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投稿的地方 论文哪些地方需要参考文献 论文发到什么地方有含金量 哪些地方可以发表文章 在哪些地方可以投稿 海南的风土人情与地方特色酒文化论文

地方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现状和未来方向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地方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现状和未来方向,该文是地方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跟本科和方向和视阈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荣振华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644)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新供给经济学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而开出的药方,用此药方诊治地方普通高校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就要清醒认知两者的关联与不同.结合地方本科高校及其他主体意识层面和行动层面的现状,提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地方本科价值诉求去完善相关政策理念并构建相关立法.在政策层面或法律制度中规范政府权力清单,明晰政府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宏观调控职能;市场负面清单明确市场主体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社会责任;高校负责人责任清单有利于高校应用型改革方案持续性.同时,地方本科高校内部制度也要完成与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重构同步.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分类管理;价值诉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2-0037-06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地方高等教育之间关联性阐析

“供给侧”这一词汇首先源自于19 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伊定理(Say’s Law)”,其核心是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理论,强调国家在经济政策基本上以放任自由与不干预为特征.[1]2015 年领导在多种场合中不断强调“供给侧改革”.然而,这个“供给侧改革”与“萨伊定理”存在明显差异,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核心是通过提供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本质上是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供给主体结构等结构性改革,而不是简单地调节供给总量.

分析至此,我们不难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经济改革领域的高频词.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等教育又有怎样的关联性?又能为地方高等教育转型提供怎样的新视野?

如果我们仅仅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位于经济学领域,则是对此项改革的狭义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劳动力、土地、资本、资源、技术和创新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2],这些要素概括起来无外乎是人与物,而教育主要以育人为主,是提升劳动力和创新力的基石,也是促进内生性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地方本科教育也曾在经济拉动内需、促增长的需求侧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要素的不断组合变化,本科教育出现了“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根据2015 年11 月25 日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3 月我国高校数量为2559 所,其中本科院校1219 所,在校生规模达至3559 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一.[3]而这些本科院校已遍及全国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布于178 个地级城市,占全国现有333 个地级市的53.5% .[4]我们再反观城镇就业情况,据人社部门公布,2014 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22 万人,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占据新增劳动力的55%.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2014 年毕业两个月后的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为17.6%.[5]从这些大学生失业率可以简单折射出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饱和,然而事实上,作为人才需求的用人单位不是劳动力饱和状态,而是出现“用工荒”的局面.2016年3 月,分类信息网站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用工缺口达到52%,上海求职缺口为44%,广州求职缺口为28%.[6]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需求侧的引导下,地方高校满足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人才质量的培养,导致千校一面,教育成果同质化严重的局面,进而引发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错位对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乏力并存的局面,即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端产业招工难的“两难”结构性矛盾.这一点与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同构性.因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必须结合现状因时因势地进行相应转型.这个转型发展实质上就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认知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供给则结构性改革有别于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不能在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改革上完全套用经济改革手段.首先两者主导思想不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经济发展逻辑,主导思想是成本收益思想.教育虽然也有成本,但教育主导思想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其次两者改革目标不同.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性质是经济增长最大化,侧重于效益的追求,可以行使短期经济行为达致微观经济目标,也可以运用长期经济政策调整宏观经济发展.而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性质是公益最大化,侧重于文化传承和人才培育,关涉到人力资本发展方向,不可运用短期政策随意调适,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因此,本文结合地方普通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分析普通高校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主观顾虑与客观行动形式化倾向,提出有效法律制度的缺位,仅依靠教育政策的单方供给“强力”使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非旦不能消弥高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相反,会使地方普通高校即没有完成育人的重任,又没有达到制器之效果.

二、供给侧结构性视阈检省地方高校教育现状

(一)行政主导力量强而高校转化意识弱

地方本科高校供给侧改革所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地方本科高校和企业、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毋庸置疑,地方本科高校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处于“政府推动为主”的发展路径,因此,在地方普通高校转型之初,行政主导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013 年,教育部启动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在部分地方普通高校进行了试点尝试.2014 年2 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5 年10 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再次提出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来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统筹协调为先,地方政府为主体的上下联动式转型发展探索.[7]如山东省政府投入1 亿元专项经费用于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广东省为支持转型发展而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8].相对于政府的“主动”,作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体之一的地方普通高校则显得有点多元动机下的“被动”,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另一方主体——企业等用人单位则是“不为所动”.

