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中日亲属称谓的对比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2

中日亲属称谓的对比,本文是关于研究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中日亲属称谓和对比研究和称谓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中日亲属称谓的对比研究

○刘少东 李利娟

(天津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4)

[摘

要]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均具有父权家长制的文化传统,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量吸收欧美文化,两国的亲属称谓开始形成不同体系.本文从亲属称谓的概念及体系为基点,试归纳两国亲属称谓相异之处,通过对比分析,对比汉日亲属称谓从构成体系到使用特征上产生的不同原因,以及亲属称谓与其各自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观息息相关之缘由.

[关键词] 中日;亲属称谓;尊卑;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中图分类号: H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11-0036-03

亲属称谓是从人类社会规则及习惯中逐渐形成的,它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社会功能广博巨大、难以估量.大千世界纷繁多彩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迥然有别的民族心理与宗教信仰、乃至各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均依赖于语言而得以形成、积累、发展和传承.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形式产生深远影响,在变革动荡的历史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新思潮的猛烈冲击和无情挑战,语言形式的变化更为显著.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的文化内容.中日历史源流、历史流程长短以及历史内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文化繁衍的不同.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文化传统,亲属体系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中国,对亲属称谓的叙述可以追溯到《论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这里的“名”当然也包括称谓,但对亲属称谓更多的研究是从清朝晚期开始的.而在日本,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吸收了欧美文化,在亲属称谓上更接近欧美.[2]

一、中日亲属称谓概念

“亲属”概念的中文解释如下:《中国大百科全书》言之为“因婚姻、血缘关系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1911年辛亥革命后加以改革,分亲属为血亲、姻亲与配偶三种”[3],《辞海》称之为“因婚姻、血缘与收养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4],而《现代汉语词典》则曰之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5].三者文字表述虽然略有不同,但内容并无实质区别.

而日文,《日本語大辞典》对其解释为:“民法上、六親等内の血族および配偶者と三親等内の姻族の総称”即以父、子、兄、弟、夫、妇,父、母、兄、弟、妻、子为主线的血缘、姻亲关系.[6]而《新明解国語辞典》与其解释大同小异,即:“血統(結婚)によってつながる人びと.[法律では六親等内の血族および配偶者、三親等内の姻族を指す]親類.[7]”《新世紀日漢双解大辞典》则称之为:“血縁や婚姻関係によってつながる人々.血族と姻族との総称.広義には,養子縁組や擬制的親子の関係にある人々も含まれるなど,その範囲は民族や文化によって異なる.”[8]即通过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血亲和姻亲的总称.广义上亦包含处于收养和拟制亲子关系的人们,其范围因民族及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

不难看出,中文词典与日文词典对“亲属”的解释有相似之处,两者均以血缘、姻亲和配偶为中心确定亲属之间的称谓,这是因为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语言也存在些许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又因各自的民族及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的亲属称谓体系.

二、中日亲属称谓体系特征

(一)汉语亲属称谓体系特征

受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自古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分明,男女有别”,对亲属的称谓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非常严格的区分体系.中国对亲属称谓的分类也有很多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四分法对亲属称谓做如下分类,即根据父系体系特征(图一)、母系体系特征(图二)、夫系体系特征(图三)以及妇系体系特征(图四)这四种亲属关系进行分类.

可以看出,中国对亲属的称谓有一套严谨而精密的系统,这些亲属称谓严格按照我国“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分明,男尊女卑”的思想划分.

这其中“尊卑有序”体现在对长辈以及晚辈的称呼上截然不同;“长幼有序”体现在对父亲的哥哥和父亲的弟弟分别称呼“大(二)伯”、“叔叔”之异;“内外分明”体现在对父系兄弟姐妹用“堂”,而对母系兄弟姐妹用“表”.“堂”为家庭内部的称呼,而“表”为“表面”等意思,即为家族外部的称呼.“内外分明”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祖父”和“外祖父”的称呼.我国自古认为男方家庭为内,女方家庭为外,因此对父亲的父亲称作“祖父”,而对母亲的父亲称作“外祖父”;“男尊女卑”则体现在我国对母亲的姐妹没有严格区分大姨、二姨,而是用姨妈代替.这是因为女孩在中国自古不受重视,人们觉得女孩是要嫁出去的,会成为别人家的人,不必作严格区分.

