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国际企业跨文化融合策略论文 中国文化现象分析论文6000字 文化软实力论文3000字 中国酒文化10000字论文 壮族旅游文化论文 从众文化英语论文

关于文化研究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回顾和反思:我国班级文化综述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0

回顾和反思:我国班级文化综述,本文是文化研究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与综述和反思和班级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摘 要]我国有关班级文化的研究虽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始引发关注.近十余年,学者们将研究视野主要聚焦在对班级文化的内容、功能、特征的厘清和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研究等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在对当前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力求做到多方法、高质量,使班级文化建设回归生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关键词]班级;班级文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6-0010-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6003

国内有关班级文化的研究,虽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2001年之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此类研究开始走入学者们的视野,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研究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班级文化”为关键词展开检索,其源于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文章有389篇;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关键词展开检索,得到18954篇文献,其中,期刊7537篇、博硕士学位论文2650篇、报纸928篇、会议文献497篇,但源于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文章从2001年至今仅有152篇.通过对当前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及反思,以期促进本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班级文化研究的背景

追溯班级文化研究的根源,最早关注该问题的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WWWaller).他在著作《教育社会学》中提出:“学校生活、师生关系对整个班级的影响.”[1]学者杰克逊(Jackson.P.)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实际上也是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国外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的进展.探寻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的历程,最早始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20世纪90年始以“班级文化”为核心进行探索,发展至今已二十余年之久.以2001年新课程改革为分水岭,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新课程改革前

20世纪90年代,班级文化开始从校园文化研究领域中逐渐分离出来,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而出现研究“班级文化”的,并随之衍生出了很多理论思想和理论著作.吴立德先生在《班级社会学概论》中对班级社会文化模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探究,对班级文化模式的要素及构成做了粗略的分析[2];俞国良先生在《学校文化新论》中指出在学生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管理与教育相结合,还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3];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教授作为此阶段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系统阐释了班级文化研究的意义及性质,分析了班级文化的构成,并分别从价值观层面、规范层面、环境层面论述了中学班级文化建设[4].这些理论的提出与建构,对充实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的理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因缺乏一定的实践活动探索,班级文化建设大多仍遵循传统班级文化的建构,缺乏创新性.

(二)新课程改革后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国内有关班级文化的研究出现了又一次.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建立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显得颇为重要.相较于以往有关班级文化的研究,此阶段不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模式方面均有很大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两个指向,一是指向人,二是指向文化,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改变人,还要改变文化[5].针对这种变化,传统班级文化俨然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个性、自主、创新的发展要求,当下问题的衍出,无疑给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及挑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愈要显示出开放性、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江光荣在《班级社会生态环境研究》一书中从生态环境学出发对班级文化环境中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剖析[6].伍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中探讨了新课程改革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7].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如钟启泉、郑金洲等学者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发展,为新课改之后我国各类院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指导思路,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的发展.

二、班级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可看出我国关于班级文化领域的研究是多方面的.经归纳,可得出近十年研究笔墨主要涉及到班级文化的内容、功能、特征、存在问题与相关对策等方面.

(一)班级文化的内容研究

顾明远先生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辞典》中将班级文化定义为:“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班风等为其主体标志,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以及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8]可以看出,班级文化涉及范围极大,囊括班级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多方位影响,对近十年文献进行分析,可将班级文化研究的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文化物质、行为、精神等进行划分,有“二要素说”“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和“多要素说”.目前,学术界占据主流的说法集中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三要素说”(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和“四要素说”(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吴春燕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三方面进行[9].黄志平等学者认为:“在班级文化的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反映班级主体活动的规则;精神文化最具内在性,最能体现班级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班级文化的核心.”[10]潘丽珊、周勇、郝磊等学者认为班级文化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即精神文化(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文化(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励惩罚制度等)、物质文化(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和班训、出版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班级行为文化(如班级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等)[11].

2.根据班级文化外显特征进行划分,有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美国学者杰克逊最早将班级文化定义为一门“隐性课程”,我国学者海国华等人承袭杰克逊观点,认为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能使学生心情愉快,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也有利于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12].刘红云等人认为班级显性文化也可称为班级“硬文化”,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承袭这一观点,蒋泽群、拾晓锋认为:“班级之中的物质文化是班级自然和社会学习生活环境中的文化象征,是最可见、最易于接近的文化层,科学合理的班级文化所形成的氛围,既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又有利于陶冶学生心智,培养高尚情操,对学生身心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13]