高校的“被动”是一种认知表象和心理障碍并存的矛盾的被动.在对转型认知上,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对供给侧转型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有清楚的认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心理上又存在与认知矛盾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于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具有抵制变革的保守与惰性;另一方面则是对应用型转型的误读.对于那些老本科院校而言,存在着学术性高等教育高人一等的传统等级文化的认知,认为应用性就是职业性,职业性教育则矮人一头的心理障碍的错误认知,使其处于转与不转的矛盾中.对于那些脱胎于应用性专科或者高职院校的新建本科而言,认为应用型使其通过“升格”改变的传统“职业”身份再次轮转回归,千般努力化为泡影.但是这些院校同样也意识到学术性高校市场渐趋饱和,而且竞争异常激烈,新建本科学术积淀比较浅,学术实力方面无竞争优势.同时,随着人口出生率持续低走,入学人口不断减少,招生危机也会接踵而来,不转型意味着可能错过发展的机会和优惠的政策.这种认知和心理障碍的矛盾又因为对“何谓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等问题定位不清而加剧地方本科高校的茫然.

何谓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建立于前一个概念的清晰界定.这个概念界定不清,则导致地方本科高院培养人才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因此,上海在2015 年发布《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倡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并采取内涵解释方法分析这四种类别的不同.从上海市政府部门出台通知的初衷入手分析,上海市政府部门力图以规范性文件界定研究型和三类应用型的内涵,使高校在清楚各名称内涵的基础上对号入座,进而达到引导高校进行分类改革的目的.这种想用规范性文件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迷雾的初衷非常好,然而,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学术研究这一类型的内涵比较好明确,而应用研究人才、应用技术人才和应用技能人才相对而言,界定起来比较困难,技术型人才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其不能脱离理论知识的指导而去盲目实践.同理也适用于应用技能人才和应用研究人才.本人认为将应用型进一步细化的分割,本身就是将一个相对概念用绝对的语言表述,使概念本身更难操作化,诚如有学者所言,划分得越细,操作起来也就困难,而且越容易造成一种刻板化印象,越容易造成一种标签化、等级化思维.[9]

相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被动”,企业等用人单位则是“不为所动”.这是因为在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主体来看,地方本科应用型转型是高等教育改革,非企业等用人单位职责范围.而且每个用人单位都有自己一套工作运行程序和运营目标,加之相关高校在企业等用人单位在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或者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既没有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制度引导,也没有体系化培养方案的形成,致使企业等用人单位对高校应用型转型一事缺乏配合或合作的动力.

(二)政策导向为先而配套法律制度跟进不足

“任何大学,无论其拥有多么大的自主权力,都不能不受到一定的政府控制,而政府此时具有的这种控制权力,就是它作为行政管理者对大学作为社会组织行使的行政管理权力.”[10]因而,政府发布的教育政策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尤其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其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政府对此项改革也是先引导再试点并逐渐扩大范围的方式,尝试着以政策引导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改革,从2013 年教育部推动下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11],发展到2014 年178 所地方高校共同发布《驻马店共识》[12],再发展为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到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以及这期间地方本科高校的细化行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6 所高校成立重庆市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河南省确定了河南工程学院等7 所高校的“整体转型试点”和安阳师范学院等3 所高校的“ 专业(集群)转型试点”;湖北省批准湖北医药学院等11 所省属本科高校作为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的试点.[13]而每一个区域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改革,都存在着若干份地方政府相应改革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我们不可否认.这些规范性文件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取得的成效,但是政策本身的灵活性,加之人们解读的随意性[14],使高校对应用型改革理解变得不确定,致使更多的高校对应用型转型的态度呈现出观望态度,即使参与转型的,也有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出现“急功近利”、“投机主义”和“脱离实际”等三种倾向.[15]多数地方政府为了塑造“先试先行”的积极典范,以获得国家更多的资源供给,以政策的形式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参与程度以及转型效率作为考量教育政策的手段,而这种政策的指挥棒就会引发地方本科高校忽视反思本校各专业发展特点以及高教发展规律而进行仓促转型,由原来的追求学术发展为转型的盲目跟风改革.而前者至少是有样学样,很可能学得像模像样,进而发展为同质化,而后者则可能导致无序混乱的局面.

