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质量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药品质量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的论文题目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汽车检测和质量管理论文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结论5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 企业质量管理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

关于质量管理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全面质量管理在学科交叉生培养机制中的应用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质量管理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24

全面质量管理在学科交叉生培养机制中的应用,本文是质量管理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跟全面质量管理和研究生培养和交叉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全面质量管理对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构建原则、方法以及形成原理均有重要启示.基于此,可构建起全过程育人、全方位协同、全员参与以及“PDCA”循环等四个彼此内容不同又相互交叉联系的机制体系,而且在机制运行过程中,应采取“整体”与“局部”相兼顾、“变”与“不变”相依存、“一”与“多”相循环的执行策略,以期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5-0123-06

学科交叉是当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本质是科学的创新.[1]学科交叉建设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好坏则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从这个逻辑上讲,学科交叉建设的重点应该落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但是,迄今为止,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采取的措施都是“权宜之计”,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系统性改革思路.[2]20 世纪80 年代末,一些企业管理理论开始被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对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方式和手段[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其理论中的全过程管理、全企业管理、全员管理以及PDCA 循环控制为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先进的方法论和手段.

一、全面质量管理对构建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启示

(一)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原理分析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阿尔曼·费根堡姆(Armand V.Feigenbaum)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TQC)”概念[4],以后经过戴明、朱兰、克劳斯比等管理大师的研究发展,其概念逐渐被全面质量管理(TQM)所取代.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全企业的管理和全员的管理.[5]PDCA 循环又称“ 戴明环”,它包括4 个阶段:P(Plan)- 计划,D(Do)- 执行,C(Check)- 检查,A(Action)-处理,被广泛用于质量持续改进过程中[6](见图1).

PDCA 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分为四个阶段:PDCA 循环(又称戴明环)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纠正阶段.PDCA 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并且是阶梯式上升的.

(二)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原则及方法

体制机制问题是影响高校活力、制约高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7],而在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中更是如此.因此,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启示,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应当遵循以下四大原则:一是全过程性.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所涵盖各个环节,如招生、培养、学位及就业等是一个动态的紧密过程.二是全方位性.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涉及多部门管理,有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学位办、学科建设、图书馆、科研处(院)、后勤、保卫等.三是全员性.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落地需要全员参与.四是循环性.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建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循环往复的.

(三)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的形成机理

从主客体关系上来讲,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的主体,是高校中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各级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而机制的客体是为保证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正常运行而制定实施的相关的制度、规定、准则及条例,它包含基本制度、专项制度(或称具体规定)以及运行程序(见图2).

实际上,主体只有通过可操作的、实践性的、动态性的措施才能使客体发生效用,而客体要依赖这些措施运用到实际中去.而这些可操作的、实践性的、动态性的措施就是由一定的具体机制组成的,从而成为联系主客体的*和桥梁.

因此,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的“ 三全”原理和“PDCA”循环控制原理,对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分解重构,即全过程育人机制、全方位协同机制、全员参与机制以及“PDCA”循环控制机制,在彼此关系上,这四个机制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结在一起.

二、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构建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是以学科交叉为核心,由“三全”培养机制和“PDCA”循环控制机制共同构成的、纵横交错的整体循环框架体系,其中“三全”培养机制含全过程育人机制、全方位协同机制、全员参与机制;“PDCA”循环控制机制由策划方案、实施举措、检查评估和反馈纠正四个环节构成,这样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三个方面就各自产生了内部循环(见表1).

(一)“PDCA”循环控制机制

“PDCA”循环控制机制,是由计划(P)、执行(D)、检查(C)与纠正(A)四环节构成.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育人机制、全方位协同机制、全员参与机制均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构建与运行.对于子机制中的要素或内容,均可实施“PDCA”循环,这将是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更进一步的深化.

我们可以通过机制的交叉来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生的培养,“PDCA”循环控制机制与全过程育人机制、全方位协同机制、全员参与机制形成横纵交叉机制体系,其机理如下:一是“PDCA”循环控制机制由计划、执行、检查与纠正四环节构成;二是全过程育人机制分为四个过程:育人计划、育人措施、育人检查、育人处置;三是全方位协同机制分为四个过程:协同计划、协同方式、协同检查、协同处置;四是全员参与机制也分为四个过程:参与计划、参与实施、参与检查、参与处置(见图3).

对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来讲,整体上也是一个“PDCA”循环控制的过程.进一步讲,学科交叉是“起始”,机制交叉是“过程”,人才质量才是“结果”.因此,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是学科交叉引发的全过程培养、全方位培养、全员培养的动态的质量控制体系.

(二)全过程育人机制

全过程育人机制,是指将学科交叉要素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招生、课程、科研、学术以及毕业等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见图4).

1. 育人计划阶段

首先得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学科交叉目的角度讲,应根据科研需求和社会需求两个方面来培养人才,这就需要慎重选择学科交叉培养方向,并且依据培养方向来制定培养目标.制定了培养目标,接下来就需要制定详尽的培养方案.

