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环境论文 地理教育期刊 环境工程论文 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环境污染论文 地理环境的论文 中国地理环境和饮食文化论文 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论文 人文地理环境和国际贸易论文 地理环境论文 地理环境小论文

地理环境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和渝东南风俗歌的历史变迁和地理环境关系探究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地理环境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7

渝东南风俗歌的历史变迁和地理环境关系探究,本文是关于地理环境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跟渝东南风俗歌和历史变迁和地理环境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秦振川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400715)

摘 要:风俗歌是民间歌曲的一种,因其在特定的风俗习惯下演唱而独具特色.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以婚嫁歌和丧葬歌最具代表性,这些风俗歌曲在历史时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探究风俗歌曲的历史变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开发,发展传统民俗文化.

关键词:渝东南;风俗歌;历史变迁;地理环境

渝东南地区(包括黔江区、彭水、秀山、酉阳、石柱、武隆在内的一区五县)是重庆市唯一集中连片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创造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歌曲,其中风俗歌是指专用于传统风俗仪式、节日中演唱的民间歌曲.在民俗文化中,尤以婚丧岁时活动最具代表性.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曲是这一地区的各个民族在共同地理环境中,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共同流传与共有、共享的精神产物.下面就以婚嫁歌和丧葬歌为例来探讨渝东南风俗歌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渝东南风俗歌的历史变迁

渝东南地区在历史时期风俗习惯的改变最突出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改土归流”以后,清王朝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废除“土司陋规”之际,强行改变了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第二个时期是民国时期,随着新思想的进入,渝东南少数民族自觉地改变了一些习俗.第三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土家族、苗族地区同各兄弟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渝东南地区的习俗又经历了巨大的改变.

(一)婚嫁歌

渝东南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婚嫁歌的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土家族在“改土归流”之前,土家儿女的婚姻大事是自由的,也是自己做主的.土家后生和姑娘到了十五六岁,便开始以山歌(即情歌)为媒,吐露情思,挑选伴侣.这时还流行“骨种婚”,即为保证舅家的“种”的延续,姑家之女必须嫁与舅氏之子.明代《蜀中广记》卷三十八记载:四川酉阳“婚姻则累世为亲”.

“改土归流”之后,妇女婚姻系于“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土家族婚嫁前妇女有哭嫁的习俗,《秀山县志》中记载:嫁女之家,夕不灭火,宗室女伴哭泣,恋坐至明.东南边村,俗近苗峒,则群聚歌唱相答,多男女之词.通常在姑娘在出嫁前1-3天的晚上要哭嫁,主要是哭别直系血亲和旁系姻亲中的长辈.新娘除哭人而外,还要哭事,如哭辞祖宗、哭梳子、哭上轿等哭词多为七字句,押韵.

渝东南苗族的婚嫁歌也经历了类似的变迁,苗族有通过“歌会”“赶秋”“赶坳”等社交活动选择对象的习俗.婚礼到晚上,新郎新娘双方都要请歌师歌手来对歌歌词的内容有歌唱先辈功德的,有感谢众亲关怀的,有歌唱新婚幸福的,也有唱八仙过海、七仙女下凡、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传说故事的.秀山县晏龙乡的苗家姑娘出嫁独具风采.她们一不“哭嫁”,二不坐轿,三不拜堂,四不酌喜酒(下聘),五不送嫁妆,六不讲排场,婚日不同宿,不闹房,而是与陪送新娘的好友围着火炕对歌,往往通宵达旦.

(二)丧葬歌

渝东南的丧葬歌在丧葬风俗的改变中也经历着变迁.在“改土归流”前,渝东南地区流行过火葬和崖葬,这时土家族就产生了特有的丧葬仪式“打丧鼓”“唱孝歌”“跳绕棺”,“改土归流”后均为土葬,丧葬歌的内容受汉族文化影响更为多样.《隋书?地理志》载,土家族先民葬俗是“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歌数十阙.”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中说:“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踏)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

