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新时代教育杂志 时代教育杂志社 新教育时代杂志 新时代新青年论文 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时代教育杂志 新时代教育期刊 新时代教育教学杂志 时代教育是正规期刊吗 教育新时代杂志 新教师教育论文 新时代教育杂志社

新时代教育类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教育和教学》编委会会议暨新时代教育:文化坚守和国际融合国际教育论坛综述类论文范文素材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新时代教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9

《教育和教学》编委会会议暨新时代教育:文化坚守和国际融合国际教育论坛综述,该文是关于新时代教育方面论文范文和教育与教学研究和新时代教育和坚守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由成都大学《教育与教学研

究》编辑部和成都六洲书院(筹)共同主办的《教育与教学研究》编委会会议暨“新时代教

育: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国际教育论坛于2018年4月24日在成都崇州隆重举行.中国文化

研究专家,高校、教育科研机构教育专家,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国际IB组织专家近

两百人参会并充分交流.会上,有16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报告,提纲挈领地研讨新时代的教

育如何坚守文化、如何进行国际融合与创新,通过专家的思想引领,澄清了以往那种片面追

求“外语化”“游学化”“留学化”“外教化”的国际教育误区;同时,还举行了六个分论

坛,各位专家、校长就目前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深入与国际化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

度交流,分享了“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并从中启发了新颖的观点,一

致认为文化坚守重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而国际融合更是在民族精神引领下的国际视野的开

阔和包容.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文化坚守;国际融合;《教育与教学研究》;编委会与学术论坛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8)06-0112-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教育强国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

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提出

“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为了贯彻执行

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教育界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作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传播的阵地,教育

类专业性学术期刊也对坚定文化自信、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为此

,由成都大学《教育与教学研究》编辑部和成都六洲书院(筹)共同主办的《教育与教学研

究》编委会会议暨“新时代教育: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国际教育论坛于2018年4月24日在

成都崇州隆重举行.中国文化研究专家,高校、教育科研机构教育专家,中小学校校长,幼

儿园园长,国际IB组织专家近两百人参会并充分交流.

一、开幕式及《教育与教学研究》编委会会议

《教育与教学研究》编委会副主任、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刘先强教授主持开幕式和编委会

会议.崇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赵强、广州亚加达教育集团总裁覃毅健先后发表致辞.中国当代

教育名家、原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与教学研究》主编宋乃庆

教授致辞,表示《教育与教学研究》注重学术质量,有很好的办刊基础和办刊理念,他有精

力、有信心、有目标将继续全力推进刊物的质量提升工程.《教育与教学研究》 常务副主

编代显华研究员作期刊建设工作汇报,就近年来期刊取得的成绩和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汇报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教育与教学研究》顾问纪大海教授给

《教育与教学研究》优秀作者代表颁奖.这些作者是《教育与教学研究》所发文章被人大复

印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全文转载、高被引和高下载等方面文章的作者代表,为《教育与教学

研究》质量提升和影响扩大、刊后传播做出了贡献.

二、专题学术报告——“新时代教育: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

随后举行的国际教育论坛,由纪大海和代显华主持,16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教育:文化

坚守与国际融合”的主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专家学者们提纲挈领,研讨新时代的教育如

何坚守文化、如何进行国际融合与创新,与会者深受启发.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教授作“STEM

融合创新基础教育国际化”学术报告: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既学习和借鉴西

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经验,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发展适应本国国情的教育,

是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STEM教育理念最早是美国奥

巴马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为加强美国K12关于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的教育,鼓励孩

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与提高,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全球竞

争力.STEM近期加入了Arts,也就是艺术,变得更加全面.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以测试学生

是否能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试题着重于应用及情境化.受测学生必须灵活

运用学科知识与认知技能,针对情境化的问题自行建构答案,因此能深入检视学生的基础素

养.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STEM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理念,

以培养多方面的综合型人才;基于对标准化考试的教育的转型,重视学习的过程,创造源于

真实生活的知识,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欣赏他人的观点,基于对人类共同体命运的尊

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ent,缩写为PISA)

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

ent,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

,测试学生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试题着重于应用及情境化.受

测学

生必须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与认知技能,针对情境化的问题自行建构答案,故而能深入检视学

生的基础素养.它既测试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能力,更是测试国际教育当中的理解能力

.国际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对国际事件的态度、语言发展与交流沟通能

力、全球文化视野的框架.STEM强调多学科、跨学科的整合,采取项目学习的方式,尊重

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开发,通过整合来提升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

在中国也有不少成功实施STEM教育的案例.我观摩过成都七中的“高中融合式国际课程”,

它的核心理念是“融合”,本着“国际教育本土化,本土教育国际化”的研发方向,确定四

个板块的融合作为研发的主要内容:一是学科内的融合,二是学科间的融合,三是综合实践

课程与学科的融合,四是德育体系的融合.评估方式强调借鉴西方教育中“多元化评价、过

程性评价”的理念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综合发展、个性成长.我们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就