2. 育人实施阶段

着重做好“招生—课程—科研—实践”等各环节的管理.一是生环节.建立起适合学科交叉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模式,鼓励学生跨学科报考和导师跨学科招生,并给实施交叉学科招生的高校及导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8]在学生和导师互选环节,采用学生申请、导师审核方式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生的选拔.二是课程学习环节.对于选修课程,本着自愿的原则,鼓励研究生依据个人兴趣进行跨学科选修,可以不纳入学分或者少纳入学分;对于必修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强制要求研究生选择一定数量的交叉学科课程,并明确学科交叉课程的最低要求如学分、课时等.三是科学研究环节.专门设立学科交叉科研项目,激发高校组建交叉学科团队,吸引跨专业或多专业的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同时,学术交流是学科交叉的基本条件,[9]应联合多方优势,搭建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平台.四是科研实践环节.一是研究生到校内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实验基地进行交流学习,从事学科交叉性质的实验操作,同时,到校办企业、公司开展实验式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二是组织开展产学研为依托的跨专业社会实践.

3. 育人检查评估阶段

建立起学科交叉研究生全过程育人检查评估体系,一方面,对育人实施各环节开展情况及具体措施进行检查评估,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对通过学位论文质量、创新能力就业率、创业成功情况等进行跟踪评估.通过这两方面的检查与评估,总结成绩、发现问题与不足.

4. 育人纠正改进阶段

依托检查评估阶段发现的问题及不足,修订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适当调节招生计划,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切实注重交叉学科的研究、学术交流,并不断调整和改善培养过程,从而提供教育质量.

(三)全方位协同机制

全方位协同机制,是指以学科交叉为核心,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各部门、各层面、各空间的管理职能作用,实现研究生培养的组织协同、制度协同、资源协同、文化协同等全方位的协同(见图5).

1. 协同计划阶段

首先需要弄清楚协同的需求,明确全方位协同管理的目标,将组织协同、制度协同、资源协同和文化协同列为协同内容,然后分别制定各自的协同方案及具体措施,为实施阶段打下基础.

2. 协同实施阶段

按照“组织—制度—资源—文化”的方式进行展开.一是组织协同.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涉及到部门很多,包括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学位办、学科建设、图书馆、科研处(院)、后勤、保卫等.可成立一个总的协调机构,可成立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委员会,下设日常办公机构,进行具体沟通和协调工作.二是制度协同.这要求冲破部门壁垒和制度壁垒,对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宏观、中观、微观制度以及相应的规定、细则、流程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并在执行过程中切实贯彻落实,方能减少扯皮和推诿.三是资源协同.从资源依赖理论来讲,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其环境进行交换.[10]研究生教育应打破各相关部门的对于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的垄断,进行资源开放与共享,再加上制度、执行的保障,进而形成资源协同互动的局面.四是文化协同.学科交叉本是来自于不同学科的构成,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文化冲突.因此,可通过文化协同的方式来淡化差异、化解冲突.需要采用一定协同策略,如文化支配、文化顺应、文化妥协、文化回避等[11],使文化特性本就不同的机关部门形成文化协同增效的状态.

3. 协同检查评估阶段

建立起立学科交叉研究生全方位协同的检查评估体系.一方面,对组织协同、制度协同、资源协同和文化协同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协同需求是否满足、协同过程规范性性、协同方式合理性等.另一方面,设定协同评估标准,主要评估指标涉及“协同效应”是否最大化.

4. 协同纠正改进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修正协同需求,矫正协同目标和计划,总结归纳出改善协同策略的方式方法,以全方位地提高协同水平.

(四)全员参与机制

全员参与机制,是指在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导师、任课教师、研究生、管理者等人员的全员参与(见图6).

1. 参与计划阶段

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同时需要各司其职,使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应统筹规划,需要制定全员参与目标、计划及执行方案.

2. 参与实施阶段

主要是从“导师—教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四个群体展开.一是导师指导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是由导师的素质决定的[12].因此,有必要建立学科交叉导师指导体系,采取“双导师制”[13]“跨学科导师制”“导师联合指导制”“导师指导小组”等形式,并制定科学合理地跨学科研究指导方法.二是教师联合教学体系.成立学科交叉教学小组,实施联合教学、交叉授课制度.同时,建立跨学科教师交流制度,培养教师本身的学科交叉素质和创新技能.三是研究生众创体系.交叉学科的跨学科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合理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跨学科思维的自觉性[14].可通过创设“创新工厂”“创业社区”“创业联盟”“创业咖啡”等众创空间模式[15],吸引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加入进来.四是辅助保障体系.一方面,建立学科交叉科研与人才培养实体机构,为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提供组织保障.如建立各种形式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平台,并在选拔、组织、管理、建设和稳定持续的专项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16]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研究生书院制、研究生学科交叉联盟、学科交叉论坛、学科交叉创新创业联合体等.

3. 参与检查阶段

建立起立学科交叉研究生全员参与的检查评估体系.一是对导师、任课教师、研究生、管理者等人员的参与情况进行检查,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合理划分评估维度,可从参与度、时间精力投入、载体应用等方面进行全员评估.

4. 参与改进阶段

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及参与情况的评估效果,来完善全员参与计划,改善全员参与方式.