除上述研究划分外,不同研究者对班级文化的构成又有不同见解.海国华在《积极建设班级文化构建学生精神家园》一文中认为班级文化除上述三种外,还应重视班级活动文化的建设.冀丽认为塑造班级文化,要从构成班级活动的人、事、物三方面去考察,因此可将其划分为班级主体的文化塑造、环境文化塑造、活动文化塑造三部分,在班级活动中,“人”是主导而活跃的因素,因此以主体文化塑造为重[14].源等人将班级文化建设按形态划分为动态文化和静态文化,所谓静态文化,就是教室里环境的各种布置,动态文化则更多指向班级行为文化,包括德育课堂、青年志愿者活动等[15].鲁洁、白芸等学者更是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将班级文化分解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

综上,健康班级文化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上述文化构成要素的综合,也不限于班级中的秩序,“它是富于激励和充满微型机的学习资源,是通向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16].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用环境和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班级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马克思也曾说:“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人.”《颜氏家训·慕贤》中写到:“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如此看来,班级文化对班级个体成员的发展起多方位影响.通过对当前研究进行梳理,可归纳出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种常见功能.

1.教育功能.班级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功能毋庸置疑应该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首要功能.张云杰等学者认为班级文化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引导、平衡、充实、提高的作用[17].因此,也有学者在其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层面上将其称作“心理调节功能”“心理优化功能”.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曾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更为人接受.”学生从良好的班级文化中汲取健康向上的养分,并自觉吸收、内化为自身行为意识与行为品质,不用教师和班级其他成员强制进行,而是学生自己进行自我吸收、自我调控、自我优化,这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极为有效,与此同时也为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一种隐性的教育保障.

2.凝聚功能.班级作为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单位,无时无刻不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关键性作用.刘红云在《班级文化建设略论》中提出:“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18]健康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班级向心力、集体荣誉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凝聚作用,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个体内在热情,还会对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与班级活动的开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3.规范功能.对于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提法.有学者将其称为班级文化的“制约功能”,也有人将其称作“约束功能”,归根结底都体现出了班级文化对于班级成员的言行举止具有规范作用.有学者认为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建设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上[19].另有学者认为班级文化氛围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成员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20].它以一种“化”的形式为班级成员提供应当树立和遵守的行为准则,使得学生个体意识产生共鸣,并自觉遵守和向班级主流文化靠拢.

4.激励功能.有学者认为,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与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21].也有学者从班风建设的角度出发,认为由师生共同创建培育起来的优良班风作为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反过来又作为一种最稳定、最持久的激励力量,推动班级工作,激励学生振奋精神,积极向上[22].

除上述四点外,关于班级文化功能的提法还有很多.除上述涉及到的四种功能外,张云杰还提出班级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王丽霞在《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提到了班级文化的熏陶功能,她认为:“集体的自觉意识连同集体组织的力量和舆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诱导和影响,依靠班级文化和客观情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这两种影响结合起来,就体现了班级文化的熏陶功能.”[23]张晓文在《班级文化的功能和有效途径探究》中提出了班级文化的个性化功能,并依据“苏联班级集体理论综合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着力揭示班级集体形成过程中‘儿童从一个服从外部影响的实体,转化为能根据已形成的信念成为独立行动的主体’的机制”[24],指出“班级文化的个性化功能表现为按照班级成员(主要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对知识文化的内在需求,教师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参与班级文化建设”[25].潘丽珊在其硕士论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对班级文化的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认为班级文化的功能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制约功能、激励功能、心理调节功能、享用功能、创新教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八个方面,只有这些功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力,才能构建出完善的班集体.

(三)班级文化的特征研究

当前对于班级文化特征的研究比较趋同于对其功能的研究,两者具有比较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集体性.班级顾名思义是以“集体”为单位存在的,这就要求全体成员行动的出发点是在集体的利益和视角之下,共同创建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同时,班级作为一个群组,其文化的建构不是由班主任一人独立完成,它需要充分发挥班集体内部学生、代课教师等团体的力量来协作建设.戴磊在《基于小学各学段特征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中提到:“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是班主任与全体学生一起,通过建设班级生活、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26]由此可见,班级文化所蕴含的集体性是不言而喻的.

2.社会性.有学者根据杜威“教育即社会”的论断出发,提出班级文化建设中还应重视“社会性”,其核心思想就是“让学校成为社会的缩影并与社会形成密切的联系,使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体会到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趋向,并在与社会的相互经验中获取知识及生活技能”[27].