是倡导让中小学生具备在全球化社会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为此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

式,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倾向(如专业发展倾向、人生规划)

指导,让学生突破狭窄学习环境的定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因此STEM的理念与

我们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现在我们强调构建人类共同体,培养学生的

人类共同体意识,也是同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周满生的报告高屋建瓴,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角度阐明了运用STEM促进学生数学、阅读、

科学等方面的创新与融合,促进学生多学科、跨学科的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从而适应教育

的国际融合趋势,为新时代教育的国际融合指明了一条切实的路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程方平教授作“‘

国际化’不等于‘外语化’”学术报告:当今中国人的学习从幼儿园就开始有外语教学,外

语学习的压力甚至遍及诸多领域,终极人们的一生.这种全民学外语、终身学外语的现象早

就受到了尖锐的质疑.应该说,学习和掌握外语是进入国际化最重要的基础和工具之一,但

并不意味着仅有外语能力就可以在国际化中抢占优势、规避风险、减少误解、正确地向世界

传递中国的信息.在国际化进程最核心的思想意识中,向世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和强大

自身.在谈到所谓的国际化时,关注一体化、标准化的确是重要的维度,但还有相应的其他

维度,如多元化、本土化、民族化等.后者是保持人类生命活力、保护人类文明“生态安全

”的重要认识基础和价值取向.作为中国政府和教育界,在推进国际化的努力之中,在重视

多元化时不能忽略中国自己“本元”的价值及传承.国际化不应该是去民族化、去本土化,

相反,更应该通过继承、传播和弘扬民族化、本土化的优良传统,使世界的发展欣欣向荣、

左右逢源.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历史悠久、文化丰盛、擅长教育、包容性强、懂得尊重、追

求和谐的国家,对于国际化的理解绝不应是以迷失自我为追求目标和代价的,相反要充分意

识到,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智慧,在中国教育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的尊严和价值不能靠

放弃自己的文化,而应是带着自己的文化为人类做出与众不同的贡献.为此,越是在国际化

的环境和氛围中,就越要有民族和本土意识,越要有中国优秀文化教育传统的支撑.理智地

看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所谓的国际化不仅包括走

出去的适应问题、身份问题,也包括如何对待国外教育输入的问题,还包括冲突、影响和解

决之道.其次,要明确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主要是为了按照教育规律和自身轨迹更

好地发展,而不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最后以迷失自我、丧失自信为代价.第三,要通过了

解和研究自身的传统、优势、问题和底线,并以此作为政策法规制定的依据,能对可预见的

具体问题有适宜的帮助和指导.第四,要借鉴中国以往向外学习和开放的经验教训,不仅要

重视“削足适履”、“东施效颦”等中国先人给我们的提醒,也特别要注意近代以来的经验

和教训.第五,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研究,继承和挖掘中国传统教育的优良传统,并以适合

的形式向世界传递.第六,要让所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认识到,只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

、历史和教育有基本自知、自爱、自觉,才能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获取自信、自立、自重、自

强的体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反之,即便是外语学好了,但没有对本民族本元传统的认

识、了解、尊重和敬畏,其发展也是前途渺茫、可悲可怜的.在以上诸方面,学界和各类学

校的国际化探讨固然重要,政府的主导更要深思熟虑、目标明确,起到正确、理智的引领作

用.程教授的报告鞭辟入里,对当下全民学外语、终身学外语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反思,警醒

人们尤其是教育者,应理性看待外语教育与外语学习,应坚守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民

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此才有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融合中恢复、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

从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积极促进新时代教育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文学院教授武宝瑞作“坚守与融合的有效平衡”学

术报告:通过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历史与发展表明,半个世纪以来,书报资料

中心坚持以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始终遵循“学术为本,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

,“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编辑出版了大量享誉海内外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

信息资料,被誉为“中华学术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而这正是文化坚守的典范

,也是国际融合的先锋.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与西方的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在新时代,如

何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坚守与融合始终是摇摆的两个方面,必须在“坚守与融合”中寻求有

效的平衡,才能完成新时代教育的神圣使命.武教授的报告充满了民族文化的自信,表明了

高等教育界在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方面不辱使命、不负担当.

