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文化建设先于经济建设论文 乡村文化建设论文 中国文化建设论文 关于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外文参考文献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建设方面论文范文 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与其认识论根源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建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3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与其认识论根源,本文是关于文化建设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认识论根源和教育功能和新农村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唐琼梓1,秦树理2

(1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 451191;2郑州大学,郑州 450001)

摘 要:

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已取得不少成绩,但文化建设中教育的功能作用还十分微弱,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教育功能的缺失有着重要的哲学认识论根源:一方面,源于人们传统思想观念中的“门户之见”,对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关系缺乏“正见”;另一方面,源于学术界理论研究成果不足.新型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通过认识论转向补齐教育的短板,将乡村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采取有效措施为培养新型农民和服务乡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教育功能;认识论;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1-0087-04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移研究”(16240041015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唐琼梓(1982-),女,郑州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秦树理(1953-),男,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易经》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关乎人文,化成天下.”显然,文化天生具有“教化”的功能.文化虽不是教育,但“文化育人”却是一种必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文化建设,教育亦本.搞好乡村教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遗憾的是,在我国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文化事业相对滞后.文化之域,教育尤甚.虽然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确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欣喜之余,我们更应该醒觉地意识到,变革之中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觑.尤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引发的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乡村教育不仅没有伴随着文化建设的大潮汹涌向前,相反,却在尴尬中走向了落寞.显然,这种状况并不正常.困惑之余,人们不禁会问,其中的原因和真相是什么?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入手探寻其缺失的根源及转向.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最近,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并研判当代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缺失的程度及其思想认识根源,我们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

(一)调查模式

与传统单一调查模式不同,调研组实施“三三制”调查模式.也就是说,在方式上采取“三结合”调查法,即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社会调查与课堂调查相结合,分散调查与集中汇报相结合.我们制定了“三步走”策略,将调查步骤划分为三个前后相连的阶段,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三结合”的调查法贯穿于“三步走”调查阶段的全过程,但每个阶段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有所分殊.这种模式有效确保了调查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全面性、有序性和严谨性,从而避免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化或虚无化.

“步步为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一个步骤.“三步”调查阶段依次进行,第一步,调查前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问卷设计和调查辅导两个环节,由师生协同完成,增强调查目的性.第二步,中期的社会调查和实践阶段,由村民在大学生的协助下完成.调查活动要求大学生必须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深入到家乡所在农村基层发放问卷,并在走访座谈中,认真了解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期待和建议,并对制约乡村教育的“文化”因素进行原生态的观察.这一阶段采取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单一问卷信息覆盖率低的弊端.第三步,后期的总结和成果验收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返校后,每位同学逐一登台讲述社会调查的经历、体会和收获,全面清晰地勾勒出当下农村文化和乡村教育的大致轮廓.老师根据学生课堂汇报情况,再次进行间接调查.师生一道从文化建设的视角,探索乡村教育提升的新思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活动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80份,回收率为96%.大学生在学习、思考和交流中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结论.调查研究达到了预期成效.在综合群众的所思所言和大学生所看所感等信息的基础上,调研组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教育现状做出了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满意,普遍持肯定态度.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和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乡村文化资源“软”“硬”难以同步,区域发展不均衡且得不到有效利用.成就主要局限于物质层面,乡村教育并没有太大起色,农民文化素质依然不高,家庭教育能力不足.调查中还发现,当代农村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之以往也大大提高,但乡村儿童、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教育状况依然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

1.农民综合素质不高.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变追求.不同历史时期,具体任务有所不同.现阶段,最为切要的,就是培养适应当代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当前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农民不仅科学文化素养较低,而且家庭教育意识差,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等,尤其是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根深蒂固.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与不平衡的文化建设不无关系,与文化育人功能缺失关系尤甚.“乡村教育失误是造成农民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1]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以硬件、公共设施为主的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给广大农民带来了不少实惠,比如健身器材、农家书屋、网络设施较为完备,广场舞风靡一时.这些成就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娱乐、健身的需要,但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软”“硬”不均的文化资源难以彰显出文化的“软实力”,广大农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太多的教育和收获,尤其是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新型农民培养的任务依然艰巨.

