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图书馆建设杂志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网站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发表邮箱 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论文题目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发表格式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期刊投稿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参考文献

关于文明建设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多维解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文明建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1

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多维解读,本文是文明建设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跟生态文明和新时代背景和多维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刘 斌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太原 030006)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然发生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建立与新时代匹配的生态文明制度,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最终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关键词:新时代;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制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030-04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强调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时代背景、理论依据和实践过程,这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具体任务清单已经基本明确,即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1].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目标,就需要多维度认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多角度剖析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五位一体”改革系统中,建立与新时代匹配的生态文明制度.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绿色发展”是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形成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达到人与自然日趋和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和根本目的是基本一致的.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基于基本国情的必然道路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生产力的助推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一)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道路选择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更丰富的物质资源、精神享受,也包括对美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虽然我国早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但仍然存在一系列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这些问题已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构成明显的矛盾,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拦路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基于上述问题导向下的发展理念的创新,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道路选择,也是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与实践.绿色发展倡导创新、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期中国执政兴国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已然成为新时展的潮流与趋势,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走绿色发展之路,是走出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泥潭”,满足人民日益突出的优美环境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选择.在我国基本国情与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较为良好的发展道路,才能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发展道路已不可持续,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整体上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确定主攻方向、找准着力点、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发展布局、合理规划、构建体系来建立绿色产业链的循环发展,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使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进展,由蓝图变为现实.

(二)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2].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是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支撑.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解决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树立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环境治理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矛盾体,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发展原则,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清醒地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形成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发展体系.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新型现代化和绿色化.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治理边破坏的发展理念,做到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再次,大力发展生态优势,引领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是基,绿色是魂.在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将保护生态、增加绿量放在第一位,厚植绿色优势,重新规划布局,进一步绿化城乡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家园、促进生态富民,与经济发展的脚步同频共振,建设绿色大国经济.

(三)绿色发展是提高生产力的助推器

生态建设与生产力发展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自然生态生产力属于生产力特征之一,是人的社会经济生产力和自然界的自然生态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整体.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发展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直接关系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绿水青山代表着优美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态体系,减少了生态破坏和污染治理付出的巨大代价,缓解了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才能更好地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逐渐由自愈转化为借助人的力量来恢复和更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积极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顺应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的要求,加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兴起,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形成更多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力的助推器.

二、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剖析

“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为强盛中国注入更多的“美丽”元素.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的提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进一步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国目标,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规律,更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国目标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到党的十九大召开的五年时间中,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变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无论是从思想上、力度上还是从制度上、行动上,都以追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的环境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需“更上一层楼”.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关系中国国际地位和利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强国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生态文明”这个关键词被提及了12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把“和谐美丽”明确写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中.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相比仍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举措亟待实行.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要求形成推动发展现代化强国的新格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新征程.只有不断创造出更多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相匹配的生态文明产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而彰显中国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

(二)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规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方略.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站在自然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自然界作为人类的母亲,无私地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础条件,而急于发展经济的人类就像无知懵懂的孩童,毫不怜惜地从自然界母亲身上随意攫取资源.

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绝对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要实现“美丽中国”,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国家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在需求侧转变为供给侧过程中,要优先发展集约型、低碳型、环保绿色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先进的生态文明观,转变人对待自然的观念和方式,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谐,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文明体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然要与“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相适应,从大局出发,整体上提高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上的建设,才能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三)建设“美丽中国”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战略支持者和积极实践者.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自己开创的、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调节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在现在以及未来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保持资源的永续性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的需求构成危害,其中发展是前提和基础,可持续是最终目标和关键.

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就要从根源上解决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宏观上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角度去考虑,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全局发展的高度,要以“人”为本,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资源和谐共生,资源可永续利用,微观上要从最基础的原料、能源、粮食、土地、水源、空气等因素出发,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总体思路,把控好影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每个环节.一方面要提高生产效率,选取资源利用的最有效、最优化方案,最低限度消耗能源,尽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少浪费.另一方面改变生活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实现我国消费升级.

三、建立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生态文明制度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不仅要以新理念做思想导向,还要有相对完善的制度做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因此,必须建设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去促进生态文明与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共生.

(一)建立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前提,中国执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执政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全过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具体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客观需要和必需动力.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是当代社会中权力的主体,而生态环境的治理状况是现代化国家发展过程中治理能力和管控能力的彰显.

建立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政治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不断“绿化”公民的政治意识,主动构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政治制度和谐关系,提升政治生态理念.首先,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要保证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表达权和监督权,而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则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才能够得以实现.只有保障人民权利的合法行使,才能调动群众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还要在世情和国情的背景下,提升国家的政治监管能力,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监管体制.继续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建立边界清晰、权能健全、流转顺畅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再次,优化职能配置,完善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的联合执法程序.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地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指标纳入政绩评价考核体系中,建立环保违法“终身追责制”,以严厉的法规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二)建立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经济制度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密不可分.当前雾霾频发等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建设中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也要统筹考虑经济体制改革,二者统筹兼顾,既要符合我国国情,又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改革规律.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浪费自然资源为前提,要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高效利益作为改革目标,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首先,要提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市场化改革,在市场经济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从现代化市场经济角度出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存市场经济体制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转变,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制度,将市场力量导向的经济转变为一种以生态法则为导向的经济.这种经济是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的,会产生出一种新的文明、新的制度、新的行为规范来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样将反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次,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从根本上找出根源,即自然资源能否反映出市场的制度安排,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供求,起到节约使用资源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再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利用创新性金融制度,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壮大低碳节能环保产业、清洁新能源产业,推动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向新型绿色产业转化,形成共建生态文明、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社会制度

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一位”,建设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社会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建立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社会制度,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从关键问题出发,建立与社会形态相对应的制度范畴.

化解生态危机、建构生态文明,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那就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建立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体系.这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当前的国情、民情,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相一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公众之间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是合作与监督的关系.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表达参与制度,依法落实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此外,还要重点关注城市与乡村之间、各地区之间、各群体阶层之间的生态公平问题,既要公平地享受优美生态环境,也要公平地承担生态保护责任和义务.建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社会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建立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文化制度

文化是生态文明制度的支撑,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制度首先要有正确的文化观念做指引,使生态文明的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具有普遍性.

“生态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5]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精神支撑,直接反映着人对自然的积极改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觉悟和正能量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的建设,需要从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着手,引导公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消费行为的转变,形成文化自觉,让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同频发展,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向生态文明的转化.同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让生态文化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生态环保理念.培育生态文化,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特别是要把生态保护理念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纠正追求奢侈消费、过度享受的价值取向,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绿色消费、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生产方式.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的重大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立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把握新时代中国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积极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和举措.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

新华网,(2017-11-17)[2017-11-20]http://www.sh.xinhua

net.com/2017-11/17/c_136760608.htm.

[2]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17-10-27)[2017-11-

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

c_1121867529.htm.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5]江泽慧.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推进生态文明进程[N].人民日报,2013-01-11.

点评: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生态文明和新时代背景和多维方面的文明建设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谋划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

2、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总书记在2018 年5 月18 日至19 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

3、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吉林省林业资源开发和保护 摘 要作为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吉林省近年来在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进行阐述,发现其林业在规划、经营、投入、认识及管理队伍方面存.

4、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摘 要雾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之所以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有三方面.

5、 发力内涵建设构筑成长支点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生长点探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建设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有品位的内涵发展这是学.

6、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017年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后3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2018年实施大部制改革,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体制基础 近日在京召开的2018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