Nigel ForbesHaper和蔚政伟博士作“国际教育——一种不同的解读”学术报告:作为前I

B国际文凭组织亚太区教学项目总监、学校认证与服务负责人的Nigel ForbesHaper先生与

前IB国际文凭组织区大学预科课程审核委员会委员及主考官、成都六洲书院筹备处负责人的

蔚政伟博士,密切合作二十多年,深谙中西文化,他们联袂演讲,以外语与中文同台绽放的

方式生动演绎了什么是国际融合教育.他们特别反感把国际教育等同于西方教育,认为任何

国家、任何地区的教育从某种角度而言都是国际教育,都是植根于每个民族文化土壤的教育

,都是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模式有

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需要反思其是否是唯一合理的模式,需要反思其能否培养出

具有独立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学生.针对此,弄明白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探究式学习

模式便具有了显而易见的优势,它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生成

一系列变化的概念及区域性情境,对同样的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学生在探究、协作、理解

的基础上发展思维与能力.而这些,也是达成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二人的演讲中西交融,

成为本次论坛“国际融合”的精彩演绎,与会者深受启发.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教授作“关于文化建设与表达

的理念问题——以成都市的文化追求为例"学术报告:站在绝大部分成都市民早已经彻底解

决温饱问题的当下,我们必须明确“发展天府文化,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实现最高端的国

际融合)需要全新的面向未来的文化理念.一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增强自身文化软实

力的深厚根基.二是构建温暖的城市人文环境——保护并丰富自然天成的“后现代”气质.

“后现代”是超越西方模型的现代化的人类发展状态,其标准是一个城市同时拥有健康的经

济、活跃的文化、舒适的生活.成都自然天成的“后现代”气质来自天府文化“八源”的滋

养,和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天府儿女对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珍视与现代应用.发展

天府文化,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就是在此基础上营造更温暖的城市生存、发展环境,形成城

市对全球最优质的人、财、物自动汇聚的吸引力.三是建设一个被仰望的城市——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关键词即“尊敬”.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应注重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新维

度的开掘,对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有新高度的触摸.要立足广大市民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既

充分照顾他们的行为模式、审美习惯、接受心理,也要具备宽广视野,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

先进城市的做法,达成天府文化的逐步、有效浸润;同时,努力以一流标准打造精品工程,

体现成都特色和能力水平,展现成都综合文化实力,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艺术

名城、文创之城和世界文化交流中心.四是用命运共同体意识重新审视、阐释、传播中华文

明.还原真实的历史,善待中华民族历史上出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伟大先贤和英雄豪杰,全面

建立起自己的偶像系统,承载和表达中华文明的高贵与伟岸,并与东亚乃至世界建立更加广

泛的历史文化共识,实现成功的相互学习、交流、借鉴.谭教授侃侃而谈,其报告充满人文

气息,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追求方面对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进行了丰富的阐释,也启发教

育界同仁拓宽思维,积极利用文化城市建设资源,坚守城市文化发展的深厚历史与优秀传统

,从中吸取丰厚的养料,滋养新时代的教育.

原成都市第七中学校长刘国伟作“中学教育的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学术报告:在不断向着

教育现代化方向前进的过程中,文化坚守和国际融合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和业内共同关

心探讨的重要话题,更是学校育人的理念问题和实践问题.文化坚守的实质是价值观的坚守

,以及开放、尊重、包容和坚定.文化坚守的价值意义体现在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本

身也是国际化的标志)、国际化中,使教育成为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坚守者、传播者、建

设者、发扬者,也使教育更好地培养既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又有世界参与能力的中国人,为

共建更加美好和谐的共同世界,而做出教育贡献.我们也不可回避,文化既有坚守,同时也

包括内涵深化、时代的发扬和创造(即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悠久、多彩、灿烂的历史和

文明.某种意义上,创新是更高境界的坚守.教育的交流借鉴,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

意识、架构和实践,我们的中华文化和教育文化既是基础也是前提.国际融合是国际化的深

化.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待和把握文化坚守和国际融合就是坚守三观的教育、坚守做人的教育

.刘国伟还以成都七中为案例阐述了基础教育阶段在文化建设和国际化推进方面的路径.文

化坚守要具体到教育文化的坚守,首先要坚守素质教育的育人方向.“人文滋养,个性成长

”是成都七中多年来办学特色的浓缩和提炼,也是学校长期坚持的办学方向,也应当是一个

教育规律.其次是课程建设和选择的坚守与创新.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并不断优化,优

化课程自主选择,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入“学教”方式优化和创新研究.再次

是教学行为方式的改革创新,包括翻转课堂与教学微视频应用的不断深入,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机制的探索.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策略方面就是国际融合.刘校长的报告通过丰富的案例从

学校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阐释了文化坚守与国际

融合的有效措施与路径,在中等教育方面具有示范与引领作用,是新时代教育的积极探索.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作“修养的意蕴与方法”学术报告:这里所指的修养主要是指

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和所用

的功夫,是通过修养的功夫使自己变得有修养.一个人身上善恶优劣的道德品质并不是先天

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个体道德实践中形成的.没有个人的主观努力,就不可能

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修养,《辞海》有这样的注释:“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

