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德育论文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生投稿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德育论文格式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德育论文感恩母校 大学生德育报告论文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2500字 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

大学生德育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四个全面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实践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大学生德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4

四个全面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本文是大学生德育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和全面背景和德育和实践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摘 要:不同的时代对大学生德育有不同的要求,从“价值性、规范性、历史性”三个维度对德育及其内涵进行分析,有利于认识“四个全面”背景下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大学生德育面临的挑战:核心价值观淡化、道德品质滑坡、网络德育滞后、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欠佳,进而提出大学生德育实践创新的路径,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四个全面;大学生德育;实践创新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8.00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8—0021—04

2016 年12 月8 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肩负着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参与.因此,不断探索和完善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年轻一代,是时代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德育与大学生德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自由,提升人的道德智慧,实现人的道德福祉.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从中西方德育内容的对比出发,认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1]

大学生德育工作应适应时代变迁所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以“中国梦”开篇,以作风建设和重拳突破,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及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高校承担着为实施“四个全面”战略提供人才支持的任务,这对大学生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们尝试从价值性、规范性、历史性三个维度对“德育”的内涵进行讨论,探寻“四个全面”背景下“大学生德育”的应有之意.

(一)价值性

在哲学话语中,人是作为意识的主体存在的,能够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因而“人是生存,物是存在”.个人与他人共处共生,每个人要通过学习“做人”来完成其“二次生成”,使生命突破个人的局限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对话,在不断超越自我、观照他人的过程中寻求“终极关怀”.[2]因此,价值性是“德育”必然要涉及到的维度.

(二)规范性

德育的规范性体现在,通过道德习俗和社会舆论对道德主体的实践进行评价,使道德主体不断调整对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认知,最终形成与道德习俗相一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十八大报告首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约,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历史性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道德教育应当与客观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教育应同当时当地的历史现实相联系,不应脱离客观实际,片面追求同一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道德教育要从历史出发,综合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因素,不能囿于历史,更不能脱离历史.

“大学生德育”就是要在对大学生群体特征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德育.大学生具备简单的逻辑思维,但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正接受着高等教育,但思想不够成熟.在即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之际,如果没有足够的“德性”做支撑,很难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品德败坏的人,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建构大学生德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核心价值观淡化

改革开放前,国内经济相对落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相对较少,大学生大都倾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社会意识都发生着变化,各种思潮涌入国内,打破了原来的政治生态环境,原有的政治体系和制度受到“价值多元化”的不断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颠覆和“和平演变”的活动,如美国情报局在极其机密的《行事手册》中,制定了针对中国的“十条诫令”.[3]社会转型期,我国内部也出现了贫富分化严重、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等问题.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主流价值观淡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冷漠、不理解和不信任,仅仅把通过考试作为“政治理论课”的目标.

(二)道德品质滑坡

梁启超先生曾说:“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事实上,高校“重智轻德”现象依然不容忽视.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既出现了故意伤害、敲诈勒索、追求享乐、论文抄袭、考试等现象,也出现了“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恶性案件,自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纵欲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侵蚀着青年大学生.客观上,这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关,大学生面对物质利益的抉择时,还没来得及进行精神层次的思考就遇到了新的形势变化.主观上,这与日常教育中德行训练的缺失有关,“修身”“慎独”“诚信”“气节”“感恩”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没有真正融入到校园文化和风气之中.

(三)网络德育滞后

“在当代中国,市场机制和私人产权保证了个人能够独立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追求自身的利益与价值,从而催生了一个与国家相对应的‘私域’,进而在私人自主权的领域(市民社会)与公共权力(国家)之间,演化出一个广阔的公共领域,这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4]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这个“公共领域”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大学生是新媒体接受最快、使用最多的群体,他们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利,享受着来自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服务.而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这就带来了信息鱼龙混杂、监管难度大等问题.滞后的网络道德教育在发达开放、纷繁复杂的网络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不良信息趁机而入,既存在着暴力等垃圾文化,也存在着敌对势力网络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不仅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损害了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四)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欠佳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学生一直接受着整套正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精神和思想上的洗礼.但由于青年学生涉世未深,思想尚不稳定,一旦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便会引起他们对社会事件进行新的价值判断.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发生的不良事件持续增多,一再挑战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高校灌输式、填鸭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亟待改善,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位,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大学生德育实践创新的路径

(一)丰富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1.实现灌输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道德教育一直沿用着显性灌输的传统模式,显性灌输模式的重要性和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隐性的无意识教育由于具有教育目的隐蔽、教育方式新颖、教育方法有趣、教育效果明显的优势,理应成为高校道德教育方法改革的必要补充和努力方向.我们高校的德育教育在传统的显性灌输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探索、研究隐性教育的途径、方式.比如主体人格感召、有益活动引导、群体文化熏陶、大众传媒牵引等都可以成为无意识教育的重要形式.

