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语文教学期刊 语文教学和杂志 语文教学和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专科论文目录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本科论文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自考论文格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发表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的流程

语文教学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和例谈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语文教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8

例谈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本文是语文教学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知人论世和例谈知人论世和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束振文

摘 要:“知人论世”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灵活巧用,因地制宜.可以引领学生吃透文本,细品作品中的背景信息;同时,背景的出示需紧扣文本,有的放矢.最后,必须明确,语文课上,应以文本为核心,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目的.只有巧妙地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背景知识才会更好地服务于阅读本身.

关键词:知人论世;中学语文;巧用

“知人论世”这一文学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在当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中,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观点,最早由孟子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后人对此观点,亦深以为然,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鲁迅先生的话,本质含义和孟子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作品的作者情况,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对研读文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学语文课堂,介绍作者作品,讲述时代背景,几乎也是每堂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很多教师,将这个环节的设计处理得草率且缺乏意义.例如,作者简介出现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例行公事,让学生读一读作者生平,一带而过;或是在课堂结尾时,教师讲述时代背景,由此把中心主旨带出来……“知人论世”这样本来很好的阅读方法,但在语文课堂中却越发变得不伦不类,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到底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经历,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背景亦可文中寻

“知人论世”用现在的话解释,便是阅读时,要主动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本文的内涵,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当读者自行阅读一位作者的文章时,出于求知的兴趣,固然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很好地实践“知人论世”.但在课堂之上,短短的40分钟,学生手中所有的只是一篇文章.如何介绍背景,往往决定权在教师的手中.在笔者看来,与其用开篇介绍作者,结尾讲述背景这种拼贴式、附加式的讲述手法.不如试着引领学生去文章中找寻一下所谓的“时代背景”.因为小说也好、散文也罢,多多少少本就反映着当时的世风人情,社会风貌.所以,锻炼培养学生从没有背景之处,读出背景,就是让学生习得了一种很好的语文能力.

比如,笔者在上《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便尝试带领学生去探寻社会环境.很多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教学重点主要是探究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主要人物的前后变化.笔者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变化——邻居们的变化.

师:文章中,邻居们什么时候出场的?

生:范进中举之后,帮助范进母子,张罗事宜.

师:文章中,范进中举之前,有没有写到邻居?

生:没有,没有正面提及.

师:从一些细节中能否探知出,范进中举前,他们和邻居相处得如何?

生:范进少不得拜拜乡邻,说明范进是主动去登门拜访乡邻的,人们不重视他,中了秀才大家也没放心上;家里已经饿了两三天了,母亲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此刻的邻居们并没有拿着好酒好肉前来照应帮忙.

师:第4段,具体描写了一位邻居与范进之间的交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范进为什么不相信这位邻居的话?

生:很有可能中举前,邻居们混过他,玩弄过他,所以他并不相信邻居们,称呼邻居为“高邻”,关系很疏远,平时交往不多.

师:只有到了中举之后,他们才殷勤热切地前来帮忙.可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并不仅仅是胡屠户是势利小人,周围的邻居们皆是如此,令人唏嘘不已.

由此,笔者和学生们通过对邻居们着墨不多的描写,分析出了当时的社会本就是趋炎附势,世态炎凉,不仅仅是胡屠户、范进如此.

而在另一篇小说《变色龙》的教学中,笔者依然通过对周围群众的探究,向文本中寻求背景.在分析完奥楚蔑洛夫这只变色龙后,本该是出示一下当时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环境,鹰犬横行,百姓们麻木自私的背景,但笔者仔细研读文本发现,整篇文章除了大段的奥楚蔑洛夫的独白,另外有两个小人物的台词,分别在文章的11、12小节:

“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人,长官!”

“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胡说?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要是我说了谎,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弟弟就在当宪兵.”

笔者顺势提问:通过全文中仅有的群众的对话,你能看出当时的群众是一群怎样的人?学生通过对话的分析,指出了独眼鬼实际上也是见风使舵,看到奥楚蔑洛夫批评了赫留金,立马就参与到批判的行列.而赫留金说的话,更为谄媚,称奥楚蔑洛夫为老人家,且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学生认为,他是希望警长看在自己当宪兵的兄弟的面上,更倾向于自己.可见当时的群众表明上鼓吹法律公平,实际上骨子里崇尚权势,深信强权.

通过文章中,本身具有的环境描写、世风人情的刻画,可以从侧面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然,这两者间,不可以简单地划上等号,有些文章的环境背景与真实的社会背景也不一定有着必然的关联.但诸如杜甫、吴敬梓、鲁迅、契诃夫、欧·亨利等直面现实的作家,他们的文本中本身就蕴藏着当时社会真切的背景.

二、背景运用扣文本

一个作家的个人履历,创作经历是一个较为丰富的内容.一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也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在一节课中,教师需要精选出和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内容,从而给予学生帮助,更好地完成文本的阅读.笔者也听过一些公开课,对于一些教师出示的背景知识,也有自己的看法.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在探讨至“闲人”中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时,先后出示了两则背景材料:

材料一: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坐了103天的牢,期间险些被杀,随后被流放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职位低微,他和家人就在城外的东坡开荒种地.