(二)日语亲属称谓体系特征

日本与中国一样上下意识分明,长幼有序,因此对亲属的称谓也根据年龄差而有所不同,但对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的称呼并无区别.从性别来看,日本较注重区分男性和女性,而对父系和母系的亲属所使用的称谓并无区分.如,对父亲和母亲的兄弟统称为“おじさん”,对父母的姐妹统称为“おばさん”.由此看来,日本对于父系和母系的亲属在亲疏认定上是平等的.另外,日本更为注重家庭内部的亲属关系,与自己的家庭内部相比,其他都属于外部,因此对家庭外部的成员并无严格区分.如日语亲属称谓体系特征(图五)所示.

可以看出,在日语亲属称谓中,性别的区分是基本特征之一.除此之外,年龄也是亲属称谓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中日亲属称谓同似之处

1.汉字同源.中日两国亲属称谓中均含有大量意思相似之汉字.如,“叔父”、“伯父”、“兄”、“弟”、“姐”、“妹”等.中日亲属称谓之所以相似,最明显的特点是日语亲属称谓的词汇中借用了大量中国传入的汉字.

这是因为日语的亲属称谓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的传入对日本有很深的影响,就是现在,日本的文字中汉字也占很大一部分.

2.上下意识.两国都具有很强的上下意识.两国都注重对年长者的敬称,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讲究尊卑有序.日本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注重尊卑之分,特别是对年长者的尊敬.

3.长幼顺序.两国都重视家庭内部的长幼顺序.我国对比自己大的兄长以及姐姐,一定要使用敬称,不能直呼其名.而日语也是如此,对比自己大的兄长和姐姐都要使用家庭内部的称谓,不能直呼其名.就这一点而言,日本也深受中国长幼有序文化的影响.

4.嫡长子制.两国嫡长子在兄弟姐妹中的地位均为最高.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现代的日本,嫡长子的地位都远远高于其他兄弟姐妹.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9],古代中国与日本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这种嫡长子继承制也传到了日本,即使在现代日本家庭中,也是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如果一个家族父辈创下了一家公司,那么最后继承这家公司的一定是嫡长子.

5.内外意识.两国内外意识都非常强烈.中国是以父系为内,以母系为外.比如,中国的亲属称谓里,父系兄弟姐妹用“堂”,而对母系兄弟姐妹用“表”.日本是以自己家庭内部为内.日语里对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亲属称谓非常明确,而对家庭外部的亲属称谓不太明确,这充分说明了两国在内外意识方面有相似之处.

四、中日亲属称谓相异之处

1.亲属称谓:中国精准,日本简单.关于中日两国的亲属称谓,金田一春彦曾在著作『日本語』论之:

[日本語では、家族の間の関係を呼び方はそれほど詳しくはない.これは大家族制度でないためであるが、複雑なのは中国……][10]

可以看出,日语中称呼家族的方式不那么详细,这是因为日本不是大家族制度.与此相对,中国的称谓很复杂.

以日语的[いとこ]为例,日语中仅表达了“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孩子”,而汉语可表达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涉及到性别、年龄以及父系母系等诸多因素.可见,中国的亲属称谓比较丰富精准,而日本的亲属称谓相对简单.日本的亲属称谓在中国人看来是难以明确区分亲属关系的笼统表达.

