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人口和经济投稿 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期刊 流动人口公共文化服务文献综述 西北人口杂志 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 中国人口科学期刊杂志 人口资源环境论文题目 人口问题的参考文献

人口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山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融入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人口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3

山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融入,该文是有关人口专升本论文范文和农业和人口和市民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经济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首要层面,是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前提.尽管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已在城镇就业,但他们在职业、收入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城市市民有着较大差距.文章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从城镇产业发展、制度建设、成本分摊以及人口素质提升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 经济融入 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02-044-03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回顾山西省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虽然城市建设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率也得到较大提升,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大大落后于城镇规模的扩张.经济融入是市民化过程中的首要层面,是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前提.要顺利推进山西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的转化,首先需要清楚经济融入层面存在的问题,找到制约经济融入的主要因素,才能更好地解决融入困境中的其他相关问题.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经济融入现状

经济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起点,它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职业、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融入情况.尽管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已在城镇就业,但他们在职业、收入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城市市民有着较大差距.

1.职业缺乏稳定性.就业机会和岗位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物质前提,是其社会经济生活的起点和关键.只有拥有稳定的职业,农业转移人口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在城市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进而最终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就现状来看,由于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化,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有限地参与城市的劳动分工.他们多数从事建筑安装、交通运输、服务业等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收入不稳定的工作,劳动力提升相对缓慢,有时低廉的工资还会被恶意克扣拖欠.部分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超强度劳动现象比较普遍.

由2013年山西省卫计委对全省5000个流动人口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譹?訛,流动人口从事服务业的数量较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社会服务等领域,占比分别是32.05%、16%和12.65%,此外,还有一些从事建筑业、制造业和采掘业等,占到7.72%、5.75%和5.75%.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半数以上就业于个体工商户,占比达51.82%,其余则在私营企业(16.62%)或是无固定单位(16.83%).从流动人口就业身份来看,以自营劳动者为主,比重为44.39%;雇员次之,占比43.61%;雇主和家庭帮工比例较低,分别占到7.59%和4.41%(见表1).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农业转移人口并没有全部被城市现代产业部门所吸收,有相当一部分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

工作时间折射出工作强度,体现农民工融入流入地经济生活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劳动时间普遍偏长,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有64.75%的流动人口没有休息日,每周工作5天以上的人口占到84.36%.近六成的流动人口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占比58.84%,其中工作10小时的人数占到32.21%,有的甚至在12小时以上(见表2、表3).

2.收入水平偏低.经济收入是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其经济地位的具体化,是驱动其进入城镇务工的动力.而受到自身文化素质和制度环境所限,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大多从事低端体力劳动,工资水平低、可支配收入少,大大影响了他们的经济融入能力.省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收入水平偏低.2013年山西省农民工人均收入21682.37元,虽较上年有了较大提高,同比增长17.6%,但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2012年度山西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44943元,农民工收入不及城镇职工工资的1/2.

3.享有城镇社会福利不足.社会保障体现流入地城市的接纳程度,也是农业转移人口能否持续居留的重要条件.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总体水平偏低,绝大多数没有平等享受到城市社保待遇.山西省人社厅2013年对流动人口社保参与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000位调查对象中,参加城镇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均不足10%(见表4).社会保障资源的种种分割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转化的障碍,造成农业转移人口“流动但不定居,定居却不融合”.

养老保险方面,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和条例,如降低用工单位和个人缴费标准、初步解决养老保险账户跨区域转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但仍面临着不同缴费标准下养老金账户在不同制度间的对接困难以及现行相关立法工作滞后等问题,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为5.44%.医疗保险方面,因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异地结算等制度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导致农民工的城镇医疗保险参与率整体较低,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参保比例仅为4.94%和2%.失业保险参保率要更低一些,由于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差,自身缴纳失业保险金的主动性不强,用工企业为降低成本也不愿为农民工缴纳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参保率仅为3.42%.工伤保险方面,2003年出台的《工伤保险条例》使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参与率“表现最好”,参保人数最多,但也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46%.居住状况是定居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群体在城市空间的物化形式,反映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疏离程度.农民工收入水平偏低,通常无力购买城市的商品房,大多数是居住在用工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或工棚里,一部分人还因用工单位不提供住宿而居无定所.到目前为止,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公积金制度尚未建立,现有政策法规也没有关注和提及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公积金制度问题,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居住质量,也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障碍(见表4).

二、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制约因素分析

当前存在着诸多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既有城镇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等生产力发展因素,也有制度因素、成本因素以及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因素.

1.城镇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城镇产业的快速发展,能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城镇能否提供更多、更适合的就业岗位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市民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山西省,三次产业中以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12年,山西省有一半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自于第二产业,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自于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占比较低;而第三产业又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由于传统产业靠传统技术支撑,所需要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尤其是近年来第二产业经济效益并不理想,这就使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很难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就业吸纳能力不足,未能充分扩展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空间.城镇的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决定了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数量是有限的.

