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发展研究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发展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该文是发展研究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和双一和地方高校和建设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车如山 赵佳欣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地方高校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就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找准学科发展方向,实施重点建设策略.从学科队伍组建、学科组织制度改革、科研水平提高、学科先进文化培育和学科基地建设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流学科建设,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关键词]机遇;挑战;一流学科;建设方向;重点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lA

[文章编号】1674 - 6120(2017)08 - 0037 - 07

“双一流”建设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由政府主导并统筹实施的旨在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学科和大学的高等教育改革工程,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规格高、资金量大、涉及面广,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这次改革中,中国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占有较大比重的地方高等院校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双一流”给地方高校提供的发展机遇

(一)打破了原有的身份壁垒,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政策契机

“211工程”和”985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批高校和学科的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大发展,一些大学已具备了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水平,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然而,随着这批重点建设项目的推进,高等教育体系单一、效率偏低、投资结构失衡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身份壁垒,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的局面.入选“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院校仅有百余所,身份标签使入选高校在获得资金、政策支持上都远强于未入选高校,这就使两者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同时,由于身份固化所带来的影响,部分高校逐步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空间,尤其是地方高校,身份壁垒是其一直无法跨越的制度障碍.

近年来,一大批地方高校通过各方面努力,办学水平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以江苏大学为例,该校现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综合实力不凡.学校的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和农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位列全国高校第34位).在2015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第三届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中,学校列第181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6中国大学评价》显示,学校综合排名列全国高校第48位.像江苏大学这样办学质量不断进步的地方高校急需国家的政策和资源扶持,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双一流”建设在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以绩效为杠杆,鼓励公平竞争,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突出绩效导向”.这种竞争机制的引入将争创“一流”的范围不局限于重点高校之中,而是放眼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有实力、有水平的地方高校同样可以与重点大学同台角逐,地方高校争创“一流”的可能性并未被排除.这就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竞争环境,只要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样可以得到国家的扶持,且水平越高,扶持力度越大,地方高校有机会在竞争“一流”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二)增强了地方政府参与高等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保障

在我国传统的办学模式中,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在组织管理上总是将对方看作“外人”,缺乏关心,合作意识不强.而“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态度,地方政府将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加具体的政策保障.文件提出,“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给予引导支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将地方政府放在了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责任主体地位,使得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二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将对方看作“局外人”.

地方政府要做好地方高校建设发展的财政安排工怍,就必须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实力、学科建设水平等各方面的情况,将地方高校纳入到政府工作的范畴中来.此外,“双一流”建设更加注重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而地方高校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与技术资源优势,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帮助.对地方政府来说,地方经济发展是其重要工作之一,意识到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参与地方高校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会大大增强,对地方高校的建设发展也会在财政、政策等方面提供尽可能的支持.

对地方高校来说,学科建设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综合实力要得到提升,就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财政支持.因此,地方高校也不能像从前一样“关起门来办学”,必须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主动配合地方政府了解学校各方面情况.同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实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拓宽了地方高校的办学空间

在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我国高等院校几乎“千校一面”,院校之间恶性竞争激烈.“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释放高校的办学活力,在各个领域和层次上都办出水平来争创一流,这就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地方高校可以根捃自身资源、特色和优势选择学科发展方向,建立符合学科和学校实际的体制机制来推动办学进步,不必将发展方向仅局限于向重点高校的模仿与追赶.同时,“双一流”建设还鼓励高校加强社会合作,这对地方高校来说无疑是发挥自身优势的好时机.企业在选择校企合作的对象时,一般都会优先考虑便于了解的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拓宽自身资源的获取渠道,提高学校自主发展能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甘肃省一所省属公办民族师范高校,虽然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并不突出,但该校利用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区域特点,将“藏学”作为特色学科进行学科建设,加快藏语系、藏理科系等特色专业的建设步伐,近几年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族历代文献精选电子资料库建设及其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模式研究”,出版《藏文古籍文献概论》等专译著作6部,涌现出了以赛仓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一批藏学学者,取得了不少藏学研究成果,其藏学领域的研究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不仅在藏学这一特色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不少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于2006年与甘肃大恒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了一项科技应用研究开发项目——“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研究与开发”,完成了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