2.父系母系:中国严格,日本无别.中国的亲属称谓里,父系母系称谓区分严格,而日语里没有父系母系亲属称谓的区分.例句如下: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像个嫡亲的孙女……”[11](《红楼梦》)

通过上文的对白,可以看出在汉语的亲属称谓中存在着父系和母系的区别,儿子的孩子称为“孙子”或“孙女”,女儿的孩子称作“外孙”或“外孙女”.日语中却没有这样的现象,[孫]一词即囊括了“子女的孩子”这一含义,没有父系母系的区别.

3.长辈晚辈:中国上下对称,日本并非对称.汉语中不仅对长辈用亲属称谓,对晚辈也有亲属称谓.日语基本不适用.如,姐姐对弟弟说:“弟弟,把我铅笔拿过来.”而日本则表述为:“××(弟の名前)、鉛筆を持ってきて.”沿着上下亲属的纵轴看,汉语的亲属称谓上下对称,而日语中上下亲属称谓呈非对称现象.

4.长幼序列:中国长幼清晰,日本内部区分.汉语的亲属称谓长幼序列非常清晰,日语只在家庭内部有区分.比如,汉语亲属称谓中,对父亲的两个哥哥的称谓,要在“伯”前加称谓,即“大伯”、“二伯”,对父亲的弟弟要叫“叔叔”.日语中并不加以区分,对父亲的哥哥和弟弟统称为「おじさん」.汉语对于相对远的亲属也会有对应的亲属称谓,而日语只对于其“内部”很小范围内的亲属使用亲属称谓.超过这个范围,不对其使用亲属称谓.

五、中日亲属称谓差异之缘由

1.家族继承之异.中国的家族构造是横向扩大的、包含旁系血统的大家族,而日本是纵向发展的以成人为中心的直系血统的家族构造.[12]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传统社会是采取“诸子均分继承制”.对“诸子”来说,“父系血统”是获得财产继承权的唯一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具备这一合法性来源的“诸子”在家族中也就理所当然地获得一视同仁的待遇.

日本的家族继承制是以“长子单独继承制”为中心的.嫡系长子在家族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诸子,旁系血缘遭到轻视.这可以从分家前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分家后长子的“本家”与次子的“分家”的悬殊地位中明显地体现出来[13].尽管同属于父系血缘关系,但由于在家族中以及在家族财产继承上的悬殊待遇,直系长子的独尊,日本传统家族对血缘关系的划分远不如中国那样细致,并且对旁系的血缘关系只是笼统地按远近划分,比如分为“六等亲”(包括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与孙子女、叔伯与侄子、姨舅与外甥、堂亲表亲等关系).因此血缘的细致划分在日本传统社会也就缺乏动力,最后导致其亲属称谓的暧昧与贫乏.

2.内外*之别.在中国,亲属关系被分为父系、母系、夫系、妇系这几大体系,父系之间向来被认为是最亲近的亲属关系,属于“内”.相对于父系而言,母系被视为是“外系”,这一点在对亲属的称谓上就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前文提到的对父系兄弟姐妹称谓“堂”,而对母系兄弟姐妹称谓“表”.“堂”自古被视为内,而“表”自古被视为外,内外有别的*观造就了中国亲属称谓的内外区分.另外中国的家庭观念和亲属意识很重,汉语中繁杂众多的亲属称谓说明汉民族是一个崇尚“大家庭”的民族,一向以“四世同堂”为骄傲.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一个家庭越强大、人丁越兴旺,这个家庭就会越繁荣昌盛;与之相反,家庭越弱小、人丁越稀少,这个家庭就会越衰败.中国人这种传统的亲属关系以及家庭观念和意识共同构成一种社会关系网,在社会生活及交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为亲属之间在行事、决策等方面往往会顾及彼此的利益和情面,有一种互相维护、互相依赖的心理.