3.规范性.有研究者认为:“规范性班级文化代表班级全体成员的集体理想、愿望和利益,对全班师生有一种规范功能.全班成员个人的思想、心理及行为、至少应是有关班级集体理想、愿望和利益的思维、心理及行为方式,都应和班集体的目标、理念、思想、心理及行为方式构成认同——要和班级文化相一致.”[28]也有学者指出:“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规范着每个班级成员的行为和观念.”[29]

除上述三大特征外,还有学者提出班级文化具有:“学生主体性、独特性、积极向上性、动态性”等特征.”[30]李文萍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特征》一文中指出班级文化具有“方向性、育人性、创新性等”[31].刘红云在《班级文化建设略论》中提出班级文化具有“渗透性”[32].卢妍宇在《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中指出班级文化具有依赖性与独立性共存、被动性与主动性共存、显性和隐性共存、可塑性与难驾驭性共存的特征[33].另有学者认为班级文化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多元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结合、独立性与开放型相结合的特征[34].笔者认为,班级文化的各方面特征是相得益彰的,当这些文化特征在班级中得到充分渗透之后,班级文化建设将会焕发生命活力.

(四)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张云杰在其硕士论文《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提出:“如果将班级文化定义为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则可以定义为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35]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内外部因素的融合,但就现阶段而言,尽管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断得到提高,很多教师意识到营造良好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群体成长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班级文化建设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仍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班级文化建设主体的单一化.王倩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缺乏意识,采取家长式看管,忽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36]主要体现在班级文化中学生主体权利的缺失,大多情况下,班级的大小事务都是由班主任一人说了算,缺失对学生意见的采纳,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处在一种边缘化的位置.也有学者指出:当前班主任在管理中习惯采取“班干部委任制”[37],使得大部分学生未能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之中.而作为其他任教科目的的代课教师而言,则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表现为“只管上课,不顾其他”的游离状态.教育不是个体行为,同样,班级文化的建设也不是班主任一人独霸,它需要同处一个班级环境里的各个主体相互配合,协作建设.

2.班级文化建设过于形式化.从横向范围来看,当前班级文化建设中最司空见惯的做法便是开展一系列的班级活动,但是活动成效普遍不高.一方面,表现在大多数的班级活动是由班主任牵头领导的,活动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应付上一级单位的检查,使得活动开展出现“名不副实”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班主任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实质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活动的开展并不能适应学生真实需求,大多情况于形式,未能体现其真正内涵.鉴于此,班级文化建设出现“浅层化、随意化、空心化、形式化”问题则在所难免[38].

3.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从纵向维度来看,有学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简单化、活动化、零散化、短期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三周的热度’.”[39]班主任受到某些影响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但由于前期准备工作的不足,往往使得活动开展遇到重重阻力,一般情况下很难坚持下去.潘丽珊认为:“现阶段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案例也绝大多数是横向地按照班级文化要素来组织材料,很少有按班级文化由启动到成熟的纵向发展线索来组织材料的.”[40]

4.班级文化建设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理应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的直接参与者.但就目前的文献而言,有部分学者指出班级文化建设中很少见到学生的身影,例如班级体中最常见的板报和墙板的设计与布置,大多情况下是由班主任自主选择一些具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去完成,剩余绝大部分学生则没有参与机会.其次,这些板报和墙板的设计也是参考一些常见的模版,很少有推陈出新的设计出现,缺乏新意,班级体的室内文化布置很多时候出现一种千篇一律的情况.这对于生长在其中的学生而言,思维和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长此以往,明显不利于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发展.

5.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理论支撑.王志彦、孔祥艳在《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说道:“一些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文化时,往往凭借教育习俗、个人经验来采取行动,而缺乏运用相关理论指导自己工作的自觉性.”周勇指出:“理论体系的不成熟是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种种‘务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41]诚然,我国当前比较缺乏对教师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这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得教师理论欠缺;从教师自身出发,也很少去涉及阅读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书籍,使得实际情境中的班级文化建设因缺少理论支撑而在效果上大打折扣.

6.对学生个案的咨询与辅导工作重视不够.潘丽珊在上述基础上,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综合的描述,她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存在除上述诸多问题外,还缺乏对学生个案的咨询与辅导.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在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多样性,站在“全人”的视角或“生命教育”的理念下去建构班级自身文化,使得班级文化氛围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

综上所述,对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班主任)脱离班级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实际去搞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空中楼阁’的发展愿景;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机械化的吸纳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因素,呈现出了“没有灵魂”的班级文化.鉴于此,只有将各方面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进去,才能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使得各因素得到长足协调发展,同时也才能使班级文化建设真正为我们的教学所服务.

(五)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其教育价值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建设最深层次的牵引线,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主要集在以下方面.