相对于政策性文件,法律在高校应用型转型过程中的缺位,也是部分高校在应用型转型问题上踌躇不前的一个因素.尤其是高校应用型转型已由试点发展为规模效应态势,《高等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中的部分条款在2015 年进行了修正,并没有对应用型转型这个现象予以回应,相关部门也没有出台相关条例和部门规章固化相应改革成果,而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本身就是一个逻辑复杂的动态调适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应用性”的字面变化,而且关系到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方案调整、相应师资储备、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情况掌握以及地方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合作制度构建等问题接踵而来.而这些中观问题则需要宏观导向的定位,尤其是法律的定位,哪怕仅仅是倡导性条款的定位,其制度溢出效应也会使参与应用型转型改革的高校避免观望外加三种不良倾向等负效应产生.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反思转型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度供给: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高校价值诉求

1. 政策遵循教育规律并植入公共治理新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政策起源于政策,并在地方高校试点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但是这些政策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受传统公共行政理念的影响,科层制政府追求的是命令自上而下的畅通无阻,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合理性,致使有些政策导向并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没有兼顾地方本科高校专业的价值诉求.每个高校里的专业性质不同,其理论与应用比重也不一样,但都要历经理论基础到学以致用的过程,只不过应用性强与弱之分.以医学和哲学为例,前者虽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也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后再进入实践,而后者,理论性强于实践,因而,每个专业和每个学科本身内含应用性比例不同,而这个比例又很难量化,对某个高校一刀切式的应用型转型,很可能也会使某些专业和学科为了应付政策而转型,最终受损的不仅仅是个体教育者,而且是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同性.如何避免这种局面发生,不仅挑战高校管理者的心智,更考验宏观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从近些年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政府优化服务的改革发展方向中,我们也不难找到地方本科高校改革中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高校转型中政府职能”的定位.首先我们分析公共治理理论对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公共治理理论倡导“共享领导”理论,即让决策者参与服务,让服务者参与决策[16].地方本科高校不是单方接受政策,而是参与政策决策过程,打破决策的“黑箱”,要求政府要“做正确的事”而不仅仅是“正确地做事”.其次我们再反观我国近些年的行政改革对政府与高校之间关系的影响.我国在政府职能改革中,不断强化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的理念.2016 年,国务院又强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政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那么,教育行政部门在今后相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政策的出台上,即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又要考量地方本科高校价值诉求,因此,在政策出台过程中,地方政府行政官员要认可和支持地方本科高校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进而克服政府在教育政策掌舵角色中存在的缺陷并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参与划桨,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同时有利于政府简政放权,达到放管结合及优化服务的境界.

2. 法律适时跟进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改革运行到现在,随着《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改革脉络渐进明晰化,地方本科高校也在不同程度地参与试点改革并取得相应成果.为了使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改革运行得更加规范化,并消弥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对应用型转型的误读,以及避免地方政府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改革中的随意性,法律应适时跟进固化改革成果,厘清“应用型人才”内涵,破除某些地方本科高校的顾虑,有利于地方本科高校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个体对教育发展的价值诉求去分类管理.对于何谓应用型人才,即使在以综合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为发展支柱的德国高等教育,也没有很细化的去界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只是称其为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培养掌握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17]但鉴于地方本科高校对政策与法律的依赖性和现阶段对应用性的误读,本文认为有必要在法律层面用抽象的表达框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避免应用性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混同.

同时,法律将地方已试点成熟制度吸纳到法律层面,并配之以相应制度.当然,具有立法权的省市政府也可能出台地方性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参与和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和基本义务,消解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约束、利益分配不均衡、资源共享不顺畅和风险分担不健全等机制性障碍.

当然,法律的制定或修正还要满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对教育规律的需求,用清单模式规范各主体的行为.首先运用政府权力清单,明确地方政府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宏观调控职能;其次运用市场负面清单明确市场主体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社会责任.这个负面清单是框定与高校进行合作的市场主体不能够过分地干预地方本科转型教育,避免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那些民办高校,因投资主体或合作主体的过分参与而使地方本科高校已失去了公益性本质,沦为营利性工具.同时,法律还要赋予企业等经济主体参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社会责任,虽然这种责任的赋予只是倡导性文款,但这种规范具有提倡和吸引企业等社会单位参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或积极与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合作;最后法律还要用责任清单来追究地方本科高校某些负责人的责任,而不是以频换校长的形式来解决高校发展的某些问题.地方普通高校一旦启动应用型改革,校领导的某些理念必然渗入其中,而频繁更换相关校领导,只能使有些应用型改革制度断裂式发展,也不利于应用型转型方案的实施,因此,用法律责任清单,则使高校负责人清楚权力所在,并能够制定长效制度来发展高校.

