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法国历史文化遗产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保护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考文献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论文

关于文化遗产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遗产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本文是关于文化遗产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协同和创新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

摘 要:文章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的必要性,阐明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的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90-03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和标准化.2005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2011年,我国非遗领域的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并实施,开启了我国从政策性保护向法制性保护的新篇章,加速了我国非遗保护的进程,加大了全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度,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1\].十多年来,在党、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成绩斐然,但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足.

1非遗协同创新保护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准公布了4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1,04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目前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已经形成.与此对应,命名了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2,294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主体的核心力量得以不断明确.非遗在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政策模式中,陆续加强传承人的作用,使非遗项目具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这是其主要的保护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现有非遗保护方式也逐渐凸显出不足之处,非遗协同创新保护势在必行.

1.1项目保护单位不统一,责任不明确

非遗因其独特性,无法归属某一部门统一管理,故一般由项目行政单位或非遗项目归属门进行管辖,这种保护方式不利于非遗的传播与传承,特别是当非遗项目出现问题时,无法明确具体保护责任.

1.2保护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非遗保护模式有行政保护模式和法律保护模式\[2\],但不论是哪种保护模式,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依靠进行的保护.从具体保护责任者来看,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传承人保护模式,即主要依靠传承人或是传承群体对民间艺术、匠术等进行传播和保护.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特性,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应丰富和改变非遗保护模式,从而更好地保证非遗的传播和延续.

1.3不同级别非遗保护力度有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决定了政府对非遗的投入.由于非遗依托的地域不同,受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同等级别的非遗传承人受到的待遇不同,对其保护的投入资金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非遗的积极传承和有效开发.

1.4保护模式不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

笔者在对比国内外非遗开发和保护的进程中,发现我国对非遗秉承的是保护性开发,在不改变非遗本身特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开发和保护,这样虽有益于保持非遗的原有特性和固有特色,但长此下去将会导致非遗保护模式固化,进一步导致非遗特性与社会发展步伐不吻合,以致逐渐消亡.

2非遗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理论基础

2.1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SynergyInnovation)一词在不同科研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如:吕静等学者从企业角度出发,认为协同创新是指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企业自身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3\].笔者认为,协同创新主要体现在相互合作性和新颖性两个方面.相互合作性是指各种形式不同类型的资源,为完成某一特定事件而发挥各自的优势;新颖性可以是指合作内容比较新奇,也可以是合作形式较为独特.从非遗角度出发,协同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间利用各自固有的人才、资金、技术、场地和信息等优势资源形成共享体系,各主体拥有服务于非遗的一致的发展目标和内在吸引力,依靠主体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活动.

2.2协同创新保护的主体

2.2.1政府.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主导者,政府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是召集各个主体的组织者和领头人,负责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和规章制度的建立.政府一方面是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对其他创新主体有一定的指挥权和调控权,便于及时协调沟通体系构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对非遗投资的力度为其他创新主体把握非遗保护的工作重点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在具体非遗保护工作中,政府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是促进非遗保护的重要推动力,因为政府是非遗的审核者和鉴定者,是丰富非遗内容的把控者.政府应为非遗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及法律,建立长效保护体系为非遗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平台.

2.2.2高等院校.高等院校作为生产知识、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回馈社会的公共事业单位,从创建之初就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因此,高等院校应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之中.

2.2.3企业单位.在多元化、社会化、信息化的今天,社会各界人士、团体和组织都有责任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非遗健康发展贡献一分力量.企业单位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蓬勃生长,这一群体逐渐的占据了较为丰富的资金资源、优秀人才资源、先进技术资源.而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可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2.2.4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它的宣传作用和舆论导向一直是其他创新主体无法替代和超越的.非遗作为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关媒体应利用自身平台对其进行积极报道和有效宣传,成为非遗保护的形象之窗.

2.2.5传承人和继承人.传承人是对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人员的称谓.祁庆富在全面梳理了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4\]国家对登记在册的非遗传承人按照地区消费水平和非遗的认定级别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同时也规定传承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授所承担的责任.继承人作为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力量,将直接影响到非遗的发展壮大和创新性保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协同创新保护体系中继承人也应是其中的一分子.

2.3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运作流程

协同创新保护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以保护非遗为共同愿景利用创新主体的多方优势资源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系统既应该有法律或是行政文件进行强制约束,也应对其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使各个主体能从内心支持并积极主动地去维护这一体系.

2.3.1选取主体.鉴于各类创新保护主体类别、性质、规模、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因此,政府在筹建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过程中应先对其进行划分和归类.笔者认为,招募创新主体可采取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由政府主管部门出面对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主体进行筛选考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入选.第二,对于非事业单位性质的主体进行鼓励和政策激励,采取自愿参与择优选拔的方式入选.