一、“双一流”建设给地方高校带来的挑战

“双一流”建设激发了地方高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一些地方高校将此视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地方高校不仅要做好抓住机遇促发展的准备,而且要正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一)地方高校优势学科不足

“双一流”建设打破身份固化,所有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高校都有了争创一流的可能性和潜力.因此,地方高校争优争强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包括拥有雄厚办学实力的重点大学,而且包括与自己同类型的地方高校,尤其是一些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高水平办学能力的地方高校,竞争涉及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而地方高校要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必然要从学科建设人手.因此,打造特色学科和一流学科是关键.然而以特色为突破口,竞争同样激烈.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办学思想不明确、办学定位不准确的问题,部分地方高校将特色学科看成是生僻冷门专业,在发展过程中犹豫不决,唯恐在大众化高校教育市场中失去一席之地,学校发展一味模仿和复制国内一流高校模式,因而出现了许多如“贪大求全”、片面强调“上规模”“上层次”、过分追求”多学科”“综合性”发展的现象.‘11“双一流”建设鼓励发展特色学科,以特色促一流,因此,各高校会更加注重特色学科的建设,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地方高校如何挑选特色学科,怎样建设才能在众多特色中脱颖而出、谋求发展同样面临挑战.

(二)地方高校人才储备不足

除了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带来的挑战外,地方高校还面临着人才队伍匮乏、现有的人才队伍无法满足争创一流的现实需要这一困境.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双一流”建设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放在了建设任务的首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由此可见,师资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石,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成就,就需培养和引进富有创造力的高层次师资,充实人才队伍,壮大师资力量.

地方高校与“985”“211”工程大学相比,办学平台较低、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学校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师资比较困难,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薄弱,尤其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及创新团队.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有所保障,而且需具备有吸引力的政策来保障被引进人才的权利,但对地方高校来说,首先办学水平就不占优势,其次在政策吸引力上,本来资金就不充足,要想拿出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制度也很难.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地方院校又很难拿出完善的管理和培养体制,不能最大限度使其发挥作用,这样就造成人才引进难上加难.

(三)地方高校经费投入有限

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数量往往得不到保障,经费的来源大多靠政府投入,民间集资很少,而大多数地方高校也缺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主动性,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尽管近年来很多地方高校都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优化管理、扩大招生以及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等一系列措施来节约经费,但是其经费投入依然捉襟见肘,缺口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地方高校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办学条件的优化也仅仅只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则很困难.

造成地方高校经费投入有限的原因除了来源与数量的限制外,还与地方高校经费利用效率不高有关.很多地方院校对经费分配的投资规划性不强,未将其与学校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有一定的随意性.大部分经费被用于校舍建设,而较少用于教学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的建设,经费使用不合理.经费的监管和评价也缺乏有效性,主管部门很少能够发挥导向作用调节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需求关系,往往是只管拨款不管效益.

(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不足

大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自身办学水平和硬件设施的限制,地方高校很少有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上,地方高校往往缺乏主动寻求合作的意识,这就使得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不高,也就无法服务于地方发展.这样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导致其服务地方的能力不足,因此地方不愿给予学校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反哺教育”的良性模式无法建立,反过来又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发展,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选择

“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学科为基础,为什么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根据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学科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国陈地位和学术声誉,‘2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说办大学就是办学科.由此可见,地方高校要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也需从学科建设人手.

(一)明确一流学科建设方向

科学地凝练学科目标,选择建设方向予以重点扶持与发展,是保持学科优势、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在选择一流学科建设方向时,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明确“优势学科”不等于“一流学科”

每所大学都有优势学科,而优势学科必然是重点建设的对象吗?答案还有待商榷.对于一所高校来说,优势学科的优势是相较于该校的其他学科而言的,而重点建设学科要突出的优势却是面向全国的.例如某高校的物理和化学在学校的所有学科之中是该校的优势学科,但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它的物理和化学排名却在百名之外.因此,将物理和化学作为该校的重点建设学科来冲击“双一流”,只能是浪费资源和精力.因此,不能将优势学科作为重点建设学科的唯一选择对象.