(二)地方本科高校内部制度供给:注重地方性、应用性、服务性和特色性相结合

1. 大学章程应注重“四性”融合

大学章程相当于大学内部统领性文件,其引导大学现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章程内容最能体现大学的特色性.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如果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首先对现有相关政策与制度进行批判性审视和思考.地方本科高校要遵从其独立性和内在发展规律,即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不能完全沦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同时,要保障转型教育相关政策的连续性,而不能“朝令夕改”、“因人而异”.地方本科高校要注重运用大学章程按照高等教育办法规律、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条件将学校转型发展制度化;同时大学章程要注重地方性.按照2011 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第16 条规定,大学章程起草时,应当邀请社会相关方面的代表、社会知名人士、退休教职工代表、校友代表等参加.其中社会相关方面的代表,可以理解为企业等地方经济主体.大学章程中可以规定大学章程的修订需要多少比例校外人士参加并多少比例表决才能通过,唯有此,才能够了解企业等地方经济主体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学校发展特色,适时调整教学培养方案,进而达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为了避免地方经济主体参与高校大学章程制定与修订流于形式,法律可以规定大学章程备案制,督促地方本科高校能够与企业等经济主体共建大学章程,进而使大学章程中关于应用型转型的方案成为合理的机构,而合理的机制必然是一个双赢的机制,也是一个良性的相互促进机制.[18]

2. 教学管理制度考量企业等社会经济主体意见

大学教育管理制度是大学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的规范体系,是大学教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有机构成.[19]合理教学制度的建设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规范和导向作用.[20]应用型转型能否成功,教学管理制度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监控模式等进行相应的变革,直接关涉到培养方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监控和反馈都要适度参考学校所在地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意见,或与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合作主体的建议,这种企业等经济主体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的全过程,一方面使教学管理制度能够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另一方面使社会共治理念在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中得以体现[21],有利于地方高校人才培育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合,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任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7-19.

[2]车海刚“.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逻辑[J].中国发展观察,2015,(11):1.

[3]苏小燕. 供给侧改革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0):31.

[4]王玉丰.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 高教探索,2013,(5):15-21.

[5]陈志文. 我们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吗[N]. 中国青年报,2015-08-17(9).

[6]张水珍. 多地“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北京用工缺口大[EB/OL]. 新浪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c/2016-03-03/doc-ifxqafrm6751057.shtml.

[7][12][13][15]赵哲,董新伟,李漫红.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三种倾向及其规避[J]. 教育发展研究,2015,(7):23-29.

[8]张祺午. 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J]. 职业技术教育,2014,(12):44-48.

[9][18]王洪才.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挑战与回应[J]. 江苏高教,2016,(3):11-12.

[10]申素平. 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变[J]. 高教探索,2000,(4):51.

[11]陈庆滨. 教育部推动成立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开启地方高校转型大幕[EB/OL].http://news.163.

com/13/0629/09/92HE32NQ00014JB5.html.[14]李剑平. 教育部官员否认“高校转型说”:地方高校应坚持[N]. 中国青年报,2014-11-25.

[16]解亚红. 协同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新阶段[J]. 中国行政管理,2004,(5):58-61.

[17]董大奎,刘钢.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 教育发展研究,2007,(7):41-44.

[19]张波.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结构性失衡的社会学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8,(12):79.

[20]陈朝新,陈振华. 大学教师教学失范的表征、归因与治理[J]. 现代教育管理,2014,(6):93.

[21]荣振华,刘怡琳. 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视阈下法人治理结构的异化引导[J]. 现代教育管理,2015,(5):120.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赵晓梅)

上文评论:此文是关于本科和方向和视阈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地方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地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影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思想政治课供给主体对实践教学价值和内涵认识模糊,供给主.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吴汉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的领域当中,供给与需求需达到统一性,供给由需求所决定,需求由供给所建立 在这一辩证关系里,提出了关于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 这一论点相较于西方的供给学派的论.

3、 以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为先导引领推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为新时期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基本遵循 “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育产业:城市马拉松热引发 沈克印1,2,吕万刚3SHEN Keyin1,2, LU Wangang3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研究方法,探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演变及时代背景,并以城市“马拉松热&rdq.

5、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摘要以金融抑制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信贷补贴理论、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探寻我国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农村金融市场.

6、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公共图书馆策略以辽宁省为例 摘要实施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解决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通过分析辽宁省公共图书馆供给现状,总结出存在的供给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供给侧改革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