1.从班级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出发提出对策.纵观当前研究,大多学者从班级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出发将班级文化的建设策略分为两大版块:(1)显性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集中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班旗、班徽、班歌、班刊、教室墙壁的设计和桌椅的摆放.(2)隐性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包括:a.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即制定班规、班训等;b.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首先体现在创建新型人际关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团结有爱的生生关系,合作互助的家校关系等),其次是营造优良的班风;c.班级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竞赛活动、兴趣小组、家长开放日、社会实践活动等.

2.借鉴外部理论建设班级文化.有学者将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对应起来,提出“6S班级管理模式”,即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六个方面出发,分别对应:整理、整顿——从教室空间的科学布置到班级物质文化的有效建构;清扫、清洁——从整洁卫生环境的努力创建到班级制度文化的逐步形成;素养——从浓厚人文氛围的积极营造到班级系统文化的积极建设;安全——从安全意识的全面培养到全体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经过这六个方面、四个层次的整合有效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促进班风的良性发展[42].

3.从文化冲突的角度提出建设对策.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教师所代表的成人文化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亚文化之间的冲突.鉴于此,有研究者提出解决策略,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1)营造和谐的教师文化,体现在教师对自我的调适,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机制;(2)养成合作性的教育文化,体现为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的协同合作;(3)创生自主性的学生文化,突出学生主体意识,体现为将班级环境的建设权、班级组织权、参与权、评价权交给学生[43].

4.从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角度提出建议.有学者还提出班级社会心理指导策略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即引导班主任重视文化心理表现的调适[44].可以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个案咨询及弱势群体的思想辅导营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

学生和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独立存在,班级文化作为社会一种亚文化的方式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并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与此同时,为新课改三维目标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更好实现,也需要营造和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多方面持续、动态的生成.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在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中,要考虑到每个学生发展的需求,构建多角度、多途径、全面发展、综合向上、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不管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还是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其核心目标都应是推进班级健康向上发展.

三、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反思

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有关班级文化方面的研究不管是在文献数量、研究领域、研究模式方面,还是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大的繁荣背后仍隐藏着很多不足,追踪班级文化研究的进程,其特点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已有研究的特点

1.文献数量逐年上升.从CNKI相关论文收录数量来看,当前对于班级文化的研究仍处在一个“余温不减”的状态,近十余年来更是出现了研究的,无论是硕博士论文,还是期刊文献,在数量上均呈现为增长趋势.这种现状反映出我国学术界对于班级文化的研究关注度不断提高,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多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效.

2.研究领域逐渐细化.国内对于班级文化的研究最早源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班级文化的研究都处在校园文化的研究范畴之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班级文化的研究开始形成一块独立细化的领域,学者们对于班级文化内涵的把握也不再局限于校园文化的框架之内,而是将其看成是一个专门的研究范畴,其功能、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

3.研究模式相互融合.经过不断摸索,有关班级文化的研究不仅关注到教育学领域,还涉及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学者们力求探索出一条多学科结合的班级文化建设路径,使得班级文化的研究模式出现多学科理论与知识的融合,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研究范式不但为班级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脉,更为班级文化建设扩充了空间,使得班级文化的研究在科学化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4.研究对象不断扩大.以往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和初、高中阶段),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关于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研究也开始蓬勃发展开来,并成为研究热门.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大,说明当前班级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得到认可,也为日后班级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研究内容不断充实.以往对于班级文化的研究,关注点仅仅是停留在教师层面,主要是班主任教师如何去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的形成一般是由班主任一人说了算,缺乏学生的参与性.随着当前研究的不断深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凸显,建设主导权从教师层面逐渐走向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模式.其研究内容也得到了不断充实,如班级文化内涵的由“二要素说”走向“三要素说”“四要素说”等.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1.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论文研究中以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居多,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大多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对理论和资料的加工阶段,论文中生成性知识较少,部分学者的研究虽涉及一定的案例分析,但其记载缺乏详实性和系统性.因此,如何以多元的视野看待班级文化建设,寻求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教育生活的多方面,使研究方法在多面化发展,才是班级文化研究的正确发展路径.

2.文献质量普遍不高.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所占比例较大,但论文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这些论文多来源于一些复合影响因子较低的报纸杂志,出自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文章所占比例非常小.在学位论文方面,虽有较多硕士论文关注到班级文化研究,但相关博士论文寥寥无几,这也可能是高水平文献较少的原因.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论文的质量,让此类研究走向更高的学术视野,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

3.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依次是小学、初中、高中、高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大多数学者将关注点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使得研究内容出现大量重复.相较之下,有关高等教育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则显得非常不足,且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因此,需加强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4.移植理论本土化程度不够.不论何种研究,其原点必然是当下我们活动着的生活世界,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无不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互动互生关系.而纵观当前此领域的研究,借鉴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不在少数,如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手段在教育领域的机械移植.在这些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被看做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被进行单一式的培养,忽视了我们所处的教育世界.因此,如何让班级文化建设回归当下的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生活世界,使外领域研究成果真正成为适用的教育理论并指导实践,令人深思.