清代的方志中已经将这种丧期唱丧歌的习俗视为失礼、古怪,光绪《秀山县志》提到:“丧家奠馈,有哀歌辞,童子曼声引唱.至于山野小户,则村氓牧竖击鼓为甿歌,此并失礼之尤.”民国以后,渝东南地区的唱孝歌仪式演变成这种:坐夜时,在灵堂前设歌场,用2-4张方桌打厢,桌上陈糖果、糕点,四周置凳,主歌者居主位击鼓高唱《孝歌》,谓之“扬歌场”.之后接唱《请歌郎》,歌郎到唱入座后,便唱“排朝”,排朝歌毕,主歌者与歌郎们轮番吟唱,正文歌词有:“为儿生活好清苦,埋爹无棺少衣物.今晚别后上山麓,悲声哀哀动九族.”最后“刹鼓”收场.

渝东南苗族的葬礼在民国之前是不许跳丧的,有唱孝歌的传统.《酉阳苗族调查》一文中提到:“苗人的丧礼,在该族无论父、子、兄、弟,去世后,即由该支子弟环绕举哀,经时一日一夜,乃延请苗僧成礼,然后,驶诸大峰绝顶,再举行天葬、或火葬,在此时间内,仅食奶油,禁止出门打猎,跳舞诸事,因示哀悼.”到20世纪40年代之后,通行土葬,受土家族文化的影响,渝东南苗族办孝时也兴绕棺了.苗族唱孝歌与做法事交叉进行,时间长短不论,最长的要做七天七夜.一人击鼓,众人轮流唱,或击鼓人自唱,寄托哀思,以歌当哭.

渝东南风俗歌还有宴席歌、祝酒歌、送客歌、福事歌、吃水歌、泡茶歌、进屋歌、答谢歌、节令歌、上梁歌等等,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呈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探讨渝东南风俗歌和地理环境的互动对于研究发展渝东南的风俗歌很有必要.

二、风俗歌与地理环境关系

地理环境在人们的审美心理以及特定的地域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地理环境与民间艺术之间关系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加强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渝东南风俗歌的变迁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

自然环境因素是特定地理环境下、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环境影响了风俗歌曲的创造活动,是风俗歌曲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是风俗歌曲体现的重要内容.

渝东南地区自古有“八山一水半分田”的说法.境内多山地和丘陵,其中山地占78%,丘陵19%,平地3%,森林覆盖率26%.境内有武陵山、方斗山、七曜山、毛坝盖、广沿盖等山脉.水系发达,主要有乌江、酉水和阮江三大水系.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良好,有溶洞、石林等天然奇观.这样的地貌山水形势下造就内容丰富的风俗歌.哭嫁歌《别父母》中唱道:“布裙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大河涨水小河翻,小河岸上栽牡丹.”正是因为这样的地貌自然环境,给风俗歌的创造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在火葬和崖葬流行时期,渝东南地区气候湿热,动植物资源丰富,鬼神信仰普遍,人们将自然界的变化和死亡相联系,产生了情感上的互动,自然就“绕尸而歌”了.从研究统计中,发现历史时期渝东南自然灾害记载在明清以来记载最多,这主要与明清以来渝东南地区人口增加、人地关系联系更加密切相关.明清以后,随着人类活动增加,动物资源也相对减少,华南虎的记录就说明了这一问题,这时,丧葬歌、婚嫁歌也发生了变化,开始由歌唱自然、歌唱生命慢慢向言古颂今转变了.

(二)与人文环境互动关系

风俗歌本来就是伴随着人类的风俗活动而产生的,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风俗歌的历史变迁和人口变化、政府政策、文化交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渝东南人口大规模变迁也是到了明清之后,明清时期两次“湖广填四川”带来了大批移民,汉族文化深入到了渝东南地区,汉族文化的输入给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婚嫁习俗开始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产生了土家族特有的“哭嫁歌”.丧葬习俗开始流行汉族的土葬,汉族的历史传说也开始在“打丧鼓”时传唱.到了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进入重庆,新式婚礼开始流行,哭嫁之风也渐渐变弱.“打丧鼓”也渐渐减少.