.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求其粹美”“期其充足”是修养的目的.“求其粹美

”是为了使自己心地更加纯粹、行为更加美好、举止文质彬彬,“期其充足”是为了让自己

的精神更加丰盈、人格更加完美、见识更加丰富、处事更加从容.该注释揭示了修养对自身

人格丰富与完美的意义和价值,有了修身、人格完美的基础,推己及人,就可以“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指示了修养的

路径和方法.陈教授以“治玉”过程中的“切”“磋”“琢”“磨”为类比进行了形象化的

解析.用“切”的方法,找到自己的“三宝”,让自己成为一个自重、自爱、自信之人.坚

持“磋”的修养,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美好的人.在“切”“磋”“琢”“磨”

中,先有“切磋”后有“琢磨”,蕴含着先成人后成才、先要做好人再去做成事的价值追求

.就教育而言,这本身体现了以身立教、以身示范的教化意蕴.“琢”的功夫是根据玉的特

征和人的需要,对玉所下的雕琢功夫.人生修养中的“琢”,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质和

社会需要打造

自己、磨炼自己.以教师为例,就是要根据教师的专业标准、根据社会的需要,把自己琢磨

成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琢”是一种粗加工,得到的只是粗坯;“磨”是精细加工,通过

打磨,玉器表面细致光滑,呈现灿烂的光泽.就教师而言,通过师范专业的系统学习和修炼

,经考核合格后,师范毕业生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拿到教师资格证和学校聘任书还只是形

式上成了教师;真正的教师是一个在学生心灵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能给学生人生留下美

好回忆,让学生能够因为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的教师.换言之,即使一个人拿

到了教师资格证,即便被学校聘任,这也只意味着他具备了“做”教师的必要条件,具有了

成为教师的可能.倘若不能按照教师的价值标准来行事,他也不可能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名

完整意义上的教师.强调“磨”,意味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意味着修养贯穿一生,“学不

可以已”.在新时代的教育中,教师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与引导者,讨论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

必然离不开教师这一主体.陈教授的报告引经据典,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修养尤其是教师

修养的启发方面阐明了如何坚守传统文化,对与会者颇有启发,是在教师层面对新时代教育

中如何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并努力践行的积极回应.

成都市实验小学李蓓校长作“坚守与传承经典文化,树立与提升文化自信——成都市实验小

学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实施”的报告: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和深入,国界越来越模糊,随着多

元文化的冲击,“中国人”的符号、“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文化基因受到了前所未有

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成了突显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路径,是时代赋予每一

个中国人的新的历史使命.二十四节气从春秋时期开始订立“冬至”,到秦汉年间完全确立

,再到今天,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依时而动的农事活动与生活

诠释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丰富多彩的节气民俗演绎和弘扬着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

主旋律.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大量诗词歌赋,表达和丰富着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本身

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大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清晰地听

到了时代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殷切呼唤.因此,在学校课程研发的顶层设计中,也与时

俱进地将二十四节气课程纳入了课程体系,举全校之力,研发节气课程,推进课程实施,以

期让传统文化落地未来学校,为学生的成长铺上一道厚重而庄严的文化底色.在课程研发的

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至上、甄选精华、体验为主的原则.课程研发遵循“调查学情,解读

内涵→甄选养分,任务前置→细密实施,体验为主”的流程.在研发中,要尊重学生的学段

差异,目标设定差异化;在充分尊重已有节气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确定了

文创、艺创、耕创、食创四大版块的主要内容,内容设计结构化,体验方式多样化.近年来

,成都市实验小学正在加紧建设未来学校.但我们认为,未来与传统并行不悖:民族的,才

是世界的;传统的,更是未来的.坚守和传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根植下民族优秀文化的

种子,能使他们更好地受益、成长,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李校长的报告颇接地气,通过一所小学

的生动案例,表明了基础教育界在文化坚守方面大有可为,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

当中寻找一个点深入挖掘,开设校本课程,让小学生从小浸润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里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文化自信,培植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从而更好地坚守和传承传统文

化,为国际融合打下坚实的民族文化的根基.

棕北中学丁世明校长在“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报告中,分享了棕北中学在国际教育方面的经

验.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办学思想,将“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作为核

心竞争力,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紧密围绕“创一流名校,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目标,确定

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为双翼”的“一体双翼”特色发展模式

,深化质量意识,潜心内涵发展,持续品质提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实现多元文化互动、

驱动教育改革创新,以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棕北中学品质提升、内涵发展的契机,取得了良好

的办学效果,先后成为全国AFS项目学校、省艺术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和成都市首批教育国际

化窗口学校,等等.在新时代,如何回应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呢?应该系统地思考,应该是

课堂、课程、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统融合,而坚守始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在这个过程