2.3.2职能分配.职能分配是体系构建的关键点,权利和责任是否公平合理是体系能否长期运转的前提和保障.首先,政府——权利的分配者,应承担起组织者的角色,为协同创新体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政府负责组织召开研讨会讨论其他主体的职能,负责起草协同创新体系的文件草稿,出台相关利好政策吸引主体踊跃参与到协同创新体系中来.其次,高等院校——应享有政府对高等院校非遗的专项拨款,积极配合非遗保护工作.其主要有三大职能:①高等院校可根据所在地区非遗特点,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为培养非遗继承人奠定基础,也可开设公共选修课程陶冶大学生的情操.②高等院校图书馆具有保存社会文化遗产的职能,可为非遗资料提供例如影像技术、数字化技术、视频音频技术,以及提供非遗资料良好的保存场所.③高等院校学生可作为非遗文化的宣传者和潜在的继承者,对非遗间接性和传承性保护提供内在推动力.最后,企业单位——政府可通过鼓励政策、资金投入、招标等方式引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企业应针对非遗的特点进行项目策划、项目调研、项目开发、项目实施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使非遗保护逐步现代化并与时俱进.

2.3.3传承人和继承人.传承人应享有政府津贴,以保证其个人的生活质量和非遗的正常延续.同时,非遗传承人应积极推广和传授非遗技艺,保证非遗有不少于一个的继承人.

2.3.4形成文件.根据职能分配,政府应结合其他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具体细化和量化每个主体者的职责,做到责任可追溯,奖惩有依据,切实保证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3.5实施.按照文件的要求和工作分工,各非遗保护主体应明确责任又相互沟通和协调,按照计划依次实施.

3协同创新思维下非遗的保护措施

3.1树立整体全局意识,协同创新共谋发展

由于我国在非遗的认定、申请、传承、开发、保护等方面时间较短,主要保护责任由政府相关门负责,出现了非遗发展模式单一、保护体系单调、资源配置不到位、非遗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比如:政府投入大、重视程度高的非遗项目发展好,成为政府的政绩工程;反之,任其自由发展则出现濒临消亡的窘境.所以,非遗工作有必要进行协同创新,统筹国家资源配置,通过顶层设计、有机融合和战略协同,消除文化改革创新的“固有模式”,积极发挥协同创新体系中各个创新主体的作用.

3.2结合非遗地域特点,制定特色发展策略

构建非遗协同创新体系,一方面要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保护非遗,另一方面要强调对非遗的创新性保护,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方式.①对于民间曲艺等适用于表演的非遗可与演出公司或是电影出品公司合作进行公开演出和电影文化宣传,也可与高等院校合作举行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形成视频资料保存于高校图书馆.②对于手工艺类非遗可与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加工企业、旅游区管理部门合作开发生产.一方面可以进行传统非遗文化传承使更多的国人支持非遗产业,热爱非遗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出售手工艺品获取经济来源改善非遗传承人和继承人的经济状况.③对于口头类非遗可与高等院校和创意公司合作,对口头类非遗先进行完整性保存后由创意公司结合现代主流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文化,从而更加源远流长.

3.3聚集优势资源,打造品牌效应

我国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同一地区一般有多种非遗需要开发和保护,而同时地区内的优势资源又是有限的.因此,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除了保护非遗小项目,还应利用非遗协同创新保护体系汇集产业要素聚集系统内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大品牌,赋予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塑造城市品牌,逐步带动其他非遗产业.

4结语

非遗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非遗保护和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协同创新保护体系各主体应建立严格的创新协作体系,具体为:①政府部门作为引导者,应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②以企业单位为资源主体,为非遗体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③高等院校应积极配合,为非遗保护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研支持,帮助其提升创新能力.④坚持以传承人和继承人为非遗保护的主要倡导者,齐心协力共同保护非遗文化,促进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EB/OL\].\[2016-07-25\].http://cn.chinaculture.org/portal/pubinfo/200001004001/20160622/cf797932d1 c542eaa417811235631579.html.

[2\]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75-84.

[3\]吕静,卜庆军,王少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85.

[4\]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20-123.

收稿日期:2017-02-20

作者简介:李晋瑞(1976—),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梁玉芳(1965—),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聂兰渤(1982—),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

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协同和创新方面的文化遗产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车彤波 (呼伦贝尔学院俄罗斯语言与文化学院 021008)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人类物质宝库中的文化瑰宝,更是人类精神世界上的文化营养,世界多个国家对此实施了保护 本文从探讨俄罗斯非.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与策略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陶立璠曾说过“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基本,假如失去文化,这个国家与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

3、 新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 摘要文中针对我国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所存在的问题的不足做出了详细的探究和讨论,并且给予了针对性的建议和问题解决方案,对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做出了理论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借新媒体手段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我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因种种原因部分面临消亡危险,必须及时加强保护研究 据中国戏曲志,20世纪初我国有390种戏曲剧种,目前尚有演出的有200余个 如今,现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给.

5、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困境和保护 满英子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目前,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其保护措施力度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民间文学类,具有传承单一的特性导致其保护效果不佳 目前,针对我国关于民间.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概述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民族性特点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着同其它民族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由此也使得其在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同其它民族文化形式存在着鲜明的区别 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