2.借助地方资源

地方高校有当地的资源优势,在选定优势学科建设方向时,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实际相结合,争取从学科发展的“无人区、少人区”‘31人手,发展特色学科,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求跨越.哪些学科能够借助地方资源进行特色学料建设,该特色学科的发展在全国学科领域内是否具备绝对的优势、价值和发展前景,发展该特色学科能否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等都是地方高校利用区位资源发展特色学科建设时应考虑的因素.如昆明理工大学借助昆明的矿产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发展冶金工程学科.如今,该学科已成为该校的一流特色学科,也是所在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这就是典型例证.

(二)实施重点建设策略

1.组建一流的学科队伍

“一流的学术队伍是一流学科的代名词,因为学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队伍的研究水平.”学科队伍是由学校或者院系给予经费支持、在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由学科团队成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因此,要组建一流的学科队伍,学校的支持是前提,选好学科带头人是关键,协调好带头人和学科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第一,选拔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带领学科团队的发展.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能够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带头人的能力和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科队伍的发展.因此,要组建一流的学科队伍,一流的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是关键.如何选拔一流的学科带头人?首先,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必须是一流的学术大师.大师的基本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正直、勤奋、聪颖、成果,这是必要的条件,根本标准则是衡量成果中的实质性学术贡献,这些贡献必须由同行专家、学者认可,并经实践、时间所验证.其次,除学术能力外,还需重视学科带头人品行、对学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需要与其本学科和所在高校的价值观一致.另外,在选拔学科带头人的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学科带头人,坚持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兼顾的原则.

第二,协调好学科带头人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增强学科团队的核心凝聚力.学科带头人是学科队伍的引领、组织和指导者,但绝不是学霸和者,没有一支优秀的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就没有依靠,“一个好汉三个帮”是很有道理的.科研成果凝聚的是整个团队的心血,是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的合作与付出的结果,只有协调好学科带头人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才熊高效率完成任务,拿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第三,提高学科队伍的科研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美国学者博克在《走出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写道:“大学有理由承担自己的义务,应该向公众提供有助于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服务,回报社会.”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推广首先要面向地方:或者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地方带来明显经济效益;或者能够在解决地方公共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学校在促进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可进一步提高自身学科的科研能力和学科水平,同时为学科建设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学科的发展,真正实现“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社会反哺学科建设.”

2.实现两个改革

一是学科组织改革.学科组织是学科布局的载体,学科发展必须以学科组织为依托.[51我国高校的学科组织大都采用的是校院系结构、二级管理,院为实体的模式.[61这种模式普遍存在学院设置过多、院系设置没有层次的问题,制约着学科的发展,因此,要进行一流学科建设,对学科组织进行改革就很有必要.地方高校在对学科组织进行改革时要有创新思维,尤其是对学科组织结构的调整改革,要参考国肉外高校成功的创新组织结构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学科组织,凡是可以带动学科发展、为学科发展注入活力的模式都可以参考、借鉴而进行创新尝试.例如矩阵学科组织结构下的课题组制、系统学科组织结构下的大学研究院都可以在符合本校实际的前提下大胆试验.

二是学科制度改革.合理完善的学科制度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保障,学科制度包括组织制度、计划制度、资源分配制度、执行制度、检查评估制度、奖惩制度等.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制度普遍存在缺陷,如设置体系不规范、评价制度不科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地方高校在进行学科制度改革时要弥补本校学科制度上存在的明显缺陷和不足,为重点学科建设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发展环境,合理进行学科制度创新,使其更加完善.例如,在学科设置和分类上,不要过分追求细而使得学科显得杂乱无章,对于一些新兴、交叉学科来说,在没有学位点的情况下,可以在邻近学科招收研究生,培养该学科研究的精英人才;在学科评价制度上,不要仅仅以单一的量化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标准,要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评价标准加以区别.建立动态的评价机制,鼓励建立社会*评估机构及监督保障机构,使得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合理;除此之外,还可建立奖诚、奖优、罚伪的奖惩制度和诚信制度,等等.