中,始终把师生发展作为学校整个发展特别是国际化推广工作的重点.为此,该如何去尊重

人、激励人、发展人?教育培养的既是个体的、有鲜明个性特长的人,同时更是一个中国人

,还是一个世界人,也就是要求教育“以人为本,面向未来”.在新时代,党和政府对教育

人、对人的教育发展提出了很高的期望,我们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

历史使命,而且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那么,该如何“以人为本

,面向未来”呢?那就是要确定培养具有民族意识和国际视野、尊重多元文化、通晓国际规

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人才的目标,并从学校的育人目标的整体设计来贯通所

有的教育活动.从教师发展的角度而言,要成为有思想道德、有理想情操的教育者;从学生

发展的角度而言,要成为高素质的、充满文化自信的国际化人才,在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的

过程中,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全面地成长.丁校长的报告分享了年轻的优质品牌学校的成长

历程,探讨了新时代赋予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学校的成长历程、师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坚守

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国际教育的过程.与会者颇受启发.

成都市通锦中学校谭六三校长作“我的学校我的家"的演讲:从其国际化的家庭讲起,女儿

在澳大利亚一所小学教授中国文化,每逢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日,便电话告知女儿,并在电

话中探讨每一个节气的文化意蕴及其文化习俗,然后让女儿讲授给外国小朋友.这便是一个

中国人对“文化坚守”的生动实例.而在其所任职的学校——成都通锦中学校,其文化主

题词“通四方锦城,达天下大道”则契合了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在学

校用心学习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游学与留学”“学校互访”“校内校际交流

”等途径实施国际融合,十多年来有几百名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走出去,行进在国际融通的教

育大道上.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国际理解教育及比较教育是当下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谭校

长的演讲通俗浅显,用家庭的文化坚守与学校的国际融合阐释了此次学术论坛的主题,让与

会者坚信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再到大学的教育者都应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

长期坚持不懈必将真正地走出去,达成国际融合的目标.

青岛黄海学院信息资源部部长管会生教授以“民办高校要‘和而不同’”为题发言称:多家

民办教育研究机构2002-201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民办教育用1%的公共财政资源提供了近

20%的公共教育服务,我国民办高校数现已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85%,在校本科生规模占

全国本科生总规模的338%.(参见《民办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创刊词》)优先发展教

育,实现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能满足百姓需要的教育,就要重视民办教育发挥的重要作

用,就要大力提高民办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也是提高民办高校社会认可度的关键.新时代,

民办高校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已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重要转变.“

和而不同”源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取义常怀兼容精神,

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

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是处理不

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

律.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若能做到“和而不同

”,就可以弯道超车、跨越发展.2015年3月,包括知名科学家施一公、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陈十一、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在内的七人,“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

研究性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同年7月,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这家非公募基

金会是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并将为西湖大学募集捐赠.西湖大学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

院”已在2015年注册成立,并在2017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19名博士生和13位PI.2018年2月14

日,教育部签署发布了一份公告:《关于同意设立西湖大学的函》.这意味着中国第一所“

民办研究性大学”——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公告将西湖大学定位为一所“社会

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从举办研究生教育起步,适时开展本科生教

育”,并指出,希望它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做出贡献.西湖大学从创建建

议的提出到开始招生,短短两年半时间,充分体现了创业者们的工作效率和创新思维.这一

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科学,是科学家应该干的事

情;从美学角度看,“简单是美”;从管理学角度看,“简单就是效率”,所以我们说,做

到“简单”还真不简单.IT巨人史蒂夫·乔布斯说过:“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努力让你

的想法变得清晰明了,让它变得简单.……到最后,你会发现它值得你去做.因为一旦你做

到了简单,你就能搬动大山.”管教授的报告别具一格,从民办高校的视角回应了新时代教

育中民办高校应有所为、将大有所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与公办高校“和而不同”,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在高等教育事业中

,与公办高校共生共荣;可以预见的是,2018年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西湖大学——中国

第一所“民办研究性大学”,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跑者.管教授的报告让人们

对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满怀憧憬与希望.

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曦博士作“‘一带一路’与国际教育发展"学术报告

:我国政府在

2016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明确提出:教育合作的重要使命,就是缩短各

国先进技术应用的差距,建立共同进步的全球化新机制;这样的教育合作,不是单纯的教育

领域之间的合作,而必须将产业合作、技术合作和教育合作统筹考虑,也就是以产教融合的

方式来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互联共享的扁平化时代

,教育越来越需要共同创造和共同分享知识,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时代潮流漫卷世界.这

与国际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高度契合的.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主要是构建“政产学研

用”的国际教育发展综合体:“政”这里指政府及相关政策法规,对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起

着规范指引;“产”指与国际教育发展的相关企业和机构,为国际教育发展创造基本条件和

服务体系;“学”指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提供国际教育的主阵地或生源基地;“研”指科研

机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制国际教育发展的体系标准,动态评估国际教育发展的

实效;“用”主要指应用,以市场为导向,强调“用户体验”,是产学研用的精髓,换言之

,“用”是“政产学研用”协同运行的目标.“政产学研用”模式具有四个特征:一是目标

一致性,要求不同主体基于自身利益对协同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价值诉求,但创新意识和创新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同主体战略协同的契合点;二是主体互动性,既要求政府、企业、学校