5.研究水平有待深化.班级文化建设仍集中在其“四要素”(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策略建议上,班级文化深层次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如何使班级文化从外在建设走向内在认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近说过:“文化应以谦卑的方式,即以一种吸引人的方式,而不是强制的、强权的方式,反之,就不能称其为文化,抑或不是我们所倡导、追求的文化.”诚然,班级文化的建设只有统摄和引领学生的思想和理念,让每一个游离于班级文化的学生个体自然“摆渡”到班级文化的海洋之中,从而达到让每一个人都能聚“精”会“神”的境界,才能完成班级文化的深度构造[45].因此,如何提高本领域研究的深度,使班级文化的建设真正为学生所用,而不是为了建设搞建设,仍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

[2]吴立德.班级社会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5-16.

[3]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75.

[4]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7]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6]江光荣.班级社会生态环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26.

[9]吴春燕.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09(19):229-230.

[10][22]黄正平.文化建设:班主任专业化的灵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6):24-26.

[11][37][38][40]潘丽珊.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12]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27.

[13]蒋泽群,拾晓锋.中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35-36.

[14]冀丽.塑造班级文化完善班级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2):17-18.

[15]源.打造班级文化提高整体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9):107-108.

[16]王志彦,孔祥艳.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1):99-101.

[17][35]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8][19][30][32]刘红云.班级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2-83.

[20]刘娟.班级文化的双重属性及其功能特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23-25.

[21][23]王丽霞.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3.

[24]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5]张晓文.班级文化的功能和有效途径探析——以兰州市M民族中学的五个班级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5(6):114-118.

[26]戴磊.基于小学各学段特征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7]原青林.杜威与池田大作的”学校职能”观及其启示[J].肇庆学院学报,2009,30(4):57-60.

[28][36]王倩.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29]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6-60.

[31]李文萍.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35):23-24.

[33]卢妍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8.

[34]裴春燕,刘东风.浅谈班级文化的意义、特点及其建设[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22(s1):232-233.

[39]金岚.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41]周勇.我国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69-73.

[42]梁嘉声.“6S”管理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4(4):29-31.

[43]沈东娟.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80-82.

[44]卢美惠.积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45]王维审.对班级文化的三重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4):27-28.

ReviewandReflection:TheResearchSummaryofClassCultureinChina

FENGJiajia,ZHANGXiaowen

(EducationColleg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China

Abstract:ThestudyofclasscultureinChinabeganin1990s,butitisconcernedagainwiththeimplementationofnewcurriculumreformstarted.Nearlymorethan10yearsofresearch,thescholarsstudyaremainlyfocusedonthecontent,function,features,problemsandrelevantcountermeasures,althoughtheymakesomeachievements,buttheproblemstillcannotbeignored.Inthefuture,weneedtoreflectonthecurrentresearchonthebasisoffurtherdeepening,makeeveryefforttodomoremethod,highquality,maketheclasscultureconstructionreturntolife,andtrulytakethestudentasthis.

Keywords:class;classculture;classcultureconstruction;classcultureresearch

(责任编辑:平和光)

小结:此文是适合综述和反思和班级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回顾和反思:国内外校园欺凌综述 韦婷婷(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100)摘要近几年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在校园欺凌内容的解释、类型、特点、引发的原因以及相关措施……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2000年以来的红色文化综述 摘要 红色文化研究历经很长时间,围绕红色文化的内涵、功能价值、学科建设和弘扬载体……内容进行了多方探索,尤其自2000年以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以往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发现还存在着内涵界.

3、 构建中国模式:我国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 摘 要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倡导“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文理融汇”;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以“实验区”的模式开展通识教育,强调通专融合;在课程体系上.

4、 差异化和均等化:我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实然困境与应然选择 摘 要推进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化,既是我国体育事业一贯的价值追求,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不均衡,与公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这种.

5、 英国:在班级的一天 如果你在英国的班级里待一天,制服、午餐盒、集合号都会出现 这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啊介绍人艾米丽卡伊格你穿制服了吗起床后,我会喝一杯燕麦 接着,我去上学 但是我得穿制服 是的,在英国,学生必须穿制服.

6、 中兴危机反思:是芯痛,更是教育之痛 中兴危机,福兮祸之所倚,至少让我们看到,什么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还是互联网经济茅台还是王者荣耀共享单车还是外卖都不是 教育、人才、科技才是 未来的“中国芯”能不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