2.乡村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不佳.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有着多样化的成长需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编织快乐童年记忆的必要元素,而且对一个人良好心理性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根本无法满足乡村少年的期待和需求.在题目为“您的中小学精神文化生活是否丰富?请列举你参加过的活动”的问卷简答中,虽然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所列举出来的活动中看出,丰富的文化生活只是来自学校教育,而非来自新农村文化建设理应承担的社会教育.

乡村青少年除文化生活不如意外,思想和心理状况同样令人担忧.他们不仅时常受到来自城乡二元价值观冲突或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或侵染,而且渐趋衰微的“乡土文化”,更是加剧了对青少年的心灵伤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使得多少儿童的天空因亲情的缺失而黯淡?有多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因成人社会的衰落和父母管教的缺失而荒漠?又有多少人的童年美梦被掩埋在“空心化”村落?这不能不让我们为乡村少年的前途命运深深地担忧.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文化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政府支持力度与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2] 与任何科技一样,网络也是一面“双刃剑”.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乡村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不足,然而,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更为棘手、隐蔽和不可预测,比如网络综合症、网络犯罪等,不仅严重损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危害着农村地区社会安全和他人利益.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知识、安全文化的教育,成为新型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3.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和.调查显示,改革开放尤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同时也打破了乡村文化的平静和轨迹.本土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遭受到空前的冲击和挑战,各种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性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有乡村文化秩序土崩瓦解,一些优秀文化形式正逐渐从农村消失,甚至灭绝.”[3] 的确,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农民进城“务工潮”从来没有止息过,潮起潮落中越来越多的人“逃离”了农村.乡村文化的命运可想而知,他们在分化中走向了不同的历史和宿命.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有些地方的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传承,相反,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和异化的危险,甚至悄然湮没在快速崛起的城镇化进程中,就连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也不能幸免.“在流行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许多民间文化不断走向衰落,甚至濒临灭绝,富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4]

在中国农村,“文化危机”不仅直接表现为文化的消失或异化,还表现为“乡愁”和“乡恋”的消失或淡漠.无论是乡愁还是乡恋,对于任何一代生活于此的炎黄子孙都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她们代表了一种乡村独特的文化符号,寄托了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也承载着中国人无法忘却的历史和美好记忆.这是中国传统乡村特色文化精神力量的使然,因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农村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令人堪忧的是,这种意义正逐渐被削弱,这种力量日渐稀薄,尤其是在年轻人的心得无足轻重.“乡愁”无处安放,乡土不再芬芳,乡音所剩无几,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正遭受瓦解.显然,无论乡村文化的“异化”还是“乡愁”的消失,都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初衷.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乡村.试想,如果传承千年的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消失或中断了,那么,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恐怕就面临着动摇的危险,我们决不能以牺牲传统为代价,谋取城镇化的快速崛起.

至于农村存在的道德滑坡、等现象,问题更为复杂,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们虽然不能把主因归咎于文化建设的不力,但这与文化教育功能的缺失不无关系.比如,在有些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美德等先进文化没有起到应有的引领示范作用,更没有占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对于群众中存在的不道德行为、陈规陋习、拜金主义、封建迷信、思想不端以及价值观扭曲等,没有及时加以纠正、引导和教育,导致道德失范、思想迷茫、理想信念缺失等不良现象的蔓延.市场经济所滋生出的拜金主义、功利思想、封建迷信活动等,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长此以往,若不加强治理,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严重损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势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消解.

由此可见,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任务还很艰巨,深层次的问题还很突出.为此,我们不仅要在思想认识论根源的找寻中,重新审视其价值和功能,而且要在行动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功能的有效实现.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缺失的认识论根源及其转向

如上所述,自从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来,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便如火如荼般地展开了.然而,低层次的文化建设,注定了乡村教育的乏力.文化和教育建设不仅没有得到协调发展,相反,两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十分薄弱,甚至有所缺失.无论是农村文化建设实践中,还是学术界理论探讨中,无不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中教育功能缺失一定有着重要的哲学认识论根源.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缺失的认识论根源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缺失的哲学认识论根源,主要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人们传统思想观念中的“门户之见”,对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关系缺乏“正见”;另一方面源于学术界理论研究成果不足.

首先,最为深刻的思想认识根源莫过于传统思想观念中的“门户之见”.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关系缺乏一种正确的认知.这种“正见”的缺乏,势必导致“文化—教育”整体观的缺失和“门户之见”的形成,造成新型农村文化建设对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怀和指导.“文化建设”与“乡村教育”各行其是,文化建设中缺乏教育的自觉,乡村教育中缺乏文化的引领.最终,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被弱化,甚至缺失.

