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多媒体辅助教学论文 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 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论文 计算机辅助教学参考文献 初中写作教学论文5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的流程

关于辅助教学类论文范文 与例谈高中物理课前导学案辅助教学视频的设计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辅助教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7

例谈高中物理课前导学案辅助教学视频的设计,本文是关于辅助教学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和高中物理和前导和辅助教学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钱霞

(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214036)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了教学流程,要求在课前教师(提前)将知识的讲授录制成教学视频(最好是碎片化的微视频),学生(在家)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答疑解惑、探究运用、作业检测等,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这样的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甚至决定权),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主宰者变为探究的引导者和学习的辅助者,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设计制作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课前学习(前置性学习),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通过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高中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单纯地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学生不容易理解清楚和记忆准确,教师也很难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于是,笔者尝试设计相应的导学案(文本任务单),辅助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课前学习:学生可以自己把握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导学案的顺序.教学视频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导学案巩固、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反馈学生的疑难困惑.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下面,举例说明“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物理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课前导学案辅助教学视频的设计.

一、新授课:《动量和动量定理》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前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内容的延续,也是后一节“动量守恒定律”学习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前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得到动量的概念以及“动量之和保持不变”的结论,又在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的基础上建立动量定理;其中渗透了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依托、由特殊到一般及公式推导的科学抽象、归纳、演绎方法.因此,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动量、冲量的定义,正确认识动量、冲量的矢量性;能够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量定理的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能够正确区分动量和动能,灵活运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动量定理的探究推导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且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

此时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视频和导学案设计应该注重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创设情境为切入点,方便学生的理解,重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具体如下:

【教学视频设计】

视频1总结前一节实验的结果(30 s);完成动量及其变化量概念的建立(2 min),强调其矢量性(2 min).

视频2例题展示动量及其变化(3 min),例题展示动量与动能的区别(3 min).

视频3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量定理(3 min),建立冲量及动量定理的概念(3 min).

【导学案设计】

任务1建立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概念.

1.动量:

(1)定义:物体的和的乘积.

(2)定义式:p等于.

(3)单位:.

(4)方向:动量是矢量,方向与的方向相同,因此动量的运算服从法则.

2.动量的变化量:

(1)定义: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与的矢量差(也是矢量).

(2)公式:Δp等于 (矢量式).

(3)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4)同一直线上动量变化的计算:选定一个正方向,与正方向同向的动量取正值,与正方向反向的动量取负值,从而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计算结果中的正负号仅代表,不代表.

任务2应用动量及动量变化的概念.

如图1,一个质量是1 kg的钢球以3 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3 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则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方向如何?

总结解题注意事项:.

任务3探究动量与动能的区别.

1.质量为2 kg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速度由3 m/s增大为6 m/s,它的动量和动能各增大为原来的几倍?

2.质量为2 kg的物体,速度由向东的3 m/s变为向西的3 m/s,它的动量和动能是否变化了?如果变化了,变化量各是多少?

总结:完成表1.

任务4利用动量及动量变化表示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量定理.

设一物体质量为m,在恒力F作用下,在时刻t速度为v,经过一段时间,在时刻t′速度为v′,尝试由F等于ma和运动学知识推导出力和动量变化的关系.

任务5建立冲量概念,表达动量定理.

1.冲量:

(1)与的乘积叫冲量.

(2)公式:I等于.

(3)单位:.

(4)过程量:它反映了力的作用对的积累效果.

(5)方向:冲量是矢量,恒力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

2.动量定理:

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公式:FΔt等于或I等于.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1,学生可以初步建立动量及其变化量的概念;通过完成任务1,学生可以强化理解及记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无须观看视频2,可以直接完成任务2和任务3;一般的学生可以先观看视频2,再进行迁移,完成任务2和任务3.所有学生均需观看视频3,理解之后再自行推导一遍,完成任务4和任务5,把知识内化为己有.在隔天的批阅中,教师要及时发现仍然不能建立、应用、区别概念和推导、表达定理的学生,从而进行个别辅导,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二、实验课:《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中的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能巩固和深化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通过对“电梯升降情境”例题的研究,给出相关的概念和规律,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定义和规律的推导上.因此,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了解超重、失重现象,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超重、失重现象;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失重现象.(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思考、提问、猜想、操作、验证等活动中亲身体验、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此时的学生对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和操作兴趣,而且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视频和导学案设计应该以探究实验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有趣的生活现象,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精神,培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如下:

【教学视频设计】

视频1介绍、展示电梯中的超重、失重现象,并给出视重、实重以及超重、失重的概念(4 min).

视频2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对电梯中的超重、失重现象加以分析(10 min).

【导学案设计】

任务1建立视重、实重概念,认识超重、失重现象.

1.视重:.

2.实重:.

