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空间结构期刊 空间结构论文 空间结构杂志社

有关空间结构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和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工业协同的空间结构效应评价有关论文范本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空间结构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2

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工业协同的空间结构效应评价,本文是空间结构有关论文范本跟空间结构和柳来河和协同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基于柳来河一体化区域2002~2014年城市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仍然是城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城市工业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尚未显现.在促进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工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政府合作,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关键词】集聚经济圈 产业协同发展 空间结构效应 柳来河一体化区域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和区域以构建集聚经济圈作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的背景下,对经济圈内部城市产业增长的空间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并不是来自于企业的“机械堆积”,而是来自于聚集于特定地域的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和集群内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地理上的聚集为集群内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了环境和条件[1].换而言之,产业在不同区域或城市重复布局乃至形成同构,将难以促进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但是,由于近年来集聚经济圈发展迅速,覆盖面越来越广,一些学者也开始探讨集聚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可能带来的合意性.他们认为,在区域产业发展上,充分利用集聚经济圈内区域(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间产业分工及其有序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统一协调规划,经济结构调整优势互补,基础设施互联共享,从而推动区域整体发展[2],产生显著的活力与影响力,并进一步在更大范围以及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3].

2013年正式启动建设的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属于新兴的集聚经济圈,该区域涵盖广西境内中部柳州市、来宾市、河池市三个城市,是广西最发达的工业城市与最落后的贫困地区交织并存的地区[4].由于三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发展诉求和条件,使得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发展面临了不少难题,其主要表现为:经济圈内城市发展态势和资源禀赋差异大;城市间资源共享、战略协调、产业整合难度大;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广等,这对探讨集聚经济圈内产业增长的空间关联性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因此,本文以柳来河一体化区域的工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城市面板数据,评价该集聚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并进一步阐释这一效应的原因和优化对策.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和指标数据说明

本实证研究采用包含空间结构效应的区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为:

其中,Y代表城市工业的产出,K、L、A分别代表各城市与工业有关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因素;DY则是本文重点关注的指标,它代表区域不同城市间工业发展的空间关联影响,本文称为空间结构效应.将模型(1)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

本文实证研究的对象为柳来河一体化区域的3个地级城市,即柳州市、来宾市、河池市.所有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2~2014年,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以各城市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表示工业产出(Y),以各城市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表示工业的资本投入(K),以各城市工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工业的劳动力投入(L).相关研究表明,某个区域或某个城市如果拥有进入其他大规模市场的优越机会,即较高的市场潜能,又或者在产业协同关系上与其他城市或地域发展良好,那么该地区或城市会由于关联效应的外部性使得其经济和产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增长水平.由于在地理上一个城市会与若干个城市相邻,在本研究中将某一城市工业获得的空间结构效应归结为主要受到与该城市相邻的工业最发达城市影响,即用与某城市相邻的工业最发达城市的工业总产值代替DY这一指标作为简化处理.对于上述工业产出和资本投入指标,本研究以2002年为基期,用广西的消费指数作为平减指数进行了平减,该消费指数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为了提供更多信息和更多自由度,控制个体差异,从而有效地测度各因素对城市工业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普通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样本数据所取的时间序列观测值较多,而横截面观测值较少一些,待估参数有可能随城市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本研究建立以下计量模型:

(二)模型检验与估计

为避免模型设定上的偏差,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在建立具体的面板回归模型之前须对模型形式进行检验.由于该模型中的样本城市是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包含的3个城市,样本时期选择的是2002年到2014年连续13年,均不具有随机性,因此不考虑随机效应模型.据此,只需要在混合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变系数模型中选择以上待估模型(3)的具体形式.本文采用F检验确定这一形式,结果表明应该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地,由于集聚经济圈各城市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之间会相互产生区域关联和空间溢出,可能导致模型存在横截面异方差和同期相关,因此本文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UR)进行检验,对模型进行相应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实证研究使用的工具是Eviews6.0软件.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所示:

总体而言,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各解释变量系数均显著,模型可决系数较高,该实证模型对区域生产函数的总体拟合程度也比较好.

(三)模型结果分析

模型各变量的估计系数均代表各变量对工业增长拉动作用的弹性.由以上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资本K和劳动力L对本城市工业增长的弹性均是显著为正的,其中劳动力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资本的贡献,这说明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工业增长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的模式来推进.主要关注变量即城市工业协同发展空间结构效应(DY)的系数为-0.1466,且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各城市间的工业发展缺乏明显的相互带动作用,经济圈内相邻城市的工业发展还不能带动甚至抑制了本城市的工业发展.总的来说,本地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仍然是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城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城市间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尚不显著.

柳来河一体化区域主要涵盖位于广西中部的柳州、来宾、河池三市,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支撑[5].三市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单打独斗”状态,且发展思路和发展条件不一,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导致在推进柳来河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难,进而使该区域尚未体现出产业协同发展的正向效应.而立足于长远,柳来河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潜能是巨大的.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来宾与河池两市位居广西14个地级市发展末端,其富集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矿产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和高效利用,所以发展工业不仅会带动来宾与河池两市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是实现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整体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柳州市工业发展虽位居广西前列,但其受能源、土地、劳动力的制约日益显现,需要外部予以支持.柳来河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可以促使三市资源共享,尤其是在产业方面取长补短,科学配置,推动资源和产业获得更高效的利用,进而取得互利共赢效果[6].