其次,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不足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缺失的又一认识根源.从搜集到的材料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盲区.很少有学者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便成为学术界长盛不衰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就有1000多篇,还出现了不少的专题学术著作.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内容、意义、特点与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4] 不难看出, 学者们虽然对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发展的意义持肯定态度,但是,大多从经济层面进行研究,鲜有学者从教育的角度进行探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都难觅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功能的详尽论述.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也只是泛泛地谈意义,对其教育功能鲜有涉及.也有个别学者注意到了文化对人的教化功能,但是,研究的视角不够全面,缺乏对乡村教育的关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研究尚且如此,实践中新农村文化建设教育功能的缺失便不足为怪了.

(二)新型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论转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要彻底扭转乡村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不利格局,认识论转向十分重要.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打破传统观念上的思想桎梏和门户之见,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文化”和“教育”一体化的整体观,辨证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新型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认识论转向,首当其冲的就是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的转变问题.今后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其规划布局,务必立足于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克服畏难情绪,走出传统思想藩篱,打破狭隘的“文化观”和门户之见,牢固树立“文化—教育”一盘棋思想,协调推进,共同进步.这就需要一场自上而下的观念大讨论,为文化建设开辟新的思想阵地.一方面,广大文化建设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主导者和决策者,不仅要率先垂范,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变行政命令为行为自觉,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文化育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仅要将服务农民、青少年的需求作为今后文化建设的重点,而且要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今后工作的难点和重中之重,切实履行文化建设在乡村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在不断巩固硬件方面所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的同时,要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破旧立新,在思想上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朝着纵深方向发展,朝着有利于精神层面转型提升.

新型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认识论转向,还必须辩证地理解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文化与教育虽然概念上有所分殊,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虽不是教育,但文化育人却是一种必要手段.文化建设只有立足于教育,才能落地生根.否则,文化就断了脉系.文化通过教育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彰显出文化育人的功能,从而提升文化的“软实力”.教育也不同于文化,但教育无论如何都走不出文化的视阈,无论何时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否则,教育就失去了根基.实际上,文化和教育同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两者不可偏废,要同频共振、相得益彰,才能有力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文化建设对于教育的意义非同小可,而且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作用力,只是不易为人们所察觉和发现而已.文化为教育振兴提供了精神沃土,教育则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弘扬光大的重要途径.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亦不可替代,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文化使命,只有相辅相成、辨证统一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才能真正形成“以文助教、以教促文”的良好格局.

三、新型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

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教育必须迎头赶上.如今,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赋予农村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乡村教育决不能在新一轮的文化建设中坐失良机,不仅要借文化之力,克服困难和不利因素,将乡村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得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切实为乡村教育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资粮.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一样,当代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同样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新格局.文化是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承担着教化和育人的独特功能.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其功能与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关系着“农业、农村、农民”的方方面面.

根据教育服务对象的不同,新型农村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为两大历史使命,一是承担着培养新型农民的重大历史使命.农民是农村农业发展的依靠力量,没有新型的农民,新型农村就无从谈起.新型农民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从农业知识技能到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从科学文化素养到精神境界的提升,都是当代新型农民的重要表征.同时,新型农民素质结构因身份不同而有别.比如,作为一名优秀的农业行家里手,既要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技术,还要不断通过学习来提升科学文化水平;作为一名良好公民,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自觉践行并传承社会公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服从并服务于农村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为乡村儿童和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无论是公共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要从这一大局出发,开展文化和教育活动.尤其要重视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孩子的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指导和帮助.