3.超重(视重实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提拉物的拉力)自身的重力.

(2)超重条件:.

(3)超重可能的运动形式:、.

4.失重(视重实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提拉物的拉力)自身的重力.

(2)失重条件:.

(3)失重可能的运动形式:、.

任务2完成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并加以解释.

1.器材:纸带、重物.

步骤:(1)纸带下系重物,用纸带将重物慢慢提起;(2)加速提起.

实验现象:.

2.器材:体重计.

步骤:(1)站在体重计上,下蹲,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如何变化;(2)起立,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如何变化.

实验现象:.

3.器材:两本书.

步骤:(1)将两本书逐页交叉放在一起,静止时将它们分开;(2)加速下落时将它们分开.(3)比较两次用力的情况.

实验现象:.

4.器材:下端开一个小口的易拉罐.

步骤:(1)在易拉罐里装满水,让其静止,观察现象;(2)让其自由下落,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5.请分析上述实验中的超重、失重情况,并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

教学“超重和失重”时,为了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取感性认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将实验全部放在课上完成,那么课堂时间就会变得很紧凑,同时一些学生会过多地依赖教师的演示与帮助,从而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就会大大地减少,教学目的也很难达成.因此,这里利用导学案辅助教学视频,要求学生课前在家完成实验.也许开始时,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实验,但是实际操作后得到相应的结果时,他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被激发出来了.在此基础上,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生可以有效地建立概念,学会分析.

三、习题课:《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九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中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要以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静电场性质等知识为基础,对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教材通过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从动能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的角度给出解题思路,然后呈现相关例题加以应用.因此,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由静止开始的运动情况;能够综合运用力学和电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力学和电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综合问题,体会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此时的学生模仿解题的能力较强,但是迁移运用的能力不足,而且方法提炼、题型总结的意识一般.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视频和导学案设计应该分类呈现讲解或提示典型问题的方法或思路,出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尝试完成.具体如下:

【教学视频设计】

视频1给出解题思路(2 min);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此类问题(3 min);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此类问题(3 min).

视频2分析何种带电物体能在进入图2所示的电场后沿虚线做直线运动(5 min).

【导学案设计】

任务1用两种方法解决从静止开始的带电粒子直线运动问题.

如图3所示,两块平行正对的金属板A、B,相距为d,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电压为U.一个质量为m、电荷为q的带正电的粒子从A板处由静止开始运动,求其到达B板时的速度.

任务2解决有初速度的带电物体直线运用问题.

如图4所示,板长L=4 cm的平行板电容器,板间距离d=3 cm,板与水平线的夹角α=37°,两板所加电压U=100 V.有一带负电的液滴,电荷q=3×10-10 C,以v0=1 m/s的速度自A板边缘水平进入电场,在电场中仍沿水平方向运动,并恰好从B板边缘水平飞出.取g=10 m/s2,sin α=0.6,求:

(1)液滴的质量;

(2)液滴飞出时的速度.

【设计意图】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直线运动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考虑重力、只考虑电场力的带电粒子问题,比较简单;另一类是既考虑重力、也考虑电场力的带电物体问题,复杂一些——有没有初速度虽然也会对复杂程度产生一点影响,但是不是根本的因素.视频1和任务1的组合可以让学生对简单的基础问题在接受了教师的方法点拨之后,再自行运用一遍,从而强化理解、巩固记忆.视频2中的条件分析为复杂的拓展问题做了铺垫,从而降低学生解决的难度;而任务2中的拓展问题则重在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视频中的讲解提示,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翻转课堂为形式的高中物理混合式学习研究”(编号:D/2015/02/3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6).

[2] 陈吉利.翻转课堂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物理教学探讨,2016(3).

汇总: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高中物理和前导和辅助教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辅助教学本科毕业论文辅助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如何在高中英语课中合理渗透分层教学机制 江苏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223800)陈建利摘要高中英语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差异化与当前的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机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设定因.

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运用微课培养学生能力的多元和实践探究 杨荣宗(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湖北恩施445000)【摘要】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微课逐渐成为新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工具 实验又是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微课.

3、 新课标理念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熊 燕(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 西昌 615000)【摘要】高中物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收效甚微,这是由于没能正确掌握高中物理学习.

4、 以微鸣课,例谈高中语文教学 何谓微课,即“以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基础,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展开的教学活动”,这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教学方式,其肥沃的生长土壤是网络的普及 面对网络.

5、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的运用探析以《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理》为例 摘要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中小学课堂里被广泛使用,但引入高职课堂的实践较少,本文在对高职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理课程分析和学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城市轨道交通电扶梯乘客伤亡.

6、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模式的创设分析 初中物理教师在新课改下物理教学中,应合理使用问题导学模式实施教学工作,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通过问题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优化教学工作体系,达到预期的培养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