而在日本,人们的血缘观念相对淡薄,不太重视旁系亲属,只有以自己为中心的很小一部分被视为内部亲属关系.在日本文化中,崇尚集体协作精神,主张个人服从集体,个人依靠集体才能生存,集体或集团意识非常强,而日本人的集体并不是以家庭或家族为核心的,而是以自己赖以生存的“社区”、“村”、“公司”、“单位”等为核心,因此在日本人心中,家庭观念和亲属已是相对较淡薄,传统的三代同居的家庭现在不断减少,核心家庭不断增加.导致在日语中对亲属的称谓相对较少,表述的亲属关系不是很明确.

3.男尊女卑之分.在中国社会,自古以来都是重男轻女的社会,在“诸子均分”中,“诸女”虽然拥有“父系血缘”,但女子终究是要外嫁异姓的,她们的继承权往往被剥夺,在家族中的地位就像熟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样,男尊女卑的观念形成了中国的重父系轻母系的亲属体系.

在日本社会,男尊女卑观念并不太强烈,他们虽然认为女人就该在家中相夫教子,但是并没有歧视女子的观念.只是因为女人同样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因此日本的亲属称谓并没有区分父系和母系,对父亲和母亲的兄弟姐妹都以同一词称呼.

总之,中日亲属称谓体系均受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影响有相似之处,但又因受其自身的文化因素和固有观念影响,日语亲属称谓又具有独特的一面.中日亲属称谓虽然都重视长幼有序、内外分明的*观念,但相对于中国的父系母系的亲属体系而言,日语的亲属体系更为简单.中国亲属体系具有重视父系轻视母系、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分明、男女有别的特点,而日语的亲属称谓则多注重以“自身”为中心的内外分明,以及以“嫡长子”为中心的长幼有序的特点.虽然日本亲属称谓体系也注重“尊卑有序”,但更多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而并不注重对年幼者的亲属称谓.而中国不仅对年长者尊,对年幼者也存有相应的亲属称谓.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06.

[2]谢颖,浅析中日亲属称谓的异同及其文化内涵[M].文化论坛,2010.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商务印书馆,2005.

[6]梅棹忠义,金田一春彦.日本语大辞典[M].讲谈社,1989.

[7]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语辞典(第四版)[M].三省堂出版社,1991.

[8]松村明.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金雪梅.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M].学术论坛,2009.

[10]金田一春彦.日本语[M].岩波书店,1980.

[1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12]金雪梅.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M].学术论坛,2009.

[13]刘少东.日本“家”与中国“家”之比较[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6).

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关于研究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中日亲属称谓和对比研究和称谓相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国各城市称谓由来 丽江——因元代金沙江称作丽江而得名,丽江古城全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宝鸡——宝鸡古称陈仓,因唐代城东南的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

2、 亲属关系、平等和阶序比较视野下的性别区分和价值 法塞西尔·巴洛德(Cécile Barraud)著 赵秀云译摘要本文探讨路易·杜蒙相关亲属称谓中的意识形态和性别区分的著作中的平……观 文章对路易&middo.

3、 新解《氓》中称谓变化的意义 杨彦虎杨彦虎,重庆南开中学教师 称谓语是语言交际中广泛而频繁使用的词语,反映着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而交际双方的称谓变化往往意味着双方亲疏关系的变化 近几年,有同仁从称谓变化的.

4、 职务称谓之乱是面子文化在作怪 职务称谓本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照着职务称呼就可以了,但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 一个对党政机关不太熟悉的人假如要找一个书记或部长办事,多半要费一些周折,因为你要找的王书记或李部长可能有N 个,一不留神,.

5、 蒙古族属称谓与其婚姻制度 吴晓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摘 要亲属称谓是一种语言系统,是一定的婚姻制度所产生的文化符号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婚姻制度,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亲属称谓的体系 是婚姻制度的直接反应 但从不同的亲属称谓体系中,可.

6、 暗示、你、我、他(它)们,这些至关重要的词汇和称谓 毋庸置疑,暗示是小说的重要资源,它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气质,扩大了作品的信息储备面积,实现了写作成本的最小化,可以把生活的老疤一举变成了灵动的比拟 于是,中篇小说尤物就派生出了许多话题,是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