3.培育先进的学科文化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要受到文化氛围的影响和规范,因此,良好的文化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样,学科的成长环境是学科文化,先进的学科文化能够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地方高校在培养先进的学科文化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价值观是科学研究的保障,也是一切学科文化培育的出发点.坚持以科学的价值观为导向,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创造学术价值为根本,口1建立完善的为学术而服务的学科制度.

二是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首先,要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合理行使权力,行政权力要尊重学术权力.一个学科组织中,行政主导的模式往往会压制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行政高压下的学科组织往往会失去学术研究的活力.因此,在学科内部和外部应建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一体化的机制,保证两个权力在学科层次上协调一致.其次,要培养学科团队成员的诚信意识.诚信是科学研究获得价值肯定的前提,也是维系科学研究者之间联系的基础.科学研究中要有诚信意识,坚决抵制学术.除此之外,团队还要有包容意识.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北大招揽了大批优秀学者,为北大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科团队要发展,就要容纳不同性格的学者、接受不同立场的观点,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三是树立良好的学术声誉.学科的学术声誉是一流学科的核心内容,拥有良好学术声誉的学科,自然就会吸引和凝聚一流的学科团队、一流的学生和学术资源.随1中山大学的中文系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著名学者鲁迅、郭沫若和郁达夫创造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吸引了优秀的学生、教授和优质学术资源,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学科文化的发展与学校文化的传承创新相结合.学校文化须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在传承、吸纳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时要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样,学科文化的发展也要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中,在学校大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改进创新,培养先进的学科文化.

4.完善学科基地建设

学科基地是科学研究的硬件保障,是学科发展的平台和物质基础.很多地方高校都有相应的学科基地,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江苏大学拥有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合动力车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一个舍格的学科基地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和研究环境,地方高校应将学科基地的完善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学科基地的建设中,地方高校要统一规划,集中有限的资源,制定相应的规定,改善基地设备落后的状态.

学科基地建设的经费分配要合理.很多学校在进行学科基地建设过程中,往往都是将用于购买仪器设备的经费分配至各学科点,由各学科点的各个方向自主购买仪器并管理.这种经费分配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科点购买仪器设备的自主性,却增加了重复购买率.要进一步完善经费的分配,地方高校可将学校的学科进行分类,实施跨学科设备平台建设.仪器的购置要遵循“覆盖面广、通用性强、辐射面宽”的原则,购置的仪器要具有“先进、能够立即投入使用,并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大型项目中发挥作用”的特点.

学科基地建设的管理体制要科学.在管理上,应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人员、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员和相关专家构成的“科学管理仪器委员会”和各平台学术委员会,科学管理,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维修和指导使用,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该文结论:本文是适合双一和地方高校和建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发展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发展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C9联盟高校师资队伍与结构调查 摘要 一所大学或一个学科迈向世界一流,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而“C9联盟”高校是代表中国首批冲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种子队,对其师资队伍及结构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基于&ld.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秘书学学科建设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加强秘书学学科建设的探索贺 军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 "双一流 "建设) 该 "双一流建设 "方案对全国本科院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体系的基本发展目标,是教学系统改革升级的终极使命 在此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要想获得相应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则必须按照“双一流&.

4、 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管理要实现四个转变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摘要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史相对较短、资源短缺、“自我产出”效能低……更需要将高校管理的转变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切入点 “双一流&rdqu.

5、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双一流”是目前国家启动建设战略之一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打破了传统比较有名气的高校门槛限制,如985工程大学,为了鼓励更多具有特色水平的高校和学科,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世界一流水.

6、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研导向在高校学术型文科生培养中的作用探析 十多年的研究生扩招,使得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实用”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研究”的分量大大降低 特别是在高校学术型文科研究生培养中,更多的同学是为了学历镀金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