“改土归流”以后,清王朝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废除“土司陋规”之际,强行改变了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民国时期,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进入,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自觉地改变了被清王朝强行规定的、不适应新生活的一些习俗.新中国成立至今,土家族、苗族地区同汉族及各兄弟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渝东南地区人民在自觉地改变着那些纯属封建迷信的、有碍于民族繁荣进步的习俗.

渝东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早期的风俗歌受巴文化的影响深远,很多歌曲带有竹枝词的影响,后来汉族的活动范围扩大以后,主要就是和汉族地区的交流.特别是“改土归流”以后,很少再有“以歌为媒”这种形式的婚姻了.苗族的葬礼禁止打猎、跳舞,清末后受土家族的影响,也开始“跳绕棺”了无论是从语言、农业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到价值观信仰等,渝东南地区的土家族和苗族都为汉族文化深深影响,并将这些影响反映到了风俗歌曲中.

三、结论

进入新中国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影响,风俗歌的传唱越来越少.只在少部分地区还能看到哭嫁或者是唱孝歌,丧葬仪式开始流行了“丧葬一条龙”服务,甚至一些地区在丧葬仪式上进行现代的歌舞表演,已经丧失了传统“唱孝歌”带有的传统价值观、弘扬传统孝道的文化色彩.1978年以来,政府逐渐注重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渝东南地区这些风俗歌的传唱又慢慢兴起,融合了现代民歌的特点,又带有表演的性质.不过年轻人大多已经不会传唱,只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还在坚守,风俗歌曲的传承亟需解决.

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不断发生变化,反映了渝东南地区各民族文化互动交融的过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变化发展过程中,音乐文化的适应性和融合性使渝东南地区的风俗歌在内容形式上都发生着巨大变化.随着政府现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即使风俗歌曲不会普遍存在于广大人民的风俗生活中,但也会以其他的形式流传下去,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M].民族出版社,2005.

[2]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初稿?社会风土篇[M].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编纂委员办公室编,1998.

[3] 秀山县志[M].清光绪十八年刻本.巴蜀书社,1992.

[4] 重庆民族志[M].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纂.重庆出版社,2002.

[5] 秀山县志[M].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1.

[6] 隋书?地理志[M].中华书局,1997.

[7] 张鷟.朝野佥载.唐宋史料笔记丛刊[M].中华书局,1983.

[8] 石砫县志[M].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 陈济涛.酉阳苗族调查[J].川边季刊.1935(02).

[10] 川东南民族资料汇编?文艺土家族民歌[M].川东南民族资料编辑委员会编,1986.

[11] 张铭.渝东南历史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秦振川,女,1993年12月,河南南阳人,研究方向:近代四川文化地理.

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渝东南风俗歌和历史变迁和地理环境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地理环境本科毕业论文地理环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历史变迁视阈下新商科教育 一、引言商科教育从产生那天开始就呈现出与商业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鲜明特点 商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商业经济中的,可以说商科教育是商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教育 商科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的商业经济.

2、 从军机处看内阁的历史变迁 先从距今最近的朝代——清朝说起,所说的内容是其军机处 军机处,原本是内阁的分局 也就是说,军机处的雏形时期,它可以说是内阁的一个分支 清朝初期,大多机构和制度都是沿袭了明朝的旧.

3、 渝东南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 作为重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南地区也被称作为“重庆之肺” 渝东南地区在过去十几年内为了加速综合国力发展、促使城镇经济水平提升,不仅大量运用了各类非可再生性能源,同时通过多砍.

4、 35介休张兰古镇的历史变迁 张兰古镇位于介休市东北四十里,为介休的东大门,是一座千年古镇 说起张兰镇,熟悉的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玩,想起驴肉、想起农历九月历时十天的古庙会….这里有着全国最大的乡村古玩市场,有着.

5、 历史变迁视域下人类的崇拜和信仰 摘要崇拜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很容易对神秘强大的事物产生这种心理 古人对于神灵、自然、祖先的崇拜与对自然认识不足有关;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科学成为很多人崇拜的对象,但若这是无条件的,会产生出&ldquo.

6、 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之探究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增加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了解历史发展的潮流,增强对我国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各方面的认识程度,从而在评判历史事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