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论文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论文 控制工程期刊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给排水科学和工程论文 控制工程论文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的论文开头 控制工程杂志投稿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论文 控制工程开题报告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论文

控制工程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控制工程基础》对分课堂教学实践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控制工程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9

《控制工程基础》对分课堂教学实践,本文是控制工程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跟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实践和《控制工程基础》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以机械学院机电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法,教师讲课、学生自学、讨论交替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控制工程;对分课堂;实践

引言控制是机械工程的重要基础,反馈思想和控制方法渗透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系统等机械工程研究和实践的各个领域和阶段.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思想、分析方法和设计手段.控制工程基础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而且概念多,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多为被动接受,较难把握抽象的知识点.有的教师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工程案例教学[1,2],基于仿真软件MATLAB教学[3],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如慕课[4].这些方法的本质还是讲授型,师生互动很少,学生主动性低,难以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5]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该方式综合传统课堂与讨论课堂各自的优势,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分课堂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进行分割,一半用于教师讲课,一半用于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按时间划分,对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基本环节:课堂讲授、课外自学(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其关键是将授课和课堂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课外有充分时间自主学习,深化理解.在对知识有适当应用和领悟后,课堂讨论才能有的放矢,学生之间才能互动,师生能更好交流.选择机电专业学生(45人),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改善明显.

一、对分课堂教学准备

1.1 精选教学内容

按照控制工程基础的“方法线索”确定教学主线,以问题为导向,精选教学内容,如机械系统数学建模、时间响应分析、稳定性分析、系统串联校正等.

1.2 确定教学程序

对分课堂教学比传统的讲授教学有更多的教学步骤,更多的互动,必须精心设计,灵活把握,更要严格控制,才能顺利进行,保证教学质量.本课程一次课2学时,共100分钟,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给各个教学环节.

1.3准备教案

教案包括讨论目标、讨论问题的设计、本次课的授课目标.其中讨论问题的设计是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包含上次课的教学目标,又有探索性,易于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新认识,还要为本次课做铺垫.

二、对分课堂教学实施案例

通过控制工程基础中“稳定性分析”中的部分内容为教学案例,阐述对分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对分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讲课,课后自学,课堂讨论(几天后,第二次上课),教师总结,讲新课.学生班级:机电1501;学生人数:45人;本章教学总课时数:6学时,分三次上课.

2.1 讲课

首先,通过工程实例引出本课程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稳定性分析”一章教学的开始,以“塔科马大桥的坍塌”为案例,引出控制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并总结得出稳定性的定义.然后,精讲留白.讲基本框架和基本技能.但有些推导过程却不讲,有些拓展也留待学生自学或练习.因此,根据系统微分方程,详细推导系统输出响应,并根据特征根的分布,分析自由响应的收敛性,得到系统稳定性与根的分布关系.基于此,引出劳斯判据,具体阐述特征方程系数和根的关系,并详细介绍劳斯判据的内容,包括劳斯表的计算,稳定性判据,但对于劳斯表出现的特出情况却没有讲,如某行元素全为零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钻研.

2.2 课后自学

下课后学生自主阅读,复习课堂讲的基本内容,例如稳定性定义和条件,劳斯判据及其基本应用.进而学习课堂未展开的内容,例如劳斯判据中劳斯表的两种特殊情况,当某行中第一列元素为零,如何进行计算,又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又当系统某一行元素全为零,又该如何.在学习、吸收、内化之后,独立完成作业,继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总结自己学习体会、收获,提炼最精彩的亮点.同时可以设计问题考考其他学生,看他们是不是能解释清楚,也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向别的学生请教.

2.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分为两个阶段:小组讨论和汇报.根据内容数量和难度,小组讨论一般安排15-30分钟,汇报时间为10-15分钟,总结5分钟.以学习优秀者为核心,进行分组,每组4-5人,分为10组.每组设一名主持人,一名汇报人,由主持人引导大家讨论,每个人都要发言,讨论学习的内容、体会,或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答.小组讨论时,教师在旁观察、督促,并记录小组讨论情况.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4-6个小组汇报,汇报小组讨论情况,包括主要内容、体会和存在的问题.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教师总结

根据教师观察,学生的汇报,教师首先总结小组的讨论情况,并进行点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进而概述上次课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并提出新的问题,引出新的讲课主题.

2.5 讲新课

再讲课,如果是和上次课密切相关的内容,则由上次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出.否则,直接提出本次课的主题.按照教学内容顺序,本次课讲奈奎斯特判据.

2.6 反馈

每个学生都可以将学习体会和建议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及时了解学习状况及需求,不断改进对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反馈来看,学生喜欢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也愿意用控制原理讨论与生活、专业相关的话题.但受传统的教育影响,学生还是对已有的内容感兴趣,例如习题.自主学习,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意愿不强.在热心讨论的同时,他们还是希望教师能系统总结,多讲例题.因此,教师总结就非常重要,要总结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讲清疑难,使学生能受到启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

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后,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综合成绩中,课堂讨论评价占30%,期末考试占70%.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布如图1、图2所示.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法的2015级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如图1所示,不及格人数为9,不及格率为20%,且55分以下仅有3人,占6.7%.传统方法教学的机电1401班成绩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如图2所示,不及格人数为18人,不及格率为38.3%,且55分以下为11人,占23.4%.由此可见,对分课堂教学有效的促进了低分段学生的学习,大大降低了不及格率.

四、结语

通过在控制工程基础教学过程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精心准备对分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讲课、内化吸收、讨论,并借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结束语,此文是关于控制工程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实践和《控制工程基础》相关控制工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水泥物理性能检测和生产控制》课程为例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随之出现,既活跃了课程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教育要研究解决“六大问题”中第五点明.

2、 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摘 要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本文就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 计算机.

3、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学院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为例 李丹(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5)摘要通过分析高职学院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学生情况,探索了一种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理念融合的教与学模式,从课程教学内容出发,对教学对象.

4、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实践 【摘要】 随着教育被国家和人民越来越重视,关于高职的相关教育也逐渐成为了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混合式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并结合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指导,这篇文章主要是.

5、 面向具有国际视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以《桥梁工程施工》为例 摘要配合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针对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组织、授课方式、.

6、 自主导航船案例在《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为降低控制理论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的模型、性能分析、稳定性……概念的抽象性,借助所研发的BDS自主导航投饵船控制系统软硬件,将授课中的知识点和投饵船控制系统的相应模块进行对应,有效减少了课程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