三、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新机制执行策略

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质量除了依赖于培养机制之外,还应采取与之相应的策略,因为执行策略直接影响学科交叉培养机制的运行效果.总体上看来,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新机制执行策略应该从“整体”与“局部”相兼顾、“变”与“不变”相依存、一”与“多”相循环三个方面展开(见图7).

(一)“整体”与“局部”相兼顾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或统一体,包括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实际上,机制的构建是一个整体和系统的工程[17],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亦是如此.

一是处理好培养机制体系中机制与机制之间的关系.培养机制体系的每一个子机制都至关重要,彼此之间需要良好的协同与配合,才能切实发挥各自作用.

二是处理好培养机制体系中体系与机制之间的关系.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过程育人机制、全方位协同机制、全员参与机制以及“PDCA”循环机制都是其要素,不能要素游离在系统之外,也不能系统凌驾于要素之上.

三是处理好培养机制体系中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需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研究生的思想心理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

(二)“变”与“不变”相依存

权变理论认为,对于组织管理来说没有最好的唯一模式,而只能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动选择适合的运作模式,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18].

一是处理好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要有其规范性同时应兼顾灵活性.

二是处理好长期性与短期性的关系.从短期来讲,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应该相对稳定,但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是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存在能够适用于所有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或者模式[19],因此,对于不同高校的不同学科,虽然整体框架及子机制大致相同,但是子机制的具体内容或要素则应有所不同.

(三)“一”与“多”相循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曲折上升的过程.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需处理好“一”与“多”,即一次循环与多次循环的关系.

一是横向循环过程.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不仅在子机制遵循“PDCA”循环过程,同时各个子机制的具体要素也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

二是纵向上升过程.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PDCA”循环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循环性,一次遗留的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直到达到最优化为止.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可能还有其它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次循环.

参考文献:

[1]张秀萍,张弛. 基于学科交叉的高校学术组织结构创新[J]. 现代教育管理,2010,(9):31

[2]马廷奇. 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11,(6):73-77.

[3]孔晓东.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J]. 教育评论,2009,(1):27.

[4]Feigenbaum,A.V.Quality Control:Principles,Practice and Administration[M].NewYork:McgrawhillBook Company,1951.

[5]全面质量管理[EB/OL].http://baike.so.com/doc/5151040-5381092.html.2017-03-01.

[6]James R. Evans & William M. Lindsay. 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第七版)[M]. 焦叔斌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刘梅,许佳.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J]. 科技管理研究,2016,(7):124.

[8]卢建飞,吴太山,吴书光,等. 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46-48.

[9]赵云云. 交叉学科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24.

[10]马迎贤. 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 甘肃社会科学,2005,(1):118.

[11]张绍丽,于金龙.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协同过程及策略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6,(4):624-629.

[12]薛天祥. 研究生教育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

[13]余同普,银燕,邵福球. 从德国博士生院培养模式看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65.

[14]王根顺,汤方霄. 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教学研究,2011,(1):16.

[15]张绍丽,郑晓齐,丛梅. 高校众创空间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7,(7):57.

[16]高磊,赵文华. 美国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启示——以美国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60.

[17][19]伍红军,罗英姿.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几个理论问题研究[J]. 江苏高教,2010,(2):96.

[18]理查德.L. 达夫特. 组织理论与设计(第九版)[M]. 王凤彬等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赵晓梅)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Cultivation Mechani of Innovation Application

ZHANG Shaoli,ZHENG Xiaoqi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Abstract: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ha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trainingmechani for constructing principles,methods,and formation mechani. Based on this,the four different contentand cross each other contact mechani system for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ng people,All- round synergy,fullparticipation and "PDCA" cycle can be constructed.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mechani,we should take to the"whole" and "local" balance,"change" and "constant" interdependent,"one" and" more "circular executionstrateg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total quality management;interdisciplinary;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innovative application

本文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全面质量管理和研究生培养和交叉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质量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校院二级管理体系下学院生培养管理模式 安琰,杨林(中国计量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近年来,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研究生管理面临新的形势 目前,很多高校对研究生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优势明显,但也存在.

2、 交叉学科生培养模式 刘莉,孙丽(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学院,辽宁沈阳110168)摘要为了推动科学进步,促进科学向综合性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建筑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情况,针对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形成符合.

3、 基于一级学科硕士点生培养模式 基于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吴 晓,邹晓玲(吉首大学 文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摘 要按照一级学科格局进行硕士生培养已渐成为新的趋势,针对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培.

4、 需求导向的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专业学位生培养机制改革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财经类本科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历史梳理、借鉴相关,对需求导向的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力图为我国财经类本科院校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

5、 以学科交叉推动软件工程复合型硕士培养与实践 摘要针对高校软件工程学科普遍存在的软件工程硕士招生中本科为非本专业的学生占比高的问题,提出以学科交叉科研合作助力培养“跨学科”的硕士生,从学科交叉科研课题的选择、有效交流方式的.

6、 医学院校生物学科性生培养模式和实践 摘要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科学生涯的重要一站,也是一个国家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培养质量、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不断完善的理论应用到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