材料二:

21岁时,少年得志,初入仕途;

40岁时,为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时,为湖州太守,向朝廷如实报告灾情;

44岁时,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62岁时,被贬儋州,他在这里办学堂,倡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学生的回答也是可以预见的,材料一一出现,学生的回答齐刷刷地是:怀才不遇的遗憾、对朝廷的不满,孤单寂寞等;而材料二一出现,学生回答的风向也随之一转:虽然坎坷、依然豪放、乐观豁达、悠闲自适等.这样的研讨,看似把“闲人”背后的含义挖掘得很深很透,但这些仅仅是学生通过背景材料得出的,真的是依据文本,从字里行间读出来的吗?也许未学这篇文章,当教师出示这两则材料时,学生依然会有这样的回答.所以,在笔者看来,过度的使用背景知识,对学生会形成一种干扰,精致巧妙地剪裁运用,才会使你的课更加地自然流畅.

黄厚江老师所上的《背影》,可谓是很好的尝试.黄老师在这堂课的中段位置亮出了背景知识:

1915年,包办婚姻,儿子生气——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擅自改名,父亲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家庭困顿,父子别离(背影)——儿子1920年到南方工作——1921年儿子由杭州到扬州工作,父亲代领工资,儿子辞职离去——1922年儿子回家,父亲不让进门——1922年儿子回家,父子无言,儿子再次离开——1924年作者写小说暴露家庭矛盾——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大去之期不远),儿子在泪水中写“背影”——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1945年父亲去世.

看起来也是洋洋洒洒,大量的信息.但黄老师,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巧妙地处理,他首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看看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哪些信息和本文有密切联系?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仔细核对课文,得出了:1917年父亲失业,家庭困顿,父子别离;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大去之期不远),儿子在泪水中写“背影”;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以上三条和本文关系密切.黄老师在此基础上,概括小结:父子之间有很深的矛盾,有距离.于是下面进入到文本去找寻父子间情感变化的内容.黄老师在出示大量的背景知识时,始终紧扣住文本.让学生阅读背景知识时,不忘记书本,并且引导学生自己理清文章的时间线索,可谓有的放矢.最后,从背景中得出信息,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的环节.如此紧扣文本运用背景知识,毫无疑问是有助于文本学习的.

三、直面语言是核心

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时代背景、作者简介都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钱理群和孙绍振便指出:“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解读文本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怎样直面文本、直面语言’.”很多教师乐于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希望通过“知人论世”这条所谓的终南捷径,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孰知学生们研读文本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锻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教师要着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背景的获得不能取代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也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很多教师在上这篇文章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相关的背景材料.笔者统计相关的背景资料,主要都是选取宗璞的其他一些文章,例如:《弦上的梦》、《花朝节的纪念》、《哭小弟》等.教师们都会择取其中表现宗璞及其家人所遭受的种种不幸,从而进一步得出宗璞面对困难,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的种种品质.但笔者发现,同样的几则材料,教师的不同处理,学生的训练效果也大不相同.很多教师在第7段讲到“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苦”时,便将背景展示给学生,从而忽略了后面8、9、10三小节对紫藤萝花的描写.背景知识的过早出现,使得学生失去了深入钻研文本的机会.有一位教师在上本课时,不急于介绍背景.她引领学生充分地品味紫藤萝这一意象.从课文前半部分的茂盛、生机勃勃、密集、充满活力……至后半段,进一步抓住“盘虬卧龙”、“花舱”、“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了紫藤萝生命力饱满、充满着希望、新生、进取精神等特点.此时,再由花及人,不失时机地出示背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咀嚼文字、亲近语言,得到了很好的直面文本的机会.这样的安排,看似是前后顺序的微小调动,但却是遵循了语文课的根本规律.“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堂好的语文课,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教师精心打磨,反复思量的,只有谨记语文课直面语言的根本目的,才不会致使背景知识喧宾夺主.

“知人论世”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式,但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语文课上,应以文本为核心,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目的.出入文本,善寻善思,紧扣文本,量才而用.只有巧妙地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背景知识才会更好地服务于阅读本身.

参考文献:

[1] 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

[2] 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

[3] 张正耀:《有多少“时代背景”需要介绍》,《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5期.

[4] 陈亚亚:《在文本教学*绍“写作背景”并不过时》,《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5] 王唐平:《阅读教学中的“知人论世法”研究综述》,《语文知识》2015年第9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责编 潘务正]

言而总之,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知人论世和例谈知人论世和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语文教学本科毕业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关怀 一粒种子,破土而出,开始接受大地、空气、阳光、雨露对它的洗礼 之后,它长成为一株小苗,或歪歪扭扭,或挺拔直立,一阵风吹来,它改变了原来的姿态 直到有一天,它成长为一棵参天耸立、根深叶茂的大树 这是生命.

2、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节气文化的传承和解读 春创作于1933年7月,七百余字,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当前国内语文教育者对春的教学设计不胜枚举,同一课文,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法,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即所谓的&.

3、 目无全牛和胸有成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当前许多农村中学还盛行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按图索骥,学生依样画葫芦,每篇课文都是单调的机械的重复,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无味 我们不妨把这种教学叫做“目无全牛”式的教学,.

4、 中学语文教学和美育教育 摘 要语文是中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是开发学生智力、潜力的启蒙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是三大课程之一,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同时,中学语文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

5、 新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倪 君(江西省信丰县万隆中学,江西 信丰 341600)【摘要】新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完全不同,它自身具有的文本资料、图片、音频……多种媒体形式,能够快速唤醒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且它具有的交互性强与.

6、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摘 要】语文包括语言和文学,而不管语言还是文学都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美,作为语文教师,如能发挥它们的美育作用,那对于素质教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美育的必要性和方法两方面探索,以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