规律,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武术风格.“通备劲”是将多种拳械武艺融合为一体的基础,在马氏通备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凝聚作用.习惯上,会使用十二打手来进行初期教学,一是解决最基本的横平竖直的问题,二则是在学习之处找到对“ 通备劲”的明确感觉.“通备劲”既是基础,也是最高层次的东西.

马明达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常提到戚继光的“拳经捷要篇”[12],强调“拳打不知、千金打四两、以快制慢、以刚制柔”的战术思想,在训练中通过磕磕碰碰来强化击打和抗击打能力,以及手、眼、身、步的协调.与此同时,在素质训练中,尤其注重力量训练,充分调动各种传统训练手段,增强力量,特别是强化膂力.在平常的训练中将彼我双方置之于瞬息万变的境域之中,快是法则,是前提,至于快的灵活掌握和巧妙运用则是战术和手段,这里面也颇多机巧,须悉心探研,以达“轻快巧捷”“快慢并用”之境.正因为拥有绝对快的实力,于是才可以创造亦快亦慢、或快或慢的变化,也会出现从容相向、以慢制敌的妙趣.以慢制胜是偶尔的,而且必是在快的前提下从心所欲,偶一用之,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不是时时事事都可以得到的效果.晚近以来,养生拳家往往以“内家”自诩,专讲以慢制敌,将偶获成功的例证铺陈夸大为具有普遍价值的法则,以至于很多人沉湎于“已慢制快”的技术追求中,出现了中国武术史上不小的理论误区.

马氏通备武学是实学,不是奇谈怪论,切不可幻想什么神妙的绝招,侈谈什么以慢制快、以柔克刚之类的玄虚的高论,马氏通备武学就是追求最朴实、最普通的道理,坚持以快制胜、以狠打怂、以刚强挫柔弱、以勇敢斗怯懦、以苦学苦练和勇于实践,掌握最普通最常见最实用的克敌制胜手段.

2.3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因材施教,不同的人即使问相同问题孔子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回答.[13] 马氏通备武学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细节教育.马氏通备将练习者的身体状况分成龙型、虎型、鹞型三种正型,三个正型以外又有三个亚型,即亚龙型、亚虎型、亚鹞型,三正三亚,即六种体型类别.龙型是长大型,虎型是健壮型,鹞型是敏捷型.以正型标准衡量,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者称亚型.凡正型都应该具体气力充盈这一基本条件,气力不足则居其次,非徒以外观定型也.教育所以发展人之天赋,故必注意其个性,使各人所具之自然特长各得发育遂长.[14] 划一齐平、毫无殊异之人,绝非马氏通备的教育理念.在技术动作的教学中,注重强调每个技术动作的细节,严守通备技术风格,不擅自改动,保持通备技术体系的原汁原味.

练习通备者先评定身体类型,然后再设定相应的教材系统和发展方向.通备的根基在劈挂.劈挂属于古典武艺的长拳类,强调以快捷迅猛取敌,以长刁冷抽制胜,基本风格可归纳为大劈大挂,速进速退,陡起陡落,长掣长击,因此劈挂最适宜身躯高大而四肢颀长的人.也由于此,通备最重龙型,视龙型为三型之上乘,在很大程度上,“通备劲”就是以正龙型为“样板”设定的.然而,习武者不可能都是身躯长大者,长大固然是一种先天优势,而虎健强劲同样也是一种优势,短小精悍也未尝不是优势,一言以蔽之,优势总是相对而言的,许多时候是因人而宜的.基于这样的认识,通备先贤们不断地扩宽技术兼容的范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因材施教,长短随宜”的训练思想得以落实,得以从容实行.简要来说,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三型六类”理论,设定习练对像的教材配置,再通过教学实践进行调整,逐步确定其技术发展方向或主攻方向.一般说来,练通备者,不论其身体高低轻重,都必须练劈挂,接受严格的劈挂训练,以培植“通备劲”的基础,而且劈挂——特别是单劈手、招风手、缠额手等劲力性招势,是终其一生不能搁置的功夫.