2.制度因素.公平、合理、完善的制度是社会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相关联的就业、社保、教育制度等,都无一例外地偏向于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处于城市边缘的广大农业转移人口被阻挡在制度之外,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在一般意义上讲,政府是农业转移人口相关制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制度同具体措施相比,全局性、刚性特点更为突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措施固然重要,而制度设计的取向影响巨大,它关系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最终目标和最终效果?譺?訛.

3.成本因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包括两个方面,即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前者是政府部门需要负担的成本,即由原本只覆盖本地户籍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扩展到农业转移人口而需要的额外投入,包括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廉租房、基础设施等需求方面的投入;后者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个人需要负担的融入成本.《中国发展报告2013年》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在10万元左右.按照2012年山西省流动人口642万人,人均10万元的市民化成本来计算,累计需要投入6420万元.无论是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还是为保障其在城镇定居而开展的市政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城市功能建设,都需要城市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公共财政作为支撑.目前城市公共服务经费是依户籍人数而定的,城市缺乏稳定的随人口增加而增长的财政资金筹集渠道,导致政府部门客观上无力支付或存在某种程度的主观不愿支付市民化成本,人为地维护并强化了城乡二元制度.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市民化成本的制约.

4.能力因素.自我发展能力既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和立足的重要条件,更是他们自我发展直至融入城市社会、最终取得市民资格不可缺少的内在要素.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角色适应能力仍显不足,是阻滞市民化的内在主因.农业转移人口的文化素质越高则越容易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群体占绝大多数,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数少,对各种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有限.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民工遭受结构性失业的概率较大.目前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和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岗位,分别要求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4年和13.3年.而根据2011年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状况估算,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6年?譻?訛,也就是说,农民工的平均人力资本不能适应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换,无法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立足.偏低的文化素质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在资本积累、人际互动以及心理承受等方面的能力,阻滞市民化进程.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的对策建议

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结合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产业支撑,夯实经济基础.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和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经济能力.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充分结合起来,为农业转移人口营造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就业空间,提供多渠道的就业机会.紧紧抓住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渠道.一方面,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同等投资水平下的劳动力需求量要高于第二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吸纳能力强等特点;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是很高,比较适合当前山西省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状况.山西的第三产业还不够发达,不少行业发育程度仍很低,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诸多制度障碍,唯有突破现有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安排,才有可能继续推进.当前亟需强化政府在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突破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约束,给予农业转移人口真正的“市民待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按居民固定居住地登记的居住证制度,赋予农业转移人口平等择业和生活的权利.农业转移人口转移至设区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城市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的不同,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完善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使劳动力资源能够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自由合理地流动.破除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规定,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健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要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就业扶持、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

3.建立分担机制,合理分摊成本.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不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企业或农业转移人口中的任何一方独自承担,而是应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担,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推动、社会参与,共同承担市民化成本的多元投入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常住人口作为财政分成依据来调整省与市、县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解决城市流入人口增加导致的公共支出增大问题.同时,在市民化成本的分担中,应该把能交给市场运作解决的成本交给市场?譼?訛.可以将公益性基础设施投入由各级政府负责,予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介于公益性和经营性之间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提供特许经营权和实行招标承包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建设;经营性基础设施领域,拓宽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通过推进股份制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改善地租收益、财政贴息贷款、开发城镇无形资产等途径,把一切可以经营的项目推向市场,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4.提升人力资本,提高融入能力.人力资本的提升,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稳定就业、收入增长、自我发展以及融入城市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培训格局.加强农村职高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其成为农业人口转移培训的重要阵地.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对待岗农业转移人口,要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其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对在岗农民工,实施技能提升计划,组织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由政府部门委托具备资格条件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逐步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和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体的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体制.积极推广校企合作,实施定单、定向培训和劳务派遣培训,有针对性地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龙头企业的特色和优势,组织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实地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本文为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西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2014041039-2)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经典人口专业范文可作为农业和人口和市民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人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保险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孟志兴,苏国贤(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人才的供给必须遵循人才需求的市场规律 目前,社会对保险及农业保险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在学科领域方面,农业保险还处.

2、 人口高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目前,人口高龄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应对人口高龄化问题 中国人口高龄化也不例外,适合劳动的人口减少,高龄化的人口不断增加 许多社会问题突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本.

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和路径选择 程业炳,张德化(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凤阳2331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近2 7亿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产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中国城市二元经济转变的关.

4、 土地、住房和农民工市民化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 奚关君1 朱娇(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300071)【摘 要】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

5、 少数民族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和出路 摘要市民化是农牧业人口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居住地转移、职业转型、身份转变、素质提升和权(利)力获得……“五位一体”的特点 受生计方式转型难、教育水平低、宗教文化特殊.

6、 就地城镇化模式下农民市民化的路径建构 赵珏【摘要】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主要方式,大营街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可以说是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比较成功的范例 在该模式中,主体是人,落脚点为如何更好的建构农民市民化的路径 本文以大营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