和科研机构等主体投入各自的人才培养资源,也要求金融机构和科技服务*等相关主体的

协同支持;三是时空接续性,要求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

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时间上保持连续的动态匹配,在空间上紧密衔接,实现生产、教

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四是效果倍增性,要求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各展所长、各尽其力,各方共同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培

养,其效果在相互作用中放大.杨曦博士的报告具有国际视野,紧密结合我国“一带一路”

倡议,在此框架下解读国际教育行动,体现了我们国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具有

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此,无论是基础教育界还是高等教育界,都应致力于培养

创新创业人才,搭上新时代国际教育的快车,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有力推动各国教育的

积极合作,更好地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知识技术共享和教育资源流动,并进一步彰显我国的

文化软实力.

四川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黄英杰教授作“兴技,教育为公——论新时代教育之

立‘心’”学术报告:教育即是立“心”、养“心”,安顿、呵护和实践“心”,这是中国

古典教育的重要特征.学问之道,教育之实践,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皆集中于使心纯净无

私,使其晶莹剔透,使其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和勃勃生机,这是教育的基本义.当今时代教育

急需立三“心”——仁心、匠心和公心.三“心”的关系是仁心为本,匠心和公心皆生于仁

心.仁心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包含着丰富的亲情基础,并上升到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本身的

热爱.教育无仁心不成,教育如何立仁心?需要彻底消除物质功利主义和算计的教育哲学,

重建人文艺术类课程体系,重新确立人文艺术类课程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教学方法上,

它可以如孔孟之采取讲授加(社会)游学的方法,亦可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对话法,适合

即可.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人文艺术类课程除了发扬中国古典之诗(艺)教传统,继承中

国文化的乐感精神,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情怀外,同时还需要融合西方古典教

育的悲剧意识,形塑个体对人生的忧患意识和在宇宙中的敬畏意识.悲喜平衡,个体对人在

宇宙中的位置方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成就一个刚健有为、张弛有度、富有价值和意义

的人生.匠心,即是工匠之心,是掌握了科学技术又能够熟练把其转化为工艺制作的心.教

育如何立匠心?需要破除轻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心理,把科学技术教育类课程置于学生学习的

重要位置.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科学采用的是实验法或演算法,可以是单独的实验,亦可以

是团队合作的实验;技术则是制作法或操作法,可以是单独的制作,亦可以是师徒合作的现

代学徒制;等等,适合且有效即可.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科学技术类课程要着眼于基础科

学原理的授受与探讨,着眼于技术创造的实践与训练,并且把两者围绕实践中的问题结合起

来,互相支撑、相互验证.无法技术验证的或无法用原理解释的,遵循实验的或制作的逻辑

,疑而存之.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当今时代全球生态的恶化和危机,科学技术教育有必要从

西方主导的技造自然观转变为中国文化主导的技法自然观,多从遵循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也

即是生态的角度考虑问题,当是未来人类的福祉.公心即是公正平等之心,是之心,是

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之心.当今时代是的时代,的文化不会自动持续存在,需

要经由教育在一代代新生个体的心里唤醒,使其成为个体内在的心理素质,外化为个体稳定

的行为习惯.教育如何立公心?需要每一家庭、每一组织、每一部门、每一行业等都参与到

社会学类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中,全面重建社会学类课程.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立公心的教

育需要至少强化如下三个方面的课程:其一是要挖掘和整理中国古典文化推己及人的思想资

源;其二是融合西方社会之法治经验的合理内容,使个体之公心的实践建设基于法治的基础

之上;其三是对弱者的关爱内容,发掘人类文明史上能够体现对弱者关爱的材料,编成课程

供学习者学习,滋养其公心,使个体之公心益加充满人性的光辉.黄教授的报告纵横捭阖,

古今中外相互融通,充满哲理与人文的光辉,启发教育界要重建人文艺术类课程、科学技术

教育类课程、社会学类课程.三者既分别对应于“仁心”“匠心”“公心”,又相互关联、

密切交融.打通三类课程体系,培养“三心”兼具之人是教育的目标.黄教授从中国古代文

化经典与西方哲学当中挖掘培养“三心”的教育方法与内容,这种研究路径本身就充满了文

化坚守与国际融合的意味,值得与会者深思与借鉴.