(二)新型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实现的主要措施

新型农村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就是要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子.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转型提升,从以“文化硬件建设为主”转型到注重“文化软实力”教育功能的提升上来,形成“以文助教”“以教促文”的良好格局.根据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我们应着力培育新型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体两育”工程.这里的“一体”和“两育”都有特定的内涵.“一”不是单一数字概念意义上的“一”,而是指“一类”.这里的“体”也不是地位意义上的“主体”性,而是特指施教所需要凭借的载体或平台.两“育”特指农民和青少年两大群体的教育.两者有机统一,共同发展,其中,“一体”是“两育”的前提和基础,“两育”是“一体”的迁延和必要补充.以下三方面措施值得重视:

1.精心培育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文化育人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平台或载体,方可顺利实现.通过几年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目前农村地区硬件方面的基础文化设施相对健全,且利用率较高,基本上满足了广大农民娱乐健身的需要.但实际上,这只是意味着新农村文化建设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任务更为艰巨,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建设更为复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用于育人的平台可谓少之又少,有效载体更是稀缺,无法满足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我们不妨以普遍存在的“农家书屋”为例,说明文化育人有效载体培育的必要性.“农家书屋”原本是政府花大力气开展的一项文化育民工程,然而,实际效果如何呢?由于缺乏必要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不少地区的农家书屋形同虚设,缺乏吸引力,喧嚣过后鲜有人问津.有些几乎长期无人打理,很少开放,农民依然无书可读.新型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实现教育转向,不仅要精心搭建并培育出更多群众可参与的平台或载体,更要注重现有资源的利用,尤其要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作用,创新服务的方法和手段,力促文化“软实力”的生成和转化.要认清历史使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更多实用性强,富有科学性、趣味性的优秀图书,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倡导尊重知识人才的新风尚.通过多元的载体、新颖的手段,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唱响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推动乡村教育的全面提升.

2.增强农民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农民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出,“农村美不美,关键看老乡.”农民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村容村貌从根本上取决于农民的精神风貌,培养新型农民也就成为新型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同样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使文化在群众中落地生根,才能为新型农民的成长提供可靠保障.新型农民是指综合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是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对当代中国农民的总体要求,需要具备道德、教育、科学、农业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家庭教育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农民教育必须着眼于方法创新,着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新时期,文化建设必须增强服务新型农民的责任感、使命感,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多元化的措施和手段,有重点、有层次地全面提升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在教育方式上,应采取集中宣讲和日常宣传相结合、自我教育和社会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文化建设不仅要利用日常闲暇时间开展常态化的乡村教育,还要利用春节农民工集中返乡时间,开办专题讲座和培训学习,举行多样化的文化节目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走上自我教育的新道路.

3.创新青少年教育形式,提升乡村文化教育帮扶的精准度.众所周知,学校、家庭和社会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三支教育力量,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直接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大职责,而且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会产生影响.关注乡村教育,不能不对青少年的教育加以特别的关注.“如何有效地促进每个乡村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才是乡村教育的核心与根本问题.”[5]针对社会教育的严重不足,文化建设务必高度重视并认真应对.一方面,要根据青少年需求的多样化、层次性、时代性等显著特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创新青少年教育形式,丰富学生课余乡村文化生活,为青少年提供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和开拓视野增强素质的阅读天地.比如举办文艺节目,各级各类的知识竞赛、有奖问答、图片宣传、读书比赛等.尤其是对于普遍缺失的安全意识、自救能力、生活常识等,务必开展持久的专题教育,不断强化和提升青少年的生存本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特殊群体和突出问题的关注,提升帮扶的精准度.文化建设不仅要通过自身努力,对生活、学习中存在困难,以及对存有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的儿童、青少年,给予及时指导和关怀.政府职能部门要广开渠道,援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开展持续、有效的帮扶活动.

参考文献:

[1]陈琨.中国乡村教育战略[M].北京:党校出版社,2006∶165.

[2]唐金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文化建设回顾与思考[J].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1).

[3]徐晓军.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J].学习与实践, 2007,(8).

[4]郭国祥.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 2009,(7).

[5]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2008,(5).

【责任编辑:张晓妍】

回顾述说,这是适合认识论根源和教育功能和新农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化建设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建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和探究 吴志潮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上华街道办事处 3211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加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新农村的文化艺术建设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还会对当地的经.

2、 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以汽车专业文化建设为例 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初探  ——以汽车专业文化建设为例  文吴长海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学院汽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探讨专业文化建设及其对学生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形成的.

3、 乡镇文化站在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先进的文化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

4、 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我国伟大时代新特征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探析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学习和掌握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华.

5、 微时代水利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新方法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给水利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多挑战,也使得水利文化建设有了很多的新特点和新发法,本文从微时代的内涵与文化传播的特点和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促进水利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6、 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摘要】档案工作是一项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档案文化建设的概述,针对当前档案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设档案文化的思路和理念,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档案文化;传.