每个练习者又可以在综合训练的基础上根据身体条件设定专项发展方向,如长大迅猛者宜以劈挂为专擅,强健多力者宜主攻八极,短小精悍者宜发展翻子,灵活敏捷者可多攻戳脚,如此等等.一个人或偏于长,或偏于短,或在七刚三柔,或七柔三刚,各随其所宜,不但随其体型材质之宜,而且随其性情好恶之不同,以贯彻因材施教,随宜发展的训练原则.马氏通备要求严守规矩而追求最大程度的自我释放,因身形各异、力不同科,每个人需逐步找到并形成自己最感舒畅的表达模式.

通备传习者依据习练者的基本特点,以鞭杆与棍等器械为基础,引导其向某种器械专项发展,如矫健者专攻刀、棍等,轻捷者专攻剑、鞭杆等.当然可以兼项发展,但大多数况下不宜兼之过宽,由博返约,艺贵专精,对练武者来说,的确是应该遵行的原则.通备的训练理论丰富而质朴,可操作性很强,经过长时间的实施和验证,取得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有些已发展成为规范化的教程,整理这些教程是通备武学一项重要工作,目前这项工作正有序的进行着.

2.4 习行教育理念

习行教育理念倡导受教育者的实践表率作用,强调每一个习练通备的人,追随马氏通备思想的人,都可以以身作则,以己为表率,发挥榜样作用和很强的示范作用.这是既是儒家经典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颜李学派重要的治学修行方法.马凤图先生强调他所宏扬的“通备”是平实而严谨的“实学”,不存在任何虚妄难解的内容,没有什么秘不传人的玄机.但是马氏通备体系深深地根植于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中,内涵十分丰富,分技又比较细密,所以,如果要把它归纳成为简明扼要的几个要点,深入浅出地讲出来,让人一听就明白,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马氏通备武艺几代传人都坚持“文通兼备”的指导思想,因此这一门武学在传承上也秉承“择人必严,传艺必严”的授受原则,努力寻找具有文化基础的武术爱好者作为传人.马氏通备武艺“传艺必严”是人所共知,从无折扣的,但是因为某些历史原因,具有优秀文化基础的人才并非俯拾皆是,这给“择人而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即使如此,马氏通备武艺也一直坚持从高文化层位人群中寻找传人,无论是马凤图先生、马明达教授,还是马廉祯老师都身体力行,做了大量的一线工作.

马凤图先生认为通备传人,必须是学术兼博的具有高等文化素质的精英人才,正如马凤图先生当年所言,“不读万卷书,难作通备人”.而为师为长者,则必须是德艺皆修、具有高尚文化品格的学者,这也要求每一个通备传人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德”“业”都出类拔萃的人.

马明达教授坚持认为只有“口传心授”才是传承传统武学精髓的正确途径,因而在推广的过程中能够坚守“传艺必严”的原则,又曾明确表示,“绝不使用流俗方式进行武术的传播”,这在劣质书刊、光碟出版物横行的今天,实在是掷地有声的铿锵之音.正因为在精英教育下的高素质传人,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指导思想,通备武艺才能于今日武林之中傲然而立,在门派林立中避免种种歪风斜气的浸染,守住自身头上脚下一方严谨精纯的天地.

3 结语

马氏通备武学教育理念严格意义上讲是马凤图教育理念的延续,马凤图教育理念又深受颜李学派的影响.他是时跨三代(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的人,是新旧结合最典型的人物.马氏通备武学之所以拥有这么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其核心是他所倡导积极、主动应对的状态.他所倡导的很多教育理念是新旧结合的,某种意义上马凤图教育理念和张之江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各自表述的.马凤图先生所倡导的是利用现代的、科学的、理性化的知识结构、梳理方法将传统武术的训练法、分类法、认知、价值表象等都进行改良,来形成全新的系统,这个系统在他的时代被定义为通备武艺,到马明达教授时期被称为“马氏通备武学”.杜威先生说:“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是人类社会进化最有效的一种工具.”[15]