2.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课堂”

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优势.山东大学就注重打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课堂”,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了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课前,由老师布置课堂讨论某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学生们被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该主题分别查阅资料,进行讨论.课上,以小组的名义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展示内容和形式由小组自定.虽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分歧,但真理越辩越明,通过思想碰撞、查阅资料和老师帮助,统一了意见,加深了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

河北大学就通过开展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针对大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学习兴趣、到课率低、课上玩手机和课堂效果差等问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通识教育讲座“提升幸福力”、网络视频课“追寻幸福:中国*学视角”及研究生“人生幸福观教育研究”等课程,从大学生关心的人生问题入手,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遵守道德和法律、担当历史责任、创造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追求和获得幸福.

(二)树立和宣传身边典型榜样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

1.树立优秀学生典型

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按照“艰苦朴素、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要求,利用“研究生十佳”评选活动进行深度挖掘,从40 位候选人中选拔优秀者组建“成才表率”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学生中开展巡讲活动.研究生“成才表率”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成员既有个人,也有团队;既有博士生,也有硕士生;既有理工科生,也有文科生.为保障巡讲质量,学校还组织专业人士对报告团成员进行了文稿撰写、宣传技巧、台风礼仪等方面的系列培训,这种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做法,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2.树立教师典型

比如,南京工业大学围绕争先创优开展了“学党史树理想信念,学典型树人生标杆”活动,经广大教职工和全校大学生积极推荐,共产生128 位候选人,全校学生通过开展网上和网下评选,最终评选了10 位“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和10 位“大学生最喜爱的辅导员”,然后组织这些老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讲,学生更愿意去接受.

3.宣传社会优秀青年典型

比如,国家机关团工委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组织了国家部委机关优秀青年干部到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中进行宣讲教育活动,宣讲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座谈会、分享会的形式与高校青年学生交流对方针政策的理解,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双方共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效果非常明显.共青团江苏省委曾联合数所江苏高校,开展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进校园系列报告会,受到高校学子的热烈欢迎.

(三)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爱党爱国荣校教育

1.学校红色资源

国内著名高校都是伴随着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成长、壮大的.武汉大学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组织专家学者对校史中的红色文化篇章予以考证、梳理和阐释,将零散的、隐性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系统的、显性的文化资源,已形成《武汉大学在党创建中的三个贡献》《武汉大学校史上的红色篇章》《党史上的武汉大学》等成果,并在“两课”中融会贯通,阐述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大学师生投身中国革命洪流的生动史实,提升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效果.

2.社会红色资源

比如,浙江大学以“寻访红色记忆,勇担强国使命”为核心主题,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以社会实践的形式,走访全国“12 个重点红色基地区域,30 条红色精品线路,300 个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瞻览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诗,激发青年大学生报国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家乡红色资源

比如,同济大学在全校所有选修《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本科生中开展了“家乡历史调研”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家乡历史进行实地或文献调查,引导学生从身边微观的家族、家乡历史视角出发,对家乡产生新的认识,增强对家乡、对社会、对国家、对党的感情,从而明确自己对民族与社会的责任.

(四)让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新阵地

大学生通过熟练运用计算机和手机充分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可以通过B2C、C2C、O2O网购解决衣食住行,可以用、微信、飞信等即时通讯软件进行沟通交流,可以通过中、外文数据库获取最前沿的学术资料,甚至可以通过MOOC来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课程.新媒体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根据大学生和新媒体的特点用“活”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主动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占领大学生德育新阵地,在鱼龙混杂的网络里,让正义的力量始终占据主流位置.比如,福建师范大学针对新媒体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体系”.

首先,“无微不至”.整合各类新媒体,成立“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覆盖学生工作相关部门10个,校院系各类学生组织1528 个,真正实现校园信息扁平化传递.

其次,“防微杜渐”.有效发挥校园信息员作用,加强信息管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反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诉求,联动协调中心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防止小问题复杂化.

再次,“微言大义”.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聚焦放大优势,向学生定期推送各类内容丰富、语言活泼的时政要闻和信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用新媒体与学生实时互动,在细致入微的日常交流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徐雁.回归本真的大学生德育[J].教育探索,2012(07).[3]李咏梅.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控制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

文,2009.

[4]方晓红,骆正林.公共话语空间与媒体的社会责任[J]. 新闻爱好者,2013(03).

概括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大学生德育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全面背景和德育和实践相关大学生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双创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的分析 摘要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下简称“双创”)的推动下,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处在一个“破旧立新”的转折期 在此期间.

2、 探究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对各行各业的工作实施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作为高科技时展的重要趋势,对教育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工作.

3、 斯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和 2018年9月,教育部党组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加强需求、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全链条统筹,推动就业与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 ”由此可知.

4、 微信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引导 摘 要微信已成为艺术类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 分析微信传播的特点,解析其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

5、 社会心理学背景下的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以嘉应学院为例 ■罗海明郑培锋/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摘要志愿服务活动一直以来都被人认为是无私且高尚的 本文探索影响大学生志愿者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为高校选拔、招募和培训志愿者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社会心理学.

6、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背景之下的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章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