《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打造广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西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新型城市群”,这对柳来河一体化区域的战略定位规格很高.在高度重视行政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方针政策引导下,《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柳州市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来宾、河池市能源资源富集、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腹地广阔的比较优势,着力推进三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组团发展,打造成为继北部湾经济区之后又一重要经济增长极,成为引领广西赶超跨越的新引擎[5].应该说,柳州、来宾以及河池三市的发展思路正在逐步契合,但随着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还有若干合作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一是,三市间还存在市场壁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区域间经济分工合作的主要推动力.然而柳来河一体化区域的组织和协调仍然主要靠政府来推动,企业作为微观主体的主动分工以及合作意识不够强.在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建设过程中,政府为产业布局的优化奠定了一定的框架基础,但还有如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等诸多问题需要企业和市场共同解决.同时,柳州、来宾、河池三市之间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市场壁垒,例如户籍制度、产品技术质量的标准、市场的进入准则、政府的行政性费用等方面的地方保护.同时,市场监管机制不统一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还不完善,也会形成无形的市场壁垒.二是,没有形成城市间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以及互补合作关系.柳州市是广西工业的龙头城市,在柳来河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引领其他两市的发展,发挥主要的辐射带动作用.然而,从现阶段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来看,由于区域内部的要素流通不畅,市场机制不完善,阻碍了柳州与来宾、河池之间的产业关联,同时也限制了以柳州市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影响了整个经济圈内的有效合作及产业互补,来宾、河池两市受到柳州的辐射效应远远弱于柳州自身的集聚效应,还未能实现《规划》中所指的“以柳州工业中心带动来宾、河池次工业中心联动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表现出柳来河一体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不明显.三是,政府协调机制不到位.一方面,政府缺乏对区域发展关键领域的专项资金支持[7];另一方面,由于三市政府一体化意识不强,受“做大本地经济”的政绩观影响,更多地去追求眼前的利益,导致政府间合作不密切,产业协同发展效应不尽理想.因此,这就需要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政府间有更多的共同协商和调节,将集聚经济圈域的长远利益与各城市的市场主体所追求的利益、地方利益有效整合,以达到利益的平衡与放大.四是,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还不完善.在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虽然已经达到了初步的联营联网,但是其配套设施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内的供电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滞后,还无法完全满足区域内部产业协同发展的需求.

三、政策建议

首先,完善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河池市与其他城市的交通设施仍是使用传统铁路与高速公路,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加速柳河高速铁路的建成,同时完善河宾、柳宾两端线路的建设,降低区域内的运输成本和减少交通的时间成本,从而使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通更加便捷,增进区域产业链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强供水供电以及信息技术网络的建设.完善和提高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内各产业园区的电网和变电站建设,以及供水站和供水设施建设,进而满足一体化区域产业发展对用水用电的高质量需要,同时加强三市间的信息技术网络一体化建设,让信息服务在一体化区域中流动得更加顺畅.

其次,加强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城市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意识.主要从思想意识和规划上着手.一方面,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和观念.三市间的市场壁垒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画地为牢”的思想观念局限性和政府片面的政绩观造成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地方保护主义.因此,需要加强三市在政策落实中的区域整体意识,通过新闻媒体以及举办宣讲会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干部群众传递区域一体化的总体发展思路,打破思想藩篱.另一方面,成立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发展领导协调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对三市一体化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凝聚有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因素,致力于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市场分割壁垒,为三市产业协同发展出台促进政策.

第三,建立柳来河一体化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机制.集聚经济圈不同区域、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模式存在差异,当前单纯依靠本地的要素积累已很难完全适应产业增长和经济升级的现实需求,而必须通过构建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形成区域产业联动、产业要素优化的资源空间配置,才可望实现集聚经济圈广域内产业发展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今后一段时期,应加强市场与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针对柳来河一体化区域三市各自不同的产业基础、发展诉求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统筹科学发展,合理分配和集聚生产要素.完善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促使城市之间重视产业合作,构建区域产业集群分工体系,形成区域内产业链优势互补、衔接配套的总体格局,进而形成产业广域集聚优势.例如,柳州市作为该区域工业最为发达的核心城市,在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它两市进行转移的同时,更需要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上寻求实质性的突破,其关键在于不断培育产业链系统集成商,优化和完善产业链.产业链系统集成商或掌控核心知识和关键信息、或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或设计运行规则、或提供交易平台,对于扩大市场规模,形成具有内生分工演进能力的市场化网络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柳州市相当部分大型企业的平台运营能力、规则设计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相对成熟,因此该市可以将制造产业链中一部分低成本、劳动密集型、标准化的环节外包给来宾市、河池市,自身则致力于提升一体化区域的产业链利润及引领形成一体化区域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来宾市、河池市通过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嵌入区域产业链合作,使竞争优势要素得到提升,也将有力地带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

上文总结:此文是适合空间结构和柳来河和协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空间结构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空间结构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区域产业协同的运行机理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研究马明摘要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为重点研究目标,详细分析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

2、 临空物流和区域经济协同性分析 刘春雷 薛宝佳 王军丽 ……(1 武汉现代物流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2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打造立体化交通物流体系.

3、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协同能力测度和评价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贵在京津冀协同创新 本文构建以知识创新能力为基础、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产业创新能力为关键、创新环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整体上北.

4、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资产核算与在区域医疗协同平台中的应用 0 前言大数据已经成为新的信息化浪潮,其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和价值(value)的特征,使得企业重新审视数据的地位 在肯定数据价值的同时,从会计核算.

5、 京津冀重污染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法律保障 摘要近几年的环境监测数据表明,京津冀区域的各项环境污染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最后10位的城市中,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基本上要占据6个8个席位 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

6、 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问题与 (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经济研究所,西安 710061)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石 十八大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