马氏一门所传承的通备武学, 是一个经过许多武术先贤努力而逐步建构起来的武术体系, 在技术上和理论上都极具特色, 并保存了许多稀有的古典武艺内容.[16]马氏通备武学,现已发展成为最具学术潜力的武学体系,它的发展一直都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深切关注.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一种行动,而行动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行动,那是盲动.并且行动之能否成功,要看理论之是否正确.”马氏通备武学坚持“融通兼备”的学术理念,不断借助交流丰富自己,提升自身的学术含量和文化品位,其理论体系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之中.马氏通备武学所宗奉的交流,包括了跨地域的、多民族的和古今武艺的交叉融会与多元贯通,因此,它最大的特点是打破门派框架,走出拳种局限,明显具有多元综汇的优势.通备武学始终坚持走学科发展的道路,坚持高扬“武学”的大旗,坚守“练打结合”的技术方向,贯彻强身健体的公共价值.同时,努力探掘和整理古典武术文献,建构既有传统渊源,又有创新特色的武学体系,并且已经成就斐然,得到武术界有识之士和国际武术学界的同声赞扬,这是通备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 著, 朱永新, 主编. 学养[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2016:33.

[2] 马明达. 从通臂到通备——略论通备武学的起源[J].体育学刊,2001(06):33.

[3] 马明达. 颜李学派与武术[J]. 体育文史,2000(01):38-40.

[4] 陈山榜, 邓子平. 颜李学派文库⑩ [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3596.

[5] 马明达. 说剑丛稿——一代文通武备的武术家[M]上海: 中华书局,2007:345-346,347.

[6] 雍际春. 陇右文化概论[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413.

[7] 马明达. 说剑丛稿——一代文通武备的武术家[M]上海: 中华书局,2007:345-346,347.

[8] 单中惠, 王凤玉. 杜威在华教育讲演——造就发动的性质的教育[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54.

[9] 季 蒙, 谢 泳. 胡适论教育——为什么读书[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201.

[10] 刘良华. 教育哲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11] 马明达. 融通兼备”与“通备劲”[J]. 武林,2001(9).

[12] 戚继光. 纪效新书[M]. 上海: 中华书局,1996.

[13] 罗先宪. 中国孔学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110.

[14] 单中惠, 王凤玉. 杜威在华教育讲演——平民教育之真谛[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75.

[15] 元 青. 杜威与中国[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241-242.

[16] 蔡知忠, 周岩. 源远流长名家辈出——记著名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家族[J]. 回族研究,2002(01):51.

[17] 周洪宇.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我们的态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58.

On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Ma´s Tongbei Martial Arts

Shi Yongqin She Lir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Abstract:Ma´s Tongbei Martial Arts is a traditional Wushu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system which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Modernfamous patriot, Wushu artist Mr.Ma Fengtu.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Ma´s Tongbei Martial Arts mainly elaborates from two aspects,the summary of Ma´s Tongbei Martial Arts and Ma´s Tongbei Martial Arts´s accomplished with both the pen and the sword, learning,individualized and practicing education concept. Inferring that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Ma´s Tongbei Martial Arts is the continuationof Ma Fengtu´s in a strict sense, meanwhile,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Ma Fengtu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Yan-Li school.

Keywords:Ma´s Tongbei Martial Arts education concept accomplished with both the pen and the sword

上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经典教育理念专业范文可作为理念和马氏和武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育理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新教育理念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李海霞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摘要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日常实践内容 在新课改形势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

2、 从教法到学法关于教育理念转变 摘要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比以前更直接、更广泛,因此,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教师“教法&rdquo.

3、 论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育改革 摘 要 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也愈来愈重要,教学改革当中将 "大思政教育 "理念加以融入,就能促进教学改革发展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就显得愈来.

4、 跨文化教育理念下我国民族教育的现状和 摘要跨文化教育理念虽然很早就传入了我国,但是相关的研究及实践却主要集中在大学、大学英语、英语专业和留学生教育方面,进而限制了跨文化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 从跨文化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考察我国的民族教育.

5、 构建中国模式:我国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 摘 要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倡导“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文理融汇”;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以“实验区”的模式开展通识教育,强调通专融合;在课程体系上.

6、 芬兰教育理念:一个人都不能落后 芬兰学校教育之于中国教育,是一面镜子,而并非是一个需要摹刻的标本 由于社会背景的差异和制度环境的不同,中国教育正在经历着属于自己的阵痛期 中国学校移植芬兰教育的优质基因,则需要更多地将目光投射在教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