成都市龙泉中学国际部李小琴主任作“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龙泉中学教育国际化实践与探

索"报告: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如何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已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前沿探索,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将

基础教育和国际教育接轨,有效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课

题.成都市龙泉中学2010年正式成立国际部,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初步形成了以项

目合作为基础、中外文化交流为载体,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教育国际化工

作新局面.学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办学实际,定位“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

就应该是自身内涵和特色不断彰显的过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故教

育国际化工作应立足校情,梳理学校办学已有的国际化方案,进一步挖掘其国际化内涵,并

注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有效策略包括:积极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广泛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推进办学理念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资源国际化;拓

宽交流渠道,推进师资、生源国际化;扩大教育影响力,推进教育合作国际化.从而使教育

国际化与学校办学相互契合,融为一体.在学校国际化进程中,既让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同

时又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怀;既学习世界文化又传播中国文化,同时提高实际运

用外语的能力;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干部团队,迅速提升学校整合和利用全球教育资源的能

力;迅速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意识和教学能力,从而达到逐步开展全面教育国际交流的目的.

通过多年的实践,龙泉中学教育国际化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办学视野初具国际化,

二是课程发展多元化,给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多元选择,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

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在未来,学校将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既趋合时代、把握

定位,又创新融合中外课程、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能力.李小琴的报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学校办学实际,回应了中等

教育界在新时代教育国际化中为何、何为,以此彰显了成都教育的文化特色与国际范,其所

采取的措施切实可行,收到了明显成效,值得其他学校借鉴,为培养既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

蕴又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砥砺前行.

冠城集团教育事业部教学督导何强作“静心明礼,开创文化复兴之路的探索与实践"学术报

告:通过分析文艺复兴的起源、历史背景、动力等方面阐明文艺复兴实际上是欧洲人将东方

(包括阿拉伯和中国)文明的硕果结合古希腊文明,以古希腊文化的坚守实现当时的国际融

合.据此,西方文明以文艺复兴的方式完成了当时的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开创了新的时代

,开始超越东方文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文化坚守和国际融合是世界发展的必

然.中华文明作为唯一延续不断的文明,其生命力来自于它对一切外来文化的包容、吸纳、

提升.在一定意义上,在已有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可以找到其他文明所有的优秀基因,只是

这些内容最终“入华夏则为华夏”,以中华文明的模式展现出来.在国际融合的大趋势下,

教育到底该以什么内容来突破,必须思考我们认为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内容的本质是什么,然

后思考现在如何做、为何这样做、可否用其他方法做、应当用什么方法来做,最终达到更为

合理、简便和高效.为此,必须找准教育变革的核心方向,寻求文化坚守之路.各种传统文

化课程只是我们发展学生“生命的活力、学习的能力,成功的实力”的一种方式,重心在于

探索传统文化给学生带来的全面提高,追求的重点不是一个结果的展示,而是学生专注、合

作、实践、创新等能力的体验和培养.在教育改革的需求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新的思考

模式.传统文化关于“静”和“礼”的要求,事实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内容最核心的部分

.我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静心”“明礼”内容和方法,足以锻造一枚打破科学发展“玻璃

天花板”的“尖刺”.教育界应该深刻挖掘传统文化中“静心”“明礼”的内容和方法,融

合其他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确保传统文化在国际融合中高

地的地位.何老师的报告深度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静心”“明礼”的优秀基

因,并强调以此作为国际融合中的中华文化坚守之基,从而大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道德

价值观等,方能在国际融合中立于不败之地,给与会者带来诸多启发.

三、分论坛:深入研讨与经验交流

为了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会议还在学术报告之后分为六个分论坛进行.各位专家、校长就

目前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深入与国际化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并从中启发了

新颖的观点.

主持分论坛并对分论坛讨论进行总结发言的有: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张文川、成

都龙泉中学国际部主任李小琴、成都树德中学书记兼光华校区执行校长陈华忠、龙泉驿区四

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校长王开宇、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中部校长谭红、成都龙泉驿

区第五小学校长吴璀、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张华等.纪大海教授对学术论坛进行

总结发言.

在分论坛中,青岛黄海学院信息科学学院院长管会生讲述了其人生经历,无论身处何地、陷

入何种困境、从事何种工作,都没有放弃对中国古代文化作深入研究,都以发扬光大中华

民族的优良传统文

化为己任,坚持不懈地进取,推动民族文化的进步.国际融合的原则是建立在民族发展的基

础之上.管教授还以成都为例,对成都的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大加赞赏.认为成都作为四川

的省会城市,不仅先民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发展成为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她的发展

也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之上的,然后走向国际世界.在飞机上,我们就会看到成都金沙遗址博

物馆的两座标志性建筑,方圆结合,格外醒目.纵观国内,能够把文化遗址建在城市中心的

就只有成都,这其实体现的也是一种文化坚守和国际融合,其中文化坚守重在对传统文化的

坚持.

与会者还在分论坛中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办学经验,分享了在“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的道路

上的成功和喜悦.龙泉驿区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作为一所新办而有影响力的高完

中学校,近几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与它坚持文化坚守有着重要的原因.学校以“静学问

道天下关怀”为校训,其中的“道”就有着深刻的含义,“道”就是中国的文化坚持.例如

每周星期一升旗仪式,除了现场学生管乐团演奏国歌、全校师生齐唱国歌外,全体师生还要

进行国学诵读.既有台上语文教师的引读,也有台上班级学生的范读,还有全体师生的齐读

,声音洪亮,气势宏大,全神贯注,具有震撼力.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坚持,更是一种文化

坚守.同时,学校每年都会接待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中小学生来校

访问,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给来宾展示书法、表演茶道等,让来宾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巨大的

收获.这就是一种民族传统中的国际融合.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中部校长谭红也就“文化坚

守与国际融合”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介绍了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的实践经验,阐述了“教师培养”在其中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初中部执

行校长梁大才也围绕“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的主题,介绍了该校坚持

“以育人为中心,学习和爱好为两翼”同步发展的“一心两翼”发展模式,把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化、活动化,并积极融入国际竞争力人才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中,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推进学校提质升位.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民办学校的文化坚守重在对特色文化的坚持,而

国际融合更是在民族精神引领下的国际视野的开阔和包容.

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论坛举办很成功,是对习总书记坚持文化自信的深刻解读,通过各位专

家的思想引领,澄清了以往那种片面追求“外语化”“游学化”“留学化”“外教化”的国

际教育误区;明确了国际教育不是“外语化”,也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国化”或其

他“国家化”,中国教育也是国际教育的一部分;明确了国际融合不是把中国教育变成外国

教育,而是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只有文化坚守,才能国际融合;明确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就

是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其中中国灵魂才是根本!大家更加坚定地认为

国际理解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要深入了解本国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

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以继承文化传统和弘扬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互学互

鉴,培养既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又具备国际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竞争能力,更拥有

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独立思维能力的新时代中国学生.

本次论坛让大家对“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大到作为教育人

、中国人,小到作为个体人、社会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责任意识.大家坚信,在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网络化的今天,教育国际化是我们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

要,是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需要,是实现自身改革创新的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将以教育

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期望:《教育与教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通过举办这次国际教育论坛,彰显了《教育与教学研究》在服务新时代教育方面勇于担当的

精神,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好评.全体参会者非常感谢《教育与教学研究》编委会应新时代、

新教育所需,为大家搭建了如此高大上又很接地气的一个平台;让大家在专家报告中感悟思

考,在分论坛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同时,大家希望《教育与教学研究》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将这样的论坛延续下去,能让大家在

明晰方向后,更清楚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有哪些已经做得好的值得借鉴的

地方,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怎么做到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或不再接受

继续教育的中国公民又该如何引领示范,学校、社会与家庭如何有效结合完成新时代新教育

的神圣使命.大家更希望《教育与教学研究》为大家搭建更多更丰富的平台,如专家引领,

进行一些相关话题的课题研究,不定期举办文化沙龙,开展经典阅读分享交流会等,让更多

教育话题持续开展并深入下去,让教育与教学研究真正落实,做到实处,做出成效.面对大

家的殷切期望,《教育与教学研究》编辑部成员与编委会专家深感责任重大,必将上下

求索,通过打造高品质的学术平台与充满智慧的学术共同体,凝聚专家、学者、作者的力量

,为新时代教育苦练内功、勇担重任、一路前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我们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

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

、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底气,一个具有

悠久和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才可能有真正的自信.大国崛起,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除了依仗国家各项硬实力的提升外,也需要依凭文化软实力的繁荣和辐射.新时代

新气象,教育界既要坚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以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为培养具

有中国情怀、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文玉)

总而言之:上文是大学硕士与新时代教育本科新时代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教育与教学研究和新时代教育和坚守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基础护理学》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分析 骆亚南1,2,刘蓉1,刘翔1,孟火娟1,杨玉佩1,陈偶英1(1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系,湖南永州425006;2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摘要护理学科迅速发展,护理模式.

2、 在《生活和哲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广西南宁三中(530001)徐欣摘要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 而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心理素质教育,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3、 国内首个《数字建筑白皮书》发布丨三新勾勒建筑丨未来式 文本刊记者 孙璐1 月11 日,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主题的“建筑业数字变革与创新发展高端学术交流会”隆重召开,国内首个数字建筑白皮书问世 &l.

4、 《教育传播学》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实例 1 概述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是指任课教师基于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制作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的课程,实现知识传递;随后,学生根.

5、 从《呼兰河传》看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本文尝试从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探究呼兰河传中贯穿零零碎碎的故事和人物的内在的线索 呼兰河传一文平淡细致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也展现了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儒释道……中国传统.

6、 探究改善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现状的有效策略 摘要对于任何人而言,青春期阶段都是其价值观与判断力形成的决定性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工作,对于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培养建立而言十分重要 笔者通过分析现阶段初中教育在法治教学方面的现实情况,探讨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